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安官”抑或“铁腕强人”-外部压力视角下的印度海洋战略转型论文

“治安官 ”抑或 “铁腕强人 ”?
——外部压力视角下的印度海洋战略转型

李家胜

内容提要 】印度海洋战略转型固然基于海军规模的扩大和军事能力的提高,但同样也受制于印度所处的国际政治环境。作为地区大国,全球体系环境和南亚地区环境都给印度海洋战略转型带来外部压力,与体系顶层国家的关系以及印巴关系是这种外部压力影响其海洋战略演进的主要变量。在这种双重压力下,印度采取何种海洋战略以及如何使用海上力量被大致地框定在一个区间。“从区域到远洋、从防御到威慑”是大部分国家海洋战略演进的模式,但受制于外部压力,立志于主导印度洋的印度暂且没有条件推行远洋威慑战略,主要还是在北印度洋地区维持区域威慑的同时,防止域外大国干涉印度洋事务。海洋是全体人类的共同财富,为积极参与构建自由、开放、包容、和平的印度洋秩序,中国应明确反对任何单一国家主导印度洋。

关 键 词 】海洋战略 印度洋 中印关系 外部压力

作为印度洋地区首屈一指的大国,主导印度洋一直都是印度海洋战略的目标,这在其历次发布的海洋战略文件和学者们的研究中早已成为共识。经过70余年的发展,印度也确实建成了印度洋地区最为强大的海军。那么,印度遵循了怎样的海洋战略?在其成为该地区最强大的海洋国家之后,又会如何运用其海上力量以应对来自域内外的挑战?詹姆斯·霍姆斯(James R. Holmes)等人在其专著《印度21世纪海军战略》一书中提出,印度海洋战略的发展历程体现了印度式“门罗主义”的逻辑,遵循“搭便车者”“治安官”和“铁腕强人”三种模式。他们认为,当印度海军拥有一支可部署的航母特遣部队时,遵循的是“搭便车”模式,以维护近海安全为主要目标;当海军至少拥有两支可部署的航母编队时,印度遵循的是“治安官”模式,向北印度洋提供安全公益,当该地区发生紧急事态时充当地区警察角色;当海军拥有三支以上可部署的航母编队时,印度遵循的是“铁腕强人”模式,不仅维护印度洋霸权,而且反对任何域外国家插手印度洋事务。[注] 这里所谓“可部署”的舰队,是指发生紧急事态随时可部署至相关海域。由于舰艇需要周期性保养,“搭便车”模式的海军至少需要装备两至三支航母舰队,“治安官”模式的海军至少需要装备四至六支航母舰队,“铁腕强人”模式的海军至少需要装备六至九支航母舰队。参见[美]詹姆斯·霍姆斯、安珠 ·C. 温特、吉原恒淑:《印度二十一世纪海军战略》,鞠海龙译,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78-88,124页。 这种观点有助于我们理解印度海洋战略的线性演进,却同时产生了一个问题,即印度将在印度洋扮演何种角色是否仅由其海军规模决定?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海军力量的发展是海洋战略的基础,但如何运用海上力量,往往还受制于诸多外部条件的限制。从目前来看,印度海军已几无可能再遵循“搭便车”策略,要么成为一个采取各种手段维持地区秩序的“治安官”,要么在遵循“治安官”策略的同时,成为反对域外势力插手印度洋事务的“铁腕强人”,而这不仅取决于印度海军的规模,还取决于印度所处的国际政治环境。

一国海军的发展往往具有较强的国际政治意义,因为强大的海军不止于维护近海安全,也不止于配合陆军作战,海军规模更是一种强国标志,往往对该地区的权力平衡产生关键影响,甚至引起体系霸权国的制衡。近代以来,几乎所有大国的崛起都伴随着一支大规模海军的崛起,葡萄牙、西班牙对海外殖民地的瓜分和控制,英国霸权的建立与衰落,德国、日本因崛起而引发的世界大战,二战之后美国霸权对全球战略要地的影响和控制,这些事态无不与一支强大的海军息息相关。同样,印度独立初期就立志于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欲成为世界大国,首先就应当成为地区大国;欲成为地区大国,则主导印度洋就不得不成为印度的战略考虑。印度海权之父K·M·潘尼迦(K. M Panikkar)指出,“谁控制了印度洋,谁就控制了印度,印度就只能听命于谁。”[注] [印] K·M·潘尼迦:《印度和印度洋:略论海权对印度历史的影响》,德隆、望蜀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65年版,第81页。 “考察印度防务的各种因素,不难发现从16世纪起,印度洋就成为海权争夺的战场,印度的前途不取决于陆地边境,而取决于被三面环绕的广阔海洋……尽管从海上征服一个有基础的陆上强国不太可能,但是,印度的经济生活将完全受制于海权强国……如果印度洋不能成为一个受保护的海洋,那么印度的安全就显得极为可虑。”[注] [印] K·M·潘尼迦:《印度和印度洋:略论海权对印度历史的影响》,第9页。

然而自从16世纪初开始,印度就丧失了对印度洋的控制。葡萄牙人与印度人的海战预示着印度海洋控制权的丧失,按照潘尼迦的说法,从那时开始印度就丧失了她的独立,而在“印度失去海权以前,她从来没有丧失过她的独立”。[注] [印] K·M·潘尼迦:《印度和印度洋:略论海权对印度历史的影响》,第1页。 继葡萄牙之后,荷兰、法国、英国也先后从海上抵达印度洋,并由此开启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海权争夺战。英国从17世纪进入印度洋后,就开始构建以印度为中心的东方殖民地体系。拿破仑战争后,英国确立了海上霸权地位,印度洋的战略要地也相继被英国占领。1815年,英国已经控制了印度洋的好望角、毛里求斯、印度、锡兰以及马来亚的部分地区,此后又抵达波斯湾、亚丁湾,控制新加坡,将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划为殖民地。由于英国控制了进出印度洋的四个主要战略通道,即好望角、曼德海峡、马六甲海峡和澳大利亚海域,因而成为印度洋地区无可争议的主宰者。[注] Sugandha,Evolution of Maritime Strategy and National Security of India , New Delhi: Decent Books, 2008, p. 11. 印度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不列颠的内湖”,实现了所谓“英国治下的和平”。而这种情况一直维持到二战之后,甚至1971年英国从苏伊士运河以东地区撤军。潘尼迦对英国主宰印度洋的描述是,“至于印度洋,这就比别处更像是英国的一个内湖了”。[注] K·M·潘尼迦:《印度和印度洋:略论海权对印度历史的影响》,第69页。 英国宣布要撤出印度洋之后,美国才逐步强化在印度洋的军事存在。与此同时,印度洋也沦为美苏冷战的角斗场。第三次印巴战争期间,美国“企业号”航母和苏联一支特遣舰队进入孟加拉湾,从而揭开了美苏两国在印度洋竞争的序幕,而这种竞争一直持续到苏联全球战略的收缩。正如有学者指出,印度洋就没有出现过权力真空,英国的撤离与美苏的介入几乎是同一时段发生的,[注] K. P. Misra, “Vacuum of Power in the Indian Ocean”, Indian Journal of Politics, Vol. 5, No. 2, April-June 1977, pp. 105-110. 印度也不可能由此填补印度洋的权力真空。

因此,回顾历史经验可以得到两点启发,一是研究和解释印度海洋战略,不能仅从其自主发展来看,印度海洋战略演进的过程伴随着地区主导权的争夺与演化,深受外部国际政治压力的影响;二是印度作为一个独立国家,能够称得上成为印度洋海权竞争的角逐者,至早也只是1971年英国从苏伊士运河以东撤军之后,也正是在此后20年印度海军才取得长足发展,基本奠定了当代印度海军的基础,且是在美苏冷战的夹缝中求发展。然而,从既有研究来看,大部分学者已经将印度海军建设、海洋战略演进分析地较为透彻,却鲜有研究认为印度海洋战略转型与海上力量的运用,恰恰受制于印度所处的国际政治环境。

为了确定合理的维修时机,制定合理的维修方法,本文建立了与维修直接相关的横向裂缝评价指标—横向裂缝状况指数TCCI。横向裂缝状况指数TCCI从裂缝的纵向分布疏密情况和横向严重程度两方面对横向裂缝进行定量分析,综合描述了沥青路面横向裂缝的破损状况,计算公式如下:

一、既有研究评述

许多学者从印度海军建设的角度解释印度海洋战略演进,这有助于我们了解其海军发展和海洋战略转型的基础,却不足以理解其海洋战略为何会转型以及印度将如何运用其海上力量。1991年,美国海军战争学院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从20世纪70年代起印度海军迅速发展,截至1991年已经拥有海军兵力4.7万人、100艘左右的水面战舰以及150架海军飞机,世界排名提升至第6位,这已经使印度海军向“蓝水海军”迈进。[注] Clarence Earl Carter, Indian Ocean :Zone of Peace or Conflict ?The Impact of India ’s Military Capability on Indian Regional Stability , Newport: Naval War College Research Paper, 1991,p.18. 1997年,美国空军战争学院一份类似的研究报告再次分析了印度海军的发展,指出印度海军已经拥有兵力5.5万人,其中海军航空兵5000人,海军陆战队1000人,拥有航母、潜艇以及各类大型水面舰船和补给舰、两栖登陆舰等各种小型舰船。[注] Clarence Earl Carter, The Indian Naval :a Military Power at a Political Crossroads , Alabama: Air War College Research Paper, 1997, p. 11.2012年,在哈什·潘特(Harsh V. Pant)主编的一本研究印度海军崛起的著作里,沃尔特·拉德维格(Walter C. Ladwig)重点考察了印度海军1991-2011年的发展,通过统计这20年间印度海军主力战舰的数量和吨位,他指出印度海军的规模并没有明显增长,但是通过海军主力战舰装备导弹的数量以及投射范围的扩展,发现印度海军在这期间的现代化程度明显提高。[注] Walter C. Ladwig III, “Drivers of Indian Naval Expansion”, in Harsh V. Pant, eds., The Rise of Indian Navy :Internal Vulnerabilities and External Challenges , New York: Routledge, 2012,pp.19-40.曹永胜、罗健、王京地合著的《南亚大象:印度军事战略发展与现状》是国内较早的研究,书里专门用了一章的篇幅研究印度海军实力,指出印度正在打造水上、水面和水下的三维一体的平衡海军,其大力发展远洋海军的目的就是为了控制印度洋,进而走进南海。[注] 曹永胜、罗健、王京地:《南亚大象:印度军事战略发展与现状》,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2002年版,第203-228页。 马加力所著《崛起中的巨象:关注印度》一书,指出印度大力建造航母,是基于控制印度洋、凸显亚洲军事强国、展现科技成就的目的。[注] 马加力:《崛起中的巨象:关注印度》,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96-104页。 牛同专门研究了印度海军装备的国产化问题,他认为印度在采购政策、兵工厂建设、自主研发领域都鼓励海军武器装备的国产化,在护卫舰、驱逐舰、潜艇和航母等建造上都有丰富的国产化经验,但是目前舰艇核心技术的国产化水平还有待提高。[注] 牛同:《印度海军装备国产化探析》,载《国际研究参考》,2016年第2期,第14-19页。 大国海军建设必然需要强大的装备制造能力,而印度海军国产技术水平一直饱受国内外诟病,因此也有学者认为印度海军建设虽然卓有成效,但目前还不足以排他性地主导印度洋。哈什·潘特指出,虽然印度海军已经有了长足发展,但是面临印度洋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增多和大国在印度洋的竞争,印度海军实力与其战略雄心依然不相吻合。[注] Harsh V. Pant, “India in the Indian Ocean: Growing Mismatch between Ambitions and Capabilities”, Pacific Affairs , Vol.82,No.2,Summer 2009,pp.279-297.阿什利·特里斯(Ashley J.Tellis)从历史发展的视角梳理了印度海军建设的起步、快速发展与成效,他认为20世纪70年代起印度海军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同时也指出印度海军发展的前期缺乏战略指导,但是伴随着海军发展规模的扩大和海洋认知的扩展,海军的战略意识也在逐渐强化。[注] Ashley J. Tellis, “India’s Naval Expansion: Reflections on History and Strategy”, Comparative Strategy , Vol. 6, No. 2, September 1987, pp. 185-219.

二、来稿请用Word排版,文中的外文字母或日文假名(包括参考文献)须打印清楚,并核对无误。文中的数据及统计学处理应仔细核对,确保无误。文中插图请用电脑制作,注字清晰,每图大小不超过12 cm×12 cm,黑白照片对比要清晰,彩色图片应制作精细,并用箭头指明所要说明的部位,在图的下面须注明图题、注解,照片不能用复印件。医学名词以人民卫生出版社编的《英汉医学词汇》为准。简化字按我国《简化字总表》的规定。度量衡按法定计量单位符号表示。

2.3.3 母血及脐血血脂水平与妊娠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母血与脐血TG、TC水平均与新生儿出生体质量、身长、头围、胎盘重量等呈明显正相关(P<0.05),而LDL-C与HDL-C水平与妊娠指标无明显相关性(P>0.05)。见表7、表8。

首先,第三次印巴战争的直接影响是原东巴基斯坦获得独立,巴基斯坦实力遭到削弱,从此再也无法与印度相匹敌。通过分裂巴基斯坦,印度彻底打破了南亚次大陆的权势均衡,实现了称雄南亚次大陆的目标。一位印度学者指出,“1971年发生在南亚次大陆的战争打破了原有的力量均衡,把印度在次大陆提升到支配地位,并使之成为重要的中坚力量。”[注] Baldev Raj Nayar, “Regional Power in a Multipolar World”, in John W. Mellor, eds., India :A Rising Middle Power , Boulder, Colo: Westview Press, 1979, p. 147.印度开始在南亚次大陆巩固其支配地位,并调整其国家安全战略,将更多的战略精力投放于印度洋。其次,第三次印巴战争让印度意识到海军的重要性,从而开始高度重视海军建设。一方面,海军在战争中的表现让印度官方认识到海军的巨大作用。甚至印度陆军中将也公开承认,“海军出奇制胜的壮举令人瞠目结舌,它在一夜之间消除了人们对于是否值得花钱建设海军的怀疑,它证明了海军并非人们所认为的那样只是一件装饰品。”[注] 丁一平:《世界海军史》,海潮出版社,2000年版,第714页。 另一方面,战争也暴露了印度海军舰艇的一些弊端,比如大部分舰艇都已经趋于老化,服役年限超期,航速过慢。[注] Jane ’s Fighting Ships 1968-69, London: Sampson Low, Marston & Co., 1968, pp. 320-321.此外更为重要的是,印度海军虽然出色地完成了作战任务,在战争爆发后美国海军第七舰队和苏联的太平洋舰队却开进印度洋。美国海军“企业号”航母的出现对印度官方是一个明确的警告,即印度洋不再是由一个对印度政府友好的势力所控制,而是充满了超级大国竞争的硝烟。虽然美国海军声称派遣航母只是为了接回滞留在东巴的美国公民,然而数年之后,“企业号综合征”一直伴随着印度战略家的威胁认知。[注] K. R. Singh, “The Changing Paradigm of India’s Maritime Security”, International Studies , Vol. 40, No. 3, August 2003, p. 232.最后,印巴战争使南亚次大陆的国际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以美国和巴基斯坦为一方、以苏联和印度为另一方的冷战格局正式确立。战后美国加大了向巴基斯坦提供武器援助的力度,苏印两国的军事安全关系也更加紧密。苏印关系的发展是具有深远影响和深刻意义的,这意味着世界不结盟运动的领袖直接倒向了冷战双方的一极,也意味着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与一个民族资本主义国家的“准结盟”。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印度得以获得苏联大量的军事援助。不过也正因如此,印度海军建设逐渐形成了对苏联军事装备的严重依赖。借助与苏联的军事合作,印度基本建立了在北印度洋的区域威慑型海军,地区压力的缓解和体系压力的持续致使其在北印度洋得以称雄,却也难以向远洋扩展势力。

在传统的城市建设过程中,会对环境产生严重污染,也会浪费大量的资源与能源,属于粗放型的发展模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发展模式引起了十分严重的不良后果。为了加快城市化的建设进程,促进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增强人们的生活质量与水平,只有通过生态城市的建设,才能为城市化进程的顺利发展提供保障。

还有些学者着重研究了印度海军的战略与外交角色,这类研究将印度海军发展的外部影响考虑在内,但将它们作为印度海洋战略发展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杨震、董健研究了印度近几年的海军战略和海外基地,他们指出冷战后印度海军坚持“东挺西进”战略,并且已经建立了数个海外军事基地,主要包括安达曼群岛基地、马尔代夫基地和马达加斯加岛基地,并且分析了这些基地的影响,认为将对印美关系和中国“一带一路”建设产生不利影响。[注] 杨震、董健:《海权视阈下的当代印度海军战略与海外军事基地》,载《南亚研究季刊》,2016年第2期,第10-16,24页。 曾祥裕、朱宇凡重点研究了近些年来印度海军的外交角色,主要包括舰船访问、联合演习、国际救灾与人道主义行动和警察行动,他们认为印度海军外交已经取得明显成效,中国需要全面认识和应对,借鉴印度经验大力发展中国的海军外交。[注] 曾祥裕、朱宇凡:《印度海军外交:战略、影响与启示》,载《南亚研究季刊》,2015年第1期,第8-15页。 大卫·斯考特(David Scott)指出,印度海军虽然对印度洋有明确的控制战略,但尚需要在提高海军军费、强化海军基础设施、提高海军作战能力、开展海军外交、保持海洋通道安全与自由航行等方面继续努力。[注] David Scott, “India’s Aspirations and Strategy for the Indian Ocean-Securing the Waves?” The Journal of Strategy Studies , Vol. 36, No. 4, August 2013, pp. 484-511.还有人认为从战略打击能力、海外基地、海军外交和联合军演等几个指标看,印度海军可实现对印度洋的“合作性主导”,而不是排他性主导。[注] 李家胜:《印度海洋战略成效评估》,载《太平洋学报》,2016年第4期,第62-71页。 桑迪·戈登(Sandy Gordon)在其研究印度走向大国之路的专著中详细介绍了印度海军的各类战舰,并且分析了印度作为印度洋大国所面临的挑战以及需要调整的角色,认为印度需要承担其海上护航、应对非传统安全等角色,不过他认为印度目前在印度洋的主导角色还在塑造中。[注] Sandy Gordon, India ’s Rise to Power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and Beyond , London: Macmillan, 1995, pp. 318-332.

当然,也有部分学者直接就印度海洋战略的演进作出梳理和解释,这类研究对其海洋战略演进的外部因素较为重视。2015年10月,印度发布了最新版的海洋战略文件《确保安全的海洋:印度海洋安全战略》,以更新和取代2007年发布的《自由使用海洋:印度海洋军事战略》。通过前后两份战略文件的比较,达什纳·巴鲁阿(Darshana M. Baruah)指出了三点变化。第一,这是印度政府官方文件中首次认可并使用“印太”(Indo-Pacific)这一概念,表明印度海洋战略的视野更加宽广,对于与美国、日本合作参与亚太事务的意愿有所增强;第二,新战略表明印度海军将在更大范围内发挥重要作用;第三,从内容上看,新战略更加注重塑造印度的良性形象,强调印度是印度洋地区的“净安全提供者”(net security provider)。[注] Darshana M. Baruah, “India’s Evolving Maritime Strategy”, The Diplomat , December 3, 2015, The diplomat .com/2015/12/indias-evolving-maritime-strategy/.阿比吉特·辛格(Abhijit Singh)同样指出,相比于此前的文件强调海洋经济利益的发展,新的战略文件更加注重安全问题,包括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新战略将印度放在印度洋的中心位置,印度势必要扮演更为关键的安全角色。[注] Abhijit Singh, “India: Maritime Strategy and ‘Brand-Building’”, The Diplomat, December 24, 2015, The diplomat.com/2015/12/india-maritime-strategy-and-brand-building/. 石志宏指出,印度基于其在印度洋的利益、印度洋的重要性以及所面临的威胁等三个方面制定了海洋安全新战略,以维护印度的国家利益并拓展其影响。他分析了印度的“威慑战略”“冲突战略”“环境塑造战略”“海岸及离岸战略”和“海上力量与能力发展战略”,认为印度海洋战略是由这5个战略构成的一个组合,每一项战略意味着印度在印度洋的一种目标、任务和角色。[注] 石志宏:《美印中印度洋海上安全战略》,南京大学2016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34-141页。

“摆谱”,源自东北话。19世纪初期,东北移民屯垦时,老辈人家都有家谱,大家常坐到一块“摆谱”,看看谁家的“谱大”,出身显赫,有傲人资本。后来,“摆谱”引申为故意摆出某种姿态显示给别人看。譬如摆门面,摆架子,摆阵势,无非是证明自己是名人、显贵、阔佬,以满足可怜且可笑的虚荣心。

陶亮分析了印度提出的“季风计划”(即“季节计划”,Project Mausam),认为印度海洋战略正经历从硬实力向软实力的转型,更加注重塑造其在南亚印度洋地区的良性大国形象。他指出,印度海洋战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追求绝对的海上军事力量;第二个阶段以温和的面目出现,将自身塑造成印度洋地区的安全提供者;第三个阶段更加注重软实力建设,以消除其他国家对印度海军力量发展的疑惧。[注] 陶亮:《“季节计划”、印度海洋战略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载《南亚研究》,2015年第3期,第99-103页。 朱翠萍教授是较早指出外部因素对印度战略思维产生重要影响的学者,她认为印度海洋战略的转型呈现“延伸”的趋势,而这种延伸是因其“感知威胁”的变化,通过外部的感知,再转变为内部对威胁的“建构”,印度海洋战略逐渐外延,表现为随着印巴冲突、“中国威胁论”和美国在印度洋的存在,印度大力推行“东向政策”(Look East)和迅速加强与周边国家以及域外国家的合作。[注] 朱翠萍:《感知威胁、建构威胁与美印海洋战略延伸》,载《南亚研究》,2013年第2期,第11-13页。 而且,印度是一个有着丰富的“地缘政治想象”的国家,通过这种想象,不仅会给印度参与国际合作产生阻碍,而且会导致地缘竞争加剧,安全困境增强。[注] 朱翠萍:《印度的地缘政治想象对中印关系的影响》,载《印度洋经济体研究》,2016年第4期,第6-9页。

二、外部压力与印度海洋战略

印度海洋战略转型及其将如何运用海上力量,还受制于国际政治环境的影响。当然这并不是要否认印度国内力量的发展,而是应该充分认识到印度海洋战略转型的国际环境特殊性。因为大部分国家海洋战略演进都基于海军力量建设,也基本遵循从近海、区域到远洋的发展模式,印度的特殊性就在于基于不同的外部压力,在区域或远洋的同一个发展阶段,也会采取不同的对外战略,而这就需要考虑其所处的地区压力和全球体系压力。霍姆斯等人所提出的印度海洋战略演进的三个阶段,不仅是其海洋战略的发展模式,而且也基本框定了印度将如何运用其海上力量。当然,遵循“搭便车”模式的近海海军不具有太强的国际政治意义,“治安官”和“铁腕强人”才是研究的重点。

2000年之后,美国依然是世界一极,与此同时世界多极化的趋势也在深入演进,印度作为南亚地区大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外部环境明显改善,大国地位初具雏形。

表 1印度海洋战略类型

作为一个次体系地区大国,印度所承受的国际结构压力不仅来自于全球体系,还来自于地区体系。体系压力需要考察两个方面,一个是体系大国的权力分布,也即国际政治中的“极”的数量;另一个是印度与体系大国的互动模式,是紧张还是缓和。从全球体系看,1971年之后印度依然处于美苏两极冷战的国际格局,印度与冷战的一方苏联签订了《印苏和平友好合作条约》,该条约第九条规定缔约双方保证不向与另一方发生军事冲突的任何第三方提供任何援助,在任何一方遭受攻击时缔约双方应立即协商,并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双方的和平与安全。[注] India and Soviet Union, Friendship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India and Union of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s , 1971, Article 9.虽然印度官方竭力掩饰,但是该条约表明印度已经严重偏离不结盟政策,与国际体系顶层的一方建立了紧密关系。这也意味着印度已经卷入冷战,不再享有此前从美苏双方获得外交缓和的空间,虽然此后印度从苏联获得大量军事援助,但美国却将之视为苏联一方的势力,因此印度依然承担着较大的国际体系压力。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印度迅速调整外交政策,与美国、俄罗斯、中国、日本和欧洲国家发展积极的外交关系,国际体系压力有所缓和。虽然此后美国是全球体系的单极霸权,但美国显然没有将印度作为挑战其霸权的主要对手,且两国外交关系逐渐好转,安全合作逐步增强,因此冷战之后印度的国际体系压力较之于冷战期间显著变小。

从地区体系看,印度处于南亚次大陆的中心位置,唯一有实力和意志制衡印度的国家就是巴基斯坦,印度地区压力的变化也主要取决于两国国力对比和互动模式的变化。1971年印巴战争之后东巴基斯坦获得独立,作为在南亚次大陆唯一有能力对抗印度的巴基斯坦,其国力被严重削弱,印度一跃成为南亚次大陆的霸权国,地区压力显著变小。1991年之后,印巴两国发生激烈的核竞赛,两国先后三次几近爆发战争,并都成功进行了核试验,印度的地区压力有所增长。进入21世纪之后,两国虽然也经常产生摩擦,但由于印度经济军事实力的迅速增长,在南亚次大陆已经建立了绝对优势,单极霸权地位更加牢固,故而地区压力再次变小。

因此,1971-1991年,印度所面临的体系压力较大,地区压力较小;1991年之后,印度所面临的体系压力较小,但是地区压力较大;进入21世纪之后,印度所面临的体系压力和地区压力都显著下降。当体系压力和地区压力都较大时,印度只能采取区域防御策略,会较为谨慎地运用其海上力量,比如1971年之前印度的海洋战略;当体系压力较大而地区压力较小时,印度会采取区域威慑策略,海上力量聚焦于北印度洋地区,但在该地区内会比较强势,比如1971-1991年印度的海洋战略;当体系压力较小而地区压力较大时,印度将有机会将其海上力量延伸到北印度洋之外,但是较大的地区压力又牵涉了其战略精力,使其瞻前顾后,海上力量的运用也较为谨慎,比如20世纪90年代印度的海洋战略;当体系压力和地区压力都较小时,印度会采取远洋防御策略,尝试将其海上力量延伸至远洋,且会采取各种手段综合运用其海上力量,有机会建设一支大国蓝水海军,比如21世纪以来印度的海洋战略。鉴于1971年英国从苏伊士运河以东撤军之后,印度才成为名副其实的印度洋海权角逐者,此前也主要是“搭英国的便车”,因此下文将按照以上逻辑就印度海洋战略转型及其海上力量运用作案例分析。

三、地区压力缓和与海洋认知觉醒

1971年印巴战争导致巴基斯坦实力大为衰减,印度在南亚次大陆地区格局的压力显著变小,从而使其有更多精力进行海军建设。不过战后在南亚地区形成了以美巴为一方、苏印为另一方的冷战对抗格局,这也致使其面临的全球体系压力依然很大,还不足以支持其推行远洋防御战略。

(一)地区与全球体系压力变化

2016年上海市美国问题研究所策划主编了一套研究八个国家海洋战略的丛书,其中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宋德星教授所著《印度海洋战略研究》是国内研究印度海洋战略最新的系统性著作,该书详细介绍了印度海洋战略的思想传统、海洋决策体制、海洋安全认知、海洋科技、海军建设等内容,也评估了影响印度海洋战略的因素。在海军建设部分,作者将印度海军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47-1971年,第一阶段又分为1947-1964年和1965-1971年两个时期,前期海军发展规模有限,但是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海军指挥架构,实现了指挥体系的印度化,不再依靠此前英国留驻在印度的海军指挥官;后期海军发展小有成就,在第三次印巴战争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二个阶段是1971-1999年,该阶段又划分为三个时期,分别是急速发展的70年代、海军外交的80年代和缓慢发展的90年代。第三个阶段是21世纪印度的“蓝水海军”建设。作者在每个阶段都用图表列出了印度海军舰艇和武器装备方面的详细数据,为研究印度海军发展和海洋战略提供了重要参考。[注] 宋德星:《印度海洋战略研究》,时事出版社,2016年版,第239-284页。 该书当然也论及了印度海军发展的国际政治环境,但总体而言是将这种环境作为背景,而非主要的外部因素。

(二)印度海军快速发展

20世纪70年代开始,印度海军进入快速发展期。首先,1971年之后海军地位的提升表现为海军军费稳步增长。印度国防开支从1972-1973年度到1979-1980年度只增加了8.4%,而海军军费却增加了24.3%。根据有关部门预测,印度海军军费在三军计划中的合理目标应该维持在13%左右。[注] James Goldrick, No Easy Answer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vies of India ,Pakistan ,Bangladesh and Sri Lanka , New Delhi: Lancers Publishers, 1997, p. 110.事实上,这一数字比合理规划高出10%。其次,海军舰艇的采购和自主生产大大增强了其军事实力。印度在第三次印巴战争期间发现有部分军舰趋于老旧,而且需要加强海军航空兵的建设。1978年,印度海军制定了《二十年发展规划》,决定进一步提高各类战舰的数量。[注] Pushpinder Singh, “The Indian Navy: Modernization and Strategy in 1980s”, Asia Defence Journal , July 1987, pp. 4-19.在这期间,印度先后从苏联采购了5艘驱逐舰和12艘各式护卫舰,作为其海军大型水面战舰的常规补充。1986年4月,印度向英国海军采购了已经退役的“竞技神”号航空母舰,经过改装被重新命名为“维拉特”号,并于1987年5月服役,成为印度海军的第二艘航母。1988年2月,印度向苏联租借的第一艘核潜艇“查克拉”号服役,将之作为印度潜艇部队现代化建设的一部分。[注] 该潜艇虽然没有任何核武器装备,但是该潜艇的服役标志着印度成功加入了美国、苏联、中国、英国和法国能够操控核潜艇的大国行列。 装备两艘航空母舰和一艘核潜艇意味着印度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区域威慑能力。同时,继续加强海军舰艇自主生产能力。印度1972年开始实施驱逐舰造舰计划,于70年代末开始自行建造“哥瓦达里”级护卫舰,从而有效弥补了先进水面舰艇数量不足的漏洞。在海军航空兵方面,印度将航母舰载机都进行了更新换代,并引进新式的反潜机和侦察机。再次,印度分别成立了东部、西部和南部海军司令部,作为防御印度东西两侧和南部的控制中枢。并且,印度还宣布将在孟加拉湾中心位置的安达曼-尼科巴群岛建立三军联合司令部,[注] Government of India, Anuual Report : 1972-1973, New Delhi: Ministry of Defence, 1973, p. 32.作为印度在印度洋上的前进基地之一。该基地扼守经由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的隘口,战略地位极为重要。最后,为了对印度沿岸进行有效管理,同时也将印度海军从海岸管理事务中分离出来,印度政府还单独成立了海岸警卫队,专门负责防卫印度海岸线附近区域,管理印度的海洋经济活动。1977年2月,印度海岸警卫队开始组建,次年8月,印度海岸警卫队正式成立。其成立初期只有2艘陈旧的护卫舰和少数巡逻艇,至80年代逐渐发展为拥有34艘巡逻艇、23架各式飞机、2500名队员的海事力量,并建立了独立的训练机构、航空站和码头。[注] V. A. Kamath, “The Emergence of the Indian Coast Guard ”, Journal of the United Services Institute of India , July-September 1979, pp. 231-240.海岸警卫队的成立具有重大意义,因为它分担了印度海军的近岸巡逻活动,使海军真正能够向远洋扩张,致力于实现更集中、更广阔的战略目标。

(三)海洋认知进一步觉醒

在海军建设的同时,印度的海洋认知进一步觉醒,开始对印度洋地区提出明确的战略需求。一是大力宣传建设“印度洋和平区”和“印度洋无核区”。20世纪70年代,印度洋周边众多新独立的民族国家非常警惕美苏冷战将它们卷入冲突,高度关注印度洋航运安全。因此,他们反对印度洋沦为大国权力争夺的场所,这与印度反对大国在印度洋争夺的愿望不谋而合。基于这种战略考虑,印度号召印度洋沿岸国家达成一致,在1971年联合国第26次大会上通过决议,反对其他大国在印度洋的军事对抗和军事存在,将印度洋打造为和平区。[注] E. F. Carter, “Indian Ocean: Zone of Peace or Conflict? The Impact of India’s Military Capability on Regional Stability” , Newport: Naval War College Report , 1991, pp. 1-2;United Nations Documents (2832): “Declaration of the Indian Ocean as A Zone of Peace”, December 16, 1971.此后,印度也尝试呼吁建设印度洋无核区,但最终因为印度自身走向核武化而不再宣传。二是借助《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讨论进程,加快完善国内海洋立法,扩大海洋利益。20世纪70年代起,世界各国就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制度进行了激烈争论,印度对此持坚决支持的态度,并首先加强了国内立法。1976年8月,印度政府通过《海洋区域法案》,次年6月该法案生效,印度自行将201万平方公里海域划为专属经济区。1981年9月,印度又在该法案的基础上制定了《印度海洋区域法》,详尽规定了印度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等海洋利益,使印度“负有责任”的海域从8.3万平方公里扩大至220-280万平方公里,最大延伸幅度增加了近34倍。[注] Rahul Roy-Chaudhury, “Ocean/Marine Management in India,” http://www.idsa-india.org/an-aug-3.html. 1982年12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通过,印度进一步认识到海洋的重要价值,由此加强了控制印度洋的决心。三是推行印度版“门罗主义”,加强对北印度洋的区域控制,在该地区采取强制行动。印度独立以来在南亚推行“门罗主义”的历史由来已久,英迪拉·甘地在1983年的一篇演讲被看作是印度版“门罗主义”的精要,面对美苏两国在南亚印度洋地区的冷战升级和南亚地区的动荡局势,她指出,“印度不会干涉本地区国家的内部事务,除非它被要求这么做;印度反对任何域外大国干涉本地区事务,在本地区发生动荡时,本地区国家首先应该在本地区寻求援助”。[注] Iftekharuzzaman, “India Doctrine: Relevance for Bangladesh”, in Kabir and Hassan, eds., Issues and Challenges Facing Bangladesh Foreign Policy , Bangladesh Society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1989, pp. 18-43; 马孆:《当代印度外交》,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29页;宋德星:《印度海洋战略研究》,第263页。其含义非常明确,即在印度洋发生危机事件时本地区国家应该首先寻求印度的帮助。在此基础上,印度加强了对北印度洋地区的控制,主要表现为对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的干涉行动。[注] Devin T. Hagerty, “India’s Regional Security Doctrine”, Asian Survey , Vol. 31, No. 4, April 1991, pp. 351-363.在这两次海外干涉中,印度海军起到了重要作用,充当地区“治安官”的角色,防止域外大国尤其是美国对该地区的趁机干涉,以防美国在印度南部的关键岛屿建立战略支点。

总之20世纪70年代以来,印度海军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几乎奠定了当前印度海军的雏形。印度官方对此也非常自信,在其海洋历史发展的官方文件中将这一时期称之为向“卓越”转型。[注] Hiranandani,Towards Eminence :Overview of the Growth of the Navy 1976-1990, New Delhi, Lancer Publishers, 2000.在这期间印度海军装备了两艘航母,扩展了近岸基地和远海基地,实现了对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的区域威慑,先后干涉了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海军发展极大地维护了印度的战略利益。作为70年代之前的主要对手,巴基斯坦实力骤减,印度一跃成为南亚最强大的国家,而巴基斯坦海军再也不能对印度海军构成严重威胁。可以说,在不考虑域外国家的情况下,印度海军已然成为北印度洋地区最强大的军事力量。然而,这一时期印度海军发展依然存在不足。第一,海军发展由之前的高度依赖英国转而高度依赖苏联,印度前国防部长贾斯旺特·辛格(Jaswant Singh)指出,“印度海军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依赖史,由于缺乏一以贯之的指导思想,尽管很早就建立了海军,但是印度海军的自力更生始终没有受到足够重视”。[注] Jaswant Singh, Defending India , London: Macmillan, 1999, p. 126.这一弊端将在苏联解体之后暴露出来,甚至当前还存在这种问题。第二,正是由于印度海军发展,当然也包括陆军、空军的发展,都高度依赖对外采购大量先进武器,因此其缺乏一个统一的国防安全政策。时任国防部长继续追问道,“如果一个国家在技术上变为一个依赖性的国家,那么它的战术思想会发生何种变化?靠临时拼凑起来的武器系统,也将要靠一种临时拼凑起来的国防政策吗?”[注] Jaswant Singh, Defending India , p. 134.第三,印度虽然在70年代开始高度重视海洋,海军发展也取得明显成效,但可以发现印度20年的海军建设并没有催生一份关于海洋战略的官方文件。[注] George K. Tanham, Indian Strategic Though :An Interpretive Essay , RAND, Santa Monica, 1992, p. 88.第四,自从1971年与苏联签订《印苏友好合作条约》以来,印度一改其过去坚持的不结盟政策,这多多少少地影响了印度在发展中国家的形象,对其外交政策的长期发展而言会产生不利影响,而这也将在苏联解体之后暴露出来。

四、外部压力剧变与海洋战略调整

1991年冷战结束,国际体系两极结构突然发生剧变,这让包括印度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始料未及。印度所面临的体系压力骤然缓解,这将给其向远洋扩展海上势力带来重大机遇。不过20世纪90年代开始,印巴关系再次紧张,印度不得不将更多战略精力投放于南亚次大陆,以再次对抗来自巴基斯坦的威胁,并且调整与其他南亚国家的关系。这导致其对海军建设的重视程度有所下降,在整个90年代也没能提出系统的海洋战略,反而由于体系压力的降低,印度开启了与域外大国海军合作的进程。

(一)全球与地区压力剧变

不过,这一时期印度海军建设也并不是毫无建树,虽然其舰艇的数量增长比较缓慢,但却不断在印度洋各处展现实力。其最主要的表现就是积极参加国际联合演习,开始尝试与域外大国进行海军合作。1992年5月,印度与美国举行了首次代号为“马拉巴尔”的海军联合演习;1995年5月,两国又在印度科钦附近海域举行了为期两天的第二次演习;1996年5月,两国又在同一海域举行了以反潜战为主题的第三次海上联合演习。除美国外,印度还通过舰队互访、救灾合作等和平行动同印度洋沿岸各国以及域外国家广泛互动,主要包括东南亚国家、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法国等国海军。[注] Roy-Chaudury, “Naval Cooperation: India and Indian Ocean”, Strategic Analysis , June 1996, pp. 327-329.此外,这一时期印度更加注重海军潜艇建设,组建了包括核潜艇在内的潜艇部队,发展核潜艇威慑能力,并继续加强海军航空兵建设。1998年印度海军公布了第一份防务战略评估,该报告指出印度海军的四项主要职能是海上威慑、经济和能源安全、前线部署、海军外交。[注] Roy-Chaudury,India ’s Maritime Security , p. 125.这些成绩为进入21世纪之后,印度海洋战略的转型奠定了重要基础。

20世纪的最后10年,印度受制于国际和地区形势的变化,以及国内政治经济环境的调整,不得不首先调整外交政策,缓解地区压力,推动国内改革,反而对海军建设重视不够,甚至可以说这是海军被忽视的十年。首先,在国防开支方面,虽然从数据层面看国防开支总体上在稳步增长,但事实上印度国防开支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却在逐年下降。1990年印度军费开支为185亿美元,占其经济总量的3.2%;1996年印度军费开支为197亿美元,增长幅度并不明显,而且只占其经济总量的2.5%;甚至1991年、1992年印度国防开支都呈现负增长趋势,1997年之后印度国防开支占经济总量比重才有所提升。[注] 参见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https://www.sipri.org/databases/milex。 而海军军费在国防开支中所占比例也在逐年下降,直到90年代末才重新受到重视。其次,在印度海军主要舰艇方面,整个90年代印度从俄罗斯购买了3艘“基洛”级潜艇、1艘轻型巡洋舰和1艘补给舰,从英国购买了3架舰载机和1艘训练舰,从以色列购买了2艘巡逻舰,而这种海军采购数量的增长远远落后于海军退役舰艇的数量[注] Roy-Chaudury,India ’s Maritime Security ,New Delhi:Institute for Defence Studies & Analysis, June 2000, p. 127.。可以说在1997年之前印度海军主要舰艇的数量一艘也没有增加,[注] James Goldrick, No Easy Answer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vies of India ,Pakistan ,Bangladesh and Sri Lanka , New Delhi: Lancers Publishers, 1997, p. 130.反而其第一艘航母“维克兰特”号于1997年退役。根据印度公布的海军发展历史文件,1991-1999年印度海军新服役各类舰船总计25艘,而在这期间退役的舰船却有26艘。[注] GM Hiranandani, Transition to Guardianship :The Indian Navy 1991-2000 , New Delhi, Lancer Publishers, 2009, pp. 194-197.

经济改革与政治动荡并行的国内环境也使印度处于一个调整期。1971-1991年,印度的国际地位并没有明显提高,如果说它在南亚地区是一个大国,那么从世界经济的角度看印度更像是一个“中等国家”。按照世界银行统计数据,1992年度印度的经济总量为2843亿美元,仅占当年世界经济总量25.39万亿美元的1.1%。[注] 参见世界银行数据库:https://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NY.GDP.MKTP.CD?end=1992&start=1971。 而且长期以来,印度政府都奉行一种片面强调经济独立的政策,限制外国资本进入,融入世界经济的程度非常低。根据世界贸易统计数据,1992年印度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仅为451亿美元。[注] 参见WITS数据库:https://wits.worldbank.org/CountryProfile/en/Country/IND/Year/1992/Summary。 与此同时,印度政府在90年代经历了严重动荡,从1990年至1999年,印度先后经历了八届政府,其中有五届政府的执政时间都只有一年左右。总体而言在冷战结束之际,印度在历史上从没有比此前更有机会成为世界大国,然而不管是其国际影响还是国家实力都与世界大国的地位相去甚远,因此在冷战结束的最初几年印度并没有多少精力发展海上力量。

被检者CCT的测量对屈光手术设计、角膜塑形镜效果预测、圆锥角膜病情监测、青光眼随访管理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儿童由于其配合不佳,对检查仪器的自动化、速度等要求更高。随着CCT测量仪器发展,无创性、分辨率高、自动追踪定位等非接触测量仪器的研发使得CCT的测量更加安全,越来越多仪器可实现非接触检测,可避免传统超声检查方法对被检者的接触及对操作者的技术依赖。Corvis ST可动态监测,并记录角膜形变的动态全过程,获得反映角膜生物力学特性的多个相关形变参数[12],如果其重复性好,在临床上的应用将非常有前景。

(二)海军缓慢发展与海洋角色调整

在地区层面,印度无疑成为南亚首屈一指的大国,但是其大国地位并不牢固,因此也采取各项措施塑造其周边环境。首先,整个90年代印度与巴基斯坦的关系依然紧张不断,在第三次印巴战争之后脆弱的双边关系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核武器扩散、恐怖分子渗透等非传统安全威胁,再加之核竞赛,这十年间印巴两国至少有3次濒临战争边缘。[注] [德]乔尔根·舒尔茨、维尔福雷德·A. 赫尔曼、汉斯-弗兰克·塞勒主编:《亚洲海洋战略》,鞠海龙、吴艳译,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317页。 其次,印度在90年代中期提出了“古杰拉尔主义”,声称印度的发展将有利于南亚周边国家,并在与南亚周边国家经贸往来中不要求互惠原则。印度的这一政策正是为了树立其在南亚的良好形象,缓解周边国家对印度日益增长的军事实力的担忧。再次,印度80年代末出兵干涉斯里兰卡内战,历经三年耗费了大量的财力和兵力,虽然使国际社会认识到印度在南亚地区称霸的雄心,然而干涉结果并不理想,斯里兰卡内战问题并没有妥善解决。最后,为了改善印度国内经济形势,自90年代初印度开始推行“东向政策”,着力加强与东南亚地区的合作,扩展出口市场,加强经贸往来。

苏联解体导致冷战突然终结,印度所面临的国际环境非常复杂微妙。一方面,苏联解体之后南亚印度洋地区美苏两极对峙的格局不复存在,之前以苏印为一方、美巴为另一方的对峙局面也土崩瓦解,南亚权力格局朝着有利于印度的一方倾斜。另一方面,苏联的解体意味着印度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战略依托,世界只剩下美国一个超级大国,而冷战期间的印美关系并不友好,印度反而因为大量接受苏联的军事援助而被看作是苏联在南亚印度洋地区的战略支柱。因此,印度面临着艰难而深刻的外交政策调整。此外,苏联解体对印度最大的影响就是其大量的苏式军事装备面临着无法更新换代的问题,甚至是这些军事装备的配件都难以为继。截至1991年,印度军队中陆军武器的70%、空军武器的80%以及海军武器的85%都由苏联制造。[注] Subhash Kapila, “India-Russia Strategic Cooperation:Time to Move Away”, South Asia Analysis Group , paper No. 144, 2000. http://www.southasiaanalysis.org/paper144.与此同时,苏联解体也导致印度失去了一个巨大的出口市场和稳定的经济援助。为了构建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印度开始调整其外交政策,主要表现为积极发展与美国、俄罗斯、中国、日本和欧洲国家的关系,注重武器采购来源的多样化,同时积极参与各种国际合作机制。

另外,从选题出处来看,除短文改错外,其余7篇阅读文章都是直接从国外各大报刊新闻网站中就地取材。出题者意图很明显:希望考生在平时能多阅读原汁原味的英文文章,通过地道的语言素材扎扎实实地打好词汇和语法基础,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英语思维、了解生活、了解世界。

纵观这一时期印度海军发展,可以发现其海军建设的进展比较缓慢,但是海军的任务与角色却更加丰富,这也与印度在20世纪90年代所处的国际环境密切相关,国际国内政策都处于一个调整期,因此印度海军的发展也处于一个调整期。这一时期印度海军发展最大的困难源于苏联解体之后,其武器系统的更新换代面临不稳定预期。但是90年代印度迅速调整了对外政策,与俄罗斯和美国的关系都有所恢复和改善,这也为印度海军此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国际基础。此外,90年代的调整也让印度深刻反思以往“依赖型海军”的不足,更加注重武器来源的多样化,也必将加强其国内自主生产能力。

为了检验回归结果的稳健性,本文首先根据Calonico 等(2014)提出的适用于模糊断点回归带宽估计方法,估计结果如表5所示。可以发现,在IK准则下,城镇居民的教育收益率为15.2%,农村居民的教育收益率为12.1%;在CV准则下,城镇居民的教育收益率为13.7%,农村居民的教育收益率为11.4%。可以发现两种准则下的城镇居民教育收益率均大于农村居民,回归结果具有稳健性。

五、外部压力骤降与海洋战略形成

不过,“治安官”和“铁腕强人”是比较形象的比喻,有助于我们理解印度海洋战略的演进,但缺乏学术研究的严谨性,也显得不够准确,因为除了所要求的海军实力有所不同,两者的界限并不是很明确。从范围角度看,“治安官”描述的是印度在北印度洋地区维护霸权,而“铁腕强人”主要是指反对域外大国干涉印度洋事务。但是两者总体而言描述的都是印度采取何种行为维护其在北印度洋地区的霸权,且都会采取防御或威慑等综合手段。“治安官”需要采取威慑战略,“铁腕强人”也需要采取防御战略,只不过对象不同。因此,我们首先应该在这两者模式之下将其战略适用的区域和性质作出细分。在“治安官”模式下,印度将维护其在北印度洋地区霸权作为主要目标,对该地区紧急事态采取警察行动,主要采取威慑战略;在“铁腕强人”模式下,印度为了维护其在北印度洋地区霸权,主要采取防御战略,战略重心是反对域外国家干涉印度洋事务。也就是说,“治安官”模式的适用区域仅限于北印度洋,因为印度不可能进入太平洋或大西洋执行警察行动,印度在该地区采取的海洋战略有威慑或防御,但主要是威慑;“铁腕强人”则是超越“治安官”的一个新阶段,印度海军已经具备较强的远洋打击能力,在北印度洋依然以威慑为主,但是面向域外则主要是防御其他大国介入印度洋事务。这样,我们就把霍姆斯等人所界定的“治安官”和“铁腕强人”模式进行了修正,因为他们之前所作的界定多多少少有些逻辑和事实上的瑕疵。从逻辑上讲,“治安官”或“铁腕强人”都不可能仅仅采取单一型战略;从事实上讲,按照他们所列出的施行各种模式的海军规模,即使现在,印度海军也远远达不到要求。总之,印度海军发展是其采取何种战略的基础因素,但是考虑到印度海军崛起的特殊国际环境,外部压力则是印度将如何运用海上力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一个简明的假设是,如果当前印度海军已经具备强大的远洋打击能力,那么显然也很难在距离其本土非常遥远的加勒比海地区采取强制行动,因为国际政治结构所导致的外部压力严重限制了其海外行动的实现范围。

(一)外部压力显著降低

首先,国际形势的发展让印度逐渐成为多极化趋势的重要一极。美国战略学者布热津斯基把印度、中国、法国、德国和俄罗斯并列为世界上“主要的和积极的地缘战略棋手”;[注] [美]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5页。 而印度自身也经常以世界大国自居,在各种国际排名中热衷于跻身前列,印度前总理曼莫汉·辛格在印度独立6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今天的世界希望印度有所作为,国际社会希望印度顺利发展,印度的外部环境良好而有利。”[注] Manmohan Singh, “Prime Minister’s Speech in Parliament on the Occasion of 60th Anniversary of India’s Independence,” August 15, 2007, http://archivepmo.nic.in/drmanmohansingh/pmsinparliament.php?nodeid=69. 其次,从地区层面看,虽然巴基斯坦依然是一个潜在威胁,但是巴基斯坦的威胁已经显得不那么重要,印度俨然成为南亚次大陆的主导国家,对其他南亚小国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再次,从印度国家实力方面看,21世纪以来印度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根据世界银行统计数据,2001-2017年间,印度经济总量平均每年增长7.24%,至2017年,印度经济总量达2.6万亿美元,位列世界第6位,[注] 参见世界银行数据库2001-2017年GDP增长数据并计算而知:https://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NY.GDP.MKTP.KD.ZG?end=2017&locations=IN&start=2001&view=chart。 国际贸易总额为7450亿美元。[注] 参见WTO年度统计数据World Trade Statistic Review 2018,第124页:https://www.wto.org/english/res_e/statis_e/wts2018_e/wts2018_e.pdf。 同时,1998年5月印度先后进行了5次地下核试验,一举突破核门槛,在21世纪即将来临之际成为了事实上的有核国家,拓展了印度的国防战略空间。最后,从外交布局看,核试验之后印度与美国、中国、俄罗斯、日本、欧洲等世界主要大国与地区的外交关系也逐步恢复并改善,大国平衡外交初显成效;与此同时,印度积极参加各种地区性或世界性国际制度,比如联合国、WTO、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等,逐渐成为一个颇具影响力的发展中大国。由于进入21世纪印度已经在南亚建立了压倒性优势,因此地区压力对其影响比此前显著降低。印度逐步崛起为地区大国,其所承受的全球体系压力将会对其战略选择产生更为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印度与体系霸权国美国的关系,而美印两国关系的迅速发展则意味着印度所面临的全球体系压力也大为降低。可以说进入21世纪,印度所面临的地区压力和体系压力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低,终于具备建设远洋海军的国际条件。

张雨生还有部分杂文,关注文艺界与学术界的乱象。《姑妄言文》当是这方面的力作。此文说的乱象,一是“著名”。作者说:有些著名作家艺术家,除了名字“著名”,其作品连叫个什么名,也没有几个人能记得。二是“大赛”。作者说:“费时一两年,花钱几百万,为的是到上面参加大赛。”回来后就散场了,没有别的功能。三是“研讨”。作者说:“开作品研讨会,照例要宴请入会者。照例要发个红包。”这“照例”的后果,就是研讨成为捧场。如此种种,归纳起来,就是功利、浮躁与不诚实。

(二)蓝水海军初具规模

首先,随着印度经济不断增长,其每年的国防预算也在稳步增长,每年的国防开支基本维持占GDP总量的2.5%左右。这其中,海军军费增长势头明显,主要表现是印度海军军费一改90年代及其之前平均占比较低的现象,2000-2016年,印度海军军费占国防开支比重最低水平是2009-2010年度的14.54%,最高是2012-2013年度的19.29%,几乎接近空军所占比重。其大致趋势也是稳步增长,平均每年海军军费占国防开支比重为16.7%,这个水平已经远远高于2000年之前的情况。从增长幅度看就更加明显,2000-2001年度,印度海军军费是73.8亿卢比,2015-2016年度,已经达到328.7亿卢比,是2000年的4.5倍。[注] 以上数据,军费占GDP比重来源于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数据库;海军军费数据及其占比可参见印度国防部每年发布的公报。

其次,在主要水面舰艇方面,印度更加重视大型水面舰艇的建设。印度前海军舰队司令拉贾·梅农指出,“印度作为一个GDP超过印度洋沿岸国家之和的大国,其海洋战略必须是面向大洋的,其中航母依靠其巨大的体量而成为重要工具。”[注] R. Menon, “Gorshov and the Indian Navy”, Daily Time , January 27, 2003. 印度很早就确立了同时拥有三艘航母的计划,其中两艘分别用来部署在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另有一艘航母机动部署。在“维拉特”号航母服役期间,[注] 该航母经改装后,1987年开始服役印度海军30年,于2017年3月正式退役。 印度又从俄罗斯购买了“戈尔什克夫海军上将”号航母,并将其更名为“维克拉玛蒂亚”号,该航母于2013年12月正式加入印度海军现役。同时印度海军也开启了国产航母建造计划,为纪念印度的第一艘航母,印度第一艘国产航母依然命名为“维克兰特”号,于2006年开始建造,2013年下水,但因印度制造能力有限,始终处于测试阶段,尚未服役。印度还计划2025年前后建造第二艘国产航母,届时,印度将有可能实现同时拥有三艘航母的蓝水海军梦想。

除了航母之外,护卫舰、驱逐舰等大型舰船和核潜艇也是印度海军重点发展的项目。在驱逐舰方面,印度在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先后自行建造了三艘“德里”级驱逐舰。2003年,印度开始实行建造“加尔各答”级驱逐舰的计划,目前已经建造并服役三艘,预计还有四艘。在护卫舰方面,印度除了向俄罗斯购买了两艘新型护卫舰之外,也开始了自主建造和联合研发的计划,目前已经基本具备自主生产隐形护卫舰的能力。[注] 牛同:《印度海军装备国产化探析》,第17页。 在核潜艇方面,印度将其视为战略威慑的重要载体,是其威慑力量“三位一体”的支柱之一,也是其第二次核打击能力的有力保障,[注] Arun Prakash, “A Vision of Maritime India: 2020”, October 2012, http://www.indiandefencereview.com/news/a-vision-of-maritime-india-2020/3/. 核潜艇因其机动性和隐秘性而备受印度海军青睐。早在1988年印度就已经租借了苏联的一艘核潜艇,从那时起印度就非常重视核潜艇的研发和建造。2004年印度开始自主建造核潜艇“歼敌者”号,并于2009年7月下水,据称该核潜艇已经通过所有测试,随时可以列装海军。此外,2012年4月,印度又向俄罗斯租借了一艘核潜艇“克拉查-2号”,租期10年。

再次,印度海军外交更加频繁,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的海上联合军事演习不断深入。2002年9月,印度与美国举行第四次“马拉巴尔”海军联合演习,重开因印度核试验而中断的军事合作,此后,印美两国军演的规模与内容不断扩大。2007年,日本、澳大利亚和新加坡也加入了该演习,后因中国强烈反对,该演习又变为印美双边军演,不过此前随着中日关系的紧张发展,2015年开始日本正式常态化加入该演习。“9·11事件”之后,印美两国安全合作也愈加密切,印度甚至允许美国短暂使用其空军基地进行反恐。与此同时,印度还与日本、俄罗斯、澳大利亚、法国等国开展了一系列海军合作,多次举行双边海军联合演习。此外,印度与印度洋沿岸国家如东南亚国家、非洲国家也开展了海军合作,比如2008年在印度倡议下成立的“印度洋海军论坛”,成为印度洋地区规模最大的海军合作组织。在印度海军外交活动中,2012年印度开始参加美国所主导的“环太平洋海军联合演习”尤其值得关注,因为凭借该演习,印度可以将海军力量派往太平洋,从而展现其海军建设的巨大成就。

最后,印度特别重视海外基地或战略支点的获取与建设,以延伸印度海军的警戒范围,增强对印度洋事态的预警和控制能力。印度海军有三个重要的本土海军基地:孟买海军基地、维萨卡帕特南海军基地和卡达姆巴海军基地。除印度本土基地外,印度也加快了在海外修建军事基地,获取战略支点。2000年以来,印度加强了在印度洋东北部的安达曼-尼科巴群岛的海军基地建设,在毛里求斯和马达加斯加岛建立了海军监听站,取得了在塞舌尔港口的海军停靠权,将马尔代夫海域列入印度的南部海防,与斯里兰卡共享军事情报、协调海军巡逻。可以说,印度海军势力在北印度洋地区如同织就了一张巨大的铁幕,在该地区的任何安全事态都会引起印度的迅速反应。

(三)海洋战略正式确立

进入21世纪之后,印度海军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还相继出台了四份关于海洋战略的官方文件,这是印度海洋战略发展的标志性事件,意味着印度海军已经告别了90年代及其之前的回应的、局部的和被动的感觉,[注] David Scott, “India’s ‘Grand Strategy’ for the Indian Ocean: Mahanian Visions”, Asia Pacific Review , Vol. 13, No. 2, November 2006, p. 105.进入海洋战略的自觉设计阶段。这四份文件分别是:2004年的《印度海洋学说》、2007年的《自由使用海洋:印度海洋军事战略》、2009年的《印度海洋学说》和2015年的《确保安全的海洋:印度海洋安全战略》。其中2015年的海洋战略文件是当前指导印度海军发展和海洋战略演进的纲领性文件。

2004年4月,印度海军正式发布了第一份纲领性文件《印度海洋学说》,该文件包含目录和插图总计长达148页,文件明确指出,这不是一份战役或战术分析,而是一项战略设计。该文件出台的背景有两个,一个是印度洋所面临的大国竞争的环境愈加严峻;另一个是“9·11事件”后,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更加突出。该文件根据印度海洋利益的重要性,将印度的海洋利益划分为首要利益区和次要利益区。首要利益区包括:(1)印度海岸与近岸地区、阿拉伯海与孟加拉湾;(2)印度洋关键海峡,主要包括马六甲海峡、霍尔木兹海峡、曼德海峡和好望角;(3)印度洋上的岛屿国家;(4)波斯湾;(5)印度洋航线。次要利益区包括:(1)南印度洋地区;(2)红海;(3)南中国海;(4)东太平洋地区。[注] Indian Navy, Indian Maritime Doctrine , New Delhi, April 2004, pp. 65-68; Indian Navy, Freedom to Use the Seas :India ’s Maritime Military Strategy , New Delhi, May 2007, pp. 59-60. 这些利益区在2007年的战略文件中得以复述,其中文件中所列“东太平洋地区”根据文义应该是“西太平洋地区”,在2009年和2015年的战略文件中也被更改。文件凸显了印度对北印度洋地区的高度重视。

文件还分析了印度面临的海洋安全威胁,主要分为来自国家行为体的威胁和非国家行为体的威胁。印度认为巴基斯坦、中国、美国、法国等国是印度的主要安全威胁。尽管印度战略家的信心已经比以前更为强大,但是他们认为巴基斯坦依然是一个需要警惕的威胁,需要印度在军事上做好高度准备。[注] Indian Navy, Indian Maritime Doctrine , p. 70.而中国在印度洋日益扩展的利益是印度担心的又一个重要威胁,认为中国正在对印度进行战略包围,而这会对印度的国家安全带来重要影响;对于美国和法国在印度洋既有的军事部署和不断扩大的安全关切,印度也表示高度警惕。[注] Indian Navy, Indian Maritime Doctrine , pp. 53-55.在非传统安全方面,印度认为海上恐怖主义、武器扩散、海盗行为等非传统安全威胁可能会危及印度洋重要的海上航线安全。[注] Indian Navy, Indian Maritime Doctrine , pp. 65-67.为此,文件对印度海军的角色和任务提出了明确规定,具体来说,就是军事角色、外交角色、警察角色和人道主义角色。[注] Indian Navy, Indian Maritime Doctrine , pp. 91.为了维护印度日益扩展的海洋利益,印度要求其海军能够具备以下能力:(1)阻止中国海军进入印度洋海域;(2)进入南中国海甚至具备直接打击中国大陆的能力;(3)具备在印度洋地区任何地点投送军力的能力;(4)对美国海军在印度洋作战的能力形成关键的潜在制衡。[注] Donald Berlin, “India in the Indian Ocean”, Naval War College Review , Vol. 59, No. 2, Spring 2006, p. 77.

2007年5月,印度发布了一份85页的官方文件,即《自由使用海洋:印度海洋军事战略》。该文件主体内容共有8章,在继承2004年海洋战略文件的基础上,又对印度海军的任务、角色、目标等做了更为细致的说明,在更加详细说明印度海军和平角色的同时,又再次强调印度海军对第二次核打击能力的建设。[注] Indian Navy, Freedom to Use the Seas :India ’s Maritime Military Strategy , pp. 75-76. 综观整个文件,主要包括明确了印度海军在和平时期、危机时期和战争时期的任务、目标与战略,并强调了印度海军的建设与发展战略。

文件首先指出,印度海洋军事战略的制定要充分考虑未来15年的发展变化,目前印度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是未来15年海洋环境将更加复杂,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人类海洋活动也更加频繁,因此印度海洋军事战略的制定应充分考虑未来。海军要能够实现战时、平时和危机时期的各种目标,即利用三维一体的、全面的蓝水海军实现威慑,包括传统威慑与核威慑,如果威慑或危机管控失败,要能够以有利于印度的方式终止危机。[注] Indian Navy, Freedom to Use the Seas :India ’s Maritime Military Strategy , pp. 6-10.文件详细标注了印度洋地区的9个关键海峡和重要水道航线,指出印度是印度洋得天独厚的国家,重申了印度的首要利益区和次要利益区,并指出2004年海洋学说已经列出了印度海军的角色与任务,而印度使用海军将基于以下9种情况:(1)与域内外国家发生冲突;(2)给临近或战略周边的友好国家提供支援;(3)在双边或多边合作中打击恐怖主义;(4)履行双边战略合作伙伴的义务;(5)执行低烈度冲突的任务,打击各种海洋犯罪;(6)维护海洋通道安全;(7)支援在印度洋的疏散,维护在印度洋的海外利益;(8)在联合国框架下或多边合作机制中参与维和行动;(9)执行人道主义救援与灾难救济任务。[注] Indian Navy, Freedom to Use the Seas :India ’s Maritime Military Strategy , pp. 58-60.为了增强印度海军的威慑能力,海军需要加强其作战能力、扩展前沿部署、在整个印度洋加强部署与持久性、增强预警能力。[注] Indian Navy, Freedom to Use the Seas :India ’s Maritime Military Strategy , pp. 79-80.在执行作战任务方面,区分了印度海军需要参与的四种战争等级,分别是参与低烈度战争以及处理突发事件、有限战争、传统的全面战争、核战争。[注] Indian Navy, Freedom to Use the Seas :India ’s Maritime Military Strategy , p. 104.

与2004年发布的海洋学说相比,该文件虽然继承了前者的主要思想内容,但是对印度所处的国际环境和世界形势有了更为准确的认识,明确了海军的各种角色,尤其是对其和平角色和海军建设有更详细的论述,可以说是对2004年海洋学说的有益修正,提出自由使用海洋,也更符合当前沿岸各国对维护印度洋海洋安全的需求。

粮食统计口径是粮食统计工作的基础,其调整涉及与粮食相关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分析可能产生的影响,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粮食统计口径方案。在结合国家战略、宏观政策、国际比较、公众认可及可操作性等多方面因素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三种可供选择的粮食统计口径调整方案:

2009年8月,印度海军又发布了新一版的《印度海洋学说》,这份文件是2004年海洋学说的升级版,该文件长达188页,共有9章正文,篇幅上明显大于此前的两份文件。然而这份海洋学说的风格却与此前的两份文件有明显区别,该文件用了近6章的篇幅在详细说明“学说”“战略”“海洋战略”等概念,接着界定了战争与冲突的等级、战争的原则、海洋的重要性、印度洋的特点、印度洋的海峡与航线、海权的内涵等内容,看起来更像一篇研究报告。除了重申印度海军的四种角色和主要任务之外,这份文件最明显的一个变化是对此前两份文件所划定的印度的利益区进行了重新界定。根据该文件,印度的首要利益区包括:(1)印度的海岸、近海区域;(2)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安达曼海;(3)波斯湾;(4)印度洋关键海峡;(5)阿曼湾、亚丁湾、红海;(6)西南印度洋;(7)其他能影响印度洋航线、资源和能源的区域。次要利益区包括:(1)东南印度洋,包括太平洋航线附近;(2)中国南海、中国东海、西太平洋地区;(3)南印度洋包括南极洲附近;(4)地中海、非洲西海岸;(5)其他关乎印度国家利益的地区,比如印度海外人员、投资和海外政治关系的地区。[注] Indian Navy, India Maritime Doctrine, New Delhi, August 2009, pp. 65-68. 这样看来,印度利益区的范围比此前更加明确,所关注的首要利益区也比此前更加扩展。

2月17—18日,水利部部长、党组书记陈雷深入浙江宁波、舟山等地调研水利工作。浙江省委常委、副省长葛慧君一同调研,浙江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王辉忠,宁波市市长刘奇陪同在甬调研,水利部总规划师兼规划计划司司长周学文等参加调研。

表 2印度海洋利益区的扩展

资料来源:Ministry of Defence(Indian Navy),Freedom to Use the Seas :India ’s Maritime Military Strategy , New Delhi, 2007, pp. 59-60; Ministry of Defence(Indian Navy),India Maritime Doctrine , New Delhi, 2009, pp. 65-68.

2015年10月,印度海军发布了其最新的战略文件,即《确保安全的海洋:印度海洋安全战略》,该文件的主体内容包含7章,是2007年海洋战略文件的升级版,也是目前指导印度海军建设和海洋战略的规划性文件。文件首先指出随着安全形势的变化,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发生变化,印度为了“自由使用海洋”,应当确保印度洋地区的安全。[注] Indian Navy, Ensuring Secure Seas :Indian Maritime Security Strategy , New Delhi, October 2015, p. 3.而为了确保安全的海洋,印度需要:(1)压制任何海上威胁;(2)加强跨部门合作;(3)发展一套紧密合作的、一致的海洋安全架构。[注] Indian Navy, Ensuring Secure Seas :Indian Maritime Security Strategy , p. 7.进而,该文件明确了印度的海洋利益、目标与手段。印度需要确保的国家海洋利益包括:(1)确保国家与领土主权完整;(2)确保印度在海洋领域的人民、航运、渔业、贸易、能源运输、资产和资源的安全;(3)确保印度洋地区,包括沿岸邻国和关乎印度国家利益的地区的和平与稳定;(4)保护海洋领域的其他国家利益。

印度的海洋安全目标是:(1)阻止针对印度的冲突与强制行为;(2)促使冲突以有利于印度的方式尽早结束;(3)塑造积极有利的海洋环境,以增强印度的绝对安全;(4)保护印度的沿岸和离岸利益;(5)发展和维持必要的海上力量,以满足印度的海洋安全需求。而实现这些利益及其目标的手段包括:(1)威慑战略;(2)冲突战略;(3)环境塑造战略;(4)近岸和离岸战略;(5)海军实力与能力的发展战略。[注] Indian Navy, Ensuring Secure Seas :Indian Maritime Security Strategy , p. 9-11.这些内容基本上构成了印度海洋战略的核心要素,此后几章都是围绕着印度海洋战略5个具体的子战略而展开,并且重申了与2009年海洋学说文件中相同的印度海洋利益区。除此之外,还能从该文件中得到的有益启示是,印度海军正在逐渐提高国产化水平,并公布了近年将要建造的主力舰艇的计划,通过自主生产与设计,印度海军力争从“购买的海军”(buyer’s navy)到“建造的海军”(builder’s navy)转型,并且在未来几年内成为“设计的海军”(designer’s navy)。[注] Indian Navy, Ensuring Secure Seas :Indian Maritime Security Strategy , p. 130.可以说,通过能力建设与长远规划,21世纪以来印度的海洋战略取得明显成效,已经基本奠定了印度洋大国海军地位,并逐步走向远洋。需要指出的是,印度海洋战略转型按照从区域到远洋的模式推进,但是其海军力量的发展毕竟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当前国际结构下,印度已经可以实现区域威慑与远洋防御,但是实现远洋威慑的外部条件尚不具备,因为美国以其强大的军事实力依然处于体系顶层。未来国际结构的转型以及印度与体系顶层国家的关系将是影响其海洋战略的关键因素。

根据GB/T1730-93标准,将光敏涂料涂于表面光滑的专用载玻片上,置于光固化机中,在100%的光强下固化120 s。固化后将薄膜脱落,使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分别对固化前的光敏涂料和固化后的薄膜进行红外测试。

结 论

一国制定怎样的海洋战略以及如何运用其海上力量,至少受制于两方面的影响,一是海军规模的扩大和军事能力的提高,另一个是该国所处的国际政治环境,因为海军建设具有很强的国际政治意义。就印度而言,国际政治环境对印度海洋战略产生了非常关键的影响,原因在于两个方面:其一,印度海军发展本身就得益于大英帝国在印巴分治之后遗留给印度的旧舰,且其海军建设自那时开始就高度依赖向域外大国购买或租借各类舰艇;其二,印度成为独立的印度洋海权竞争者是英国从苏伊士运河以东地区撤军之后,而当时美苏两个大国几乎在同一时段进军印度洋,印度在南亚地区格局中的地位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其海洋战略演进始终受制于国际政治环境所带来的外部压力。

印度所面临的外部压力可以区分为体系压力和地区压力两个层次。体系压力是指全球体系结构以及体系顶层国家与印度的互动关系所带来的压力,地区压力是指南亚地区结构以及印巴关系变化给印度所带来的压力。体系压力和地区压力有可能一致,也有可能不一致。总体而言,当体系压力和地区压力都较大时,印度只能维持区域防御型海洋战略;当体系压力和地区压力都较小时,印度才有机会推行远洋防御型海洋战略,并有机会继续发展为远洋威慑型战略;当体系压力较大而地区压力较小时,印度有条件在北印度洋推行区域威慑战略;当体系压力较小而地区压力较大时,印度有条件向远洋扩展海洋力量,但是较大的地区压力又会牵涉其战略精力,致使其海洋战略瞻前顾后。

按照霍姆斯的研究,印度海洋战略可以划分为“搭便车者”“治安官”和“铁腕强人”三种模式,这种形象的比喻基本上与一国海洋战略从区域到远洋、从防御到威慑的发展历程相吻合。鉴于“搭便车”模式不具有太强的国际政治影响,本文主要分析了后两者并将其略作修正。“治安官”和“铁腕强人”都需要采取防御和威慑的手段,而二者的区别只是发展阶段和海洋战略扩展的范围不同。在“治安官”模式下,印度主要采取区域威慑型战略;在“铁腕强人”模式下,印度目前主要采取远洋防御型战略。因此,“治安官”和“铁腕强人”不是二选一,而是升级版。海军规模是一个重要因素,虽然特大规模的海军对印度而言还不现实,但是目前印度的海军规模已经足以支持其实现区域威慑和远洋防御。在印度海军建设规模和军事能力升级可预期的前提下,印度未来是否会推行远洋威慑型战略,主要受制于体系结构变化及其与体系顶层大国的互动关系。

印度海洋战略的目标是主导印度洋,但是能否实现该目标则受到印度自身实力增长和国际环境两方面的影响。目前,印度已经成为印度洋地区名副其实的大国及强国,而近几年印美关系深入发展,印度的外部环境较为宽松。随着“印太战略”的推进,美国也希望印度在印度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印度洋分布着关键的海上战略通道,大量国际能源运输和货物贸易都依靠印度洋进行海运,因此构建自由、开放、包容、和平的印度洋秩序极为重要。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共建“一带一路”的推进,中国在印度洋的海外利益逐年扩大,中国与印度洋沿岸国家的贸易往来也更加频繁。海洋应该成为全体人类的共同财富,而不是某个大国的势力范围。在印度洋秩序构建的过程中,中国不仅应积极参与,还应该明确反对任何单一国家主导印度洋。因为任何单一国家都没有实力单独应对各类海洋威胁,只有相关国家共同参与,才能构建安全和谐的海洋秩序。

【DOI编码 】10.16717/j.cnki.53-1227/f.2019.01.001

作者简介 】李家胜,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南亚印度洋地区国际安全,电子邮箱:lijiasheng88@xjtu.edu.cn

基金项目 】本文为“印度洋海权竞争与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研究”项目的阶段性成果,研究得到西安交通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中图分类号 】D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53-1227(2019)01-0001-26

(责任编辑 朱翠萍)

标签:;  ;  ;  ;  ;  ;  

“治安官”抑或“铁腕强人”-外部压力视角下的印度海洋战略转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