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空间扩散机理研究

技术创新空间扩散机理研究

李圣宏[1]2016年在《高新技术开发区技术创新效率测度及其空间扩散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上世纪末以来,高新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遍地开花,已成为各国(地区)发展高新技术最成功的典范,已成为国家(地区)创新体系的领导和引擎,它们具有科学技术含量高、生产的产品附加值高、区域竞争力强特点的。比如美国硅谷已成为成功样本,日本筑波、印度班加罗尔软件园、台湾新竹科技园也同样充分展示了高新区是促进一个国家或地区提高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我国建设高新技术开发区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截至2015年,我国的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数量达到了 115个。建立高新技术开发区被认为是中国市场经济进程中最为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由于高新技术开发区提供了自由生长的土壤,打开了自由进入市场的道路,高新技术产业才得以在中国的经济浪潮中更快速地迈步前进,并在过去二十几年里改变了中国经济的结构和增长方式。但是我国各地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还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有的已经跻身世界产业前列,有的存在可持续发展问题(高能耗高污染的生产模式带来的地区沉重负荷),还有的甚至存在生存问题,特别是有的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了引进某种技术或设备,前期花费了大量投入,但由于不注重学习和技术扩散,收效却甚微。因此,我们有必要从投入产出角度来对我国的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创新效率进行分析和比较,揭示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技术进步效率、资源配置效率和规模创新效率,以挖掘高新技术开发区内部的潜力,促进高新技术开发区生产模式的转化,并为高新技术开发区管理部门提供战略参考。如何努力提高我国的高新技术开发区综合技术水平,建立高效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创新体制,是一项重要的课题。目前对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发展模式、创新体制、综合评价、产业聚集、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但是技术创新效率的研究还不够全面、深入,纵观各位学者对高新技术开发区技术创新的研究,很多研究过多的关注于如何提升其技术创新能力,而对高新技术开发区技术的扩散研究相对较少。如果在空间上没有有效的扩散技术,技术创新对社会、经济等的影响一直是一个潜在的问题。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与技术创新的研究相比,技术扩散的研究已被大大忽视,而公共政策的技术扩散的实践也很缺乏。空间计量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许多方面都得到了较好的应用,特别是在研究区域发展的空间效应问题上,但是目前采用空间计量学的方法研究区域发展问题又多集中在省域之间、城市之间,在产业园区空间效应的研究中,采用空间计量学方法的比较少,而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相关研究应用该方法又有很高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因此此,本文以我国比较有代表性的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为研究对象,首先围绕各个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发展现状进行简单分析;然后再利用各种DEA模型对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技术效率进行综合评价与测度;再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各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技术创新能力在不考虑高新技术开发区技术扩散条件下对当地各项经济活动的影响;再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在技术扩散的指导下,研究了多种状况下技术扩散的影响因素、模式、强度和空间效应,并对高新技术开发区内技术扩散进行研究;最后利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各高新技术开发区之间的技术扩散进行测定和分析,同时深入研究了高新技术开发区技术创新对当地经济之间的影响作用;从而找到提升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整体技术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加速技术创新产品的产业化速度,为我国经济建设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本文主要做了以下研究工作:(1)高新技术开发区现状研究。从企业数量、就业人数、工业总产值、总收入、净利润、科技投入等方面分析了 2007—2013年全国高新区技术开发区的总体发展情况,然后分地区对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不同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得到高新区发展的一般情况,为后面章节对比研究做准备。通过对统计数据的分析,发现高新技术开发区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当地经济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2)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技术创新效率比较研究。对高新区创新过程进行细致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因子分析法选取评价高新区技术创新的指标体系,并依据得到的指标体系先测度了高新区技术创新能力,再利用传统DEA模型、超效率DEA模型和三阶段DEA模型分别对高新区的生产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等进行了测度和比较分析。通过研究表明: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型城市的开发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效率普遍高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高新区,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高新区的技术效率高于其他地区的高新区,同时其他地区的高新区的技术效率近年来快速提高,有追赶珠三角、长三角的趋势。(3)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技术扩散能力研究。首先分析了区域经济发展和高新区经济之间的关系,然后分析了技术创新和区域经济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评价高新区技术创新扩散能力的评价指标,并利用因子分析法对评价指标进行因子分析,研究了高新区技术扩散能力。研究表明:高新区技术创新的扩散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以及技术创新效率三者的规律并不一致,创新能力强和创新效率高的高新区,其技术的扩散能力并不一定高,许多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一般的高新区其技术扩散能力很强;而许多大型城市的技术扩散能力却很弱。(4)高新技术开发区内技术空间扩散机制研究。技术扩散是形成产业集群的主要因素之一,而高新区又是产业集聚的一种常见场所。本文对高新区内的企业间技术溢出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发生以后又是如何在溢出渠道中传播的,受哪些因素的影响,技术吸收源需要怎样的适宜环境才有利于技术的消化和吸收等的微观机理的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得出:技术吸收源的吸收路径呈现“S”型,而技术溢出量的变化却呈现反“S”型;溢出源的技术存量变化主要受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溢出动力的变化主要受信任度、溢出效用和距离的影响。(5)高新技术开发区技术空间扩散效应研究。在对高新技术开发区技术空间扩散效应理论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空间计量学原理,全面分析了高新技术开发区技术空间扩散效应,对高新区之间技术扩散是否存在技术空间扩散进行了测度,并对技术空间扩散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研究表明: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之间技术扩散存在较强的空间相关性,高新区技术创新活动对临近高新区的技术创新具有很强的正向作用,加大各项技术创新活动的投入对于高新区的技术创新水平提高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分析还表明高新区的技术创新活动对邻近高新区的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不显著。

方晓萍[2]2012年在《我国经济核心地发展扩散的空间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经济核心地的发展扩散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工业化、城市化的全过程。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于发展扩散中的创新扩散、技术扩散等进行过讨论,但已有的区域思维、区域发展理论、扩散理论等均缺乏对于扩散现象的解释即扩散机理的研究;而现实中,区域非均衡发展问题、区域差异性问题、区域外部性问题等日益加强,对于这些问题的认识与解决亟需相关理论支撑,经济核心地发展扩散的空间机理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的选题正是基于此背景而提出的。本研究以对国内外文献的理论梳理为基础,以SPSS统计软件、Eviews计量经济软件、Matlab数学软件以及ArcGIS空间分析软件为工具,采用因子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Granger因果检验法、随机游动模型模拟法,结合理论模型的构建,对我国经济核心地发展扩散的空间机理进行了探讨。全文共分为八章:第一章导论部分,分析了文章的选题背景;对经济核心地、发展扩散、空间机理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简单介绍了文章的研究目的、研究意义、拟采用的研究方法以及文章的体系结构与章节安排。第二章国内外相关研究与述评,从经济核心地的研究、发展扩散的研究、经济核心地的发展扩散研究以及发展扩散的空间机理研究四个方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并对已有相关研究进行了简要述评。第三章我国经济核心地的地理格局,构建了经济核心地测度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经济核心地进行了测度,确定了我国经济核心地的等级体系与空间分布格局,并对我国一级经济核心地与我国经济发展的格局进行了简单的探讨。第四章我国经济核心地发展扩散的空间模式,从区域发展扩散的影响系数、空间距离对发展扩散的影响的角度出发构建发展模型,探索了我国经济核心地发展扩散的空间模式类型,并借鉴随机游动模型,提出了发展扩散在非均质空间环境下的扩散方程,利用Matlab软件对发展扩散的空间模式进行了模拟。第五章特定空间模式下经济核心地发展扩散的影响因素,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及我国的实际情况,分析了我国经济核心地发展扩散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方式,并构建了空间模式与影响因素的二维理论模型。文章研究认为,我国经济核心地发展扩散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地理环境、空间距离、发展势差、空间聚集、基础设施和制度环境,各影响因素通过形成发展扩散障碍、改变发展扩散成本和决定发展扩散能力这三种方式来对经济核心地发展扩散过程产生影响。第六章我国经济核心地发展扩散的空间机理,基于二维理论模型探究了我国经济核心地发展扩散的空间机理,并构建了空间模式、影响因素与空间机理的三维理论模型。文章研究认为,我国经济核心地发展扩散的空间机理主要包括空间规模递增机理、地价竞租机理、要素流动机理、市场空间竞合机理、产业链条机理以及政府激励机制。各空间机理通过内部驱动和外部拉动作用于经济核心地的发展扩散。第七章基于三维模型的我国经济核心地发展扩散的空间效应,基于空间模式、影响因素与空间机理的三维理论模型,探究了我国经济核心地发展扩散的空间效应。文章研究认为,发展空间扩散存在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平衡区域差距、提升区域就业、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正效应,以及使接受发展扩散区域生态环境遭受破坏、接受发展扩散区域发展机会的剥夺以及发展扩散引起的人口流动会带来一些不稳定性因素的空间负效应。第八章结论部分,主要进行了论文研究的学术总结。通过对论文研究的总结归纳,概括了8点基本结论和4个创新点;最后指出了论文研究的不足之处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张建忠[3]2007年在《农业科技园技术创新扩散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提出农业科技园是我国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的主要途径之一。如何通过农业科技园这一载体,实现技术创新有效而快速的扩散,是一项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命题。论文在对农业技术扩散的相关理论进行总结和评述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实地调查与访谈、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农业科技园技术扩散的动力机制和模式进行了系统研究和探讨,并对杨凌示范区小麦良种扩散进行了实证分析。(1)农业技术扩散系统由技术创新、扩散渠道、潜在采用者和社会经济基础四个子系统构成,政府驱动、市场诱导和联合驱动是农业技术扩散的主要动力,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传播型、指导型和交互型三种扩散模式。(2)农业科技园是我国农业技术创新、示范、推广的基地,农业科技园技术扩散具有近邻效应、等级效应、轴向效应及集聚效应,与其对应的有扩展扩散、等级扩散和位移扩散等技术扩散的空间类型。(3)杨凌示范区技术扩散系统由农业技术创新、中介平台和技术受体三部分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组成,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农业技术经营型、农民专业协会型、农业展会型、农民培训型和综合服务型5种农业技术扩散模式。(4)通过小麦良种小偃22在关中地区的S型扩散分析发现:小偃22在关中地区扩散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等级效应和近邻效应;在种植条件较好、示范强度大以及种植规模大的地区扩散速度较快,反之扩散较慢;以政府为主导的联合驱动机制则是其空间扩散的主要推动力。

董姝娜[4]2016年在《发展扩散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发展实践表明,集聚与扩散是我国区域成长、区域差异形成、区域关系调整的重要方式。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通过率先集聚实现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同时带来我国其它地区发展机会剥夺问题的出现,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我国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扩散,促进区域经济协调与一体化发展成为新时期宏观经济发展的主旋律。我国以往区域经济发展主要是关注集聚与扩散的正外部性,而忽略集聚对外部地区发展的剥夺,转移与扩散对外部区域的破坏等负外部性问题。基于区域外部性的扩散与一体化研究成为当前我国区域发展与区域关系重构的“热点”领域。本文在传统集聚与扩散研究基础上,强调从区域发展正外部性的研究视角出发,研究发达地区对外部区域的发展扩散效应,在西方区域发展扩散理论与实践借鉴研究的基础上,研究我国区域发展扩散的动力机制与模式,归纳总结我国发展扩散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对我国区域整合与协调发展关系进行客观评价,其研究目的是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性的逐步收敛,现代区域发展关系的重构,发达地区扩散对落后地区的拉动与支撑,为过度集聚发达地区的再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基于上述理论研究与实践需求,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发展扩散理论研究成果和针对我国区域发展扩散的现实背景,归纳总结我国区域发展扩散的驱动机制与扩散模式,以长吉区域为例,分析长吉地区发展扩散与区域一体化现状特征,对长吉地区发展扩散与区域一体化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实证研究,本文研究由6章构成:第一章区域发展扩散的国内外研究综述。这一部分从发展扩散概念出发,梳理了国内外区域发展扩散理论形成背景和主要的研究成果,并对主要研究成果进行了客观分析与评价,剖析了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分析区域发展扩散与一体化研究的未来趋势,提出了本论文研究的切入点。第二章发展扩散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基础。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中心-外围理论、极化-涓滴效应理论、区域增长极理论、梯度推移学说、点轴理论与区域外部性理论等区域发展经典理论,阐述了这些基础理论与区域发展扩散与一体化发展的必然关系,为本论文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三章我国区域发展的动力机制与模式研究。这一部分首先分析了我国区域发展非平衡性的现实基础与主要表现,其次从我国发展扩散的必然性,城乡关系的转变,区域市场体系的完善,区域发展观念与文化的变化,区域发展政策变化等方面阐述了我国区域发展扩散的动力机制,再者通过案例分析总结了我国区域发展扩散的主要模式。第四章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与实证分析。这一部分梳理了交易成本、贸易交流、市场竞争等传统区域一体化理论分析框架,阐述了直接投资、规模经济、长期增长、产业集聚等现代区域一体化理论分析视角,介绍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城市联盟、京津冀产业一体化等我国区域一体化的经典案例,客观评价了我国区域一体化的实践效果。第五章长吉区域发展与扩散系统分析。这一部分剖析了长吉区域形成发展的地域因素,阐述了长吉城市集聚与扩散发展的主要表现,分析了长吉区域产业分布格局、城镇整体布局以及区域对外联系的空间格局,评价了长吉区域对省域经济发展、吉林省中部城市群、长吉图开放区和哈长城市群的发展扩散效应。第六章长吉区域一体化整合与重构。这一部分从长吉区域一体化的必然性,东北亚国际合作、我国区域一体化、吉林省经济格局和长吉图国家战略等方面阐述了长吉区域一体化的形成背景,从产业整合格局、城镇整合、功能空间整合、基础设施整合、生态空间整合以及一体化制度创新等方面分析了长吉区域整合发展的未来格局。

苏建旭[5]2000年在《技术创新空间扩散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技术创新空间扩散研究一直是技术创新扩散研究较为薄弱的部分。深入分析技术创新空间扩散机理,对于技术创新扩散理论的完善和丰富,以及区域有关战略和政策的制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力图对技术创新空间扩散的一般规律和机理进行一个探索性的研究。 本文在研究、继承已有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技术创新扩散系统、扩散域元等概念,把技术创新扩散研究纳入系统观、演进观、时空观的分析框架中,提出技术创新扩散系统空间演进的形式化模型;从分析技术创新扩散微观(企业)采用行为特征、域元宏观约束与激励入手,系统地阐述技术创新空间扩散过程与扩散环境互为内生的互动演进机理;运用随机过程理论与方法建立技术创新空间扩散的数学模型,并提出等扩散概率曲线分析方法,对技术创新空间扩散进行了模拟;在上述理论与方法的支撑下,提出促进技术创新扩散的对策与建议。

刘笑明[6]2008年在《农业科技园区技术扩散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科技园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事物。如何利用这一载体,实现其技术创新的快速扩散,从而促进区域农业经济的更快发展,是一项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命题。在对农业技术扩散研究进行详尽回顾与梳理后认为:农业科技园区技术扩散的研究存在着大片空白。以此为基础,汲取经济地理学、农业经济学等学科经典理论的精华,提出了基于地理学视角的园区技术扩散研究的基础理论和主要方向,并从五个方面对园区技术扩散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分析。作者将园区技术的扩散看作是一个复杂系统,解析了这一系统的特征、机理及主要组成部分的特征与功能;将园区技术扩散的影响因素区分为技术、农户、辐射区三个方面;认为后二者的综合与集成构成了园区辐射区扩散环境,并提出了扩散环境评价的意义与思路;作者认为技术扩散源于系统内各方主体对自身利益的追求,扩散过程必然受到驱动力和阻碍力的双重作用,并根据主要推动力的不同将园区技术扩散机制分为市场、政府与联合驱动三种类型;最后,在对技术扩散空间效应分析的基础上,将园区技术扩散方式划分为扩展、等级和位移扩散三种类型。论文以杨凌示范区为对象,在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利用系统分析、相关分析、层次分析法以及断裂点公式、probit模型、s型曲线模型等多种技术手段对示范区技术扩散的系统构成、影响因素、扩散环境、典型技术的扩散规律、不同空间尺度下的技术扩散特征等进行了追踪调查与实证分析。以距离为影响因子的实证研究发现:示范区直接的扩散半径大约在40km左右,这与其地位和预期的作用不符。以关中地区为例的扩散环境定量化评价结果显示:关中地区各市农业技术扩散环境总体欠佳(除杨凌),各个因子的贡献程度各不相同。对不同类型农业技术扩散研究的结果证实:经营性技术、公益性技术扩散的主要驱动力分别为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其中公益性技术扩散的强度和方向与政府的意愿和计划密切相关;而中间型技术的扩散则受到市场和政府两方面力量的共同作用。对不同尺度下扩散规律的定量化研究表明:技术空间维的扩散轨迹呈现出从创新源—扩散源—采用者的过程;在不同空间尺度下,影响扩散过程的主要因子及扩散方式各不相同:宏观尺度下主要影响因子为规模,扩散方式以等级扩散和位移扩散为主;中观尺度下主要影响因子为距离,扩散方式以位移扩散和扩展扩散为主;微观尺度下主要影响因子为农户自身因素,扩散方式以扩展扩散为主。作者根据扩散方式及特征的不同,将示范区技术扩散归纳为五种不同的具有普适性的模式。最后,基于对园区技术扩散存在问题的诊断,提出了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结合、多元化主体参与、强化农民培训、改善辐射区环境等技术扩散优化的主要路径。本研究的创新性在于从地理学角度对农业科技园区技术扩散问题的审视、对扩散空间维的关注以及研究中定量化方法的使用。研究结果对于理论探索的深入及园区技术推广工作的改进均具有积极意义。

汪治兴[7]2012年在《基于场论的创新资源空间扩散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日益受到重视,但是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受到创新资源的约束,如何解决创新资源的约束是亟待解决的课题。创新资源本身并不是静止的,而是会在不同区域之间进行转移、传播,发生扩散,并且这种扩散是在空间区域中进行的,因此,是一种空间扩散。对欠发达地区来说,通过创新资源的空间扩散来引进创新资源,通过消化、吸收使创新资源本地化和培育新的创新资源是解决创新资源约束问题的有效途径。同时,创新资源空间扩散具体场的特征,可以从场的角度进行研究。因此,本文借助场论的方法来研究创新资源空间扩散的机理,为欠发达地区解决创新资源约束问题提供理论支撑。本文首先在阐述研究背景意义、现状的基础上,引出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其次在对场理论、创新资源和创新资源空间扩散的内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创新资源空间扩散场的概念,然后将场论的思维方法应用到创新资源空间扩散中,以创新资源空间扩散内环境、外环境、转移率为坐标轴建立了创新资源空间扩散场,并测算出创新资源空间扩散的空间距离;然后利用库仑模型建立创新资源空间扩散的动力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创新资源空间扩散源和扩散汇的扩散规律,并据此分析了创新资源空间扩散系统的扩散规律;最后以广西为例,将前文中的研究结论应用于广西解决创新资源约束问题上,对广西引进、消化和吸收创新资源进行了分析思考,提出广西解决创新资源约束问题的建议。上述研究的方法、内容和结论为解决创新资源约束问题提供了一个不同的研究视角,为创新资源空间扩散理论体系的充实和完善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为欠发达地区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

余迎新, 许立新, 康凯, 康志龙[8]2002年在《技术创新空间扩散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技术创新扩散的空间展开模式入手 ,分析了技术创新空间扩散的动力以及维度 ,通过对技术创新空间扩散过程与扩散环境间的互动演进过程 ,阐述了技术创新空间扩散机理 ,并提出了技术创新空间扩散的形式化模型

林兰[9]2007年在《技术扩散与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区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日益显著。国内外区域发展的实践证明,高新技术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除了技术开发立项时的正确抉择外,另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技术的空间扩散,技术扩散已经成为决定技术开发研究成败的关键。高科技园区是承接国外技术转移和实现区域技术扩散的有效载体,技术扩散与高新技术企业区位研究因而成为政府和学者关注的焦点。论文以导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长江三角洲技术扩散规律与高技术企业区位优化”、上海市张江高科技园区建设领导小组研究项目“张江高科技园区产业发展研究”和“张江高科技园区空间产品布局研究”等课题为支撑,通过室内、网络文献资料的搜集以及对上海市张江高科技园区的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实地访谈,获取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技术扩散与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区位相互作用的理论和实证分析研究。通过文献分析,笔者发现,经济学家一般借助经济模型来研究技术扩散的条件、动力和方式,但对技术的空间扩散及其产生的空间效应研究较为缺乏;地理学家研究技术扩散强调技术的空间运动和空间分布,但只谈及了技术空间布局改变的现象,并未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刻分析。现有的技术扩散研究成果侧重于研究技术扩散的影响因子、方式、效用、空间效应和模型等某一方面,没有将其与技术扩散的尺度建立联系。然而,正是由于技术扩散影响因素对不同尺度的技术扩散过程影响不同,才导致了不同尺度的技术扩散具有不同的扩散方式、特征和效应。因此,建立技术扩散影响因素和尺度之间的联系,是研究区域技术扩散和高新技术企业技术扩散活动与布局的重要着眼点之一。论文在归纳、总结国内外技术扩散、企业区位与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论述了技术扩散与空间尺度、技术扩散与高新技术企业布局之间的关系,从技术区位的角系统地阐述了高新技术园区企业在不同空间尺度上的区位指向;在大量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借助地理信息系统模型与数学模型,对张江高科技园区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扩散路径、方式、强度和创新水平,企业空间集聚的动力和机制,跨国公司在技术溢出中的作用以及张江高科技园区不同尺度技术区位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第一,不同尺度技术扩散的影响因子、方式和空间效应不同。在宏观尺度上,技术势能和宏观技术扩散通道是影响技术扩散的主要因子,国际技术贸易、国际技术联盟和外国直接投资是其主要扩散方式,等级扩散(跳跃式扩散)是其主要特征;在微观尺度上,距离和微观技术扩散通道是影响技术扩散的主要因子,技术溢出是其主要扩散方式,邻近扩散、空间集聚时期主要特征。第二,不同尺度技术区位对区域技术扩散的影响不同。宏观尺度技术区位是技术势能与宏观技术扩散通道的统一,复杂技术、新技术和先进技术扩散对技术受方技术势能的要求更高,而简单技术和成熟技术扩散虽然可以降低对技术受方技术水平的要求,但其扩散的通道必须通畅;微观尺度技术区位主要反映在该地区企业的集聚度和微观技术扩散通道的畅通性。微观技术扩散通道受历史、文化的影响很大,难以在短期内进行复制和营造。对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来说,在实现宏观尺度技术扩散后,微观技术区位就成为其能否通过技术扩散获取先进技术的关键。第三,张江高科技园区的技术势能较低,但凭借其较为优越的宏观技术扩散通道接受了发达国家以FDI为主要形式的国际技术转移。目前,张江高科技园区处于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阶段,区域整体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微观技术扩散通道逐渐完善。然而,张江的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园区企业集聚并不是基于技术创新,而更多地是基于产业链联系的技术溢出,宏观技术扩散为主,微观技术扩散为辅,张江企业对国外供货商和销售商的依赖较大。从张江本地的技术溢出来看,以前后向联系的技术垂直溢出为主,水平溢出十分微弱,并且这种以垂直技术溢出为主要形式的技术扩散将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从宏观尺度看,随着张江高科技园区技术势能的提高,其技术扩散方式正从单一的FDI技术引进向国际技术贸易、国际技术联盟方向转变,张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对境外企业的依赖减弱;从微观尺度看,随着张江微观技术扩散通道的不断完善,张江技术溢出正处在从垂直产业链溢出向水平创新溢出的转变之中。

王家庭[10]2007年在《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制度创新的空间扩散机理分析》文中指出制度创新是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本质,通过制度创新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是设立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初衷所在。在系统回顾国内外创新空间扩散研究和详细分析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制度创新空间扩散效应、表现形态的基础上,从理论上初步探索了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制度创新的空间扩散的内在机理。

参考文献:

[1]. 高新技术开发区技术创新效率测度及其空间扩散研究[D]. 李圣宏. 江西财经大学. 2016

[2]. 我国经济核心地发展扩散的空间机理研究[D]. 方晓萍. 东北师范大学. 2012

[3]. 农业科技园技术创新扩散理论与实证研究[D]. 张建忠. 西北大学. 2007

[4]. 发展扩散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D]. 董姝娜. 东北师范大学. 2016

[5]. 技术创新空间扩散机理研究[D]. 苏建旭. 河北工业大学. 2000

[6]. 农业科技园区技术扩散研究[D]. 刘笑明. 西北大学. 2008

[7]. 基于场论的创新资源空间扩散机理研究[D]. 汪治兴. 广西大学. 2012

[8]. 技术创新空间扩散机理研究[J]. 余迎新, 许立新, 康凯, 康志龙.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9]. 技术扩散与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区位研究[D]. 林兰. 华东师范大学. 2007

[10].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制度创新的空间扩散机理分析[J]. 王家庭. 南京社会科学. 2007

标签:;  ;  ;  ;  ;  ;  ;  ;  ;  ;  ;  ;  

技术创新空间扩散机理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