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炎并发角膜新生血管抗VEGF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_周勇军

益阳市第三人民医院 湖南益阳 413000

摘要:目的对角膜炎并发角膜新生血管患者抗VEGF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7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40例角膜炎并发角膜新生血管患者,其中单纯为角膜炎并发角膜新生血管患者为对照组,同时合并角膜上皮缺损、水肿以及结膜充血等患者为观察组,每组20人。给予两组患者结膜下注射贝伐单抗原液治疗。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1周、2周、3周、4周,角膜新生血管均比治疗后3天有明显的减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3天、1周、2周,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患者CNV面积变化明显显著差异,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后3周、4周,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CNV面积减少明显更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膜下注射贝伐单抗能够对角膜炎引发的角膜新生血管进行有效的抑制、消退,且对角膜炎引发的角膜新生血管合并角膜上皮缺损、水肿以及结膜充血等症的治疗效果更为明显,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角膜炎;角膜新生血管;贝伐单抗;治疗效果

角膜新生血管能够使角膜创口更快愈合,并且能够降低感染率,但是新生血管结构以及功能并不完善,容易发生血浆渗漏的情况,对患者的视力造成严重的影响【1】。我院以2016年7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40例角膜炎并发角膜新生血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两组患者分别为角膜炎并发角膜新生血管患者以及角膜炎并发角膜新生血管同时合并角膜上皮缺损、水肿以及结膜充血等患者,对两组患者均采用结膜下注射贝伐单抗原液治疗,对角膜炎并发角膜新生血管患者抗VEGF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将2016年7月至2017年8月于我院就诊的40例角膜炎并发角膜新生血管患者,观察组20例患者为角膜炎并发角膜新生血管合并角膜上皮缺损、水肿以及结膜充血等患者,其中11例为男性,9例为女性,患者年龄在25~7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6.8±2.4)岁,患者病史在一个月到21年之间,平均病史为(7.1±2.1)年。对照组20例患者为单纯角膜炎并发角膜新生血管患者,其中13例为男性,7例为女性,患者年龄在27~7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7.1±2.3)岁,患者病史在一个月到20年之间,平均病史为(7.2±2.3)年。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病史等一般资料均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均临床诊断为角膜炎导致的角膜新生血管,且不存在其他的眼科疾病,两组患者中不存在眼见闭合不全以及青光眼患者,也不存在对药物有过敏反应的患者,两组患者均不存在严重的心、肝、肾等器官的并发症,所有女性患者均不在妊娠期或者哺乳期。

1.2方法

治疗之前,首先要使用生理盐水对患者的结膜囊进行冲洗。然后在使用0.4%的盐酸奥布卡因(沈阳绿洲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1023097)对患者进行点眼,连续进行三次,每次间隔时间为5min,对患者眼表进行麻醉。之后给予患者结膜下注射0.1ml贝伐单抗原液(瑞士罗氏制药公司,注册证号:S20100023)治疗,在注射治疗完成后,使用无菌纱布对患者的病眼进行遮盖。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均以左氧氟沙星(参天制药株式会社能登工厂,国药准字:J21050106)点眼治疗,每天进行四次治疗。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采用“±s”的形式表示,计量资料采用“%”的形式表示,比较结果采取t检验以及卡方检验,若P<0.05,说明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2】。

2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1周、2周、3周、4周,角膜新生血管均比治疗后3天有明显的减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3天、1周、2周,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患者CNV面积变化明显显著差异,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后3周、4周,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CNV面积减少明显更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3讨论

1 贝伐单抗是全世界第一个被批准上市的VEGF抑制剂,贝伐单抗对于眼部新生血管疾病具有非常显著的治疗效果,因此,在临床眼科疾病治疗中应用较为广泛【3】。贝伐单抗的主要机制就是对内皮细胞VEGFR-1和VEGFR-2的受体结合进行抑制,从而对血管渗漏以及心神血管的产生起到抑制效果,对其生物活性进行削弱【4】。对内皮细胞VEGFR-1和VEGFR-2的受体结合进行抑制,对新生血管疾病的治疗也能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有研究表明,贝伐单抗在角膜新生血管的治疗中应用,并不会出现较明显的不良反应,因此贝伐单抗在角膜新生血管的治疗中应用,其安全性也能够得到保障【5】。

本研究对2016年7月至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40例角膜炎并发角膜新生血管患者进行研究,从结果中可以看出,两组患者治疗后1周、2周、3周、4周,角膜新生血管均比治疗后3天有明显的减退,患者治疗后3周、4周,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CNV面积减少明显更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结膜下注射贝伐单抗能够对角膜炎引发的角膜新生血管进行有效的抑制、消退,且对角膜炎引发的角膜新生血管合并角膜上皮缺损、水肿以及结膜充血等症的治疗效果更为明显,值得推广应用。

2角膜新生血管发病机制

角膜新生血管是角膜疾病中最常见的并发症,如化学伤、感染等,降低角膜的透明性,角膜新生血管的生长改变角膜的“免疫赦免”功能,增加了药物治疗难度及角膜移植手术排斥风险。因此其发病机制和治疗措施一直是眼科界的热点。CNV生成的病理过程复杂,但是对它的确切发病机制仍然不完全清楚,现在关于在病理状态下角膜出现新生血管有以下几种学说㈣:①缺氧学说;②炎症学说【19】【20】;③白细胞介导学说【21】;④新生血管形成抑制物质的破坏学谢【22】;⑤角膜血管形成因子的产生学说【23】;⑥角膜水肿消除机械屏障;⑦细胞外基质的作用学说;⑧细胞因子平衡学说【24】【25】等。CNV形成过程中除了VEGF起主要作用,还有血管形成调节剂、细胞外基质、炎症介质等的参与,因此难以阐明CNV的主要发病机制,如血管形成刺激因子和抑制因子、炎症细胞释放的炎症因子,在CNV形成中的作用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研究表明,角膜新生血管的生成与炎症反应相互作用、依赖、协同,并且是角膜新生血管形成的重要因素。在本次临床观察中,为了便于疗效观察,更准确对照,均选原发病为角膜炎病例,并排除其它诱发新生血管因素。

参考文献:

[1]曹淑娟,姜爱新,蒋红文.角膜炎并发角膜新生血管抗VEGF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6,32(11):76-77.

[2]高月.角膜炎并发角膜新生血管抗VEGF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13.

[3]杨馥蔓.结膜下及角膜基质内注射康伯西普治疗角膜新生血管的临床疗效观察[D].山东大学,2015.

[4]王惠.Avastin?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所致新生血管的临床研究[D].温州医科大学,2015.

[5]刘丽苹.结膜下注射雷珠单抗治疗角膜新生血管临床疗效观察[D].山东大学,2014.

论文作者:周勇军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15

标签:;  ;  ;  ;  ;  ;  ;  ;  

角膜炎并发角膜新生血管抗VEGF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_周勇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