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消费需求理论的最新发展_需求曲线论文

西方消费需求理论的最新进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消费需求论文,最新进展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传统的新古典理论把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看作是彼此独立的。因此,它不可能把消费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纳入其消费需求理论之中。这是新古典消费需求理论的一大缺陷。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哈维·莱宾斯坦(Harvey Leibenstein)在《消费需求理论中的跟潮效应、逆潮效应和凡勃伦效应》(1950年)、《超越经济人》(1976年)和《哈维·莱宾斯坦论文集》(1991年)等论著中,全面分析了商品消费过程中的外部效应问题,从而在许多方面发展了新古典的消费需求理论,是西方经济学消费需求理论的最新进展。

一、功能的需求与非功能的需求

莱宾斯坦根据消费需求动机的不同,将消费需求分为功能的需求(Functional demand)和非功能的需求(Nonfunctional demand)两大类。功能的需求是由商品的内在品质所产生的那部分商品需求。非功能的需求是由商品的内在品质以外的因素所产生的那部分商品需求,包括外部消费行为所引起的需求、预期的需求和非理性的需求等。预期的需求(speculative demand)是人们因预期商品价格上升而经常“贮存”商品供给这一事实。无理性的需求(Irrational demand)是那种未经事先的计划或谨慎的计算,而是由一时的冲动和突然的念头所引起的购买,它不是为了理性的目的,而是为了满足突然冒出的念头和愿望。由外部消费行为所引起的需求,可分为跟潮效应(Bandwagon effect)、逆潮效应(Snob effect)和凡勃伦效应(Veblon effect)三种类型。所谓跟潮效应,是指消费者对一种商品需求的程度因其他人也在消费同样的商品而增加。它反映了人们的这样一种愿望,即购买一种商品以便使自己跟上事物的发展、显得时髦或新潮、成为群体中的一员。所谓逆潮效应,是指消费者对一种商品需求的程度因其他人也在消费同一种商品或者增加了对同一种商品的消费而减少。它反映了人们的这样一种愿望,即离群索居,与众不同,割断与普通百姓的关系。所谓凡勃伦效应,是指消费者对一种商品需求的程度因其标价较高而不是较低而增加。它反映了人们进行挥霍性消费的心理愿望。逆潮效应与凡勃伦效应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其他人的消费的函数,后者是价格的函数。莱宾斯坦认为,最重要的非功能性需求是由商品的品质以外的因素所引起的需求,所以,他主要关注跟潮效应、逆潮效应和凡勃伦效应对消费需求的影响。

如前所述,新古典理论认为,各个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是相互独立的。在这个假设下,可以通过把每个消费者的个人需求曲线水平相加的办法求得市场需求曲线。但是,如果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是相互影响的,那么个人需求曲线就会变得极不确定,通过上述办法获得一条确定的市场需求曲线就不可能。换句话说,在存在外部消费效应的情况下,个人需求曲线具有不可加性(Non-additivity)。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莱宾斯坦提出了边际外部消费效应递减原理(the principal ofdiminishing marginal external consumption effect)。根据这个原理,其他消费者对一种商品的需求,会影响某个消费者对这种商品的消费需求。但是,当其他消费者对一种商品的需求连续变化时,其对该消费者需求的影响程度迟早会出现递减的趋势。因此,当其他消费者对一种商品的需求变化到一定程度时,其对该消费者的需求就不再产生影响。此时,消费者的个人需求曲线是确定的。把这些不同的个人需求曲线作水平相加,就可得到一条同样是确定的市场需求曲线。这样,就可解决消费行为互相影响条件下个人需求曲线不可加性的问题,由此不难看出边际外部消费效应递减原理对莱宾斯坦整个消费需求分析的极端重要性。为了证明这一原理的正确性,他提出了以下理由。首先,这一原理与边际效用递减原理是十分类似的。当市场需求变得越来越大时,市场需求的微小增加将变成市场需求的一个越来越小的部分。因此,市场需求增加的百分比在绝对数值上是相同的,但市场需求增加百分之一与增加百分之十相比,个人将只受较小的影响,而且确实只给予较少的关注。其次,从实际情况看,也不可能出现个人需求随市场需求的增加而无限制地增加的情况。否则,商品的市场需求就会无限制地增加下去。最后,收入限制表明,必定存在这么一点,使消费者不能对市场需求的增加作出进一步的反应。既然所有消费者均受收入的限制,那么这个原理对所有消费者都是适应的。

二、跟潮效应与消费需求

莱宾斯坦认为,各个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是相互影响的。那么,不同消费者消费行为相互影响的方式是怎样的,或者说,其他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是怎样进入某个消费者的需求函数的?莱宾斯坦认为,这有三种可能性:(1)消费者A的需求是市场上所有其他消费者集体需求的函数。或者说,消费者A的需求是市场需求的函数。 这两种说法实际上是一样的。因为A总是了解他自己的需求, 他总可以从市场需求中减去他自己的需求来求得其他的消费者的需求。(2)消费者A的需求同时是其他消费者各自的需求和集体需求的函数。换言之,A 的需求受一些消费者需求影响的程度,要超过受另一些消费者需求影响的程度。(3)A的需求是商品需求者的数量而不是被需求商品的数量的函数。当然,还可以设想出作为上述行为模式某些因素的综合的更为复杂的需求行为模式。莱宾斯坦采用的是最简单的需求行为模式,即第一种需求行为模式,并据此推导出存在跟潮效应时的个人需求曲线和市场需求曲线。其方法如下:

给定一个市场需求量,某个消费者就有一个以此需求量为参数的个人需求函数,记作d[j][,i]。上标j(j=a,b,…,n,a<b<…<n)表示不同的市场需求量,下标i(i=1,2,…,n)表示不同的消费者。 因此,d[a][,3]就表示第三个消费者认为市场需求量为a时的个人需求曲线。 加总d[a][,1],d[a][,2],…,d[a][,3],就可以求得所有消费者认为市场需求量为a 时的市场需求曲线D[,a]。采用类似的方法,还可求得所有消费者预期市场需求量为b,c,…,n时的市场需求曲线D[,b],D[,c],…,D[,n],如图-1所示。假设消费者关于市场情况(即关于每一价格下的市场需求量)有准确的信息,那么在,D[,a],…D[,b],D[,n]上均只有一点位于实际的或均衡的市场需求曲线上。这些不同的点可用E[,a],…E[,b],E[,n]来表示。它们代表了不同价格下消费者预期的市场需求量。在消费者拥有准确的市场信息的条件下,它们同时也是实际的市场需求量。所有这些点的轨迹D[,B],就是商品实际的市场需求曲线。

莱宾斯坦把价格的变化所引起的需求数量的变化,区分为价格效应和跟潮效应,也就是区分为由价格的变动所引起的需求变动程度和由消费者作出调整以适应相互间变化了的消费而产生的需求变化程度。从图-1中可以看出,价格由P2下降为P1后,需求增加了ac。其中只有一部分是由价格下降引起的。为了衡量价格下降所引起的需求增加,可沿需求曲线D[,a]由P2移动到P1。此时需求增加ax,它代表在消费者不作出调整以适应相互间的需求的情况下,需求将会增加的数量。但是,由于跟潮效应的存在,一部分消费开始进入市场,一部分消费者增加了消费的数量。在消费者作出调整以适应相互间的需求增加后,需求又增加xc的数量。当然,同样的分析也适应于价格上升时的情况。

从图-1中还可看出, 需求曲线D[,b]比其他任何一条需求曲线都更富有弹性。这种情况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存在跟潮效应的需求比不存在跟潮效应的需求更富有弹性。其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样一个事实,即对价格变化的反应同时伴随着对相互间变化了的消费的同一方向的附加反应。

三、逆潮效应与消费需求

和分析跟潮效应一样,莱宾斯坦在分析逆潮效应时,也假设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是价格和市场需求的函数。所不同的是,在跟潮效应的场合,单个消费者的需求与市场需求正相关,而在逆潮效应的场合,单个消费者的需求与市场需求负相关。在上述假设下,莱宾斯坦推导了个人需求曲线和市场需求曲线。其方法与上面的类似:

给定一个市场需求量,某个消费者会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个人需求函数d[j][,i]。这里,上标j(j=a,b,…,n,a<b<…<n)仍表示市场需求量,下标i(i=1,2,…,n)仍表示消费者。这样,d[a][,3]就表示第3个消费者预期市场需求为a时的个人需求曲线。加总d[a][,1],d[a][,2],…,d[a][,a],就可求得所有消费者预期市场需求为a时的市场需求曲线D[,a]。 采用同样的方法,还可求得所有消费者预期市场需求为b,c,…,n 时的市场需求曲线D[,b],D[,c],…,D[,n],如图-2所示。由于逆潮效应的存在,D[,a],D[,b],…,D[,n]。随预期市场需求的增加而向左移动。使用和前面相同的方法,可求得实质的均衡点E[,a],E[,b],…,E[,n]。它们代表曲线D[,a],D[,b],…,D[,n]上唯一与消费者的预期(从而与准确的信息的假设)相一致的那些点。所有这些点的轨迹D[,s]就是实际的市场需求曲线。

由价格变化所引起的需求的变化,可以区分为价格效应和逆潮效应。从图-2中可以看出,当价格由P2下降到P1时, 需求量的净增加为ab。但是,价格效应为ax。这就是说,如果每个消费者预期市场需求量不增加,因而不对市场需求的变化作出任何反应,则价格P1下降的市场需求量应该是ox。但是,由于逆潮效应的存在,逆潮者将对市场需求的增加作出如下反应:或者离开市场,或者减少对商品的需求。其结果,市场需求减少bx。所以,价格下降的净影响是市场需求只增加ab。

从图-2中还可看出,与不存在逆潮效应的需求曲线相比, 存在逆潮效应的需求曲线只具有较小的弹性。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价格下降后引起的需求增加部分地被逆潮者抵销了,他们因市场需求增加而离开市场或减少其对商品的需求。但是,莱宾斯坦认为,逆潮效应不可能超过价格效应,否则,就会和逆潮效应的定义相矛盾。所以,如果D[,a],D[,b],…,D[,n]是单调递减的,那么D[,s]也是单调递减的。

四、莱宾斯坦消费需求理论对西方消费需求理论的最新贡献

首先,新古典消费需求理论假设,消费过程中消费者的行为是彼此独立的。这说明,新古典学派还没有摆脱鲁宾逊故事的影响。其消费需求理论的现实性,也不得不因此而大打折扣。莱宾斯坦则认为,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是相互影响的,并以研究消费过程中的人际影响为己任,集中分析了消费过程中的外部效应,包括跟潮效应、逆潮效应和凡勃伦效应,从而使理论的分析更贴近生活的现实。这是莱宾斯坦对新古典消费需求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

其次,如前所述,新古典消费需求理论假设消费者的行为是彼此独立的。根据这个假设,个人需求曲线是确定的,因此可以通过把个人需求曲线水平相加的办法,求得确定的市场需求曲线。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消费者的行为是相互影响的。个人需求曲线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简单地用上述方法求得确定的市场需求曲线是不可能的。这就是摩根斯坦(Morgenstein)所提出的个人需求曲线“不可加性”问题。 在正统学派的代表人物中,皮古(Pigon)是唯一试图从理论上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位经济学家。他得出的结论是:个人需求曲线的不可加性问题在理论上是可以解决的,因为可以有足够数量的方程式来确定未知数的值。莱宾斯坦指出,皮古的结论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因为方程式和未知数的个数相等不是解存在的充分条件。为了解决个人需求曲线的不可加性问题,莱宾斯坦提出了边际外部消费效应递减原理。根据这个原理,单个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会受其他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影响,但影响的程度迟早会出现递减的趋势。这意味着,外部因素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有一个极限,一旦达到这个极限,外部因素的影响就会完全消失。此时,个人需求曲线是确定的,由此推导出的市场需求曲线也是确定的。这样,就解决了消费行为相互影响条件下个人需求曲线不可加性的问题。这是莱宾斯坦对传统消费需求理论的又一重大突破。

再次,新古典消费需求理论认为,商品的效用是由商品的内在品质产生的。若商品的品质既定,则效用的大小唯一地由消费量来决定。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恰当地表达了商品效用函数的这一特性。莱宾斯坦则认为,商品的效用不但来自于商品的内在品质,而且也来自于一系列的外部因素。消费者从商品消费中获得的效用,不仅取决于消费者自己的消费量,而且也取决于其他消费的消费量和商品的价格。因此,不同消费者的效用函数具有不同的性质:在跟潮者的场合,商品的效用与其他消费者的消费量正相关;在逆潮者的场合,商品的效用与其他消费者的消费量负相关;在挥霍性消费者的场合,商品的效用与商品的价格正相关。这样,就克服了新效用函数和需求函数过于“一般”的缺点,使消费需求理论尽可能适应不同的消费者群体。

最后,传统的消费需求理论将价格效应区分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两个部分,并根据上述两种效应的相对强度把商品区分为正常商品、劣质商品和吉芬商品。这种分析虽不无可取之处,但也存在严重的缺陷:没有涉及消费过程中的外部效应问题。莱宾斯坦首次将外部消费效应问题纳入消费需求理论之中,全面分析了跟潮效应、逆潮效应和凡勃伦效应对消费需求的影响,从而不仅在理论上丰富了传统消费需求理论对价格效应的分析,而且对厂商和政府制定的价格政策具有更强的指导意义。这是因为,厂商或政府是否应该调整个别品质价格,应该怎样调整价格,须视价格调整后可能产生的结果而定。价格调整后市场需求将作何种变化,取决于需求弹性的情况,后者又取决于跟潮效应,逆潮效应和凡勃伦效应的有无,取正值还是负值,以及取值的大小。因此,厂商或政府在制订价格政策时,必须综合考虑价格调整后可能产生的价格效应和外部消费效应。唯其如此,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标签:;  ;  ;  

西方消费需求理论的最新发展_需求曲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