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制造集群网络结构的研究与论证_网络结构论文

装备制造业集群网络结构研究与实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证论文,集群论文,装备制造业论文,结构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国外对产业集群的研究,可以追溯到马歇尔的产业区理论(Alfred Marshal,1920),他使用“集聚”概念去描述地域的相近性和企业、产业的集中,认为集聚能产生正的外部效应。波特(Porter,1991)在研究国家竞争优势的过程中,注意到一国的优势产业往往在地理上集聚,从而开始了对集聚经济的研究,并提出了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概念:在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它包括一批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的、相互联系的产业和其他实体(Porter,1998)。

产业集群吸引了不同学科研究人员的注意力,成为国内外理论研究的热点。我们也看到,理论界对产业集群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小企业集群。杜兰德(Donald,2001)认为大企业之间的合作不一定需要其他组织或机构参加,需要正确干预的重点是中小企业集群,因此,集群的概念如果没有特指,一般被认为是由中小企业组成的。受此影响,中国很少有学者对大型制造企业集群作系统研究,研究人员对集群研究的地理区域也大多集中在江浙地区、珠江三角洲等新兴工业区,对中国老工业区装备制造集群的关注程度不够。

装备制造业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中国有关研究人员对装备制造业的行业分布做了数据实证(魏后凯,2002),研究发现,长江三角洲、京津塘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占据了中国装备制造业的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固定资产合计与工业增加值等工业指标均呈现绝对优势,地区性集聚特征十分明显。单就重大装备领域而言,东北地区的实力最强;其中沈阳的大型机床、矿山设备、石化设备、输配电设备等制造业都位居全国前列,规模宏大,集聚状况突出,加强对沈阳等老工业区的装备制造业集群的研究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

本文在前人研究集群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了装备制造业集群网络结构,探究装备制造业集群要素结网、链接的原因,并分析装备制造产业的集聚特点。

二、产业集群研究进展

(一)国外产业集群研究成果

近年来,国外学者对产业集群的研究多集中在创新网络和区域创新系统角度,社会经济网络分析逐渐成为产业集群研究的范式。

波特(1998)指出地理上的集中促进技术的创新和升级: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果出现,会引起邻近的竞争者嫉妒与模仿;企业群与大学、科研机构的接近便于二者的相互支持,推进技术成果的商业化进程,供应商也会因靠近研究与开发活动而创新,企业员工间的互动、跳槽等行为也会促进技术创新成果的扩散(Porter,1998)。弗里曼认为在集群网络内部存在知识溢出效应,促进集群创新网络的发展,是集群创新的源泉(Freeman,1991)。萨克森妮认为区域创新网络有正式合作网络和非正式合作网络,网络形式能够有效传递和扩散各类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Saxenian,1994,1999)。欧洲中小企业研究网络引入区域集群的概念,并将区域集群加上支撑它的组织体系一起构成区域创新系统,从而形成一个通过集群的创新活动产生竞争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ENSER,1999)。凯伯(Keeble,1999)和劳森(Lawson,1999)通过实证分析,总结出产业集群的网络学习机制:显性技术和企业家的本地流动与企业衍生,企业网络的交互活动,研究技术人员的本地流动。莫瑞森从集群的知识整合与竞争范围角度研究了集群的绩效,认为产业集群行为主体间的知识整合水平与经济活动范围是影响经济绩效的关键参数,据此建立模型并进行大量实证分析,其研究表明知识整合水平和竞争范围是两个相互促进的因素,共同影响集群的绩效水平(Morosini,2004)。

国外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了产业集群,并拓展到创新网络和区域创新系统层面,把研究的着眼点放到提升区域经济的竞争力上面。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区域创新系统的探索无疑另辟蹊径研究区域国际竞争力的提升,这样的研究工作无论对于区域产业政策制定者还是相关企业的企业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正因为如此,产业集群与创新系统研究已成为许多国家制定产业政策的依据,并在应用中取得非常好的经济效果。

(二)中国产业集群研究现状

中国对产业集群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而大量研究则在2000年以后。目前,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分析产业集群演进机理、集群创新网络和学习机制及区域创新体系形成机制等方面。

较为系统地研究产业集群的学者是王缉慈(2001),她系统地概括了产业集聚理论与新产业区理论,并指出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企业集群,营造区域竞争环境,强化区域竞争优势是增强国力的关键。盖文启(2002)较为完整地研究了集群的创新网络,构建区域创新网络,研究新产业区(集群)内部的创新机制,并概括出区域创新网络的组成要素。魏江(2003)基于知识流动,构建集群的核心价值网络、可控支持网络和不可控支持网络,结合浙江中小企业集群案例,深入分析了集群创新系统。吴勤堂(2004)提出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相耦合的概念,研究两者的耦合方式,并提出一系列区域产业发展培育的对策,探索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的新视角。

中国学者在研究国内产业集群的理论与实践过程中,能够跟踪国际理论研究前沿,结合具体的区域实践来分析。但是,在研究中没有把大企业集群纳入研究视野,尤其是没有把以装备制造业集群为代表的大工业集中现象作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模式来进行研究,国内几乎没有人系统地研究装备制造业的集群网络结构,这无疑是中国产业经济研究领域中一个不够和谐的音符。

网络发展与产业集群演化的相似性使得社会网络的研究角度可以一定程度上解释集群衍生、演化,指导了区域集群的培育和区域创新系统的形成。但是,由于社会经济网络分析范式的研究对象定位于中小企业,在研究中过于强调社会经济网络对降低交易成本与协同创新的影响,相对忽视了产业关联对于集群的重要作用。装备制造业集群往往都是以大型企业为集聚的主导力量,集群的根植性更多是基于装备制造业的产业特点(大型厂房、重型设备、劳动与技术密集),而非单纯基于传统中小企业集群理论研究所着重关注的社会网络关系。需要指出的是,装备制造业集群对于社会网络的依赖并不因此而降为次要地位。装备制造业的产品需要更新、技术需要升级,这些对R&D的依赖远远超过中小企业。此外,装备制造业集群需要良好的土壤——基础设施、要素资源(特别是人力要素资源)以及中介机构的优良服务。

本文在集群网络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装备制造业集群网络结构框架。该结构不仅表现要素之间的社会网络关系,更突出了产业间的关联,并把这种关联关系抽象为产业网络层链接。结合网络要素链接模型,表现核心制造企业与关联企业及集群区域内其他要素的互动关系。

三、装备制造业集群网络结构与要素链接模式研究

(一)装备制造业集群网络要素界定

系统是物质世界存在的基本方式,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彼此之间相互联系形成统一的有机整体。系统经济学中将经济要素定义为具有特定经济功能,具备自我组织、自我发展的相对独立的经济单元。

装备制造业集群是一个独立的系统,由众多要素相互联系而成。参考波特等学者对产业集群的定义,本文认为装备制造业集群内部的各类经济体以及为之提供存在基础的相应生产性资源和外部环境因素都是集群的要素。出于研究内容的考虑,此处将不分析不可控的资源性要素和外部基础设施。因此,文中的装备制造业集群要素包括:与装备制造产业联系密切的制造企业(往往以某一个或几个核心企业为主导,向上游延伸至零部件、机器和服务等专业化投入的供应企业,向下延伸至服务企业和客户,从侧面扩展到辅助性产品、竞争产品的制造企业以及跨产业的配套制造企业等)和相关支撑机构(包括提供专业化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的政府及其他机构——例如大学、标准的制定机构、智囊团、金融等服务机构、职业培训提供者和贸易联盟等中介机构)。

(二)装备制造业集群网络结构框架

所谓结构是指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系统要素与系统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网络是由结构中的节点(即要素)构成,沿着对装备制造业集群要素界定的思路,本文构建装备制造业集群的网络结构(见图1)。

图1 装备制造业集群网络结构图

注:(1)集群边界虚线表示集群的开放性。需要说明的是,在很多情况下,集群的边界与行政区域边界并不完全一致;但是,考虑到本文所研究的特定区域的装备制造业可以自成系统,故本文假定集群边界不超过行政区划边界。(2)图中用链条的粗细表现要素单元之间的链接程度。

装备制造业集群网络结构蕴含两层网络:产业网络层(内层)和区域社会网络层(外层)。由集群内部的各个主体要素——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中间机构为节点,以它们之间基于产业关联的经济技术合作关系形成的网络层面就是产业网络层;以集群的社会主体(集群内部社会机构)为节点,以它们之间存在的社会关系形成的网络层面就是社会网络层。集群网络是由产业网络层和社会网络层叠加而成的复合网络。这两层网络结构并非各自独立,而是基于产业关联、知识共享和社会规制与公共服务而紧密联系在一起。产业网络层是集群网络结构的内核,以核心制造企业与配套企业的经济联系或以跨产业大型制造企业技术、经济合作为体现形式;区域社会网络层则为产业网络层提供技术、知识、资源以及公共服务、规制和制度等。

与一般产业集群相比,装备制造业集群有其明显的特点:(1)装备制造产业链长,集群对产业关联要求程度高,紧密的产业关联往往是装备制造业集群效率的推进器,对于装备制造业集群网络分析必须重视集群内部的产业关联。(2)装备制造产业的技术含量高,对于研发水平要求高,因此,研究装备制造业集群网络结构不能忽视高校、科研机构与制造企业之间的R&D协同。(3)由于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存在内在关联性(体现为工艺的衔接、技术同源以及技术的创新交叉),网络结构大大便利了知识和技术创新在集群内部的快速传播。(4)装备制造业的核心企业往往都具备规模优势,相比而言,中小企业的地位和作用并不十分突出。

1.产业网络层包含大型核心制造企业与卫星企业的经济联系

核心制造企业是指专业化生产装备制造产品、达到一定规模、对于所属行业领域发展起到主导作用的大型制造企业,它们是装备制造业集群网络结构的核心力量。配套企业通过产品、服务等形式与核心大企业结网;产业内部还存在着与核心企业存在竞争或者产品互补关系的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分布于集群网络中,它们经营灵活,柔性好,彼此间竞争程度高,对核心制造企业存在技术、产品、规制等方面的依赖。

2.产业网络层还蕴含跨产业大企业的经济网络链接

该层结构仍然以企业间的经济联系为其表现形式,所不同的是,该层结构都是基于产业之间的强关联度。企业之间不单纯是产品供需关系,而是基于完整产业链的上下游产业在产品、技术、服务以及相同背景人力资源上的配套和服务。例如,专用设备制造企业,其上游配套企业是普通机械制造业企业,而具备承揽大型建设项目的工程服务公司则是其重要的下游服务企业。研究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关联,据此设置集群区域内的产业链安排,引导跨产业的大企业之间的技术配套、产品配套,有利于整个装备制造业的进一步集聚和集群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3.社会网络层体现制造企业与区域其他经济要素的互动关系

社会网络层是装备制造业集群网络结构的外层,也是重要却容易为人所忽略的一层。要素包括为制造企业服务的科研机构、教育培训机构、政府机构以及各类中介服务机构。高校、科研机构是知识最重要的创造机构,通过开发新技术,形成集群区域内部的知识技术创新源。装备制造企业由于自身研发能力的局限,需要和外部技术创新主体(科研机构)合作,进行R&D协同创新。集群内部的技术、管理人才在教育培训机构获取知识,进入各个企业,促进知识特别是非编码化知识的流动。地方政府以政策支持、基础设施配套和环境氛围创建等方式参与到集群网络中,作为区域公共利益的代表,地方政府部门通过产业政策、税收杠杆等对集群网络结构形成和其他要素行为产生导向性影响。区域内的行业协会与服务机构一方面协调规范企业的市场行为,增强区域内的创新活力,另一方面,它们也以中介服务、金融服务等方式为集群要素提供技术和服务。

(三)装备制造业集群网络要素链接模式研究

装备制造业集群网络结构反映了集群的总体构架,要深入分析集群的网络,更加全面地认识装备制造业集群内部的结点和联接方式,还需要研究集群网络系统要素之间的链接模式。

1.产业网络层要素链接模式

装备制造业集群产业网络层链接是制造企业之间各种经济与社会关系。由于完整地概括出企业之间所有形式的经济关系和社会联系极为困难,本文在参考国内外学者有关研究成果基础上,将装备制造业集群产业网络层要素链接关系大致归纳为3类最常见模式:以产业链为主导的链接模式、以竞争合作互动为主导的链接模式、以公共性投入和生产要素共享为主导的链接模式。

(1)产业链主导的链接模式。该类模式中,企业之间有比较明确的专业生产分工,并由此分化出3级成员:直接配套企业、二级以下配套企业、服务企业和最终客户(见图2)。上述4类成员通过产业链和价值链形成密切的上下游链接关系,使用相似的技术、资本以及人力资源,并共同分享区域内部的基础设施。该链接模式具有明显的装备制造业的产业特征。第一,产品特点。产品复杂,集成度较高;第二,技术特点。产品集成中所包含的技术含量较高,研究开发上要求较高;第三,生产特点。核心制造企业的规模优势明显,固定资产存量很大,生产系统复杂,而配套企业在单件产品的生产上具有一定的规模或者技术优势。

图2 装备制造业集群产业链主导链接模式

注:图中实线箭头表示产业链方向,虚线箭头表示社会公共服务系统对经济要素的各种支持。

(2)竞争合作互动主导的链接模式。以竞争合作互动为主导的链接模式的集群中,制造企业之间往往不是“供应商—用户”关系,而表现为“竞争—合作”关系(见图3)。各制造企业生产的产品相似,相互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竞争;同时,各企业均有自己的优势产品和技术专长,存在优势互补的可能性和内在动力。

图3 装备制造业集群竞合互动主导链接模式

注:实线箭头表示主要制造业之间的竞合互动关系。

(3)公共性投入主导的链接模式。该类链接模式比较松散,企业之间没有显著的“供应商—用户”关系或者“竞争合作”关系。企业之所以能够集聚主要来自于对于公共投入——如特殊优惠政策、优良基础设施、廉价劳动力等的依赖。这类集群内部,每个主要制造企业周围存在一些小企业为之提供产品和服务配套;主要制造企业之间的经济联系少,网络结构比较松散,彼此之间的链接主要体现为对公共服务、信息等的共享;相比较而言,主要制造企业与外部的经济联系十分紧密,企业的关键技术、核心知识、目标市场,甚至高级人才招聘均来自集群区域外部(见图4)。

图4 装备制造业集群公共资源共享主导链接模式

注:虚线箭头表示主要制造企业间的弱联带,实线箭头表示中小企业为主要制造企业提供产品配套和服务。

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对于产业关联依赖度很大,培育制造业集群首先要关注的是产业之间的关联度,单纯依靠政府的税收等优惠政策,只能导致第三类链接模式的出现。显然,装备制造业的产业特点决定产业链主导链接模式才是装备制造业集群网络的理想链接模式。

2.社会网络层要素链接模式

装备制造业集群社会网络层链接是制造企业与集群区域其他经济机构之间的经济与社会关系。这些关系形式多样、内容广泛,包括企业与政府之间的规制与服务关系,企业与科研机构的研发与创新合作关系,企业与教育培训机构的人才资源培训关系,企业与金融、协会、各类交易所、事务所的社会服务关系以及上述社会机构之间错综复杂的社会经济联系。

本文按照社会网络层对产业网络层的作用方式,把社会网络层的经济联系概括为3种模式:官产学研合作主导型的链接模式、孵化器主导型的链接模式、规制与公共服务主导型的链接模式。官产学研合作主导型的模式是企业与政府、科研教育机构的主要结网方式,该类模式对于装备制造业集群网络的要素链接起主导作用。孵化器主导型的链接模式是指依托区域内各类中介机构、科研机构或者政府相关部门,形成集群内的新企业衍生机制,以此促成适合集群内部企业成长的“温室效应”。规制与公共服务主导型的链接模式是指通过区域内部的规制建设(产业政策、税收政策、科技政策等)、基础设施配套以及氛围营造(人文和人际关系等)引导集群的合理发展。

四、沈阳市装备制造业集群案例实证

(一)沈阳市装备制造业集中度测算

1.集中度测算方法选择

目前学术界对于界定地区产业集中度有两类方法。定性分析法主要采用专家观点法,一般请政府官员、大学教授等专家,面谈后采用Delphi法等方法,借助于统计年鉴、行业协会报告、专题文章等资料,分析某个特定产业在一定区域的集中程度。定量分析法主要有集中率法(CR法)、赫芬达尔指数、洛伦茨曲线法以及区位商法(LQ法)等。

本文要对沈阳地区的装备制造业集中度进行测算,并和全国相比较,进而对沈阳地区装备制造业的分布与集中状况进行探讨。采用区位商(注:区位商是空间分析中用以计量所考察的多种对象相对全国或大区的总产值;则是大区或全国各行业的总产值。当LQ[,ij]≥1,则表示i部门在j地区的专业化生产水平大于全国或大区的平均水平;LQ值越大,则专业化程度越高。当LQ[,ij]≤1时,意味着j地区的i产业专业化生产水平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当LQ[,ij]=1时,意味着j地区的i产业的生产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判断产业集中度有两个明显的优点:(1)统计数据容易获得;(2)能充分比较区域生产水平与全国平均生产水平,明晰该地区的生产集中情况在全国所处的地位(通常,只有区位商值大于1才能说具有产业集中倾向)。采用区位商法可在数据可得性、分析的可操作性和研究的客观性之间取得平衡。

2.沈阳市装备制造业集群集中度测定

按照中国国家行业分类(代码)标准,装备制造业包括:普通机械制造业C35、专用设备制造业C36、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C37、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C40、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C41、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C42。本文将针对这六类行业,截取从1999~2002年4年数据,分别计算企业单位数、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资产合计、产品销售收入5个指标的区位商值(注:区位商计算公式中的指标数值,是以工业总产值(企业单位数/工业增加值/资产合计/产品销售收入)为依据的,其内涵是:j地区工业中i行业的工业总产值(企业单位数/工业增加值/资产合计/产品销售收入)所占比重与全国工业中i产业的产品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的比值。)(计算结果见表1~表4)。

表1 1999年相关行业区位商值

企业单 工业总工业增 资产 产品销

位数

产值 加值 合计 售收入

普通机械制造业1.85

1.58 2.04 2.31

1.54

专用设备制造业1.53

2.02 2.46 2.87

2.35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2.14

2.93 3.19 2.77

4.21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2.12

1.61 1.56 2.24

1.44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1.12

1.22 1.59 1.02

1.68

仪器仪表文化机械制造业1.40

0.41 0.71 0.60

0.16

表2 2000年相关行业区位商值

企业单 工业总工业增 资产 产业销

位数

产值 加值 合计 售收入

普通机械制造业1.79

1.33 1.76 2.11

1.36

专用设备制造业1.57

1.80 2.72 2.71

1.66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2.21

3.29 3.19 2.64

3.39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2.14

1.40 1.22 1.89

1.47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1.30

1.37 1.57 1.02

1.48

仪器仪表文化机械制造业1.26

0.32 0.50 0.56

0.29

表3 2001年相关行业区位商值

企业单 工业总工业增 资产 产品销

位数

产值 加值 合计 售收入

普通机械制造业1.80

1.71 1.85 2.41

1.67

专用设备制造业1.53

1.53 2.01 2.71

1.26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2.06

3.35 3.16 2.56

3.42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1.93

1.39 1.32 1.85

1.33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1.20

1.18 1.42 0.88

1.13

仪器仪表文化机械制造业1.54

0.44 0.64 0.55

0.44

表4 2002年相关行业区位商值

企业单 工业总工业增 资产 产品销

位数

产值 加值 合计 售收入

普通机械制造业1.90

1.88 2.44 2.47

1.92

专用设备制造业1.51

1.53 1.88 2.86

1.35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92

3.23 2.71 2.70

3.28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1.84

1.30 1.26 1.76

1.39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1.13

1.02 1.01 0.69

1.01

仪器仪表文化机械制造业2.05

0.53 0.90 0.63

0.53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沈阳统计年鉴》,其他相关统计研究资料。

3.沈阳市装备制造业集群度集中度分析

分析表1~表4的区位商计算结果,本文得出如下结论。

(1)沈阳市普通机械制造业、专业设备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具有较高的产业集中度,较强的规模优势和产品成套优势,区位优势明显。普通机械制造业的工业总产值区位商值连续4年均超过1.5,资产合计区位商值超过2.0,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专用设备制造业的资产合计区位商值甚至超过2.5,说明该行业资产上的高度集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各项区位商值最小的为1.92,最大达到4.21,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沈阳市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具有相对的规模优势。从表1~表4中数据可以看出,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各项指标的区位商值基本高于1.25,与全国水平相比,具备一定优势: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各项指标的区位商值略高于1,区位优势并不十分明显。虽然,上述两类装备制造业的区位商基本都高于全国水平,但与国内某些城市相比仍存在差距。

(3)沈阳市仪器仪表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生产规模和资产总量等指标明显偏小。其区位商值除了企业单位数这一指标外,其他指标的区位商值均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显然该行业在沈阳集中现象不明显。企业数目虽多,但真正有实力的大型企业太少,不足以扛起行业发展的大旗。

总体来说,沈阳装备制造业具有一定程度的产业集群优势和产业集中优势,一些重大装备产品的行业集中度非常突出。如普通机械、专用设备和电气机械及器材等制造业,其主导产品在国内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居于全国主导地位。

(二)沈阳市装备制造业集群网络结构研究

1.沈阳市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沈阳是以重大成套装备为特色的中国装备制造重镇,素有“共和国装备部”之称。50多年来,沈阳向全国提供了大批重大设备,曾诞生过数十个第一:第一台自动车床、第一台5轴车铣中心、第一台125吨挤压机、第一台50万伏超高压变压器等等,为共和国建设做出重要的贡献。

沈阳装备制造业具备的资本存量优势,产业基础雄厚。表5中,装备制造产业的相关数据可以表明沈阳市装备制造业的资本存量优势和工业产值规模。装备制造行业、门类齐全,全国装备产品共216种,沈阳能生产172种,占70%以上。与装备工业产业关联度较大的轻工、石化、冶金、汽车等其他工业部门在沈阳也较为发达。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之间分工协作、资源共享、成本分摊,形成了稳定的“本地网络”和根植于当地社会文化的本土化特性,集群优势非常突出。

表5 沈阳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工业资本存量及行业分布情况(2001年)

资产

工业总产值

工业增加值

数量 比重 数量 比重 数量 比重

(万元) (%) (万元) (%) (万元) (%)

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 7768954.1 100.00 3702250.0 100.00 856437.5 100.00

普通机械制造业 1592014.7 20.49 460565.4

12.40

126311.8 14.75

专用设备制造业 1122677.1 14.45 202463.7

5.4781478.8

9.51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2711650.5 34.90 1617566.9 43.69

339034.6 39.59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084116.0 13.95 394742.9

10.66

62766.3

7.33

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 977866.5

12.59 807909.3

21.82

202592.5 23.66

仪器仪表设备制造业

64177.10.83

28825.00.878872.61.04

数据来源:沈阳市统计年鉴及其相关统计研究资料。

2.沈阳市装备制造业网络结构

沈阳市装备制造业在地理分布上主要集中于3个区域:铁西工业区是沈阳工业的核心区域,也是全国最大的重工业集聚区和装备制造业基地的突出代表,素有“东方鲁尔”之称;大东-沈海新型工业区是普通机械等传统工业的密集区,正在向以中场产业为特色的现代加工制造区方向发展;浑南新区则是新规划的以高新技术装备制造产业为发展方向的区域。

(1)沈阳市装备制造业产业完整,网络结构层次分明。沈阳装备制造业涉及普通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以及沈阳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等。每类产业都拥有具备规模优势的大型核心制造企业,并在其周围吸聚大批中小型配套企业。例如,普通机械制造业中机床制造业,以沈阳机床集团为核心企业,辐射沈阳菲迪亚数控公司、普瑞玛激光切割机公司、沈阳齿轮制造厂、沈阳钣焊件厂等10余家中型加工制造企业,为之提供数控滑台、数控刀架工作台、冷却器以及齿轮等机床配件,在外围还有近百家小型企业为上述企业提供原料供应、初级产品配套和基本生产服务,从而形成以机床加工制造为主导的企业群落。类似还有以东北输变电集团为核心的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集群,以沈阳机电集团为核心的专用设备制造业集群等。

(2)沈阳市大企业之间存在着产品和技术的关联。不同行业的有些大企业之间存在着产品的配套,有些可能并不表现直接的产品供需关系。但是,我们注意到,沈阳市的大型制造企业之间却存在着一种更为关键的联系——核心技术的关联,技术的内在关联性(如工艺的衔接、技术同源以及技术的创新交叉)和相似性推动着诸如东北输变电集团、沈阳机电集团、沈阳机床集团等核心制造企业的进一步集聚;现代工业的发展,催生出更多共性制造技术,例如嵌入式系统、成套设备集成、虚拟制造、网络远程并行设计、产品数据管理等,这些关键技术已经渗透到沈阳市装备制造的各个行业。企业之间的关键技术共享使跨产业的经济、技术合作成为沈阳制造企业的最优选择。

(3)沈阳市具备大型制造业集聚的社会网络环境。沈阳市拥有工业自动化、机械制造、冶金、石化等科研机构,众多的理工科高校纷纷向科研型大学转型,不断壮大的科研队伍成为沈阳装备制造业集群社会网络的知识创新源。沈阳的高校多年来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为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同时也传承了制造知识和制造文化,推动制造业氛围营造。各级政府在推动装备制造业振兴,通过“合、转、退、减、股”等改革举措,突破装备制造国有企业的体制羁绊,改造对区域经济发展带动力强的机床、输变电、石化等重大装备制造企业,采取一系列政策杠杆推动装备制造业的改造和振兴,为装备制造集群网络培育创造条件。沈阳金融、保险、行业协会等服务体系也相对比较完整,有力推动装备制造业集群的发展。

(三)沈阳市装备制造业集群网络链接模式分析

沈阳铁西工业区是明显的基于产业链和价值链的装备制造业集群。以沈阳机床集团、沈阳重型机械集团、沈阳鼓风机股份有限公司等主要国有大型企业为核心制造企业,辅以中捷摇臂钻床厂、沈阳数字控制股份有限公司、沈阳气体压缩机股份有限公司、沈阳水泵有限公司、沈阳有色冶金机械有限公司、沈阳凿岩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沈阳模具有限公司等企业以及其他为上述企业提供配套产品、零部件和服务的数百家小型生产企业,形成具有价值链清晰、产业链完整的装备制造业集群。目前,在铁西工业区已设立了6个装备制造业产业园区:重矿机械制造工业园、通用机械环保设备制造工业园、数控机床制造工业园、零部件及模具制造工业园、轻型飞机及轨道交通工业园、新型材料制造工业园等。产业园区的集聚形成了本地化产业氛围,企业间的相互支持、信息交流、资源共享与优化、创新能力的提升等已产生了协同效益,在产品研发、零部件加工、整机制造、协作配套及大型集体项目招标筹划等方面形成了专业化的配套协作体系,区域竞争力正从发挥主导产业优势向整合产业链的集群竞争优势转变。

沈阳交通运输制造业集群是以竞争合作互动为主导的链接模式。沈阳市有汽车及相关零配件生产企业120余家,整车生产企业7家,包括:华晨金杯汽车公司、金杯通用汽车公司、中顺汽车公司、金杯车辆制造公司、沈飞日野汽车公司、富桑黑豹车辆公司以及华晨宝马汽车公司。汽车制造企业各有技术专长:华晨金杯的主导产品是轻型客车和中华轿车;金杯通用则在皮卡车制造上见长;中顺汽车的主要产品是越野车和轻型客车;华晨宝马则专注于中高档轿车的生产制造。

沈阳浑南新区是以公共性投入和生产资源共享为主导的链接模式。新区汇聚了包括美国通用、康柏、GE,加拿大北方电讯,比利时贝尔,日本东芝、NEC,韩国LG电子、三宝、SR集团,香港长江集团、新世界集团等600多家海外跨国公司。但是,浑南新区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是基于地方政府的优惠政策和当地良好的基础设施。大制造企业之间的网络结构关系是一种弱链带,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网络尚未形成。新区的产业发展是“只有企业没有产业”,企业往往是单兵作战,未形成产业集聚力量。企业进入新区的动因是来享受国家给予高新区的优惠政策,而非高新区产业聚集效应的向心力。区内企业之间业务关联不多,中小企业在某些产业环节向大企业提供专业化供应配套的也相对较少,区内主要企业的供应商和市场大都在区域外部,与本地联系较少,限制了浑南新区的产业集聚。

社会网络层要素的3类链接模式,在沈阳市集群网络中均普遍存在。但是,沈阳市装备制造业集群社会网络层的要素链接模式作用效果均较弱,特别是官产学研合作机制尚未真正有效运作。由于缺乏良好合作机制,有相当研究能力的大学或科研机构并没有成为区域创新的知识来源。究其原因,其一是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管理体制改革滞后;其二是合作机制中的各方之间的互动模式尚未建立;其三是政府的作用没有得到发挥,一些机构对制造企业的发展不闻不问,更谈不上关心企业技术研发,为科研机构与企业牵线搭桥。

(四)沈阳市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对策

1.进一步完整沈阳装备制造业集群的网络结构

沈阳市装备制造业集群网络结构存在着一些问题,最突出的就是中场产业的缺失。沈阳市大型制造业的中间产品配套对区域外依赖性很大,本地的中间产品生产制造不足以支撑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随着最终产品(整机)装备产业发展的趋缓,生产关键性、高功能零部件、元器件的中场产业的发展尤为重要。沈阳市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必须关注中场产业的发展,促成一大批高起点、专业化、大规模的“小巨人”型中场产业的制造企业,涵盖汽车零部件、电子元器件、机床功能部件、燃气轮机零件以及模具、铸锻件等行业。

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中,中枢产业往往扮演着发动机的作用,与中枢产业的关联度直接决定集群网络效应的大小。以沈阳机床制造业为代表的普通机械制造业是沈阳装备制造业的中枢产业,与其他制造业均存在很强的关联度,知识外溢与关键技术共享程度都很高。加强沈阳市装备制造业集群产业间的关联度,必须首先关注并着力发展中枢产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以此带动整个沈阳市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

2.增强装备制造业集群产业网络层内部要素之间的链接强度

沈阳市装备制造业集群的产业网络层内部诸要素间的链接程度不够,制造企业之间浅层次的经济、技术联系与装备制造业对产业关联的高度依赖不相适应。需要引导沈阳市装备制造业集群要素网络链接模式向基于产业链主导的模式发展,在装备制造核心企业之间搭建开放型、网络化的生产组织。增强企业间的横向联系和知识交流,强化生产企业与外部主体要素的互动,形成高效的装备制造企业协作模式。在集群内部建立以制造企业为主导的知识共享平台和装备制造业集群主体要素经常性的交流平台,推动本区域内以市场为基础的知识和人力资源流动和技术扩散。

3.培育装备制造业集群的区域社会经济创新网络

社会网络层需要优秀的知识创新源、通畅的技术扩散渠道及具有前瞻性的技术内涵。社会网络层是装备制造业集群网络结构的支撑,推动区域社会创新网络的发育和形成是集群发展的外部动力。R&D是装备制造业的灵魂,加强对技术创新源头——科研机构与制造企业之间的研发合作是集群网络发展的基础。推动本地各类机构对区域技术创新的参与,为装备制造业集群的技术扩散营造通畅的渠道。促使对装备制造行各业都有牵动作用的虚拟制造、嵌入式系统、成套设备集成、网络远程并行设计、产品数据管理等关键核心技术的联合攻关,将促进装备制造业的深层次集聚。

五、主要结论

本文在国内外研究人员对产业集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把以装备制造业为代表的大企业集群纳入了集群理论与实证的研究范畴,建立起装备制造业集群的网络研究框架,拓展了集群社会网络的研究思路。本文把装备制造业集群诸要素内部的经济联系和内在产业关联抽象为两层网络结构——产业网络层和区域社会网络层,探索了对大企业集群研究的思路和方向。文章分类研究了产业层内部要素间的链接模式,即:产业链为主导的链接模式、竞合互动主导的链接模式以及公共性投入和要素共享主导的链接模式;并初步归纳了社会网络层与产业网络层的互动模式。沈阳市装备制造业是典型的大企业集群,文章对沈阳装备制造业的集聚状况、网络结构以及产业网络层要素间的链接模式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沈阳市装备制造业的核心大企业之间存在明显的跨产业技术共享现象和内在动力,但是关键技术的共享程度却远远不够,核心企业与卫星企业之间的链接程度停留在单纯的产品配套上,以价值链为主导的企业间链接模式没有真正实现。

装备制造产业特点决定其对产业间关联的高度依赖,研究装备制造业集群的网络结构,我们就无法回避以产业关联为依托的产业网络层。相比而言,一般集群研究理论则强调集群的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及由于企业集聚而形成的本地化社会网络。本文认为研究装备制造业集群首先要关注的就是产业网络层的要素链接模式,特别要重视处于装备制造产业中枢地位的某些制造业的联动作用。装备制造业集群网络要素链接存在着3种模式,而以产业链为主导的模式无疑代表了装备制造业集群模式的方向。区域政策制定者制定产业政策时不能不考虑装备制造业集群价值链和产业链的作用,遵循集群自身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制定产业政策,为集群不断创新、成长创造适宜的规制和制度环境。产业网络层与社会网络层之间的互动,需要关注科研机构与核心制造企业之间R&D合作,中介服务机构对制造企业的服务配套以及区域内原有规制、制度对集群的影响。由于条件所限,本文没有深入研究装备制造业集群社会网络层与产业网络层的互动方式,仅仅初步归纳了社会网络层的要素3种链接模式。今后,将进一步探索社会网络层结构和要素链接模式对以装备制造业为代表的大企业集群的作用与意义。

标签:;  ;  ;  ;  ;  ;  ;  ;  ;  ;  ;  

装备制造集群网络结构的研究与论证_网络结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