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胺对T细胞作用的初步实验研究

组织胺对T细胞作用的初步实验研究

温江杨[1]2003年在《组织胺对T细胞作用的初步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组织胺(组胺)—新的信号转导物质,对CD~(4+)和CD~(8+)T细胞增殖活性和IL-2产生的影响,以观察组胺对T细胞的作用及其机理。方法:密度梯度离心及吸附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和外周血淋巴细胞(PBLC),采用抗CD4和CD8抗体分别制备CD~(8+)和CD~(4+)T细胞进行培养,应用MTT(四唑盐)比色法及ELISA法分别检测T细胞增殖活性及培养上清液IL-2水平。结果:(1)组胺+CD~(4+)(或CD~(8+))T细胞培养孔MTT增殖指数及上清液中IL-2水平与自然增殖孔比较显着降低(P<0.05);(2)组胺+CD~(4+)(或CD~(8+))+西咪替丁培养孔MTT增殖指数及上清液中IL-2水平明显高于未加西咪替丁孔(P<0.05);(3)CD~(4+)T细胞自然增殖孔上清液中IL-2水平显着高于CD~(8+)T细胞。结论:(1)组胺可抑制T细胞增殖及IL-2分泌,从而抑制细胞免疫;(2)西咪替丁可阻断组胺对T细胞的抑制作用,组胺对T细胞的免疫抑制作用主要通过T细胞上组胺H_2受体发挥;(3)CD~(8+)T细胞也可产生IL-2,但其功能较CD~(4+)T细胞为低。

杨凡[2]2009年在《复方苦蛇乳膏对慢性湿疹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主要通过临床观察慢性湿疹患者在运用复方苦蛇乳膏治疗前后的瘙痒程度、皮损表现及皮损面积等变化,初步肯定其对慢性湿疹的疗效,并对该药进行安全性评价;通过动物实验研究了解复方苦蛇乳膏对湿疹的作用,初步探索其作用于慢性湿疹的机理。方法:临床观察:将60例慢性湿疹患者随机分为复方苦蛇乳膏组30例和冰黄肤乐软膏组30例,分别给以复方苦蛇乳膏和冰黄肤乐软膏,每日两次,一周为一个疗程,观察两个疗程,并在每个疗程后判定疗效,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对试验药物进行安全性评价。实验研究:主要从叁个大的方面观察复方苦蛇乳膏对湿疹的作用:对小鼠慢性湿疹模型的影响、抗过敏作用研究、抗炎作用研究。用2,4-二硝基氟苯复制小鼠慢性湿疹模型,运用超微结构制片、免疫组化,ELISA等先进技术和研究手段,从细胞的超微结构、细胞因子、组织蛋白等方面对复方苦蛇乳膏作用慢性湿疹的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临床观察结果显示:复方苦蛇乳膏治疗30例慢性湿疹,两周后临床痊愈10例,显效16例,有效4例,无效0例。总显效率为87%,总有效率为100%。其治疗效果优于冰黄肤乐软膏组(P<0.01)。本试验复方苦蛇乳膏在临床观察中未发现有任何不良反应。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复方苦蛇乳膏对小鼠慢性湿疹模型有良好的对抗作用,在病理改变中观察到炎性细胞浸润数明显减少,表皮角质层厚度明显变薄;对DNFB致小鼠DTH有明显抑制作用、能提高胸腺指数,有减小脾脏指数的趋势、能明显抑制组织胺诱发的大鼠皮肤通透性的增加、对磷酸组织胺致豚鼠瘙痒有较好的对抗作用;对冰醋酸致小鼠腹腔通透性增加有显着抑制作用,能明显减轻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但对角叉菜胶引起的小鼠足肿胀改善不明显。在电镜下观察到经复方苦蛇乳膏治疗后慢性湿疹皮肤角质层脂质超微结构修复较好,能明显降低水通道蛋白3在湿疹皮肤组织中半定量总评分,组织中水通道蛋白3的染色强度弱到中度,主要在基底层表达,很少部分表达在棘层。复方苦蛇乳膏能降低小鼠慢性湿疹模型血清中IFN-r、IL-18、IL-31含量,提高工L-4的含量。结论:临床试验提示:外用复方苦蛇乳膏治疗慢性湿疹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动物实验研究提示:复方苦蛇乳膏具有较好的抗炎、抗过敏作用,并对慢性湿疹具有较好的对抗作用,为该药用于治疗慢性湿疹提供了较好的实验基础。此外我们推测复方苦蛇乳膏作用慢性湿疹的机理可能与修复皮肤屏障功能,调节T辅助细胞(Th1/Th2)的动态平衡有关。

杜憬生[3]2008年在《消疹液治疗慢性湿疹的药理学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湿疹是皮肤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现代医学认为湿疹是一种过敏性疾病,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皮肤炎症反应,属于Ⅳ型变态反应。湿疹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3种。其中慢性湿疹在皮肤科病人中占有相当比例,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慢性湿疹的病因极为复杂,大多数患者经过长年累月的治疗未获痊愈,医生往住告之“无法治疗”,患者亦常失去信心,沉浸于阵发性奇痒的痛苦中,遭受精神创伤。目前单纯西药治疗如抗组胺制剂、皮质类固醇和免疫抑制剂有较大的局限性及副作用,且容易复发,而中医药治疗慢性湿疹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既全面地照顾了病情,又减少了激素等系统应用的不良反应。但由于慢性湿疹病程较长且容易复发,因此本病的治疗到目前为止仍没有一种特别有效的药物。积极探索能够治疗慢性湿疹而副作用相对较少、疗效确切、复发率低的药物是科研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对解除广大患者的病痛、提高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即在遵循中医药理论下,运用现代科学的研究手段验证消疹液对慢性湿疹的作用,为消疹液治疗慢性湿疹提供实验依据,同时也为应用于临床提供有力的理论基础。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验证消疹液对实验性慢性湿疹的作用,探索药效及其作用机理。设计方案:选用卵蛋白造成大鼠同种被动皮肤过敏反应及DNCB造成小鼠迟发性过敏反应,比较消疹液与其他对照组之间的差异;采用DNCB激发的方法诱发豚鼠慢性湿疹皮炎模型,观察消疹液对其的影响;观察消疹液对磷酸组织胺所致豚鼠的痒阀的影响;观察消疹液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胀、大鼠蛋清足跖肿胀的影响。研究过程与方法:1.抗过敏试验1.1对大鼠同种被动皮肤过敏反应(POA.I型变态反应)的影响取健康SD白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皮炎平组、丹皮酚组、消疹液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每组10只。在大鼠背部两侧注射含IgE血清,注射后涂药。末次涂药后1h,每鼠尾静脉注射1%卵蛋白和1%伊文氏蓝-生理溶液,30min后处死动物,取下蓝色斑皮片并剪碎,用7:3丙酮生理盐水混合液5ml浸泡24小时,离心取上清液,在610nm处测OD值(表示皮肤过敏反应的强弱),比较各组的差异。1.2对小鼠迟发性超敏反应(DTH)的影响选取健康NIH小白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皮炎平组、丹皮酚组、消疹液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每组10只。先用DNCB丙酮溶液涂于各组动物右耳双面进行攻击,攻击后给小鼠右耳涂药。末次涂药1h后处死小鼠,剪下左右耳壳,称重,以左右耳片重量之差为肿胀度(表示DTH的强弱),比较各组的差异。2.对豚鼠慢性湿疹皮炎模型的影响取健康豚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皮炎平组,消疹液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每组10只。采用2,4-二硝基氯苯(DNCB)激发的方法诱发豚鼠慢性湿疹皮炎模型。致敏后给药(模型对照组和正常组涂生理盐水),2次/d,连续30d。最后处死豚鼠,剪取右侧耳廓,常规病理切片,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和炎症细胞浸润情况。3.止痒作用(组胺致痒反应)取健康豚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皮炎平组,消疹液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每组8只。首先擦伤豚鼠右足背,10min后开始在创面处滴0.01%磷酸组织胺0.05ml/只,此后逐步递增浓度,每次均为0.05ml/只,直致出现豚鼠回舔右后足,以最后出现豚鼠回头舔右后足时所给予的磷酸组织胺总量为致痒阈,比较各组的差异。4.抗炎作用4.1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胀的影响取NIH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皮炎平组,丹皮酚组,消疹液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每组10只。实验时,给小鼠右耳双面各涂二甲苯0.05ml一次,待二甲苯挥干后以及30min后再按上法各涂药一次。1h后处死小鼠,剪下左右耳壳,称重,以左右耳片重量之差为肿胀度,比较各组的差异。4.2对大鼠蛋清性足肿胀的影响取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皮炎平组,丹皮酚组,消疹液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每组10只。实验时,先测定大鼠右后足踝关节以下容积(作为基础值),然后在大鼠右后足跖腱膜下注射100%新鲜鸡蛋清(0.1ml/只)致炎,测量致炎后1、2、3、4小时的足肿容积,减去基础值,作为足肿胀度,比较各组的差异。主要结果:消疹液对大鼠同种被动皮肤过敏反应及小鼠迟发性超敏反应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豚鼠慢性湿疹皮炎模型的实验表明,消疹液可减轻皮肤过敏性炎导致的充血及炎细胞浸润。消疹液能显着提高致痒剂磷酸组织胺对豚鼠的致痒阂;并显着抑制大鼠蛋清性足肿胀和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胀。慢性湿疹有一定疗效。

李斐[4]2004年在《金银花水提物治疗卵清蛋白过敏小鼠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观察金银花水提物对卵清蛋白(Ovalbumin OVA)介导的BALB/c小鼠变态反应的影响,为临床治疗儿童食物过敏症提供药理学依据。【方法】 对象:选用6周龄无鸡蛋喂养的BALB/c雌鼠为实验对象,小鼠经OVA肠道致敏、激发后根据灌服不同浓度金银花水提物随机分为高(H 100%)、中(M 50%)、低(L 25%)组,同时设置生理盐水为阴性对照(NS)组和单纯OVA肠道激发为阳性对照(Ch)组。方法:(1)以OVA介导的热不稳定性及热稳定性小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PCA)分别检测速发型变态反应时金银花水提物对小鼠体内OVA特异性IgE和IgG1的影响;(2)小鼠小肠切片HE染色及甲苯胺兰染色观察金银花水提物对OVA过敏BALB/c小鼠小肠组织形态的影响;(3)组织胺荧光测定法了解金银花水提物对过敏BALB/c小鼠小肠组织胺含量的影响;(4)小鼠足垫肿胀实验检测金银花水提物对OVA诱导BALB/c小鼠细胞介导的变态反应的影响。<WP=10>【结果】 (1)H、M浓度金银花水提物连续灌胃给药10天,可抑制OVA介导的BALB/c小鼠同种热不稳定性PCA反应,但对热稳定性同种PCA反应无抑制作用;(2)HE染色可见H、M浓度金银花水提物可缓解OVA过敏小鼠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局灶性坏死、脱落,固有层淋巴细胞、浆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现象;(3)甲苯胺兰染色可见H、M浓度金银花水提物可缓解过敏小鼠小肠肥大细胞聚集和脱颗粒现象,提高过敏小鼠小肠固有层中的完整肥大细胞百分率;(4)组织胺荧光测定法显示H、M浓度金银花水提物可使过敏小鼠小肠组织中组织胺的含量升高;(5)叁种浓度金银花水提物可缓解OVA介导的小鼠DTH反应。【结论】 首次证实金银花水提物可缓解OVA介导的小鼠变态反应:(1)H、M浓度金银花水提物干预可降低OVA介导的小鼠皮肤被动致敏反应时血清中OVA特异性IgE水平,减轻OVA过敏小鼠肠道粘膜肥大细胞脱颗粒、聚集现象,抑制肠道组织胺释放,缓解IgE介导的速发型变态反应造成的组织损伤;(2)H、M浓度金银花水提物可抑制OVA多次激发造成的过敏小鼠肠粘膜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现象;同时叁种浓度金银花水提物均可减轻过敏小鼠足垫肿胀反应,提示金银花水提物对细胞介导的迟发型变态反应也有缓解作用。When

付文洋[5]2006年在《五龙颗粒对实验性AR大鼠细胞因子mRNA表达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动物实验在病理形态、生理生化及分子生物学等方面,从基因水平上研究五龙颗粒对脾虚型AR的影响及该型AR的治疗机制。为健脾益气固表的五龙颗粒治疗AR在临床应用提供部分理论依据。 方法:将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①空白组②脾虚+AR模型组(简写为脾虚AR模型组)③脾虚+AR+中药组(简写为脾虚AR中药组)④脾虚+AR+西药组(简写为脾虚AR西药组)⑤AR模型组⑥AR+中药组(简写为AR中药组)⑦AR+西药组(简写为AR西药组)。脾虚模型依据李德新采用饮食不节加游泳疲劳过度综合因素伤脾的方法造模,AR模型按照安云芳报道的方法造模,复制病证结合之模型。治疗组造模结束后开始给药,治疗期间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每日给药1小时后再予以5%卵白蛋白溶液半量激发。造模第一天开始,观察动物一般情况变化,并在滴入卵白蛋白溶液30分钟内,着重观察鼻部症状、鼻分泌量。用药第七天时,实验动物分别在卵白蛋白激发后,观察30分钟,了解动物AR发作情况;之后立即处死动物。每组随机选取6只大鼠,剥离上颌骨后立即用标准比色板测鼻中隔粘膜pH值;并摘取鼻中隔,观察光镜和电镜下的病理形态变化。剩余6只大鼠在超净工作台上取鼻粘膜,提取mRNA,并逆转录为cDNA,用RT-PCR法测定白细胞介素2,4,6(IL-2 IL-4,IL-6),干扰素-γ(IFN-γ),其mRNA的表达。另外,分别在造模结束后及处死动物前,取血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组胺的含量。 结果:中药组动物pH值较模型组有所恢复(p<0.01)。治疗前模型组血清组胺含量明显升高,与空白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后治疗各组均较模型组显着下降(P<0.01),而治疗各组之间及与空白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中药组大鼠鼻粘膜IL-2mRNA,IFN-γmRNA的表达较模型组显着升高(p<0.01或p<0.05);中药组大鼠鼻粘膜IL-4mRNA,IL-6mRNA的表达较模型组显着下降(p<0.01或p<0.05);而治疗各组之间比较及与空白组比较IL-2mRNA,IL-4mRNA,IL-6mRNA,IFN-γmRNA的表达无显着性差异(P>0.05),脾虚AR模型组与AR模型组比较IL-2mRNA,IL-4mRNA,IL-6mRNA,IFN-γmRNA的表达也无显着性差异(P>0.05)。 结论:五龙颗粒对实验性AR大鼠具有抗组胺、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等

李忻红[6]2008年在《消敏颗粒抗Ⅰ型超敏反应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消敏颗粒抗皮肤、全身Ⅰ型超敏反应的作用并探讨其机制,为临床应用消敏颗粒治疗荨麻疹等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实验分叁部分进行消敏颗粒抗Ⅰ型超敏反应的研究。首先,进行消敏颗粒抗皮肤Ⅰ型超敏反应的研究,包括利用组胺、5-羟色胺所致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实验和小鼠耳异种被动皮肤超敏反应(PCA)模型,研究消敏颗粒对组胺及5-羟色胺所致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PCA以及足跖肿胀的影响。其次,进行消敏颗粒抗全身Ⅰ型超敏反应的研究,包括利用Compound48/80致小鼠休克及抗原所致豚鼠过敏性休克模型,研究消敏颗粒对动物过敏性休克的影响。最后,对消敏颗粒抗Ⅰ型超敏反应的机制进行探讨,包括消敏颗粒对大鼠腹腔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影响;荧光测定改良法检测消敏颗粒对大鼠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的影响;免疫组化法检测消敏颗粒对大鼠肥大细胞释放5-羟色胺的影响;ELISA法检测消敏颗粒对致敏大鼠血清IgE含量的影响;ELISA法检测消敏颗粒对致敏大鼠血清中细胞因子IFN-γ、IL-4的含量的影响;RT-PCR方法检测消敏颗粒对致敏大鼠脾淋巴细胞的IFN-γmRNA、IL-4 mRNA表达的影响;透射电镜观察消敏颗粒对脾组织T细胞、培养脾T细胞凋亡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消敏颗粒对血T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1.消敏颗粒对组胺致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的影响:结果表明,消敏颗粒对组胺致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有抑制作用,各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低剂量组P<0.05,中、高剂量组P<0.01),消敏颗粒低、中、高剂量组呈现明显的量效关系。2.消敏颗粒对5-羟色胺致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的影响:结果表明,消敏颗粒对5-羟色胺致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有抑制作用,各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3.消敏颗粒对小鼠耳异种被动皮肤超敏反应(PCA)的影响:结果表明,消敏颗粒各组PCA均明显减轻,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4.消敏颗粒对组胺所致小鼠足跖肿胀的影响:结果表明,低剂量组在注射后30min时有一定抑制作用(P<0.05),以后随着时间的延长,作用逐渐减弱。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在本实验范围内的各时间段均可显着抑制足跖肿胀。5.消敏颗粒对Compound48/80致小鼠休克的影响:结果表明,可导致小鼠休克、死亡,消敏颗粒可以降低其死亡率,高剂量组效果较明显,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6.消敏颗粒对抗原所致豚鼠过敏性休克的影响:结果表明,消敏颗粒各组均可延缓其发敏时间,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7.消敏颗粒对大鼠血清IgE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消敏颗粒可抑制IgE的分泌,各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8.消敏颗粒对大鼠腹腔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正常组比较,各实验组肥大细胞脱颗粒均增多,差异显着。消敏颗粒各组与模型组比较,均可减少肥大细胞脱颗粒,差异有显着意义(P<0.01)。9.消敏颗粒对大鼠腹腔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的影响:结果表明,消敏颗粒各组与模型组相比,大鼠腹腔肥大细胞组胺的释放量均明显降低(P<0.01),消敏颗粒高剂量组与扑尔敏组肥大细胞组胺的释放量均低于低剂量组,差异有显着意义(P<0.01)。10.消敏颗粒对大鼠腹腔肥大细胞释放5-羟色胺的影响:结果表明,消敏颗粒各组部分腹腔肥大细胞颗粒脱失,5-羟色胺表达减弱。对细胞进行综合积分可见,消敏颗粒各组均明显高于模型组,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1)。11.消敏颗粒对大鼠血清IFN-γ、IL-4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消敏颗粒各组大鼠血清IFN-γ含量有增加的趋势,其中以消敏颗粒高剂量组增加更明显,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意义(P<0.01)。消敏颗粒各组大鼠血清IL-4含量降低,其中以消敏颗粒高剂量组降低明显,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意义(P<0.01)。消敏颗粒组IFN-γ/IL-4高于模型组,差异有显着意义(P<0.01)。12.消敏颗粒对大鼠脾IFN-γmRNA、IL-4mRNA表达的影响:琼脂糖电泳结果表明,消敏颗粒组和扑尔敏组IFN-γDNA经扩增后可见光亮的条带,消敏颗粒高剂量组和扑尔敏组强于其它组。模型组IL-4DNA扩增后其亮度强于正常组和各用药组,正常组条带最暗。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消敏颗粒高剂量组大鼠脾组织IFN-γmRNA的表达增加明显,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意义(P<0.01)。大鼠脾组织IL-4 mRNA的表达模型组显着高于正常组(P<0.01),消敏颗粒高剂量组表达显着降低(P<0.01)。13.透射电镜观察消敏颗粒对脾组织T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消敏颗粒组可见到脾T淋巴细胞早期凋亡表现和典型的凋亡小体。14.透射电镜观察消敏颗粒对脾T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模型组的脾T淋巴细胞的结构多趋于正常,发生明显凋亡的细胞较少,偶见坏死脾T淋巴细胞。消敏颗粒组脾T淋巴细胞发生明显的凋亡。15.流式细胞仪检测消敏颗粒对外周血T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消敏颗粒组T淋巴细胞凋亡量明显增加。消敏颗粒组与模型组比较,T淋巴细胞凋亡百分率差异有显着性(P<0.01)。结论1.消敏颗粒具有抑制皮肤Ⅰ型超敏反应的作用:能抑制组胺及5-羟色胺致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能抑制小鼠异种皮肤被动过敏反应;对组胺所致小鼠足跖肿胀具有抑制作用。2.消敏颗粒具有抑制全身Ⅰ型超敏反应的作用:能降低Compound48/80所致小鼠过敏性休克的死亡率;可以延缓抗原所致豚鼠发敏时间,高剂量组可降低死亡率。3.消敏颗粒具有减少肥大细胞脱颗粒;减少组胺和5-羟色胺的释放;降低血清总IgE含量;增加大鼠血清IFN-γ含量,降低IL-4含量,促进IFN-γmRNA表达,抑制IL-4mRNA表达,使Th1/Th2比例上调;诱导T淋巴细胞凋亡等作用。消敏颗粒不仅可以通过抑制IgE生成,减少肥大细胞等效应细胞释放生物活性介质拮抗Ⅰ型超敏反应,而且可能通过调节Th1/Th2亚群之间的免疫平衡、诱导T淋巴细胞凋亡等作用机制发挥抗Ⅰ型超敏反应作用。

王俊慧[7]2012年在《Pso P27抗原参与银屑病机制探索及清热凉血解毒法干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Pso P27抗原是一种在银屑病患者鳞屑中提取的银屑病相关抗原,由肥大细胞产生,在银屑病皮损及外周血中以免疫复合物形式存在,与银屑病病情密切相关,药物治疗后皮损区抗原表达可显着下降,然而该抗原参与银屑病发病的确切机制尚不明确。清热凉血解毒法治疗银屑病疗效确切,多项临床研究均支持了这一观点。而且在前期研究中,我们发现它能够有效降低Pso P27抗原在银屑病患者皮损中的表达。因此,为了揭示清热凉血解毒法治疗银屑病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和科学内涵,为银屑病的临床治疗实践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采用体外实验的方法,以探索Pso P27抗原诱发银屑病的内在机制,并且观察清热凉血解毒法体外干预效果。内容:(1)pso p27抗原对银屑病相关免疫细胞T细胞、PBMC细胞的增殖及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及此两种细胞上清液对Hacat细胞增殖的影响,以及清热凉血解毒含药血清对以上细胞增殖及细胞因子分泌的干预。具体实验方法如下:培养银屑病患者T细胞、PBMC细胞及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株Hacat,用pso p27抗原进行干预,分别采用MTT、WST-1及WST-8的方法检测不同时点叁种细胞的增殖度,并采用ELISA检测方法,检测T细胞及PBMC细胞因子分泌,包括IL-1、TFN-α。采用大鼠含药血清制备的方法,制备清热凉血解毒含药血清(生地、紫草、土茯苓、白花蛇舌草、大青叶、赤芍、丹皮等),用不同浓度梯度含药血清干预T细胞、PBMC细胞及Hacat细胞,观察以上叁种细胞的增殖情况(检测方法同前)。(2)清热凉血解毒药物有效单体对Hacat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选择该方药可能有效的四种单体:熊果酸(白花蛇舌草)、落新妇苷(土茯苓)、紫草素(紫草)及丹皮酚(牡丹皮),以不同浓度干预Hacat细胞,以明确药物单体对该细胞的干预作用。检测指标包括:细胞增殖(WST-8)、细胞周期,细胞凋亡(流式细胞仪技术及免疫荧光技术均采用AV/PI双染法),RT-PCR观察该四种单体对Hacat细胞促凋亡基因Bax及抑凋亡基因Bcl-xl的影响。结果:(1)Pso P27抗原在体外并不能有效诱导T细胞的活化,同时对其细胞因子的分泌亦无明显影响,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PBMC细胞的体外增殖,诱导其TNF-α的分泌。同时,银屑病患者PBMC上清液以及Pso p27干预后PBMC匕清液均可以刺激Hacat细胞的体外增殖,且抗原干预后增殖效果更为明显。而清热凉血解毒含药血清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T细胞、PBMC细胞以及Hacat细胞的体外增殖,其抑制作用与含药血清的浓度及剂量相关,只有当血清浓度达到20%时,其抑制作用才较为明显,且其中以大浓度及阳性对照组为最显着。与此同时,我们连续5日观察了含药血清对Hacat细胞增殖干预的影响中发现,其抑制效果与作用时间之间关系并不十分明确。(2)中药单体对Hacat细胞的干预研究中,熊果酸、紫草素及丹皮酚均能够有效抑制Hacat细胞的体外增殖,且抑制作用与药物浓度密切相关,而落新妇苷则对Hacat细胞具有体外促增殖作用。在对Hacat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中,前叁者均可以对Hacat细胞产生周期阻滞,然而阻滞时期并不相同,如熊果酸可以将Hacat细胞阻滞于G1/G0期,而紫草素及丹皮酚则将Hacat细胞阻滞于G2/M期。由于落新妇苷对Hacat细胞具有促增殖作用,因此其对Hacat细胞的周期影响并不能用周期阻滞表示。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细胞G2/M期的含量,促使细胞及早进入G1/G0期。前叁者还可以诱导Hacat细胞的凋亡,其凋亡率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具有显着差异,而落新妇苷则可以抑制(?)Hacat细胞的早期凋亡,其早期凋亡率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着差异。在对Bcl-xl及Bax的干预作用中,四种单体干预效果均不同。熊果酸可以促进Bcl-xl的含量的升高,并降低Bax的含量,而紫草素则具有双抑制作用,丹皮酚则具有双促进作用,落新妇苷对它们的表达并无影响。结论:(1)Pso p27是银屑病相关抗原之一,多项研究表明它参与银屑病发病,然而具体机制尚不明确。我们认为它与T细胞的活化及相关细胞因子的释放密切相关,然而实验结果证明它并不能有效诱导T细胞的体外增殖及细胞因子的释放,但却可以对PBMC细胞产生促增殖及促细胞因子释放的作用,同时还可以间接引起Hacat细胞的体外增殖。因此,我们认为Pso P27参与银屑病的发病与PBMC细胞密切相关,活化后的PBMC细胞可以释放相关细胞因子等,诱导银屑病的发病。然而,PBMC为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组成的一个多细胞群,Pso P27抗原确切作用的靶细胞尚不完全明确,仍需要我们进一步通过实验,加以发现与验证。(2)清热凉血解毒含药血清对银屑病发病相关细胞的干预存在不稳定性清热凉血解毒含药血清对银屑病发病的多种细胞均具有体外抑制增殖的作用,其生物效应的发挥与药物浓度呈依赖关系。然而,由于中药含药血清的制备工艺较为繁琐,涉及环节较多,稳定性较差,因此我们应更加关注如何改进此中药药理学分析方法,使其能够更好地为中药复方的药理及药效研究服务。此外,中药复方干预疾病多是多通路多靶位的,抑制相关细胞的体外增殖,仅仅是其作用机制的一个侧面,我们还需要全面认识清热凉血解毒含药血清疗效的发挥的作用机制。(3)清热凉血解毒中药单体对Hacat细胞的增殖与凋亡作用各具特色在本研究中我们检测了中药单体熊果酸、紫草素、丹皮酚及落新妇苷体外干预Hacat细胞,对其体外增殖、细胞周期分布、凋亡以及凋亡基因Bcl-xl与Bax表达的影响。单体的药物作用既存在相同点,又各有特色。其中熊果酸、紫草素以及丹皮酚的作用,与白花蛇舌草、紫草以及丹皮在银屑病治疗中的作用效果基本保持一致,在体外实验中仍能够抑制Hacat细胞的增殖,同时促进其凋亡,但是对于凋亡基因Bax、Bcl的影响各不相同。而落新妇苷在却能够体外促进Hacat细胞的增殖,并对其早期凋亡具有一定抑制能力,而对凋亡基因Bcl-xl及Bax的表达无影响。这与土茯苓治疗银屑病的临床疗效存在差异。我们考虑该单体可能并不是土茯苓治疗银屑病的有效单体,或者落新妇苷治疗银屑病的靶细胞并不是Hacat细胞而是T细胞等免疫细胞,或者与我们所选取的单体浓度相关。

张文娟[8]2011年在《白鲜皮提取物治疗慢性湿疹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慢性湿疹患者在皮肤科病人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其病因复杂,治疗难度很大。临床中慢性湿疹以患者经常性难耐受的瘙痒及病情的发复发作难愈为其突出特点。慢性局限性湿疹的治疗以外用为主,西药常用激素类药物,但由于皮质类固醇药物副作用较大,并且容易复发。科研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因此,积极探索能够外用有效的治疗慢性湿疹,并且副作用相对较少的药物是科研的重中之重。白鲜皮在治疗变态反应性疾病中表现出良好的前景。目前白鲜皮外用治疗湿疹还仅限于复方制剂,其有效成分和作用机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提取白鲜皮的主要药效成分梣酮、白鲜碱和黄柏酮的浸膏进行实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白鲜皮主要的活性成分梣酮、白鲜碱和黄柏酮外用止痒及治疗慢性湿疹的作用机制,客观评价白鲜皮主要药效成分治疗慢性湿疹的有效性,同时为白鲜皮单体的研究提供实验数据。研究过程与方法:1止痒作用(磷酸组胺致痒实验)取白色短毛豚鼠,随机分为阳性对照组,模型组,白鲜皮叁种单体提物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每组10只。首先擦伤豚鼠右足背,10min后开始在创面处滴0.01%磷酸组织胺0.05ml/只,此后逐步递增浓度,每次均为0.05ml/只,直致出现豚鼠回头舔右后足,以最后出现豚鼠回头舔右后足背时所给予的磷酸组织胺总量为致痒阈,比较各组的差异。通过外用白鲜皮叁种单体的浸膏,观察豚鼠的瘙痒反应并计算豚鼠的痒阈值,来判断白鲜皮主要药效成分外用止痒的疗效;2对豚鼠慢性湿疹皮炎模型的影响取白色短毛豚鼠,随机分为阳性对照组,模型组,正常对照组、白鲜皮叁种单体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每组10只。采用2,4—二硝基氯苯(DNCB)激发的方法诱发豚鼠漫性湿疹皮炎模型。致敏后给药,2次/d,连续30d。最后处死豚鼠,剪取右侧耳廓,常规病理切片,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和炎症细胞浸润等情况。通过DNCB致豚鼠迟发性过敏反应的模型,观察白鲜皮单体提取物对其的影响。3免疫组织化学法对(DNCB)诱发豚鼠漫性湿疹皮炎模型的5-羟色胺蛋白进行检测用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法,对豚鼠慢性湿疹皮损处5-羟色胺(5-HT)进行标记研究,根据实验结果观察白鲜皮单体提取物对其的影响。结果:白鲜皮叁种单体提取物(梣酮、白鲜碱、黄柏酮)可显着提高致痒剂磷酸组胺对豚鼠模型的痒阈值,且对豚鼠迟发型超敏反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能减轻DNCB致皮肤过敏反应的炎性细胞浸润,并能抑制迟发型变态反应过程中炎症介质5-羟色胺的释放。结论:白鲜皮单体提取物具有抗豚鼠慢性皮炎湿疹、止痒及阻止过敏反应中5-羟色胺释放的作用,对治疗慢性湿疹有一定疗效。

王欣[9]2006年在《健脾渗湿法治疗特应性皮炎的疗效及对患者免疫功能调节作用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 探讨AD患者外周血清IgE、Th2/Th1型细胞因子分布以及外周血PBMC中GATA-3基因的表达状况,以期对AD的病机进一步深入认识;并初步探讨导师健脾渗湿法治疗AD的经验方特应性皮炎方对脾虚湿蕴型AD患者的疗效以及其可能的免疫学机制,指导临床实践,并为新药开发奠定基础。 方法 本研究选择28例脾虚湿蕴型AD患者为研究对象,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3个月分别记录SCORAD积分的改善。并在28名患者中随机选取15名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时以及15例正常人分别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总IgE、Th2/Th1型细胞因子(选用白介素4、白介素10代表Th2型细胞因子,以白介素12代表Th1型细胞因子),同时用RT-PCR法检测外周血PBMC中GATA-3基因的表达状况。 结果 28例AD患者经特应性皮炎方治疗1个月后SCORAD积分即有明显降低,3个月后SCORAD积分进一步下降,差异有非常显着性(P<0.01),说明特应性皮炎方对AD有确切的疗效。 AD患者的治疗前血清IgE水平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Th2型细胞因子(IL-4、IL-10)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Th1型细胞因子(IL-12)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外周血PBMC中GATA-3mRNA水平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治疗后血清IgE水平较治疗前略有降低(P>0.05),IL-4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IL-10水平与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IL-12水平较治疗前有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ATA-3mRNA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SCORAD积分与IgE呈正相关(R=0.639,P<0.05);IL-4与IL-10呈非常显着正相关(R=0.935,P<0.01);IL-4与GATA-3呈显着正相关(R=0.673,P<0.05);GATA-3与IL-10呈显着正相关(R=0.705,P<0.01);余细胞因子间无明显相关性。 结论 1.特应性皮炎方治疗后1个月,AD患者的SCORAD积分就开始有显着的下降(P<0.05);而治疗后3个月后,SCORAD积分较1个月时进一步明显的下降(P<0.01),说明特应性皮炎方治疗AD有确切疗效。另外,从SCORAD积分随疗程的变化也可以看出,应用特应性皮炎方治疗AD 1个月即有较明显的好转,但如要达到更好、更稳定的疗效,应继续治疗一段时间。 2.28例AD患者中随机选取15例,在治疗前与治疗后3个月,连同15例正常对照组分别采用ELISA法检测外周血清总IgE、Th2/Th1型细胞因子(选用白介素4、白介素10代

闫明茹[10]2007年在《针灸关元、命门、足叁里穴对免疫失调模型大鼠IL-18、AVP及相关因子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针灸作为传统的治疗方法行之有效,其整体调节的优势逐步被认同,虽然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针灸机理的阐释仍不能令人满意。对针灸防治、预防疾病的作用机制进行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仍是必要的。微观研究,整体综合或许是一条思路。本实验在前期实验的基础上,通过继续观察针刺对束缚、佐剂性关节炎(AA)模型大鼠的影响,从电针刺激作为处理手段,选取关元、命门、足叁里叁穴,在深究上述叁个穴位在中医理论下共性和特性的基础上,通过检测分子生物学水平上的指标变化来研究这叁个穴位对不同应激源所致免疫失调的模型大鼠的调控机制,并结合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学说,来揭示针灸整体调控的部分机理。实验以AA、束缚模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组织学、免疫组化及放射免疫等技术方法检测脑内及血液中细胞因子、神经肽类等物质,观察针灸对不同应激源所致的免疫失调模型的影响。选取雄性Wistar大鼠120只随机分为15组,每组各8只,分别为:正常组、AA模型组、束缚模型组、AA针关元组、AA针命门组、AA针足叁里组、AA灸关元组、AA灸命门组、AA灸足叁里组、束缚针关元组、束缚针命门组、束缚针足叁里组、束缚灸关元组、束缚灸命门组和束缚灸叁里组等。实验结论为,针刺的调整作用是多方面、多环节、多途径、多水平的,针刺对神经、内分泌、免疫叁大系统均具有调节作用,主要结果如下:1.针灸能使AA大鼠关节红、肿、热等症状减轻,关节肿胀率降低,镜下观察关节滑膜中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轻,关节软骨结构完整。提示针灸具有减少炎症渗出,促进渗出物吸收,抑制炎症反应作用。2.针灸能使AA大鼠迟发性左足足爪肿胀率降低,且针灸关元穴效应最强,电针更为明显。提示针灸能减轻机体继发反应的程度,对机体亢进的免疫反应有一定的阻抑作用。3.针灸通过调节IL-1、TNF-α、IL-2、L-18的水平来降低机体的炎症反应程度。4.针灸对大鼠血清IL-2水平具有双重调节作用:对AA模型大鼠表现为明显上调,对束缚模型大鼠表现为上调不明显,关元则表现为下调趋势。5.针灸可通过调节大鼠ACTH的水平来减轻外界各种不良应激对机体所造成的伤害。6.针灸可整体调节大鼠大脑皮层AVP的分泌和释放,继而在中枢水平即可刺激CRF及ACTH释放,刺激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分泌,发挥对整个HPA轴的功能的调控作用。7.关元穴对机体炎症反应的调节作用优于足叁里穴和命门穴,且命门穴作用最差;同时,关元穴、命门穴和足叁里穴在防治免疫功能失调疾病中具有各自规律与特点,并且对不同模型的调节作用不同,体现了腧穴特异性的特点。并且电针对机体的免疫调整作用强于艾灸。8.针灸可通过对中枢、外周等不同水平的作用,调节机体神经递质和相关免疫因子的合成和释放,继而作用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并通过此网络多水平、多层次、多靶点的共同作用,发挥多元化的功能,从而提高机体对外界不良应激的抵抗能力,并将外界对机体的伤害减小到最低。针灸的这种作用,由于各类内在因素的影响,体现了多元化、复杂性的一面,同时也证明了针灸在调控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中各种递质、细胞因子复杂的内在机制。

参考文献:

[1]. 组织胺对T细胞作用的初步实验研究[D]. 温江杨. 山西医科大学. 2003

[2]. 复方苦蛇乳膏对慢性湿疹的临床和实验研究[D]. 杨凡.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9

[3]. 消疹液治疗慢性湿疹的药理学研究[D]. 杜憬生.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8

[4]. 金银花水提物治疗卵清蛋白过敏小鼠的实验研究[D]. 李斐. 重庆医科大学. 2004

[5]. 五龙颗粒对实验性AR大鼠细胞因子mRNA表达影响的研究[D]. 付文洋.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6

[6]. 消敏颗粒抗Ⅰ型超敏反应的实验研究[D]. 李忻红.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08

[7]. Pso P27抗原参与银屑病机制探索及清热凉血解毒法干预[D]. 王俊慧.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2

[8]. 白鲜皮提取物治疗慢性湿疹的实验研究[D]. 张文娟.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1

[9]. 健脾渗湿法治疗特应性皮炎的疗效及对患者免疫功能调节作用的研究[D]. 王欣.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6

[10]. 针灸关元、命门、足叁里穴对免疫失调模型大鼠IL-18、AVP及相关因子影响的实验研究[D]. 闫明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

标签:;  ;  ;  ;  ;  ;  ;  ;  

组织胺对T细胞作用的初步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