小学美术教学中提升核心素养的策略和微探论文_ 刘雯雯

小学美术教学中提升核心素养的策略和微探论文_ 刘雯雯

摘要:在美术作品欣赏的过程中,老师要鼓励大家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自己对作品的理解,独特的见解,哪怕是和画面无关的,自己的一些感受也是可以的。老师一定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尊重学生的自尊心,用美术的语言来引导学生评价学生。使学生获得审美感受,从而获得更大的自豪感,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关键字:核心素养 图像识读 美术表现 审美态度 创新能力 文化理解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点,包括以上五点,如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态度,创新能力和文化理解,每一种核心素养点,都有它相对的具体的教学策略和方法。由于美术作品欣赏的特殊属性,导致了美术作品的欣赏,因人而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的欣赏水平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不同。所以,在美术作品欣赏的过程中,老师要鼓励大家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自己对作品的理解,独特的见解,哪怕是和画面无关的,自己的一些感受也是可以的。老师一定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尊重学生的自尊心,用美术的语言来引导学生评价学生。使学生获得审美感受,从而获得更大的自豪感,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美术课堂作为素质教育,审美教育的重要表现形式,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小学美术教师应当从基础入手,关注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提升学生的审美品味,审美情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锻炼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通过生动有趣的课堂气氛,通过轻松的氛围,让学生寓教于乐,因材施教。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与现代化教学手段融合。在美术课堂中,渗透、培养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是学生适应社会现代现代化对人才的需求。

每一个学科素养点的渗透都在课程中体现,如图像识读,我在上《像什么呢》时,教师课前准备一张卡纸,在学生面前撕开。然后将撕开的彩色纸贴到白纸上,问学生,“看看他们分别像什么”。在学生思考后,让学生上前面来尝试一下自己随意斯出的形状与老师不一样。然后有教师在黑板上现场添画,将老师撕出的纸片与学生撕出的纸片,随意添加变成了不一样的事物。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又利用PPT播放一些学生们的作品,这样用同龄儿童的作品引发学生的思考,想象。儿童的作品,让孩子们觉得很有亲和力,没有难度,这样让孩子有想超越范画的想法,这就大大增加了孩子们创作的自信心和热情。

审美态度就是是学生在美术的审美活动的特殊的心理感受,在美术课中注意审美情感的提升,有助于形成自己的判断力。比如我在上《难忘的幼儿园》这一课,在学生评价环节时,我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最喜欢的作品,夸一夸自己的作品,夸一夸其他小朋友们的作品。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直观的观察孩子们的作品,进一步体会作品中的带给大家的感受,并通过评价环节鼓励学生勇敢介绍自己完成的作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成就感,提高学习兴趣。对其他同学的作品进行评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欣赏,判断,概括的能力,引导学生从整体和局部两个方面来观察作品,并让学生谈谈感受。

文化理解方面也是每堂美术课要渗透学习的,例如,在上雕刻艺术一课,教师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非洲,感受非洲的艺术。因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什么样的环境就会造出来什么样的人。通过视频讲述,非洲在地球的中下方,赤道横穿非洲大陆,所以那里气候比较炎热,黄色的地区是沙漠,绿色的地区是草原,褐色的地区是热带雨林。这些地区最大的特点是交通不便,人迹罕至,虽然是野生动物的乐园,但对人来说是生存条件很恶劣。因此,非洲人自古以来就与外界交流的非常少,封闭,没有什么发展和变化。文化的介绍让孩子了解非洲雕刻的状态,不了解就不理解,就不会接受甚至排斥。所以,本堂课运用文化理解让学生对非洲的艺术进行了解,对他的文化背景进行了解。

创意实践和美术表现更是课堂实践的产物,学生有线条,绘画一幅自己喜欢的图案,然后画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学生动手实践,动手创作。自主设计造型,提高学生的情趣,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精神。通过创意实践,运用手中的画笔,所表现出来一幅幅优秀的作品,体现了课堂的有效性与实用性。

结束语:

这五个素养共同基于的就是视觉形象,而美术的立科之本自然是“视觉形象”,美术学科所有的价值都是由此生发出来的,用情感表现美术,赋予其生命。

论文作者: 刘雯雯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2

标签:;  ;  ;  ;  ;  ;  ;  ;  

小学美术教学中提升核心素养的策略和微探论文_ 刘雯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