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及血液中微粒检验的研究进展论文_张建会

血小板减少及血液中微粒检验的研究进展论文_张建会

天津市红桥医院 天津市红桥区 300131

摘要:血液中一个最小的成分细胞就是血小板,其可起到凝血和止血的作用,在当下医疗技术飞速发展的新形势下,人们逐步发现血栓的发生与血液中的微粒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所以,为了使血栓性疾病得到更好的诊治,达到更好的止血效果,对血液中微粒及血小板进行准确的检验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与血液中微粒和血小板减少临床检验相关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同时认真分析了血液中微粒和血小板减少的临床检验结果,可供参考。

关键词:血小板;微粒;检验

血栓性疾病是临床上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随着近些年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血栓性疾病的发病率也呈逐年上程式趋势,但目前尚不明确血栓性疾病的发病机理和发病原因,曾有研究指出,血栓性疾病与血小板微柆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因此,为了更好的防治血栓性疾病,非常有必要对血小板减少及血液中微粒检验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1.血小板减少的检验状况

1.1血小板计数的对比

曾有学者将白血病患者与正常人群选取为研究对象,对二者的血小板计数进行比较,把正常人群的血样的血小板计数稀释到3.0×1010/L-5.0×1010/L范围内,并采集血小板计数少于3.0×1010/L白血病患者的血样,再采用4种原理不同的血细胞分析仪来检测血样中的血小板计数,主要采用的是光散射法、二维光散射法、阻抗法和阻抗法联合鞘流法[1]。结果发现,每种仪器在检难正常人群血样方面的准确度均较高,CV值最大为9.5%,最小为4.6%,检验结果与草酸铵参考办法高度一致。然而,在检验血小板减少的白血病患者血样方面,采取阻抗法和光散射法所测得的结果存在明显偏差,仅二维光散射法的血小板计数检测结果与草酸铵参考办法高度一致。由此可见,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血样存在异质性。二维光散射法的精准度明显高于传统的一维系统,可更好的鉴别血液中的非血小板粒。还有学者利用阻抗法、光散射法和阻抗法联合鞘流等原理的血细胞分析仪来检测血小板计数,结果发现采用一维系统检测血小板计数,其检验结果会明显偏高,这主要是因为血样中存在非血小板微粒。所以,在采用上述原理的血细胞分析仪来检验血小板计数,且检验结果小于3.0×1010/L时,则需采取参考办法来校验结果,如草酸铵法和流式细胞仪分析法[2]。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医疗设备也越来越先进,近年来新研发的一种血细胞分析仪在检测血小板计数方面的精度非常高,纵使在血小板减少的情况下,依旧可获得较为精准的检验结果。

1.2血涂片对血小板计数的判断作用

对于急性白血病患者而言,其血液中存在诸多细胞碎片,且伴有胞浆撕裂、伪足脱落等现象,会对血小板计数的检测产生巨大影响。有学者指出,采用血涂片法来对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液中的非血小板微粒和血小板微粒进行检测,结果发现超过1/2患者的血液中存在假性血小析,而且利用草酸铵法进行复检发现,假性血小板中大部分均是非血小板微粒的恶性细胞浆质体,在镜下可见其染色比血小板更深,因此,倘若选用自动化的血细胞分析仪来检验血小板计数,其所得到的检测结果与参考办法所获得的检验结果或临床表现的差异均非常大,可采取血涂片法进行二次复检,再根据形态学进行判断,可大大提升血小板计数检验结果的精准度[3]。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血液中微粒检测的研究进展

2.1内皮细胞微粒

有学者将一些健康志愿者、发热患者以及全身性脉管炎小儿患者选取为研究对象,利用流式细胞术对他们血液中的内皮细胞微粒含量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全身性脉管炎患者血液中内皮细胞微粒的含量最高,这说明可将内皮细胞微粒作为内皮细胞活化检测的指标,同时也可以根据内皮细胞微粒检测结果来对与脉管炎相碰的血管损失类疾病、病理以及生理等进行诊断。除此之外,血管内皮损伤也是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可根据冠心病患者的内皮细胞微粒检测结果来判断其是否伴有血管内皮损伤[4]。

2.2血小板微粒

在患者的血管壁受到破坏的情况下,损失部位会附着大量的血小板,或者在受到高切应力作用和诱导剂作用的情况下,血小板会以出芽的形式释放出来,或者撕裂的伪足也会形成一些血小板微粒,而血小板微粒表面的磷脂可对患者的凝血功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所以,诸多学者均认为血小板微粒直接关系着患者血管受损时的止血功能[5]。不同类型的血栓性疾病和疾病的并发症,均会导致患者循环中的血小板微粒含量增多,然而尚不明确其发生机制;近期有研究指出,血小板微粒会引起微循环的细胞应答,这已成为当下的一个研究焦点。由于血小板微粒的体积非常小,所以,只能利用电子显微镜来观测它们的形态,而且因为有各种血小板膜糖蛋白存在于血小板微粒中,所以,可采取免疫学办法来鉴别血小板微粒。

2.3表达组织因子微粒

有学者选取一些健康志愿者和心脏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分析二者血液中微粒,得出了血液中微粒与血栓发生倾向之间的关联,其主要是利用流式细胞术法来对二者的细胞来源、数量、表达组织因子微粒的表达状态等进行探究,接着对血液中微粒的促凝特点进行了探究,可在体外开展纤维蛋白的生成测试,再构建一个血栓形成的有关模型,结果发现,健康志愿者的血液微粒总数与心脏病患者相比无明显差异[6]。虽然粒细胞微粒、红细胞微粒和血小板微粒等均能组织因子进行表达,然而,心脏病患者心包血微粒中表达组织因子抗原的水平远远高于健康者,且其体内外的促凝活性及血栓形成倾向均较为显著,这说明血栓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表达组织因子的表达水平。将心脏病患者心包血的微粒与表达组织因子的抗体预孵育实施测试,结果发现血栓的重量中位数明显减小,由此可见,机体细胞内的表达组织因子微粒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血栓的发生。

3.讨论

大量报道指出,机体血液循环中会产生各种不同的细胞来源微粒,在患病的情况下,有关微粒中的抗原数量和成分均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这说明对各种微粒进行定量研究有助于患者更好地掌握自身血栓疾病、病理过程和止血生理等。流式细胞术是临床上使用较为广泛的一种血液微粒检验技术,其可以将同一来源的细胞分子放于微粒膜上,并进行表面标记表达,接着再挑选特异性的标记分子实施单抗,以明确细胞来源。

同时,通过检验血液中微粒的水平及性质等变化,对于诊治各种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检测血液中的微粒具有如下一些意义:①可根据检验结果来为诊治疾病提供依据;②可将检验结果作为血液中微粒活化及损伤检测结果,可将源头细胞自身的基本功能充分地体现出来,明确患者的病情发展状态。

综上所述,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尽管医疗设备仪器的准确度也有所提升,然而,必要时仍需采取血涂片法实施复测。当前关于血液中微粒的研究仍处在初期,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血液中微粒的研究必将成为医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焦点。

参考文献:

[1]周延美,周延英,唐延辉. 血小板减少及血液中微粒检验的研究进展[J]. 中国医药科学,2013,3(2):42-43.

[2]吴杰敏. 血液中微粒及血小板减少的临床检验研究[J]. 当代医学,2015,21(27):39-40.

[3]徐国新,朱晓珏. 血小板减少及血液中微粒的临床检验分析[J]. 检验医学,2016,17(b09):123-124.

[4]李昌将. 血小板减少、血液中微粒的临床检验探析[J]. 中国实用医药,2015,33(33):89-90.

[5]姜璐,汪希鹏. 血小板微粒相关研究进展[J].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15,42(3):306-310.

[6]常群英,曹卉,闫梦佩. 冷冻血小板微粒的研究进展[J]. 解放军医药杂志,2017,23(10):113-116.

论文作者:张建会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23

标签:;  ;  ;  ;  ;  ;  ;  ;  

血小板减少及血液中微粒检验的研究进展论文_张建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