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家技术学习模式研究:文献综述_发展中国家论文

发展中国家技术学习模式研究:文献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中国家论文,文献论文,模式论文,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8:G40-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241(2007)01-0078-05

一、技术学习——发展中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关键路径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趋势愈演愈烈,国际化的生产和贸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科技和创新活动变得越来越国际化。在越来越开放的经济环境中,企业进行多层面的技术学习的能力是其竞争优势的源泉,是实现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1][2]。技术学习对发展中国家和后发公司更具有具特殊的意义。在日益开放的国际环境下,后发国家和后发公司有可能比先行者更多、更广泛、更深入地利用国内外的技术资源,集成全球优势因素来提升竞争能力。但是,在这个全球化的过程中,科学技术知识并没有在不同国家和民族间得到均衡的利用。全球化只是给发展中国家和后发公司提供了新的机会,并不是所有国家和地区都能够在全球化过程中获得同样有意义的发展,有些国家甚至在逐步被边缘化。技术能力的提高只能通过学习获得。基于自主的技术学习才是发展中国家和后发企业学习海内外先进技术的最有效的途径[3],也是实现较多的自主技术创新,提高发展的竞争性和持久性的最佳途径。

二、发展中国家技术学习模式的研究

对于发展中国家和后发企业而言,它们显然不同于领先者。它们往往在远离世界的科学和创新中心运行,与主流的技术和研发资源脱节,工业和技术的基础设施发展不完善,大学和其他教育机构、技术机构技术能力弱,配置较差,对它们而言,它们在国际国内的市场竞争中,依赖于从其他国家的公司获取的技术并逐渐积累,以形成自己的技术能力。为此,它们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

它们也不同于技术追随者。追随者与领先者一样,与领先的市场直接联系。在有些情况下,快速的追随者可能比技术领先者更具有优势,因为它们具有实质性的资源,可以快速地模仿领先者的产品,通过模仿避免某些成本,并且可能调整产品和工艺,使其更接近用户的需求。领先者和追随者的优势并没有在后发企业中体现,因为它们的技术较弱,并且与领先用户脱节。

所以,发展中国家及其后发企业的技术学习模式并不同于发达国家及其领先企业。

1.Linsu Kim的技术学习模式

经典的发达国家产业和企业技术发展A-U模式认为,技术发展经过流动、过渡的和特定三个阶段。Linsu Kim[4]在其《从模仿到创新:韩国技术学习的动力学》一书中,以韩国的汽车业、电子业、半导体业为例,提出了发展中国家不同于发达国家的逆向技术发展的三阶段学习模式(如图1)。

图1 两种不同的技术轨道

资料来源:Linsu Kim,1997

Linsu Kim认为,在工业化的早期阶段,后发国家由于缺乏建立生产运作的本地能力,企业家们从工业发达国家获得成熟的国外技术,通过获得国外成套技术来启动生产。这一阶段的生产仅仅是外国投入的组装生产,生产出相当标准的、无明显差别的产品。一旦这些国外的技术在本地转移成功,生产和产品设计技术将很快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传播,吸引了新的后来者加入竞争,激发了本国消化吸收国外技术来生产各具特色的产品的技术努力。通过消化吸收引进技术,本国的企业可以由模仿性分解研究来开发相关产品,引进的技术逐步获得改进提高。

后发国家三段式技术发展轨迹不仅仅发生在特定阶段成熟技术的传播中。后发国家的那些已经成功的获得、消化吸收、改进了引进技术的企业可能会利用发达国家尚处于过渡阶段的较高技术重复这一过程。如果成功的话,他们也许会最终积累本国的技术能力,在流动阶段总结出新兴的技术,向发达国家中的企业发出挑战。当有足够的企业达到这一阶段时,这个国家就可以被视为是发达国家。

Linsu Kim的逆向三段式技术学习模式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技术发展的经典模式,在文献中被不断引用,是迄今为止最为广泛应用的模式。

2.Michael Hobdav的技术学习模式

Hobdav对技术学习问题的研究也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他的一系列关于技术学习的研究,以其专著《创新在东亚:对日本的挑战》为代表。在该书中,Hobday以技术复杂而具有高度竞争性的电子工业为研究对象,对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四个国家或地区的技术学习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后发国家的技术学习模式(如表1)。Hobday的理论被著名创新理论研究专家Christopher Freeman认为,对整个“后发国家经济追赶理论”体系做出了卓越贡献[5]。

表1 Hobday的技术学习模式

市场阶段 技术阶段

1 被动的进口商拉动

装配技能、基本生产能力

廉价的劳动力装配

产品销售依赖于购买商

2 质量和成本为基础

面向质量和速度

对国外购买者的依赖 产品的反求工厂

3 高级产品销售

全面生产能力

市场部门建立

工艺创新

市场化自己设计的产品

产品设计能力

4 产品促销

面向产品和工艺的研究和开放

直接销售给海外的零售商 产品创新能力

完善产品系列

开始自有品牌销售

5 自有品牌促销

竞争性的研究和开发能力

直接面向顾客销售

研究和开发与市场需求相结合

不依赖海外分销商

先进产品或工艺创新

内部的市场研究能力

资料来源:Hobday,1995b

3.Gil、Bong和Lee的技术学习模式

Gil等人[6]认为,后发国家技术学习的关键是技术内部化,通过公司的技术能力、学习以及自己所能开发的相应技术,对来自于发达国家的技术消化、吸收和获取,以提高公司的技术能力,并最终消除其对较发达国家的技术依赖性。

Gil等人在Lee等[7]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技术学习的程度将技术分为操作技术、设备/工艺技术、设计技术、R&D/创新技术。技术内部化过程也由此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工艺技术以及产品和工艺的设计技术的掌握,这依赖于获得的技术水平。第二个阶段是R&D/创新技术的获得,通过R&D能力的积累。通过这两个阶段的技术学习及其实践,发展中国家的公司就可以向发达国家的公司一样建立自己的 R&D能力,可以开发自己的独特产品。

4.Putranto、Stewart和Moore的技术学习模式

Putranto等[8]认为,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移是发展中国家获取新技术的一个选择,发展中国家可以将技术转移视作是发展其技术能力的基础。他们以印尼为例,基于技术转移接受者的角度,分析了发展中国家技术学习的四阶段模式(图2)。

(1)准备阶段:确定目标、优缺点分析、管理资源和基础结构的评价、技术需求说明、寻找和选择备选方案、评价、商谈。

(2)生产阶段:设计、工程、构造等活动,与第三个阶段合称为实施阶段。

(3)运作阶段:技术转移的产品的操作和使用。

(4)评价阶段:即反馈。

图2 基于技术转移的技术学习模式

资料来源:Putranto et al.,2003

5.国内学者的技术学习模式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学者,我国不少研究者在上个世纪末开始对中国企业的技术学习作了一定的研究,这些研究可以分为三类:

(1)从技术学习的过程看技术学习的模式

这类研究事实上主要分析了技术学习的不同阶段和内容。安同良[9]的后发国家技术发展有五阶段模式——技术选择、获取、消化吸收、改进和创造。技术选择和获取是每一个企业技术发展必走的路径,是技术能力发展的初始阶段,而企业技术能力的高度化发展需要经过由消化吸收逐渐向技术创造阶段的演化。他认为韩国企业技术学习战略基本上是从复制性模仿到创造性模仿,而日本企业的战略基本上是从技术追随到技术领先。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关键则是优化技术选择,即确定和执行技术学习战略。彭灿[10]认为,企业技术能力的提高主要是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在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中,模仿创新战略是我国多数企业当前首选的技术创新战略。模仿创新可分为进化(技术引进之前的搜索和对引进技术的选择)、结构化(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变异(对引进技术进行当地化适应性创新)和模块化(对创新成果的整理,以实现产品或生产线的系列化)四个阶段。林山、蓝海林和黄培伦[11]则着重于创新知识获取的过程,认为创新知识的学习包括四个阶段:鉴别并获取创新知识、创新知识的扩散与学习、整合创新知识和思维模式、企业记忆与知识存量增加。

(2)从技术及其知识的来源看技术学习的模式

这类研究从发展中国家获得技术和知识的来源来分析技术学习模式,其中王伟强、吴晓波、许庆瑞[12]较为完整地对发展中国家技术学习的模式根据技术的外部来源和内部来源进行了分类,认为发展中国家技术学习的模式有四种。①直接采用国外先进技术、利用成熟技术(引进模式),从而快速取得实用技术,促进技术进步,但后劲有点不足;②引进——消化吸收——二次创新模式,在引进技术的同时,进行国产化研制,掌握技术后再进行创新,将本国技术与国外先进技术相结合,这种模式虽然起初速度较慢,但后劲较足,并能赶超引进的先进技术;③技术引进和 R&D相结合模式,不仅将国外的先进技术很好地与本国技术相结合,而且有利于企业利用国内优势创新发展国外技术,尽快达到实现后发优势的目的;④完全自主研究学习模式,完全依赖自主科研力量,这种模式风险大,对研究力量要求高,所以花费的时间长最终成功水平低。研究者认为,技术引进与企业自主研究开发的有效结合,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企业技术创新的主导学习模式。

(3)从技术能力提高和演化看技术学习的模式

这类研究认为技术学习就是技术能力提高的过程,其研究尤其着重于产业技术能力的发展。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是谢伟以彩电业和轿车业进行的系列研究[13-15]。谢伟认为,产业从技术引进到生产能力的形成再到自主创新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技术学习的过程。技术学习过程表现为一个技术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图3)。当然,并不是每个企业能形成生产能力,更不是每个企业能形成创新能力。在技术学习过程中,达到每一个阶段的企业数目在逐渐减少。

图3 技术学习过程

资料来源:谢伟,1999

(4)从技术能力提高的不同阶段看技术学习的模式

相关的研究认为,技术能力提高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技术学习模式,所以分析技术学习模式必须动态的研究。陈劲[16]认为,技术引进是改善自主技术能力、调整产业技术结构和发展经济的有效方式,但发展中国家技术引进的终极目标则应该是实现自主创新。在这个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的过程中,学习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从技术创新角度看,有三种特定的技术发展阶段:技术吸收、技术改进与自主技术创新。在这三个特定的过程中,存在着干中学、用中学、研究开发中学这三类学习模式的动态转移过程。吴晓波[17]基于技术引进后企业进行二次创新阶段的演化,提出企业的组织学习模式相应依次从引入阶段的适应性学习、消化吸收阶段的维护性学习、改进创新阶段发展性学习向后二次创新阶段的过渡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演化。每个阶段的学习模式以某一类为主成分,但并不是单一的。同样,赵晓庆[18]也是从技术能力发展的不同阶段来分析技术学习的主导模式,认为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学习经过了从技术引进到仿制能力、创造性模仿能力、到自主创新能力几个阶段,在这些不同的技术能力提高阶段,技术学习的主导模式和内涵各不相同。

三、现有研究不足和未来研究展望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关于发展中国家及其后发企业的技术学习获得了较多的关注,国内外学者对此作了一定的研究,提出了各种发展中国家和后发企业技术学习的模式,为发展中国家和后发企业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发挥后发优势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但这些模式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需要研究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1.关于发展中国家以及后发企业的技术学习文献主要集中于技术能力发展路径的描述,尤其是在产业和国家层面,如Kim对韩国汽车业、电子业、半导体业的研究,Hobday对日本电子业的研究,谢伟对彩电业的研究等,尤其是在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他们都倾向于检验技术发展的一般过程,而不是企业层面的经验和战略。对处于技术创新和技术发展核心位置的企业而言,缺乏直接的借鉴意义。

2.20世纪90年代以后,对技术领先公司的知识和能力的研究有所扩散,但许多文献仅仅是强调了学习对建立和维持公司的创新能力以在全球市场竞争中的重要性,很少有可以用来探索学习过程对公司技术能力和技术知识的重要性的分析框架。大部分研究都集中于公司具体学到了“什么”,很少有研究是集中于这些学习过程“如何”进行,学习过程对技术能力和技术知识的积累有什么样的实践意义?

3.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学习的经典模式几乎都是基于“技术引进”,不管是Kim的“引进、消化吸收和提高”还是国内学者较为认同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消化吸收、提高、创新”,似乎只要对引进技术加强消化和吸收工作,就能产生创新。但从引进到消化吸收,再到创新是否有必然的联系?发达国家发展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技术引进是否是必由之路?仅仅靠技术引进是否必然能走向自主创新?技术引进的形式有多种多样,既有设备等硬件的引进,也有专利、图纸等软件知识的引进,两者是否都能实现技术能力的发展?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技术引进都能提升接收者的技术能力,技术能力的获得依赖于接收者的学习文化,并且技术引进往往只能涉及简单的、成熟的技术,对于改善接收者的技术能力的作用很有限。创新所需的研发能力和技术知识往往需要通过内外部技术知识的有效吸收整合。

4.许多关于组织学习和技术学习的文献较多地关注知识的获得过程,而不太关注所获得的知识的共享、传播、转移和整合(或者消化吸收)。而正是这个过程,使得组织整体可以获得知识,而不是其中的个体或小组。企业如何有效的产生和利用内部知识。外部知识进入企业组织后,需要经过怎样的知识处理和转换过程,才能成为企业内在的能力。为了加快有助于技术能力的发展和技术知识的获取、转移和整合,管理者需要做什么。

收稿日期:2006-07-21

标签:;  ;  ;  

发展中国家技术学习模式研究:文献综述_发展中国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