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城乡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

甘肃省城乡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

孙光远[1]2000年在《甘肃省城乡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城乡经济属于区域经济的范畴。区域经济的发展是现代经济学界的热点。尤其是当今发达国家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东部沿海区域经济的成功发展,更是引起经济学理论界对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热,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区域内共同繁荣与富裕。在我国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及持续协调发展,其终极目标是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不断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极大地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缩小乃至最终消灭城乡差别。 本文运用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在分析城乡经济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对甘肃省城乡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基础条件等进行了系统地分析,提出了甘肃省城乡经济持续发展的对策和措施,以期为甘肃省在西部大开发中实现大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全文共分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导言。这一部分对研究的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本文的研究思路与可能创新之处作了论述和说明。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的战略方针;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国家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199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调整地区经济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不失时机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直接关系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关系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边防巩固,关系到东西部协调发展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西部大开发是在东部经济有了相当发展之后得出来的,而且全国范围告别了短缺经济和内需不足的形势下进行的。与20年前东部开发相比,情况发生了质的变化。从市场条件来看,不存在留给西部的市场空隙;从西部现有的资源来看,也不存在技术和价格上的竞争优势。所以西部大开发,要有不同于以往的,在东部开区、特区用过的老办法,要有新的思路。抓住机遇实施大开发,促进大发展,走跨跃式发展的新路子。西部大开发甘肃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有人认为在我国,对整个中西部地区带有全局意义的产业带有两条:北是陇海、兰新沿线的产业带,南是长江产业带。甘肃正处在这两条产业带的北线上。甘肃不仅是黄河上游开发带的重要支撑和辐射源,也是联结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纽带。但是甘肃省地处内陆,生态环境严酷,生产和生活基础条件差;经济文化落后,生产水平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发达的特征更为突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 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表现得更为尖锐。如何实现甘 肃城乡经济持续协调的发展是亟待加以研究的课题。 国外区域经济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新经济增长理论己经放弃单位资源平 衡的旧观点,改用动态分析,强调技术进步的内生性和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 的作用。空间发展“收束假说”理论、地理要素与经济实力的辐射理论等的发 展,为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从理论上提供了支持。我国是发展 中国家,且东西部发展差距不断扩大,如何实现区域内持续协调的发展,理论 界有城市中心论、西部发展城市道路论。 第二部分,甘肃省城乡经济发展概述。对“城乡二元结构”概念进行了阐 述;对甘肃省城乡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纵横分析;对甘肃城乡生产要 素配置和流动、商品流动和特点、城乡居民收人、消费状况、人口增长变动的 特点,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和预测。 (l对“城乡二元结构”概念进行了阐述;美国学者阿瑟·刘易斯在二十世 纪50年代提出了二元结构理论,成为支撑当时发展经济学的重要理论支柱。 “刘易斯一费一拉尼斯模型”反映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城乡对立运动的 一些规律。m对甘肃省城乡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纵横分析。甘肃省工 业从无到有不断发展,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甘肃社会主义工业体系迅速得到了 建立和发展,是西部大开发甘肃大发展的工业基础。农业的较快增长和农村非农 产业迅速发展,使城乡生产结构和区域产业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甘肃省城 乡劳动力与资本投资生产要素配置和流动分析。从社会从业人员的产业结构变 化来看,无论城市还是农村,第二、三产业劳动者比重均有所上升,但其绝对值和比 重仍较小,属第一产业劳动人口为主的结构类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 济增长所需的生产要素的配置和结合是通过投资实现的,投资的过程也就是配置 资源的过程。国家长期实行的向工业和城镇倾斜的投资政策,使甘肃老城得到改 造的同时新型的工业城市崛起,如“镍都”金昌、“铜城”白银,“钢铁城”嘉峪 关等,但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使农业投资在工农业总投资的比重逐年下 降。O)甘肃省城乡商品流通关系的变动分析。

张航航[2]2017年在《甘肃省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甘肃省属于西部欠发达省份,区域发展不协调,粗放的增长方式,恶劣的自然条件、脆弱的生态、突出的环境问题等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威胁并限制着甘肃省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本文在此背景下,对甘肃省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情况进行研究。依据协调发展相关理论,结合甘肃省的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现状,构建甘肃省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2005-2015年的相关统计数据,采取熵值法和变异系数法对甘肃省12个地级市的经济、社会、环境综合发展水平进行实证分析,然后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综合评价各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程度,并利用GM(1,1)模型预测各市未来2年的协调发展状况。归纳得出以下结论:第一,甘肃省的经济发展现状: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形成“兰州一枝独秀,定西、陇南垫底”的发展格局。社会发展现状:甘肃省各市的年末总人口基本保持稳定,嘉峪关市和金昌市的劳动力主要分布在工业,其他市的劳动力主要分布在第三产业。甘肃省各市的城乡收入差在逐渐扩大,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水平均在逐步提高。环境发展现状:甘肃省大部分市的环境污染程度加重。兰州市的环境治理水平最好,陇南市最差。甘肃省加大了对环境的保护力度。嘉峪关市的环境保护工作做得最好,陇南市最差。第二,2005-2015年兰州市的经济-社会-环境综合发展水平最高,陇南市最低,甘肃省各市的经济-社会-环境综合发展水平均基本保持不变。2005-2015年兰州市基本处于中级协调发展状态,定西市一直处于严重失调衰退状态。第三,2016-2017年兰州市、金昌市和酒泉市均处于初步协调发展状态,嘉峪关市、白银市、武威市和庆阳市均处于一般不协调发展状态,天水市和平凉市均处于中度失调衰退状态,张掖市、定西市和陇南市均处于严重失调衰退状态。通过实证分析甘肃省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水平,提出甘肃省实现协调发展的建议:嘉峪关市需减少环境污染同时加强环境治理;庆阳市需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同时进一步促进就业;白银市、武威市、天水市、平凉市、张掖市、定西市和陇南市需经济推动经济产业结构调整。

李宗莲[3]2010年在《甘肃省城乡经济差异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经济增长面临外需下降的困境,投资需求的高位运行使其进一步持续扩张的空间较为有限,消费对我国宏观经济的拉动作用日趋重要,因此,扩大内需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这一现实决定了我国扩大内需的着力点就是要扩大农村需求。然而,当前我国过大地城乡经济差异从根本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我国内需主导型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并严重影响着社会的和谐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整体向小康社会迈进的步伐,甚至影响着我国的国际地位。甘肃省地处我国的西部,是一个农业大省,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较低,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问题,差异的持续扩大将影响总体经济快速、持续地发展,影响甘肃省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和扩大内需的实现。本文运用国内外现有理论研究成果,对甘肃省城乡经济差异进行实证研究。首先,利用历史数据资料,从城乡居民“收入差异”、“消费差异”、“储蓄差异”以及“城乡二元结构强度”四个方面多角度分析了甘肃省城乡经济差异现状及其时间演变特征;并紧扣收入、消费、储蓄相关指标,以甘肃省14个市州为研究对象,选取2008年的截面数据,依据各市州城乡经济发展差异,将甘肃省14个市州划分为三大类区域,嘉峪关、金昌、兰州和酒泉属于第一类区域,其城乡经济差异最小;白银、张掖、武威、庆阳、天水、平凉属于第二类区域,其城乡经济差异次之;定西、陇南、甘南、临夏属于第三类区域,城乡经济差异最大。在对甘肃省城乡经济差异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甘肃与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和消费差异。其次,本文从历史因素、经济因素、人力资本因素、产业特质因素、政策因素、城市化因素、市场因素等七个方面探讨了甘肃省城乡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对城乡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城市化水平高低是影响甘肃省城乡经济差异的最主要因素。再次,本文运用指数平滑法对甘肃省未来2020年以前的城乡经济差异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2008年以后,甘肃省城乡经济差异逐步得以调整。最后,通过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从论述城乡经济差异调控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方面入手,结合我国当前缩小城乡经济差异的实践经验,针对当前甘肃省城乡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缩小甘肃省城乡经济差异的对策和建议,主要从“促使农村居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减少农村人口”、“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促进其市民化”、“加大对农村的资金投入”、“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内需,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五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以其构建甘肃省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格局。

姚文真[4]2010年在《甘肃省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建设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也是城市化的必然要求。长期以来,我国的道路客运分属建设和交通两个部门管理的体制,已经不能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随着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迫切要求对道路旅客运输实行一体化的管理。2008年开始的交通运输体制改革为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但目前依旧存在的城市公交和公路班车客运分割管理、政策不一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的建设与发展。本文把城乡道路客运作为一个整体,运用经济学、公共管理学、运输组织学相关理论,研究了甘肃省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在对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概念进行分析界定的基础上,详细阐释了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的内涵、特点、系统要素和发展要点。通过对甘肃省近年来道路客运相关统计资料的分析归纳和总结,研究了甘肃省城乡道路客运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指出了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推进甘肃省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的基本思路。结合甘肃省经济社会和道路客运发展的实际,研究了甘肃省城乡道路客运发展应坚持的基本原则,重点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公交优先、提供财政扶持、加快市场培育、统一政策法规、强化行业管理等六个方面,就推进甘肃省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提出了较为详细的政策措施建议。同时,提出了甘肃省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的运行机制,并进行了详细阐述。

何梦醒[5]2017年在《以人为核心的甘肃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国家大力提倡发展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作为欠发达地区的甘肃省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一环,其新型城镇化推进水平一直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发展状况备受关注。新型城镇化的良好推进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甘肃省扩大内需,激发市场的经济活力,带动地区发展。因此,本文基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经济理论和相关文献的研究,从定性与定量分析甘肃省在发展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面临什么样的问题,探讨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条件突破原有的路径依赖实现甘肃省的跨越式发展,以期为甘肃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本文通过回顾甘肃省城镇化发展的历史,在对甘肃省的发展状况有更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分析了甘肃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两方面在推进过程中所面临的需迫切解决、事关人民利益的问题。之所以如此,在于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表现突出,重要性日益显著,故本文以“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为切入点,测算甘肃省当前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效果,运用定量分析从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两方面建立综合指标体系,对甘肃省整体以及内部12个地级市进行了测算,得出结果,并据此探索甘肃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与发展路径,最后得出如下结论:(1)虽然甘肃省整体新型城镇化发展已达到良好协调发展阶段,但其土地城镇化发展超前,而人口城镇化发展滞后;同时省内区域间发展状况差异显著。主要原因在于对土地财政的依赖,盲目扩建,缺乏相应的规划,致使土地城镇化发展质量低下,同时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在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发挥的作用,阻碍了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的提升。省内区域间新型城镇化发展状况存在明显差异,除兰州、庆阳与酒泉处于协调阶段,大部分城市处于过渡发展阶段。(2)甘肃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主要分为三个方面:政府行政力、经济发展力与要素资源力。根据协调性测度结果,未来甘肃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必须提高人的主体性,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必然以人为核心。政府行政力主要在于积极解决目前甘肃省农业转移人口的社会保障、户籍等制度创新,使得城镇常住人口拥有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加强对农业转移人口的职业教育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经济发展力在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主要表现在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差距,扩大内需,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同时加快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要素资源力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另一方面,通过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城乡要素资源的重新配置。(3)甘肃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应遵循城镇化发展的规律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机理,以动力机制为基础推进新型城镇化:一是确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民间参与”的发展定位;二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探索新型业态;三是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城镇,同时加强省内区域间组团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路径的确立,明确了未来新型城镇化发展导向,促进甘肃省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背景下,抓住战略机遇,积极发展新型城镇化,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凸显人的主体性。

张冰舟[6]2007年在《甘肃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农业和农村经济、资源环境、社会领域的体现,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和优先领域。甘肃省是我国西部地区的农业大省。长期以来,由于自身自然环境、地理区位与经济基础等因素的制约,甘肃农业始终面临着可持续发展问题。开展农业可持续发展状况的评价分析,对加深甘肃农业可持续发展现状的认识、制定和实施可持续农业战略及调整和优化农业与农村发展政策与措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国内外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般理论和成功实践为指导,构建了甘肃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应用加权综合评分法对甘肃1991~2005年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了测算。测算结果表明,1991~2005年间,甘肃农业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逐年稳步提高,评价指数分别从0.0081、0.0536提高到1.6105、1.8081,农业资源环境子系统尽管评价指数从-0.0304上升到0.2614,但其发展波动较大。本文以测算结果为依据,在对甘肃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现状分析基础上,找出了若干甘肃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并针对这些制约因素,提出了如下促进甘肃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一、壮大甘肃农业经济基础,加快农业经济发展。通过发展甘肃区域特色农业调整农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改革农业科研与推广体制,加快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提高农业产出效益。二、缓解生态压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益,构建有序、平衡的农业资源环境系统。通过发展草畜、林果业和特色、有机、节水农业缓解生态压力;加大农村环保宣传与污染治理力度,净化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三、农村经济建设与农民扶贫、农村环保并举,建设和谐、富裕的农村社会。加强农村教育培训工作,发挥农民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探索扶贫开发的有效途径;强化农村公共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

冶小梅[7]2013年在《甘肃省城市化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城市化是缩小地区、城乡差距的关键,而经济和人口的空间集聚是城市化的本质,是实现城市化与区域协调发展的根本所在。本文以甘肃省为研究对象,将经济空间集聚、人口空间集中和城市化与区域协调发展统一起来,以经济和人口空间分布为研究视角,以经济空间集聚、人口空间集中与城市化为主线,以城市化带动区域协调发展为立足点,在充分考虑地区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经济、人口空间分布态势和其对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发展效应分析,试图探寻甘肃省城市化与区域协调发展间题及对策。通过对经济—人口空间分布的态势分析发现:经济和人口分别趋于向陇中—陇东核心区和河西(部分)地区集聚;陇中—陇东边缘环带和陇南甘南片区经济和人口呈向外扩散态势;经济—人口空间分布存在—定程度的偏离;陇中—陇东核心区和河西部分地区吸纳外来人口的较大潜力;陇中—陇东边缘环带和甘南陇南片区剩余人口过多。通过对经济—人口空间分布的城市化与区域协调发展效应分析发现:第二产业集聚及第三产业发展滞后造成人口集中的相应滞后是地区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差异产生的重要原因;独特复杂的区域自然地理环境与计划经济时期国家的政策及后期惯性效应影响是其根本原因。最后,提出甘肃省城市化与区域协调发展模式与战略选择应遵循的两大基本原则:“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充分发挥市场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进而提出城市化发展战略:实施空间集中化战略,促进生产要素向部分地区集聚是区域发展战略的最佳选择;在发挥市场为主体作用的基础上,通过政府的政策倾斜,加快落后地区的发展;根据地域空间差异,采取多元化的发展战略。

查祥德[8]2010年在《甘肃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比较研究》文中指出城乡一体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规律,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现象。推进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对历史的认识和依据城乡发展客观规律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由于受自然条件、地理位置、政策制度等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甘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较低,城乡之间发展差距较大,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上存在很大的差距,这种二元结构严重影响着甘肃省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本文结合甘肃省省情,分析了甘肃省现阶段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认为:甘肃城市化水平比较低,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的差距持续增大,劳动生产率二元性特征明显,城乡居民文化素质及社会保障和医疗福利差距较大,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在分析甘肃现阶段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遵照科学性、可比性、可行性和动态性的原则,分别从经济发展、居民生活、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4个方面,14个指标构建了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借助于SPSS统计分析软件,从两个方面对甘肃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进行了分析和评价。首先,将甘肃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与西部其他省份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甘肃省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在西部处于中等偏后水平,城乡一体化发展任重而道远;其次,对甘肃省14个市州的区域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进行了分析评价,并利用聚类分析,将14个市州的一体化发展水平分为四大类:第一类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即嘉峪关市和金昌市;第二类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一般的区域,即酒泉市、兰州市和白银市;第三类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即张掖市、武威市、庆阳市、平凉市、天水市和甘南州;第四类为城乡一体化发展落后区域,即陇南市、定西市和临夏州。通过以上分析,认为长期形成的城乡分割的制度因素,根深蒂固的传统发展观念,农业资金投入不足,城市带动功能不强、小城镇发展缓慢,农业产业化水平低、龙头企业竞争力弱,农村基础设施滞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低,农村金融发展滞后、对城乡一体化发展支持力度有限是甘肃省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推进的制约因素。本研究认为,应该从以下6个方面积极推进甘肃省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第一,结合实际,科学制定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第二,改革创新,构筑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创新机制、体制;第三,加快城市化发展水平,形成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强大动力;第四,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逐步缩小城乡产业发展的差距;第五,积极发展县域经济,壮大城乡一体化的实现主体;第六,积极发展农村金融,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郭光韬[9]2008年在《甘肃省农村低保制度完善与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农村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堪称是农村居民生活的“最后一道安全网”。伴随着《甘肃省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试行办法》在2006年11月3日的颁布,甘肃省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同时出现了新情况与新问题。本文在课题《构建甘肃省新型农村社会救助体系的理论与对策研究》的基础上,专门针对甘肃省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行深入研究,为甘肃省这项制度的完善与发展提出政策建议。本文运用文献研究以及比较分析等方法,首先简要分析甘肃省农村低保制度建立的现实背景及理论基础;其次对甘肃省农村低保制度的历史及现状进行了回顾;第三部分主要论述现阶段甘肃省农村低保制度存在的问题,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从甘肃省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的保障资金,保障对象,保障标准,组织管理以及低保制度的法律环境五个方面来展开,同时通过甘肃省农村低保制度与城市低保制度对比分析,以及与东中部地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比分析,找出甘肃省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产生问题的原因以及政策改善空间;第四部分针对问题提出政策建议。文章最后指出了本次研究的不足之处及未来的研究方向。本研究成果在促进甘肃省农村低保制度完善与发展的同时,希望能为甘肃省城乡统筹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找出路径,进而丰富欠发达地区农村社会保障理论的内容。

黄艳[10]2007年在《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约束下的经济发展研究》文中认为经济发展是甘肃民族地区现代化的重点,但是甘肃民族地区脆弱生态环境的空间分布与贫困地区的地域分布存在地理空间意义上的非良性耦合,制约着当地的可持续发展。而甘肃民族地区区位特殊,是保障甘肃乃至全国生态安全的重要区域,如何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其自身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是甘肃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迫切问题。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耦合的研究属于边缘性和交叉性研究领域,本文通过借鉴吸收学界前贤的研究成果和实地调查分析,以民族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将甘肃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将二者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进行耦合研究。首先通过横向和纵向相结合分析发现,甘肃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处在全省低层次,不如全国大多少数民族地区。基于遥感和GIS研究方法,分析表明其生态环境呈恶化趋势,存在诸多制约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问题:植被退化严重,土地荒漠化、沙漠化迅速,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频发,湿地干涸、水土涵养功能萎缩等。从民族经济学角度出发,挖掘出该区地域文化中—藏传佛教文化和伊斯兰文化对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作用。通过协调发展度计算表明甘肃民族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并不乐观,其中阿克塞、肃北、肃南属于初级协调发展类区域,天祝、甘南属于勉强协调发展类区域,而张家川和临夏处于失调状态。在此基础上引入社会系统进行分析,表明甘肃民族地区存在“生态环境脆弱——贫困——人口素质低、增长过快——掠夺式开发利用——生态环境更脆弱”的恶性循环现象,即所谓的“PPE怪圈”。从生态经济学角度提出以发展生态产业、建设生态型小城镇、加强民族文化建设从而实现该区生态、经济的良性循环。最后提出了提高人口素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制度创新、健全利益补偿机制、积极推广实行有效的生态移民政策、加强劳务输出、建立生态经济信息系统等对策,对突破生态环境制约发展经济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甘肃省城乡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 孙光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0

[2]. 甘肃省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研究[D]. 张航航. 兰州财经大学. 2017

[3]. 甘肃省城乡经济差异实证研究[D]. 李宗莲. 甘肃农业大学. 2010

[4]. 甘肃省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建设发展研究[D]. 姚文真. 兰州大学. 2010

[5]. 以人为核心的甘肃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D]. 何梦醒. 兰州财经大学. 2017

[6]. 甘肃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 张冰舟. 甘肃农业大学. 2007

[7]. 甘肃省城市化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D]. 冶小梅. 兰州大学. 2013

[8]. 甘肃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比较研究[D]. 查祥德. 甘肃农业大学. 2010

[9]. 甘肃省农村低保制度完善与发展研究[D]. 郭光韬. 兰州大学. 2008

[10]. 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约束下的经济发展研究[D]. 黄艳. 兰州大学. 2007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甘肃省城乡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