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昌秘
湖北江河正业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 湖北恩施 445000
摘要:随着河流运输业的发展,人们在河流治理中越来越注重生态修复方式的应用,在确保河流的航运、灌溉、发电、供水和旅游等功能可以正常发挥时,重视对河流生态环境的保护,运用生态修复方式开展河流的治理工作,以此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河道治理;河流生态;修复方式
1导言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逐渐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被明文规定到全国五位一体的发展和建设目标中来,这足以表明我国生态环境已经遭受了严重破坏,生态环境修复迫在眉睫。人类对大自然的改造能力并不单单是依靠进行无谓的强行破坏并征服,而是要做到量力而行、尽力而为,通过与大自然长期的和谐相处来达到我们预期想要达到的经济方面的目的。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工作,一直以来都是环保人士及环保工作者头疼的难题。就比如我国基础设施大量投建,河流治理的不断发展壮大和改善就对河道的生态环境和生态景观造成了很多消极的影响。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让河流治理在完成现有目标的基础上做到更加的生态化、更加的可持续化的生态河流治理就诞生了。
2河流生态修复的意义与河流治理原则
2.1保护河流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河道治理,即根据河流的实际状况,按照科学的方式调整水流位置、改善河道条件,从而保证河流正常功能的发挥。现阶段河道治理大多采用重力式挡墙治理,比如浆砌石、混凝土挡墙、三面光形式,重力式挡墙治理破坏了河流的天然美景,导致河流自净能力与亲水性下降,阻碍了水体与陆地物质生态交换,破坏了河流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稳定性,导致河流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植被的破坏,造成旱涝灾害发生频率增加、水土流失、河流供水功能下降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应当运用生态修复方式对河流进行治理,在治理的同时注重对河流生态环境的保护,可以避免因河流生态破坏导致的各类问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2河流治理原则
2.2.1生态治理原则
在河流治理过程中,减少人类活动对河流生态环境的破坏,保证原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当河流生态已经遭到破坏时,通过增加植被的种植,或者建造河岸,对河流的生态系统进行人工修复。
2.2.2 因地制宜原则
在开展河道生态治理工作时,需要结合当地的文化、历史以及生活习惯,从而制定出适合当地城市发展的河道治理措施。比如,南通市通州区通吕运河示范段环境改造,通过和当地的湿度、温度遗迹阳光照射时长相结合,从而选择与当地景观相适宜的植物,这样一来既能突显出当地景观特色,又能和外部的气候环境相适宜。
2.2.3符合区域规划原则
根据城镇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城镇生态环境特点对河流生态化治理。治理河流不仅要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还应当考虑河流正常功能的发挥,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服务。河流治理工作不仅要考虑城镇的基本地形、地貌特征,还应当符合城镇发展的基本规划;城镇区域河段的生态治理还应综合考虑岸坡稳定、城镇河岸景观提升要求、植物造景效果因素等,合理选用植物物种,制定具备科学性和合理性的治理方案,从而促进城镇经济的发展。
3河流生态的重要性
河道治理对于加快小康社会进程、推动城镇化和工业化步伐、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也符合科学发展观中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而往小了具体到每一处水利河道来说,一方面河道是水流的通道,对于当地的防洪、行洪畅通,对抗御洪涝灾害有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来看,河道承载着水资源的运行,水资源是人们生产生活所需的一种常备自然资源,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像是周围农田的蓄水灌溉、渔业的生产养殖等都离不开河道中的水资源,对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保护都离不开河道这一载体。除此之外,河流作为人类文明的发源地,还有这发展当地经济、保护生态文明多样性、美化当地景观等诸多方面的作用。
4基于河道治理的河流生态修复方式
4.1修复河道的形态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河岸的修建大多数采用混凝土和浆砌石结构,尽管增加了河岸稳定性,却不利于河流在洪水来临时的改道,降低了河流的防洪排涝能力。此外,在进行天然河道的治理时,保持河道蜿蜒性是生态化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弯曲的河道使得河水在不同区域有着不同的流速,流速的多样性对生物的多样性十分有利。在河道的形态方面,可以采用以下的生态化修复方式进行:保持河道的连续性清除多余的拦河坝,改造落差较大的断面,将其修建成缓坡形状。对于不同种类的鱼类,可以进行不同水道的设置;保持水体流动的多样性保留河道原本的自然形态,或者利用人工植石的方式,营造深浅不同的河底,维护河流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4.2活水饮水工程修复
对活水以及饮水工程加以修复时,主要使用清水补给以及活水循环的技术,活水循环能够加速水体的流动,该方法适用于坑塘区域或者城市缓流河道,通过利用太阳能或者风力来实现水体的流动。清水补给的方法适用于城市缺水地段,实现对城市水量的补充,能够有效改善水体滞留、缓流的情况,从而提升水体的流动性,借助城市雨洪水、再生水以及清洁地表水来补充水源,从而加强环境容量以及水体的流动性,真正实现城市海绵城市的建设,有效净化城市径流雨水,并缓解城市水体滞留现象。在开发城市地表水时,需要加强对水量的动态变化,从而防止对周围的环境以及水体带来不利影响,同时还应该采取相应的再生水以及补水措施来深度净化水体,从而实现对水体水质的补充。
4.3完善生态环境完整性
此处所说的生态环境的完整性主要有两个方面:河道内水体的生态环境完整性,具体落实到实践中,是需要在河道中建立一个适合微生物生长的环境,同时投入鱼虾蟹等水生动物,从而在河道中构建出一个完整的水生食物链,通过水生食物链之间的能量流动来达到净化水质的作用;河道两旁岸边的生态环境完整性,在河道两旁栽种柳树等能够护岸的植物,防止河床以及护岸硬化,维持河道自身蜿蜒的形态。除以上几点外,还应当结合当地的实际状况,禁止河道采砂的乱采滥采,对于持证的开采应当有序按照计划进行,对于那些无证的开采行为应当严令禁止,对于群众之间的采砂现象应当进行及时劝阻,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告知民众胡乱采砂的会带来的不良后果,以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
5结论
综上所述,在今后的河流开发与治理工作上,以保护河流生态环境为基础,摒弃先破坏后治理的传统治理模式,充分运用生态修复方式对河流进行治理。河流生态治理涉及多方面学科内容,在治理方案的制定上也应当充分考虑多方因素,加强河道景观设计,发展生态护坡技术和水质生态修复技术。做好河流生态修复宣传工作,使得生态修复理念深入人心,以此来改善河流生态环境,创造城镇优美的河流景观,推动低碳社会的建设和城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鸿,刘媛,李婧.基于河道治理的城市河流生态修复[J].西北水电,2015(01):12-15.
[2]张鹏飞.基于河道治理的河流生态修复探讨[J].山东工业技术,2017(03):281.
[3]魏清林,魏晓栋.浅析河道治理及生态修复[J].河南河流与南水北调,2017(06):5-6.
[4]代广义.基于河道治理的河流生态修复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16):187.
论文作者:卢昌秘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3
标签:河流论文; 河道论文; 生态论文; 水体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城镇论文; 城市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