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世纪前朝鲜语敬语表达形式研究_朝鲜语论文

十五世纪以前朝鲜语敬语表现形式的考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敬语论文,表现形式论文,五世论文,朝鲜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十五世纪是朝鲜语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期。从这时起朝鲜民族才有了自己的民族文字。〔1 〕朝鲜语敬语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词汇和语法两个方面。下面我们分历史时期来考察十五世纪以前朝鲜语敬语的表现形式。

一 三国时期的敬语表现形式

现存最早的有关三国时期朝鲜语的记录是高丽时期出版的《三国史记》和《三国遗事》。《三国史记》是高丽仁宗二十三年(公元1145年)金富轼编撰的传记体史书。全书虽然是用汉文写成的,但其中的人名、地名、官名中反映了三国时期语言的一些面貌。《三国遗事》是高丽熙宗—忠烈王时代(1206—1289)僧人一然编撰的。书中收录了有关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的遗文轶事。它与《三国史记》一起被称为朝鲜古史书的双璧,为研究三国时期的风俗、宗教、文化及语言提供了宝贵资料。

1)三国时期的敬语形式主要表现在反映尊敬对象的名词之中。 这些名词大部分是官名。《三国史记·新罗本记卷一》中有这样一段话:“初南解薨,儒理当立,以大辅脱解素有德望,推让其位,脱解日神器大宝,非庸人所堪,吾闻圣智人多齿,试以饼噬之,儒理齿理多,乃与左右奉立之,号尼师今。古传如此。金大问则云,尼师今方言也,谓齿理。”《三国遗事·卷一·王历一》中也说:“尼叱今或作尼师今”。“尼师今”、“尼叱今”是“齿理”的音译、即niskuum。这个词, 就是后来nimkuum“君主”的词源。

2)三国时期官名后边有一个后缀kan/han, 这与“成吉思汗”的“汗”有没有某种联系,目前尚无定论。但是,它确是表示大官的意思。例如,《三国史记》中就记有:“居西干辰言王或云呼贵人之称”(卷一);“麻立干金大问云麻立者方言谓橛也”(卷一);“儒理王九年置十七等一日伊伐飡或云伊罚干或云于伐飡或云角干或云角粲或云舒发翰或云舒弗邯”(卷三十八);“波珍飡或云海干或云破弥干”(卷三十八);“级伐飡或云级飡或云及伏干”(卷三十八)。

上述官名“居西干,麻立干,伊罚干,破弥干,及伏干”等后缀“干”也可以写作“飡、粲、翰、邯”。这都是表示官级的“干”或“飡、粲、翰、邯”,也就是kan/han。

还有表示官级的其它后缀“支”(ki)和“兄”(hjη)等。例如:“立王弟之子臧为王,自为莫离支,其官如唐兵部尚书兼中书令职也”(卷四十九);“中里小兄”,“中里大兄”(卷四十九)。

3)有些词虽然现在已变为后缀, 但在三国时期是表示尊敬的褒义词。

(1)mri 比如“麻立干”表示“橛王”,“首露”(《三国史记·卷一》、《三国遗事·卷二》);“高敞县本百济毛良夫里县,景德王改名”(《三国史记·卷三十八》);“莫离支”(《三国史记·卷四十九》)。上述“麻立,毛良,莫离”都是“首”的表音,即m ri。当时用来表示官级或表示高处(高敞)。由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m ri/mari”是当时用于表示尊敬对象的词。 它的残迹至今还保留在wutumri“头子”等词中。(2)po “年至十二岁,不语亦不起,因号虵童,下或作虵卜、又巴、又伏等,皆言童也”(《三国遗事·卷四》)。当时“童”的朝鲜语发音是“卜、巴、伏”等。这些都和朝鲜语名词词缀中的-po,如ttkpo“爱吃糕的人”, thlpo“多毛人”,ttuηpo“胖子”有联系。 从上述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当时po没有贬义,只是指“童”的意思。(3)mi/si

“云峰县本母山县,或云阿莫城,景德王改名”(《三国史记·卷三十四》);“益城郡本高句丽母城郡”(《三国史记·卷三十五》);“母城本也次忽”(《三国史记·卷三十七》)。“母”在十五世纪朝鲜语中,由si,zi,mi等词来表示。上述例子的“益,也次”与si,zi的音近似,“阿莫”与mi的音近似。(4)aki/aji

“阏智即乡言小儿之称也”(《三国遗事·卷一》);“姐妹曰宝姬小名阿海,妹曰文姬小名阿之”(《三国遗事·卷一》)。上例的“阏智、阿之”,“阿海”与现在叫婴儿或儿童的aki,aji有联系。〔2〕

二 新罗乡歌和高丽乡歌中的敬语表现形式

乡歌就是新罗统一后流行的民谣,是针对汉文古诗而起名为乡歌的。它是利用汉字的音和义来巧妙地记录当时民谣的独特诗歌体。现存的乡歌作品是《三国遗事》里记载的14首统一新罗时期乡歌和高丽文宗二十九年(公元1075年)赫连挺编写的《均如大师传》中出现的均如所写的11首乡歌。

1)词汇形式的表现 乡歌中所出现的主要是与社会制度、 家庭关系、佛教等有关的汉字词和极少数固有词。反映社会关系的有“郎、君、臣、父、公主”等;反映佛教的有“千手观音、无量寿佛、弥勒座主、佛体、间王、菩提、觉树王、普贤”等。固有词中只有一个“母史”( si),意为“母亲”。

现代敬语词缀nim,在当时是独立的词。 如“公主主隐”中的“主”是朝鲜语的nim。

2)格词尾中的表现

十五世纪朝鲜语的格词尾中有一个表示尊敬的格词尾ha用于尊敬对象的呼格位置,如nimkuumha“君主啊”。

在乡歌中,ha只出现一次,即“月下”(tlha即“月亮啊”)。这说明ha作为尊敬格词尾来使用在当时还没有普及。

3)尊敬词尾的表现 十五世纪朝鲜语尊敬词尾中有尊敬主体si、尊敬客体sp、尊敬听者ji等3种。这3种词尾在乡歌中都开始出现了。(1)尊敬主体词尾是由“赐”,“教”等字来表示。 例如:“吾肹不喻惭伊赐等”——如不害羞我(《献花歌》);“臣隐爱赐尸母史也”——臣是慈爱的母亲(《安民歌》);“月下伊底亦西方念丁去赐里遣”——月亮啊,现在这就要去西方吗?(《愿往生歌》)有时敬语形式用kjesi“在”来表示,但用“教”字最多。 例如:“执音乎手母牛放教遣”——放了执母牛缰绳的手(《献花歌》)。(2 )尊敬客体词尾sp用“白”字来表示。例如:“千手观音叱前良中祈以攴白屋尸置内乎多”——在千手观音面前祈祷(《祷千手观音歌》);“九世尽良礼为白齐”——尽九世为止敬礼(《礼敬诸佛歌》);“塵塵虚物叱邀吕白乎隐”——邀请塵塵虚物(《称赞如来歌》);“佛佛周物叱供为白制”——以佛佛周物供养(《广修供养歌》)。尊敬客体词尾的语法特点是对行动所涉及的直接对象表示尊敬。因此,这里所表示的直接对象应该是“千手观音,佛体”等。(3)尊敬听者词尾ji在乡歌中很少出现。 它在十五世纪也只是出现在终结词尾ta、ska、sko之前。乡歌中由“音”字来表示。例如:“花肹折叱可献乎理音如”——采一朵花献给您(《献花歌》);“国恶太平恨音叱如”——国家平安(《安民歌》);“吾焉顿部叱逐好友伊音叱多”——我将要跟走顿部(《常随佛学歌》)。

4)尊敬命令式词尾的表现 十五世纪尊敬命令式词尾是sjosj。如nimkuumha arsijosj“大王,请您理解”(《龙飞御天歌125章》)。乡歌中由“赐立”来表示。例如:“恼叱古音多可支白遣赐立”——有一句话要向您诉说(《愿往生歌》);“慕人有如白遣赐立”——请告诉他,想念他的人在等待(《愿往生歌》);“十方叱佛体阏遣只赐立”——十方佛体早已知道(《忏悔业障歌》)。

三 吏读文献中的敬语表现形式

随着汉字的普及,汉文逐渐成为社会的公用书写形式。后来国家中小官吏层中又开始流行一种折衷的书写形式,即“吏读”。早期吏读文中很难看出敬语的表现形式。比如《葛项寺造塔记》(天宝十七年,公元758年)中,只出现kjesi的原形“在”。例如:“天宝十七年戊戌中立在之娚姐妹三人业以成在之……”——天宝十七年,戊戌年立。由哥,姐,妹三人的功劳而成。吏读在高丽朝时期最为盛行。可惜的是当时许多文献现已亡轶。现存一部李王朝建国初期(李太祖四年,公元1395年)出版的《大明律直解》,是高丽时期吏读文的集大成者。吏读文中出现的敬语表现如下:

1)尊敬主体词尾“赐”

“众矣白赐卧乎白如可”——照大众所言而说(《慈寂禅师碑》);“十四列郡县契乙用成造令赐之”——十四列郡县用契造成(同上)。

2)尊敬客体词尾“白”

“御前开拆为白齐”——御前开拆(《大明律直解·二·1》); “大内良中实封进呈为白齐”——在大厥内实封进呈(同上)。

3)尊敬命令式词尾的表现形式 在吏读文中找不到此例。 它只出现在宋朝人孙穆记录高丽语的《鸡林类事》(高丽肃宗年间,公元12世纪初)中,如:“约明日至曰辖乌受势”,“借物皆曰皮离受势”,“客人曰屋里坐少时”,“相别曰罗戏少时”。

注释:

〔1〕 李朝世宗二十八年(公元1443年), 创制了训民正音(即朝鲜文字)。

〔2〕 参见柳烈《三国时期的吏读研究》, 朝鲜科学百科辞典出版社,1983年。

标签:;  ;  ;  ;  

十五世纪前朝鲜语敬语表达形式研究_朝鲜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