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的对比研究论文_黄茜雯

黄茜雯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 362000)

【摘要】 目的:观察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的对比研究;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00例需置入心脏起搏器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50例采用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治疗,而对照组50例采用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治疗。比较两组起搏参数和心功能指标的差异;结果:试验组起搏阈值低于对照组,电极植入时间及曝光时间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两组在射血分数及心室间机械运动延迟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试验组射血分数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术后对照组射血分数较术前显著降低,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试验组心室间机械运动延迟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心脏功能影响小、同步性高、起搏短及安全性高,明显提高患者心功能及生存质量,值得临床选择。

【关键词】 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比研究

【中图分类号】R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4-0103-02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是临床上治疗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及病态窦房综合征等严重性心律失常的重要方法[1],右心室心尖起搏是临床上广泛应用的传统起搏方式,但其不符合正常生理激动,远期心功能可存在不同程度的恶化。本文对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进行对比研究,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2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100例需置入心脏起搏器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50例,男性32例,女性18例;年龄55~73岁,平均年龄(65.2±5.2)岁;其中高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21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29例;对照组50例,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53~74岁,平均年龄(65.4±5.5)岁;其中高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23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27例;无临床心力衰竭症状发生;无重要脏器功能障碍;患者凝血功能正常;患者及家属均签署治疗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构成比例及疾病原因分类等方面大体一致;

1.2方法

选择锁骨下静脉穿刺入路,两组起搏器和电极均由Boston Scientific公司供应,试验组采用螺旋起搏电极主动固定于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对照组采用电极被动固定于右心室心尖部。测定起搏阈值、电极植入时间及曝光时间。

1.3观察项

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起搏参数和心功能指标;起搏参数[2]包括起搏阈值、电极植入时间及曝光时间。心功能指标包括射血分数和心室间机械运动延迟。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处理观察项数据。(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起搏参数

试验组起搏阈值、电极植入时间及曝光时间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2.2 心功能指标

术前两组在射血分数及心室间机械运动延迟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试验组射血分数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0.05),而术后对照组射血分数较术前显著降低,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试验组心室间机械运动延迟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见表2.

3.讨论

心脏起搏器目前被广泛应用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高度以上传导阻滞等心脏疾病,其有效稳定患者心率,保持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而正常心室激动顺序、收缩同步是保证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的关键[3-4]。传统的心脏起搏器常植入右心室心尖部,心室率控制虽好,但其电激动可由心尖部向室间隔逆行传导,影响血流动力学的稳定,进而影响心脏功能,同时导致左右心室机械运动欠同步。而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比较靠近希氏束[5],同时其还是两心室电激动扩布的起始处,可引起类似希氏束起搏,从而使心脏接近生理心室激动顺序和同步状态。

本研究观察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两种起搏模型。其结果显示:试验组起搏阈值低于对照组,电极植入时间及曝光时间低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两组在射血分数及心室间机械运动延迟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试验组射血分数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术后对照组射血分数较术前显著降低,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试验组心室间机械运动延迟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因此,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较右心室心尖部心脏功能影响小、同步性高、起搏短及安全性高,明显提高患者心功能及生存质量。这一结果与国内相关研究相一致[6]。

综上所述,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较右心室心尖部心脏功能影响小、同步性高、起搏短及安全性高,进而提高患者心功能及生存质量,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陈奕.右心室间隔部与心尖部起搏对心功能影响的对比研究[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4,04(04):301-303.

[2]熊健,张燕一,汤宝鹏,等.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主动电极和右室心尖部被动电极起搏的长期疗效及安全性研究[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4,08(02):1008-1011+1015.

[3]邢智,刘志强,何鹏义等.DDD模式下右心室心尖部起搏与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临床对比研究[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4,11(06):1984-1988.

[4]严晓娟,刘文卫,汤永谦等.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和心尖部起搏术后12个月血NT-proBNP水平观察[J].江苏实用心电学杂志,2013,06(03):860-862.

[5]田杰,卢建刚,曾秋蓉等.右心室心尖部和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对老年患者心功能的影响[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04):1208-1209.

[6]程王生.右心室流出道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左心室功能影响的对比[J].当代医学,2015,08(03):29-30.

论文作者:黄茜雯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12月第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0

标签:;  ;  ;  ;  ;  ;  ;  ;  

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的对比研究论文_黄茜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