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安石的诗歌_王安石论文

试论王安石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王安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王安石以一身而兼哲学家、政治家、文学家,成就是多方面的。现在我只论述他的文学,不涉及其余,而文学又只论述他的诗。

王安石的诗继承了杜甫的诗歌传统。他对杜甫极端崇拜,在《杜甫画像》里,大大肯定杜甫的爱国爱民思想,说他虽遭遇坎坷,过着颠沛流离、饥寒交迫的生活,却毫不介意,而忧心忡忡的是,盗贼充斥,民苦倒悬。这些都反映在诗歌里,后人目之为“诗史”。王安石对杜诗用功最深,理解最透,于它的独特风格最有会心。他续得杜诗二百余篇。编为《老杜诗后集》,其自序中有云:

每一篇出,自然人知非人之所能为,而为之者惟其甫也,辄能辨之。予之令鄞,客有授予古之诗世所不传者二百余篇,观之,予知非人之所能为,而为之实甫者,其文与意之著也。

诗之是否作于杜甫他辄能辨别,因为它的内容与形式大不同于其他诗人之作,即序里所谓“其文与意之著”。但这工夫得来非易,惟有王安石能到此地步。正由于他对杜甫其人崇拜之至,其诗钻研之深,无形中受到影响,这就是他的诗富有现实主义精神的一个重要原因。

王安石的诗又渊源于韩愈。他批评过韩愈“力去陈言夸末俗,可怜无益费精神”(《韩子》)。他如《读墨》、《送潮州吕使君》,都对韩愈表示不满。这只说明不赞同某些观点和行事;至于韩诗的艺术特点,他却继承了下来。梁启超《王安石评传》有这样两句话:“荆公古体,与其谓之学杜、毋宁谓之学韩。”也大抵从艺术上说的。

王安石站在儒家的立场,写了一些具有卫道思想的诗,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王安石对他极端崇拜。其《孔子》云:

圣人道大能亦博,学者所得皆秋毫,虽传古未有孔子,蠛蠓何足知天高。桓魋武叔不量力,欲挠一草摇蟠桃。颜回已自不可测,至死钻仰忘身劳。

推大孔子之道至无以复加。王安石嘲韩愈诗《送潮州吕使君》云:韩君揭扬居,戚嗟与死邻。吕使揭扬去,笑谈面生春。当复进赵子,诗书相讨论。不必移鳄鱼,诡怪以疑民。有若大颠者,高材能动人。亦勿与为礼,听之汨彝伦。

王安石藉送吕望之赴宫潮州,指出韩愈在潮州刺史任上祭鳄鱼与见大颠两事,一是以诡怪疑民,一是听汨彝伦。从上述两诗,更见得他维护儒学的精神。但他又在《送孙正之序》里说:“时乎杨墨,己不然者,孟轲氏而已;时乎释老,己不然者,韩愈氏而已,如孟韩者,可谓术素修而志素定也。”这肯定了韩愈的大节,而上诗则说明虽小节亦不容许有出入,其立论之严如此。

王安石写了不少反映现实的诗,如《感事》:

贱子昔在野,心哀此黔首。丰年不饱食,水旱尚何有!虽无剽盗起,万一且不久。特愁吏之为,十室灾八九。原田败粟麦,欲诉嗟无赇。间关幸见省,笞扑随其后。况是交冬春,老弱就僵仆。州家闭仓庚,县吏鞭租负。乡邻铢两征,坐逮空南亩。取赀官一毫,奸桀已云富。彼昏方怡然,自谓民父母。

诗写农民苦于横征暴敛。虽水旱之年,租税也得交,交不出,挨打;而苛取于民的,大部分落了污吏的私囊,上官听之任之,还自诩是民之父母,这是什么世道!又如《郊行》:

柔桑采尽绿阴稀,芦箔蚕成蜜茧肥。聊向村家问风俗,如何勤苦尚凶饥?

农妇为了养蚕去采桑,经过辛勤的劳动,终于蚕结了茧,缫成丝,算是丰年,但她们家仍过着缺衣少食的生活。诗人为此而惊诧,说是为什么?无非由于官府和兼并家严重剥削的结果,他岂不知道?而是慨叹着出现了不应出现的怪事,这揭露是十分有力的。又如《苦雨》:

平时沟洫今多废,下户京囷久已空。肉食自嗟何所报,古人忧国愿年丰。

官府不修水利,一场大雨,农田淹没,五谷歉收,农家无储粮,何以度日!古时官吏勤劳民事,争取丰收,与今天恰成鲜明的对比。又如《读诏书》:

去秋东出汴河梁,已见中州旱势强。日射地穿千里赤,风吹沙度满城黄。近闻急诏收群策,颇说新年又亢阳。贱术纵工难自献,心忧天下独君王。

庆历六年秋至七年春久旱不雨,田土龟裂,无法下种。仁宗为此避殿减膳,大开言路。末二句说诗人自己官位卑,有办法而不得上述。至于身居显要者,却毫不经心,若无其事,真欧阳修所谓“肉食何妨有厚颜”了。还有两篇寓言诗,一篇为《日出堂上饮》:

日出堂上饮,日西未云休。主人笑而歌,客子叹以愀。指此堂上柱,始生在岩幽。雨露饱所滋,凌云亦千秋。所托愿永久,何言值君收。乃令卑湿地,百蚁上穷锼。丹青空外好,镇压已堪忧。为君重去之,不使一蚁留。蚁力虽云小,能生万蚍蜉。又能高其础,不尔继者稠。语客且勿然,百年等浮沤。为客当酌酒,何豫主人谋?

堂上的柱子被蚂蚁蠹蚀,有倒塌的危险,客子看见这种现象,愿意为主人清除蚂蚁,并添上高的石础,以断绝蚂蚁再来。主人却抱着偷过目前、不计久远的态度,一席话把客子顶了回去,这不是当时国家危在旦夕的象征吗?又一篇为《秃山》,写这座山本来草木繁多,猴子一个个吃得肥胖,时间久了,草木无剩,成为光山。它们既无谋生之术,又山在海中,逃不出去,那只有等死。这象征国家积贫的由来,诗人想藉此唤醒朝廷,以理财为急,从危险中挽救出来。

王安石是一个有至性的人,与骨肉相处,情好甚笃,有不少诗为弟妹女儿而作,可以看出这种情况。如《夜梦与和甫别如赴北京时和甫作诗觉而有作因寄纯甫》,其中感伤兄弟离散,不得乐叙天伦,因思谢事去和纯甫同居江宁。诗是这样写的:

水菽中岁乐,鼎茵暮年悲。同胞苦零落,会合尚凄其。况乃梦乖阔,伤怀而赋持。……幸唯季优游,岁晚相携持。于焉可晤语,水木有茅茨。畹兰伫归憩,绕屋正华滋。

兄弟不但离散很难受,连会合也感到凄怆,为什么?由于父母都已弃养。但父母是呼唤不回的,而兄弟健在,希望能常在一起,恰好纯甫(安上)以管勾江宁府集禧观而家居。王安石浮沈宦海,苦无建树,就想丢官不做,去和纯甫一起生活,倒是乐得其所。又如《寄朱氏妹》,写在妹婿朱昌叔那里与妹子的一次会面,自此暌别十年之后再一次相聚时,连另外两个妹婿张奎、沈季长都来了,自己的母亲也在,真是乐不可支。但聚而又别,聚时的乐,更添别后的愁。于是在诗的末尾说:

嗟予迫时恩,一传日千里。尔舟亦已戒,五两翻然起。萧萧东南县,望尔何时已。空知梦为鱼,逆上西江水。

这时王安石调任江东提刑,乐氏妹大概乘船西行,从此他只有梦做一条鱼,溯西江而上,与妹子相会了。又如《长安君》: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昔人有“少年轻离别”的诗句,而王安石和他的张氏妹,虽在少年即以离别为苦,而今年纪大了,相逢也感到伤神,因为以后的会面不多了,这是多么感情深至的话!临别时的一次餐叙,他俩灯前絮语,忘记入睡,不胜依恋。过去一别就是三年,这回伴送辽使,作万里行,不知再见何时。妹子问他的归期,其盼望之切,可想而知。难道王安石不也是这样?又如《寄吴氏女子》,写长女为念家而经常流泪,王安石安慰她说:

而吾与汝母,汤熨幸小停。丘园禄一品,吏卒给使令。膏梁以晚食,安步而辎軿。山泉皋壤间,适意多所经。

写他过着如此优裕安适的生活,意谓可以解除女儿之忧。下面又说:

吾庐所封殖,岁久愈华菁。岂特茂松竹,梧楸亦冥冥。芰荷美花实,弥漫争沟泾。诸孙肯来游,谁谓川无舲?姑示汝我诗,知嘉此林坰。

要女儿莫想家,却自己又不能不想女儿,把居处的环境写得如此幽美,意思是催她早回,盖出于天性,有不期然而然者。吴氏女尝有诗云:“西风不入小窗纱,秋气应怜我忆家。极目江南千里恨,依然和泪看黄花。”写她想家,情见乎辞。王安石依韵和两首云:

孙陵西曲岸乌纱,知汝凄凉正忆家。人世岂能无聚散,亦逢佳节且吹花。

秋灯一点映窗纱,好读楞严莫念家。能了诸缘如梦事,世间唯有妙莲花。

他所以开慰女儿者至矣,唯恐女儿为念家而苦,乃晓喻百端,竟至要她读佛经,了却世间诸缘。又如《寄蔡氏女子二首》。其第一首把半山园自然环境之美刻画得淋漓尽致,结语说:

感时物兮念汝,迟尔归兮携幼。

第二首写他经营的北渚,也是一个风景区,其中有这么两句:

有怀兮归女。嗟汝归兮路岂难?

总观诸诗,或劝女儿莫念家,或希望女儿归宁,事虽不同,其出于爱一也。

王安石在交友方面,其相与最密,能做到“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收取规劝切磋之益的,莫如曾巩、王令、孙侔三人。他在《同学一首别子固》里说:“江之南有贤人焉,字子固,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淮之南有贤人焉,字正之,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又在《与崔伯易书》里称道王令之贤曰:“窃以谓可畏惮而有望其助我者,莫逾此君。”可见三人在他心目中分量之重,以及结交此三人的目的。《寄曾子固二首》云:

严严中天阁,霭霭层云树。为子望江南,蔽亏无行路。……伤怀而风起,心与河汉注。哀鸿相随飞,去我终不顾。

崔嵬天门山,江水绕其下。寒渠已胶舟,欲往岂无马?时恩缪拘缀,私养难乞假。低回适为此,含忧何时写!

上首写他在汴京任职,思慕子固,欲驾哀鸿南飞相就而不得。下首写为官职所拘絷,又老母在堂,不能去见子固,无以消忧。《寄曾子固》是一首五古长诗,对子固怀才不遇,既悼叹其屈,又赞其安贫乐道,不枉己求人。中云:

怀思切靡效,中夜泪雱霈。君尝许过我,早晚治车驮。……细事岂足论,故欲论其大。披披发鞯橐,懔懔见戈锐。探深犯严壁,破惑翻强

子固尝许以见过,因切盼他早日莅临,得以商讨问题,经过一番诘难,当收击蒙之益。又七绝《寄曾子固》云:

高论几为衰俗废,壮怀难值故人倾。荒城回首山川隔,更觉秋风白发生。

壮怀高论不被人理解,而听曲识真的子固却远在天涯,怎不令人伤感呢?

王安石长王令十一岁,是忘年交,但视为畏友。钦佩他才学过人,喜他与己志同道合。其《寄王逢原》一诗,伤儒学的衰微,上已论及。末四句云:

我方官拘不得往,子有余暇宜能来。晤言相与入圣处,一取万古光芒回。

这表示了他们遏制颓波,复兴儒学的积极态度。可惜王逢原早死,年仅二十八岁,王安石悲痛欲绝。其《思王逢原》诗云:

自吾失逢原,触事辄愁思。岂独为故人,抚心良自悲。我善孰相我?孰知我瑕疵?我思谁能谋?我语听者谁?……我疲学更误,与世不相宜。宿昔心已许,同冈结茅茨。此事今已矣,已矣尚谁知?渺渺江与潭,茫茫山与陂。安能久窃食,终负故人期。

失掉一个劝善规过,志同道合的朋友,写来真是声泪俱下。他们早有同隐之约,今仍以践言自矢,可谓不负死友。其《别孙莘老》诗云:

随子至湖上,逢原所尝嬉。想见荷叶尽,北风卷寒漪。已怀今日愁,更念昔日悲。

诗写王安石的心送孙莘老到了湖上,而湖上是王逢原生前嬉游过的地方,于是既为送别莘老而愁,更为想到逢原而悲。

孙侔性格孤高,终身不仕,也为王安石所推服,称莫逆交。王安石《云山诗寄正之》云:

云山参差碧相围,溪水诘曲带城陴。溪穷壤断至者谁?予独与子相谐熙。山城之西鼓吹悲,水风萧萧不满旗。予今去此来无时,予有不可谁予规?

诗写与正之同游山水之乐,以及别后再无人规己过之悲。又《寄孙正之》云:

少时已感韩子诗,东西南北俱欲往。新年尤觉此语悲,恨无羽翼超惚恍。肺肝欲绝形骸外,涕洟自落衣巾上。此忧难与世共知,忆子论心更惆怅。

自伤不得志,大有奋飞之意,恨相知者无人,而莫逆于心的正之又远在天涯,所以感到十分惆怅。还有《寄孙正之》、《答孙正之》两篇:

友中惟子长招隐,世上何人可避喧。千里秋风相望处,皖公溪上正开樽。

南归犹喜寻同志,北去还闻困索居。佳句不须论旧约,相随阳羡有篮舆。

正之是隐居不仕的,常招王安石去同隐。“千里”二句想像正之正在皖公溪上饮酒为乐,表示自己向往之意。说正之“寻同志”,“困索居”,也是希望王安石与之同隐,安石表示,阳羡是最宜于隐居的地方。尝有诗云:“久闻阳羡溪山好,颇与渊明性分宜。”可见他是爱好阳羡山水的。

王安石素怀大志,矫然独立,因而不见谅于人,往往借咏物咏史为喻,以诗写之,具见其独特的个性,无异自画其像。又因为是托之形象,具体鲜明,极富感染力。借咏物自喻的如《雨过偶书》:

霈然甘泽洗尘寰,南亩东郊共慰颜。地望岁功还物外,天将生意与人间。霁分星斗风雷静,凉入轩窗枕簟闲。谁似浮云知进退,才成霖雨便归山。

下了及时雨,农作物长势喜人,可望丰收。云完成这项任务之后,返回山去,不自以为功。王安石不正是自比为云,欲有造于生民,而功成身退吗?《尤泉寺石井二首》其一云:

山腰石有千年润,海眼泉无一日乾。天下苍生待霖雨,不知龙向此中蟠。

龙能兴云致雨,使万物得到润泽,蓬勃生长。但它蟠在石井中,不能发挥作用。犹之人具有平治天下的大才,却置之闲地。这是诗人自况之辞。《孤桐》云: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愿折五弦琴。

诗写孤桐的品格与功用,树干条直,凌霄不屈,又可以制作五弦琴,为民解愠,这也是诗人用以自况。《华藏院此君亭》云:

一径森然四座凉,残阴余韵去何长。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曾与蒿莱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烦君惜取根株在,欲乞伶伦学凤凰。

竹有清阴,供人纳凉,节直身高,岁寒不凋,留待伶伦取作乐器,吹成凤凰之声。刘辰翁不取此诗,以为语无含蓄。予谓不然,通过此诗,王安石表白其所以自待,即诗即人,语无含蓄何害?《古松》云:

森森直干百余寻,高入青冥不附林。万壑风生成夜响,千山月照挂秋阴。岂因粪壤栽培力?自得乾坤造化心。廊庙乏材应见取,世无良匠勿相侵。

诗写古松的品格,风过成涛,月照多阴,亭亭孤立,独得天心,可作为建筑廊庙之用,勿随意砍伐,以枉其材,这岂不是为诗人自己写照?《北陂杏花》云: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杏花映在水中,它的影子与本身争辉,好看极了。纵然春风把花吹得像雪一片片掉下来,却仍然保持洁白的颜色,绝不似南陌的杏花被风吹落,碾成尘土。王安石从高位退下,一身清白,“皭然泥而不滓”,岂不类似北陂的杏花?借咏史自喻的,如《贾生》云:

汉有洛阳子,少年明是非。所论多感慨,自信肯依违?死者若可作,今人谁与归?应须蹈东海,不但涕沾衣。

贾谊居安思危,在《治安策》里认为当时政局可为痛哭流涕长太息,不肯随人是非,因此被谗而见疏于汉文帝,以致短命而死。王安石的身世与之类似,而政局之危过于当时,自谓应如鲁仲连之蹈东海,这是何等痛心的话!另一篇《贾生》云:

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

这是从贾谊另一角度立论来隐以自喻的。根据《汉书》本传赞说贾谊的谋议略已施行,汉文帝不算薄待了他,而古来公卿官虽高而言不见用者不知有多少。隐喻自己罢相后新法照样推行,不介意身之用与不用,其人品之高可见。如《钓者》云:

钓国平生岂有心?解甘身与世浮沉。应知渭水车中老,自是君王著意深。

《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吕尚“以渔钓奸周西伯”,“周西伯猎,遇太公于渭之阳,载与俱归,立为师”。此诗写太公本无意于用世,因遇文王,乃出佐之。王安石受神宗的知遇,亦欲助成太平之治,故引以为比。如《读蜀志》云:

千载纷纷共一毛,可怜身世两徒劳。无人语与刘玄德,问舍求田意最高。

王安石的新法受到许多朝臣的攻击,不安于位而去,不胜感慨,所以写下这首诗。刘备责备许汜,当天下大乱,无救世之意,而以问舍求田为事。王安石一反其意,肯定问舍求田。我们应当结合他的身世,才知道其所以言了。如《读史》云: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区区岂尽离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这诗是借历史为自己抒慨,说功名来之不易,但却被人以是为非,离其本真,所传者尽是糟粕,粹美全失,因而贻误后世读史之人。王安石的遭遇正是如此,无异夫子自道。

上面谈的借咏物咏史来隐喻自己,也是作诗的一种艺术手法,加上在这方面其他各种表现,充分说明王安石诗歌技巧之高。先谈拟人化。

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半山春晚即事》)

一个“取”字,一个“酬”字,表明是春风所为,一个“遗”字,表明是鸟所为,它们对诗人好像有深情似的。

搅寒芜出,红争暖树归。(《宿雨》)

绿稍还幽草,红应动故林。(《欲归》)

上联“搅”、“争”二字,下联“还”“动”二字,表明都是红与绿有意识的行动。

染云为柳叶,剪水作梨花。不是春风巧,何缘有岁华。(《染云》)

柳叶是染云为之的,梨花是剪水为之的,染者与剪者都是春风,春风真能功参造化了。

江月转空为白昼,岭云分瞑与黄昏。(《登宝公塔》)

黑夜转成了白昼,江月使然,黄昏加深了暗度,岭云为之;既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又属对精工之至。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书湖阴先生壁二首》其一)

为了护田而绿水绕之,山将青色送进门来,把山水都写活了。又“护田”、“排闼”都取之汉人语,属对之精,千古传诵。其次,谈构思之巧。

含风鸭绿粼粼起,弄日鹅黄袅袅垂。(《南浦》)

缲成白雪桑重绿,割尽黄云稻正青。(《木末》)

萧萧出屋千竿玉,霭霭当窗一炷云。(《金陵报恩大师西堂方丈二首》其二)

上联一句写水,一句写柳,中联一句写丝,一句写麦,下联一句写竹,一句写香,皆不出其名而只言其状,使人思而得之,可谓别出心裁。

竹柏相望数十楹,藕花多处复开亭。如何更欲通南埭,割我钟山一半青。(《戏赠段约之》)

穰侯老坛关中事,长恐诸侯客子来。我亦暮年专一壑,每逢车马便惊猜。(《偶书》)

有人说王安石占有欲强,连山都要据为己有,这是皮相之见,真正的意思是表明他爱山之深,其艺术手法之妙,匪夷所思。又其次谈练字。

春风自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

“绿”字是最后定下来的,先用“到”、“过”、“入”、“满”等字都不如意,给改了。在春风披拂之下,江南草长,一片绿色,望不到尽头,这“绿”字多么形象!

荒埭暗鸡催月晓,空场老雉挟春骄。(《自金陵如丹阳道中有感》)

老雉一到春天就骄矜起来,好似挟春自恃,用一“挟”字,精神全出,犹之画龙点睛。翁行可尝云:“介甫善下字,如‘空场老雉挟春骄’,下得‘挟’字最好”(严有翼《艺苑雌黄》引)。又其次谈运用古语,变化生新。

日净山如染,风暄草欲薰。梅残数点雪,麦涨一溪云。(《题齐安壁》)

诗凡四句,一句一意,这是学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之篇的,但形象更为鲜明,生机流行,富于魅力。又曹松诗:“林残数枝月,发冷一丝风。”此诗末二句句法本之,但完全作客观的描绘。不似“发冷”一语。把作者自己摆了进去,味便短了。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北山》)

王维有“兴阑啼鸟换,坐久落花多”之句,显然为此二句所本,但愈见得诗人心境两闲,优游容与之态,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矣。

春风日日吹香草,山北山南路欲无。(《悟真院》)

此二句盖本之孟郊的“春风朝夕起,吹绿日日深”,但更为形象,更为具体,茸茸之状,如在目前,弥见推陈出新之功。

一自君家把酒杯,六年波浪与尘埃。不知乌石冈边路,至老相寻得几回!(《过外弟饮》)

此诗盖本之顾况的“一别二十年,人堪几回别”。但顾诗比较抽象,许多人可用,而此诗有具体的人和地,不能移易了。

山林投老倦纷纷,独卧看云却忆君。云尚无心能出岫,不应君更懒于云。(《招杨德逢》)

此诗是从陶渊明的“云无心以出岫”衍化而来。语带诙谐,读来有味。故李壁云:“略增换陶渊明语,尤佳。”

王安石诗有渊源,它的现实主义精神受了杜诗的深刻影响,上已论及。但具体的篇章字句,从杜诗脱化而来也有的是。《虎图》一篇,前人已指出它拟《画鹘行》。一会儿说画虎,一会儿说真虎,把画虎作真虎写,从写成真虎中仍然感觉是画虎,两相比较,同中有异。《纯甫出释惠崇画要予作诗》云:

旱云六月涨林莽,移我翛然堕渊渚。……暮气沈舟暗鱼罟,欹眠呕轧如闻橹。

试比较杜甫的“悄然坐我天姥下,耳边已似闻清猿”(《奉先刘少府新画水山障歌》),用笔如出一辙。《旅思》云:

此身南北老,愁见问征途。地大蟠三楚,天低入五湖。看云心共远,岁月影同孤。慷慨秋风起,悲歌不为鲈。

全诗风格逼近老杜,又颔联神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颈联神似“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江汉》),而且是从“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恨别》)化出。

王安石诗多散文化、议论化,继承了韩诗的传统,集中随处可见,毋庸举例。锤幽凿险,戛戛独造,亦二人所同,盖韩愈创之于前而王安石继之于后。梁启超《王安石评传》举其《游土山示蔡天启秘校》为例,谓入韩集,几乱楮叶,乃此种风格之最突出者,亦不必再多费笔墨。

王安石诗的现实主义精神,深受杜诗的启发,因为时代不同故具体内容亦不同。所受韩诗的影响,主要在艺术形式方面。夏敬观在《说韩》里指出,王逢原、欧阳永叔、梅圣俞的诗都学韩愈,然有变化,不若王安石之专一,实际上是说他少变化。但也不可一概而论,自有其独到之处。写骨肉间的深情,可见其至性;写朋友间的往来,可见其交道;写怀抱与遭遇,或托喻于物,或寄慨于史,都言在此而意在彼,得《风》、《骚》比兴之体。正是这些,使他在宋代诗歌发展史上占着相当重要的位置。

实习编辑:南昌大学中文系91级毕业生 何树青 刘中平

标签:;  ;  ;  

论王安石的诗歌_王安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