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城市生态系统及其协调发展研究

大连市城市生态系统及其协调发展研究

苗连山[1]2002年在《大连市城市生态系统及其协调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运用城市生态学、环境资源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城市地理学、城市规划学等基本理论和观点,系统阐述了关于城市生态系统及其协调发展研究的理论分析范式;并依此为基础,利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等研究方法,系统分析了大连市城市生态系统构成及其特征,以及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这对于系统分析城市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以及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对于指导大连市城市生态系统建设及其协调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全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重点对于城市生态系统及其协调发展研究进行理论解析。在界定了城市生态系统内涵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构成、功能特性,以及关于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的基本理论观点与方法。城市生态系统是是由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城市生物群落、城市气候、城市地质地貌、城市水文与水资源、土地资源等自然要素,以及城市人口等组成的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体,既具有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应的生态过程和生态功能,更具有自己的特性,具有开放性、复合性和不稳定性等特点。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城市的发展,城市生态系统建设及其协调发展已成为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也是环境经济学、城市规划学、城市经济学等众多学科的重点研究领域。 第二章主要从自然要素、社会要素、经济要素入手,以生态环境与资源、区域经济发展、城镇布局与人口为重点,系统分析了大连市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其特征。大连地区具有山地——丘陵——台地——海蚀阶地组成的现代地貌类型及其结构;在地域分布上,东部为暖温性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西部则为暖温性亚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大连地区河流多发源于中部山地丘陵地带,呈放射状东西向分流;从水资源利用看,金州以南主要为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以北则主要是农业用水。大连市位于暖温带夏绿阔叶林地带北部的落叶烁林亚地带,华北植物区系成分占主导地位。大连市土地资源类型多样,总体上决定着大连市生态系统特征与地域分布形态。大连市也是我国北方沿海重要的工业城市、港口城市现代化旅游城市。 第叁章重点分析了大连市城市生态系统建设总体布局和金州生态示范区建设,包括城区工业结构调整。环境综合整治,以及北部及城郊区森林公园、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特殊生态区建设,极大地促进了大连市产业经济发展及其结构调整,取得了极大的社会经济效益。金州区按照自然资源和环境特点,运用生物共生原理、物质能量循环再生原理和生物环境协同原理等生态学观点和系统方法,全面推动金州农业的生态建设,以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 第四章对大连市城市生态系统协调发展进行定性与定量的综合分析。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构造数学模型,认为大连市城市生态环境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处于良好协调发展阶段,但与社会经济发展相比,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还处于相对滞后状态:并结合大连市环境保护与建设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以区域的持续协调发展为目标,以观念导向、制度管理、对策措施相结合”的对策措施。 第五章总结了本支的基本结论、主要创新点与不足之处及其改进办法。

李鸿奎[2]2014年在《基于城市梯度模型的城市化与城市生态环境耦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市是人类各种经济活动的集中地,城市化是自然力、经济力、社会力和人力等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城市化的表现主要为城市人口数量增长、城市经济发展、城市社会进步和城市空间扩张等多个方面。城市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城市生态环境,城市化水平越高提高,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越强,城市生态环境形势令人担忧。从城市化与城市生态环境关系的角度出发,利用城市梯度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研究大连城市化与城市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作用机制,探讨大连城市化与城市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机理与发展规律,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适合大连城市发展的,切实有效的措施,对大连未来的城市发展和规划具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城市梯度是一个内部结构关系错综复杂的城市发展系统,其子系统由自然、生态、人口、经济、社会、空间构成。城市梯度模型是随着时间和空间的演变,城市发展状况在某一方向上的变化率,具体表现为城市的人口、空间、经济、社会、生态等在城市发展轴线上的变化程度。地理学应用梯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较少,而基于城市梯度模型的城市化和城市生态环境研究还未见出现。通过构建城市化与城市生态环境的指标体系,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和空间信息矢量网格等技术,利用城市梯度模型,研究大连市城市化综合发展指数、城市生态环境综合指数以及城市化与城市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深入分析大连城市化与城市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机理与规律,提出切实有效的城市发展措施。通过选取大连市中山区、西岗区、沙河口区和甘井子区的39个街道353个社区的人口、经济、社会、生态、空间等数据,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空间分析,综合得到以下结论:1、城市梯度模型基于广义梯度理论,综合考虑自然、经济、社会、人力、生态、制度等要素组成的复杂的城市系统,该模型可以有效表现城市化、城市生态环境和两者耦合协调发展梯度的空间格局特征,运用该理论能够很好地解释城市地理事物的时空变化机制,城市梯度模型可以成为城市相关问题研究的有效技术手段;2、大连市城市化梯度在1995年、2000年、2005年和2011年4年的时间断面上,在空间上呈现自东南到西北方向的递减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梯度差异呈减小趋势,说明大连市内部城市化水平差异在缩小;从1995年到2011年,城市化梯度由中山区的中山广场、火车站,向西的沙河口区、甘井子区,以及向北的甘井子区,向西南的高新技术开发区梯度转移,总体上呈现单核-双核-全域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其中向北的梯度变化率最高,向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梯度变化较低,主要与城市产业布局相关。城市化梯度最高值位于站北街道和人民路街道,2011年最高值达到0.85,最低值位于南关岭街道1995年最低值为0.4。3、大连城市环境梯度从时间上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从1995年到2000年,大连城市生态环境整体处于较好的水平,仅在大连湾街道、甘井子街道等大型化工企业分布区出现梯度低值。第二阶段,2000年到2011年,随着大连市发展理念的转变,城市化水平不断向西部、北部跃升,主城区开发强度的增加,使得城市生态环境梯度低值以东部为圆心迅速向西、南方向推进。在2005年出现了短暂的城市生态环境指数低值区域,这与城市化步伐加快,城市管理步伐明显滞后有关,经过近几年产业结构的战略转型,以及产业调整,加大造林绿化,建设森林城市和环保模范城等措施的实施,大连的生态环境又开始走上了向好的趋势;4、从1995年到2011年,大连市的耦合协调度经历了从良好协调到勉强协调到轻度失调再到勉强协调的螺旋式前进模式,梯度变化趋势经历了从中山区的良好协调向西,向北梯度递减的趋势,但是向北的变化趋势明显快于向西的趋势。城市化与城市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梯度最高值位于人民路街道,2000年最高值为0.8,最低值位于南关岭街道,1995年最低值为0.4。

杨俊[3]2009年在《城市化与城市生态安全耦合研究》文中认为大力提高城市化水平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的首选战略,然而快速城市化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却令人担忧,生态环境安全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城市化与城市生态环境存在复杂的耦合与胁迫关系,这种交互耦合关系是一个开放的、非平衡的,具有非线性相互作用和自组织能力的动态涨落系统。如何协调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问题成为学术界和政府决策部门关注的重大问题。当前,国内外不同专业背景的学者,从自己从事的专业和研究领域出发,城市化与城市生态安全方面的研究主要倾向于城市发展的应用研究、城市内部生态环境、城市生态系统以及城市生态安全脆弱性评价等方面,而很少从生态环境安全多约束条件的角度,将城市化过程与生态环境安全相应过程时空耦合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基础性研究,很少从城市内部分析城市化质的时空差异、城市生态安全的时空差异、城市化与城市生态安全耦合的时空差异。大连市位于中国东北的最南端,东临黄海,西邻渤海,南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北与东北大陆相连,是一座叁面环海的半岛城市。伴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辽宁省滨海经济带开发,城市化发展迅速,给原有的生态环境增加了更大的压力。论文以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为主线,以地理学、环境科学、地理信息科学、生态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为支撑,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深入研究大连市城市化进程与生态环境安全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实证研究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安全之间的时空交互耦合机制及其规律性,并在此基础上,探索解决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安全之间矛盾的方法和提出大连城市与生态环境安全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1)城市化与城市化测度研究对城市化的狭隘认识导致城市化和城市化测度研究落后于城市化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城市地表过程营力一城市化研究存在概念上的误区;城市化水平测度缺乏统一的、综合性的指标体系;缺乏对城市立体增长的系统性定量研究;中心城区城市化的系统化、定量化研究亟待加强。对城市化的理论与城市化的测度研究是论文研究的重点部分。(2)城市生态安全与城市生态评价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内部各种条件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为了尽可能理清各因素之间的关系,论文采用DPSIRM模型框架研究城市生态安全状况。DPSIRM模型(Driving force-Pressure-State-Impact-Response-Management,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管理)是一种因果网络模型,是论文研究的重要部分。(3)空间信息矢量网格系统空间信息矢量网格SIVG,结合时空耦合评价模型是研究城市化、城市生态安全、及城市化与城市生态安全时空耦合研究的基础,是论文研究的重要内容。(4)城市化与城市生态安全耦合模型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就是衡量城市不同发展阶段,在城市发展这一大系统中,城市与生态环境这两个子系统的耦合程度,是论文的核心部分内容。(5)多约束性地理元胞自动机(Cellular Automata,CA)与城市化、城市生态安全利用多约束性地理元胞自动机CA与GIS结合来模拟城市化与城市生态安全空间演变,通过一定的约束条件来调控和优化城市的发展,技术可行性好,同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多约束性地理元胞自动机CA结合GIS与城市化与城市生态安全耦合是论文研究的核心部分内容。(6)城市化与城市生态安全耦合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通过大连市城市化与城市生态安全耦合特征,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空间决策和智力支持,是论文研究的重要内容。

张继良[4]2009年在《新兴城市空间发展科学规划及决策的理论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全球城市化的进程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而对于这个高速发展的进程更为系统科学的理论研究却相对滞后。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的城市化带来的诸多城市问题也日渐突出,我国新兴城市虽然刚刚起步,但相同的问题也已迅速波及。新兴城市的发展是否沿袭其他城市发展的老路,如何建立一整套新兴城市空间发展科学规划及决策的系统理论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重要任务。本文针对当前城市空间发展与经济、公众需求、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相互关系,在城市空间的基本属性、城市空间发展与社会环境等诸多影响因素的关系等方面做了较深入的研究。借鉴以往成熟的城市空间发展理论,结合国内外城市发展实践的经验与教训,建构了城市发展六力模型,在城市发展六力模型(自然力、人本力、经济力、科学技术力、文化力、公众力)、城市发展水平评价标准、城市空间发展决策与管理3个层面上提出了要达到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目标应注重的基本原则。同时制订出了和谐城市空间的依据、具体有效的城市空间评测方法及城市空间发展规划的策略。论文主要成果及创新点为:1、在复杂性与系统性地高度上重新审视城市空间发展规划规律,强调了战略规划的重要意义以及规划的时效性。2、从宏观的角度提出了城市空间发展六力模型与城市空间发展评测工具,对城市空间的规划的制定及建成区的城市空间的评价有积极的意义(形成了城市空间规划与管理的新范式)。3、以六力模型为基础,提出了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管理,从决策与管理的角度研究城市空间发展管理新途径。城市化繁荣了一个国家的市场,对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国家的富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城市环境为科学试验和技术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城市也是创造就业机会的引擎,是人类文化得以世代相传的传播体。城市受益于规模经济,它能提供更好的服务设施,降低能源费用,提供有效的交通系统,使生活更加便捷,内容更丰富。作为新兴城市空间发展规划及决策方面的问题,一方面看是一些老问题,而从另一方面看则是一些新问题。新兴城市如何避免走其他城市发展的老路,消除许多的不良影响。如何完善、重构、优化新兴城市的空间形态构成理论,建立城市空间发展科学规划及决策系统的新思路,使之区别于其他城市空间发展的基本模式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及创新点。最终使城市成为一种高效、文明、健康、和谐的理想家园。以利于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促进社会更加健康、和谐、高效的发展。

王富平[5]2010年在《低碳城镇发展及其规划路径研究》文中提出低碳发展是我国城镇未来应对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的根本措施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主题。论文着重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我国的低碳城镇发展特征和要求,二是与以上发展内容相适应的低碳城镇规划编制和管理要点,以期能够更好的发挥城市规划在低碳城镇发展中的引导和管理作用。认识低碳城镇及其发展要求是进行低碳城镇规划的前提。能源和碳排放问题源于发展、作用于发展,也必须从发展中寻求解决之道。论文从低碳发展的理论特征与中国的国情基础、发展诉求两个方面,探讨中国低碳城镇发展的内涵、特征、基本路径和发展模式。论文认为中国的低碳城镇发展,在发展目标上,应以城镇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导向,既要着眼于节约能源、减少碳排放,又要兼顾城镇化进程中其它资源环境问题的解决;在发展方式上,应把握以协同学为理论基础的多样性发展思路,结合我国城镇可持续发展探索中的已有成果,和市场经济在发展调控方面的积极作用,建立多目标、多系统、多手段整合的协同发展模式,在多样性中实现协同对象的相互制约与促进,实现发展的均衡、稳定和高效,降低发展成本。转变发展模式是城镇低碳及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核心问题。论文认为,低碳城镇的规划应在认识新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协同组织,才能求得真正为新发展所需要的城镇建设路经。低碳城镇规划是一个大命题。论文以獐子岛镇规划实践为例,针对獐子岛镇迈向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具体问题,选择规划编制和管理中较为关键的四个节点展开研究,探讨新规划思路的可行性和具体操作。这四个节点分别为:规划原则、专项研究、技术支撑和控制方式,分别讨论低碳城镇规划的编制基调、主要建设系统的规划策略和相互影响、建设效益评价和路径选择、及上述成果与城镇空间布局的结合,尝试建立具有一定灵活性、既能够反映城镇低碳及可持续发展建设要求,又能够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规划控制管理方式。低碳城镇发展和城镇规划都需要在众多现实要求下维护其客观性和可操作性,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是否可行,还有待后续研究及实践论证。

陈继红[6]2003年在《基于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林业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城市作为人类的聚居地,是人类技术进步、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的结晶。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类的文明也在突飞猛进,然而,由于城市的高速发展,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尤其城市生态环境出现了严重危机。 林业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搞好林业建设对保护、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本文以改善城市生态与环境为目标,将城市作为一个生态系统,以一个崭新的角度,研究林业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发展问题,充分发挥林业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能动作用。本文探讨了城市人类生存所必需的最佳环境质量,系统地分析了城市生态系统的特征,揭示了导致城市生态环境危机的实质。应用生态学原理、城市生态学理论、城市化理论、现代林业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以及城市文化与生态文化理念,研究发挥林业在解决这些问题的作用,解决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本文系统分析和研究了林业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关键作用,构建了基于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林业发展的总体框架,提出了林业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战略及其发展模式,“将森林引入城市,让城市座落在森林中”。指出城市林业的建设正是通过营建持续、高效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综合发挥城市森林的作用,在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选择上海、大连及哈尔滨叁个城市功能齐全的典型大城市进行实证分析,针对叁个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揭示了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林业发展亟待解决的共性问题,指出了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林业建设与发展应着重搞好6个方面的研究与实践。 本文对林业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叁大效益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的评价。首次将“等效益相关替代法”用来计算城市森林释放氧气和吸收二氧化碳的经济效益价值,突出了林业的生态环境效益,实现林业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叁大效益的统一和综合作用。本文针对目前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有可行性的发挥林业主体作用的林业发展对策和建议,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可行的理论指导和决策依据,以期把城市建设成为一个符合生态经济学规律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的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关系协调的生态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现代化城市。

顾在浜[7]2014年在《大连市新型城市化实现路径及其空间组织架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市化问题一直是理论界和各级政府关注的热点问题,特别是我国开始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以来,关于城市化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热度。当前新型城市化战略顺利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稳步推进,基于此背景下,区域城市空间组织架构如何调整、实现路径如何选择以及城市型服务节点如何分类配置等相关问题引起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以大连市全域作为研究范围,在梳理和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理论以及相关概念的基础上,结合大连全域城市化发展背景,系统地提出了大连市新型城市化主要特征和内涵,总结了大连市城市化发展历程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基于国土开发空间均衡理论、社区分类、服务节点体系,首次,创新性地构建了具有空间差异属性的大连市新型城市化主从复合指标评价体系(即“S-2-15”指标评价体系),运用该指标体系对大连市各行政管理区域新型城市化发展水平进行测评,得出当前各地区城市化整体发展水平,为下一步合理调整优化空间组织架构提供依据。通过对新型城市化发展模式的探讨,系统地提出大连市国土空间、产业空间、城镇生活以及生态廊道的空间组织架构。以1432个基本社区单元为评价对象,首次,研究探讨大连市在产业布局、就业优先原则下人口迁移引发城市服务节点优化布局问题,并基于中心地理论,运用GIS网络优化分析技术,以大连为例开创性地进行了城市型综合服务节点优化研究,优选并构建了五级城市综合服务节点体系,系统地提出了大连市新型城市化的推进路径。全文内容如下:第1章为绪论部分。主要阐述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2章为研究综述。通过对国内外现有文献资料的分析整理,总结城市化、新型城市化、空间组织架构等相关研究,分析指出相关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明确本论文研究的基本论点和主要内容等。第3章为基础理论。从城市、城镇等基本概念分析入手,总结关于城市化概念的来源与发展,辨析城乡统筹等概念关系,在此基础上系统总结提出大连市新型城市化主要特征和内涵。第4章为大连市新型城市化进程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通过对传统城市化指标体系分析总结,运用“S-2-15”指标评价体系,在分析大连市城市化发展历程基础上,对全市各区域新型城市化发展进程进行测评。第5章为大连市新型城市化空间组织架构研究。基于城市化一般空间布局模式,从国土空间组织、产业空间组织、城镇生活以及各类生态廊道方面探讨大连市新型城市化空间组织架构。第6章为大连市城市服务节点优化选择研究。基于全市1432个社区单元,利用GIS网络分析方法,探讨城市型节点优化布局,传递城市型服务,构建五级城市节点体系。第7章从推进大连市新型城市化视角出发,从优化空间、转型发展,生态文明和品质生活等方面,提出推进大连新型城市化进程的具体路径。第8章为结论与展望,界定大连市新型城市化本质特征,构建大连市新型城市化指标体系,并基于指标体系评价各行政单元城市化进程。提出大连市国土空间组织格局、产业空间组织架构、城镇生活节点布局以及生态廊道建设等新型城市化的空间组织架构。优选出五级节点,提出城市型服务节点的优化布局方案。总结了主要研究成果和创新点,并提出在评价指标体系和城市节点空间组织架构及优化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

徐进[8]2017年在《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及驱动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和破坏自然生态系统,使生态系统健康受到越来越大的损害,甚至危害到人类自身。因而,生态系统健康的研究逐渐受到人类的关注。城市是人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生态系统在应对压力的过程中,显露出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正确评价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掌握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对有效管理城市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大连市作为我国计划单列市之一,是中国东部沿海重要的经济、贸易、港口城市。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大连市生态系统建设取得了显着成绩,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对大连市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定量化评价,确定影响因素,对于促进城市健康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论文具体结果如下:(1)结合城市生态系统健康内涵,从环境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叁个方面出发,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筛选出27个评价指标构建了大连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运用可变模糊模式识别模型对大连2003~2014年城市生态系统进行全面评价。结果表明,2003~2014年以来,大连城市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3.0992)向健康(2.3762)状态过渡阶段,总体健康状况趋于好转,但以2012年为拐点,由于人口压力变大,大连市健康状况有所下降。(2)以大连市生态系统健康指数为因变量,以筛选出的27个评价指标作为自变量,应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得出影响大连市生态系统健康变化的主要因素有17个指标(VIP值>1)。其中,环境子系统中的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等因素,促进大连城市生态系统健康发展;而经济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中的万元GDP用水量、恩格尔系数、城镇登记失业率等因素,则不利于大连城市生态系统健康发展。(3)以2014年为基准年,将大连市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与四个典型沿海城市(青岛、宁波、厦门、深圳)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大连、青岛、宁波、厦门、深圳的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指数分别为2.3762、2.5449、2.3868、2.4412、2.4795,其中大连市处于健康状态,而青岛市处于亚健康状态,五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排序为大连、宁波、厦门、深圳、青岛。(4)大连市未来生态系统健康建设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优化自然环境,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及固体废弃物处理率、防治大气污染、降低道路交通噪声污染、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等;(2)调整经济发展模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产业结构、加大环保投入;(3)完善社会服务功能,控制城市人口过快增长、提高居民文化素质水平,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从而使城市生态系统朝着更加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陈晓红[9]2008年在《东北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是城市化的世纪,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化发展的基础与目标,而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直接动力。因此,在经济全球化、普遍追求可持续发展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背景下,为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研究尤为重要。本文以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为主线,以区域经济学、城市地理学、环境学、经济学、区域经济地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为支撑,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新的科学发展观视角出发,初步构建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系统发展的理论体系。在研究东北地区100年来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互动效应的基础上,探讨了东北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系统的作用机制、调控模式及协调对策。论文共分六章内容:第一章介绍了本文研究背景与意义,分析了各种基础理论和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系统的密切关系,并系统回顾了国内外关于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研究进展。第二章从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和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系统等基本概念入手,重点研究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过程、作用机制与调控机制等内容,初步构建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理论框架。提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系统是在要素的集聚与扩散、技术进步、制度与制度创新、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人口素质的提升与城市文明传播等多种机制的共同作用下发展的。第叁章从东北地区城市化的演变过程及特征出发,重点论述了东北地区100年来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互动效应。东北地区城市化对生态环境具有胁迫和促进效应,生态环境对城市化具有限制与促进效应。发挥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促进效应,是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系统发展的关键。第四章在评价东北地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生态环境水平的基础上,构建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东北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横向协调度和哈尔滨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纵向协调度进行了评价。第五章论述了东北地区自然条件与禀赋、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制度变迁与地域文化变化、城市规划的演变与类型、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系统的作用机制。第六章从东北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视角出发,重点研究了东北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调控模式与对策。通过对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等四类主体功能区制定和实施差别化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建设对策,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控与引导,促进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系统的高水平发展。

张鹏[10]2007年在《城市环境与城市发展关系的定量研究》文中指出城市生态环境与城市发展进程的协调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从生态学理论与可持续发展理论出发,借鉴国内外关于城市生念坏境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模糊数学以及分形理论,对大连市在1996——2005年间,城市环境系统和城市发展系统的发展情况以及它们之间的协调性、发展趋势和潜力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96年城市环境系统的综合指数处于滞后状态。在1996年后,城市环境系统综合指数一度超越了城市发展系统综合指数。从2003年起,城市发展系统综合指数重新处于了领先地位。从整体上看,城市环境系统与城市发展系统的综合指数呈现了相互螺旋式上升状态;城市环境系统和城市发展系统的发展在不同时期协调程度不同,但均在协调范围之内,并呈波浪式前进,这主要是由于城市环境系统与城市发展系统呈现相互螺旋式上升状态而产生的;城市环境系统和城市发展系统的Hurst系数分别为0.9865、0.905,两系统具有很强的增长趋势和潜力,但城市环境体系的升高趋势强于城市发展的升高趋势,说明在未来,城市环境体系综合指数将赶上城市发展体系综合指数,将再度出现优质协调的局面。以上分析均印证了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与城市发展存在着良性互动规律:城市的生态环境对城市的发展具有鲜明、持久的推动力,而良好的城市发展为城市环境提供了有力的经济与文化素质支持。根据以上研究,本文针对近年来发展的实际情况和不足,提出了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对策。

参考文献:

[1]. 大连市城市生态系统及其协调发展研究[D]. 苗连山. 东北师范大学. 2002

[2]. 基于城市梯度模型的城市化与城市生态环境耦合研究[D]. 李鸿奎. 辽宁师范大学. 2014

[3]. 城市化与城市生态安全耦合研究[D]. 杨俊. 辽宁师范大学. 2009

[4]. 新兴城市空间发展科学规划及决策的理论体系研究[D]. 张继良. 大连理工大学. 2009

[5]. 低碳城镇发展及其规划路径研究[D]. 王富平. 清华大学. 2010

[6]. 基于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林业发展研究[D]. 陈继红. 东北林业大学. 2003

[7]. 大连市新型城市化实现路径及其空间组织架构研究[D]. 顾在浜. 辽宁师范大学. 2014

[8]. 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及驱动因素分析[D]. 徐进. 辽宁师范大学. 2017

[9]. 东北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D]. 陈晓红. 东北师范大学. 2008

[10]. 城市环境与城市发展关系的定量研究[D]. 张鹏. 辽宁师范大学. 2007

标签:;  ;  ;  ;  ;  ;  ;  ;  ;  ;  ;  ;  ;  ;  ;  ;  ;  

大连市城市生态系统及其协调发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