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南考察:陈独秀的性格特征_陈独秀论文

南陈纵观——陈独秀的品格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品格论文,陈独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陈独秀与李大钊,通称我党历史上的“南陈北李”。

陈独秀是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共党史上著名而复杂的人物,一生曲折坎坷。他的性格品质也如他的一生经历:既有光明面熠熠闪光,也有阴暗面锈迹斑驳,既有政治思想家的风格,又有更多的旧文人气质,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和典型的个人特色。毛泽东曾推崇陈独秀说:“前之谭嗣同,今之陈独秀,其人者魄力雄大,诚非俗学之比拟”①

据曾任陈独秀秘书的黄文容回忆:陈独秀给他的第一印象是严肃,不好接近,中等身材,身条魁梧,胡子刮得光光的,黄褐色的眼珠,炯炯有神。他的生活简朴,室内整洁,喜爱抽雪茄烟和在屋内踱来踱去。他记忆特别强。②这是陈独秀的一般表象特征。至于陈的性格品质特征至今论述甚少,本文作一尝试。

1

陈独秀刚烈倔强,不畏强暴,视死如归,富有怀疑、批评、开拓精神和敏锐的洞察力,但政治软弱。

陈独秀自幼带有叛逆性格,宁折不弯。儿时,面对绰号“白胡爹爹”祖父的毒打,他总是一声不哭。祖父气得没法,却似又从孙子的沉默中悟出了什么道理,后来他对乡人说,这孩子长大后不成龙便成蛇。年轻时,他虽执意未参加同盟会,但同样在政治思想上发展成为朝气蓬勃、敢讲敢为的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在民主革命的汹涌浪潮中,他积极大胆地参加了反帝爱国和反对清政府的斗争。1913年7月,二次革命爆发后,他由沪返回安庆,第三次任安徽都督府秘书长。柏文蔚的部下龚振鹏驻军芜湖,“残杀无度”,且将讨袁计划密告袁的大将段祺瑞。陈独秀等到芜湖时,因当面“痛斥其非”,“均被绳绑,拟即枪决”。③他临危不惧,怡然自处,“很从容地催促道:“要枪决,就快点罢!”④后幸有兵力相救,才免遭毒手。

在早期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对于封建的伦理、道德、文化、学术的斗争异常勇猛顽强。他曾公开声明,为了“民主”和“科学”,“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⑤为提倡文学革命,他表示“愿拖四十二生的大炮,为之前驱”。⑥

1932年,陈独秀最后一次于沪被捕,在押解去南京的列车上,他竟“酣睡达旦,若平居无事者然,其临难之从容不迫,而怡然处之,往往如此。”⑦五四运动爆发后,当蔡元培先生于九日被迫出京时,许多朋友劝陈也离开,他不肯走并愤懑地说“我脑筋惨痛已极,极盼政府早日提我下监处死,不欲生存于此恶浊之社会也”。⑧他在24号《每周评论》上说“研究室和监狱是文化的发祥地”,表现了他“宁为主义情愿牺牲的决心。”之后,他不避风险前行新世界游艺场散发传单而被捕。

李达认为,对陈独秀“要表两种的敬意:一,敬他是一个拚命‘鼓吹新思想’的人;二,敬他是一个很‘为了主义肯吃苦’的人’。”⑨

陈独秀性格刚强坚毅,具有开创革命大业的英勇气概。然而,他又表现出文化战线上勇敢与政治战线上幼稚软弱的两重人格,而这相当地削弱了他的战斗力。

2

陈独秀终生爱国,富有民族气节和独立精神,不懈追求真理,却背叛马列主义,远离人民。

陈独秀是一个具有爱国主义和现实主义品格的人。18岁就曾洋洋洒洒七千字《扬子江形势论略》,其忧国之心、爱国之情渗透在字里行间。三十年代的五年铁窗生涯,他始终一身士可杀而不可辱的中国知识分子的铮铮傲骨,表现了一个爱国者的可贵品质和鄙视国民党权贵的放荡不羁的文人气质。著名的法庭辩诉,表现了强烈的反蒋抗日和爱国主义精神,连国民党的军统头子徐恩曾也不得不承认,陈独秀“有中国读书人的传统风度,他有坚强的民族自尊心”。

陈独秀有许多不同于一般政治人物的特点,其中之一就在于他终身都是一个爱国者,即使因犯错误被开除出党,远离了马列主义后,也是如此。他始终具有强烈的民族感情、独立的人格和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而远非康生之流所诬陷的日寇汉奸,更非张国焘、周佛海那类出卖灵魂、丧失人格、认贼作父的可耻叛徒可与之同日而语的。张国焘在回忆中对陈独秀的印象是:好学深思,精力过人……非常健谈。他的谈吐不是学院式的,十分的引人入胜。他往往先提出一个假定,然后层出不穷地发问,不厌其烦地去求得他认为最恰当的答案。谈得起劲的时候,双目炯炯发光,放声大笑。他坚持自己的主张,不肯轻易让步,即使不大显著的差异也不愿稍涉含混,必经谈得清清楚楚才肯罢休。但遇到他没有考虑周到的地方,经人指出,他会立即坦率认错。他词锋犀利,态度严峻,象一股烈火似的,这和李大钊先生温和的性格比较起来,是一个极强的对照”。张国焘的这段回忆基本上是可信的。⑩

3

陈独秀待人接物胸怀坦诚,光明磊落,但急躁执拗,不能容人,素行不检。

鲁迅先生曾作过一个很恰当的比喻:“假如将韬略比做一间仓库罢,陈独秀先生是外面竖一面大旗,大书道:‘内皆武器,来者小心!’但那门是开着的,里面有几枝枪、几把刀,一目了然,用不着提防”。(11)他“不讲假话,为人正直,喜怒形于色,爱说笑话,他很诙谐,可是发起脾气来也不得了。他认为可以信任的人什么都好办,如果不信任,就不理你,不怕得罪人,办事不迁就”。(12)他“平时细行不检,说话不讲方式,直来直去,很不客气,经常得罪人……只有真正了解他的人才喜欢他,爱护他”。(13)陈独秀曾直言初次见面的沈尹默“诗做得很好,字其俗入骨”,(14)刺激得沈从此发愤钻研书法了。

在处理问题时,陈独秀缺乏民主态度。据李达回忆说,陈独秀“具有恶霸作风”,每逢同志们和他辩论的时候,他动辄拍桌子、打茶碗,发作起来”。(15)在1927年中国革命处于危急关头时,党内对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的不满愈来愈强烈,团中央书记任弼时提出意见书,陈独秀看了大发雷霆,也不传阅,当众把它撕得粉碎,扔在地下,用脚踏上,其暴躁过火的举止,由此可见一斑。

1928年第三国际要陈独秀到莫斯科,并给他东方部长职位,他拒绝了。陈的一个亲戚说他有些过于顽固了。陈说,顽固不是我的性格,我认为对的,我是要坚持的,执拗的性格我是有的,小时候,母亲骂我是个“小犟牛”,但是我知道错了,我并不顽固。把不合理的罪名加在我的身上,纵要我人头落地,我也不会承认。(16)

陈独秀早年与高大众结婚,后和妻妹高君曼要好,乡人多有非议,他却处之泰然,一笑了之。陈独秀在男女恋爱婚姻问题上,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个人也是开放不受束缚的。不过,他也并非放纵自己。早年是有些放荡不羁,后来,他对自己是有一定要求的。在北大时,还参加了进德会,尤其建党以后,就深自检点,不再胡来了。(17)但无论如何,正如一位熟知而崇敬陈独秀的长者说,在男女关系的问题上,陈不能做青年的表率。

4

陈独秀一贯自信,一身傲骨,办事果断激进,雷厉风行,但又固执偏见,喜走极端,入迷途而不返。

陈独秀是个性格倔强、有思想有主见的人,只要他认准了的大事,就执着不放,奋进搏击,一干到底,从不瞻前顾后,怕这怕那。正是他的这种坚定不移的“不容他人匡正”的性格、“一往直前的精神,使得文学革命有了很大的收获”。(18)他一生几次被捕,面对敌人总是从容不迫,傲骨铮铮。三十年代在狱中,他有一副自撰的对联“行无愧怍心常坦,身处艰难气若虹”;此间,国民党军政部长何应钦曾接他到军政部,请他写字,他提笔写下“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可谓心声的流露。

当陈独秀的傲骨面对国民党的威逼利诱而不为所动时,是值得赞许的高尚行动。但是,当面对共产党,拒绝向党检讨错误时,则使他在背离马列主义的斜坡上一直滑下去而不能回头。当一种思想形成后,好走极端,而且固执己见,不为所动,甚至故意放纵自己的某种思想、方法。其结果,有时确能发现常人不能发现的新问题,发表惊世骇俗的见解,但也往往荒谬绝伦,造成可悲的后果。1937年陈独秀出狱后,中央曾争取他回党工作并提出三个条件,他说:“回党固我所愿,惟书面检讨,碍难从命”。(19)他还讲,现在乱哄哄的时代,谁有过谁无过还在未定之中。老干们(指王明等人)不会欢迎我,我也犯不着找他们。他终于我行我素,没有回头,远离了伟大的抗日战争。尽管如此,他不会撒手不问政治的,他主张抗日,反对妥协投降,是站在人民大众立场上的爱国主义者。当时,蒋介石、胡适、张国焘和谭平山等都想拉拢陈独秀,他都一一拒绝了。尤其蒋介石派人劝诱,让他当劳动部长,他斥责蒋是“异想天开”。他说,蒋介石杀了我许多同志,还杀了我两个儿子,我和他不共戴天,现在大敌当前国共二次合作,既然国家需要他合作抗日,我不反对他就是了。

陈独秀在成为托派后曾对自己的思想作风有过这样的表白:我不懂得什么理论,我决计不顾忌偏左偏右,绝对力求偏颇,绝对厌弃中庸之道,绝对不说人云亦云豆腐白菜不痛不痒的话,我愿意说极正确的话,也愿意说极错误的话,绝不愿说不错又不对的话”。(20)据一位熟知他的人讲,陈独秀“非常偏颇,而且相当自负,要他承认错误,改正错误是难以办到的”。因此,一旦步入歧路,他那刚强的个性便会一变而为刚愎自用,很难回头。

象陈独秀这种性格的人,能够创造丰功伟绩,也容易犯严重错误。他缺乏政治家应具备的许多品质,优缺点都是外露的。他不适于担任政治家的角色,但历史却把他推上了政治舞台的重要位置上。

5

陈独秀重感情和友谊,讨厌拉拉扯扯、虚与委蛇,但又优柔寡断,以致姑息养奸,其个性是刚烈与温情的矛盾统一。

1939年3月,陈独秀的继母谢氏在四川江津去世,他披麻戴孝,说:“先母之恩等于生母,心丧何止三年,……酒食酬应及为人作文作书,必待百日之后”。(21)儿时,当他遭祖父痛打后,陈母总不免心痛落泪。陈独秀回忆说:“我见了母亲流泪倒哭出来了。母亲的眼泪,比祖父的板子着实有权威,直到现在我还是不怕打,不怕杀,只怕人对我哭,尤其妇人哭。母亲的眼泪,是叫我用功读书之强有力的命令。”(22)他说:“有人称赞我嫉恶如仇,有人批评我性情暴躁,其实我性情暴躁有之,嫉恶如仇则不然。在这方面,我和我的母亲同样缺乏严肃坚决的态度。有时简直是伏容奸恶,因此,误过多少大事,上过多少恶当,至今虽深知之,还未必痛改之,其主要原因固然由于政治上之不严肃、不坚定,而母亲性格的遗传,也有影响罢。”(23)陈母查氏是个能干而疏才仗义、好打抱不平的女丈夫,但往往缺乏严肃坚决的态度,明知族长和他手下的人为人不正,却还是恭恭敬敬的接待他们。这一段自我解剖的话,是比较中肯的。大革命后期的《汪陈宣言》及其陈独秀的许多言行也是能够从他这致命的弱点中找出些许根据来的。

6

陈独秀才思敏捷,博学多艺,造诣精深,但不恃才傲物,固步自封。

当1914年陈独秀首次以“独秀”笔名发表文章时,他的好友汪孟邹说:你太不客气了,以为世界上只有你一个是“秀”的。他回签说:“哪里,我们安庆有座独秀山,我不过说我是这座山下的居民而已。”其实,此名的选用,不妨理解为隐含着他的胸怀与抱负。

世人皆知,李大钊生平言行诚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光明磊落,肝胆照人。他为党捐躯,慷慨就义,是马克思主义先驱、革命家的楷模,据濮清泉的一次回忆:我问陈独秀:“人们说‘南陈北李’你比李如何?”他说:“差之远矣,南陈徒有虚名,北李确如北斗。”我说:“自谦乎?”他说:“真言实语,毫无虚饰”。(24)陈独秀对鲁迅也是相当钦佩的。他说:“我认他不为畏友,他的文字之锋利、深刻,我是自愧不及的。人们说他的短文似匕首,我说他的文章胜大刀。”(25)

7

陈独秀耐得穷,吃得苦,晚年贫病交加,但却洁身自爱,风骨犹健。

本世纪之初,陈独秀一肩行李一把雨伞,足迹遍及江淮南北,到处物色革命同志,以为推翻满清作准备。后来,他到了汪孟邹开设的书店。汪说:“我这里每天吃两顿粥,清苦得很!”他平淡地回答:“就吃两顿粥,好!”(26)于是,就住下去,每天在书店楼上编辑《安徽俗话报》,宣传革命。

陈独秀走南闯北,从不依赖父辈留下的私产,贪图安逸的生活。他晚年流落偏僻异乡,孤苦伶仃,这对于曾经是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来说,难以想象和忍受,而他却安贫自爱,深居简出,不懈追求学问,终日埋头写作。朱蕴山曾回忆说:“当时陈独秀可怜得很!没有东西吃。”但是,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绝不收嗟来之食,其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崇高人格,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在临终前,他还嘱咐夫人潘兰珍,要一切自主,生活自立。

陈独秀晚年在江津曾帮助整理清朝二甲进士杨鲁承的遗著。杨的孙女杨树君请他题诗留念,其中两句为:“相逢须发垂垂老,且喜疏狂性未移”。杨问其意,他说,最近我见到从苏联回来的廖先生,虽然我们俩须发都白了,但高兴的是我俩的意志和性格都始终不变。

朱蕴山曾作诗生动地描画了陈独秀的性格:“僵死到头终不变,盖棺论定老书生”。纵观陈独秀的一生,其倔强不移的性格与他相始相终并渗透在他的功过是非中。

注释:

①《中共党史研究》1992.6 徐光寿文《毛泽东与陈独秀》。

②任建树著《陈独秀传》上第364页。

③柏文蔚著《五十年代经历》。

④(26)高语罕《参与陈独秀先生葬仪感言》《陈独秀评论选编》下40页。

⑤《新青年》第6卷1号《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⑥《新青年》,第2卷6号《文学革命记》。

⑦《陈独秀评论选编》下409页。

⑧《民国日报》1919.6.23《陈独秀案之大疑团》。

⑨《民国日报》副刊《觉悟》1919.6.24 李达《陈独秀与新思想》。

⑩张国焘《我的回忆》。

(11)《鲁迅全集》第6卷第56页。

(12)包惠僧《我所知道的陈独秀》《陈独秀评论选编》下第297页。

(13)《人物》1986.1,汪东林《访梁漱溟答录》。

(14)沈尹默《我和陈独秀》同上,第280页。

(15)《“一大”前后》二,第16页。

(16)(17)(24)(25)《“一大”前后》二,第16页,濮清泉《我所知道的陈独秀》。

(18)胡适《陈独秀与文学革命》。

(19)胡适《陈独秀与文学革命》,第263页。

(20)陈给陈其昌等的信1937.11.21。

(21)陈给杨鹏升的信,1937.5.5。

(22)(23)陈独秀《实庵自传》。

标签:;  ;  ;  ;  ;  

陈南考察:陈独秀的性格特征_陈独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