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音障碍矫正联合发音训练治疗脑瘫患儿言语障碍的疗效分析

发音障碍矫正联合发音训练治疗脑瘫患儿言语障碍的疗效分析

一、发音器官运动障碍矫治结合构音训练治疗脑瘫儿童言语障碍疗效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汪怡波[1](2021)在《7~9岁脑瘫儿童的汉语轻重音研究》文中认为

岳萍[2](2021)在《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瘫患儿语言发育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瘫患儿语言发育障碍的康复效果,以期为临床上治疗脑瘫患儿语言发育障碍提更方便且有效的康复治疗手段。方法:随机对照,选取2020年2月至2020年12月在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童康复科2~6岁脑瘫患儿50名,用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分成A组和B组,A组为观察组、B组为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常规康复训练+语言训练+重复经颅磁刺激,对照组常规康复训练+语言训练,语言训练均为1次/d,30min/次,5天/周,治疗周期12周,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5d/周,治疗周期12周。研究开始前和12周治疗结束后通过Gesell发育量表(Gesell Developmental Scale)对两组患儿进行语言、社会适应性、大运动、精细动作、个人社会交往5个能区进行评估,以及通过汉语言S-S评估法对两组患儿语言发育的评估。研究的结果采用SPSS26.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基线比较:干预前两组受试者性别、年龄、照顾者的文化程度、脑瘫粗大运动功能分级、脑瘫分型、Gesell量表各能区发育商、汉语言S-S评估法符号阶段指标,无显着性差异(P>0.05);2.Gesell发育量表评估,干预12周后,A组脑瘫患儿语言能区、个人社会交往、社会适应性行为以及精细动作4个能区发育商差值与B组具有显着性差异,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运动发育商无显着性差异(P>0.05)。对两组患儿干预前后5个能区发育商进行比较,两组5个能区均具有显着性差异,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P<0.05)3.汉语言S-S评估法,干预12周后,A组患儿疗效显着性优于B组(P<0.05),总有效率显着优于B组(P<0.05);其中,A组2~3岁患儿疗效显着性明显优于B组(P<0.05),总有效率显着优于B组(P<0.05);A组3~6岁组患儿疗效显着性优于B组(P<0.05),总有效率的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r TMS刺激技术可以提高语言训练对CP患儿语言发育障碍的疗效;2.CP患儿语言发育与患儿的社会适应性、精细动作及个人社交能力相关联;3.r TMS刺激技术治疗2~3岁的CP患儿具有显着效果。提示r TMS可早期介入CP患儿语言康复。

赵泽明[3](2021)在《选择性脊柱推拿对痉挛型脑瘫患儿构音障碍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选择性脊柱推拿对痉挛型脑瘫患儿构音障碍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优化痉挛型脑瘫患儿构音障碍的康复方案提供参考。方法原计划纳入符合标准的痉挛型脑瘫构音障碍患儿66例,实际纳入61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对61例患儿进行随机分组,试验组31例,对照组30例。研究过程中,因患儿监护人个人原因要求退出,试验组、对照组分别剔除2例、3例,最终共完成56例,试验组29例,对照组27例。两组患儿均采用相同的喂养指导、护理方法和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施以基础构音训练,基于对照组,试验组加以选择性脊柱推拿,两组采用相同的基础构音训练,基础构音训练每日1次,每次30min,每周5次,共治疗60次;推拿隔日1次,每次30min,每周3次,共治疗36次。两组患儿分别于入组前及治疗结束后第1天由专人进行评估,测量身高、体重;应用Frenchay构音障碍评定表评估构音障碍,痉挛型脑瘫中医证候积分值评估中医证候,粗大运动功能评估表(GMFM-88)评估粗大运动功能;使用Fotric226s医用红外热成像仪采集患儿面部、颈前区、颈后区的红外热像图,并应用Analyz IR软件提取双侧口禾髎、承浆、廉泉、哑门穴区红外温度平均值。采用Excel表格记录汇总数据,IBM SPSS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一般情况比较治疗前,试验组和对照组在年龄、性别、身高及体重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试验组平均身高(88.60±6.29)cm与治疗前(87.31±6.18)cm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对照组平均身高(88.79±6.00)cm与治疗前(87.67±5.91)cm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试验组平均体重(12.13±2.29)kg与治疗前(11.87±2.26)kg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对照组平均体重(12.40±1.88)kg与治疗前(12.15±1.87)kg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两组身高、体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2、构音障碍改善情况比较治疗前,两组患儿在Frenchay构音障碍平均得分方面,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试验组Frenchay构音障碍平均得分(62.44±21.71)与治疗前(49.13±21.18)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对照组Frenchay构音障碍平均得分(49.77±24.80)与治疗前(48.59±25.12)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两组患儿Frenchay构音障碍平均得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3、中医证候改善情况比较治疗前,两组患儿在积分平均值方面,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试验组积分平均值(38.10±6.09)与治疗前(36.06±5.46)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对照组积分平均值(37.51±4.99)与治疗前(37.00±5.81)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两组患儿积分平均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4、粗大运动功能改善情况比较治疗前,两组患儿在GMFM-88平均得分方面,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试验组GMFM-88平均得分(102.68±66.43)与治疗前(95.72±68.24)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对照组GMFM-88平均得分(100.70±72.12)与治疗前(96.40±71.63)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两组患儿GMFM-88平均得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5、穴区温度比较治疗前,两组患儿在双侧口禾髎、承浆、廉泉、哑门穴区温度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试验组双侧口禾髎穴区温度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试验组承浆、廉泉、哑门穴区温度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对照组双侧口禾髎、承浆、廉泉、哑门穴区温度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试验组双侧口禾髎穴区温度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试验组承浆、廉泉、哑门穴区温度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结论1、选择性脊柱推拿能有效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构音障碍情况,促进患儿康复,值得推广应用。2、选择性脊柱推拿、基础构音训练均可促进患儿生长发育,改善粗大运动功能,提高患儿整体抗病及康复能力,其中选择性脊柱推拿组在提高患儿整体抗病及康复能力方面优于单纯基础构音训练组。3、选择性脊柱推拿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构音障碍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双侧口禾髎、承浆、廉泉、哑门穴区温度升高存在一定的关联,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吉文丹[4](2020)在《汉语痉挛型脑瘫儿童声调语调产出研究》文中指出脑瘫儿童由于生理因素的影响,常常伴有构音障碍,在声调语调的产出上容易出现异常。而声调语调是汉语中非常重要的韵律特征,在交际功能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目前,对脑瘫儿童的言语障碍和康复主要还是关注他们的音段发音异常,对于声调语调等超音段发音不够重视,导致儿童的音调异常随着年龄的增长问题越来越大,影响日常交流。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对脑瘫儿童声调语调的研究引起家长和言语康复治疗师对儿童韵律特征的关注,为脑瘫儿童的言语障碍评估和言语康复提供现实意义的帮助。本文选取了16名4-6周岁、存在构音障碍的汉语痉挛型脑瘫儿童(下称CP儿童)为研究对象,19名4-6周岁正常发展儿童(下称TD儿童)作为对照发音组,采用统计分析、对比分析、感知与声学相结合的办法,对脑瘫儿童的声调语调进行研究。感知实验邀请16名(8男8女)听音人对被试儿童产出的语音进行声调语调的判断,考察脑瘫儿童的声调语调可懂度;声学实验通过分析基频、时长、音强等参数考察脑瘫儿童的韵律产出模式,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单字调:(1)CP儿童整体声调可懂度低于TD儿童,各声调都呈现出调域偏窄的现象,同时单字时长更长,在语速更慢的情况下他们仍无法产出较为饱满的声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声调可懂度。四声振幅均值较小,但是振幅范围偏大,CP儿童一方面存在整体发音响度不大的问题,另一方面又呈现响度大小异常的现象,说话时不能维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状态,导致声音忽大忽小。(2)CP儿童四声可懂度中最低的是T2和T3,从基频曲线上来看,T2的拐点偏后,上升幅度较缓,T3时长偏长,拐点过于靠后,拐点前后音高变化平缓,下降和上升区分度不大。(3)CP儿童的声调可懂度随元音开口度的减小而增大,元音为u的单字声调可懂度最高。2.双字调:(1)CP儿童的T11、T12、T14这三个调组可懂度较高,T13、T21、T22、T23、T31、T32、T41、T42、T43、T44这几个调组可懂度显着低于TD儿童。(2)音节位置影响CP儿童的双字调可懂度,CP儿童在产出前字为T1或后字为T4的调组时,双字调辨识率显着升高。(3)CP儿童的双字调产出中前字问题较大,存在的问题有音高较高,语速较快,基频变化较大,和TD儿童相比更容易出现基频的异常。(4)四声中T1的产出情况较好,T2、T3则问题较大,前字T2受相邻音节的影响,音高曲线容易趋于平缓,造成拐点不明,而后字T2则存在时长过长,拐点靠后的问题。前字T3的问题则在于受相邻音节的影响,调型呈下降态势,上扬段整体不明显,后字T3调型相对饱满,但音高起伏变化多,拐点靠后。3.语调:(1)CP儿童的疑问语调可懂度显着低于陈述语调,但是和TD儿童没有显着区别,这说明CP儿童可以产出疑问语调,但是产出得并不好。(2)CP儿童发陈述句时音高更高,语速更慢,音强更弱,在产出疑问语调时会抬升基频均值,同时加快语速,拖长末字音节,但是基频的上抬并不明显。(3)CP儿童无法用抬升末字基频的办法来区别陈述语调和疑问语调,疑问句中的末字调域和陈述句相比,没有明显变宽的趋势。(4)CP儿童由于在基频抬升上存在缺陷,会采取提高音强,尤其是末字音强的办法对基频进行补偿。

徐静[5](2020)在《基于声学特征探讨低动力型构音障碍帕金森病的量化评估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1:探讨低动力型构音障碍帕金森病患者韵律的规律性目的:基于汉语普通话发音特征设计采集词表,收集正常成人和帕金森患者(PD)语音样本进行声调、时长的对照性研究,探索PD构音障碍韵律声学变异,从而探讨韵律指标在PD构音障碍患者中是否存在敏感性。方法:提取PD患者(31例)与正常人(38例)基频值F0的平均值、中位值、最大值、最小值、标准差,数据用方差分析进行组间及组内比较,并绘制声调总体分布图。提取目标元音时长V-dur,数据使用两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病例组各个音节基频值的5个参数点均小于正常组(p<0.01)。由声调主体分布图得知,病例组所有音节都表现为阴平变低,阳平斜率变小,上声变平,去声相对保留。病例组6个元音(/a/、/i/、/u/、/o/、/e/、/ü/)持续时长均值均大于正常组(p<0.01)。结论:说明韵律声学指标对于PD构音障碍患者具有敏感性,由此可得韵律损伤也是汉语普通话PD构音障碍患者的常见症状。因此,对PD言语障碍患者进行语言康复时不仅要注意词汇语言的康复,还要注意韵律的训练。研究2:探讨多种元音声学指标对低动力型构音障碍帕金森病患者的敏感性目的:比较正常人与帕金森病患者元音相关指标元音空间三角面积(t VSA)、元音发音指数(VAI)、共振峰集中率(FCR)的差异性,探讨元音相关声学指标在PD构音障碍患者中是否存在敏感性。方法:提取PD患者(31例)与正常对照(38例)的元音共振峰F1、F2,代入相关计算公式得出t VSA、VAI、FCR值。数据使用两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两组中元音参数t VSA、VAI、FCR的均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元音相关声学指标t VSA、VAI、FCR对于PD病人具有敏感性,可为PD构音障碍患者的康复评估以及康复疗效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研究3:基于多元一次回归分析获得权重参数及相关性研究目的:比较每种声学参数对语音清晰度的贡献程度,拟获得权重声学参数。试图研究各项指标变化是否与年龄、性别、疾病持续时间等存在相关联性,探讨可用于推断疾病严重程度、起病年龄及监测治疗效果的声学指标。方法:将获得的可用于定量评估帕金森病构音障碍的声学参数与语音样本听懂度、患者年龄、性别、疾病持续时间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绘制散点图,同时提取与听懂度具有相关性的声学参数与其进行一次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患者性别与各个音节平均基频值的相关性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病程与上声的F0范围呈正相关。4名评估者对31名受试者语音样本的听懂度结果一致性好(Cronbach’s=0.996,ICC=0.983)。在回归分析中,VAI(Beta=-0.955)及F2i(B eta=0.985)的标准回归系数(F=41.281,P=0.000)明显比其他声学指标高。结论:VAI和F2i在区分正常和构音障碍时更加灵敏,有效和可靠,可被视为权重参数。通过相关性分析得出患者性别与各个音节基频值的相关性、病程与F0范围的相关性都具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认为以上结论也许是某种可能趋势,为进一步研究一种客观可靠、便利通用的评估技术铺垫。

黎玺[6](2020)在《在学校日常生活情境中运用AAC提升脑瘫儿童沟通能力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据统计,约有80%脑瘫儿童有不同程度的言语和语言问题,这极大地影响了他们与他人的沟通。然而沟通是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需求,是进行社交礼仪、表达需求和情感、传递信息的重要渠道。对于沟通障碍程度较重的低口语脑瘫儿童来说,沟通的缺失将进一步影响其社交发展和课堂学习。AAC作为一种沟通工具其有效性已经得到国内外研究的证实,它不仅能够帮助低口语的脑瘫儿童进行沟通,也能作为语言学习的工具,提升他们的沟通能力。本研究从脑瘫儿童学校日常生活中分析出个案真实的沟通需求,为个案量身设计了个别化的AAC教学干预方案,并支持其将在AAC教学干预中所习得的沟通技能迁移到学校日常生活,注重其沟通能力在真实日常沟通情境中的发展。本研究以一名培智三年级低口语脑瘫儿童为被试,探讨AAC教学对个案学校日常生活情境中沟通能力的提升效果。AAC教学包括两个阶段,AAC教学第一阶段的自变量为功能性词汇教学和句子教学,因变量分别为功能性词汇配对、指认和点读的正确率以及构句的正确率。词汇教学采用单一被试研究法中的A-B-M实验设计,句子教学采用单一被试实验法之跨行为多探测实验设计,通过基线期(A)、干预期(B)以及维持期(M)的实验处理后利用视觉分析、C统计等方法进行数据分析。AAC教学的第二阶段主要采用观察法,探讨个案在自然情境教学法介入后在学校日常生活中沟通能力的变化情况,使用描述分析、单样本T检验对数据进行处理。通过对于家长和教师的访谈检验本研究的社会效度。研究结果如下:(1)AAC教学对个案功能性词汇和句子习得具有立即效果、维持效果、类化效果和社会效度。(2)AAC教学提升了个案在学校日常生活情境中的沟通能力,具体表现为个案的沟通次数明显增加,沟通的主动性增强;沟通形式多样化,个案能够利用沟通版面+沟通笔、口语、手势等多种形式进行沟通表达;构句能力增强,利用AAC设备构句的平均句长明显增加;沟通效度较AAC干预前有显着提升。根据对研究个案AAC教学的实施及其效果,研究者总结出低口语脑瘫儿童的AAC教学方案的设计要基于对个案的全面评估以及对其日常生活情境的考量;既要满足当下的需要也要考虑未来的发展。AAC教学方法应根据教学内容和个案的能力水平发展灵活变换;教学活动的组织要能激发和维持个案的沟通动机。AAC教学的效果还应该考虑在教学中保持个案一定的注意力、注意AAC教学策略的适当性以及改变家长的不当观念。研究者建议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增加被试的数量、适当延长教学时间并将AAC教学效果拓展至不同的沟通情境。

江志红[7](2019)在《基于实验语音学对痉挛型构音障碍脑瘫儿童声调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1:对痉挛型构音障碍脑瘫儿童汉语普通话声调听懂度的分析。目的:探讨痉挛型构音障碍脑瘫儿童与正常同龄儿童汉语普通话声调听懂度的差异,脑瘫儿童发声声调是否存在异常。方法:收集28位7-15岁痉挛型构音障碍脑瘫儿童和30位7-14岁正常儿童,进行汉语普通话声调听懂度的分析。结果:(1)两组受试者的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81,Z=-1.125,p>0.05);(2)3名评估者对58名受试者发声声调的听懂度结果的一致性好(Cronbach’s=0.931,ICC=0.907);(3)脑瘫组声调听懂度为75.70%±19.74%,正常组为93.31%±7.77%,脑瘫组(平均秩为58.78)比正常组(平均秩为114.31)低(Z=-7.319,p=0.000,p<0.001),发现脑瘫儿童总体声调听懂度较正常儿童明显下降。结论:发现痉挛型构音障碍脑瘫儿童的发声声调有异常,言语清晰度较正常同龄儿童明显下降,在对该类人群行康复治疗时,可对其控制发音声调相关肌肉运动进行康复训练,从而使脑瘫早期的言语学习得到改善,产生清晰、有效的语音模式。研究2:研究分析痉挛型构音障碍脑瘫儿童声调声学上基频的差异。目的:基于实验语音学,探讨痉挛型构音障碍脑瘫与正常同龄儿童声调语音声学上的基频差异。方法:用Praat软件提取受试者语音样本的基频数据,对其声调基频的四个参数点值最大值、最小值、中值、平均值进行统计分析并绘制箱式图,最后绘制声调总体分布图进行比较两组受试者四声声调基频变化的差异性。结果:(1)在7个音节中,受试者在两组不同分组情况下声调基频值的四个参数点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种声调基频值的四个参数点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脑瘫组在7个音节上四声声调平均基频值的箱式图上提示存在多个异常值;(3)在声调主体分布图中,在音节/a/、/du/、/ge/、/bo/、/yu/的阴平上变陡,在音节/ba/、/bi/、/du/、/ge/的阳平上变陡;在音节/a/、/ge/、/bo/、/yu/的上声由高变低类似去声,在除了音节/du/外,其余6个音节的去声均变平。结论:(1)脑瘫组的声调基频与正常组相比存在差异性,提示痉挛型构音障碍脑瘫儿童声调基频的稳定性差;(2)与正常组相比,脑瘫组7个音节四声的声调主体分布图存在异常,且通过声调主体分布图进行比较更简洁、直观。研究3:经人工神经网络自动评估痉挛型构音障碍脑瘫汉语普通话声调异常。目的:探讨通过人工神经网络自动评估痉挛型构音障碍脑瘫儿童汉语普通话声调的异常。方法:提取两组受试者语音样本的F0后,采用人工神经网络对痉挛型构音障碍脑瘫儿童的发声声调正误进行智能识别,并进行检验分析。结果:(1)通过人工神经网络进行声调识别,正常组声调识别率是84.46%±8.78%,脑瘫组为60.74%±15.44%,脑瘫组(平均秩为16.54)比正常组(平均秩为41.60)低(Z=-5.655,p=0.000,p<0.001),两组之间声调识别率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2)脑瘫组四声声调中的阳平和上声正确率下降明显,且阳平最易混淆成上声,上声和去声最易相互混淆;(3)声调感知结果与人工神经网络自动识别结果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得出两者呈显着的正相关(r=0.775,p=0.000,p<0.05),且一致性好(ICC=0.931)。结论:(1)经人工神经网络进行声调识别,痉挛型构音障碍脑瘫儿童的发声声调有异常,阳平最易混淆成上声,上声和去声最易相互混淆;(2)人工神经网络自动识别声调与声调感知的结果基本吻合,前者更客观和高效,并为使用人工智能方法通过语音识别痉挛型构音障碍疾病提供了前期理论基础。

张素菡,孟红旗,陈慧卿,范宇[8](2018)在《言语障碍的康复与护理》文中指出言语障碍是对于口语,文字和手势的理解及应用的异常。言语障碍为由脑血管疾病引起的构音障碍和失语以及由发育迟缓引起的表达困难。言语障碍对于患者的危害不仅仅是生理上,更有心理上。为了让患者更好的融入社会,言语障碍的康复及护理显得尤为重要。针对言语障碍,可施以针灸,推拿,基本训练,护理等方法改善相应症状。

周园[9](2017)在《通督醒脑针刺疗法对脑性瘫痪合并语言障碍患儿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脑性瘫痪合并语言障碍是指患儿以明确诊断脑瘫为基础,同时出现语言理解、表达及交流问题,简言之,伴有语言或言语功能障碍。根据2015版脑性瘫痪康复指南,脑瘫患病率约为2-3.5‰,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伴或不伴有语言和智力、视听觉缺陷等。语言障碍作为脑性瘫痪的常见伴发障碍,约占患儿的70-75%左右。这种障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儿正常的语言理解、表达和交流,不利于正常的人际交往和社会心理发展,同时影响患儿的学习能力进而加重患儿运动、智力障碍,严重降低患儿的生活质量。目前脑瘫患儿语言治疗的现代医学疗法主要依靠语言训练及认知教育,国内治疗语言障碍从整体着眼,在语言训练基础上,增加传统特色疗法如头针、穴位注射、推拿等疗法,具有明确的疗效。根据导师多年临床经验,我们总结发现,将石学敏院士醒脑开窍针刺法与经验头针疗法相结合,即"通督醒脑针刺疗法",治疗脑瘫合并语言障碍疗效显着,本研究旨在探索通督醒脑针刺疗法治疗此类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目的:本研究拟用科学的随机对照方法,通过对两组语言障碍的CP(Cerebral Palsy)患儿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对照研究,治疗组采用通督醒脑针刺疗法,对照组采用本院常规的经验头针疗法,寻求治疗脑性瘫痪合并语言障碍者更有效的方法,探索通督醒脑针刺疗法对于患儿的临床疗效,为脑瘫患儿回归社会、改善其生活质量提供可行的途径。方法:通过随机对照法,选取在南海妇幼保健院住院及门诊2-6岁合并语言障碍的CP患儿80名,分成A组-治疗组、B组-对照组,每组40例,进入统计的共71例,A组35例,B组36例;A、B两组均进行语言训练及其他必要运动、认知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A组加用通督醒脑针刺疗法,B组加用经验头针疗法。语言训练及康复训练:每日1次,20次为1个小疗程;通督醒脑针刺及经验头针:隔日1次,10次为1个小疗程。综上所述,小疗程周期为20天,每个小疗程间隔15天,大疗程周期为3个小疗程(90余天),大疗程间隔2个月,间隔期间行家庭康复治疗。本研究的总干预疗程为2个大疗程,即观察周期为10个月。分别在总干预疗程开始及结束时,进行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制定的S-S法及构音障碍检查法、北京盖塞尔发育量表评定语言能力提高情况及Gesell量表各能区得分变化。研究的结果采用SPSS20.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研究开始前对A、B两组患者在入组性别、父母受教育程度、不同年龄分段、年龄等一般情况,平均病程、脑瘫GMFCS功能分级情况、脑瘫类型、语言障碍类型、Gesell量表各能区发育商等病情相关因素,两组Gesell量表语言发育商进行比较,二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前二组一般情况、病情程度、语言障碍程度具有可比性。2、对A、B二组患儿Gesell量表各能区发育商(DQ)、治疗前后发育商差值及各组自身治疗前后发育商进行统计分析:治疗后,A组社会适应、语言及个人社交发育商显着性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大运动、精细运动能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在语言、个人社交能区治疗前后发育商差值显着性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社会适应、大运动、精细运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自身Gesell量表五个能区发育商治疗后显着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通过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制定的S-S法及构音障碍检查法进对治疗后两组患儿的有效性进行统计分析:A组患儿疗效显着性优于B组(P<0.05),总有效率显着优于B组(P<0.05);A组语言发育迟缓+构音障碍患儿疗效显着性优于B组(P<0.05),总有效率显着优于B组(P<0.05);A组2-3岁患儿疗效显着性优于B组(P﹤0.05),总有效率与B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A组3-6岁组患儿疗效及总有效率与B组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通督醒脑针刺疗法能够明显改善脑瘫患儿语言障碍:(1)通督醒脑针刺疗法改善脑瘫患儿语言障碍较经验头针疗法疗效更显着,改善脑瘫患儿语言发育迟缓合并运动性构音障碍者疗效优于常规经验头针。(2)通督醒脑针刺不仅明显改善患儿语言障碍,同时进一步提高患儿智力水平及社会交往能力,尤其在提高社交能力方面比经验头针疗效更显着。(3)通督醒脑针刺对2-3岁患儿语言障碍疗效优于经验头针组但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对3-6岁患儿疗效无明显差异,可能与2-3岁患儿自身语言发育及康复速率快,对治疗手段的敏感性高、康复效果好有关,有待进一步临床研究。

黄金容,张峰,陈福建,廖姣艳,李波[10](2017)在《推拿结合言语训练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音韵障碍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推拿结合言语训练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音韵障碍的影响。方法:以2例不随意运动型脑瘫儿童作为疗效研究的个案,采用推拿手法结合言语训练的方法,进行A-B-A的单一被试研究,以实时言语测量仪采集言语样本,对2例个案基线期、处理期、撤销期样本的构音、语畅、清晰度、口腔轮替运动速率、言语速率等进行分析。结果:推拿结合言语训练治疗后,2例个案的构音、语畅、清晰度、口腔轮替运动速率、言语速率等与音韵障碍相关指标明显提高。结论:推拿手法结合言语训练对改善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音韵障碍有明显疗效。

二、发音器官运动障碍矫治结合构音训练治疗脑瘫儿童言语障碍疗效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音器官运动障碍矫治结合构音训练治疗脑瘫儿童言语障碍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瘫患儿语言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1 前言
2 文献综述
    2.1 CP患儿语言发育障碍
        2.1.1 CP语言发育障碍的概述
        2.1.2 CP语言发育障碍病因
        2.1.3 CP患儿语言发育障碍的诊断标准
        2.1.4 CP语言发育障碍的评估方法
    2.2 CP语言发育障碍语言康复治疗现状
        2.2.1 语言训练
        2.2.2 多媒体辅助训练
        2.2.3 传统康复治疗方法
        2.2.4 物理因子治疗
    2.3 rTMS在临床疾病中的应用
    2.4 rTMS对 CP患儿疗效的作用机制
    2.5 rTMS应用前景和展望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研究对象
        3.1.2 诊断标准
        3.1.3 纳入标准
        3.1.4 排除标准
        3.1.5 终止标准
        3.1.6 剔除标准
    3.2 样本量估算
    3.3 随机方法
    3.4 治疗方案
        3.4.1 语言训练
        3.4.2 rTMS治疗
    3.5 研究步骤
    3.6 疗效观察
        3.6.1 观察指标
        3.6.2 疗效评估标准
    3.7 统计学分析
    3.8 技术路线图
4 研究结果
    4.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4.1.1 一般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比较
        4.1.2 语言、认知发育水平基线比较
    4.2 治疗后的结果
        4.2.1 Gesell量表的结果比较
        4.2.2 相关性分析
        4.2.3 治疗后总有效性分析
        4.2.4 两组2~3 岁、3~6 岁年龄段有效性分析
5 讨论
    5.1 rTMS刺激部位的选择
    5.2 rTMS对 CP患儿语言能力的影响
    5.3 rTMS对 CP患儿社会交往、认知能力的影响
        5.3.1 rTMS对 CP患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影响
        5.3.2 rTMS对 CP患儿认知影响
    5.4 rTMS对 CP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
        5.4.1 rTMS对 CP患儿精细动作的影响
        5.4.2 rTMS对 CP患儿粗大运动的影响
    5.5 CP患儿语言发育障碍康复与年龄的关系
    5.6 语言训练治疗CP患儿语言发育障碍机理
    5.7 小结
    5.8 本研究创新点
    5.9 本研究不足之处及今后的思路
        5.9.1 本研究不足之处
        5.9.2 本研究今后的思路
6 结论
7 参考文献
致谢
9 附件
    9.1 GESELL发育量表
    9.2 汉语言S-S评估量表
    9.3 粗大运动功能分级
    9.4 rTMS不良反应记录表
    9.5 脑性瘫痪诊断标准
    9.6 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知情同意书
    9.7 rTMS安全操作及治疗规范
    9.8 医学伦理
    9.9 临床试验病例报告表

(3)选择性脊柱推拿对痉挛型脑瘫患儿构音障碍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临床资料
    (二)研究方法
    (三)观察指标
    (四)统计分析
二、结果
    (一)两组患儿一般情况比较
    (二)两组患儿构音障碍改善情况比较
    (三)两组患儿中医证候改善情况比较
    (四)两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改善情况比较
    (五)两组患儿穴区温度比较
讨论
结论
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非药物疗法治疗小儿脑性瘫痪构音障碍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课题情况
致谢

(4)汉语痉挛型脑瘫儿童声调语调产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脑瘫疾病概况
        1.1.2 CP的构音障碍表现及评估手段
        1.1.3 CP的言语治疗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内容
        1.3.1 CP儿童单字调研究
        1.3.2 CP儿童双字调研究
        1.3.3 CP儿童陈述-疑问句调对比研究
    1.4 研究价值
        1.4.1 理论价值
        1.4.2 应用价值
    1.5 研究方法
        1.5.1 调查问卷法
        1.5.2 对照实验法
        1.5.3 声学分析与主观听辨相结合
        1.5.4 统计分析法
第2章 研究现状综述
    2.1 脑瘫人群音段特征研究
        2.1.1 辅音研究
        2.1.2 元音研究
    2.2 脑瘫人群韵律特征研究
        2.2.1 声调研究
        2.2.2 语调研究
        2.2.3 其他韵律特征研究
    2.3 脑瘫人群病理特征与语音清晰度关系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语料设计、采集与切分
    3.1 语料设计
        3.1.1 设计思路
        3.1.2 语料内容
    3.2 被试选取
        3.2.1 CP儿童组
        3.2.2 TD儿童组
    3.3 语音录制
        3.3.1 准备环节
        3.3.2 采集地点与录音设备
        3.3.3 录制过程
    3.4 语料切分与标注
        3.4.1 语料切分
        3.4.2 语料标注
第4章 感知实验
    4.1 实验被试
    4.2 单字调感知实验
        4.2.1 实验设计
        4.2.2 实验结果
        4.2.3 小结
    4.3 双字调感知实验
        4.3.1 实验设计
        4.3.2 实验结果
        4.3.3 小结
    4.4 陈述句和疑问句语调感知实验
        4.4.1 实验设计
        4.4.2 实验结果
        4.4.3 小结
第5章 声学分析
    5.1 声学参数提取
        5.1.1 基频参数提取
        5.1.2 时长参数提取
        5.1.3 音强参数提取
    5.2 单字调声学分析结果
        5.2.1 基频结果
        5.2.2 时长结果
        5.2.3 音强结果
        5.2.4 小结
    5.3 双字调声学分析结果
        5.3.1 基频结果
        5.3.2 时长结果
        5.3.3 音强结果
        5.3.4 小结
    5.4 语调声学分析结果
        5.4.1 基频结果
        5.4.2 时长结果
        5.4.3 音强结果
        5.4.4 小结
第6章 结语
    6.1 本文研究成果
    6.2 今后工作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5)基于声学特征探讨低动力型构音障碍帕金森病的量化评估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1 前言
    1.1 帕金森病及构音障碍定义
    1.2 帕金森病及构音障碍流行病学
    1.3 帕金森病的致病机制及临床症状
    1.4 语音的产生
    1.5 帕金森病的构音障碍及可能机制
    1.6 构音障碍分型
    1.7 构音障碍的评定
    1.8 声学指标
2 研究1:探讨低动力型构音障碍帕金森病患者韵律的规律性
    2.1 探讨声调异常的规律性
    2.2 探讨元音持续时间V-dur的规律性
3 研究2:探讨多种元音相关指标对低动力型构音障碍帕金森病患者的敏感性
    3.1 元音空间三角面积tVSA对低动力型构音障碍帕金森病患者的敏感性
    3.2 元音发音指数VAI对低动力型构音障碍帕金森病患者的敏感性
    3.3 共振峰集中率FCR对低动力型构音障碍帕金森病患者的敏感性
4 研究3:基于回归分析获得权重参数及相关性研究
5 研究总结
    5.1 总结
    5.2 研究创新
    5.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构音障碍病人一般信息表
    附录2 汉语普通话构音评估系统词表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在学校日常生活情境中运用AAC提升脑瘫儿童沟通能力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低口语脑瘫儿童有较强烈的沟通需求
        1.1.2 AAC训练对脑瘫儿童沟通能力的提升有较好的实证研究支持
        1.1.3 特殊学校日常活动对于脑瘫儿童实际沟通能力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脑瘫儿童沟通障碍及训练的相关研究
        1.3.2 影响脑瘫儿童沟通能力的因素研究
        1.3.3 有关特殊儿童日常生活的研究
        1.3.4 运用AAC干预脑瘫儿童沟通能力的相关研究
        1.3.5 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脑瘫儿童
        1.4.2 沟通能力
        1.4.3 辅助沟通系统(AAC)
        1.4.4 学校日常生活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内容
    2.3 被试选择
    2.4 研究方法
        2.4.1 单一被试研究法
        2.4.2 观察法
        2.4.3 访谈法
    2.5 实验框架
    2.6 研究流程
    2.7 实验设计
    2.8 研究工具
    2.9 资料的收集和处理
        2.9.1 单一被试研究法资料的收集和处理
        2.9.2 访谈与观察资料的收集和处理
3 研究实施
    3.1 被试的基本信息
    3.2 被试的能力评估与AAC系统的选择
        3.2.1 个案沟通能力的评估结果
        3.2.2 个案其它领域能力评估结果
        3.2.3 基于个案能力评估的AAC系统的选择
    3.3 被试的一日活动描述和学校日常生活沟通需求
    3.4 被试家长的访谈情况
    3.5 基于沟通情境的AAC教学方案制订
        3.5.1 AAC教学的准备阶段
        3.5.2 AAC教学的第一阶段
        3.5.3 AAC教学的第二阶段
4 研究结果
    4.1 个案功能性词汇学习的效果分析
        4.1.1 功能性词汇配对的学习效果分析
        4.1.2 功能性词汇指认的学习效果分析
        4.1.3 功能性词汇点读的学习效果分析
    4.2 个案句子学习的效果分析
        4.2.1 实现社交礼仪句型的学习效果分析
        4.2.2 表达需求句型的学习效果分析
        4.2.3 回应和评论句型的学习效果分析
    4.3 AAC第一阶段词汇和句子教学后个案的情境类化效果
        4.3.1 沟通技能的类化
        4.3.2 沟通效度的提升
    4.4 AAC第二阶段自然情境教学后个案的沟通能力变化情况
        4.4.1 沟通次数的提升
        4.4.2 平均句长的增加
        4.4.3 沟通形式的增加
    4.5 AAC教学的社会效度分析
5 研究讨论
    5.1 AAC教学方案的制订既要满足当下需要也要与未来发展相结合
        5.1.1 对脑瘫儿童动态全面的评估
        5.1.2 基于实际沟通情境的设计AAC教学方案
        5.1.3 AAC版面的设计既要有预设也要有生成
    5.2 AAC教学方案的实施过程需要灵活调整,及时强化
        5.2.1 AAC教学应遵循个案的认知特点
        5.2.2 AAC教学方法应该灵活变化
        5.2.3 AAC教学过程中进行及时强化
        5.2.4 灵活处理AAC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5.3 影响AAC教学效果的因素讨论
        5.3.1 个案的注意力水平
        5.3.2 家长的教养观念
        5.3.3 AAC教学的策略
        5.3.4 个案固有的问题行为
    5.4 影响AAC类化效果的因素讨论
        5.4.1 沟通环境的影响
        5.4.2 家长观念的转变
        5.4.3 沟通时机的选择
6 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1.1 AAC教学对个案的功能性词汇和句子习得具有立即效果、维持效果、类化效果以及社会效度
        6.1.2 AAC教学后个案在学校日常生活情境中的沟通能力提升
    6.2 研究局限
        6.2.1 被试选取的局限
        6.2.2 沟通情境选取的局限
        6.2.3 教学时间的局限
    6.3 研究建议
        6.3.1 扩充被试数量
        6.3.2 拓展沟通情境
        6.3.3 深化AAC教学方案
        6.3.4 培训相关人员
参考文献
附录A 学校日常生活沟通行为观察表
附录B 功能性词汇学习评量表
附录C 句子学习评量表
附录D 强化物调查表
附录E 自编脑瘫儿童基本情况访谈提纲
附录F 自编AAC教学社会效度访谈提纲
附录G 沟通脚本
附录H 功能性词汇教学设计
附录I 句子教学设计
附录J 个案沟通版面
致谢

(7)基于实验语音学对痉挛型构音障碍脑瘫儿童声调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对照表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汉语构音的语音生理学特点与声调产生、知觉及相关声学分析
    1.3 音节中辅音、元音对声调感知的影响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对痉挛型构音障碍脑瘫儿童汉语普通话声调听懂度的分析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材料及语音采集
    2.4 研究与分析工具
    2.5 研究方法
    2.6 研究结果
    2.7 讨论
3 研究分析痉挛型构音障碍脑瘫儿童声调声学上基频的差异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对象
    3.3 语音采样
    3.4 分析工具
    3.5 研究方法
    3.6 结果
    3.7 讨论
4 经神经网络自动评估痉挛型构音障碍脑瘫汉语普通话声调异常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对象
    4.3 语音采样
    4.4 分析工具
    4.5 研究方法
    4.6 结果
    4.7 讨论
5 研究总结
    5.1 结论
    5.2 研究创新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一般信息表
    附录2 汉语普通话构音评估系统词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8)言语障碍的康复与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一、言语障碍的康复
     (一) 发音器官训练矫治
        1. 电刺激疗法
        2. 物理性刺激
     (二) 言语训练
     (三) 针刺疗法
     (四)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
二、言语障碍的护理
三、小结

(9)通督醒脑针刺疗法对脑性瘫痪合并语言障碍患儿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关于脑性瘫痪合并语言障碍的概念
    1.2 脑性瘫痪合并语言障碍的诊断标准
        1.2.1 脑性瘫痪的诊断
        1.2.2 脑性瘫痪合并语言障碍的诊断
    1.3 脑性瘫痪合并语言障碍的流行病学特征
    1.4 脑性瘫痪合并语言障碍的病因
    1.5 脑性瘫痪合并语言障碍临床分型特征
        1.5.1 运动性构音障碍
        1.5.2 语言发育迟缓
        1.5.3 运动性构音障碍合并语言发育迟缓
    1.6 脑性瘫痪合并语言障碍患儿的生存质量
    1.7 中医对语言障碍的认识
    1.8 目前脑性瘫痪合并语言障碍的治疗方法及各种治疗方法的有效率及相关研究
        1.8.1 现代医学疗法
        1.8.1.1 语言训练
        1.8.1.2 语言认知康复系统训练
        1.8.1.3 引导式教育
        1.8.1.4 听觉统合治疗
        1.8.2 传统医学疗法
        1.8.2.1 针灸疗法
        1.8.2.2 推拿疗法
        1.8.2.3 穴位注射
    1.9 通督醒脑针刺与脑性瘫痪合并语言障碍之间的相关性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目标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对象
        2.3.1 疾病诊断
        2.3.2 纳入标准
        2.3.3 排除标准
        2.3.4 终止标准
        2.3.5 样本量估计
        2.3.6 随机方法
    2.4 干预措施
        2.4.1 基础语言训练+常规综合康复训练
        2.4.2 针灸治疗
        2.4.3 训练疗程安排及注意事项
        2.4.4 安全性评估
    2.5 实施步骤
    2.6 疗效观察
        2.6.1 观察指标及数据采集时间
        2.6.2 疗效评估标准
    2.7 统计学处理
    2.8 研究结果
        2.8.1 三组基线资料对比
        2.8.1.1 一般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比较
        2.8.1.2 语言发育水平基线比较
        2.8.2 治疗后的结果
        2.8.2.1 Gesell量表的结果比较
        2.8.2.2 治疗后总有效性分析
        2.8.2.3 两组不同语言障碍者有效性分析
        2.8.2.4 两组2-3岁、3-6岁年龄段有效性分析
第三章 讨论
    3.1 通督醒脑针刺对脑瘫合并语言障碍患儿的治疗作用
    3.2 脑瘫患儿的语言障碍及其康复的影响因素分析
        3.2.1 脑瘫患儿的语言障碍与智力水平、社交能力的关系
        3.2.2 脑瘫患儿语言障碍的康复与年龄的关系
    3.3 小结
    3.4 本研究不足之处
    3.5 本研究创新点
    3.6 本研究今后思路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10)推拿结合言语训练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音韵障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标准
        1.1.1 诊断标准
        1.1.2 纳入标准
        1.1.3 排除标准
    1.2 一般资料
2 方法
    2.1 实验设计
    2.2 推拿及穴位点按方法
    2.3 言语训练方案
    2.4 实验环境与设备
    2.5 观察指标
3 结果
    3.1 个案A基线期、处理期和撤销期的数据结果
    3.2 个案B基线期、处理期和撤销期的数据结果
    3.3 数据结果的统计学处理
4 分析
    4.1 个案A各项观察指标结果分析
    4.2 个案B各项观察指标结果分析
5 讨论

四、发音器官运动障碍矫治结合构音训练治疗脑瘫儿童言语障碍疗效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7~9岁脑瘫儿童的汉语轻重音研究[D]. 汪怡波.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瘫患儿语言发育的影响[D]. 岳萍.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8)
  • [3]选择性脊柱推拿对痉挛型脑瘫患儿构音障碍影响的研究[D]. 赵泽明.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1
  • [4]汉语痉挛型脑瘫儿童声调语调产出研究[D]. 吉文丹.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5]基于声学特征探讨低动力型构音障碍帕金森病的量化评估方法[D]. 徐静. 暨南大学, 2020(03)
  • [6]在学校日常生活情境中运用AAC提升脑瘫儿童沟通能力的个案研究[D]. 黎玺.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7]基于实验语音学对痉挛型构音障碍脑瘫儿童声调特征研究[D]. 江志红. 暨南大学, 2019(03)
  • [8]言语障碍的康复与护理[J]. 张素菡,孟红旗,陈慧卿,范宇. 课程教育研究, 2018(13)
  • [9]通督醒脑针刺疗法对脑性瘫痪合并语言障碍患儿的临床研究[D]. 周园.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1)
  • [10]推拿结合言语训练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音韵障碍的影响[J]. 黄金容,张峰,陈福建,廖姣艳,李波. 康复学报, 2017(02)

标签:;  ;  ;  ;  ;  

发音障碍矫正联合发音训练治疗脑瘫患儿言语障碍的疗效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