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路径探析论文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路径探析论文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路径探析

文/何禾

2012年,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了“新型城鎮化”概念,即“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目標。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了“美麗鄉村”建設目標,同年5月,農業部頒布的《“美麗鄉村”創建目標體系(試行)》明確提出要打造“生態宜居、生産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諧”的典型美麗鄉村。

(1)给出Heine归结定理:⟺对任何数列{xn},xn≠x0且xn→x0(n→∞),有这里数列{f(xn)}是由f(x)的函数值所组成,其中数列{xn}具有性质:(1)xn≠x0,(2)xn→x0(n→∞).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年底,我國城鎮常住人口83137萬,城鎮化率爲59.58%。隨着城鎮化的逐步加快,在農村人口减少的情况下如何避免農業落後,維持農村經濟發展是城鎮化發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問題。目前,我國城鎮化發展的關鍵在農村,美麗鄉村建設與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理念一致,是我國新型城鎮化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基于美麗鄉村四種發展模式,探討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的美麗鄉村建設路徑,以期爲我國最終實現城鄉一體化的統籌發展提供一點思路和借鑒。

一、新型城镇化概述

城鎮化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結果,是社會現代化、工業化和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是解决“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城鎮化是一種世界性的社會經濟現象,而在傳統的城鎮化發展中,出現了很多問題,諸如城鄉差距過大、産業發展不協調、過分依賴土地、區域城鎮化水平不均衡等,因此探索新型城鎮化發展模式已是勢在必行。2014年,《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正式公布。相比于過去依賴土地的傳統城鎮化,新型城鎮化的側重點在人,其發展目標由經濟增長指數過渡到人民幸福指數,是從城鄉二元對立嚮城鄉一體化、城鄉統籌的轉變過程。而其中,建設美麗鄉村是推動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重要途徑,兩者相輔相成,共同促進。

二、新型城镇化的特点

(一)城镇化发展科学合理化

新型城鎮化解决了過去的區域城鎮化不均衡、城鄉差距過大等問題,是以城鄉一體化、實現城市居民與農村人口的共同富裕爲最終發展目的的。此外,結合我國的生態文明發展要求,新型城鎮化必須是緑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的,從過去盲目追求城鎮化發展數量過渡到做優做好每一個城鎮,實現城鎮化發展的質量化、節約集約化、生態宜居、産業互動以及和諧發展。

(二)城镇化发展以人为本

余科长忙挥手喊,打住打住,我们对对号码,看看是不是同一个女人打来的。他调出号码,另几人也相继调号,余科长念:1360523XXX8。几人先后报出的是同一个号码,报得砖子的脸色由姜黄变为酱红。

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美丽乡村发展模式

(一)开发旅游模式

对照组采用优质护理,为了为患者提供一个舒适、安全、和谐的住院环境,可将室内湿度维持在50%~60%,温度维持在21~24℃,且定期进行室内通风,保持室内光线温和,减少强光刺激。同时还需在术后加强患者心理疏导,加强预防性护理,注意预防各项并发症发生,为了避免窒息的发生,还需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口腔分泌物 [4-5]。

(二)生态乡村模式

這一模式指的是隨着城市的發展速度增快,將一部分工業、企業遷址到城市周邊鄉村,既可以爲城鎮化發展中的城市提供場地,又能破解農村經濟發展難題,帶動農業結構的轉型升級,解决農村就業問題,增加農民收入,助力脱貧攻堅戰。經濟發展具備一定規模、交通便捷、基礎設施完善的鄉村,也可利用較爲廣闊的土地資源,建設工業或是大型企業工業園區,發展美麗鄉村,從根本上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爲順利推進新型城鎮化奠定基礎。

(三)文化传承模式

城鎮化的快速推進不可避免地導致了鄉村地域文化的迷失。很多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古村落被拆除、改造,取而代之的是現代化氣息濃厚的新型鄉村建設,造型千篇一律,割裂了與當地地域文化以及民俗風情之間的關系,也有些鄉村模仿翻蓋了類似傳統的鄉村建築,但過于濃厚的商業氣息也使得鄉村傳統文化氣息消失殆盡。文化傳承模式應依托于鄉村的人文景觀和古老的民俗文化傳承,如古建築、古村落、古代民居等傳承發展。在美麗鄉村建設中,要注重對鄉村傳統村落和民俗的保護,盡力留存這些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的鄉村文化符號,避免這些非物質文化的消失。

新型城鎮化推進過程中應將以人爲本的科學發展觀作爲基本原則,將過去對土地的依賴轉變爲以“人”作爲出發點與落脚點,以提高人民物質生活水平、實現流動人口的市民化作爲城鎮化建設的最終目標。

(四)城郊集约模式

近年來,農村建設發展中的生態環境污染與破壞問題,諸如“垃圾圍村”“土壤和水體污染”等新聞屢見報端,隨着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很多城市污染也嚮農村轉移,使得很多鄉村青山緑水的田園風光已不復存在。而生態鄉村模式將自然、人、農業作爲一個整體來考慮,以生態文明要求鄉村生産、生活與生態之間的融合共生與協調一致。生態鄉村模式的發展依托于農村生態基礎設施的配套扶持,主要集中于生態保持較好、環境污染較少的地區。這些地區本身具有某一特色水資源、森林資源等田園風光,具有相當大的生態旅游經濟價值,發展潜力巨大。

四、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路径

(一)大局统筹观下进行建设规划

美麗鄉村建設是個長期過程,僅靠政府有限的財政資金顯然不足以維持,衹有完善健全的農業産業經濟機制才能提供長久的、可持續的資金保障。我國改革開放40多年來,農業生産經營組織先後經歷了“公司+農户”“公司+基地+農户”“公司+中介組織+農户”以及“公司+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户” 等諸多的模式,這些模式都普遍存在聯結程度低、聚合程度差等問題。而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發展起來的現代鄉村合作共建機制,則很好地解决了上述問題。尤其是對家庭農場、農業領域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等多種農業産業鏈條中的農業經營主體進行統籌安排,協調發展,既促進了農業産業鏈條的形成和有效銜接,聚合程度和聯結程度高,保證了農産品的物流和倉儲,也解决了農業龍頭企業原材料的來源和質量安全,解决了家庭農場的技術、資金和市場問題,解决了農場合作社的市場服務對象問題,形成了長期、穩定、可持續的利益鏈條關系,各經營主體間資源優化配置,分工協作,形成互利共贏的大好局面。

這一模式依托于鄉村當地自然環境與人文景觀,憑借當地的旅游産業,着力發展生態鄉村旅游。通過建立農村社區,發展農家樂,完善相關旅游配套設施,帶動景點周邊餐飲、娱樂、商業、房地産等相關産業,有序引導農村勞動力從第一産業嚮第三産業服務業轉移。這一模式適用于城市周邊的近郊地區,交通便捷,餐飲、住宿、休閑、娱樂等設施完善,旅游景點豐富多樣,適合城市居民短途周邊旅游度假,具有較大的經濟利潤和旅游發展潜力。

因此,在美麗鄉村建設規劃時,應遵循“富規劃、窮建設”的原則,兼顧鄉村城鎮化建設規劃與鄉村生態文明發展和地域文化與民俗文化傳承之間的關系和協調性。在美麗鄉村建設規劃中,應充分利用當地的鄉村特色,如山川、河流、森林等自然景觀,圍繞古民居、古村落以及傳統古建築等進行規劃。面對規劃中可能出現的資金問題,提早設立應急預案。此外,鄉村建設規劃關系到鄉村居民的切實利益,因此在建設規劃時,應充分尊重鄉民意見,綜合權衡利弊,在提升鄉村生態和居住環境的基礎上,選取最優的規劃方案。

(二)实施现代乡村合作共建机制

美麗鄉村建設首先要有科學嚴謹的規劃,否則衹能造成物力和人力的浪費。隨着新型城鎮化的發展,過去依照規劃,簡單生硬地復制城市建設規劃理念,使得鄉村建設整齊劃一,千篇一律,住宅高度集中且結構雷同,缺乏鄉村特有地域與文化特色的規劃模式現在已經明顯不再適用。

(三)强化农村环境治理

很多地區的美麗鄉村建設過于追求基礎建設的統一化,鄉村建設追求形式大于内容,村容村貌建設流于表面或熱衷于大拆大建式的治理和整改。而且這種整改往往取决于政府財政資金的一次性扶持,一旦整改建設完畢,接下來的整改以及環境治理則後續乏力。且盡管大部分村民已經意識到了環境污染帶來的危害,但還缺乏主動保護環境的意識和行爲,難以改變既往的生活和生産方式。如部分鄉村的污水處理裝置,在建設完畢後,因爲鄉村具有排他性,也認爲政府應該全權負責,導致污水處理設備長期無人管理和維護,最後成爲了無用的裝飾。因此,美麗鄉村建設要實現可持續發展,首先,政府應發揮主導作用,拓展多元化資金籌措渠道,在增加政府專項財政撥款的基礎上,尋求社會民間資源和其他融資渠道等。此外,因不同地區存在較爲明顯的經濟物質水平差异,財政投入應因地制宜,先扶持環境惡劣以及經濟落後的鄉村,以實現真正意義的均等化。其次,政府和民間的環保組織應發揮自身優勢,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體以及廣播電臺、電視等進行環境宣傳教育,提高村民環保意識和精神文明,盡可能减少農藥使用及錢財的耗費,避免垃圾焚燒等,如此才能有效構建農村環境治理的長效機制。

选定测试条件,在常温标准大气压下,将甲烷气体按照一定浓度数值充入标准气室内,利用上述数字锁相放大器提取的二次谐波和一次谐波的比值I2f/If与标准仪器测试的标准浓度值进行比对测量,即可求取甲烷气体谐波检测方法的工作曲线,标定步骤如图6所示。

(四)传承和保护地域文化与民俗

目前,很多地區的美麗鄉村建設過于注重對基礎設施的完善,而忽視了鄉村所承載的精神價值和人文價值,很多破壞性的建設行爲,僅僅是爲了追求經濟利益從而進行過度商業開發。而美麗鄉村建設最終目的是提高鄉村居民的幸福感和精神文明,因此,在治理農村環境、改善村民生活居住條件、提高村民收入水平的基礎上,應注意傳承和保護環境特色、地域文化與民俗,要充分挖掘鄉土文化中的價值因子,對于有歷史價值的村落、古居和庭院等以保護性修繕爲主,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進行保護和傳承。此外,還應與時俱進,在繼承鄉村文化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和發楊,發展特色民俗旅游與生態休閑旅游,并積極培養鄉村中懂藝術、有知識的新型文化青年,構建以普通農民爲主角,鄉村藝人爲領頭人的鄉土文化傳承方式。

五、结语

隨着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日益加快,作爲重要組成部分的美麗鄉村建設,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衹有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合理建設規劃、實施現代鄉村合作共建機制、强化農村環境治理、傳承和發楊地域文化與民俗多措并舉,才能在不破壞鄉村自然生態的前提下,整合鄉村文化内涵,建設實實在在的美麗鄉村。

(作者單位:中共黔南州委黨校)

标签:;  ;  ;  ;  ;  ;  ;  ;  ;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路径探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