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报项目183;多元化#183;宏观管理:向美国提交的调查报告_美国工作论文

回报项目183;多元化#183;宏观管理:向美国提交的调查报告_美国工作论文

回归工程#183;多样化#183;宏观管理——赴美考察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宏观管理论文,赴美论文,考察报告论文,工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国家教委组织、浙江大学副校长黄达人教授任团长,包括清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北京轻工业学院、北京市高教局、教委高教司和外事司等单位共10人组成的工程教育考察团,根据中美文化教育交流协议的安排,于1995年5月6日至5月22日历时17天,在美国华盛顿、纽约、波士顿、堪萨斯城、洛杉矶等地,正式访问了8所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东北大学、波士顿大学、堪萨斯大学、哈维·马德学院(Harvey MuddCollege)、第夫瑞理工学院(Devry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加州州立大学长滩分校(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Long Beach);访问了4个政府机构:美国教育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堪萨斯州交通厅、堪萨斯州(高等教育)董事会;访问了7个民间组织: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NCUSCR,National Committee on U.S.—China Relation)、工程技术鉴定委员会(ABET,Accreditation Board for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美国工程教育学会(ASEE,American Society for Engineering Education)、美国工程学会(AAES,American Association ofEngineering Societies)、堪萨斯州工程学会(Kansas Engineering Society)、美国教育商议会(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妇女高等教育办公室(AWIS,Association for Women In Science);还参观访问了布莱克—威奇(Blak & Weatch)公司和布切、维利斯、莱特立(Bucher,Willis,Ratliff)公司和座落在堪萨斯州密苏里大学中(面向社会服务)的琳达霍尔图书馆(Linda Hall Library)等处,共有20多个单位。在考察8所高等院校的过程中,于波士顿大学、堪萨斯大学、加州理工学院、第夫瑞理工学院、加州州立大学长滩分校等处,还参观了部分实验室、图书馆等教学设施。访问过程中先后受到了中国驻美大使馆教育参赞处、洛杉矶总领事馆的热情接待。

本次考察以座谈方式为主,除在各单位听取校长、院长、教务长、系主任等介绍并讨论之外,还特别在波士顿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洛杉矶总领馆组织了三次留学生座谈会,加上在加州理工学院、东北大学和两个公司等单位所接触的我国留学人员、留美工作人员(含少量台湾籍教师和工作人员)60多人。所接触的美国人约有近100人之多。

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为本次考察作了比较周密的安排,各有关接待单位准备充分,接待热情,使我们的考察工作进展顺利,效率很高,获得的信息量较大。特别是我们的留学生和留美工作的人员,都能极其认真地把国内和美国高等工程教育作实事求是的比较。其中所接触到的台湾赴美工作人员也都对考察团热情关注,表现了两岸同胞的亲密之情。

对于美国高等工程教育的一般情况,国内已有不少报道,我们这里不再赘述,仅根据我们所考察的主题,就美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动向、美国高校办学的多样化与宏观管理机制等问题做一报告。

一、当前美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动向——回归工程

自80年代以来,美国工程教育界根据美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对高等工程教育进行研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美国教育部以及很多民间组织,如美国工程教育学会、全国研究理事会(NRC)工程委员会(BE)、美国工程学会和许多著名大学都进行了长期的调查、研究和讨论,纷纷提出了许多改革建议。例如,美国工程教育学会1994年10月发表了《面对变化世界的工程教育》,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1995年4月发表了《重建工程教育:集中于变革——NSF工程教育专题讨论会报告》,MIT工学院院长乔尔·莫西斯提出了该学院1994~1998年长期规划《大工程观与工程集成教育》。上述这些建议、报告,核心的内容就是要求改革美国的工程教育,有的明确提出要“回归工程”,有的提出要建立“大工程观”,有的认为应当“重构工程教育”等等。MIT的乔尔·莫西斯一语中的:“大工程观的术语是对为工程实际服务的工程教育的一种回归,而与研究导向的工程科学观相对立。”

那么,提出美国高等工程教育要“回归工程”的社会背景是怎样的呢?

首先,冷战结束后,美国的经济政策作了重大调整,“国家正在作出困难的转变,重新强调它的重大的技术投资由国家安全转向国际经济竞争”。“国家也正在把工程活动和研究的重点,从极度强调国家安全需要与空间探测,转移到注重经济与环境保护的更为实用的方面”。同国防工业追求技术的尖端性和产品的高质量相比,民用工业更注重成本、顾客的满意程度及其对社会的影响,这就要求工程教育必须“以背景为基础”,进行相应的改革。

第二,随着冷战的结束,美国的主要对手已不是苏联,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中,日本、德国、亚洲四小龙夺取了被美国长期霸占的许多生产领域,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条是美国工程教育偏重工程科学,而对工程实践重视不足,学生和教师的工程经历太少,政界、企业界和教育界纷纷要求改变这种状况。

第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工程师在社会中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拥有最优秀工程人才的国家,就拥有具备相当优势的经济和工业的核心要素。”他们不但要继续为工业领域服务,还要为一大群其他的领域如金融、医疗、法律和管理服务,这就要求扩展工程教育的服务领域,“工程教育将在这个越来越离不开技术的社会中发挥核心作用”。同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愈来愈要求从事具体领域工作的人员具有全局的大系统的观念与实际能力,这是实现社会持续发展的一个基本条件,这就要求工程教育必须从教育的观念、教育的模式、教育的内容与方法上作一系列的改革。

上述原因,使美国的许多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都面临自40年代以来的最大和最深刻的调整。正如MIT院长所说,在40年代,MIT引导美国的工程教育从经验向科学的转变,现在,MIT又要引导美国的工程教育从科学向工程的回归。

经过访问,我们对美国高等工程教育提出“回归工程”的内涵,有如下几点归纳:

(一)要把工程教育从过分重视工程科学转变到更多地重视工程系统及其背景上来。

ASEE的报告指出:二次大战后,“许多大学及其工学院一心要办成‘研究型’大学的模式。这一模式注重在科学和工程领域内开展一流的研究工作,并且注重创设以研究为方向的博士学位,……许多学校视其为一流的标准。今天的世界需要新的模式。”“工程院校不仅必须使其毕业生获得智力的发展与出色的技术能力,而且必须服从工业的引导,培养它的学生作为组织的一员参与工作,同时了解自己专业活动的经济、社会、环境和国际背景,人才培养方面的这些变革对国家工业的强盛,对于工程师有能力作为技术工作者和决策者从事工作,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美国工程教育界人士还对二次大战前后的美国工程教育作了对比,他们认为:二次大战前,美国大学的工程教授们与工业和工程保持着密切的关系,这些传统在战后工程科学占主导的时代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需要重新找回来。战前工程本科和硕士计划明确地着眼于培养实际的工程师,而不像战后那样,为博士研究计划准备生源。

他们提出,不能仅仅让学生学习一些工程科学的理论和知识,还应该“让学生接触到大规模的复杂系统的分析和管理,这不仅指对有关技术学科知识的整合,而且包括对更大范围内经济、社会、政治和技术系统日益增进的了解。”对于今后工程学生的培养以及他们毕业后的实际工作,都必须在这样的大系统中进行。为什么要如此强调工程的系统和背景呢?他们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实际工作中,系统和背景的作用日益突出了。例如,某种燃料燃烧时的某种化学特性研究,其结果不会因研究者而发生变化,但是,从现代工程的意义上来讲,某种燃料之所以获得青睐,越来越较少取决于它的内在特性或理论上的重要性,越来越多地取决于它对环境的作用、它的成本以及它的可调控程度。我们必须在工程过程中加进背景的影响,这种影响应该体现在工程结果的计算和设计中。这种背景既包括企业的和组织的背景,也包括顾客的愿望,包括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环境的和文化的因素,如果作为工程师和工程教育者的我们不考虑这些关键问题,其他人就会来考虑这些问题,结果,工程师们只能发挥特定的从属的作用。如果我们想培养毕业生来领导生产过程,运用技术的潜力来解决今天的问题和面对挑战,我们就必须进行一些根本性的转变。

(二)加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从世界各国情况看,培养一个工程师,大体用7~9年时间,要经历三个阶段:一是工程科学知识的学习;二是工程实践的训练;三是工程经历。美国过去的高等工程教育主要是进行第一阶段,其它两个阶段要放到企业中去完成。经过调查,美国发现自己的学生工程经验太少,自己的教师工程经验太少,难以满足社会的需要。MIT在报告中说:“1945~1988年间,学工程的本科生花在基础科学和数学上的时间大大增加,而花在实验室工作和专业教育方面的时间则相应减少”,“在过去几十年中,学生除了对计算机的经验以外,实际经验很少”。一些名牌大学情况更严重些。美国第三大设计事务所布莱克—威奇公司老板和主管人事的经理说,他们不喜欢用MIT的学生,他们缺少很多知识和经验。针对这种情况,很多高校加强了工程实践训练,有的增加了很多课程设计方面的内容,有的学校延长一年学制以加强工程实践,还有的增加了类似于毕业设计和企业实习的内容,从反应看,效果还是明显的。

(三)强调要用“整合”或“集成”的思想重建课程内容和结构。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李教授说,我们认为,科学与工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科学比较注重分析,工程比较注重综合,任何一项工程本身都是多学科的综合体。“工程师在组织化的社会中的基本作用是一种集成作用,工程师的任务是构建整体”。但在过去的工程教育中,比较注重分析,比较注重各个学科的系统性;而对综合、对于各门学科知识如何以工程为对象构成有机的体系则很少考虑。因此,在这次改革浪潮中,就提出要用整合(或集成)的观念重新考虑工程学生的素质要求,要根据工程教育的特点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这是改革的一个重点工作,现在,美国很多高校都搞出了许多新型的整合性课程,与现有的按学科设置的课程有很大区别。

(四)学会学习和终身教育。

ASEE在报告中说:“从根本上说,今天的工程教育是为工程师在变化的环境下获得成功而做准备的。”面对世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的积累不断加快,本科阶段不可能教给学生一生所有的知识,要建立终身教育的观念,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在“回归工程”的口号下,美国工程教育界都做了哪些实际工作呢?试举几例:

(一)重新确定高等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

大家知道,过去美国的工程教育是通才教育,在学校主要是学习工程科学知识。现在,美国教育部和MIT等许多大学都提出,美国的工程教育要培养三种人才:第一种是工程科学研究型人才,这种人才的数量要逐步减少;第二种是工程技术人才,这种人在生产第一线,不一定有很深的理论基础,但要有较宽的知识面,要懂设计、制造、工艺、管理,会处理人际关系,有跨学科合作及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人才的培养数量要大力发展;第三种是具有工程背景的其它领域的人才,如医学、金融、法律等人才,这种人才也是社会大量需要的。

这三种人才如何培养,已经有不少实践,但全国还在讨论中,尚未完全统一。有人认为某一种学校可侧重培养某一类型人才;也有的人认为一个学校可以同时培养几种类型的人才;还有人认为学士学位将不能满足未来工程师的要求,需要硕士学位;也有的人认为工科4年学制偏短,应改成5年。

(二)国家科学基金会设立基金支持实施工程研究中心的改革试点。

1980年前后,美国国会通过修正案,把“工程”加入国家科学基金会的使命中,并提出了科学与工程并重。鼓励发现与整合新知识,为社会服务;提出要使美国的科学、数学、工程和技术教育并重;使美国在科学、数学和工程等所有领域都处于领先地位。

为实现上述目标,推动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基金会建议学校与企业密切合作,建立25个工程研究中心。参加研究中心的每个院校,必须有1/10以上的学生参与研究中心的项目。其主要目标是:①促进工程与科学学科的结合,加强和推动技术发展的关键性基础研究。②实施研究与教育的整合和跨学科系统性整合工程,培育新一代工科学生,有多学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③创造大学和工业企业合作的条件,促进科技成果迅速地为工业的发展直接做出有效的贡献。在工程研究中心的学生,前两年中,一半时间学习数、理、化基础课,一半时间学整合课(如数理基础与计算机系列知识的整合课)。此外还有小的设计课,六七个学生一组,相当于一个小公司,使学生从低年级开始就有机会参加具有实际意义的工程设计(如流动式住房汽车的设计与制造)。

目前已有21个这种工程研究中心,每个中心由工业界出资200万美元,科学基金会拨款200万美元,已有526个公司参与,至今已开出600多门新课和改革课。据基金会介绍,此项改革效果明显,有70%的反馈意见认为,从工程研究中心毕业的学生知识面广,尤其是工业实际知识,在毕业前就已非常熟悉,毕业后适应工作快,其能力相当于普通高校毕业生工作两年后的水平。

(三)各大学积极推进工程教育改革。

1.MIT。

MIT在推进工程教育改革方面除参加了国家科学基金会的几个工程研究中心项目外,还做了如下的一些工作:

(1)明确提出,MIT要培养21世纪美国企业界的领袖,为此采取了两项措施。其一,在工学院8个系的4个系中,实行理学士和工程硕士5年一贯(或叫学士硕士学位混合计划)的改革工作。5年一贯的教学计划是重新设计的,无缝的(但也可以使不读硕士的学生学满4年后毕业),在第五年中要用大部分时间到企业进行工程设计和工程实践,完成企业的实际工程课题。毕业时可获得理学士和工程硕士两个学位。工程硕士学位在教学目标、途径、时间、资助费用来源等方面都不同于理学硕士。其二,设立“系统设计”工程硕士学位,这个计划主要招收大学毕业5年后且处于企业领导层的人员,主要进行具有工程导向的管理、设计方面的教学,特别注重像飞机、汽车、无线通讯等大系统设计的管理。学生先到学校学习1学期,然后回到企业,通过计算机联网、各种电化教育等远距离教学手段进行不脱产的学习,学生通过答辩后获得学位。这种做法深受企业的欢迎,已有13个公司为这项计划资助了5000万美元。

(2)强调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MIT是全美国各高校中从企业取得科研经费最多的学校。其科研成果直接支持了产业的发展并为培养学生的科研、工程实践能力创造了良好条件。学校每学年都编一本UROP(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ies Progrom)指南,把教师的科研课题简介印成一本书,供学生选择。二至三年级的本科生、研究生都可以自愿参加教授们的科研课题。尤其是假期,学生可以全日制工作。从科研的立项论证、总体方案设计、研究实验工作到最后的数据分析、科研总结,学生都可以参加。MIT还非常强调及时将科研成果纳入课程内容,更新教学体系,并不着重增加更多的新专业。学校和系里都有课程委员会,可以建议、指导课程的更新和改革工作。

(3)进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整合。MIT工学院为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在所有系都开设了化学、生物技术、环境与技术方面的课程。例如新开设的“环境规划和设计的策略分析”这门课,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研究在社会背景下运作的复杂技术系统。选择的例子是如何有效可行地制订处理洛杉矶地区空气污染问题的政策。讲课教师小组来自8个工程系中的6个系,以及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和城市研究与规划系。教学目的不仅是寻求控制排污的方案,而且要设计一种政策,与该地区的社会、经济、政治和历史的背景相协调。他们近期内还开设一门“工程的性质”的课程,主要目的是向学生介绍工程的本质和工程探究的框架,物理体系的综合、构建和控制。他们说,我们给学生提供的本科工程教育,要真实地反映工程实际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例如,他们的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在讲授斜坡受力分析时,让学生去实际的生活中(医院运送病人的床的轱辘)分析和解决问题,因素是多种的,答案也不是唯一的,没有最好,只有根据条件确定更好的,等等。

(4)加强工程实践环节。提出以设计为中心,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整合起来,增加了课程设计环节,在毕业前的工程实践环节中,要求学生从拟定设计方案到成本估算、设计、制作、检验等系列工作都要完成。

(5)制定优惠政策,吸引高水平的教授上本科生课程。制定了学生、同行评价教师的条例,靠优胜劣汰的竞争和向教学倾斜的经济政策,保持本科教师队伍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的优势。

2.东北大学。

该校在教学改革中突出的特点是产学结合培养工科人才,学制5年,授理学士学位。5年中约有4~7次工作学习的机会,每次3~6个月。学校有40位教师专门负责产、学合作的联系、安排、咨询等工作。他们负责向公司推荐学生,还参与实习管理,指导学生如何自我评价和找到合适的工作。

东北大学的产学结合是融合课堂学习与有关领域的工作实习为一体的教育策略。具体做法可概括为:

(1)实施校方认可的教育策略。校方、公司、学生三方要在学生的工作性质、时间等方面协调,实习由校方和企业共同管理;并在学生的学习、工作评价、待遇等方面达成协议。

(2)多项有步骤的实习和校内的系统学习相结合。工作实习中要使合适的学习环境和有效的工作结合为一体。实习期间学生仍保持在校注册学生身份。

(3)工作实习的选择,针对学生本人的学业和就业目标。

(4)实习有偿,学生领取工资。四年级的学生在企业实习的工资,有时比学校的青年教师还高。这种工作实习不但使学习更加理论联系实际,而且为学生提供了超前工作的阅历。

(5)实习单位要向校方提供实习学生的学习、工作质量的评价和该项工作与学习课程的相关程度的材料。

东北大学在产学结合方面,已创造了一整套的经验。在美国高等工程教育“回归工程”的改革浪潮中,占据着非常主动的地位,他们的毕业生受到用人部门的好评。

3.哈维·马德学院。

该院是最早实施国家科学基金会工程研究中心项目的学校之一,其主要特点是:

(1)设置了“教学诊所”课程,作为学生的必修课和学习后继课程的基础,主要是工程实践技能的培养、课程设计这样一些工程训练环节。

(2)安排了1年时间跨度、真刀真枪的毕业设计环节。这些设计项目完全是直接为公司解决实际问题。学校与公司有协议,知识产权归公司,每个公司提供3.4万美元的经费。近年来,他们完成了许多项目,使学校在美国航空公司、软件公司、基因生物工程等有关企业建立了较高的威信。公司认为3.4万美元的投资,最后得到的知识产权可能价值几百万,所以,为学校投资、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很高。学生三年级即开始做四年级学生的助手,到四年级再正式进入课题组参与研究设计。一般每组4~5人,设一个导师,一个企业联系人。要求学生能按时、按量完成任务,并报告他们的成果,视其具体情况给出成绩。

据该校自己介绍,他们的工程专业在全国是第一流的,在社会上享有良好的声誉。

从以上的介绍可以看出,美国高等工程教育“回归工程”的改革动向,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传统和科技发展的背景,内容是深刻的,限于时间,我们只能窥见一斑,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考察。

二、美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宏观管理机制

美国的教育体系是分权制。美国教育部介绍说,我们没有全国的教育体系,只有50个州的教育体系,而且在每一州内,学校办学自主权很大。我们此次访问了8所学校,都很有自己的特色。例如,加州理工学院,在教师和校友中已有20名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每届毕业生中30%考取博士研究生,50%考取硕士研究生。当我们问他们对美国高等工程教育“回归工程”有何看法时,院长明确地说,我们不反对全国的趋势,但也不盲目追随全国的趋势。我们已经找到了自己学校的位置,我们要继续走下去。

但是,经过访问,我们找到了美国高等工程教育宏观管理机制的两个关键点。这就是各校工程专业的鉴定制度和工程师执照的考试制度。这两项制度在美国工程院校具有很高的声誉和权威,即使像MIT这样的学校,也要隔几年经过一次专业鉴定。现简单介绍如下:

1.关于美国工程技术鉴定委员会对各校专业的鉴定工作。

美国工程技术鉴定委员会是由27个学会组织起来的民间组织。目前已拥有160个鉴定机构;有2000多评价员(为各学会推荐的具有教授或工程师职称的有名望的高级会员),都是义务性工作,一般任期5年。其人员结构,约1/2是学术专家,1/2是工业界专家。“鉴定”是一种合格评价。学校自愿申报,但只有通过鉴定的专业毕业生,才有报考工程师执照的资格。所以美国工程技术鉴定委员会虽为民间组织,却有相当大的权威性。

鉴定的标准包括师资、教学条件、课程设置、生源和毕业生质量等方面。鉴定工作程序大体分五步:①学校申请;②提交自评报告;③组织专家检查,一般专家组须用两天时间与被鉴定学校的有关师生交谈,查看实验设备、教学设施和教材、课程安排以及学生的作业、试卷等材料;④专家形成初步报告并反馈到学校,使被评学校有机会改正或申诉可能出现的误会之处;⑤学校意见返回后,在鉴定委员会中进行表决(约53人)。

评价经费一部分来源于27个学会的会费,一部分来源于被鉴定学校所交手续费。这些经费主要用于评价人员的差旅费和住宿费。其鉴定结果有效期为3~6年。

2.关于考工程师执照。

在访问堪萨斯州交通厅和州教育委员会时了解到,通过鉴定的工科专业学生在毕业时要经过8小时基础理论考试,通过以后先做工程师(有执照)助理,经4年实践之后,再参加工程专业8小时考试,通过后方可取得工程师执照。以上两次考试都是由州政府委托执照委员会组织的正式考试。据介绍说,没有工程师执照,在公众场合不能说自己是工程师,而且也不能升级加工资。而一个企业拥有工程师人数的多少,则是企业信誉保证的高低。工程师执照在州之间有互为认可的系统。转移工作地点后,可以提出执照认可申请。

还规定只有获得正式执照的工程师,在工作5~6年之后,才有资格通过考试,晋升为高级工程师。

由于有了上述两项制度,有效地保证了美国高等工程教育毕业生的基本质量。这种宏观管理机制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三、几点体会和建议

(一)树立“大工程”概念,注重人才全面素质的培养。

首先,应当进一步加深对“大工程”这一概念的认识,树立新的工程教育观。工程本身是多学科的综合体,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工程系统复杂性不断的增加,已打破了原有的学科界限,向协同综合的方向发展,使工程与社会、政治、经济、环境、法律、文化等联系愈来愈紧密。事实已证明,这里所说的联系并不是简单地指工程设计的结果必须额外考虑这些因素,而是说,工程实际越来越依赖于这些背景,工程本身与上述诸因素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的联系。正如美国J.波多格纳提出的:“工程师在组织化的社会中的基本作用是一种整合作用,工程师的任务是构建整体。”IBM公司早就提出来:“我们对传统的工程师已不感兴趣,我们所要求的是掌握本行技术又懂管理的系统工程师。”

依据大工程的观点,考虑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必须认真研究工程教育的整合性,促进教学内容的综合化,加强对学生关于经济、社会、国际、人际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其实质是提高人才的全面素质,而不是只教会学生某种专业技术知识。本次考察中,许多我国赴美留学和工作人员都认为我国培养的本科生整体素质是比较高的,不足之处,主要是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弱,实践能力相对偏弱。这一反映,基本符合实际。我们应当以人之长补己之短,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我们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方向与规划。建议我们也能像美国那样,国家科学基金会都能投资、组织立项,支持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在我国也能动员科技、企业界和教育界一道,共同探讨面向21世纪的人才培养模式,探讨我们培养的人才在思想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方面和谐发展的合理知识能力结构,推动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进程。

(二)适应社会对人才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在政策导向上引导不同学校实施多种模式、多样化的办学,鼓励学校办出特色。

在此次考察中,美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多样化,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可以说,被访问的8个学校是8种模式、各具特色。在体制上,有几校联合的,也有不联合的;有到企业实施产学合作的,也有主要在校内实施产学研结合的。在学位授予上,有授工学士、工程硕士的,也有授理学士、理学硕士的;有4年制学士,也有3年制学士,还有5年本科与研究生连贯培养授硕士学位的。在教学管理上,大部分学生不分年级;也有的学校不仅有年级,还分班级的;有的选修课较多,有的选修课较少等等。最可贵的是他们都非常自信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和角色,不盲目攀比,不简单盲从,认准自身的角色,不断发展优势,坚持自己的特色。堪萨斯大学说:“MIT拿到的科研经费比我们多11倍多,但我们的本科比较强”;第夫瑞理工学院说,“我们的学生录取分低,但我们并不惭愧”,因为培养目标不同,任务不同。与此相比,我们却长期以来经常出现一哄而起、一个模式、“一边倒”的不良倾向。实际上,各学校所承担的任务不同,办学模式应当是多样化的,因而,包括教学管理制度、课程要求、教学过程安排等等,也应当是各具特色的。建议今后在国家、主管部门、学校之间,上级注意多为学校放权,以政策的多样性,引导办学模式的多样性,使各类学校真正在自己的位置上办出独具特色的高水平。

(三)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重点在改革培养目标、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优化培养途径,提高办学效益。

良好的基本素质、优化的知识结构与能力,三者互为依存、互相支持,并在教学过程中浑为一体。美国工程研究中心的做法基本体现了这样一种思路。他们的基本思想是:强调工程和科学并重;推进研究与教育的整合;强调工程设计贯彻始终;强调人格品质的素质培养;推动课程的整合和更新;促进教学手段的改革(如多媒体的应用)。实施工程研究中心的结果,是在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条件下,推进了跨学科的教学,加快了教学内容体系的更新,有效地改进了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这是当前美国一种重要的改革趋势。像MIT在实施这种系统改革中,开出了“工程的性质”这种综合性的新课,以对新生开设短期讨论班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工程的本质和工程探究的框架,物理体系的综合、构建和控制;还开出“环境规则和设计的策略分析”课,使学生能够研究在社会背景下运作的复杂技术系统。诸如此类,都是为适应21世纪人才素质的需要,推进课程综合化,更新教学内容,改善学生知识能力结构的极好的例证。

通过考察我们感受到:第一,目前美国对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值得我们认真借鉴;第二,实践中比较,虽然我们培养的本科生整体素质不错,但知识能力结构有明显的缺陷,创造能力较差,有待进一步优化;第三,大大促进了我们改革的积极性,更感到应当加快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步伐。因为我们目前虽然有了一些设想或改革实践,但总的说实际差距还比较大。特别是在根据各校的不同任务创造比较成功的多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体系的推陈出新、教学管理制度上的灵活性、学生早期介入科研或其它多样性的实践机会条件等方面,还比较欠缺。我们应当尽快结合探讨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各种培养目标、模式,有针对性地抓紧进行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优化教学过程,优化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同时,也要借鉴美国东北大学和哈维·马德学院等校产学结合以及几校联合办学的经验,探讨各种形式的产学研结合和联合办学的模式,使体制改革不流于形式,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的途径,努力提高办学的效益。

除以上改革重点以外,像MIT提出的5年连贯培养授硕士学位的试点,也是很有意义的尝试。目前国内有些学校也已经提出本科、研究生连贯培养的设想,应当支持有条件的学校积极进行试点。

标签:;  ;  ;  ;  ;  ;  ;  ;  ;  ;  

回报项目183;多元化#183;宏观管理:向美国提交的调查报告_美国工作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