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洗涤剂助剂δ-层状硅酸盐应用性能初探

新型洗涤剂助剂δ-层状硅酸盐应用性能初探

一、新型洗涤助剂δ-层状硅酸盐应用性能研究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韩瑞杰[1](2021)在《特种橡胶密封材料制备工艺及性能研究》文中指出橡胶是一类最为常用的弹性密封材料,其在复杂环境下的性能稳定性直接决定了橡胶密封构件服役的可靠性。密封的失效,尤其受高温、摩擦及材料结构损伤引起的密封失效,不仅会造成密封结构的破坏,还会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身伤亡事故的发生。因此,如何探究橡胶密封材料在复杂环境下性能的变化机理及提升自身结构的优化水平已成为当前橡胶密封材料服役过程中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本论文围绕飞机舱门橡胶密封材料性能的评估及应用,以橡胶密封材料耐高温老化特性、老化机理的研究及飞机舱门织物/硅橡胶密封材料制备与表征为主题,在材料的耐高温配方、高温老化后力学性能、摩擦性能、织物/硅橡胶密封材料的摩擦及粘结复合工艺性能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主要内容如下:首先,以丁腈橡胶密封材料为基础材料研究了热氧老化前后平均交联密度和局部交联密度对基体力学性能的影响。分析了丁腈橡胶拉伸强度随交联密度的增长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规律;基于扩散限制型氧化(DLO)效应,测定了基体局部交联密度的梯度分布,揭示了热氧环境下交联点的分布失衡是阻碍受力过程中应力分散,造成力学性能损失的重要原因;研究了高温压缩环境下分子链交联与断裂之间的竞争关系,阐明了压缩残余变形在老化环境下的增长机制;建立了间隔应变模型,并基于位移累积法对橡胶的拉伸性能进行测试,证实了数字图像相关(DIC)在复杂环境下对橡胶大变形测量的可靠性。其次,在交联密度测试及分析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了硅橡胶(苯基)复合材料在热氧环境下力学性能变化的机理。基于CeO2和石墨烯良好的高温防护作用,设计并制备了高温耐受性优良的CeO2/石墨烯硅橡胶(苯基)复合材料,揭示了热氧环境下CeO2对自由基的清除、石墨烯与苯基团的π-π共轭效应是提升硅橡胶(苯基)复合材料高温耐受性的重要因素;结合热分析动力学计算了硅橡胶复合材料热降解的平均活化能E,进一步验证了 CeO2和石墨烯在热氧老化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力学测试表明,基于CeO2(2 phr)和石墨烯(0.8 phr)对基体良好的热防护作用,硅橡胶(苯基)复合材料在300℃/48 h老化后的拉伸强度及拉断伸长率分别保持在4.67 MPa和180%。然后,基于CeO2和石墨烯良好的热防护作用,探究了 CeO2/石墨烯硅橡胶(苯基)复合材料热氧老化前后摩擦系数及磨损形貌的变化规律。通过表层交联密度的测定及表面形貌的分析,研究了表面基体硬度、粗糙度及缺陷对硅橡胶(苯基)复合材料摩擦系数和磨耗比的影响。CeO2与石墨烯对基体良好的热防护作用及石墨烯的自润滑效应均可有助于降低材料的磨耗比,但过量(1.5 phr)石墨烯加入后会引起摩擦表面基体抵御循环剪切能力的下降,造成老化后基体磨耗比由0.8 phr石墨烯时的4.24×10-3 mm-3/N.m提升至4.44×10-3 mm-3/N·m。再次,通过摩擦系数及磨损形貌的对比,证实了表层聚酯织物对硅橡胶基体耐磨性能的显着提升作用。设计制备了含双层织物的硅橡胶复合材料,并基于服役环境,研究了织物/硅橡胶密封材料在干滑/浸水/高温/浸油环境下磨损形貌的差异及摩擦系数的变化规律;观察了滑动速率、外部荷载及织物纱线方向对织物/硅橡胶密封复合材料摩擦性能的影响,指出浸水环境下高荷载(25 N)对织物纤维的牵拉及破断作用是导致织物原始结构破坏及表面严重破损的重要原因。最后,通过硅橡胶基体的改性及胶粘剂调配工艺的改善,提升了织物与硅橡胶的粘结性能。基于拉伸、撕裂、剥离等测试,确定了以0.2 phr钛酸酯作为最优含量来增强硅橡胶与织物的粘结性能。接触角测试、红外表征及剥离测试表明,钛酸酯的加入有助于提升硅橡胶的可粘接性。随着钛酸酯含量从0 phr增加至0.2 phr,硅橡胶基体表面的接触角从123.33°下降至108.39°。改性后的硅橡胶基体表面润湿性显着增强,这是硅橡胶与聚酯织物粘结性能提升的重要原因。此外,基于织物纱线拉伸模量的差异,获得了外层织物的剥离状态及内层织物与橡胶的相互作用对织物/硅橡胶复合材料剥离强度及剥离伸长量的影响规律。研究成果将对橡胶密封材料高温老化机理的探索及综合性能的评估提供有价值参考;同时,织物/硅橡胶密封材料多工况下摩擦行为的研究及织物与硅橡胶粘结复合工艺的改善都将为航空织物/橡胶密封材料的应用提供可靠的实验支持。

邓苗[2](2020)在《层状硅酸钠-硅灰-水泥体系浆体水化特征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在地质环境因地质资源大量开采而被破坏和地质灾害频发的今天,自然环境同时面临着来自大量工业废弃物的威胁,因此减少地质环境的破坏和地质灾害的防治与治理以及工业废弃物的处置对地质环境的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在地质工程上广泛应用的水泥基灌浆材料中添加活性工业废渣来改善浆体的性能,既可以减少水泥使用量降低水泥生产过程中对地质环境的危害,还能实现水泥基灌浆材料的绿色高性能发展。本文旨在探索利用可循环生物质硅源稻壳灰替代硅质矿山硅源来制备水泥添加剂和工业废渣硅灰的活性激发剂层状硅酸钠以及层状硅酸钠对水泥基灌浆材料水化特征的影响,为此研究了稻壳灰在合成层状硅酸钠的过程中合成温度和合成时间因素对合成产物的组成及钙、镁离子交换能力大小的影响,并在1.0水灰比下不同龄期净水泥、层状硅酸钠-水泥体系、水泥-硅灰和层状硅酸钠-硅灰-水泥4种体系浆体物理力学性能测试研究的基础上,采用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和差热分析等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对4种浆体水化过程中主要水化产物C-S-H,钙矾石和氢氧化钙的结构、形貌、物相和孔隙特征从微观层面进行了表征和研究,以此微观层面研究为层状硅酸钠-硅灰-水泥体系灌浆材料设计理论依据,根据工程需求设计所需性能灌浆材料,结合现场应用结果分析,取得如下主要研究结论:(1)采用可循环生物质硅源代替硅质矿山开采的硅源,利用固相法在720℃下烧结120min可制备出δ-Na2Si2O5含量高达90%的高孔隙率和高比表面积层状硅酸钠,其钙、镁离子的交换能力可达到430mg/g和396mg/g。δ-Na2Si2O5具有较高的离子交换能力与其晶体结构中硅氧四面体组成的基本环状结构和环状结构组成的片层结构具有更大的孔径和更规则的面结构有关外,还和晶胞中部分钠原子的空间分布有着密切关系。(2)层状硅酸钠能有效降低高水灰比下硅酸盐水泥浆体的泌水率,提高浆体稳定性,在初始水解期和加速期能加快水泥颗粒的水化速度,在减速期会降低水泥颗粒水化速度,降低浆液初始流动度和缩短浆液初凝时间和可工作时间,能提升浆体水化1天的抗压强度,但会大幅度降低浆体后期的抗压强度;层状硅酸钠会导致水泥浆体中早期的I型水化产物C-S-H的形貌从短纤维状转变为II型的三维网格状结构,水化后期C-S-H中聚合度较高的硅酸根基团含量低降低,浆体中规则片层状的C-S-H的含量会减少或缺失,C-S-H的该转变会导致浆体中20nm左右的规则狭缝型孔隙减少或缺失,封闭型孔隙数量的增加;层状硅酸钠会导致水泥浆体中钙矾石在a,b和c轴方向的生长得到加强,钙矾石三维尺寸都会明显增大,颗粒的数量减少,易以某些生长点为中心向外放射状生长,该变化对浆体中0.1μm2-4μm2范围内孔隙数量、分布和孔隙形状都会产生明显影响,对提高水化1天浆体抗压强度有利,对水化后期抗压强度不利;水化初期和水化后期层状硅酸钠都能较大幅度降低浆体中氢氧化钙的含量,氢氧化钙晶体易沿(100)方向生长成面积相对较大、厚度较薄的片状颗粒,水化后期片状颗粒聚结成尺度更大的片状物聚合体,浆体中氢氧化钙的择优度存在一个动态变化,相对于净水泥桨中在28天前每个对应水化龄期时择优度都有所增大。(3)1.0高水灰比下硅灰可以比较有效的降低水泥浆体的泌水率和浆体初始流动度,会大幅度延长浆体的初凝时间,终凝时间和工作时间,会延缓水泥诱导期前期和加速期的水化速度,诱导期的反应不是趋于停滞而是缓慢进行,相对于水泥净浆浆体水化1天的抗压强度有所提升,但浆体后期的抗压强度会有较大幅度降低;硅灰对水泥浆体中C-S-H、钙矾石的形貌不会产生明显影响,在水化14天后硅灰与水化形成的氢氧化钙的反应才会明显表现出来,该反应能降低浆体中氢氧化钙的含量。(4)层状硅酸钠会较大幅度降低硅灰-水泥体系浆体的泌水率和初始流动度,并缩短浆体的可工作时间,初凝时间和终凝时间,可以提升浆体水化1天的抗压强度,相对于层状硅酸钠-水泥体系和硅灰-水泥体系浆体会较大幅度提升浆体后期的抗压强度;层状硅酸钠能有效激活水泥-硅灰体系浆体中硅灰的活性,使其在水化7天时与水泥水化形成的氢氧化钙的反应明显显现出来,并促进浆体中氢氧化钙的消耗,在水化28天水时浆体中氢氧化钙的含量为水泥/硅灰体浆体中的60%,净水泥浆中的43%左右,在水化1天会增大氢氧化钙的择优度,水化14天和28天的择优度会减小;层状硅酸钠会导致硅灰-水泥体系浆体中早期的水化产物C-S-H的形貌从I型的短纤维状转变为II型的三维网格状;钙矾石晶体颗粒相对在a、b轴方向的生长受限,c轴方向的生长得到加强,并且易以某些生长点为中心向外放射状生长;层状硅酸钠添加到水泥/硅灰体系浆体中有助于浆体中毫米级孔隙的孔隙大小减小和在浆体中的均匀分布,微米级孔隙范围内孔径较大的孔隙数量有所增加,纳米级的总孔隙相似,20nm左右的开孔孔隙度大大增加。(5)通过层状硅酸钠-硅灰-水泥体系浆体水化进程中固形物特征-孔隙特征-性能特征的研究结果,结合工程需求,设计出了在抗压强度和早强方面都具有较大优势的可用于灌注锚固体的浆体。该浆体设计到应用的过程实现了以微观理论为依据,宏观性能验证的灌浆材料设计思路,对该体系浆体或其它体系浆体的绿色高性能发展和设计与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陈芳[3](2020)在《导电白云母复合材料的制备与防腐蚀性能研究》文中认为微晶白云母是一种2:1型层状硅酸盐矿物材料,具有许多优异性能,例如耐腐蚀、热力学稳定等,微晶白云母在塑料、涂料、橡胶等领域被广泛应用。聚2,3-二甲基苯胺(Poly 2,3-dimethylaniline,P(2,3-DMA))是聚苯胺的主要衍生物之一,具有好的防腐蚀性能,并且P(2,3-DMA)通过在苯环上引入两个-CH3可有效增加聚苯胺的溶解度。Sb掺杂Sn O2(Antimony-doped Tin Oxide,ATO)以其优良的导电率、高灵敏度、稳定性高等特点得到极大重视和深入研究,并且金属氧化物本身具有一定的防腐蚀性。分别制备P(2,3-DMA)/白云母、ATO/白云母复合材料,得到一系列导电白云母复合材料。导电白云母具有防腐蚀性能,可以应用于防静电领域,很大程度的增加了白云母的用途。本文通过对白云母热活化处理、酸浸处理、硝酸锂处理、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etyltrimethylammonium bromide,CTAB)有机改性处理制备有机白云母。本文采用原位插层聚合法和化学共沉淀法分别制备了聚2,3-二甲基苯胺/有机白云母(P(2,3-DMA)/OM)和ATO/白云母复合材料。对制备的两种导电白云母复合材料分别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红外光谱分析仪(FTIR)、热重分析仪(TG)、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四探针测试仪进行了表征,同时利用电化学分析仪探究复合涂层对金属的防腐蚀效果。结果表明:1.白云母经过有机改性后,层间由亲水性转变为疏水性,层间距从1.02 nm提高到1.42 nm;制备的P(2,3-DMA)/OM复合材料为插层/剥离型复合材料,而制备的P(2,3-DMA)/未改性白云母为传统型复合材料,说明对白云母的有机改性是有效的;制备的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明显优于纯P(2,3-DMA),这是因为复合材料中分散的白云母有渗透/扩散屏障的作用;当n(APS)/n(2,3-DMA)=2.5:1、n(H3PO4)/n(2,3-DMA)=2.5:1、反应温度为30℃、反应时间为9 h,m(OM)/m(2,3-DMA)=6%时复合材料具有最佳的导电性;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当P(2,3-DMA)/OM复合材料添加量为7%时,涂层防腐蚀性能最佳;P(2,3-DMA)/OM与环氧树脂形成的复合涂料的防腐性能优于P(2,3-DMA)/环氧树脂复合涂层,当白云母与单体所占比例为6%时,复合涂层对金属的防腐效果最好。2.通过共沉淀法制备了ATO/白云母复合材料,XRD、SEM、FTIR、TG等结果表明所制备复合粉体仍保留白云母的基本骨架结构,并在部分晶面出现了Sn O2衍射峰,且Sn O2以颗粒的形态位于白云母表面,形成了一种包覆结构的ATO/白云母;TGA测试表明ATO/白云母复合材料前驱体中负载在白云母表面的物质主要成分为含有结晶水的Sn水解产物Sn O2×x H2O;当m(Sn Cl4):m(白云母)=1:1、n(Sb):n(Sn)=7:43、水浴温度为30℃、煅烧温度为700℃和煅烧时间为1.5 h时复合材料具有最佳的导电性;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当ATO/白云母复合材料添加量为7%时,涂层防腐蚀性能最佳;ATO/白云母与环氧树脂的复合涂层的防腐性能优于白云母/环氧树脂复合涂层。当n(Sn Cl4):n(白云母)=5:5时,ATO/白云母复合涂层具有最好的防腐蚀性能。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ATO/白云母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涂层可以保护金属避免被外界侵蚀介质所腐蚀。

杨思远[4](2018)在《不同形貌阻尼剂的研制及其在氯化丁基橡胶中的应用性能研究》文中提出氯化丁基橡胶(CIIR)有着较高的气密性、优良的共混性,在医疗器械、密封装置和汽车轮胎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现如今小分子受阻酚化合物在氯化丁基橡胶体系中常用作提高阻尼性能的添加剂,在阻尼性能方面有着较好的应用效果。为了缓解有机小分子化合物在橡胶体系中可能出现的不稳定现象,可以使用含有受阻酚功能基团的树脂聚合物或是受阻酚改性粉体,对橡胶体系的性能进行改善和提高。在采用改性粉体填料作为阻尼添加剂的情况下,需要考虑不同形貌的填料对阻尼性能的影响,所以对比几种不同形貌受阻酚改性填料的应用效果,从中寻找较好的方案,为便捷高效地提升橡胶阻尼性能提供更好的方法和更有效的途径。以2,6-二叔丁基苯酚与硅烷偶联剂KH570作为官能基团改性材料,制备了改性粉体聚硅氧烷、改性硅藻土和改性蒙脱土三种形貌各异的粉体阻尼剂,并将制备好的阻尼剂应用于氯化丁基橡胶体系中。采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热重分析及动态热力学分析等一系列表征,对比研究了阻尼剂粉体对橡胶基材力学、热学性能以及阻尼性能上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制备得到的粉体聚硅氧烷是一种类球状的含硅材料,红外测试中3500-3600cm-1有明显的羟基结构特征峰存在,在改性后峰强度有一定程度的下降。改性成功后的粉体材料,孔型结构没有变化但比表面积有一定程度的下降,热稳定性也受到影响,材料整体的亲水性增加。应用到CIIR橡胶体系中,加入10份改性聚硅氧烷的CIIR橡胶断裂强度为4.11MPa,相比空白样的2.09MPa,提升96.6%,最大阻尼因子由0.92提高到1.32,提升43.4%,有效阻尼温域范围从40.0℃提高到63.3℃,上升58.2%。(2)相比于球状的聚硅氧烷,硅藻土是有更大比表面积的圆盘状结构材料,类似的是两者表面都有大量可以用于改性的羟基结构,在受阻酚改性之后,比表面积有较大程度的下降,但仍高于聚硅氧烷。将20份改性硅藻土加入CIIR橡胶体系后,CIIR橡胶的断裂强度由2.09MPa提高到4.12MPa,提升97.1%,分解温度提高9.7℃;添加10份改性硅藻土时最大阻尼因子由0.92提高到1.32,提升43%,有效阻尼温域范围由40.0℃提高到63.8℃,提升59.5%。(3)在聚硅氧烷和硅藻土的基础上,选择有片层结构的蒙脱土来进一步实现约束阻尼结构的设计。采用相同的改性手段得到受阻酚改性蒙脱土阻尼剂,在CIIR橡胶体系中产生不同的效果。加入30份改性蒙脱土阻尼剂后,复合材料的断裂强度由2.09MPa提高到2.58MPa,提高了22.9%。在30份改性蒙脱土填料下,最大阻尼因子为1.23比空白的0.92提高了33.7%,阻尼温域范围由40.0℃提高到48.95℃,有一定程度的提升。

方红承,张爱霞,陈莉,李文强,曾向宏[5](2017)在《2016年国内有机硅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根据2016年公开发表的相关资料,综述了我国有机硅行业的发展概况及有机硅产品的研发进展。

包祖国[6](2015)在《埃洛石及蒙脱土改性汽车用PP和SBR/BR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提出在高分子基体中添加异质填料,是常用的改性高分子材料的方法。近年来,纳米尺度的填料成为了高分子增强改性的热点。对于汽车内饰所用的塑料高分子来说,使用纳米填料可以在实现高分子材料增强的同时实现增韧,有些纳米填料还能赋予材料阻燃方面的性能。这些性能的改进对于汽车减重和安全性提升意义重大。对汽车轮胎所用的橡胶而言,使用纳米填料可以改善材料的抗拉、抗撕裂、耐磨等性能,还可以降低总的填料用量,从而降低轮胎的滚动阻力,这对提高汽车的燃油经济性具有重要的作用。本课题研究采用纳米埃洛石改性聚丙烯(PP)复合材料并对其增强效果和阻燃性能进行评估。首先,研究了埃洛石的表面处理对PP增强作用和原理;其次,考察了添加埃洛石及其改性处理对PP结晶性能的影响和对复合材料加工过程工艺的影响;此外,探索了埃洛石的阻燃处理方法及与蒙脱土复配后对PP阻燃性能的影响。本课题还研究了纳米蒙脱土改性丁苯/顺丁橡胶(SBR/BR)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轮胎胎面胶中的应用性能。首先,研究高效的乳液共混方法,即能保证蒙脱土良好分散性及插层结构;其次,分别研究现有的炭黑或白炭黑填料体系对蒙脱土/丁苯/顺丁橡胶物理性能和胎面胶应用性能的影响规律。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采用湿法改性和干法改性方法对埃洛石进行偶联处理,两种方法均能将偶联剂成功接枝于埃洛石表面。湿法改性中,水溶液体系改性的埃洛石(WMHA)比甲苯溶液体系(TMHA)改性效率更高、效果更好。改性处理可提高埃洛石的分散性和与PP基体的界面相容性,但对埃洛石晶体结构和其填充的复合材料晶体结构均无明显影响。复合材料的流变行为分析进一步证实了偶联处理能提高埃洛石在基体中的分散性,并强化埃洛石与PP基体的相互作用。埃洛石及偶联处理还可提高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明显提高PP的热分解温度。最后,对复合材料中WMHA的添加量进行优化,发现WMHA添加量为2%时综合性能达到最佳。(2)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热台偏光显微镜(HS-POM)研究了埃洛石及其改性处理对PP结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埃洛石可缩短PP成核诱导时间,明显提高总体结晶速率和结晶度。埃洛石对PP结晶的促进作用在偶联处理后获得进一步强化。在非等温结晶中,埃洛石可提高PP的结晶温度范围,提前完成结晶过程,并形成较细的晶粒组织。采用Avrami和Ozawa提出的动力学计算方法,可准确计算复合材料等温和非等温结晶过程的动力学常数。采用HS-POM分别对成核和生长两个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成核速率均较纯PP有大幅提高,在埃洛石经过表面处理后,这一趋势更加明显。而球晶生长速率仅与温度有关,不受冷却方式、冷却速度、填料分散性和表面状态的影响。(3)在埃洛石偶联处理的基础上,在其内表面继续进行螺环磷酸酯二酰氯(SPDPC)接枝,接枝后的埃洛石(FRHA)在PP基体中分散良好,接枝反应不影响其增强效果。FRHA在330370oC发生缩合反应,利于形成炭层。采用蒙脱土协效增强埃洛石/PP复合材料,蒙脱土在基体中分散良好,形成插层和剥离的混合结构,填充的复合材料强度和模量均明显提高。蒙脱土片层还可提高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T5%可提高25oC,T10%也可提高13oC。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随FRHA添加量增加而逐渐提高,热分解激活能增大。FRHA可促进复合材料在热分解过程中形成致密炭层,配合以蒙脱土的阻隔效应,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明显提升,在FRHA添加14%时,复合材料的极限氧指数LOI达32,UL-94为V-0级,燃烧过程中放热速率和烟释放速率均明显下降,具有良好的阻燃抑烟效果。在复合材料中添加FRHA比例增加时,模量逐渐增大,而强度和韧性呈下降趋势。但由于埃洛石前期的偶联处理具有良好的增强作用,再配合蒙脱土和增容剂,即使添加量达到18%,复合材料仍能保持优异的力学性能。(4)采用乳液共混的方法成功制备了插层结构的蒙脱土/丁苯/顺丁橡胶复合材料,新引入的乙醇溶剂和超声处理可明显提高分散效果和混合效率,优化的工艺参数为蒙脱土:水:乙醇的重量比例为1:9:4,超声处理120min。蒙脱土插层结构不受到粘土添加量的影响。在蒙脱土与炭黑复合填充体系中,蒙脱土不参加橡胶的硫化反应,对橡胶硫化过程起阻碍作用,交联程度和交联速度均下降。蒙脱土/炭黑/丁苯/顺丁橡胶的拉伸强度、延伸率、抗撕裂强度、硬度等均随蒙脱土含量提高而获得改善。蒙脱土还可改善橡胶胎面胶的冰面抓地力、湿地抓地力、操控性。当蒙脱土添加量为15phr时,填充的橡胶综合性能最优。(5)采用蒙脱土和白炭黑共同填充橡胶基体SBR/BR。蒙脱土也可以与Si69发生反应,反应速率高于白炭黑与Si69的反应。在两者共同增强橡胶时,白炭黑可改善蒙脱土在橡胶中的分散性,并促进其从插层结构向剥离结构转化。当蒙脱土/白炭黑比例为1:4或更低时,可得到完全剥离的蒙脱土/橡胶复合材料。插层结构的蒙脱土阻碍橡胶的硫化过程,而剥离结构的蒙脱土则促进硫化。白炭黑在橡胶基体中也呈现良好的分散性,但与蒙脱土相比,其增强效果稍差。总体来说,包含完全剥离结构蒙脱土的样品MS14CA3.6和MS18CA3.6的综合性能最好。在此基础上,试验还研究了偶联剂Si69对橡胶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发现,偶联剂能使硫化过程中的扭矩和硫化程度增大,硫化速率降低,但不影响填料的微观结构和分散性。综合考虑各项性能,MS14CA3.6即蒙脱土/白炭黑比例为1:4,偶联剂Si69用量3.6份时,橡胶具有最优的综合性能。

林洁丽[7](2015)在《洗涤对织物白度的影响及洗涤效果评价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二十年来,衣用洗涤剂发展飞速,显现出高效、经济和安全的特性。但到目前为止,市场上衣用洗涤剂仍缺乏一种使白色衣物持久保新的功能。因此,白色衣物的洗涤护理技术还存在较大的研究空间,而有效的洗涤效果评价方法对衣用洗涤剂的开发有重要意义。本课题根据项目研究委托方美国宝洁公司的要求,针对织物洗涤过程中各种影响织物白度变化的因素进行研究,对织物洗涤效果评价方法的改进和完善提出相关的建议。在无污物条件下,采用清水洗涤和皂液洗涤的方法,研究纤维成分(棉、涤纶、涤/棉)、织物结构、织物整理剂、洗涤剂和洗涤水质对织物尺寸和白度值的影响。结果表明:棉织物洗涤后的尺寸和白度变化明显,且其白度的变化与织物结构相关,双罗纹织物的表面覆盖性较好,其白度值变化相对比较不明显。荧光增白织物洗涤后的CIE白度值极不稳定;拒水整理和柔软整理织物经过清水循环洗涤后织物的白度呈现不稳定变化现象,而皂液循环洗涤后织物白度值变化稳定性较好,但白度值变化梯度明显低于未整理织物。织物的0%UV测试模式不能有效排除荧光增白剂对织物白度的影响。自来水使得织物洗涤白度稳定性变差,白度提高也不明显。因此,确定选用仅经过半漂处理的涤纶织物或表面覆盖性较好的棉织物作为本实验洗涤效果评价标准基布,实验前经充分水洗,并明确规定洗涤水质,不采用自来水。并建议:上述规定在项目研究委托方(美国宝洁公司)拟建立的相应评价方法中采纳。选用代表性的污物(染料、酱油+菜油、废机油、红茶水、泥土),研究洗涤环境中的各种污物对织物洗净效果(白度、亮度、亲水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织物在洗涤中的沾污情况与织物的结构、纤维类型、织物表面能及污物的性能密切相关。结构比较蓬松的纬编针织物有利于污物在织物上的吸附与扩散,使得同组份织物中针织物比机织物更易沾污。纤维与污物间的亲和力越好,织物沾污越明显,如直接染料(或红茶水)对棉织物或泥土对涤纶织物的沾污。但污物(如分散染料)对织物的沾污深度会弱化亲和力引起的沾污差异。较低的表面能可以有效防止泥土的沾污,但也会导致油性污物(废机油)的明显沾污。色泽深、粒径小的泥土对织物的沾污效果最明显。此外,亮度和白度都能用于评价织物的沾污情况,但评价色泽较浅或具有蓝色调的污物的沾污情况时,亮度值的指示性优于白度值。选取合理的标准织物和污物,按照设定的洗涤条件,评价助洗剂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该评价方法的评价稳定性较佳。嵌段型聚合物P D,对在机油洗涤浴中的涤纶织物有较好的助洗涤效果;红茶水、泥土(杭州黄泥或印度红粘土或亚利桑那州尘土)的洗涤浴中,各助洗剂对棉织物、涤纶织物都有助洗涤效果。在泥土浴中,阴离子型聚合物P A在棉织物上的应用效果最佳,而嵌段型聚合物P D和两性聚合物P E在涤纶织物上的应用效果更好。各助洗剂在棉织物的染料浴和机油浴中或涤织物的染料浴中,洗涤效果都较差。

赵珂[8](2014)在《聚苯胺改性环氧防腐涂料的研究》文中提出聚苯胺改性环氧涂料是目前防腐涂料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本文围绕提高聚苯胺在涂料工程领域的应用性能为目的进行了以下研究:分别运用化学氧化聚合法和快速混合反应法合成了易分散聚苯胺纳米短棒(PANI-1)和聚苯胺纳米纤维(PANI-2),并系统研究了聚苯胺的形貌结构、聚苯胺用量、涂层厚度对聚苯胺改性环氧涂料体系的防腐蚀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经过表面活性剂改性的PANI-1为松散纳米结构,更容易分散于有机溶剂。腐蚀测试结果表明,PANI-1对碳钢有较好的防腐蚀能力;当PANI-1含量为6.5%时,聚苯胺改性环氧涂层具有最佳的力学性能和防腐蚀能力;环氧聚苯胺涂层的厚度与抗腐蚀性能直接相关,当防腐涂层厚度为200μm以上时,具有较好的防腐性能和相对较低的施工成本。盐雾和模拟海水浸泡试验结果显示,聚苯胺改性环氧涂层在4500 h后时仍有较好的防腐效果,与富锌防腐涂层耐腐蚀性能相当。分别以玻璃鳞片和绢云母粉为基体,运用原位氧化聚合法制备出玻璃鳞片负载聚苯胺(PANI-glass)和绢云母粉负载聚苯胺(PANI-sericite)复合材料,并考察了 PANI-glass和PANI-sericite改性环氧涂料的防腐蚀行为。研究发现,玻璃鳞片由于极性表面而负载更多聚苯胺(17.4%),电化学和盐雾测试结果显示,与PANI-sericite相比,PANI-glass对环氧涂层有着更好的屏蔽效应和防腐蚀性能。当PANI-glass添加量为4%时,PANI-glass改性环氧涂层对中碳钢呈现良好的防腐效果,且拥有相对较低的原料成本,因此,PANI-glass改性环氧防腐涂料具有广泛的工程应用价值。

李运[9](2013)在《两性乙烯基类聚合物/无机纳米复合鞣剂的制备及其改性皮胶原纤维的研究》文中提出铬鞣法是目前制革工业中最成熟的鞣革方法之一,传统铬鞣法可赋予皮革良好的性能,但由于铬鞣剂的吸收率不高,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制约了皮革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将纳米技术引入传统制革鞣制用化学品的开发中,制备了系列两性乙烯基类聚合物/无机纳米复合鞣剂,通过对皮胶原进行改性,提高了其对铬鞣剂的吸收,减少铬鞣产生的污染,提高了胶原的耐湿热稳定性,同时可赋予皮革优异的性能,增加了革制品的附加值。本研究首先以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为阳离子单体,通过单因素试验法分别优化了两性乙烯基类聚合物聚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丙烯酸(PDMDAAC-AA)和聚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丙烯酸-丙烯酰胺-丙烯酸羟乙酯(PDMDAAC-AA-AM-HEA)的制备工艺。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研究了PDMDAAC-AA和PDMDAAC-AA-HEA-AM在不同pH条件下的形貌。结果表明,两性乙烯基类聚合物对pH具有一定的响应作用,随着pH增加,两性乙烯基类聚合物形貌存在球形、棒状及长针叶状的变化。以鞣制结果作为考察指标,采用均匀试验法研究了不同种类的无机纳米材料(蒙脱土、纳米ZnO、纳米Al2O3和纳米TiO2崔波)对纳米复合鞣剂应用性能的影响,最终选择将纳米ZnO和蒙脱土引入两性乙烯基类聚合物中,制备纳米复合鞣剂。分别采用共混法、原位聚合法和原位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两性乙烯基类聚合物/ZnO纳米复合鞣剂PDMDAAC-AA-HEA-AM/ZnO(PDM/ZnO)。通过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等手段对复合鞣剂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将制备的纳米复合鞣剂配合少量铬粉应用于皮革鞣制工序中考察其应用性能。结果表明:单纯聚合物鞣制后革样收缩温度为88.2℃,增厚率为50.4%。采用共混法制备的纳米复合鞣剂鞣制后革样收缩温度为88.9℃,革样增厚率为53.0%,对纳米复合材料应用性能提高不大;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的纳米复合鞣剂配合3%铬粉鞣后革样收缩温度为92.9℃,增厚率高达174.47%,鞣制后废液中三氧化二铬含量为14mg/L;采用原位溶胶-凝胶法制备的纳米复合鞣剂配合3%铬粉鞣后革样收缩温度为94.5℃,增厚率为63.7%,鞣制后废液中三氧化二铬含量为21mg/L,革样物理机械性能与常规铬鞣后革样相当。提出了PDM/ZnO与胶原作用的机理模型,采用PDM/ZnO对胶原纤维进行预改性,引入了-OH、-COOH等功能基团;纳米ZnO沉积在胶原纤维上。当加入铬鞣剂后,铬鞣剂与胶原及复合材料中的羧基进行多点交联,提高了胶原纤维的分散程度并增加了胶原的稳定性。与常规铬鞣相比,用PDM/ZnO配合铬粉鞣制后革样具有良好的抗紫外老化性及抗菌性。采用原位溶胶-凝胶聚合法制备了具有增深效应的两性乙烯基类聚合物/ZnO纳米复合鞣剂(PDMDAAC-MAA-AA-HEA/ZnO),并将其应用于制革复鞣工序。考察了功能单体丙烯酰胺(AM)、丙烯酸乙酯(EA)、丙烯酸丁酯(BA)、丙烯酸羟乙酯(HEA)、甲基丙烯酸十二酯(LA)和甲基丙烯酸十四酯(TA)对复鞣应用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酰胺基团的引入对坯革性能的影响不大,且随着单体中酯链长度的增加,复鞣后坯革的增厚率提高;当体系中引入质量分数为5%的丙烯酸羟乙酯(HEA)时,复鞣后坯革的应用效果最好,坯革增厚率达到22.22%,机械强度略有提高,并且具有一定的助染固色效果, K/S值提高了50.8%。采用FT-IR和XRD对PDMDAAC-MAA-AA-HEA/ZnO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成功制备了乙烯基类聚合物/纳米ZnO复合材料。与PDMDAAC-MAA-AA-HEA复鞣后革样相比,两性乙烯基类聚合物/ZnO纳米复合鞣剂具有较好的抗紫外性能;能够使纤维均匀分散,皮革柔软丰满;与未加复鞣剂的空白试样比较,坯革的断裂伸长率提高了20.4%,抗张强度相当,撕裂强度增加了21.1%,同时显着提高了染色效果,K/S值提高了98.3%,具有良好的增深固色作用。通过原位聚合法制备了两性乙烯基类聚合物/蒙脱土纳米复合少铬鞣助剂(PCM),考察了引发剂用量及蒙脱土用量对其应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引发剂用量为6%、蒙脱土用量为5%时,PCM综合性能最优。采用凝胶渗透色谱(GPC)对PCM分子量进行表征,结果表明PCM分子量在3000左右。采用TEM对PCM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蒙脱土均匀地分散在聚合物基体中,且同时存在插层及剥离结构。将PCM与少量铬粉配合应用于酸皮鞣制及软化皮的无盐免浸酸鞣制工艺,分别对羊皮、牛皮和牛皮二层绒面革进行鞣制。结果表明,与传统铬鞣法采用7%鞣制后革样相比,采用5%少铬鞣助剂配合3%铬粉对酸皮进行鞣制鞣制,鞣后革样收缩温度超过100℃,与常规铬鞣相当;对软化皮进行无盐免浸酸鞣制,鞣后革样收缩温度约为95℃,较常规铬鞣略有降低,但达到行业标准。革样物理机械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少铬鞣工艺不降低成革的物理机械性能。对鞣制后革样进行扫描电镜(SEM)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少铬鞣工艺鞣制后胶原纤维较传统铬鞣革胶原纤维分散成度增加,成革更加丰满。PCM不仅可以大幅度降低鞣制工序废水三氧化二铬含量,而且可以降低鞣制后回水、中和、染色加脂等工序废液中三氧化二铬含量。通过SEM和XRD分析了PCM对胶原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铬鞣革比较,PCM配合少量铬粉鞣制后革样粒面更加清晰、完整,可保持毛孔形状,并且可使胶原纤维交织程度、无序度增加,纤维更加分散,但没有破坏胶原蛋白三股螺旋结构。采用元素分析(EDS)研究了铬鞣剂在皮革内的分布,结果表明:采用PCM配合少量铬粉鞣制后革样中的铬鞣剂分布更加均匀。通过胶原蛋白酶降解曲线研究了胶原的降解性,结果表明:采用PCM配合少量铬粉鞣制后革样的降解速率及最终降解量均高于传统铬鞣革。提出了PCM配合铬鞣剂与胶原纤维作用的机理模型图。首先,利用PCM对胶原纤维进行改性,引入大量羧基,蒙脱土以片层的形式分散在胶原纤维间及原胶原上,提高了胶原纤维的耐湿热稳定性。然后加入铬鞣剂,铬离子与胶原及PCM中的羧基进行配位,进而沉积在胶原分子间,而尺寸更小的铬离子则沉积在原纤维上。蒙脱土的存在也可以大量吸附铬离子,这样在胶原纤维内部形成了大量的分子内和分子间的网状交联,显着提高了铬鞣剂的吸收和利用率,即使加入少量铬粉也可达到常规铬鞣效果。本研究为纳米复合鞣剂的合成及应用提供了理论参考。对充分利用资源、减少皮革鞣制工序中重金属铬的污染及提高皮革产品质量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王忠慧,崔志明,韩辉,樊慧芳,刘翔宇[10](2011)在《洗涤助剂的应用性能浅析和前景展望》文中提出概述了洗涤助剂的应用性能、主要功能、分类及作用机理等,介绍了洗涤助剂应用现状,重点介绍了用量较大的沸石系、硅酸盐系等软水剂的性质性能,展望了洗涤助剂的发展前景。

二、新型洗涤助剂δ-层状硅酸盐应用性能研究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型洗涤助剂δ-层状硅酸盐应用性能研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特种橡胶密封材料制备工艺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绪论
    2.1 橡胶密封材料应用背景概述
    2.2 橡胶密封材料高温老化性能的研究进展
        2.2.1 橡胶密封材料耐高温老化配方的研究
        2.2.2 橡胶密封材料高温老化机理的研究
    2.3 橡胶基密封材料摩擦磨损特性的研究进展
        2.3.1 橡胶密封材料摩擦性能的研究
        2.3.2 织物/橡胶密封材料摩擦性能的研究
    2.4 织物与橡胶基体粘结复合工艺及性能的研究进展
    2.5 研究现状评述
    2.6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3 橡胶密封材料高温老化前后交联密度对力学性能的影响——以丁腈橡胶基体为例
    3.1 丁腈橡胶复合材料试样的制备
        3.1.1 实验材料与实验仪器
        3.1.2 试样的制备工艺
    3.2 丁腈橡胶复合材料试样的测试方法
        3.2.1 材料的热氧老化
        3.2.2 交联密度的测试
        3.2.3 力学性能测试
        3.2.4 SEM和EDS测试
        3.2.5 数字图像相关测试
    3.3 丁腈橡胶复合材料交联密度与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
        3.3.1 丁腈橡胶复合材料配方的优化
        3.3.2 交联密度对丁腈橡胶复合材料拉伸性能的影响
        3.3.3 热氧老化对丁腈橡胶复合材料压缩性能的影响
        3.3.4 试样厚度及外部工况对基体局部交联密度的影响
        3.3.5 DIC在高温环境下对丁腈橡胶大变形测量的应用
    3.4 本章小结
4 CeO_2/石墨烯硅橡胶(苯基)复合材料热氧老化前后力学性能实验研究
    4.1 实验材料及试样制备
        4.1.1 实验材料
        4.1.2 试样的制备工艺
    4.2 CeO_2/石墨烯硅橡胶(苯基)复合材料的测试方法
        4.2.1 硫化曲线测试
        4.2.2 材料的热氧老化
        4.2.3 SEM形貌表征
        4.2.4 热重分析(TGA)测试
        4.2.5 溶胀平衡测试
        4.2.6 拉伸性能及硬度测试
    4.3 CeO_2和石墨烯对硅橡胶(苯基)基体热氧老化性能的影响
        4.3.1 CeO_2和石墨烯在硅橡胶(苯基)基体中的分散
        4.3.2 硅橡胶(苯基)复合材料的硫化特性分析
        4.3.3 硅橡胶(苯基)复合材料的热降解机理分析
        4.3.4 硅橡胶(苯基)复合材料的热分析动力学研究
        4.3.5 硅橡胶(苯基)复合材料的溶胀平衡测试分析
        4.3.6 硅橡胶(苯基)复合材料的拉伸性能研究
    4.4 本章小结
5 CeO_2/石墨烯硅橡胶(苯基)复合材料热氧老化前后摩擦性能实验研究
    5.1 实验材料及试样制备
        5.1.1 实验材料
        5.1.2 试样的制备工艺
    5.2 CeO_2/石墨烯硅橡胶(苯基)复合材料实验测试方法
        5.2.1 材料的热氧老化
        5.2.2 摩擦实验测试
        5.2.3 SEM及XRD测试
        5.2.4 表层交联密度的测试
        5.2.5 硬度的测试
    5.3 热氧老化对硅橡胶(苯基)基体摩擦性能的影响
        5.3.1 XRD和SEM对橡胶基体中CeO_2和石墨烯的观察
        5.3.2 热氧老化对硅橡胶(苯基)复合材料摩擦系数的影响
        5.3.3 外部荷载对硅橡胶(苯基)复合材料摩擦系数的影响
        5.3.4 热氧老化对硅橡胶(苯基)复合材料磨耗特性的影响
        5.3.5 硅橡胶复合材料特定工况下摩擦磨损性能对比
    5.4 本章小结
6 聚酯织物/硅橡胶复合材料多环境下的摩擦行为实验研究
    6.1 织物/硅橡胶复合材料试样的制备
        6.1.1 实验材料
        6.1.2 试样的制备工艺
    6.2 织物/硅橡胶复合材料的测试方法
        6.2.1 织物/硅橡胶复合材料试样摩擦条件的设定
        6.2.2 织物/硅橡胶复合材料试样摩擦工况设定
    6.3 织物/硅橡胶复合材料不同环境下的摩擦测试
        6.3.1 外层织物对硅橡胶基体摩擦性能的影响
        6.3.2 干滑环境下织物/硅橡胶复合材料的摩擦行为
        6.3.3 高温环境下织物/硅橡胶复合材料的摩擦行为
        6.3.4 浸水环境下织物/硅橡胶复合材料的摩擦行为
        6.3.5 浸油环境下织物/硅橡胶复合材料的摩擦行为
    6.4 本章小结
7 钛酸酯改性硅橡胶与聚酯织物粘结性能的实验研究
    7.1 硅橡胶与聚酯织物的处理与改性
        7.1.1 实验材料
        7.1.2 聚酯织物的处理
        7.1.3 胶粘剂的调配及固化工艺的改进
        7.1.4 钛酸酯对硅橡胶的改性
    7.2 织物/硅橡胶复合材料试样的制备及测试方法
        7.2.1 试样的制备工艺
        7.2.2 实验仪器及测试方法
    7.3 钛酸酯改性硅橡胶的粘结性能
        7.3.1 不同含量钛酸酯对硅橡胶力学性能的影响
        7.3.2 外层织物在硅橡胶表面的剥离测试
        7.3.3 改性对硅橡胶和聚酯织物表面润湿性的影响
        7.3.4 织物纱线方向对双层织物/硅橡胶复合材料剥离性能的影响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
    8.1 全文总结
    8.2 本研究的创新点
    8.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层状硅酸钠-硅灰-水泥体系浆体水化特征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层状硅酸钠研究进展
        1.2.2 灌浆材料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的创新点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层状硅酸钠合成工艺研究
        1.5.2 层状硅酸钠性能与晶体结构研究
        1.5.3 灌浆材料基本性能研究
        1.5.4 灌浆材料水化物特征研究
        1.5.5 灌浆材料孔隙特征研究
        1.5.6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稻壳灰硅源制备层状硅酸钠的研究
    2.1 稻壳灰分析
    2.2 合成温度的制定
    2.3 合成温度对层状硅酸钠晶型的影响
    2.4 合成时间对层状硅酸钠晶型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层状硅酸钠特征研究
    3.1 层状硅酸钠离子交换能力研究
    3.2 层状硅酸钠晶体结构特征研究
    3.3 层状硅酸钠的形貌特征研究
    3.4 层状硅酸钠基团特征研究
        3.4.1 红外光谱分析
        3.4.2 拉曼光谱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层状硅酸钠-水泥浆体物化性能研究
    4.1 实验
        4.1.1 水泥原料分析
        4.1.2 浆体原料配比
    4.2 浆体物性测试分析
        4.2.1 物性测试与分析
        4.2.2 流动度测定与分析
        4.2.3 水化热特征研究
        4.2.4 浆体强度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层状硅酸钠-水泥浆体水化特征研究
    5.1 实验样品制备
    5.2 浆体的XRD测试研究
        5.2.1 水化初期浆体的XRD研究
        5.2.2 不同水化时期浆体的XRD研究
        5.2.3 氢氧化钙的XRD研究
    5.3 浆体的热分析研究
        5.3.1 浆体的TG-DTA研究
        5.3.2 浆体的DTG研究
    5.4 浆体的IR研究
    5.5 浆体的SEM研究
        5.5.1 C-S-H的 SEM研究
        5.5.2 钙矾石的SEM研究
        5.5.3 Ca(OH)2的SEM研究
    5.6 浆体孔隙研究
        5.6.1 孔隙的显微法研究
        5.6.1.1 浆体孔隙的光学显微镜研究
        5.6.1.2 浆体孔隙的扫描电镜研究
        5.6.2 小角度X射线散射法研究
        5.6.3 氮吸附法(BET)研究
        5.6.3.1 浆体孔结构表征
        5.6.3.2 孔径分布特征
    5.7 层状硅酸钠-水泥浆体水化特征
第6章 层状硅酸钠-硅灰-水泥浆体性能研究
    6.1 实验
        6.1.1 硅灰分析
        6.1.2 实验原料配比
    6.2 浆体物性分析
        6.2.1 凝结时间和泌水率分析
        6.2.2 流动度分析
        6.2.3 浆体水化热特征研究
        6.2.4 强度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层状硅酸钠-硅灰-水泥浆体水化特征研究
    7.1 浆体的XRD研究
        7.1.1 水化早期浆体的XRD研究
        7.1.2 不同水化龄期浆体的XRD研究
        7.1.3 氢氧化钙的XRD研究
    7.2 浆体热分析研究
        7.2.1 浆体的TG-DTA研究
        7.2.2 浆体的DTG研究
    7.3 浆体的SEM研究
        7.3.1 C-S-H的 SEM研究
        7.3.2 钙矾石的SEM研究
        7.3.3 氢氧化钙的SEM研究
    7.4 浆体的红外光谱研究
    7.5 浆体孔隙研究
        7.5.1 显微镜法研究
        7.5.1.1 光学显微镜法研究
        7.5.1.2 电子扫描显微镜研究
        7.5.2 小角X射线散射法研究
        7.5.3 氮气吸附法研究
        7.5.3.1 孔结构研究
        7.5.3.2 孔隙分布研究
    7.6 层状硅酸钠-硅灰-水泥浆体水化特征
第8章 层状硅酸钠-硅灰-水泥浆体在锚固体上的应用研究
    8.1 工程地质情况
        8.1.1 场区地层构成及特征
        8.1.2 基坑支护方案设计
    8.2 实验室配置
        8.2.1 浆料制备
        8.2.2 浆体强度检测
    8.3 现场施工效果
    8.4 本章小结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3)导电白云母复合材料的制备与防腐蚀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金属腐蚀原理与防腐方法
        1.1.1 金属腐蚀分类
        1.1.2 金属防腐方法
    1.2 导电矿物材料的研究现状
        1.2.1 导电矿物材料的种类
        1.2.2 导电矿物材料的制备
        1.2.3 导电矿物材料的应用
    1.3 微晶白云母的研究现状
        1.3.1 微晶白云母的结构
        1.3.2 微晶白云母的应用研究
    1.4 本课题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1.4.1 研究意义
        1.4.2 创新点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与材料
    2.2 实验仪器
    2.3 样品制备
        2.3.1 有机白云母的制备
        2.3.2 P(2,3-DMA)/白云母复合材料的制备
        2.3.3 ATO/白云母复合粉体的制备
        2.3.4 导电白云母复合材料涂层制备
    2.4 材料测试与表征
        2.4.1 X射线衍射分析
        2.4.2 红外分析
        2.4.3 热重分析
        2.4.4 扫描电子显微镜
        2.4.5 四探针测试仪
        2.4.6 塔菲尔曲线测试
        2.4.7 电化学交流阻抗谱测试
第3章 聚2,3-二甲基苯胺/有机白云母的制备及其导电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有机微晶白云母的改性分析
        3.2.1 XRD分析
        3.2.2 FTIR分析
    3.3 聚2,3-二甲基苯胺/有机白云母的制备结果分析
        3.3.1 结构分析
        3.3.2 FTIR分析
        3.3.3 热稳定性分析
        3.3.4 表面形貌分析
    3.4 聚2,3-二甲基苯胺/有机白云母导电性能研究
        3.4.1 引发剂用量对复合材料导电率的影响
        3.4.2 磷酸对复合材料导电率的影响
        3.4.3 反应温度对复合材料导电率的影响
        3.4.4 反应时间对复合材料导电率的影响
        3.4.5 单体比例对复合材料导电率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Sb掺杂SnO_2/白云母的制备及导电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Sb掺杂SnO_2/白云母的制备结果分析
        4.2.1 结构分析
        4.2.2 FTIR分析
        4.2.3 热稳定性分析
        4.2.4 表面形貌分析
    4.3 Sb掺杂SnO_2/白云母的导电性能研究
        4.3.1 SnCl_4质量对复合材料导电率的影响
        4.3.2 Sn与Sb摩尔比对复合材料导电率的影响
        4.3.3 水解温度对复合材料导电率的影响
        4.3.4 煅烧温度对复合材料导电率的影响
        4.3.5 煅烧时间对复合材料导电率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导电白云母涂层耐蚀性研究
    5.1 引言
    5.2 聚2,3-二甲基苯胺/有机白云母防腐蚀性研究
        5.2.1 聚2,3-二甲基苯胺/有机白云母添加量对防腐蚀性能的影响
        5.2.2 有机白云母含量对涂层防腐性能的影响
    5.3 Sb掺杂SnO_2/白云母涂层防腐蚀性能研究
        5.3.1 Sb掺杂SnO_2/白云母添加量对涂层耐腐蚀性能的影响
        5.3.2 白云母对涂层防腐性能的影响
    5.4 防腐机理探讨
    5.5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4)不同形貌阻尼剂的研制及其在氯化丁基橡胶中的应用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和缩略词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不同形貌的填料
        1.2.1 聚硅氧烷微球
        1.2.2 硅藻土
        1.2.3 蒙脱土
    1.3 氯化丁基橡胶简介
        1.3.1 氯化丁基橡胶的性质
        1.3.2 氯化丁基橡胶的制备
        1.3.3 氯化丁基橡胶特性与优点
        1.3.4 氯化丁基橡胶制品的生产和加工
        1.3.5 氯化丁基橡胶的应用
    1.4 阻尼
        1.4.1 材料的阻尼性能
        1.4.2 阻尼材料
        1.4.3 聚合物阻尼材料及其阻尼机理
        1.4.4 阻尼材料阻尼性能的测定及评价
    1.5 研究内容
    1.6 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
    2.2 仪器设备
    2.3 实验过程
        2.3.1 聚硅氧烷以及改性聚硅氧烷的制备
        2.3.2 改性硅藻土的制备
        2.3.3 改性蒙脱土的制备
    2.4 氯化丁基橡胶成型加工
    2.5 表征测试
        2.5.1 形貌观察
        2.5.2 红外光谱
        2.5.3 X射线衍射
        2.5.4 物理吸附特性曲线
        2.5.5 热重测试
    2.6 复合材料性能测试
        2.6.1 硫化性能测试
        2.6.2 力学性能测试
        2.6.3 硬度测试
        2.6.4 交联密度测试
        2.6.5 阻尼性能测试
第三章 聚硅氧烷阻尼剂的表征结果与应用性能
    3.1 引言
    3.2 聚硅氧烷阻尼剂粉体的结构与性能
        3.2.1 光学显微镜分析
        3.2.2 扫描电镜分析
        3.2.3 红外光谱分析
        3.2.4 X射线衍射分析
        3.2.5 氮气物理吸附分析
        3.2.6 热重测试
        3.2.7 接触角
    3.3 氯化丁基橡胶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
        3.3.1 硫化性能
        3.3.2 力学性能分析
        3.3.3 动态热力学性能分析
        3.3.4 热学性能分析
        3.3.5 微观形貌分析
    3.4 阻尼机理分析
第四章 改性硅藻土阻尼剂的表征结果与应用性能
    4.1 引言
    4.2 阻尼剂粉体表征结果
        4.2.1 微观形貌
        4.2.2 红外光谱
        4.2.3 X射线衍射分析
        4.2.4 物理吸附分析
        4.2.5 热重分析
    4.3 氯化丁基橡胶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
        4.3.1 硫化性能分析
        4.3.2 力学性能分析
        4.3.3 热重分析
        4.3.4 热导率分析
        4.3.5 阻尼性能分析
        4.3.6 微观形貌分析
        4.3.7 X射线衍射分析
        4.3.8 变温红外分析
    4.4 阻尼机理分析
第五章 改性蒙脱土阻尼剂的表征结果与应用性能
    5.1 引言
    5.2 改性蒙脱土阻尼剂表征
        5.2.1 微观形貌
        5.2.2 红外光谱分析
        5.2.3 X射线衍射分析
        5.2.4 物理吸附性能分析
        5.2.5 热重分析
    5.3 氯化丁基橡胶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分析
        5.3.1 硫化性能分析
        5.3.2 力学性能分析
        5.3.3 断面形貌
        5.3.4 阻尼性能分析
        5.3.5 交联密度分析
    5.4 阻尼机理分析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5)2016年国内有机硅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行业发展概况
2 产品研发进展
    2.1 硅橡胶
        2.1.1 室温硫化硅橡胶
        2.1.2 热硫化硅橡胶
        2.1.3 加成型硅橡胶
    2.2 硅油
    2.3 硅树脂
    2.4 硅烷
    2.5 其它有机硅材料
    2.6 有机硅改性有机材料
        2.6.1 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
        2.6.2 有机硅改性聚氨酯
        2.6.3 有机硅改性环氧树脂
        2.6.4 有机硅改性其它材料

(6)埃洛石及蒙脱土改性汽车用PP和SBR/BR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高分子材料在汽车中的发展及应用
        1.1.1 引言
        1.1.2 汽车用PP塑料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1.1.3 汽车胎面胶用SBR/BR橡胶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1.2 纳米粘土的结构与特性
        1.2.1 硅酸盐粘土的基本结构
        1.2.2 埃洛石的结构与特性
        1.2.3 蒙脱土的结构与特性
    1.3 埃洛石改性PP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1.3.1 埃洛石的表面改性
        1.3.2 埃洛石对PP的增强作用
        1.3.3 埃洛石对PP结晶性能的影响
        1.3.4 埃洛石作为阻燃剂阻燃PP的研究
    1.4 蒙脱土改性丁苯橡胶的研究进展
        1.4.1 纳米粘土/橡胶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
        1.4.2 蒙脱土/橡胶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埃洛石的偶联处理及其增强PP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试验部分
        2.2.1 试验原料及设备
        2.2.2 埃洛石的偶联处理
        2.2.3 埃洛石/PP复合材料的制备
        2.2.4 埃洛石/PP复合材料的结构表征及性能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偶联处理埃洛石的表征
        2.3.2 埃洛石改性对复合材料微观结构的影响
        2.3.3 埃洛石改性对复合材料的流变行为的影响
        2.3.4 埃洛石改性对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的影响
        2.3.5 埃洛石改性对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埃洛石/PP复合材料的结晶动力学研究
    3.1 引言
    3.2 试验部分
        3.2.1 埃洛石/PP复合材料的制备
        3.2.2 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结晶动力学理论计算
        3.3.2 改性埃洛石/PP复合材料的等温结晶动力学分析
        3.3.3 改性埃洛石/PP复合材料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分析
        3.3.4 PP及其复合材料的结晶形貌分析
        3.3.5 应用HS-POM分析PP及其复合材料的结晶动力学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阻燃型埃洛石/PP复合材料及其蒙脱土协同增效研究
    4.1 引言
    4.2 试验部分
        4.2.1 埃洛石的阻燃处理
        4.2.2 阻燃型埃洛石/PP复合材料的制备
        4.2.3 阻燃型埃洛石/PP复合材料的结构表征及性能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阻燃型埃洛石的表征
        4.3.2 蒙脱土作为协效剂用量的优化
        4.3.3 埃洛石/蒙脱土/PP阻燃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乳液共混法制备蒙脱土改性丁苯/顺丁橡胶复合材料及其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试验部分
        5.2.1 试验原料及设备
        5.2.2 乳液共混法制备蒙脱土插层丁苯橡胶
        5.2.3 蒙脱土/丁苯/顺丁橡胶复合材料的制备
        5.2.4 蒙脱土/炭黑/丁苯/顺丁橡胶的结构表征及性能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乳液共混法制备蒙脱土/丁苯橡胶的工艺优化
        5.3.2 乳液共混工艺对橡胶性能的影响
        5.3.3 蒙脱土与炭黑复配对丁苯/顺丁橡胶性能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蒙脱土和白炭黑协同增强丁苯/顺丁橡胶的研究
    6.1 引言
    6.2 试验部分
        6.2.1 蒙脱土/白炭黑/丁苯/顺丁橡胶的配方
        6.2.2 蒙脱土/白炭黑/丁苯/顺丁橡胶的制备及性能表征与测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蒙脱土和白炭黑与Si69的相互作用
        6.3.2 蒙脱土与白炭黑复配对丁苯/顺丁橡胶性能的影响
        6.3.3 蒙脱土/白炭黑/丁苯/顺丁橡胶中Si69用量的优化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研究结论
    7.2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7)洗涤对织物白度的影响及洗涤效果评价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1.2 衣料用洗涤剂的洗涤效果的评价方法
        1.2.1 国外洗涤效果的评价方法
        1.2.2 国内洗涤效果的评价方法
    1.3 衣用洗涤剂的洗涤机理
        1.3.1 表面活性剂的洗涤机理
        1.3.2 荧光增白剂的洗涤机理
        1.3.3 酶的洗涤机理
        1.3.4 过氧化物的洗涤机理
        1.3.5 助洗剂的洗涤机理
    1.4 衣用洗涤剂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1.4.1 国内外衣用洗涤剂市场的发展现状
        1.4.2 国内外衣用洗涤剂的发展趋势
        1.4.2.1 浓缩化和液体化洗涤产品
        1.4.2.2 片状洗涤产品
        1.4.2.3 洗涤剂新配方
        1.4.2.4 高效环保表面活性剂
        1.4.2.5 代磷助洗剂
        1.4.2.6 酶制剂
        1.4.2.7 高效漂白体系
    1.5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织物因素对白度影响机制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红外染色机中模拟洗涤
        2.3.2 耐洗牢度仪中模拟洗涤
        2.3.3 织物的功能整理工艺
        2.3.4 织物白度值的测定
        2.3.5 织物尺寸的测定
        2.3.6 洗涤残液的紫外光谱测定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未经后整理织物的洗涤
        2.4.1.1 洗涤剂和织物种类对织物白度的影响
        2.4.1.2 洗涤对织物尺寸的影响
        2.4.1.3 洗涤水质对织物白度的影响
        2.4.2 市售荧光增白织物的洗涤
        2.4.2.1 CIE 模式下织物白度的变化情况
        2.4.2.2 0%UV 模式下织物白度的变化情况
        2.4.3 自制荧光整理织物的洗涤
        2.4.3.1 织物白度的变化情况
        2.4.3.2 洗涤残液的紫外光谱分析
        2.4.4 自制柔软整理织物和自制拒水整理织物的洗涤
    2.5 小结
第三章 污物对织物洗涤洁净度影响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实验用水的配制
        3.3.2 污物的用量及其预制备
        3.3.2.1 染料类污物
        3.3.2.2 非染料类污物
        3.3.3 沾污洗涤方法
        3.3.4 标准化泥土性能的测定
        3.3.4.1 泥土的粒径
        3.3.4.2 泥土的亲水性
        3.3.4.3 泥土的颜色
        3.3.5 织物基本参数的测定
        3.3.6 织物亲水性的测定
        3.3.7 织物白度值及 L 值、a 值、b 值的测定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无污物洗涤前后织物亲水性的变化情况
        3.4.2 染料对织物的沾污情况
        3.4.2.1 染料污物对织物亲水性的影响
        3.4.2.2 染料污物对织物白度与亮度的影响
        3.4.3 非染料污物对织物的沾污情况
        3.4.3.1 非染料类污物对织物亲水性的影响
        3.4.3.2 非染料类污物对织物白度与亮度的影响
        3.4.4 标准化泥土对织物的沾污情况
        3.4.4.1 标准化泥土的性能
        3.4.4.2 标准化泥土对织物白度的影响
        3.4.4.3 标准化泥土对织物 L 值、a 值和 b 值的影响
    3.5 小结
第四章 洗涤效果评价方法应用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实验用水的配制
        4.3.2 污物的用量及其预制备
        4.3.3 沾污洗涤方法
        4.3.4 织物白度值及亮度值的测定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助洗剂在泥土洗涤浴中的洗涤效果
        4.4.2 助洗剂在红茶水洗涤浴中的洗涤效果
        4.4.3 助洗剂在油污洗涤浴中的洗涤效果
        4.4.4 助洗剂在染料洗涤浴中的洗涤效果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聚苯胺改性环氧防腐涂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金属的腐蚀与防护现状
        1.2.1 金属的腐蚀原理
        1.2.2 常规的防腐途径
        1.2.3 重防腐涂料工程及发展
        1.2.4 大型钢结构工程的防腐蚀现状
    1.3 聚苯胺涂料的防腐机理
        1.3.1 屏蔽理论
        1.3.2 电荷转移保护理论
        1.3.3 钢铁钝化理论
    1.4 聚苯胺的合成与应用
        1.4.1 聚苯胺的结构
        1.4.2 化学氧化法合成聚苯胺
        1.4.3 电化学法合成聚苯胺
        1.4.4 其他聚苯胺的合成方法
        1.4.5 聚苯胺的主要应用
    1.5 聚苯胺防腐涂料的研究进展
        1.5.1 聚苯胺防腐涂料的沿革
        1.5.2 聚苯胺涂料的研究现状
        1.5.3 聚苯胺复合防腐涂料存在的问题
    1.6 本论文课题来源和研究内容
        1.6.1 课题的来源与研究内容
        1.6.2 创新点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主要原材料
    2.2 聚苯胺的合成
        2.2.1 易分散聚苯胺纳米短棒的合成
        2.2.2 聚苯胺纳米纤维的合成
        2.2.3 普通聚集态聚苯胺的合成
    2.3 无机片状粉体负载聚苯胺的制备
    2.4 涂料的配制
        2.4.1 纳米聚苯胺改性环氧涂料配制
        2.4.2 无机片状粉体负载聚苯胺改性环氧涂料的配制
    2.5 测试样片的制作
        2.5.1 电化学测试样片的制备及涂装
        2.5.2 中性盐雾测试样板的制作
        2.5.3 涂层力学性能样片的制备
    2.6 测试与表征
        2.6.1 红外光谱(FTIR)分析
        2.6.2 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分析
        2.6.3 热失重(TG)分析
        2.6.4 XRD分析
        2.6.5 涂膜厚度的测定
        2.6.6 涂料的力学性能表征
        2.6.7 涂料的耐磨性能测试
        2.6.8 电化学腐蚀试验
        2.6.9 聚苯胺涂层耐人工海水测试研究
        2.6.10 涂层耐中性盐雾测试
第3章 纳米聚苯胺的合成及其改性环氧涂料的防腐蚀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结果与讨论
        3.2.1 不同形态聚苯胺的形貌结构表征
        3.2.2 不同聚苯胺的分散稳定性
        3.2.3 纳米聚苯胺的类型对改性环氧涂料漆膜防腐蚀性能的影响
        3.2.4 纳米聚苯胺含量对改性环氧涂料漆膜性能的影响
        3.2.5 纳米聚苯胺改性环氧涂料漆膜厚度对防腐蚀性能的影响
        3.2.6 纳米聚苯胺改性环氧涂料与常规重防腐涂料的对比
    3.3 小结
第4章 无机片状粉体负载聚苯胺的制备及其改性环氧涂料的防腐蚀行为
    4.1 引言
    4.2 结果与讨论
        4.2.1 无机粉体表面修饰聚苯胺的结构表征
        4.2.2 不同无机材料负载聚苯胺复合材料的电化学腐蚀性能分析
        4.2.3 PANI-glass改性环氧涂料的常规力学性能分析
        4.2.4 PANI-glass改性环氧涂料的电化学腐蚀行为分析
    4.3 聚苯胺改性环氧涂料与玻璃鳞片负载聚苯胺改性环氧涂料的对比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两性乙烯基类聚合物/无机纳米复合鞣剂的制备及其改性皮胶原纤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无铬鞣剂的研究进展
        1.2.1 植物鞣剂
        1.2.2 醛类鞣剂
        1.2.3 金属结合鞣剂
        1.2.4 合成鞣剂
        1.2.5 油鞣剂
    1.3 少铬鞣助剂的研究进展
        1.3.1 小分子化合物
        1.3.2 高分子铬鞣助剂
        1.3.3 天然高分子材料
    1.4 纳米材料在皮革鞣制工序中的研究进展
        1.4.1 层状硅酸盐黏土
        1.4.2 纳米 SiO_2
        1.4.3 其他纳米粒子
    1.5 课题的提出
2 系列两性乙烯基类聚合物/无机纳米复合鞣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2.1 前言
    2.2 主要试剂及仪器
        2.2.1 试剂
        2.2.2 仪器
    2.3 实验部分
        2.3.1 PDMDAAC-AA 的制备
        2.3.2 PDMDAAC-AA-HEA-AM 的制备
        2.3.3 两性乙烯基类聚合物的 pH 滴定
        2.3.4 系列两性乙烯基类聚合物/无机纳米复合鞣剂的合成
        2.3.5 鞣制工艺
        2.3.6 测试与表征
        2.3.7 鞣制后坯革的性能测定
    2.4 结果与讨论
        2.4.1 PDMDAAC-AA 制备条件的优化
        2.4.2 PDMDAAC-AA 的结构表征
        2.4.3 PDMDAAC-AA 在制革工艺中的应用结果
        2.4.4 PDMDAAC-AA-AM-HEA 制备条件的优化
        2.4.5 PDMDAAC-AA-AM-HEA 的结构表征
        2.4.6 两性乙烯基类聚合物 pH 响应性的研究
        2.4.7 不同种类纳米粒子对两性乙烯基类聚合物/无机纳米复合鞣剂应用性能的影响
    2.5 小结
3 两性乙烯基类聚合物/ZnO 纳米复合鞣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前言
    3.2 主要试剂及仪器
        3.2.1 试剂
        3.2.2 仪器
    3.3 实验部分
        3.3.1 共混法制备两性乙烯基类聚合物/ZnO 纳米复合鞣剂(PDM/ZnO-B)
        3.3.2 原位聚合法制备两性乙烯基类聚合物/ZnO 纳米复合鞣剂(PDM/ZnO-I)
        3.3.3 原位溶胶-凝胶法制备两性两性乙烯基类聚合物/ZnO 纳米复合鞣剂(PDM/ZnO-S)
        3.3.4 PDM/ZnO 的应用
        3.3.5 测试与表征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共混法制备两性乙烯基类聚合物/ZnO 纳米复合鞣剂(PDM/ZnO-B)
        3.4.2 原位聚合法制备两性乙烯基类聚合物/ZnO 纳米复合鞣剂(PDM/ZnO-I)
        3.4.3 原位溶胶 - 凝胶法制备两性乙烯基类聚合物 /ZnO 纳米复合鞣剂(PDM/ZnO-S)
        3.4.4 PDMDAAC-AA-AM-HEA/ZnO 与皮胶原蛋白的作用
    3.5 小结
4 具有增深效应的两性乙烯基类聚合物/ZnO 纳米复合鞣剂的研究
    4.1 前言
    4.2 主要试剂及仪器
        4.2.1 试剂
        4.2.2 仪器
    4.3 实验部分
        4.3.1 两性乙烯基类聚合物基体的合成
        4.3.2 PDMDAAC-AA-MAA-HEA/ZnO 纳米复合鞣剂的合成
        4.3.3 两性乙烯基类聚合物/ZnO 纳米复合增深复鞣剂在制革复鞣中的应用
        4.3.4 测试与表征
        4.3.5 鞣制后坯革的性能测定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功能单体的筛选
        4.4.2 纳米 ZnO 用量对 PDMDAAC-AA-MAA-HEA/ZnO 纳米复合鞣剂性能的影响
        4.4.3 两性乙烯基类聚合物/ZnO 纳米复合鞣剂的表征
        4.4.4 PDMDAAC-AA-MAA-HEA 与 PDMDAAC-AA-MAA-HEA/ZnO 纳米复合鞣剂应用性能的对比研究
    4.5 小结
5 两性乙烯基类聚合物/蒙脱土纳米复合少铬鞣助剂(PCM)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5.1 前言
    5.2 主要试剂及仪器
        5.2.1 试剂
        5.2.2 仪器
    5.3 实验部分
        5.3.1 PCM 的制备
        5.3.2 PCM 的应用
        5.3.3 测试与表征
    5.4 结果与讨论
        5.4.1 蒙脱土用量对单体转化率的影响
        5.4.2 引发剂用量对单体转化率的影响
        5.4.3 PCM 的表征
        5.4.4 PCM 羊皮鞣制工艺中的应用
        5.4.5 PCM 在头层牛皮鞣制工艺中的应用
        5.4.6 PCM 在二层牛皮鞣制工艺中的应用
    5.5 小结
6 两性乙烯基类聚合物/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与皮胶原作用机理研究
    6.1 前言
    6.2 主要试剂及仪器
        6.2.1 试剂
        6.2.2 仪器
    6.3 实验部分
        6.3.1 鞣制液中 PCM 浓度的测定
        6.3.2 SEM 测试
        6.3.3 EDS 测试
        6.3.4 XRD 测试
        6.3.5 成革胰酶降解性测试
    6.4 结果与讨论
        6.4.1 两性乙烯基类聚合物/MMT 纳米复合材料在皮内的渗透
        6.4.2 铬鞣剂在革样中的分布
        6.4.3 酶降解曲线
        6.4.4 XRD 分析
        6.4.5 SEM 分析
        6.4.6 PCM 在胶原纤维中的分布
        6.4.7 两性乙烯基类聚合物/MMT 纳米复合材料与皮胶原蛋白作用模型的提出
    6.5 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A:江门市合利皮革有限公司产品应用实验报告
附录B:浙江宏昌制革有限公司皮革化学品应用检测报告
附录C:沾化稳泰皮革有限公司环保型高吸收铬鞣助剂中试应用报告
附录D:山东沾化东欧皮业有限公司工业化生产应用报告
附录E:山东沾化黄潮皮革有限公司工业化生产报告

(10)洗涤助剂的应用性能浅析和前景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洗涤助剂概述
    1.1洗涤助剂的主要功能
    1.2洗涤助剂的分类
    1.3洗涤助剂的作用
    1.4中国水硬度情况[2]
2洗涤助剂的应用现状
    2.1 4A沸石
    2.2偏硅酸钠
    2.3δ-层状结晶二硅酸钠
3洗涤助剂的发展前景
    3.1沸石系列
    3.2新型硅酸盐
    3.3偏硅酸盐
4结语

四、新型洗涤助剂δ-层状硅酸盐应用性能研究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特种橡胶密封材料制备工艺及性能研究[D]. 韩瑞杰.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2)
  • [2]层状硅酸钠-硅灰-水泥体系浆体水化特征研究与应用[D]. 邓苗.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3]导电白云母复合材料的制备与防腐蚀性能研究[D]. 陈芳.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4]不同形貌阻尼剂的研制及其在氯化丁基橡胶中的应用性能研究[D]. 杨思远.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18(06)
  • [5]2016年国内有机硅进展[J]. 方红承,张爱霞,陈莉,李文强,曾向宏. 有机硅材料, 2017(03)
  • [6]埃洛石及蒙脱土改性汽车用PP和SBR/BR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包祖国.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5(07)
  • [7]洗涤对织物白度的影响及洗涤效果评价方法的研究[D]. 林洁丽. 浙江理工大学, 2015(10)
  • [8]聚苯胺改性环氧防腐涂料的研究[D]. 赵珂. 华东理工大学, 2014(05)
  • [9]两性乙烯基类聚合物/无机纳米复合鞣剂的制备及其改性皮胶原纤维的研究[D]. 李运. 陕西科技大学, 2013(10)
  • [10]洗涤助剂的应用性能浅析和前景展望[J]. 王忠慧,崔志明,韩辉,樊慧芳,刘翔宇. 中国洗涤用品工业, 2011(04)

标签:;  ;  ;  ;  ;  

新型洗涤剂助剂δ-层状硅酸盐应用性能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