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经济建设服务是中国图书馆永恒的主题_图书馆论文

为经济建设服务是中国图书馆永恒的主题_图书馆论文

为经济建设服务是我国图书馆的永恒主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是我国论文,图书馆论文,主题论文,经济建设服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建设

ABSTRACT Under the present marker economic system,there are a series of questions needed to answer for libraries to serve the economic construction,They are:What attitude must we take towards the pastinvestigation of literature resources?How should we set our mind onthe beneficial results of serving the economic construction?How canwe accelerate the progress of library automation?etc.8 refs.

SUBJECT TERMS Library work-Serving the economic construction

CLASS NUMBER G252

为经济建设服务是我国图书馆界的老问题,可以追溯到50年代。但是,为图书馆界所普遍关心和重视,则是近15年的事情。随着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特别是确立党的基本路线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来,图书馆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开展了丰富多采的服务活动,并且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如果按党的十四大以来的精神对照检查,则是一个远未很好解决的问题。

一、为经济建设服务是新中国图书馆的永恒主题

为经济建设服务是新中国图书馆工作的主体和核心,是永恒的主题。抓住了它就抓住了关键。因为:

第一,是党的基本路线决定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指引下,社会主义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其他各项工作要围绕和服务于这个中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心是相对于其他工作而言的,没有其他工作的围绕和服务,也就不成其为中心。各项工作当然包括图书馆工作在内。

邓小平同志说,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除非打起世界战争。即使打世界战争,打完了还得搞建设。所以,图书馆为经济建设服务至少也要一百年不动摇。一百年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也不会改变,因为人类永远要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第二,是由文化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决定的。图书馆属于文化机构。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是为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服务的。新中国成立后,从旧中国接收的图书馆经过社会主义改造,走上了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道路;而绝大多数图书馆则是新建的。尽管如此,旧文化的影响并不是一下子可以根除的。随着改革开放,国外某些消极的东西也传了进来。文化工作包括图书馆工作在内也不时地出现一些对社会主义经济冷漠、消极和不协调的现象。最近中央召开的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再一次强调了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认真做好思想文化工作,从而有效地克服那些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消极现象。至于那些对社会主义经济起破坏作用的文化现象,则要采取行政的直至法律的手段,予以限制、取缔和打击。正因为认识到文化同经济的辩证关系,所以图书馆工作者就应当并能够利用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自觉地、主动地为社会主义经济服务。

第三,是由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辩证关系所决定的。社会主义时期,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它的正确发展方向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这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党的十四大针对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特别要求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对经济建设所起作用的力度,即:精神文明建设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它回答了:1.精神文明建设对经济建设的作用有两个方面,即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2.在新形势下,对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是“紧紧”和“强大”四个字,即主观上必须有意识地作出最大的努力,客观上又要有重大的实效。

精神文明建设对经济建设的巨大作用,无论现在或将来,都永远存在。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组成部分的图书馆,任何时候都要全心全意地为经济建设服务,并做出巨大成效。

第四,是图书馆自身发展的需要。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受许多条件的限制,尽管国家对图书馆事业的投入不断增加,但经费不足仍很突出。这也是外国图书馆普遍存在的困难。经费问题已成为近几年图书馆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图书馆属于非市场文化,主要靠国家拨款,其他途径虽然也是必要的,但都是辅助性的。不久前在某刊物上看到一幅标题为“远看与近看”的漫画,远看有醒目的图书馆大牌匾,近看则是个百货店,形象地揭示出图书馆界当前存在的一种倾向。这当然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但是如果这样走下去,实在是自我毁灭。主要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提高社会效益,为社会多创造价值。新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历史证明,凡是为经济建设服务取得成效的图书馆,在社会上就较有影响,也就能取得领导的重视和群众的支持,从而也能较好地解决人、钱、物等各种困难,改善办馆条件,实现良性循环。不从服务工作上努力,就会把图书馆办得如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样,谁还愿意给你增加投入呢?

图书馆为经济建设服务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大局所决定的,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永远不会改变的,是永恒的。图书馆工作者应当充分认清自己的历史责任,服从这个大局,自觉地主动地找到自己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恰当位置。

二、我国图书馆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曾作出过重大贡献

新中国图书馆为经济建设服务是同图书馆自身的发展建设同步进行的。由于笔者对全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没有系统的研究,仅以辽宁公共图书馆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历史为例,也许可以反映出全国图书馆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某些侧面。

辽宁公共图书馆为经济建设服务,可分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1949~1955年,是起步阶段。新中国图书馆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来源于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中关于以生产建设为中心,其他各项工作都要围绕这个中心并为这个中心服务的指示。根据这个精神,1951年4月东北文化部召开的东北地区公共图书馆工作会议上提出:为了发展科学加强国家建设,公共图书馆应使图书为巩固国防发展经济的需要服务[1],把为发展经济服务作为公共图书馆的主要任务之一正式提出来。这可能是最早提出的图书馆为经济建设服务。

1953年8月,中央文化部关于东北图书馆的主要任务的批复中,把为党政机关、经济部门及人民团体、科学艺术工作者服务列为三项主要任务之一[2]。

这个时期是图书馆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初始阶段,又是发展比较顺利的时期。当时,东北地区公共图书馆为经济建设服务,主要做了三个方面工作。一是主动地大规模地开展了为生产第一线工人的服务活动。东北地区大中城市较多,产业工人比重大。公共图书馆一开始就抓住了为工人服务。1950年2月,东北图书馆首先建立和发展了流动图书站,使工人在全馆读者的比重提高到80%。1951年开始,区内各省市图书馆也普遍发展图书流动站,大多集中于工厂矿山和工地,大大地提高了广大职工的文化技术、思想觉悟和劳动热情。二是帮助工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厂矿和农村建立了一大批图书馆(室)。读者的读书热情提高以后,少量的流动图书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公共图书馆因势利导,帮助厂矿等单位建立图书馆(室)。大中型厂矿的图书馆(室),多数是在50年代前期建立的。同时在东北农村也建立了一大批图书室,1951年初统计,就有4923个。这是间接地为经济建设服务。三是为生产建设和科学研究服务。东北图书馆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东北地区从1949年进入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53年又开始执行国家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东北又是重点工程项目最多的地区,因此,到该馆查找资料的越来越多,最多时一天十几个单位。内容从水文、地质、灾害等历史资料直到各生产门类的科学技术。仅1950年就编有书目单225种,主动向对口单位推荐。

为了加强为经济建设服务,摆脱被动局面,根据图书馆事业的合理分工与布局,东北图书馆于1955年春,决定把本馆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为科研生产服务方面来,并对全馆工作进行了全面调整。这是从实际出发,有重大意义的创举,立即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第二个时期是1955~1978年,是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曲折发展时期。社会主义中国的经济建设道路,1956年以前是正确的,1957年开始进入了长达20多年的曲折发展时期。但辽宁公共图书馆为经济建设服务工作的曲折发展却始于1955年。正当东北图书馆实行工作重点转移,全面调整工作取得成效的时候,同年8月却遭到了某检查组的严厉批评,认为这是“缺乏为工农兵服务”,是“偏爱知识分子”,并下令调整回来[3]。这是历史的倒退。这时东北图书馆改名辽宁省图书馆。1956年初,中央提出了向现代科学进军的号召。同年7月,文化部召开了图书馆工作会议,指出:过去没有强调类型不同的图书馆在任务方面的差别性,只强调了教育大众,而没有同时清楚地提出提供研究资料的重要性和应有的地位[4]。这无异也是对东北图书馆1955年实行工作重点转移的间接肯定和支持。会后,省文化局确定省馆应侧重为科学研究服务,把错误纠正过来,但已使工作受到了损失。

不久,图书馆界发生了两件不寻常的事情:一是1957年9月《全国图书协调方案》以国务院的名义下达了[5]。根据这个文件的规定,成立了辽宁地区中心图书馆委员会,省图书馆为成员馆之一,并且是地区协调的中心,当然要加强为科学研究服务。二是鞍山市图书馆后来居上,通过为鞍钢服务,总结了定题服务、跟踪服务的经验,在《图书馆学通讯》发表,引起了图书馆界的瞩目,并被文化部授予先进单位称号。这两件事都大大鼓舞了省市图书馆为生产科研服务工作的开展。1958年,受“大跃进”影响,辽宁省图书馆提出为科学研究和为大众服务两项任务并重,目的是增加流通册次。1961年9、10月间,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在传达全国文艺座谈会精神时,责成辽宁省图书馆缩短战线,保证重点,重点抓好为科学研究服务和业务辅导[6]。1958~1961年是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第二次低潮。

这个时期,尽管有曲折,但为经济建设服务工作仍在发展。如在此期间,辽宁省馆曾编出《辽宁矿藏录》、《辽河大小凌河水系水灾历史资料辑要》、《辽宁农业历史资料辑要》及与他馆联合编成了《全国日文期刊联合目录》、《辽宁地区外文期刊联合目录》、《东北地区农业历史文献联合目录》等一批颇有价值的大中型资料和目录。

十年动乱,许多坚持为科学研究服务的同志遭到了“批判”,鞍山市图书馆馆长甚至因此被迫害致死。这是全省公共图书馆为经济建设服务长达10余年的第三次低潮。

第三个时期,1979年至今,是为经济建设服务工作大发展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省公共图书馆实行工作重点转移,自觉主动地为经济建设服务,出现了公共图书馆群体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新格局。主要特点是:

第一,有较高的认识。特别是上级主管领导部门能从实际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领导全省公共图书馆开展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活动,收到了显著效果。1979年6月举办了县区图书馆馆长学习班,着重提高为四个现代化服务的认识,强调小型图书馆也能为生产科研服务。1980年11月召开专门交流和研讨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全省公共图书馆工作会议。1985年12月召开会议,提出“七五”期间要挖掘潜力,提高社会效益。1986年4月召开全省公共图书馆为星火计划服务协调会,把为经济建设服务推向了群体作战的新阶段。1990年,召开理论研讨会,研究探讨深化为经济建设服务,等等。

第二,大中小图书馆都为经济建设服务。1979年以前主要是省市馆开展为经济建设服务,近15年来,中小馆,包括很大一部分农村图书室也广泛参与。有一部分县区馆和农村图书室行动迅速,如1980年的工作会议,大部分经验来自县区馆和农村。

第三,相应地进行了文献资源建设。为经济建设服务不只是服务部门的事情,需要全馆全方位地投入,特别是基础业务工作必须与之相适应。辽宁省文化厅从1982年起,用3年多时间,集中一定人力,按“藏为所需”原则和统一标准,分期分批地对全省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进行藏书和目录的全面整顿,给开展为经济建设服务创造了条件。

第四,发挥图书馆群体作用。早在1980年就提出了建设公共图书馆协作网的设想,强调各馆要扬长避短,发挥各自的优势;要先建立地区性服务网,在本地能解决的不到外地;省市馆要成为服务网的中心;提高认识,主动协作。1986年为星火计划服务网的组成,把群体服务推向了新阶段,初步形成了全省公共图书馆之间的定题、检索、咨询、互借、复印、翻译、搜集服务成果等一条龙服务。

第五,注重社会效益。从一开始就注意搜集服务成果,并对较突出者进行展览和表彰。据不完全统计,“七五”期间,全省省市县区图书馆共评选出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优秀成果5494项,其中可计算的为国家间接创造经济效益10.2亿元;如图书馆服务的因素仅按10%计算,为社会创造的价值也有1.02亿元。而同期国家向这些馆的投入是7344.6万元。仅此一项产出就大大地超过了投入。领导机关,特别是财政和科委等部门是很重视这些效益数据的。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大拓宽了图书馆为经济建设服务领域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图书馆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最大的影响莫过于大大拓宽了图书馆为经济建设服务的领域,也给图书馆自身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市场经济必然出现“利益多元,信息分散”的局面。经济发展对信息的需求欲望增强了,对信息的依赖加深了,对信息需求的范围扩大了,对信息的需求量增加了。

社会主义制度在本质上应是最能推动科技进步的。但是,过去在我国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却很不顺畅。许多重大的科研成果,如果不是国家出面组织实施,往往被束之高阁。其重要原因同经济体制有关。在计划经济下,许多企业不必靠科技进步也能完成和超额完成计划;有些企业虽有借助科技进步摆脱困境的愿望,但又拿不出足够的科技投入,企业本身缺少推动科技进步的动力,这在大中型企业尤为突出。把企业推向市场后,其商品的价值也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企业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使自己产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社会主义企业降低个别劳动时间的途径主要靠改进生产技术、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改善经营管理。所以,市场经济有利于推动科技进步。而科技进步离不开信息,因此就为信息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在计划经济下,生产者生产什么,生产多少,都有国家计划,众多的产品都实行统购统销、统购包销。生产者不为原料来源和产品出路发愁。市场经济把企业和生产者推向市场,实行独立决策,根据市场需求和价格,作出投资方向、投资数量的决择,作出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的决定。市场经济的表象往往是滞后的。企业必须根据市场的发展规律作出市场预测,这就必须依赖灵敏的信息。当前,多种经济成份并存。企业的数量在几十倍地增长。企业和生产者所需的信息量大得惊人,这就大大地拓宽了图书馆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范围,增加了服务内容和服务量。

市场经济也有其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必须加强和改善国家的宏观调控。市场经济下的宏观调控同计划经济下的宏观调控不同,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这就增加了调控的难度。而且这种调控不只是经济因素,还包括政治的、文化的多种因素。为了充分发挥各地的优势,加强地区经济的发展,促进全国经济布局合理化,不仅需要中央的调控,还需要地方各级政府的调控。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宏观调控所需要的信息,具有方面多、层次多和数量大等特点。

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也包括人才的竞争。打破“铁饭碗”,把劳动力推向市场,实行双向选择,企业择优选用人才;劳动者为了从社会获得一席之地甚至是最佳位置,就得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素质和本领,而图书馆是社会大学校,是进行终身教育的好场所。

以上这些要求作为信息行业之一的图书馆,要适应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及时拓宽为经济建设服务的领域,调整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任务。

图书馆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总任务,概括起来就是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两方面比较,结合图书馆实际,智力支持方面的需要更多些。具体任务可以列出很多,择其主要者,是否可表述以下4项:

第一,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经济必须振兴科技。过去许多图书馆已把为科学研究服务放在突出位置。这是对的,今后更应加强和提高。

第二,为发展产业服务。过去,图书馆主要是为工农业生产服务,这是对的,今后也是重要的,但按市场经济的需要还不够完整,还要为发展第三产业服务;第一、二产业也不仅限于生产,还有与市场相联系的供销等环节。市场经济需要广泛的市场信息,即商品流通中物流(实物流)、商流(价值流)运动变化状态及其相互关系的表征[7]。图书馆在这方面是大有作为的。

第三,为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人才服务。此项任务是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兼而有之。图书馆在培养“四有”新人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今后更应加强。

第四,为领导决策服务。决策是任何工作都不可缺少的。不同层次的决策有不同的影响,小则影响管理工作的效率和企事业的成败,大则关系部门、地区乃至国家的兴衰。国家的宏观调控就属于影响范围大的决策。任何决策都离不开全面、系统、及时、准确的信息。近年来,部分图书馆在为领导决策服务,特别是为党政机关、管理部门服务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收到了可喜成效。但总的看这项工作是最薄弱的,应继续在实践中提高。

四、把为经济建设服务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为经济建设服务,几乎所有图书馆都在做,但认真观察就会发现,认识不同,主观努力不同,效果也不同。特别是按高水平要求,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为不平衡,不稳定,无特色和低效益。只有主观上努力而又做出重大成效才是真正做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当前可采取如下主要措施:

第一,把本馆和本地区、本系统图书馆工作调整到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最优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涉及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许多领域,需要有一系列的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图书馆工作也不例外。即使过去曾进行过调整,并与当时的需要基本适应,也需要按新形势再行调整。

要因地制宜、因馆制宜、实事求是地确定本馆、本地区、本系统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主要任务和一定时期的目标,最好定出规划。

要办出特色。市场经济必然有激烈的竞争。没有特色就没有竞争力,就有被淘汰的可能。所谓有特色,就是既能适应本单位、本地区、本系统的主要需求,又有区别于其他馆的优势,是别馆所不能替代的。

资源的配置要突出为经济建设服务,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包括人、钱、藏书和设施等。各种资源之间要协调,着重加强短线建设。特别要有计划地吸收和培养所需的人才。文献资源建设必须以市场-社会需求作为首要的和有决定意义的原则,彻底破除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模式。真正做到“藏为所需”。[8]同时,还要对布局、机构、规章制度等作出相应的全面的调整,做到目前所能达到的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最优化。

第二,要发挥图书馆的群体优势。现代化管理认为,大系统功能不等于子系统的功能的简单相加,它可以放大子系统功能,甚至产生子系统所不具备的新功能。聪明的有远见的管理者应当在这方面大做文章。

现代化图书馆必须分工协作。对于社会主义图书馆来说,全国一盘棋本应是我们的强项。《全国图书协调方案》下达后,图书馆界曾经作出过很大的努力,但总的看来还是较低层次的。有人认为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搞协作更加困难。这不够全面。图书馆之间既有竞争,更有协作,竞争和协作都是为了提高图书馆的整体社会效益。竞争和协作的基础是各馆的特色。有了特色才有优势,有了优势才能互补。特色优势和分工协调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搞协作,确有诸多困难,但它是少投入多产出的重要途径,应当有所突破。特别是对我们这样的大国、穷国,更是势在必行。

第三,为经济建设服务不是赶时髦的口号,不能摆花架子,必须脚踏实地,讲求实效。15年来,已有服务方式方法一二百种。山不在高,有仙则灵。不管是新办法还是老办法,也不管是洋办法还是土办法,对自己最有效的就是最好的办法。要以效益论英雄。

图书馆工作也是一种生产劳动,其效益的大小也表现为投入与产出之比。但图书馆工作价值的实现是间接的和滞后的,难以计算出经济效益,而主要反映为社会效益,这就为效益的计算带来了困难。显然传统的以图书流通册次为主的计算模式很难反映社会效益;近年来搜集为生产科研服务成果不失为一种好办法,但又不够全面。建议尽快研究和总结出一种能够全面、比较接近于实际社会效益又比较可行的计算统计模式。

第四,要迅速提高图书馆的现代化水平。当前,我国图书馆工作效率低、效益差是致命弱点,必须迅速提高现代化水平,重点是自动化和现代化管理。

我国图书馆自动化进展不够快的重要原因是没有认真汲取外国的经验。我们并不是没有人才,关键是缺少有效的宏观策略。现在,几大家已生产出各自的软件文本,正在分别应用和推广,但是广大用户选择时是谨慎的,谁都不愿意再走弯路。希望组织专家和用户,抛开门户之见,搞些认真的比较和评论,取长补短,打开僵局。

要加速从手工检索到机检的转变过程,大型图书馆应逐步实现联机检索。

管理水平较低是制约我国图书馆事业前进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十几年有许多成功的实践和科研成果,但尚未形成中国特色的图书馆管理系统。

希望辟出一两种以图书馆自动化和现代化管理为重点的刊物,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研究。

第五,要加强图书馆事业的宏观调控。我国的经济发展,过去虽未通过市场来配置资源,但宏观调控还是做了大量工作的。对我国图书馆事业来说,不仅市场对于资源的配置作用是个新课题,而且在计划经济时,宏观调控也不多,所以其任务就更为繁重。目前有许多重大问题需要逐一解决,诸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图书馆如何做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过去所做的文献资源调查及其布局方案将采取什么态度?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效益如何认定?如何促进图书馆自动化进程?对市场经济下出现的某些问题应如何认识和解决?等等。

必须克服目前存在的分散和各自为政状态,建设全国统一的有权威的职能部门,否则宏观调控也不会有理想的效果。协调协作当然也是宏观调控的方式,但同时必须采取更加有效的行政的直至法律的手段。

当前,我国图书馆事业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刻。要想在经济腾飞中有所作为,就必须有大的动作,不能只限于小打小闹,更不能采取冷漠、观望的态度,贻误时机。特别是图书馆事业的各级管理部门和主要当权者,要抓住有利契机,拿出胆识和魄力,把图书馆为经济建设服务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把图书馆事业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来稿时间:1994-03-03。编发者:刘喜申。)

标签:;  ;  ;  ;  ;  ;  

为经济建设服务是中国图书馆永恒的主题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