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综合疗法对慢性肾衰免疫功能和营养状态的初步探讨

中医综合疗法对慢性肾衰免疫功能和营养状态的初步探讨

李红[1]2001年在《中医综合疗法对慢性肾衰免疫功能和营养状态的初步探讨》文中研究说明慢性肾功能衰竭(CRF)存在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已为现代医学所证实,也是造成肾单位进行性毁损的重要原因之一;CRF同时存在营养不良,而营养不良会影响细胞的免疫功能,二者的改善对于控制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进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研究仅就中医综合疗法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和营养状况的影响做一个初步探讨。 研究方法是采用随机单盲方法,将Scr在177~442μmol/l、Ccr在25~50%之间,且基础疾病符合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诊断标准的6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分为辨证对照组和综合治疗组,每组各30例。辨证对照组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包括严格控制饮食,抗感染,治疗高血压,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给予中医分型辨证口服汤药治疗。因为慢性肾功能衰竭在临床上以脾肾虚衰挟有湿毒、瘀血为多见,所以中医综合治疗组以扶正祛邪、标本兼顾为治则,以健脾补肾、活血通脉、降浊通腑为治法,在辨证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尿毒康、大黄胶囊和通脉口服液口服,中药灌肠液以结肠透析,复方丹参注射液静脉点滴。治疗一个月为一个疗程,连续3个疗程。治疗前、后均予观察症状变化,查血清白蛋白(Alb)、血清总蛋白(Tp)、血色素(Hb)、血清IgA、IgG、IgM、补体C_3、C_4、CH_(50)和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所有观察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及相关分析。 结果:中医综合治疗组CD_3、CD_4及CD_4/CD_8较对照组显着增高(P<0.01),CD_8较对照组显着降低(P<0.01),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无明显变化,同时Alb、Hb较对照组有显着增加(P<0.01)。因此中医综合疗法有助于纠正低蛋白血症和肾性贫血,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体液免疫功能影响不大,对细胞免疫功能有调节作用。中医综合疗法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共同发挥作用而达到治疗目的,是临床值得推荐的治疗方法,但其对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机制尚待进一步探索。

刘兴烈[2]2008年在《慢性肾衰中医临床路径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背景慢性肾衰竭是多种原发或继发性肾脏疾病晚期的共同归宿,是一组以进行性肾单位毁损从而使肾脏的排泄功能、内环境稳定功能和内分泌功能等发生障碍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是危害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在美国发展起来的临床路径是一种具有提高医疗效率,降低医疗费用潜在好处的管理策略,而且可以保持或者提高护理质量。而中医药学已是我国卫生保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慢性肾衰治疗上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广东省中医院为规范化治疗,提高医疗品质,降低病人的医疗费用,制订了慢性肾衰中医临床路径。目的本课题通过确立慢性肾衰病人住院期间中医临床路径和临床方案、研究关键临床方案的安全性和可行性、进行临床路径实施的效果评价,旨在为促进临床路径在其它肾病中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可行的依据。方法本研究通过非同期队列研究,对比实施临床路径之前(2003年1月~2004年4月,传统组)与实施临床路径之后(2006年1月~2007年12月,路径组)在广东省中医院内一科住院治疗的慢性肾衰患者的主要相关情况。主要评价指标包括:1.住院时间;2.住院费用;3.中医证候积分;4.生存质量的改善;5.住院并发症;5.60天再住院率;7.住院病死率及90天病死率;8.患者满意度;9.医疗品质;10.患者教育。结果本研究路径组110例,传统组105例,共21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中医证候积分、中医证型分布、西医临床分期、既往史积分、基础病积分等基线资料上无明显差异。患者平均住院天数由(25.19±12.23)下降到(15.21±9.98),P值=0.003。平均住院总费用与住院平均每日费用呈下降趋势;平均住院总费用由(9597.59±4982.37)元下降到(7013.59±3922.31)元,P值=0.006;住院平均每日费用由(757.59±168.12)元下降到(412.33±136.66)元,P值=0.009;其中药物费用、理化费用、其它费用均下降,治疗费用有所上升。治疗后路径组中医证候积分(101.01±61.21)与传统组(153.33±62.22)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值=0.008;两组患者SF-36记分比较,采用t检验,得双侧P<0.05,按a=0.05的水准,路径组与传统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预示两组患者在SF-36记分上有明显差异,路径组患者在一般健康状况、精力、情感职能、精神健康及健康变化等方面比传统组均有明显好转;两组患者SCL-90记分比较采用t检验,得双侧P<0.05,按a=0.05的水准,路径组与传统组记分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路径组患者在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等变化等方面比传统组均有明显好转。住院病死率、60天内病死率、住院并发症、60天内再住院率无统计学意义。实施临床路径后两组患者满意度有明显差别;中医特色治疗率增加;更重视对患者病情的量化评估和患者以及其家属的教育。结论慢性肾衰病人住院期间临床路径的实施可促使医护人员及时完成监护诊疗工作,提高医疗护理质量,缩短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有效利用卫生资源;临床路径实施为病人治疗护理提供一个前瞻性标准化模式,促使医患双方共同促进病人的术后康复进程,最终达到提高病人满意度的目的。同时,本研究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明确了中医药在非透析期的应用效果,拟定的临床路径表根据诊疗常规规定了中医中药、中成药的运用,规范了祖国传统医学在慢性肾衰非透析期的应用。

徐海丽[3]2009年在《应用张琪教授学术思想治疗慢性肾衰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应用张琪教授“保元降浊”学术思想治疗广东省中医院慢性肾衰患者,并进行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探讨其临床疗效,并进一步提高慢性肾衰的中医辩证治疗水平。方法:应用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方法,对纳入研究的慢性肾衰患者,给予中医辩证治疗(应用张琪教授“保元降浊”八法对病人进行辨证施治)及西医常规治疗(优质低蛋白饮食、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等),对纳入的研究对象每2周进行1次血红蛋白、血肌酐、内生肌酐清除率、血脂及血清白蛋白等的测定,并记录相关数据,3个月为一个疗程,共2个疗程,进行治疗前后的疗效评价。同时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的生存质量。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慢性肾衰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相关实验室指标的数据等进行相关性统计及分析,探讨张琪教授“保元降浊”学术思想治疗慢性肾衰的临床意义。结果: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60例慢性肾衰患者治疗前中医证型以湿热浊毒中阻证(8例,13.3%),热毒瘀血内阻证(11例,18.4%),湿热蕴结中焦证(6例,10。0%),脾胃气血亏虚证(8例,13.3%),脾肾阴阳两虚证(7例,11.7%),脾肾亏虚湿毒瘀血内阻证(10例,16.7%)多见。治疗后中医证型以热毒瘀血内阻证(7例,11.7%),脾胃气血亏虚证(9例,15.0%),脾肾阴阳两虚证(13例,21.7%),脾肾亏虚湿毒瘀血内阻证(16例,26.7%)多见。中医证型频数比较,统计结果显示:本研究中热毒瘀血内阻证(104例,14.5%),脾胃气血亏虚证(99例,13.8%),脾肾阴阳两虚证(120例,16.6%),脾肾亏虚湿毒瘀血内阻证(152例,21.1%)较为多见。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在血肌酐方面,经t检验,初诊和3个月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诊和6个月后,3个月和6个月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血肌酐较治疗前呈降低趋势;内生肌酐清除率方面,叁次就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内生肌酐清除率呈上升趋势;血红蛋白、胆固醇方面,叁次就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红蛋白呈上升趋势,胆固醇降低;甘油叁脂方面,经t检验,初诊和3个月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诊和6个月后,3个月和6个月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甘油叁脂呈下降趋势;白蛋白方面,初诊和6个月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呈上升趋势,初诊和3个月后,3个月和6个月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慢性肾功能衰竭临床疗效评定标准,经治疗后显效11例(18.3%),有效37例(61.6%),稳定14例(23.3%),无效9例(15%),总有效率61.6%。运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进行治疗前后生存质量比较,经t检验结果显示:治疗前后慢性肾衰患者无论在做事的感觉、做事的能力、对生活的满意度、生存质量总评分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张琪教授“保元降浊”辨证治疗方法治疗慢性肾衰可以有效的延缓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进展、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血肌酐、提高内生肌酐清除率、改善脂质代谢紊乱、改善营养状态及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李定奕[4]2005年在《补肾泄毒颗粒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慢性肾功能衰竭是多种肾脏疾病发展的最终结局,是临床常见的疑难病。研究包括中医药治疗在内的慢性肾衰非透析疗法以延缓病情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论文主要包括文献研究、经验继承和临床研究叁部分。 文献研究部分有二篇。第一篇“现代医学对慢性肾衰的认识及研究进展”,主要介绍了现代医学对慢性肾衰的有关认识,尤其是慢性肾衰非透析治疗的临床现状。第二篇“中医治疗慢性肾衰的研究进展”主要介绍中医对慢性肾衰的认识、中医临床治疗慢性肾衰现状和有关中药作用机理研究的进展。 经验继承部分,题为“导师聂莉芳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主要从慢性肾衰的中医病名分期、主要病机、诊疗方法、防治措施等方面总结整理导师聂莉芳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临床研究部分,题为“补肾泄毒颗粒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研究”。目的:观察补肾泄毒颗粒(导师经验方)治疗慢性肾衰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82例慢性肾衰患者,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病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给予补肾泄毒颗粒,对照组给予尿毒清冲剂,两组患者均予基础治疗(包括饮食及对症治疗)。疗程8周,观测临床症状、肾功能、血红蛋白和血脂变化情况。结果:在疾病疗效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71%,高于对照组60.50%,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病人经治疗后,血红蛋白水平和肌酐清除率显着提高,血肌酐、血尿素氮、胆固醇及甘油叁酯水平显着降低,但治疗组作用优于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p<0.01。结论:补肾泄毒颗粒不仅能够显着改善慢性肾衰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肾功能,纠正肾性贫血,并具有调整慢性肾衰患者脂质代谢紊乱的作用,显着延缓病程进展。其调整脂质代谢紊乱的作用可能是其保护肾功能的重要机制之一。

程婷婷[5]2011年在《健脾益肾法对慢性肾衰氮质血症期营养不良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健脾益肾法对脾肾气虚型慢性肾衰竭氮质血症期营养不良患者的临床疗效,充实和发展中医药在治疗慢性肾衰营养不良的特色和优势。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慢性肾衰患者60例,采用简单随机的方法将受试者分为2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在常规西药对症治疗加尿毒清胶囊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有健脾益肾作用(加味四君子汤)的中药。2组均观察30天。测定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清白蛋白(ALB)、PA(前白蛋白)、血红蛋白(HGB)、转铁蛋白(TF)、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及治疗前C-反应蛋白(CRP)并收集对应时间段的临床症状进行积分。采用SPSS17.0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进行前后对照及组间对照,分析研究对象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和意义以及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1)治疗后两组的中医临床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显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症状积分减少的幅度较对照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和治疗前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的BUN、Scr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ALB、HGB、TF较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治疗后,治疗组的BUN、Scr、ALB、HGB、TF改变的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两组治疗前CRP与ALB之间有直线关系,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健脾益肾法能够改善慢性肾衰氮质血症期营养不良患者的临床症状,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尿素氮及血肌酐,改善肾功能,提高血清白蛋白及血红蛋白,改善营养不良,有效地延缓慢性肾衰的进展。

路晓光[6]2008年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医证候与生存质量的关系》文中认为随着健康观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医疗措施的目的不仅在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的数量(生存时间、生存率等),更应着重于提高其生存质量,增进人类身心健康。血液透析(HD)是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患者重要的肾脏替代疗法之一,目前全世界仍有大量的尿毒症患者依靠透析疗法维持生命。虽然血液净化有了很大的进步,出现了很多新的技术和方法,使病人的透析有了长足的进步,病人生存时间和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提高其生存质量(QOL)。而在透析方面,在提高患者免疫功能,减少病人感染,如何保留残余肾功能,如何减少透析的并发症,增强病人的治疗效果等等,中医药有一定的优势,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在血液净化方面突出中医特色,进行中西医结合,以提高透析的治疗质量和水平,造福于透析病人。但中医药在透析方面干预的前提必须充分了解透析患者的中医证候,并且必须建立符合现代要求的证候诊断及疗效评价体系,如果结合生存质量对中医证候及疗效进行评价,就会使中医临床更加科学规范可信,易于推广,但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很少,本研究主要探讨中医证候与生存质量的关系。1.文献研究:通过阅览维持性血透患者的中医药治疗文献、维持性血透患者的生存质量研究文献、生存质量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的文献,及慢性肾衰的中医证候研究的文献,了解到中医药在维持性血透患者的治疗中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生存质量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的疗效评价,维持性血透患者的生存质量评分普遍较低;中医学的整体观及辨证论治与生存质量的内涵有相似之处,中医药治疗在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方面具有优势;目前中医证候研究的主要方向是中医证候的标准化、客观化及量化,传统中医辨证论治可与生存质量研究取长补短,促进中医的现代化科学化。2.临床研究:2.1一般资料:102例HD患者中,男性36例,女性66例。年龄16-85岁,平均年龄59.91岁(SD士9.69)。教育程度:小学或以下34人、中学42人、中专11人,大学15人。透析期:最短3个月,最长18年,平均4.7年(SD士3.22 )。原发病因主要为慢性肾小球肾炎31例,占30.39%。其次为糖尿病28例,占27.4%;慢性间质性肾炎21例,占20.58%,高血压7例占6.86% ,其他15例占14.7%。血红蛋白值:6.60-15.20g/dl,平均99.82 g/l (SD士18.99)。透析充分性(Kt/V): 1.01-1.8,平均1.45(SD士0.35)2.2对象和方法:本研究通过对102例维持性血透患者进行中医证候与生存质量评价(通用量表—SF-36、慢性肾脏病专用量表—KDQOL-SFTM 1.3),比较中医各证候及其各辨证因素(症状学)与生存质量及其各问项、各维度间的相关性,探讨维持性血透患者中医证候与生存质量评价的内在联系,评价两者的兼容程度和互补可行程度,探讨中医证候评价体系与国际通用的生存质量量表接轨的可行性及其存在的问题,为今后制定符合中医辨证论治思想又能与国际接轨的血透患者中医疗效功能性评价体系奠定基础。2.3结果:2.3.1.HD患者生存质量分析2.3.1.1 HD患者在量表各维度的得分影响因素的均数由7.64±19.20 (性功能)到84.71±17.73 (医护人员的鼓励)不等;多数影响因素的百分比比较低,只有医护人员的鼓励,认知功能、社会关系质量和患者满意程度的百分比较高,而性功能和自我健康总评,肾病负担的百分比则较低。说明病人对自己的信心不足,个人负担较重。2.3.1.2不同性别对生存质量的影响研究在性别方面,生存质量总分、肾病对日常生活的影响、肾病负担、性功能、总体健康期望等所有方面得分男女均较低,但除了患者满意程度、生理职能、与以往比较方面以外女性均比男性更低。经统计学处理躯体疼痛、躯体功能这二项有统计学意义(p<0.05)。2.3.1.3不同年龄对生存质量的影响研究不同年龄对生存质量的影响方面,多数以中年组得分较高,但经统计学处理大部分没有意义,只在工作状况、性功能、患者满意程度、生理功能有差异p<0.05。2.3.1.4不同透析年限对生存质量的影响研究不同透析年限对生存质量的影响方面,大部分没有区别,在症状、社会支持总体、健康期望、活力、躯体疼痛有区别。2.3.1.5不同原发疾病对生存质量的影响研究不同原发疾病对生存质量的影响方面,在医护人员的鼓励上有差异.2.3.1.6不同血红蛋白水平对生存质量的影响研究不同血红蛋白水平对生存质量没有影响.2.3.1.7不同白蛋白水平对生存质量的影响研究不同白蛋白水平对生存质量的影响方面影响较多,在生存质量总分,肾病对日常生活的影响,认知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健康,总体健康期望及与以往比较方面有显着性差异方面有意义.2.3.1.8不同KT/V值对生存质量的影响,无显着性差异。2.3.2维持性血透患者的中医证候学研究:2.3.2.1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正虚证型中气阴两虚、脾肾气虚最为常见。邪实证型中,湿浊、风动、血瘀、湿热最为常见。多数患者的证型为虚实夹杂,以正虚为主者较多。2.3.2.2证候分层研究中,不同原发病和不同血浆白蛋白水平的证候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3.2.3中医辨证与生存质量的影响方面,正虚证候对生存质量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邪实证中,血瘀证对生存质量有较大影响;以邪实为主的患者的生存质量明显低于以正虚为主的患者的生存质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4结论:广安门医院HD患者的生存质量总体水平明显低下;不同白蛋白水平对生存质量的影响方面影响较多。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正虚证型中气阴两虚、脾肾气虚。邪实证型中,湿浊、风动、血瘀、湿热最为常见。多数患者的证型为虚实夹杂,以正虚为主者。证候分层研究中,不同原发病和不同白蛋白水平的证候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中医辨证与生存质量的影响方面,正虚证候对生存质量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邪实证中,血瘀证对生存质量有较大影响;以邪实为主的患者的生存质量明显低于以正虚为主的患者的生存质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维持性血透患者中医证候中血瘀证及证候标本虚实的研究可以借鉴生存质量的研究。

苑天彤[7]2009年在《肾衰保肾胶囊对慢性肾衰早期大鼠残余肾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实验研究观察肾衰保肾胶囊对5/6肾切除CRF早期大鼠肾脏病理形态和功能的保护作用,从增殖、凋亡及凋亡线粒体途径方面,探讨肾衰保肾胶囊延缓CRF进展的机理。方法:建立大鼠5/6肾切除CRF早期模型,实验分3组:假手术组(K组)、5/6肾切除组(M组)、肾衰保肾胶囊治疗组(S组),在造模一周后用肾衰保肾胶囊进行干预治疗,在12周的观察期内分2周、4周、8周、12周4个不同的时间段对各组进行肾功能、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及残肾组织标本光镜检查;采用原位检测TUNEL、免疫组化二步法分别检测肾组织中的Caspase-3、Caspase-9、CytC、PCNA动态表达情况;采用Real TimePCR检测肾组织内的Caspase-3、Caspase-9mRNA的动态表达水平。结果:M组2周后出现Scr、BUN、24h尿蛋白定量的逐渐升高。肾脏病理变化为:2周肾小球增大、系膜细胞轻度增生、肾小管扩张;12周出现局灶节段性硬化的肾小球、肾间质轻度纤维化。肾组织细胞增殖、凋亡指数和增殖/凋亡比值均升高。肾实质细胞Cytc的表达随着建模时间延长显着增加;Caspase-3、Caspase-9mRNA明显增加且与肾组织中的Caspase-3、Caspase-9表达趋势一致。S组与M组比较肾功能部分改善,尿蛋白的排泄减少;形态学上系膜基质的增生、肾小球硬化和肾间质纤维化均减轻。与M组比较S组肾小球系膜细胞和/内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8周前增殖指数、12周凋亡指数均显着减少;肾间质细胞增殖指数4周后减少,同期的凋亡指数增加。与M组比较S组肾小球、肾小管细胞增殖/凋亡比值8周前降低但12周时升高;肾间质细胞增殖/凋亡比值降低。CytC表达减弱,Caspase-3、Caspase-9mRNA升高幅度降低。结论:肾衰保肾胶囊对残肾组织的功能和形态有保护作用。肾衰保肾胶囊主要通过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和/内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前期的增殖、后期的凋亡;抑制肾间质细胞的增殖促进同期的凋亡。降低前8周但升高1 2周的肾小球、肾小管细胞增殖/凋亡比值;降低肾间质细胞增殖/凋亡比值来调节肾脏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平衡。肾衰保肾胶囊可能通过线粒体途径减少肾实质细胞凋亡。

刘先玉[8]2008年在《慢性肾衰竭腹膜透析中医证侯调查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与目的进行性肾功能减退是几乎所有慢性。肾脏疾病持续不愈的结局,如果没有可逆因素,当其缓慢发展到终末期,即尿毒症期,此时的主要治疗方法为透析和肾移植,不能仅用中药治疗。腹膜透析是有效的肾脏替代治疗方法,能降低体内代谢废物与潴留过多的水分。既往的研究表明应用中医药配合腹膜透析治疗慢性肾衰能够提高透析疗效,改善患者症状和体征,治疗并发症。但是目前极少有对腹膜透析患者中医证候的研究报道,尚需借助于临床流行病学调研的方法及运用统计分析工具,以助于从纷繁复杂的腹膜透析中医临床症状中梳理出症状组合聚类的规律。本研究主要探讨慢性肾衰腹膜透析患者证候的分布情况,更好的指导临床辩证治疗,提高疗效,显示祖国医学的优势。研究方法根据慢性肾衰竭诊断标准,选取在自2000年9月至2008年2月期间在广东省中医院肾内科住院的腹膜透析患者,共80例患者,其中男性39例,女性41例;年龄最小者29岁,最大者75岁,平均56.66±1.35岁,慢性肾衰病程6个月至31年。原发病分别为慢性肾小球肾炎者30例(37.5%),糖尿病者27例(33.75%),高血压病者17例(21.25%),梗阻性肾病者3例(3.75%),慢性间质性肾炎者2例(2.5%),缺血性肾病者1例(1.25%)。回顾性调查腹膜透析患者的中医症状表现,构建腹膜透析中医证候类型及信息数据库,提取各证候要素及统计分析,主要统计方法包括指标描述性分析、频数分析、聚类分析。研究结果本次研究80例患者的中医证侯通过聚类分析得出慢性肾衰腹膜透析患者证型主要为:1.脾肾气虚,兼湿困中焦证之主要辩证症状为:浮肿、面色萎黄、气短懒言、腰膝酸软、脘腹胀满、纳呆、大便不实、尿少、舌暗、苔白腻、脉沉弦。2.气阴两虚,兼湿浊内阻证之主要辩证症状为:倦怠乏力、腰膝酸软、头晕、恶心呕吐、胸闷气促、大便干结、舌暗红、苔白浊、脉沉细弱。3.肝肾阴虚,兼湿瘀阻络证之主要辩证症状为:浮肿、倦怠乏力、面色无华、气短懒言、口干、口中尿味、咽喉肿痛、脘闷纳呆、胸闷气促、肌肤甲错、肢体麻木、大便干结、尿少、舌暗红、苔黄、脉细弱。4.脾肾阳虚,兼血瘀证之主要辩证症状为:浮肿、倦怠乏力、面色晦暗、腰膝酸软、脘腹胀满、头晕、失眠多梦、口干、脘闷纳呆、肌肤甲错、肢体麻木、夜尿清长、舌暗红、苔薄白、脉弦细。5.脾肾两虚,兼湿热证之主要辩证症状为:倦怠乏力、口干、脘闷纳呆、胸闷气促、咳痰色黄、恶心呕吐、舌淡红、苔黄腻、脉弦滑。且各证型比例分别为:1.脾肾气虚,兼湿困中焦证,共有38例(47.5%);2.气阴两虚,兼湿浊内阻证8例(10%);3.肝肾阴虚,兼湿瘀阻络型证2例(2.5%);4.脾肾阳虚,兼血瘀型12例(15%);5.脾肾两虚,兼湿热型20例(25%),经统计学检验,P<0.05,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本次调查显示腹膜透析证候表现主要以脾肾气虚,兼湿困中焦证为主。且患者出现频率较多的临床症状主要有:浮肿、倦怠乏力、面色无华或萎黄、腰膝酸软、脘闷纳呆、脘腹胀满、头晕、口干、尿少、气短懒言、恶心呕吐。舌脉象出现频率较高的主要为:舌淡、舌暗、苔白、苔腻、脉弦、脉沉。研究结论本研究表明,PD患者常见证型分别为:1.脾肾气虚,兼湿困中焦;2.气阴两虚,兼湿浊内阻;3.肝肾阴虚,兼湿瘀阻络型;4.脾肾阳虚,兼血瘀型;5.脾肾两虚,兼湿热型。各证型与年龄之间无相关性。

涂秋金[9]2016年在《金丝草总黄酮对腺嘌呤致CRF大鼠、小鼠治疗作用实验研究》文中提出金丝草(Pogonatherum crinitum (Thunb.) Kunth.)是禾本科,金发草属的多年生草本,生长于阴湿山坡、河边、石隙中,广泛分布于亚热带温带地区。目前金丝草作为农用资源的附加值很低,仅作为民间用茶或牧草。临床资料表明金丝草具有延缓慢性肾衰的作用,因此本研究将探讨金丝草治疗慢性肾衰的药效部位,为金丝草作为药用资源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HPLC对金丝草入血成分进行研究,分析其可能的药效组分。结果表明金丝草总黄酮可能是金丝草治疗慢性肾衰的药效部位。因此对金丝草总黄酮进行富集,进而讨论其对慢性肾衰大鼠、小鼠的治疗作用。采用聚酰胺和大孔吸附树脂对金丝草进行总黄酮富集工艺探讨,结果表明:聚酰胺树脂富集金丝草总黄酮可将总黄酮纯度提高至30.63%,AB-8型大孔吸附树脂可使金丝草总黄酮纯度提高至44.27%。因此制备金丝草总黄酮样品时,采用AB-8型大孔吸附树脂进行富集。考察金丝草总黄酮对腺嘌呤致慢性肾衰大鼠、小鼠治疗作用。大鼠药效实验采用按250mg/kg/d的剂量连续灌胃腺嘌呤15d的方式进行造模,造模成功后对总黄酮实验组进行给药治疗,结果表明总黄酮具有显着降低BUN.SCr,提高γ-GT的效果,同时可以调节电解质平衡与钙磷失衡,且能改善肾实质与肾间质纤维化;小鼠药效实验采用按250mg/kg/d的剂量连续灌胃腺嘌呤7d的方式进行造模,造模成功后对总黄酮实验组进行给药治疗,结果与大鼠药效实验相似。结论:金丝草总黄酮能有效缓解慢性肾衰大鼠、小鼠的肾功能及代谢障碍,改善肾实质与肾间质纤维化,从而说明金丝草总黄酮具有治疗慢性肾衰的作用。为金丝草药效物质基础的继续研究及金丝草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金华[10]2011年在《慢性肾衰(非透析期)中医诊疗方案的疗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中医药防治慢性肾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 CRF)在缓解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保护残余肾功能、延缓早中期肾衰进展、推迟进入透析和肾移植时间等方面具有较好疗效和独特优势。广东省中医院肾病重点专科作为全国优秀中医肾病重点专科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病种慢性肾衰中医诊疗方案研究的牵头单位,领导全国30家肾病重点专科,对目前各中心正在实施的诊疗方案进行梳理、总结,形成一个优化的具有中医特色和优势的慢性肾衰(非透析期)中医诊疗方案。研究目的本研究对已形成的慢性肾衰(非透析期)中医诊疗方案进行前瞻性、大样本的临床验证和疗效评价研究,初步评价该方案对非透析期CRF患者的临床症状、肾功能、相关并发症、生活质量等方面的疗效情况,为该方案的进一步多中心临床研究及行业内推广应用提供研究基础和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入选符合纳入标准的140例非透析期CRF患者,按照慢性肾衰(非透析期)中医诊疗方案连续治疗3个疗程(每个疗程2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肾功能(血肌酐、血尿素氮、血尿酸)、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血脂(总胆固醇、甘油叁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血钙和磷的变化,进行疗效评定;采用CKD-EPI公式估算GFR(eGFR)作为主要疗效评价指标,制定肾功能疗效评价标准;采用翻译、改良后KDQOL-SFTM1.3量表,对非透析期CRF患者进行信度和效度的检测,于治疗前后各调查一次,进行生活质量评价。结果①慢性肾衰竭的中医病机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证以脾肾气虚证居首位(52.90%,73/138),其次分别为气阴两虚证(18.84%)、脾肾阳虚证(13.77%)、阴阳两虚证和肝肾阴虚证(各为7.25%)。标实证多以兼证形式存在的,占所有标实证型的55.80%(77/138);其中以血瘀证及其兼证最常见(73.19%),其次为湿热及其兼证(37.68%)。年龄和CKD分期对CRF本虚证的分布有显着影响;CKD分期对CRF标实证的分布有显着影响。②慢性肾衰(非透析期)中医诊疗方案对CRF患者的临床症状有较好改善作用,症状积分下降率由高至低依次为:倦怠乏力(38.60%)、大便情况(31.70%)、腹胀(31.40%)、畏寒肢冷(30.90%)、水肿(29.10%)、腰膝酸软(28.20%)、恶心(26.90%)、头晕(23.40%)、纳呆(23.30%)、呕吐(21.40%)、夜尿频多(10.60%);症状改善总有效率达85.51%。男性和女性、各年龄段、各主要原发疾病、CKD各期、各中医证型的症状积分均有显着降低(P<0.05);症状改善有效率方面:脾肾气虚证优于阴阳两虚证和脾。肾阳虚证,单个标实证优于多个标实证,湿热证、湿热兼血瘀证优于浊毒兼血瘀证(P<0.05)。③该方案能显着提升CRF患者的eGFR,降低SCr、UA(P<0.05);以GFR下降<2 ml/(min·1.73m2·年)作为治疗有效判定标准,得出该方案对CRF患者的肾功能改善总有效率为76.92%。不同性别、65岁以下患者、慢性肾炎、CKD 3期和4期、脾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湿热证、血瘀证的eGFR均有显着升高(P<0.05);肾功能改善有效率方面:女性显着高于男性,45岁以下患者显着高于65岁以上患者,慢性肾炎显着优于糖尿病肾病,CKD 3期显着高于CKD 5期,脾肾气虚证显着优于阴阳两虚、脾肾阳虚证,气阴两虚证显着优于脾肾阳虚证,单个标实证显着优于多个标实证,湿热证优于浊毒兼血瘀证(P<0.05)。④该方案能显着提高CRF患者的ALB和Hb(P<0.05),尤其对男性、45岁以下、慢性肾炎、脾肾气虚证、湿热兼血瘀证和湿浊兼血瘀证患者的营养状况改善更为全面。⑤该方案能显着降低CRF患者的TC、LDL(P<0.05),尤其对慢性肾炎、脾肾气虚证和湿热兼血瘀证患者的血脂调节作用更优。⑥该方案能显着降低CRF患者的Fib(P<0.05),对男性和女性、45岁以上、各主要原发病、CKD各期患者均有改善作用(P<0.05);对脾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和气阴两虚证等本虚证,以及湿热兼血瘀证、湿浊兼血瘀证、浊毒兼血瘀证等多个标实兼证患者的Fib亦有显着改善(P<0.05)。⑦该方案能显着降低CRF患者血磷、升高血钙,尤其对65岁以下、脾肾气虚证患者疗效更全面(P<0.05);在CKD 3期和4期以降低血磷为主,而CKD 5期既能降低血磷,同时也升高血钙。⑧翻译、改良后的KDQOL-SFTM1.3全量表Cronbach's a系数为-0.954,分半信度为0.899;各条目与其所属维度评分呈显着正相关关系(P<0.01),有70项相关系数r>0.5,占88.61%(70/79)。KDTA量表提取11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达72.73%,应用方差最大旋转后所得结果与量表理论构想基本一致。⑨单因素分析提示,影响CRF(非透析期)生活质量的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原发病、CKD分期、中医证候、受教育程度、工作情况、医疗费别等。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提示,影响SF-36生理健康(PCS)的因素有:症状积分、Hb、CKD分期、性别;影响SF-36心理健康(MCS)的因素有:症状积分、医疗费别;影响肾脏病相关领域(KDTA)生活质量的因素有:eGFR、工作情况、受教育程度、Hb。⑩该方案对CRF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显着改善作用,这种作用可能并不完全依赖于肾功能的改善。对于部分肾功能改善无效的患者,中医药可以发挥辨证论治和整体调节的优势,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该方案对于男性和女性、各年龄段、各主要原发疾病、CKD各期、脾肾气虚证和气阴两虚证、各标实证型(除浊毒兼血瘀证之外)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均有全面提升作用(包括SF-36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肾脏病相关的生活质量)(P<0.05)。结论慢性肾衰(非透析期)中医诊疗方案能够有效缓解CRF患者的临床症状;能够有效保护患者的肾功能,延缓肾衰快速进展;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和血脂、凝血、钙磷等代谢情况,减少CRF某些并发症发生和发展;能够全面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肾脏病相关领域的生活质量;且使用较为安全,无严重副作用。改良后KDQOL-SFTM1.3量表具有较好信度和效度,可初步用于国内CRF(非透析期)的生活质量评价研究。

参考文献:

[1]. 中医综合疗法对慢性肾衰免疫功能和营养状态的初步探讨[D]. 李红.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1

[2]. 慢性肾衰中医临床路径的应用研究[D]. 刘兴烈.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8

[3]. 应用张琪教授学术思想治疗慢性肾衰的临床研究[D]. 徐海丽.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9

[4]. 补肾泄毒颗粒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研究[D]. 李定奕. 中国中医研究院. 2005

[5]. 健脾益肾法对慢性肾衰氮质血症期营养不良的影响[D]. 程婷婷.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

[6].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医证候与生存质量的关系[D]. 路晓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

[7]. 肾衰保肾胶囊对慢性肾衰早期大鼠残余肾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D]. 苑天彤.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9

[8]. 慢性肾衰竭腹膜透析中医证侯调查研究[D]. 刘先玉.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8

[9]. 金丝草总黄酮对腺嘌呤致CRF大鼠、小鼠治疗作用实验研究[D]. 涂秋金. 福建农林大学. 2016

[10]. 慢性肾衰(非透析期)中医诊疗方案的疗效评价研究[D]. 金华.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

标签:;  ;  ;  ;  ;  ;  ;  

中医综合疗法对慢性肾衰免疫功能和营养状态的初步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