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城镇化发展步伐的加快,地铁线路越来越完善,为了有效提升其运营安全水平,就要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采取有效的改进策略。对于运营工作人员来说,需采取全新安全理念,不断对其制度进行完善,在提高安全管理的基础上,满足乘客的实际需求。所以本文就对地铁运营安全进行了详细的探究。
关键词:车站管理;地铁运营安全;影响
引言
地铁是城市公共交通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人们出行的主要工具。由于地铁承载了大量的出行客流,一旦发生运营事故,将对人们的出行甚至安全产生影响。由于地铁系统的复杂性和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使得各类运营安全事故频发。在此背景下,开展地铁运营事故统计并进行致因研究分析将有助于预防事故发生,降低事故损失,提高地铁运营安全管理水平,最终实现地铁运营安全状况的改善。
1地铁运营安全重要意义
轨道交通具备高效率、低能耗、低污染以及舒适安全快捷等优势,地铁也逐渐成为大城市的交通骨干系统,备受民众青睐。轨道交通系统属于一个相对封闭、独立的系统,和其他交通工具相比安全性更高,但是因为客流量的不断增多、设备运行压力的持续提升,安全事故的发生问题也在逐渐显现,同时安全事故发生后所能够形成的影响也更加严重。安全运营属于生产的生命线,轨道交通对于安全性要求不断提高,有许多研究发现,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安全评估模式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借助安全评估体系能够有效提升安全事故的预防和控制能力,可以以动态化、及时性的方式实现对安全事故的发现和控制,并根据评估的结果提出针对性的安全防范措施,从而保障地铁安全运行的实效性。对此,地铁运营安全管理评价具备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
2车站管理对地铁运营安全的影响
2.1设备影响
设备是地铁运营的重要部分,也是影响地铁运营安全的因素之一。如果在车站管理过程中,没有对地铁设备进行定期维修养护,不能将安全问题及时排除,就会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地铁设备专业覆盖面十分广泛,并且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其中一个环节出现故障,将会直接影响到其他环节。另外,地铁交通系统为不间断运行方式,且实施环境复杂,设备故障处理工作难以有效展开,且因专业面广,对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及维护技术均有着严格的要求。
2.2人为影响
(1)地铁运营系统的工作人员包括地铁运营管理企业的相关领导、管理人员及专职工作人员,他们负责地铁的运营和日常管理,是其安全运营的直接影响因素;(2)地铁运营系统以外的人员,如乘客、地铁沿线居民等,据相关地铁安全事故数据统计表明,由于乘客不遵守乘车制度导致的安全事故占据较大比例。可见,人为因素是引发地铁安全事故的重要因素。
2.3管理影响
车站管理质量是影响地铁运营安全的重要因素,如果在管理过程中不够严格规范,不能将安全因素有效排除,将对安全及经济带来严重的影响,如果操作不得当,甚至会导致安全事故的不断扩大。另外,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管理技术不强,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还会导致很多危险物品流入地铁内部。
3地铁运营安全管理措施
3.1建立健全地铁运营安全管理制度
在地铁运营过程中,制定是确保安全的基础,若不健全的制度,则会产生各类问题,不但直接影响到地铁的安全运营,还会对乘客的出行质量造成严重影响。为了有效提升安全性,工作人员树立安全意识,通过优化安全制度,减少安全事故率。站在管理人员研究,需与原有制度相结合,通过不断进行创新,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管理制度。想要有效提升地铁运营安全效果,管理人员通过定期抽查的方式,对存在的各类隐患及时进行发现,从而及时进行处理。运营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完善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制度,建立风险数据库和隐患排查手册,对于可能影响安全运营的风险隐患及时整改,并向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主管部门报告。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主管部门应当建立运营重大隐患治理督办制度,督促运营单位采取安全防护措施,尽快消除重大隐患;对非运营单位原因不能及时消除的,应当报告城市人民政府依法处理。另外,管理人员也需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于工作态度欠佳的工作人员,进行相应的处罚,从而提升其安全意识。在对安全制度进行完善的过程中,结合地铁运营实际,调整原有工作人员的结构。并对于表现好的人员,进行一定的奖励,反之,则给予相应的处罚,并加强安全教育,从而更好的提升运营安全。
3.2构建应急处理机制
为了更好地应对“万一”问题,需要将各种安全性问题放在事先进行考虑,充分考虑多种措施在安全事故发生前、时、后的应用处理方式,尤其是对于安全管理工作中所存在的薄弱环节,需要强化监督管理力度,及时对漏洞进行填补,全面性的排查各种安全隐患,将排查治理合理落实到站点安全监督以及行政执法等过程中。事故的及时性隐患排查必须做好相应的统计分析,定时进行上报,并借助监督的方式保障排查、整改、报告以及评估等工作效果。对于安全隐患的相关问题,站点的领导以及相关部门应当定时定期的进行监督检查,做好生命财产的安全性保障。可以将安全管理纳入到站点管理任务之一,制定具体的管理细则,保障细则内容可以完全覆盖整个安全管理任务,充分发挥站点在安全管理方面的作用与价值,例如广州地铁公司所提出的“5分钟紧急应对”模式,这一个提案主要是让地铁所有岗位员工、干警可以在外部救援力量赶到之前明确自身职责,在不慌乱的情况下完成突发事故的应对工作,从而将事故影响降低到最小。对于后勤、保卫以及实验与设备管理等部门,应当做好积极配合,及时对各种隐患进行排查处理,共创安全高质量的地铁运营环境。
3.3加强地铁设备的控制和完善
完善的地铁运营管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障地铁运营的安全性。为了完善地铁运营环境,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加强地铁列车系统、设备设施的控制,例如,为地铁配备自动报警系统、灭火装置和排烟系统,一旦遇到火灾隐患,能够实现及时报警并对火势进行控制,同时排烟系统还可以将烟雾进行及时排出,保障乘客的人身安全;地铁站要设置屏蔽门、设置科学检测系统,从而有效排除安全隐患、保障地铁列车及系统运行的安全性。
3.4加强人员管理
首先,地铁站务管理人员要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借助多样化的宣传渠道,促使更多的乘客学习相关交通知识和文化,逐渐扩大影响范围,将安全教育工作扩宽到整个社会层面,强化安全意识,坚决杜绝不安全行为的发生。其次,为了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必须针对地铁运营中常见的安全隐患展开防控措施,定期进行实践演练,在实践中细化应急方案。最后,要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鼓励管理人员积极参与到各种培训教育中,不断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提高自身的安全管理意识和技能,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和职业素养。
结语
总而言之,在地铁运营安全过程中,针对存在的各类影响因素,通过采取有效的改进策略来提升安全效果,减少安全事故率。对于管理人员来说,通过科学合理的应用安全知识,树立安全意识,为乘客提供高质量的出行环境,从而更好的为乘客进行服务。
参考文献:
[1]陶源.地铁运营安全管理研究———以地铁运营安全标准化管理模式为例[J].四川建材,2017(4):67-68.
[2]张红欣.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体系探讨[J].都市快轨交通,2017,24(1):233-234.
[3]马羽.地铁营运管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及管理对策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7(01):102-103.
[4] 顾政华,李旭宏,朱彦东,张骏.地铁运营管理维保模式的市场化战略探讨[J].都市快轨交通.2014(01)
[5] 秦毅,王仁祥,魏士凯,姜钧译.地铁运营安全风险评价研究——以沈阳地铁一号线为例[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
[6] 孟亚东,贾崇强,韩宝明,付燕荣.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评价的现状与展望[J].都市快轨交通.2014(04)
论文作者:张丽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6
标签:地铁论文; 安全事故论文; 管理人员论文; 安全管理论文; 隐患论文; 轨道交通论文; 乘客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