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护患沟通在心内科护理中应用探讨论文_潘玉霞

(遵义市播州区中医院 贵州遵义 563100)

【摘要】目的:对护患沟通在心内科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方式和应用效果进行深入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7月期间,本院收治的100例心内科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分配原则,将所有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50例以及观察组50例。对于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通方式,对于观察组患者,在应用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加强护患沟通。在对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护理方式后,对两组患者对于本次护理干预的满意度进行统计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对于本次护理干预的满意度为(49/50)98.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对于本次护理干预的满意度(43/50)86.0%,组间差异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结论:在对心内科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时,应该注意加强护患沟通,了解患者病史以及病情发展,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通过加强沟通交流,缓解患者不安情绪,提升治疗依从性,同时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制定康复计划,促进患者恢复。

【关键词】心内科;护患沟通;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9)02-0350-02

心血管疾病指的是患者心脏和血管方面出现“三高”症状,进而造成患者产生冠心病、心肌梗死、高血压等疾病,影响患者正常的心脏功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急性病症发病迅速,致死率较高,而慢性病症的病程比较长,要求患者长期治疗。在本次研究中,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7月期间,本院收治的100例心内科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护患沟通在心内科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方式和应用效果进行深入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7月期间,本院收治的100例心内科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分配原则,将所有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50例以及观察组5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患者年龄在42岁~75岁之间,平均(53.2±8.1)岁,患者病程在1.5年~6.0年之间,平均(4.1±1.3)年;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9例,女性21例,患者年龄在43岁~75岁之间,平均(52.2±8.3)岁,患者病程在1.2年~8.0年之间,平均(4.7±1.5)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P>0.05,差异不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对照组

对于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通方式。按照患者病症,叮嘱其按时服药,通知患者每日进行血压测量及其他常规检查。在巡查过程中,要对患者的身体状态进行询问,如果发现异常,需要告知医生,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如果患者服药或者静脉注射药物变动,则应该及时告知患者或者陪床家属。对病情较重的心脑血管患者,需叮嘱其日常行动及饮食的注意事项。

1.2.2观察组

对于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加强护患沟通。

(1)掌握患者病史资料和病情发展。在患者入院时,要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个人喜好、性格特点、饮食结构等方面,争取做到面面俱到,尽快全面的了解患者。在每次日常检查、服药、患者身体状况询问时,均形成书面记录,从而对目前患者病情的发展予以把握。将患者现状告知医生,调整护理方案,贴近患者治疗现状。定期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对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方案进行解释,提出指导意见,使得患者配合治疗。

(2)心理护理。这是护患无隙沟通的前提条件,作为护理工作者,应该清楚的了解到心理护理对后期患者配合积极工作的重要性。在医院疾病治疗的过程中,很多患者往往会因为焦虑、压力等,而出现不配合治疗的情况,这种不良的心理问题还会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必须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排出患者不良心理,让患者能够以最为乐观愉悦的心情接受治疗。

(3)加强沟通交流。护理工作人员必须尽可能积极的和患者以及患者家属进行必要的沟通,这是护患沟通的第一步,要熟悉患者的可能存在的疑虑,包括对治疗的疑虑以及护理的疑虑,根据不同患者的不同实际情况,有目的性的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对患者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解答,让患者能够以最为客观的心态接受相关治疗理。

(4)康复计划和健康教育。患者在护理期间,需要严格制定患者的运动、饮食、穿衣、个人卫生清洁等护理计划,与患者进行沟通,按计划实施一段时间,然后与患者沟通交流,了解患者对于护理计划的感受,并对计划进行修改。通过这种方式使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从而确保患者在出院之后,仍能保持对健康生活的依从性。

1.3 观察指标

在对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护理方式后,对两组患者对于本次护理干预的满意度进行统计和比较。

1.4 统计学处理分析

在本次研究中,对于所有研究数据,均需要通过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对于计量资料,可采用(x-±s)来表示,而对于计数资料,则可以采用(%)来表示,同时对于上述两种数据,还需要分别应用t和χ2检验。根据检验分析结果,如果P<0.05,则说明统计数据具有可比性。

2.结果

两组患者总满意度统计如表1所示,观察组患者对于本次护理干预的满意度为(49/50)98.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对于本次护理干预的满意度(43/50)86.0%,组间差异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表1 两组患者总满意度比较[n(%)]

3.讨论

心血管疾病的病情种类繁多,病情进展迅速,且发病初期隐匿性较强不宜察觉,患者病情复杂,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影响治疗依从性。有些患者在住院过程中没有严格遵循医嘱,擅自离开医院,这样就会影响治疗效果,造成护理风险增加。对此,在治疗过程中,患者与医护人员的沟通显得极为重要。在对心内科患者进行治疗和护理干预时,需加强沟通交流,为患者提供科学、全面的护理服务,要求护理人员具备专业知识以及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提升护理效果,改善患者预后。

本文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7月期间,本院收治的100例心内科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分配原则,将所有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50例以及观察组50例。对于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通方式,对于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加强护患沟通。在对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护理方式后,对两组患者对于本次护理干预的满意度进行统计和比较。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对于本次护理干预的满意度为(49/50)98.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对于本次护理干预的满意度(43/50)86.0%,组间差异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由此可见,在对心内科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时,应该注意加强护患沟通,了解患者病史以及病情发展,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通过加强沟通交流,缓解患者不安情绪,提升治疗依从性,同时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制定康复计划,进而促进患者恢复。

【参考文献】

[1]吴文君,史珣瑜,牛洪艳,等.心内科护患沟通障碍的质性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2):85.

[2]宋春燕,王改利,吴红艳.住院患者对护患沟通感受与需求的质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6,31(14):69-72.

[3]陈小平.基层医院内科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体会[J].中国护理管理,2014,14(1):99-100.

作者简介:潘玉霞(1975-),女,汉族,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人,本科学历,现任中级职称,主要从事护理工作.

论文作者:潘玉霞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9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2/19

标签:;  ;  ;  ;  ;  ;  ;  ;  

关于护患沟通在心内科护理中应用探讨论文_潘玉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