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贫困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凯里大学为例_贵州民族论文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贫困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凯里大学为例_贵州民族论文

贵州民族地区高校学生贫困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以凯里学院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凯里论文,贵州论文,为例论文,贫困论文,高校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81(2008)01—00122—03

民族地区的高校在少数民族地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参与培养本土的专门人才,而且对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也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区位劣势加上交通、通信的闭塞与落后导致了经济的封闭停滞,民族地区高校都普遍面临着许多地方性的问题,贫困生现象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个。为了对当前民族地区在校大学生贫困状况有一个更清晰、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我们一行三人对具有典型民族地区高校特点的凯里学院做了一次相关的调查。本文是以该校各典型例子对民族地区在校大学生贫困状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并提出应采取的措施。

一、调查与研究方法

此次研究的数据及相关资料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结合个案访谈的方法取得,主要采用抽样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对比分析的方法上进行研究等。

1.抽样方法

这次调查的对象是凯里学院大一至大四的在校学生,该校现有在校学生为4875人,调查样本的选择是采取在一定范围内的随机抽样的方法。我们先在该校的11个系中随机抽取两个系,再在这两个系中随机抽取两个班,即政经系2004级专科班,共68人,化学系2005级本科班,共32人,把这100人作为样本进行分析。

2.问卷的设计

在设计此次调查问卷之前,我们就对凯里学院作前期了解(在参与调查组成员中就有该校的老师),到达学校后我们又对学校贫困生的情况进行多方了解,最后在与被调查的有关部门交换意见基础上,确定了包括选择和问答的关于贫困生现状的17道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被调查者的家庭成员、家庭职业构成;(2)被调查者的家庭收入,年均支出费用、交纳学费的方式;(3)被调查者对助学方式的意愿等。

3.数据资料的整理

此次调查共发调查问卷100份,最后得到有效问卷95份,有效率达95%,数据质量较好,真实性较强。

二、结果分析

1.被调查贫困学生的基本情况

此次调查的95名对象中,其中男性60人,占63.2%。女生35人,占36.8%,男女基本协调。民族构成方面,其中有少数民族62人,占被调查对象的65.3%,汉族32人,占34.7%,包含了黔东南地区所有的民族成份。

在家庭职业构成方面,被调查的贫困生中,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来自偏僻山区的农民家庭,占66%;二是来自城市下岗工人家庭,占14.8%。另外,一些病残家庭的子女和孤儿也占有相当的比例。由此可见,农民和下岗职工家庭是该高校贫困学生的主要构成对象。

表1 凯里学院贫困学生家庭成员 凯里学院贫困学生家庭职业构成

家庭成员(口)人数(名) 百分比(%)职业人数(名) 百分比(%)

3口以上(含3口) 10

10.5 国家公务员

1 1.1

4口 16

16.4 工人 1414.8

5口 39

41.4 农民 6366.3

5口以上 30

31.7 个体户

6 6.3

其它 1111.5

从贫困学生家庭组成成员来看,被调查对象家庭中有5口以上的占31.7%,5口的占414%,4口的占16.4%,而3口以下(含3口)仅占10.5%。通过以上数据显示,家庭成员过多,导致负担过重,无疑是造成家庭贫困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在农村人多地少和缺乏主要劳动力的情况下,更使许多家庭陷入贫困。

2.贫困生的经济状况

贫困生面临的最大难题是经济上供给不足,未能达到相应的生活标准。此次调查的对象中,2005年家庭年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占26.3%,年收入在1000——3000元的占46.3%,3000——5000元的占20%,5000——8000元的占5.3%,而10000元以上的家庭占比例很小,只占2.1%。大部分家庭年收入集中在1000元到5000元之间。

表2 凯里学院贫困学生家庭年收入 凯里学院贫困学生年均费用

年收入(元) 人数 百分比(%) 年费用(元) 人数 百分比(%)

<1000

2526.3<2000 00

1000——3000 4446.3

3000——5000 75

78.9

3000——5000 1920 5000——8000 15

15.8

5000——8000 5 5.38000以上 55.3

10000以上2 2.1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贫困生一年开销远远大于家庭的收入。年支出费用在3000——5000元占被调查者的主体。在这些家庭的可支配收入中,学费和住宿费用去2/3,生活上已是捉襟见肘。这说明在高校贫困生中,经济问题是困扰他们最主要的难题。这一结论我们可以从另一个侧面得到证明——从贫困上最担心的问题上可以得到验证,有超过80%的贫困学生最担心的事情是没有生活来源。经济上的困难,也使其中一部分同学怕被别人嘲笑。

表3 凯里学院贫困学生最担心的问题 凯里学院贫困学生家庭解决费用的方式

问题 人数百分比(%)方式人数 百分比(%)

无生活来源 60

61.2

勤工俭学 3033.2

考试不及格 10

10.5

向亲戚朋友借 2626.3

与同学关系处理不好 88 自己假期打工 1818.4

被同学嘲笑 14

14.7

助学贷款 1616.6

其它

35.6其它 5 5.5

在调查贫困学生如何解决经济短缺问题上,33.2%同学选择了勤工俭学,也有18.4%选择假期打工,而校园最流行的助学贷款却只占16.6%,主要原因是对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了解太少,具体操作程序不清。

3.贫困学生的社会认同感

近年来贵州省民族地区的大学生数量一直呈增长态势,随之暴露出了与贫困生相关的各种问题,并逐渐引起社会关注。思想问题为一切问题之源:总的说来,高校贫困生对现在的生活总体满意,他们认为虽然自己经济拮据,但生活充实,因为贫困使自己知道读书不容易,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同时也使自己更主动去接触社会,选择了经济上自立,不再依靠父母,经济来源减少,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完成学业,相关费用支出相对增大,使一部分同学产生经济困难。其次,不满意的占总人数的20%,主要的问题对今后就业的前景不看好。这部分同学认为大学阶段是走入社会的过度阶段,与社会联系的紧密性迫使他们关注实践能力的提高,尤其是一些与实践联系比较密切的学科体现出较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理论学习较多而实践太少,所以他们最希望学校提供相关的社会实践机会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再次,在看待政府及学校对高校贫困学生的态度方面,65.1%学生认为,政府和学校对家庭贫困的学生很照顾和关心,特别是近年各种扶贫助学政策的出台,如助学贷款、奖学金、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学费减免以及“绿色通道”等。使贫困学生得到了更多的实惠与帮助。最后,大学生面对困难选择自我调节的占20%左右,则认为对贫困生的扶持力度不够,主要的问题是他们认为贫困覆盖面太广,而扶持力度则比较小。以上说明他们在学习中保持自己的心理健康,能积极融入生活中,并能与竞争激烈的社会需求步调相一致。作为学校应该加强对心理咨询的宣传,重视专业心理老师的培养,引导贫困生积极主动地寻求心理咨询。

三、对贵州民族地区高校贫困学生培养工作应采取的措施

1.转变观念,提高培养理念

目前,民族地区高校教育培养的本土专门人才数量已经大大增加,而已形成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格局。但在贫困生培养工作上仍然延续原有的工作理念,对贫困生培养工作重视不够;工作思路及各种安排都侧重大学培养,还没很好地实现观念转变。因此,贫困生培养工作亟待加强,尽力加大民族高校贫困生培养力度,提高民族高校学生素质,从而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

2.理顺管理模式,健全管理机制

民族院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经济落后、信息较为闭塞的民族地区,学生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大。作为政府,应对民族地区高校和贫困学生的生存状况予以特别关注。当前政府对高校教育的投入本来就有限,加上高校的逐年扩招,资金短缺问题更是严重地困扰着高校的发展,我们认为应加大对中西部特别是像黔东南这样民族地区高校的扶贫力度、促进高校的教育上规模、质量上水平、管理上台阶。“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智”,不要让一些民族学生因贫困而丧失求学机会。政府首先要在强化助学扶助的职能上下功夫,应多采取特殊政策倾斜,根据民族院校贫困生多的实际情况,适当提高贷款的比例。其次,在对高校的资金上要建立贫困生专项资金,制定好相关的政策措施,把解决学生“能上学,上好学”作为政府的职能建设来抓。再次,政府要支持高校开展有组织的校内外勤工助学活动,规范企业吸收学生参加勤工助学的行为,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使贫困生的工作进一步制度化。

3.搭建平台,提供机会

勿庸置疑,民族地区高校在处理贫困学生问题上投入很大,但苦于其所在的地域和经济上的实际困难,往往在自己既要图生存又要谋发展的环境下,对解决贫困生问题有些力不从心或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不过,我们调查认为民族地区高校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多作努力:一是广泛收集信息,建立贫困生档案。针对民族地区贫困生多的实际,学校应全面掌握和了解贫困生的基本情况、主要特点和具体困难。这是帮助贫困生解决困难的前提。二是争取广泛支持,不断拓展贫困学生资助的渠道。民族高校应在“奖、贷、补、减、免”的基础上,为贫困生发展提供平台。譬如说让其参加课题、担任教师科研助手等。既可以培养贫困学生自食其力的意识,又可解决其当前的实际困难,更能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三是“经济扶贫”与“精神扶贫”相结合。贫困学生大部分来自贫困家庭,过大的心理压力容易使他们产生焦虑、自卑、不合群、自暴自弃等心理障碍。因而,民族高校在高度重视“经济扶贫”的同时,不能忽视“精神扶贫”。学校要做好贫困生心理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帮助贫困生融入学校、社会之中,鼓励他们正视贫困,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重视品德教育,保持心理健康

在此次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贫困生面对困难时,总是显得束手无策,有的干脆听天由命地等待扶贫帮助,这与国家“助其贫困,育其精神”的宗旨是违背的。这就要求把民族高校贫困生德育教育提上高校的日程,应通过各种途径解决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其实,贫困生本身应成为解决贫困的主体。首先是摆正心态,正确面对贫困。家庭的贫困并不是贫困生本人的过错,面对生活的挑战,贫困学生应该有积极的心态,把苦难当成人生的一笔财富,当成一种动力。只一味地去抱怨是不利于解决问题的。其次是积极行动起来,努力改变贫困。既然贫困已经存在,就应该寻找切实可行的办法加以解决。一方面学习好科学文化的知识,掌握专业知识,提高综合素质,争取奖学金。另一方面多参加各种勤工俭学活动,依靠自身的力量,解决自己的困难。这既有利于缓解经济压力,又提高了自己的自信心和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自己自强自立的意识。引导贫困生选择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高水平的人才也应该具有与之相对应的心理状态,这样才能在将来社会的竞争中处于优势,从而也更好地为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标签:;  ;  ;  ;  ;  ;  ;  ;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贫困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凯里大学为例_贵州民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