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道德行为训练之我见_亲子成长论文

儿童道德行为训练之我见_亲子成长论文

幼儿道德行为训练之我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我见论文,幼儿论文,道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育经验

不久前,几位老师在抽测各班品德教育情况时,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室内有四把小椅子,五个小朋友怎么坐?请五名幼儿用动作表示。令人吃惊的是竟无一人知道让别人坐。老师们只好将行为考查变为口头提问,结果又一次出人意料,“我请别人先坐”的答案几乎是一致的。这就表明,幼儿已有道德认识却无相应的行为。言行不一的现象间接地反映了我园德育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即重口头教育,轻行为训练。

幼儿品德的形成是知、情、意、行统一的过程,知是基础,行是关键,习惯是归宿。教师只有将幼儿对道德行为的认识变为自觉的行为,才真正达到了品德教育的目的。但在教育实践中,由于幼儿人数较多,言语说服、形象感染等方法成了教师常用的教育手法,而忽视了德育实践活动。那么,教师在提高幼儿道德认识的同时,如何加强幼儿道德行为训练,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呢?

一、设置特定情境,激发行为意识

我曾见过这样一个场面:用加餐时,大班的老师特意安排了几个小班的幼儿一起取豆浆,教师注意观察本班幼儿的行为,并进行记录,喝完豆浆后,教师将记录的情况告诉幼儿,引导幼儿讨论,谁的做法最好?热烈的讨论之后,送豆浆杯时,很多孩子都知道应该让小弟弟、小妹妹先放。

教师在“喝豆浆”这样一个生活细节中设置了这样一个特定的情境,通过讨论,激发幼儿良好的道德行为意识,送杯子时,幼儿的行为意识已发展为自身的道德行为。可见,特定情境的多次或反复创设,将会提高幼儿的道德认识,有利于道德意识向行为的转化。

二、创设条件,为幼儿提供练习机会

练习和实践是行为形成的主要方法,可从两方面着手:

1.寓行为实践于德育活动之中。

德育活动是对幼儿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途径。行为实践是德育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开展德育活动时,只有精心设计德育实践活动,促使幼儿的认识在行动中得到巩固,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一节“谦让”的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中,教师设计了这样三个环节:(1)故事:小红花找朋友;(2)讨论:为什么小红花找红红做朋友?你还听说过哪些谦让别人的事(孔融让梨,雷锋的故事等)?(3)实践活动:教师将霸道、攻击性强的幼儿分散到各个小组玩搭积木、滑滑梯,结果,这些霸道的孩子变得乖巧多了,也懂得了谦让。在这样一节活动中,教师在幼儿对谦让有所认识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针对性较强的实践活动,让幼儿通过实践练习,知道了该怎么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通过扮演角色,增强自觉性行为。

幼儿在一定的德育氛围中常常能表现出良好的道德行为,但离开了这一特定的环境,便会是另一种表现。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角色游戏为幼儿提供多次练习机会,是增强自觉性行为的有效教育手段。

角色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活动,幼儿在游戏中扮演自己想做的角色,为了让游戏顺利进行下去,幼儿必须控制自己,用角色的规则要求自己;同时,教师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安排某位幼儿担任某一角色,用角色的行为来约束他。如在角色游戏“交通警”中,教师让一位平时不守纪律、攻击性强的幼儿担任“警察”,幼儿因为做了小“警察”,在游戏中必须坚守岗位,送老人、孩子过马路。幼儿在游戏情景中,通过扮演角色达到多次练习的目的。

三、抓住教育契机,强化习惯形成

幼儿良好品德习惯的形成是品德教育的最终目标。幼儿的品德形成后,经过反复的实践、练习就可以形成习惯。抓住教育契机是巩固品德教育成果,强化习惯的有效手段。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的行为,及时发现教育契机,如“一张小椅倒在地上,几个小朋友走过去,竟无一人扶起时”,“某某小朋友发现地上有一块雪花积木,悄悄送进篓子时”,诸如这类司空见惯的现象,教师切不可熟视无睹,应积极引导孩子去做,同时辅之以表扬或批评等品德评价手段,巩固习惯的养成,否则,将会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影响品德教育的效果。

另外,教师对幼儿进行良好道德行为训练的同时,还必须注意规范自身的言行,做孩子的楷模,以良好的品德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

总之,幼儿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是长期教育的结果。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新颖有趣的德育活动,因势利导,促进知、情、意、行诸要素的统一,持之以恒地做好幼儿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促进幼儿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标签:;  

儿童道德行为训练之我见_亲子成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