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人类发展研究所婴儿物体(Joseph J.Campos)永久发育机制研究_婴儿论文

婴儿客体永久性发展机制的研究——Joseph J.Campos——(Institute of Human Development, University——ofCalifornia,Berkeley,U.S.A.),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客体论文,永久性论文,婴儿论文,机制论文,Joseph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客体永久性是婴儿早期发展中一项重要的心理能力,本研究以208名8~11个月的婴儿为被试,采用实验法和访谈法探讨了婴儿客体永久性的发展机制及其发展趋势问题。结果表明:1 )我国婴儿的爬行与其客体永久性的发展无直接关系,支持了爬行对婴儿客体永久性发展的作用可能来自爬行经验而不是爬行动作的假设;2 )我国婴儿的客体永久性随年龄增长而持续发展,提示爬行并不是客体永久性发展的唯一途径,爬行不能发挥作用时,婴儿的客体永久性可以通过其它途径得到发展;3)在8~11个月间,我国婴儿的客体永久性达到了阶段IV水平, 8个月的婴儿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客体永久性。从发展速度来看,婴儿的客体永久性在8、9个月间发展较为迅速,出现了显著的发展性变化,在9~11个月间没有显著的差异。

关键词 婴儿,客体永久性,爬行,发展机制。

1 问题的提出

客体永久性是个体关于外界物体独立于自身知觉状态和运动而客观存在的意识,是个体发展历程中第一次去自我中心化的表现。由于客体永久性的建立,运动变化的事物才成为稳定而连贯的整体,婴儿才能将不断消失、再现的照看者视为同一的客体,从而与之形成稳定的情感联系。此时,用于指称事物的言语对婴儿才具有了确定的意义,为其习得言语提供了可能。客体永久性的获得不仅使婴儿能意识到外在事物是独立于自己而存在的客体,而且还能认识到自我同样也是客观世界中的一个客体,这种初步的对自我客观存在性的认识为其以后自我意识及社会性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另外,客体永久性的建立还是个体心理表征萌芽的标志,而表征是概念形成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正因为客体永久性的重要性渗透到婴儿认知、言语、自我意识、情绪及社会性发展等许多方面[1],所以,自皮亚杰50年代的开创性研究以来, 它已成为婴儿认知发展领域中的重要课题之一。

皮亚杰将婴儿客体永久性的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认为8~12 个月的婴儿处于发展的第四个阶段,获得了初步的客体永久性,是发展中最为重要的时期,因而成为后继研究探讨的重点。迄今为止,研究者们对这一阶段婴儿客体永久性发展的某些特点已进行了一些探讨[2—4],而且,随着近年来对发展变化背后机制的重视,人们也开始对婴儿客体永久性的发展机制问题进行研究。在发展机制的研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心理学者Campos等人的研究。他们发现:在独立行走前,婴儿的客体永久性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但控制了爬行变量后,其发展水平则与婴儿的年龄无关;另外,在同龄的情况下,会爬婴儿的发展水平更高,而且,在一定范围内,爬行的时间越长,发展水平就越高[1,5,6]。据此,Campos等人认为婴儿客体永久性的发展水平与其年龄无关,而与其爬行与否、爬行时间长短有密切关系。他们在解释这一关系的原因时提出,爬行之所以与客体永久性发展密切相关,不是由于爬行动作本身,而是因通过爬行获得的经验,比如,爬行能够增加婴儿体验到同一物体在视野中不断消失、再现的机会;爬行后,婴儿主动去够取物体的机会增多,在爬行够物过程中,需要关注远处的目标物,随时调整自己的动作以接近目标,促进了婴儿的手眼协调;爬行够物时,婴儿需要抵御来自不断变化的外部景物的干扰,保持行为的目标。

然而,上述假设是否成立,迄今为止,尚无任何研究对其进行检验。如果爬行促进婴儿客体永久性发展的原因不在于爬行动作本身,而是通过爬行获得的经验的假设成立,那就有理由认为,在婴儿会爬以后,如果他们因缺乏爬行机会、受爬行场所限制而不能通过爬行获得有关经验,那么,他们的爬行就可能与其客体永久性的发展无直接关系。根据我们的调查分析,我国婴儿在爬行场所、机会等方面与美国婴儿有非常显著的差异,他们在具有了爬行的动作技能后,却无足够的爬行场所和机会,因而不能象美国婴儿那样通过爬行得到相应的经验,所以,就我国婴儿而言,爬行与客体永久性发展的密切关系有可能并不存在。

与此相关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如果我国婴儿的爬行与其客体永久性发展无关,那么客体永久性发展与其年龄有无关系呢? 如前所述, Campos等人的研究发现,婴儿客体永久性水平与年龄关系密切是因为爬行与客体永久性的发展密切相关(即婴儿的年龄越大,爬行时间越长所致),这一发现意味着爬行是美国婴儿客体永久性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如果这一途径具有普遍性,那么,在我国婴儿客体永久性发展与爬行无密切关系的情况下,婴儿的客体永久性就不会出现随年龄而变化的发展趋势。如果研究结果与此推测相符,则进一步从另一角度支持了上述假设。如果研究结果与此推测相反,发现我国婴儿的客体永久性水平仍然与年龄有密切关系,则表明婴儿客体永久性的发展,除爬行外,还可能有其它的途径。因此,基于上述思考,本研究拟对上述两个问题进行考察,以便更深入地探讨客体永久性的发展机制。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从北京市西城区、海淀区的几所保健站的出生卡片中,选取足月、顺产、年龄在8至11个月之间的208名健康婴儿为被试,其中, 男婴112名、女婴96名,分为四个年龄组,具体分布情况见表1。

表1 被试取样情况

年龄组 年龄范围平均年龄 被试数

8个月组

8:00~ 8:29[*] 8:15 67

9个月组

9:00~ 9:299:17 30

10个月组 10:00~10:29

10:13 77

11个月组 11:00~11:29

11:13 52

合 计8:00~11:299:22 208

*8∶29表示被试年龄为8个月29天

2.2 工具与材料

本研究采用实验室测验法和访谈法,并对整个测验过程进行摄像记录。所采用的各项测验及访谈问卷的具体情况如下。

2.2.1 空间搜索(spatial search)测验

该测验由Kermoian和Campos在Kagan 的空间搜索测验的基础上发展而成,通过控制搜索任务的线索清晰度与干扰信息来考察婴儿客体永久性的发展水平。测验包括五个难度水平,分别是:

难度Ⅰ——桌面上只有一块布,主试藏玩具时,只将玩具的一半部分隐藏到布下;

难度Ⅱ——桌面上只有一块布,主试用布把整个玩具盖起来;

难度Ⅲ——桌面上只有一块布,主试藏玩具时,将整个玩具推到布下;

难度Ⅳ——桌面上有两块布,主试将整个玩具推到某块布下,待婴儿找出玩具后,马上又将玩具藏到另一块布下,让婴儿寻找;

难度Ⅴ——桌面上有两块布,主试将玩具推到某块布下,待婴儿连续两次从同一块布下找出玩具后,马上又将玩具藏到另一块布下,让婴儿寻找。

当婴儿通过一个难度水平的任务之后,才可以继续进行更高难度的测验。通过的标准是婴儿在同一难度的三次测查中,至少有两次成功地找出了玩具。婴儿在测验中所通过的最高难度即为婴儿在该测验上的得分,最高分为5分,最低分为1分。

2.2.2 婴儿爬行情况的访谈和实验室评价

实验室评价旨在以统一的标准区分不会爬婴儿与会爬的婴儿。评价时,让母亲在2.5米以外鼓励婴儿爬去够取她手中的玩具。 判定婴儿会爬的标准是婴儿能够以双手双膝或双手单膝的方式一次爬完这段距离。

访谈以会爬的婴儿的母亲为对象,用于了解婴儿日常的爬行情况,包括婴儿从多大开始爬、在什么地方爬等。

2.3 程序

1.预约被试。征得父母同意后,根据婴儿的生活规律预约测查时间。

2.施测和录像。所有婴儿都在母亲的陪同下接受测验。测验前首先让婴儿与主试熟悉,测验间让婴儿稍作休息,保证每个测验都在婴儿放松的情况下才开始实施。为避免主试偏向,对婴儿爬行情况的访谈和评价都在最后实施。对整个测查过程均用摄像记录。

3.编码与计分。根据录像带进行编码计分。计分由两位评价者根据编码系统和评分标准分别独立进行,经检验,两位评价者的评分信度为0.88,达到可接受水平。对不一致的评分,双方一起重新核查录像带,经讨论取得一致的意见。

3 结果与分析

3.1 爬行与婴儿客体永久性发展水平的关系

3.1.1 不同爬行情况的婴儿客体永久性发展的比较

我们首先以婴儿在空间搜索测验中的得分作为婴儿客体永久性发展水平的指标,用t检验考察了男、女婴儿的表现水平, 发现性别差异不显著,故在以后的分析中不再将男、女分开加以考察。参照Campos等人的划分方法,我们根据婴儿的爬行情况,将其分为不会爬、爬行时间在5周以内、爬行时间在5周以上三组,运用ONEWAY对其客体永久性的发展水平进行多重比较,结果表明爬行时间在5 周以上的婴儿客体永久性发展水平显著高于另外两组婴儿,而不会爬与爬行时间在5 周内的婴儿在客体永久性发展水平上无显著差异(见图1)。

图1 不同爬行情况组婴儿客体永久性的发展水平

由于在进行上述分析时并未控制各组婴儿的年龄,而爬行时间较长的婴儿,一般年龄也较大,因此,上述结果并不能说明爬行时间在5 周以上的婴儿的较高发展水平是与其爬行时间较长有关。为此,我们进一步比较了这三组婴儿的平均年龄,结果发现爬行时间在5 周以上的婴儿的平均年龄(10.58个月)显著高于不会爬(9.45 个月)和爬行时间在5周以下(9.83个月)的婴儿。那么,爬行时间在5周以上的婴儿与另两组婴儿在客体永久性发展水平上的差异究竟是来自爬行时间的差异,还是年龄的差异呢?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我们用方差分析(ANOVA )考察了年龄、爬行时间在婴儿客体永久性发展中的作用,结果见表2。

表2 年龄、爬行对婴儿客体永久性发展的影响

变异来源自由度 均方F值 P值

年龄310.57

7.88 0.000[***①]

爬行时间2 2.39

1.78 0.172

交互作用 6 1.17

0.87 0.518

注:①显著性水平:*P≤0.05 **P≤0.01 ***P≤0.001(下同)

表2结果表明:年龄的主效应是显著的, 爬行时间没有显著的主效应,并且二者的交互作用也不显著。由此可见,爬行时间在5 周以上的婴儿客体永久性的发展水平之所以高于另两组婴儿是因他们的年龄高于另两组婴儿,而不是他们的爬行时间比另两组婴儿长。

3.1.2 爬行与婴儿客体永久性关系的相关分析

为了进一步考察爬行与婴儿客体永久性发展的关系,我们还从相关分析的角度计算了婴儿的年龄、 爬行时间及其客体永久性水平三者的Pearson相关系数,结果见表3。

由表3可知婴儿的年龄、 爬行时间及其客体永久性发展水平三者之间均有显著的相关,其中,婴儿的年龄与爬行时间、与客体永久性水平的相关非常显著,婴儿的爬行时间与其客体永久性水平的相关也达到显著水平。

表3 年龄、爬行时间及客体永久性水平的相关

婴儿的年龄婴儿的爬行时间

婴儿的爬行时间0.38[***]

客体永久性水平0.37[***] 0.30[**]

那么,爬行时间与客体永久性水平的相关究竟是二者的真实相关,还是由于它们均与婴儿的年龄存在高相关所致?为此,我们以爬行时间为自变量、婴儿的年龄为协变量、客体永久性水平为因变量进行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年龄的效应特别显著,而爬行时间的效应不显著。所以,爬行时间与客体永久性水平的关系主要是来自年龄与二者的高相关。

综合上述结果可知,爬行与我国婴儿客体永久性的发展没有直接关系,我国婴儿客体永久性发展中的年龄效应可能来自随年龄增长而丰富的其它经验。

3.2 婴儿客体永久性的发展趋势

前面的分析表明,在8~11个月间, 我国婴儿的客体永久性水平随年龄而变化,

为了更详细地考察这种发展变化的趋势,

我们采用ONEWAY分析对各年龄组婴儿的客体永久性水平进行了多重比较,结果见图2。

图2 8~12个月婴儿客体永久性能力发展的年龄趋势

图2表明:除8个月组婴儿客体永久性能力的发展水平显著低于其它三组外,9个月、10个月、11个月三组婴儿的表现水平都比较接近。 从具体的年龄趋势曲线来看,我国8~11 月间婴儿的客体永久性达到了皮亚杰所描绘的阶段Ⅳ水平。在测验的前三个难度水平下,桌面上的盖布只有一块,8个月大的婴儿基本上能够顺利地找出被隐藏的玩具, 已具备了初步的客体永久性。

4 讨论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我国婴儿的客体永久性水平在8~11 月间随年龄增长持续发展,但是,与Campos等人的研究结果不同,这种年龄趋势并不是来自爬行的效应。我国婴儿在与美国婴儿同样会爬后,在爬行场所、机会等方面却与美国婴儿有很大的不同。本研究中大部分婴儿(占被试总数的64%)只在床上爬,即使在地上爬,爬行范围也十分有限,平均爬行面积仅为6.16平方米;由于居住面积的狭窄,父母出于对安全和卫生的关注,往往限制婴儿的爬行。而美国婴儿多数是在地上爬,爬行的空间较大;而且,对西方儿童的家长来说,爬行是婴儿早期发展中最受欢迎的几个重要事件之一,他们往往积极地为孩子的爬行提供条件、机会[6]。上述生态环境方面的差异使得我国婴儿在同样会爬后, 却不能象美国婴儿那样通过爬行得到相应的经验,在这种情况下,爬行对中美婴儿客体永久性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的作用。因此,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Campos等人的爬行经验假设,即爬行促进婴儿客体永久性发展的原因不在于爬行动作本身,而是通过爬行获得的经验。

Greenough等人[7]将个体成长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分为两类:可预期的经验(experience—expectant )和条件化经验(experience — dependent)。 可预期的经验是某一物种的个体在正常发展过程中都可能获得的经验;条件化经验则有赖于个体所生活的特定环境,为个体所独有。爬行是人类婴儿发展中普遍的现象,是可预期的经验,但爬行开始后,个体因其生活环境不同而获得不同的条件化经验,对婴儿心理发展的影响也就有所不同。在美国的环境条件下,爬行能够促进婴儿客体永久性的发展,但在我国的环境条件下,爬行却没有显著的作用。由此可见,对某种心理能力的发展而言,特定的发展机制能否发挥作用有赖于一定的环境条件,当环境条件不同时,个体可能获得不同的条件化经验,这种差异不仅可能影响该机制发挥作用的程度,甚至还可使该机制不能发挥作用。

尽管爬行对我国婴儿客体永久性的发展没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我国婴儿的客体永久性仍然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并在8、9个月间出现了显著的发展性变化,这提示爬行并不是客体永久性发展历程中唯一的发展机制,婴儿的客体永久性可以通过其它途径得到相应的发展。我国婴儿从9个月起,在藏物地点变为两处, 测验难度达到第四级水平的情况下也能成功地找出玩具。要完成这种显著的转变首先需要的是婴儿记忆能力的发展。当隐藏玩具的盖布增加到两块后,能否正确地识记玩具究竟被藏到哪块布下对婴儿搜索行为的正确性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其次是婴儿手眼协调的发展。在测验中,当玩具被推到盖布下,如果婴儿能够盯视隐藏玩具的盖布并利用相应的视觉信息来调节自己的搜索行为将有助于婴儿寻找玩具。爬行够物的经验可以促进婴儿的记忆和手眼协调,但绝不是唯一的渠道,婴儿的记忆与手眼协调还可以通过其它途径发展,比如一些在测验中表现较好的婴儿的家长报告,平时常与孩子玩藏物找物的游戏,需要婴儿识记物体的位置,从而锻炼了婴儿的记忆;而发展手眼协调的方法更为丰富,操作玩具是最常见的一种,无论是抓握、敲击玩具,还是翻转、把弄玩具,婴儿都得手眼并用,需要利用视觉信息来引导并调节手的动作,所以我国婴儿的客体永久性在与爬行没有密切关系的情况下仍然可能通过其它途径得到发展。这表明:在特定心理能力的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多个发展途径;当受条件限制,某种发展途径不能发挥作用时,这种心理能力也能凭借其它途径得以发展。

5 结论

本研究获得如下结论:

(1)我国婴儿的爬行与其客体永久性的发展无直接关系, 支持了爬行对婴儿客体永久性发展的作用可能来自爬行经验而不是爬行动作的假设;

(2)我国婴儿的客体永久性随年龄增长而持续发展, 提示爬行并不是客体永久性发展的唯一途径,爬行不能发挥作用时,婴儿的客体永久性可以通过其它途径得到发展;

(3)在8~11个月间,我国婴儿的客体永久性达到了阶段Ⅳ水平,8个月的婴儿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客体永久性。从发展速度来看, 婴儿的客体永久性在8、9个月间发展较为迅速,出现了显著的发展性变化,在9~11个月间没有显著的差异。

1)本文初稿于1996年7月24日收到,修改稿于1997年3月28日收到。

* 本研究得到卫生部科研基金、 国家教委留学人员基金和美国Catherine T.MacArthur基金会的资助。感谢Rosanne Kermoian博士在本研究完成中提供的有关帮助。

THE DEVELOPMENTAL MECHANISM OF OBJECT PERMANENCE DURING INFANCY

Zeng Qi Dong Qi Tao Sha

(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BeijingNormal University)

Joseph J.Campos

(Institute of Human Development,University ofCalifornia)

Abstract

The goal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developmental mechanism of object permanence during infancyby means of examining crawling effect on the development ofobject permanence and its developmental trend under Chineseecological environment.There were 208 subjects aged from 8to 11-month- old. In this study, object permanence wasassessed by spatial search test,and infant crawling statuswas assessed by locomotion assessment and maternal interviewquestionnaire.Results indicated:(1) Compared with crawlingeffect on object permanence in American infants, crawlingstatus was not related to Chinese infant performance onobject permanence.It supported the hypothesis that crawlingeffect on object permanence resulted from crawling experience ,not crawling action itself.(2)

For Chinese infants,thedevelopmental level of object permanence also improved withage. It illustrated that there were other channels forinfants to acquire object permanence besides crawling.(3) Atthe age of 8 to 11- month, infants

arrived

at

thedevelopmental level of Stage Ⅳ on object permanence. Therewas a significant change on infant developmental level ofobject permanence at the age of 9-month.Key words infant, object permanence, crawling,developmental mechanism.

标签:;  ;  ;  

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人类发展研究所婴儿物体(Joseph J.Campos)永久发育机制研究_婴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