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湾区发展策略研究论文

浙江大湾区发展策略研究

牟盛辰

浙江大湾区是浙江经济核心、开放前沿、改革高地,拥有雄厚扎实的产业基础、创新创业的改革基因,尤其在民营经济、地缘区位、海港资源、体制机制等方面优势明显,具备建成世界级大湾区的基础条件。系统分析浙江大湾区的发展表征、场域特征是深化研究的重要前提,文章从经济发展、城乡空间、综合交通、改革试点等四大维度,解构浙江大湾区发展的现实基础与主要短板。

一、经济维度

民营经济是浙江大湾区的最显著特色和最强劲优势,培育了阿里巴巴、吉利控股等世界知名企业。2018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共有93家浙江企业上榜,连续20年雄踞全国之首,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8%,走在全国前列;浙江民企牵头设立5大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数量居全国第一。但是,浙江大湾区高水平科研院所、高能级战略平台、高层次领军人才较为缺乏,仅有3家世界500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仅为粤港澳大湾区1/3,全社会R&D占比分别比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东京湾区低3.76、1.19、0.63个百分点,在人均GDP和三产占比方面仍有较大差距。与世界三大湾区及粤港澳大湾区相比,虽然浙江大湾区发明专利授权量较多,但是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仅为1479件,仅为深圳的7.3%。此外,根据Moran’s I指数测算,2010~2018年浙江大湾区创新活动聚集比例整体呈下降趋势,创新空间集聚度较低、城际创新关联度较弱,科创集聚水平有待提升。

表1 浙江大湾区与各大湾区主要经济指标对比

二、空间维度

区域城乡高度均衡,但空间开发效率有待提升。城乡一体化与要素空间均质化是浙江大湾区空间格局的“基本面”。从纵向时序来看,浙江大湾区城镇分布基尼系数逐渐下降,在全省率先形成均匀分布。从横向比较来看,2018年,浙江大湾区城市首位度为1.19,城市规模分布均衡,建设用地集中于杭嘉湖平原、宁绍平原,开放强度高达15.3%,约等于东京湾区核心区水平,比粤港澳大湾区高近4个百分点,特别是建设用地覆盖占140公里“杭甬”发展轴的70%,杭州萧山与绍兴柯桥,绍兴上虞与宁波余姚、余慈沿线等城乡用地边界接近饱和。但是,浙江大湾区经济密度却仅为东京湾区的8.9%、纽约湾区的18.6%、旧金山湾区的24.2%,约为粤港澳大湾区的40.6%,表明浙江大湾区国土空间利用效率偏低。

三、交通维度

综合交通融合发展,但互联互通水平有待提升。浙江大湾区位于西太平洋远洋航线、“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交汇处,背倚宁波舟山港、洋山深水港两个世界级大港,在全国率先实现全省海洋港口一体化,是南北沿海物流大通道、沿长江物流大通道、京港澳(台)物流大通道等“海、江、陆”物流通道的枢纽区域,实现市市通高铁、陆域县县通高速公路,交通通达率全面提升。特别是2018年浙江大湾区集装箱吞吐量达2975万标箱,为世界三大湾区总和的1.66倍,宁波舟山港保持全球唯一超“10亿吨”的超级大港地位,连续10年雄踞全球首位,集装箱吞吐量首超2600万标箱,跃居全球前3强。然而,浙江大湾区跨湾、沿湾、向湾通道明显不足,轨道交通发展相对滞后,路网密度仅为1.9km/km2。国际空港建设相对滞后,国际跨境航线数量远远低于纽约肯尼迪、东京羽田、广州白云等国际机场,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虽然高于世界三大湾区,但是“海进江”“江进海”还有一定困难、“多式联运”基础相对薄弱。

表2 浙江与各大湾区交通指标对比

四、试点维度

改革创新纵深推进,但综合营商环境有待提升。浙江大湾区承担了数十项国家重要改革试点,是我国重大改革先行先试的重点区域,在智能制造、海洋经济、金融创新、民间投资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近年来,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主抓手,健全“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实现“一窗受理、集成服务”“一网申请、快递送达”“一号咨询、高效互动”,系统提升营商环境,有效释放经济活力。但是,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浙江大湾区营商环境仍然亟待优化。以《2017年世界城市营商环境评价报告》为基础,参照软环境、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商务成本、社会服务、市场环境、国际城市营商环境等8项二级指标,外资准入开放、区域环境质量、综合法治环境等27项三级指标,综合对比浙江大湾区核心城市杭州、宁波与纽约、东京、香港、广州、深圳营商环境可见,浙江大湾区核心城市在8大领域与世界一流湾区核心城市差距较大,尤其在基础设施、社会服务、生态环境、国际城市营商环境等领域存在明显短板。

世界湾区核心城市营商环境比较

五、浙江大湾区发展的策略探析

首先,强化企业审计工作是社会转型发展的需要。在国家大力推进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提高企业审计工作的有效性,能够提升企业对宏观政策引导的反应能力,从而使企业的发展与国家社会建设需求更紧密地结合起来,推进市场经济的优化发展。其次,新时期企业审计工作开展是企业现代管理的重要内容。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要想生存,除了在技术方面加强创新外,内部管理优化已经成为企业关注的共同问题,而内部审计是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企业审计治理能力既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还能够提高员工的责任感、参与意识,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内部活力[1],还可以减少企业腐败问题,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山东长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三条主要的候鸟迁徙路线中最为主要的一条,素有“候鸟驿站”之称。每年秋季,数以万计的候鸟成群结队来岛上歇息觅食,这里是天堂却也是地狱,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这一鸟类迁徙规律在候鸟停息地和栖息地张网猎捕,极大地威胁了鸟类等野生动物资源安全。为严厉打击破坏野生鸟类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确保长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一候鸟迁徙路线中重要一环畅通无阻,烟台市森林公安局警力下沉,与长岛县林业执法人员合力开展“绿剑行动—候鸟迁徙护航”专项行动。

一是着力推动大数据与大产业深度融合。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为战略主线,纵深推进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加快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智慧物流在实体经济中的创新应用,深化产业链、供应链、物流链创新,推动先进制造业差异化发展。重点发展数字经济、现代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万亿级主导产业,加快发展港口物流、海洋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全“龙头企业、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雏鹰企业”精准扶持机制,联动推进“强企引进”“千企升级”“万企融合”,促进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作、柔性化定制升级。充分发挥金融服务湾区实体经济的作用,支持符合“中国制造2025”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的优质产业,注重杭州数字经济优势与大湾区实体经济优势的融合发展,以钱塘江金融港湾为核心,构建集金融总部、风险投资、互联网金融等于一体新金融产业链,将杭州打造为全球新兴科技金融中心,深化温州金融综合改革、台州小微金融改革、宁波保险创新综合试点。

三是着力推动大创新与大创业协同发展。紧扣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以高新区、高教园、科技城为主载体,重点强化城西科创大走廊、宁波甬江科创大走廊、嘉兴G60科创大走廊。高标准打造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实施“名校名院名所”工程,深入推进浙江大学、西湖大学、之江实验室、阿里达摩院等重点载体建设,构筑“区域—企业—院校”协同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众创空间。探索采取“非对称性”政策措施,前瞻布局新兴产业前沿技术,力争在量子通信、智能制造、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汽车、互联网金融、高端船舶制造等领域突破一批核心技术。以重大人才工程、重点人才平台为依托,研究出台浙江大湾区“人才新政”,充分发挥浙大系、阿里系、海归系、浙商系“创业新四军”的作用,完善创新收益激励机制,大力培引高端领军人才、一线创新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及创新型企业家,打造“双创”生态最优湾区。

二是着力推动大战略与大平台有机衔接。坚持全域化协调、特色化发展的基本思路,聚焦聚力“一带一路”、海洋经济、智能制造、金融改革等国家重大战略,以环杭州湾为中心,联动全省重点湾区,系统建构万亩千亿重大平台、港产城湾融合平台、海洋经济特色平台。以杭州都市区、宁波港口经济圈、甬台温临港产业带协同发展为导向,依托杭州钱塘新区、宁波前湾新区、绍兴滨海新区、湖州南太湖新区等重大载体,集聚和引进重大项目,着力做强杭州大江东、宁波杭州湾、温州瓯江口、绍兴滨海等核心区块,优化整合提升集聚区、开发区、高新区等各类开发区及综合保税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充分发挥玉皇山南基金小镇、西湖云栖小镇、江北动力小镇、梅山海洋金融小镇等战略节点的示范引领作用,提质中瑞(萧山)、中德(台州)、中美(湖州)产业合作园等重大国别产业园开发建设,努力在央地协同、虚实结合、陆海统筹、产能合作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三是加快构筑数字开放平台。紧扣“一带一路”数字经济国际合作契机,探索筹办世界数字经济博览会,充分发挥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的积极作用,完善综合服务功能,做强做精杭州 “eWTP”实验区、全球电子商务核心功能区等数字经济战略平台,支持大数据、智慧城市、未来社区、数字丝绸之路等领域的标志性项目建设,加快跨境电商、电子世贸平台、服务贸易、智慧物流等新业态、新平台、新模式发展,优化跨境电商海外物流体系,拓展延伸“义新欧”和“义甬舟”开放通道,促进传统外贸企业、制造企业通过“互联网+”实现优进优出,着力将浙江大湾区打造为“以数字贸易为引领的新型贸易中心”和21世纪“数字丝绸之路”战略枢纽。

艺兴公司房屋租赁业务内部控制制度,存在设计上的缺陷,租赁合同签署以及备案过程中,缺乏审核监管有关规定。在运行风险上,业务部门按月上报核算房屋租赁情况,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稽核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1. 坚持产业立湾,聚焦民营经济与数字经济引领驱动,全面构建高能级浙江大湾区经济极核

二是全面强化海空开放枢纽。加强宁波舟山港主体地位,协调推进环杭州湾和浙东南沿海港口开发,浙沪合作深化小洋山全域综合开发,中远期适时推进大洋山开发建设,创新港口一体化发展、投资运营、开放合作、口岸监管等机制,争取在布局优化、资源共享、政策统筹、营商环境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步,争取设立自由贸易港区。以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建设为契机,优化浙江自贸试验区保税燃料油加注、航运交易、海事仲裁等高端航运服务功能,深化与长江经济带沿线交流合作,加强江海直达船型研发应用,筹建省级江海联运集装箱、油品等专营船队,健全以“水水中转”和“江海联运”为特色的大宗商品中转体系。筹建“浙江大湾区机场联盟”,浙沪联合推进浦东、萧山、栎社等航空资源整合,将杭州萧山机场打造为亚太重要空港门户,宁波栎社机场打造为区域性国际枢纽机场,嘉兴机场打造为全球航空物流枢纽,实现湾区机场群有序竞争、错位发展。

坚持顶层设计与湾区实践的辩证统一,以数字经济引领湾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聚焦产业统筹、浙沪协同、四港联动、平台开发、制度创新等重点领域,充分发挥“海港+湾区+数字+民资”的综合优势,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再创浙江改革开放新优势、民营经济新优势,打造新时代深化改革开放的先行试验区、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的战略金南翼、全球新经济科技革命的创新策源地。

该算法第2步中计算(xi)B需要O(|U|2|B|),进而计算conf((xi)B→Dk)和R((xi)B→Dk)分别需要O(|U|)和O(|U/D|),第2步需要的时间复杂度为O(|U|2|B|),而算法第3步至多需要O(|U|2),因此算法1的时间复杂度为O(|U|2|B|)。

一是高标打造陆域开放通道。聚焦宁波舟山港、杭州空港、义乌国际陆港、信息港一体联通,系统构建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高速公路”为骨干的湾区陆域立体交通大走廊。以杭绍甬超级高速公路、杭州湾跨海大桥、杭嘉沪G60高速公路为主轴,深入推进沪苏湖高铁、杭绍台高铁、杭绍台高速等重大项目,加快甬舟铁路、湖嘉杭绍城际等项目前期,研究谋划沪舟跨海大通道(东方大通道)、甬台温沿海高铁、通苏嘉城际等战略性、前瞻性重大项目,着力提升扩容湾区沿海通道,全面打通湾区内部断头路,大力促进“浙沪苏皖赣闽”六地互联互通,创新以TOD开发模式优化城市空间发展,力促区域“无障碍”通行和城市重要节点“零距离”换乘,实现沪杭甬“半小时交通圈”、浙江大湾区“1小时交通圈”,构建高效便捷、内联外畅的湾区交通网络。

2. 坚持开放活湾,紧扣四港联动与双向开放协调对接,全线畅通高效率浙江大湾区开放门户

1.2 自然地理特征 公园深居亚洲腹地,远离海洋,在地势高、气压低的自然条件下形成了典型荒漠草原和森林草原气候特征,四季不明显,只有冷暖两季之分。区内水文资源丰富,黄河蜿蜒曲折,河谷深切,水流湍急。区内林地面积4 200 hm2,森林覆盖率达25.9%,林间草丛中栖息有珍禽异兽。1992年被国家林业部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3. 坚持一体兴湾,秉承接轨上海与功能提升有序统筹,全速营建高品质浙江大湾区国际都市

“有血肉的,不再被洪水灭绝”,猛兽也是有血肉的,也不会被灭绝,当然条件是“凡流人血的,他的血也必被人所流,因为,神造人,是照自己的形象造的”,就是说,猛兽不得伤人。我们虽然时常可以在雨后看到虹,可是世界上不断有地方在发洪水,尽管没有诺亚方舟时期的大洪水那样大。可见,上帝并没有履行承诺。何况,大洪水是大灾难,无论对人类,还是动物、植物,都是灾难,是毁灭,是大恶,用大恶如何消灭恶呢?

一是与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深度融合。牢固树立“发展共同体”意识,主攻杭州湾战略协同区、环淀山湖战略协同区、甬台温战略协同区三大区域,积极创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充分发挥杭州、宁波的“双极”驱动作用,积极引导中小城市特色化发展,深化新生小城市、特大镇等试点改革,系统完善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基础设施体系,先行对接医保“一卡通”、公交“一卡通”等城市“一卡通”系统,全面提升公共服务一体化水平,促进城乡设施、功能、服务现代化。创设浙江大湾区发展联盟,依托长三角地区合作与发展联席会议、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杭州都市圈市长联席会议、浙东经济合作区等现有机制,建构“政府合作协议—联席会议制度—综合协调小组”三位一体的区域协作治理体系,强化“长三角—沪浙苏—浙江大湾区”等多维度的交流合作,健全“决策层—协调层—执行层”三级对接平台,重点突破专项规划、专项行动、重大项目、合作平台与民生工程。

二是与浙沪合作示范区开发深度融合。坚持浙沪协同、城际协作,以嘉兴、湖州吴兴、宁波杭州湾新区等地为突破口,统筹推进浙沪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上海自贸区(嘉善)协作区、上海漕河泾高新技术开发区海宁分区等的开发建设,着力打造浙沪合作示范区、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深化规划、政策、机制三大领域协同,努力消除与上海“制度落差”,研究制定承接上海“非核心”功能疏解的配套制度,优化与松江、青浦、金山等邻浙区域常态化合作机制、制度化协调机制,进一步提升铁路、公路、轨道交通等多种交通方式“零距离换乘”水平,在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公共服务等关键领域全方位承接上海“溢出”效应。积极创新收益分配、要素保障等合作机制,在年度土地利用计划中优先安排浙沪合作重大项目用地,探索建立浙沪税收共享机制。

三是与杭州国际大都市建设深度融合。紧扣江南韵味,深化杭州整体性经营,分层级统筹“大湾区”与杭州“主城区”空间规划,深化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规等“多规融合”,系统谋划杭州“成长坐标”。深挖南宋文化、吴越文化、江南文化、浙商文化等“文脉基因”,审慎处理好“古与今”“旧与新”“内与外”的辩证关系,以西湖、钱塘江、京杭大运河三大水系为轴线,全面优化钱江新城、之江新城、下沙新城、湘湖新城等重要区块的空间治理,做精杭州城市名片、城市地标、城市天际线,加快建设独特韵味、别样精彩的世界名城。深化钱塘江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全面加强兰江、寿昌江、浦阳江等中小流域综合治理,优化“三江两岸”生态环保与西部生态屏障,探索缔结湾区“蓝色条约”,建构“江、河、湖、海、山、城”优质生态网络。

4. 坚持制度惠湾,围绕政策供给与市场主体深度融合,全域培育高质量浙江大湾区营商环境

一是建立湾区招商一体化联动机制。强化浙江大湾区招商选资的组织领导,以“湾长制”为依托,以县(市、区)级为主体,全域组建湾区招商领导小组,全面优化省市县三级联动,定期研究和解决湾区招商工作的重大问题。按照“统分结合、以统为主”的总原则,探索建立湾区一体化招商机制,构建浙江大湾区招商选资项目库,联合建立招商地图、招商手册、招商联动机制,健全与重点浙商、重点央企、重点军企、重点外企的日常联络机制,进一步提高产业准入门槛,统筹项目布局落地,避免湾区招引各自为政、交叉重复、同质竞争,着力提升项目布局科学性和集约化。重点引进大财团、大基金等撬动大湾区跨越式发展,加大湾区重点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鼓励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产业链关键项目、总部经济项目予以财政补助。

二是建立湾区要素精准化供给机制。坚持“正向激励+反向倒逼”相结合,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建立“亩产效益”大数据平台,全面建立企业、产业、区域“亩产效益”综合评价机制,健全大湾区项目落地综合评价体系和差别化配置资源机制,让产业“优等生”享受要素“VIP”待遇,着力提升浙江大湾区全要素生产率。大力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三改一拆、亩产倍增、低散弱整治等专项行动,争取国家/省围填海处置试点,加快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处置进程,充分盘活存量土地(海域)要素资源,高效配置增量指标,严控过剩产能用地(用海)供给。综合运用财政补贴、税费减免、风险补偿等措施,创设浙江大湾区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创新投融资制度、VC资本盈利税率优惠制度、海洋生态补偿机制和产业转换补偿机制,促进要素向主要平台、重点产业、优质项目集中。

三是建立湾区发展集成化服务机制。坚持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总牵引,以湾区大数据平台为核心支撑,聚焦湾区所需、民生所盼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统筹推进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生态环保等数字化应用、集成化服务工程,大力推进“互联网+社保”、智慧出行、信用监管、基层治理平台等重点项目建设,全面建立应用支撑体系、数据资源体系、基础设施体系,争取在流程创新、信息共享、力量整合等方面有新突破,着力推动由“最多跑一次”向“就近跑一次”和“一次不用跑”转型升级。全面建立湾区试点示范与推广机制,鼓励各地在顶层设计框架下因地制宜开展湾区发展集成化服务试点,形成先进经验、典型样板,并在全省推广。

(作者单位:浙江省台州市港航口岸和渔业管理局)

标签:;  ;  ;  ;  ;  ;  

浙江大湾区发展策略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