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隧道坍塌应急救准备及救援作业指导论文_张辰

张辰

中铁一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 陕西省宝鸡市 721006

摘要:隧道施工由于风险高、难度大、作业环境恶劣,尤其是目前超前地质预报难以达到百分之百准确、施工扰动带来的地质灾害难以预测,给施工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一旦隧道发生坍塌事故,没有科学的组织救援,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甚至造成次生事故发生,因此,本文根据作者亲自主持云南省最大的隧道应急救援演练,全方位的诠释了科学的救援方式;为提升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防范遏制隧道坍塌生产安全事故,有效指导隧道工程建设、施工等参建从业单位提高隧道坍塌事故的现场救援能力。本文分六个方面,分别为:救援工作流程、人员疏散、事故报告、前期处置、展开救援、后期处置。

本文对企业教育培训以及实际应用,具有良好的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隧道;坍塌;救援

一、救援工作流程

一旦事故发生,施工项目部必须要掌握救援的程序,科学有序的开展救援,不能组织人员盲目进入事故现场,造成不必要的次生事故发生。如广东省某项目,在基坑坍塌后,2人被埋,项目经理第一时间带着项目部管理人员去现场进行救援,结果导致项目领导班子以及部门负责等9人被埋,无一生还。

本文将救援分为三个阶段,包括:启动准备阶段、救援实施阶段、救护总结阶段。

(一)启动准备阶段

启动准备阶段的流程图如图1-1所示。

图1-1 启动准备阶段流程图

(二)救援实施阶段

救援实施阶段的流程图如图1-2所示。

图1-2 救援实施阶段流程图

(三)救护总结阶段

救护总结阶段的流程图如图1-3所示。

图1-3 救护总结阶段流程图

二、人员疏散

人员疏散是减少人员伤亡扩大的关键,一旦发生隧道坍塌事故,现场负责人必须第一时间组织现场人员撤离至安全区域,撤离危险场所后,通过人员定位及人员清点确定现场撤出施工人员人数,疏散的同时一定要做到事故现场警戒,不得发生因人员冒进事故现场而发生的次生事故。

(一)隧道坍塌事故应急疏散原则:

1.要有统一的指挥,要往安全地点撤离,现场指挥长没有到位的情况下,由现场职位最高者组织撤离工作;迅速地、正确地引导员工有序地向安全区域撤离;

2.要遵循“先撤人”,“后撤物”的原则;

3.撤物要遵循“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

4.应急疏散现场常用语: 

“大家不要慌,跟我来,” “大家从安全出口撤离”等。千万不能喊,“隧道塌了,快点跑啊”之类的误导用语,导致现场混乱无序,造成因逃跑不必要的伤亡。

三、事故报告

企业在施工生产过程中发生伤亡事故,必须严格按照《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生产安全事故信息报告和处置办法》(原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21号)及国家法律法规有关规定立即报告。

(一)事故报告要求

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单位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当于1小时内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情况紧急时,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可以直接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

施工项目部同时还要向项目上级公司以及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汇报事故情况。

(二)事故施工项目部

图3-1 事故报告流程图

(三)事故快报格式和内容

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在事故发生后应以《交通运输行业建设工程生产安全事故统计快报表》(详见附录1)格式,连同不少于4张能充分反映事故现场实际情况和全貌的电子版照片及说明,上报各上级管理部门。

事故报告的内容应包含以下方面:

1.事故发生单位概况。

2.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故现场情况。

3.事故的简要经过。

4.事故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伤亡人数(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数)和初步估计的直接经济损失。

5.已经采取的措施。

6.事故是否影响繁华闹市区、铁路营业线、高速公路、国道及其它重要设施安全。

7.其他应当报告的情况。

四、前期处置

(一)成立现场指挥机构

1.生产实行属地管理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规定:“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的负责人接到重大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后,应立即赶到事故现场,组织事故抢救。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支持、配合事故抢救,并提供一切便利条件”。

2.按事故等级明确责任主体

按照事故等级,特别重大、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分别由国务院和省、直辖市负责组织抢险救援,组建抢险救援总指挥部,相关部门和单位参加救援;较大和一般安全生产事故由事故所在地的地、市政府负责组织抢险救援或由施工企业负责组织抢险救援,相关部门和单位参加救援。

3.现场救援组织分工

由地方政府、应急管理部门、有关职能部门、建设、设计、监理、施工等单位联合成立事故现场救援指挥部,总体负责救援综合方案的研究和确定,协调救援所需各类资源,并确定和公布参与各方在事故抢险救援和处置过程中的职责、任务;要充分发挥地质、气象、勘察、设计及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和熟悉同类事故灾害并有实践经验的救援专家作用,科学组织实施救援。现场救援指挥部下设治安保卫、抢险救援、技术方案、物设保障、后勤保障、新闻舆情、医疗救护、配合调查、善后处理等工作小组,明确各组任务。现场救援指挥部及总值班室设临时办公点,明确值班人员及电话等。

(二)与当地医疗、消防等应急部门信息沟通

事故单位要第一时间通过当地政府与当地医疗、应急消防、交警、公安部门取得联系,做好信息沟通,请医护人员、应急消防等部门到达现场,做好急救准备工作。

(三)与专业应急救援队信息沟通

事故单位或项目向专业应急救援队提供工程项目名称、隧道名称及塌方事故地点(省、区、县、乡、村)、工程里程位置,作业现场地质、环境基本情况、道路交通及施工便道情况、隧道内设备车辆通行条件,事故单位联系人(项目经理、副经理)、救援设备进场引导人(设专人)、联系电话等。具体内容和要求详见《隧道坍塌事故基本信息表》(详见附录2)。

目前,全国国家级、省、部级救援队的专业隧道抢险救援队主要有8个,分别为:

1.国家隧道应急救援中铁二局昆明队。

2.国家隧道应急救援中铁五局贵阳队。

3.国家隧道救援中铁隧道局西北救援队。

4.国家隧道救援中铁十七局太原救援队。

5.中国交通建设集团重庆隧道应急救援队。

6.中国交通建设集团厦门隧道应急救援队。

7.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新疆隧道应急救援队。

8.四川路桥隧道应急救援队。

如果工程所在地没有专业隧道应急救援队,可请当地应急管理局协调当地矿山救援队参与救援。

(四)救援物资设备准备

事故单位或项目救援物资设备准备包括:180钻机(生命通道)、620大口径钻机(救援通道)运输途径便道修整,救援装备所需风、电、水管线,方木、钯钉、风镐、钢支撑等救援物资机具,以及救援所需通讯、电力、卫生防疫、道路交通、气象、生活后勤等保障。

专业应急救援队接到应急管理部门以及上级管理部门应急救援指令后,要立即索要《隧道坍塌事故基本信息表》(附录2),全面了解事故现场情况,快速调运180钻机、620大口径钻机及配套设备、机具,并将救援所需的大型救援设备轮廓尺寸和运输车辆的道路通行条件等,以最快的方式传递到事发项目(事发项目须立即报告现场有关领导)。现场领导及事故项目须按照救援要求的条件立即开展有关准备工作,以保障救援设备快速进场,迅速展开抢险救援工作。

1.大型救援设备

主要大型救援设备的轮廓尺寸见表4-1。主要设备的实物照片、规格型号及用途详见附录6。

2.运输车辆通行道路条件

不同设备要求的运输车辆道路通行条件如表4-2所示。

m

(五)调查塌方基本情况

1.目的

调查塌方基本情况的目的是为科学决策救援方案(逃生通道)提供依据。

2.内容

需要调查的塌方基本情况主要包括:

(1)被困人员情况:如人员数量、所处大概位置等。

(2)塌方情况:如塌方规模、距掌子面距离等。

(3)地质情况:如地层岩性、围岩级别和地下水情况等。

(4)施工及周边情况:如地表情况、监控量测情况等。

3.方法

调查的主要方法包括:询问塌方目击者、测量和技术人员;现场实地踏勘;查询相关技术资料;生命通道施工情况;被困人员信息反馈情况(在“生命通道”被打通后)。

4.成果

调查后需形成塌方情况调查报告,并绘制塌方情况示意图(参考附录3)。

(六)洞内加固

事故现场应在坍塌体稳定、并初步确认无次生灾害威胁后,立即组织开展人机配合、包括喷砼封闭坍方体正面、沙袋堆载反压坍塌体正面、隧道初支结构受坍塌扰动范围回填碎石(如沙包、土袋等)至起拱线高度、在回填体上方牢固搭设钢支撑等工作,以加强和稳定初支结构,为后续抢险作业安全创造条件;严禁清方或扰动塌体。

1.要提前搭设或填筑180钻机作业平台,对坡脚回填反压,回填高度宜为距拱顶5~6m,并回填预留出180钻机操作平台(当采用620大口径钻机机械成孔时,需考虑满足机械作业条件),然后并对塌体坡面进行必要的防护,主要是采用对口撑、立柱、斜撑,搭设枕木垛等措施对结构进行加固。

2.如需要大口径钻机救援,必须要提前搭设或填筑620大口径钻机进场作业平台(参考附录5);

3.检查维护或修复现场风、电、水管线,为现场施救提供保障。

(七)隧道监控量测及安全巡视

坍塌发生后,立即安排专人对坍塌体可能的扰动范围初支变形情况进行连续监控量测,每小时填报量测结果,并履行责任和签字手续;立即组织专人对坍塌体垂直对应的山体地表范围进行不间断的排查并设定观测桩进行监控,形成签字记录;视情况决定是否对山体表面清障、覆盖雨布、开挖截水沟等;安排专职安全保卫人员对救援有关现场进行跟班安全巡视;在有关事故现场设定安全警戒告示牌、设定警示黄线和红线,设定路标、救援指挥部指示牌等。

(八)交通与道路保障

事故单位和项目部安排专人对交通要道、隧道进出车辆等进行交通疏导、指挥和控制,需联系当地交警部门协调救援道路交通,保证救援设备顺利进入救援现场。

(九)做好消防应急

洞内空间有限,并且隧道施工中易燃物品较多,给现场救援工作带来了安全隐患,因此在救援的同时,要排查现场易燃物品,最好能清理出救援现场,并做好消防应急准备,保证救援人生安全。

五、展开救援

(一)建立信息发布平台

救援指挥部综合协调组(总值班室)须指定人员对参加救援的主要人员和设备到达信息及其他重要信息及时登记,并利用即时通或短信等方式建立统一的电子信息平台,定时向参加救援的现场领导及有关人员(含必要的媒体)发送抢险救援进展情况等信息。

(二)确定救援方案

现场救援指挥部组织有关专业人员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研究确定救援方案,包括生命通道施作方案、正向小导洞方案(梯型小导坑、三角小导坑)、迂回小导洞方案(梯型小导坑)、大口径钻机方案、顶管、竖井救援方案等。重点方案及实施保障:

1.小口径钻机施作生命通道方案

小口径钻机施作生命通道所需设备及资源保障如表5-1所示。

小口径钻机施作生命通道所需的设备及资源保障 表5-1

2.大口径钻机施作救援通道方案

大口径钻机施作生命通道所需的设备及资源保障如表5-2所示。

3.救援设备现场作业环境要求

救援设备现场作业的环境要求如表5-3所示。

4.小导洞救援逃生通道施作

小导洞救援逃生通道施作所需的设备及资源保障如表5-4所示。

5.顶管救援逃生通道施作

顶管救援逃生通道施作所需的设备及资源保障如表5-5所示。

6.竖井救援逃生通道施作

竖井救援逃生通道施作所需的设备及资源保障如表5-6所示。

当事故现场距专业应急救援队基地较远,救援人员及抢险工具车短时间内不能到达时,上表中由救援队配置的工具等应由事故现场尽量提前准备,以减少救援时间损失。

(三)打通生命保障及人员逃生通道

1.生命保障通道:

利用180钻机钻入塌方体,打通生命通道,向被困人员输送水和食品,建立视频通话系统,为了解被困人员数量、健康状况、提供生命保障、推算塌方体长度和后续救援创造条件,赢得宝贵时间。具体打通方法如下:

(1)首先利用洞内既有硬质风、水管对被困人员进行通风,如条件成熟可进行输送食物、通话等;如不能利用,必须用套管跟进钻机在坍塌体上部打通生命通道。

(2)关键技术及组织:

①科学定位开孔位置,距隧道拱顶约1.0~2.5m,塌体一侧(为机械施工逃生通道预留空间)通道定位准确、方向与隧道轴线平行;“生命通道”直径应在108mm以上。

②专业钻机钻进,快速打通“生命通道”应采用专业大功率、多功能、套管跟进钻机。比如:小盘岭1#隧道采用普通钻机钻进不成功后采用卡萨C6钻机,“生命通道”成功打通。

③专业人员操作,钻机应由熟悉机器性能的专业人员操作。

④相关配套部件要备齐。

“生命通道”是关门塌方救援过程中最重要步骤,设备要高效、操作人员要专业、定位要准确、实施要快速。富宁隧道28小时将“生命通道”打通(设备调转20小时,RPD-180CBR钻进8小时)、两天窝隧道采用卡萨C6钻机12小时将“生命通道”打通、小盘岭1#隧道63小时将“生命通道”打通(用时时间长主要是先期采用普通钻机施工未成功,后调用C6钻机)。

2.人员逃生通道

(1)按照救援方案确定的开挖、支护参数,人工开挖正向小导洞、迂回小导洞或其他救援通道,对救援力量进行分组编排,明确带班负责人,轮班作业,直至打通救援通道救出被困人员(详见附录4);此方法适用于救援队迟迟不能到场的情况下,由项目部开展自救,或者专业救援队没有大口径水平钻机救援时,救援队救援。小导坑救援有两种方法分别是:三角小导坑和梯型小导坑。三角小导坑主要应用于坍塌段落初期支护保留比较完整的情况,既有初期支护作一侧支护,施工时补充施作另一侧支护和底板。梯型小导坑主要应用于坍塌段落初期支护破坏严重的情况,救援导坑选择迂回小导坑或从隧道另一端或从侧面开斜井、横洞时,导坑选择正梯型。

三角形小导坑断面一般高1.5~1.8m,宽1.5m;梯形小导坑断面上宽0.8~1m、下宽1.2m、高1.2~1.5m。导坑支护可采用方木或工字钢,方木规格宜为15×15cm,工字钢宜为I18型;可采用方木密排、间隔立方木并背后铺设3cm厚木板两种方式支护;梯形断面方木接头应采用企口连接并用扒钉扒紧。开挖中如遇孤石可采用风镐人工处理或者绕避;如遇钢架等可氧气乙炔切割;如坍塌体松散可密排小导管或者注双液将固结;导坑出洞时根据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可行方案;迂回导坑应加强测量,及时方向校正。

(2)条件具备时,直接采用专业应急救援队620大口径套管钻机打通塌方体,将被困人员从套管内救出(详见附录5)。此种方法适用于坍塌体大于10m,坍塌地质特别复杂、难以判断的情况下,必须出动救援队救援。

救援结束后,立即由地方公安武警、应急消防专业人员进行生命探测,确认无生命迹象时,宣布现场救援工作第一阶段结束。

(四)救援对外信息管理

在施救现场设置钻机作业进度信息牌,随时标记进度信息;小导洞洞口设置作业班组排序、带班负责人名单、当班作业人员数量和开挖进尺信息牌。

(五)抢险过程洞内交通管控

事故单位和项目联合地方交管部门对抢险交通要道、隧道进洞车辆进行严格控制,除运输救援物资、救援人员、后勤供给的车辆外,其余车辆均须持“车证”(现场救援指挥部统一印制)进洞。

(六)抢险过程洞内环境卫生管控

事故单位和项目联系地方卫生部门,在洞内设置移动式卫生间和垃圾桶,安排人员对洞内垃圾进行及时清理,必要时联系地方卫生防疫部门进行洞内消毒。

(七)工作协调

事故单位和救援单位负责人按时参加现场救援指挥部会议,并认真落实会议具体要求,协调电力、通信、道路、气象、卫生防疫、生活后勤等做好抢险救援保障。

(八)媒体联络

由现场救援指挥部下设媒体联络组人员负责媒体接待、采访和引导工作,定时召开新闻发布会,及时通报救援信息。

(九)救援现场警戒

由现场救援指挥部协调,交由地方公安交警或事故单位负责,在洞口设置交通通行警戒线,设专人管理进洞车辆及人员,洞内车辆须在指定位置停靠,且熄火减排;对洞内外火源位置设置警示标识,配置必要消防器材;救援现场设置必要的安全警示牌和安全防护设施;620大口径钻机作业区域设置警戒线,非专业人员、无关人员不许进入作业区域。

(十)救护阶段

1.隧道坍塌对人员主要伤害

(1)物体打击造成的砸伤,对人体造成擦伤、骨折等伤害,严重时会造成死亡;

(2)逃生时,人员由于慌乱造成扭伤,对人体造成扭伤、骨折、摔伤等伤害;

(3)被困人员由于空气稀薄,含氧量少,造成人员心搏骤停。

因此,隧道坍塌对人体的主要伤害归纳为:擦伤、扭伤、骨折、骨头错位、窒息等伤害。

救援成功后,隧道坍塌受伤人员应立即送往医院治疗、处置。现场紧急情况时,应由已待命医护人员进行紧急抢救后送往医院治疗、处置。医护人员尚未就位、轻微伤害以及被困尚未被救出时。

六、后期处置

(一)召开总结会议

被困人员救出后,现场救援指挥部组织召开总结会议,公安消防部门宣布生命探测结果,指挥部宣布救援第一阶段工作结束并转入失踪(如有)人员搜寻阶段,认真总结和评估救援过程存在问题、成功经验,安排部署后续工作。

(二)善后处理

由事发工程项目部负责事故的善后处置工作,制定复工方案,进行现场清理,尽快恢复生产。

(三)协助调查

项目部、项目上级公司、监理、建设单位负责协助政府机关调查工作。

(四)事故处理:

按照企业有关规定,本着“四不放过”的原则,事故企业应对责任单位、责任人进行问责处理,举一反三,开展警示教育。必要时,须将事故有关处理与整改落实情况及时报地方政府安全生产监管部门。

以上就是隧道坍塌救援的整个过程,但事故预防还是要在平常的施工中进行预防,尤其是隧道施工,坍塌是隧道施工的重大风险源,因此在平常的隧道施工中,我们一定要做好“管超前”、“严注浆”、“短开挖”、“强支护”、“快封闭”、“勤量测”的十八字方针来防止隧道坍塌事故。另外,,加快健全施工领域快速有效的安全监管和应急抢险指挥保障体系,完善强化突发事件监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联动机制,全面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将“生命至上、安全发展”的理念贯穿于施工生产的全过程。附录1:交通运输行业建设工程生产安全事故统计快报表

填报单位(签章):

说明:本表填报范围为全国公路水运工程项目。

附录2:隧道坍塌事故基本信息表

附录3:塌方资料调查样图(示意)

(附图1:塌方资料调查样图)

附录4:小导坑救援方案示意图

(附图2:小导坑救援方案示意图)

附录5:大口径水平钻机救援示意图

(附图2:大口径水平钻机救援示意图)

附录6:主要大型救援机械

论文作者:张辰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模拟》2019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6

标签:;  ;  ;  ;  ;  ;  ;  ;  

公路隧道坍塌应急救准备及救援作业指导论文_张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