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后焦虑及抑郁症状论文_周建芳 刘芳娟 杨珊明 周玲叶

周建芳 刘芳娟 杨珊明 周玲叶

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市人民医院 浙江 宁波 315500 基金项目:宁波市医学科技计划项目计划编号:2014A23 通讯作者:周建芳(1962-),男,主任医师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市人民医院【摘要】 目的 了解社区人群慢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后的焦虑及抑郁状况.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设计,选择2008~2014年298例慢乙肝,以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分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慢性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后SAS总分(47±6)与常模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其SDS总分为45±8,也高于我国常模(P<0.05);298例患者中慢乙肝抗病毒治疗大于3年的患者SDS总分(45±9)高于抗病毒治疗小于3年的患者(37±9),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肝炎患者SAS总分为47±9,高于男性肝炎患者(39±10).结论 慢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后存在一定程度的焦虑及抑郁症状. 【关键词】 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社区卫生教育;抑郁症;焦虑【中图分类号】R51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1016-01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慢乙肝)是当前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慢乙肝具有患病率高,慢性迁延和不良转归比例高等特点,如肝硬化、肝癌和肝移植等,给病人、家庭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因此,积极治疗慢乙肝,防止其继续发展是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当务之急.社 区卫生服务在我国已实施多年,2008年起我们对298例社区慢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后进行临床调查发现,有许多患者存在焦虑及抑郁症状.为探讨慢乙肝患者情绪障碍状况,我们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self-ratinganxietyscale)及抑郁自评量表(SDS,self-ratingdepressionscale)[1]作为调查工具对患者进行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我市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确诊的298例慢乙肝患者应用核苷类药(包括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后为调查对象,用统一量表进行调查.病例选择符合以下条件:(1)年龄在18~70岁;(2)既往无精神病史,现无其他心身疾病;(3)近一周未服用抗精神病药物;(4)初中以上学历;(5)愿意参加该心理测验;(6)慢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后,不包括重型肝炎患者.298例均符合2000年第6次中华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学术会议(西安)制定的诊断标准[2];平均年龄36岁±8 岁;男258例,女40例;已婚244人,未婚48例,离异6例.298例中无并发症出现204例,代偿期肝硬化32例,失代偿期肝硬化31例,合并腹水18例,胃底食道静脉曲张6例,肝肾综合症3例,肝性脑病2例,原发性肝癌2例.疗程均大于6个月,平均疗程5±0.5年.

1.2 调查内容 采用自评开卷调查,按统一指导方法完成以下调查项目,内容包括:(1)一般资料: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婚姻、职业、文化程度、诊断、既往病史、输血史等;(2)抑郁自评量表(SDS):用于衡量抑郁状态的轻重程度及其在治疗中的变化;(3)焦虑自评量表(SAS):用于评出焦虑患者的主观感受.调查表回收后所有调查表进行核查,有缺项者返回重填,问卷回收率为100%.生化学及病原学指标:肝功能ALT 小于45u/L285例,ALT 大于45u/L13例,其中HBeAg阳性慢乙肝87例,HBeAg阴性慢乙肝211例;抗病毒治疗后HBVDNA 阴转276例,仍阳性22例.1.3 统计学处理:采取回顾性调查设计,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后的SAS、SDS总分用X±s表示,分别与我国常模[2]进行比较,结果用t检验统计显著性.同时比较不同人群SAS、SDS的差别,结果资料用t检验.

2 结果慢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后SAS、SDS得分见表1、2、3.55.7%(166/298)慢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后的SAS得分明显高于我国常模(P<0.01);有53.0%(158/298)慢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后的SDS得分高于常模,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298例慢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后中,女性患者SAS得分高于男性(P<0.05),抗病毒治疗后大于3年的慢乙肝患者SDS得分高于病程小于3年的慢乙肝患者(P<0.05);男女患者SDS得分差异无显著意义.表1 298例慢乙肝患者SASSDS得分(X±s)

3 讨论慢乙肝是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全球逾18亿人群感染过乙型肝炎病毒(HBV).在中国HBV 患病率仍达9.57%,每年有数十万人死于与HBV相关的终未肝病,如重型肝炎、肝硬化及原发性肝癌[3].我国于1999年开始实行乙肝口服核苷酸类抗病毒治疗,至今已有10多年,已有近百万乙肝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很多患者的病情得到较好控制.但由于慢乙肝病程长、病情易反复需要患者长期服药.许多患者不能按医务人员的指导定期门诊复查、改变不良的饮食及生活习惯导致治疗效果不满意.2009年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联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在世界肝炎日公布了在全国25个省市的32家医院进行的“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认知和行为调查”结果,在4741名已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中,近八成对抗病毒治疗的长期性缺乏认识,其中六成的患者认为只要坚持不到3年即可,只有25%的患者认为抗病毒治疗需要坚持3 年以上[4][5].中国工程院院士庄辉指出,乙肝病毒很难被彻底根除,然而乙肝病毒的持续复制是导致肝硬化、肝癌的罪魁祸首,所以慢乙肝抗病毒治疗的目标是长期地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6].因此慢乙肝抗病毒治疗成功的关键是必须做到长期坚持.

因此慢乙肝抗病毒治疗须长期服药,而患者对该病的认识不足,许多患者在得知自己长期抗病毒治疗后即陷入一种极度的精神痛苦和心理折磨中,甚至出现典型的焦虑、抑郁症状.国内、外学者提出生理—心理—社会的发病模式,上述三因素在发病中既独立又相互促进.近年研究显示,心理社会因素与HBV 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相关[7].我们对298名社区人群慢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后的调查发现,其SDS得分高于我国常模(P<0.05),SAS得分更是显著增高P<0.01).据统计,有临床意义的焦虑状态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生率为2%、5%.我国普通人群中抑郁症状发生率在15.1%、22.5%之间[2].不同患病人群焦虑及抑郁比较,女性在慢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后焦虑症状较男性明显,而抑郁症状在男女患病后差异无显著意义.慢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后病程大于3年的患者SDS得分高于病程小于3年的患者(P<0.05),SAS总分差异无显著意义,但高于常模.提示慢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后存在一定程度的焦虑、抑郁症状,并与病情的轻重程度及有否并发症出现有关.慢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后病程小于3年患者虽有一定程度的焦虑,经心理疏导后好转快、多数预后较好,其心理压力可在短期内逐渐减轻;而大于3年的慢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后因出现病毒耐药,肝功能反复,护病毒治疗不理想,需要换用或联合抗病毒治疗经济不充许,病情反复,患者往往存在较典型的焦虑及抑郁症状.这类患者在临床上屡见不鲜,表现为封闭、不合群、过分关心自己的病情、反复向医护人员诉说躯体的诸多不适、症状多样化、怀疑医生隐瞒病情、缺乏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失眠、对医护人员及亲属不满等,甚至乱用土方、偏方,以至加重对病情发展.

作为一组特殊人群,慢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后在日常生活中需要面对各方面的压力,如家庭经济状况、疾病进展等,因而普遍有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倾向.临床医师在社区内对患者实行长期、规范的健康教育,通过多种渠道、方式提高群体对慢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后的卫生知识知晓率,必要时可对患者进行个体化面对面定期宣传指导,在治疗躯体疾病的同时,应多注意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及时给与心理干预治疗,无疑将有助于患者病情的健康恢复,降低后续治疗的难度,减轻长期治疗的医疗成本,可有效降低耐药的发生率.因此在农村社区中有建立一整套规范的慢乙肝治疗体系,减少患者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倾向,对提高疗效、缩短疗程、改善预后和减少医疗成本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1] 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试行).中华传染病杂志,1995,13:241-247.[2] 张明园,主编.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3.35-39[3] 崔振宇.病毒性肝炎与肝病学术促进委员会的成立.肝炎治疗快讯,1997,3:1.[4] DrossmanDA.Gastrointestinalillnessandthebiopsychosocialmodel.JClinGastroenterol,1996:22:252-254.[5] 魏倪,宋军,杨月华,等.病毒性肝炎患者有关心理社会因素调查.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9,7:183-184.[6] 乙型肝炎病毒耐药专家委员会.乙型肝炎病毒耐药专家共识[J/CD].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08,2(1):90-98.[7] 张明园,任福明,樊彬,等.正常人群中抑郁症状的调查和CES-D的应用. 中华神经精神杂志,1987,20:7-8.

论文作者:周建芳 刘芳娟 杨珊明 周玲叶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综合临床》2015年12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10

标签:;  ;  ;  ;  ;  ;  ;  ;  

社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后焦虑及抑郁症状论文_周建芳 刘芳娟 杨珊明 周玲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