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们聚在一起有急事吗?_亲子成长论文

让孩子们聚在一起有急事吗?_亲子成长论文

让孩子合群是不是很紧迫,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不是很论文,紧迫论文,让孩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托儿所对孩子合群有好处!”“我在休假,但我还是把孩子送到了托儿所,目的是让他们学会合群……”但是,是不是在小伙伴中间,我们的孩子能合群,同龄小伙伴会给我们的孩子带来什么?

Enfant:同龄小朋友的关系是不是对一个孩子的发展十分重要?

科恩索拉勒博士:使低龄幼童和小伙伴建立良好关系的前提条件是他亲近的人为他提供的情感的安全感,是他的爸爸、妈妈、兄弟姐妹和所有他亲近的成人为他营造的关爱环境。幼儿有了这种关爱的保障,就可以去探索外部世界,和其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在学校里好好学习。因为他会很自信,自我感觉良好。幼儿合群的第一阶段是在他的亲友中完成的,尤其是他的妈妈。

Enfant:从什么时候开始,幼儿应该接触别的孩子?

科恩索拉勒博士:现在流行着一种过分希望孩子“合群”的做法,尤其是认为让孩子同其他孩子在一起会使孩子合群的想法,我认为更为主观。好像只有在3岁或4岁时接触别的孩子,才会使孩子更合群。其实,如果孩子具有情感的安全感,在5岁时同样容易与别的小朋友打交道,甚至好于提前2年与别的孩子接触。合群是和别人共同生活和尊重别人,这点从妈妈、爸爸、兄弟姐妹和祖父母那里比从别的孩子那里更容易学到。5岁时,“正常”儿童(心理专家不喜欢使用“正常”这个字眼,他们更喜欢使用“中等”一词!)是很合群的,尽管他并不是特别“花力气”和别的孩子接触。一个“正常”的孩子,或“中等”的孩子是一个平衡的个体:睡得好,吃得饱,喜欢到学校,喜欢帮个小忙,对周围的人友善……但也并不是让别人踩自己的脚也不抱怨的孩子。这就是一个合群孩子的定义。

Enfant:如何给孩子情感的安全感呢?

科恩索拉勒博士:父母和家庭起着帮助孩子建立情感安全感的两大重要作用:一方面是奉献不要回报的爱,孩子知道他可以依靠这种爱;另一方面,要坚决地教会他懂得规矩。规矩包括从8点起床上学到不能抢别的小朋友手里的玩具等各个方面。如果他的小伙伴的父母也是这样做的,你的孩子就不会知道拳头的滋味。尽管弱肉强食是自然规律,但是所有的父母都不会接受这一自然规律和让自己的孩子受委屈。同样,我认为学校的作用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同父母联起手来,共同教给孩子知道规矩和限度。

Enfant:那么说,没有必要为了合群把孩子送到托儿所?

科恩索拉勒博士:实际上,在18个月以前,没有必要。但是以后和小朋友的关系会很重要。尽管把孩子同小猴子做比较不那么合适,但我还是给您举这方面的例子进行的研究。该项研究的目的是用隔离的饲养方法制造完全一样的猴子,以进行对比的研究。对它们行为的验证比预想的生理经验更为重要。将小猴子分三个观察组:一组是,小猴同猴妈妈在一起隔离饲养;另一组是,同龄的几只小猴共同生活,他们的代理妈妈是一个用铁丝做的布娃娃,裹着布,挂着奶瓶,当小猴子害怕时可以藏在娃娃的后边;最后一组是,小猴同自己的妈妈,还有其他小猴一块饲养。结果非常明显,最平衡的小灵长动物是那些过着正常的合群生活,即同猴妈妈以及同类共同生活的小猴,即第三组。但是最令人吃惊的是,与布娃娃做的妈妈一起生活的几只小猴比只与自己妈妈一起生活而没有与同类一起生活的小猴更具有合群性!也就是说,第二组小猴比第一组小猴更合群。很明显,在自然界中,与同类的交往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是不是因为归属感在起作用呢?

Enfant:培养孩子合群的最理想的做法是不是在18个月以前由妈妈“完成”情感安全感的教育工作,但是如果妈妈在外工作怎么办?

科恩索拉勒博士:一位工作的母亲晚上回家高兴地看到自己的孩子,会给孩子带来最好的安全感,胜过整天在孩子的耳边说:“看看我为你做出的牺牲,我都不工作了。”

Enfant:在18个月~3岁之间,时不时地同小伙伴在一起对合群有用吗?

科恩索拉勒博士:2岁~2岁半的孩子在一块玩,他们并不是真正的一块玩。他们各自或同时或交替玩同样的玩具。从2岁半~3岁起他们才能围绕着一个游戏一块玩,这时同龄伙伴的出现十分重要。

Enfant:在集体生活中,幼儿学会了集体的规则,但是这些规则会使幼儿合群吗?

科恩索拉勒博士:合群的本质含义是尊重别人,以周围的人为榜样。我们又回到了起始点:家庭。无论是托儿所还是幼儿园,正如人们评价学校一样,“家庭给予孩子的非正规的教育比学校给予的正规教育重要的多。”集体生活,人们学会规则,但通常是限制。孩子能够顺从地忍受这些限制,因为这些限制是集体生活的一部分,但是孩子也可以反对这些限制。接受限制的孩子是父母向他们解释他们必须忍受,或者不这样会让小伙伴生气。经常是有的孩子会用耳光使别的孩子懂得遵守规则。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能力自卫的,总有些孩子会挨打。不同性格的摩擦是件好事,这会帮助孩子对一个温柔的老师,或对一个粗暴的老师自我定位,今后对工作中的同伴自我定位。

Enfant:今天,一些试验幼儿园为孩子之间的相互激发,将大龄、中龄和低龄的孩子混合在一个班。

科恩索拉勒博士:这大概不能激发2岁的孩子,3/4的2岁的幼儿会看不上一个9个月的婴儿。他可能会顺路给他一件玩具。应该等到孩子4岁时,才会有照顾比他小的孩子的负责感。相反,对小婴儿倒是件很好的事,因为他们喜欢看大一点孩子的变化。在有两个孩子的家庭里,小婴儿最喜欢的是妈妈和他的小姐姐或小哥哥。小姐姐或小哥哥无论对他做什么,按他的肚子,把手指放在他眼睛上,他都很少反抗(前提条件是在婴儿眼里,姐姐哥哥的行为没有进攻性)。然而如果是成年人这么做,他肯定会大叫。幼儿对大一点孩子的喜欢肯定起一定的作用。

Enfant:3岁前儿童之间相处,对孩子会有什么真正的益处呢?

科恩索拉勒博士:像我们那个时代的人一样,我曾经反对孩子入托儿所。20或30年前,所有研究儿童成长的人都认为最好是母亲照看孩子。这一观念由于母亲需要工作的现实和社会生活的变化遭到质疑。另外,我的孙辈向我“推荐”托儿所,因为他们在那里很开心。他们会留下多少对托儿所,因为他们在那里很开心。他们会留下多少对托儿所的记忆:他们俩喜欢托儿所的一个老师;当父母不在家时,这位老师晚上有时到家里看护他们……这就是孩子同成年人的关系,但不是他们同小伙伴的关系。人们最悠久的友谊可以追溯到幼儿园大班,也就是4~6岁的时候。集体生活有助于孩子最初的合群。当您把6个孩子放在一起时,他们可以玩起来,但是把一个孩子放在家中,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在托儿所的孩子还可以知道与他们同龄的孩子的存在,尽管3岁之前的儿童几乎没有牢固的记忆,但是也不能轻视它的作用。这个时期无意识的记忆对儿童思维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

Enfant:那么说,只有儿童到5~6岁时,集体生活才有意义?

科恩索拉勒博士:无论如何,不能早于5岁。我们对5岁之前的儿童做过试验:即使集体生活会留下些痕迹,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一些作用,但对后来能起什么作用,还很难说。5岁以前,孩子同妈妈的关系越紧密(在这方面做的实验已经有了明确的结论),就越能证明他们同其他同龄小朋友的关系几乎不存在。

标签:;  ;  ;  ;  

让孩子们聚在一起有急事吗?_亲子成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