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RV 56KD蛋白基因植物转化载体的构建及对马铃薯的转化

PLRV 56KD蛋白基因植物转化载体的构建及对马铃薯的转化

萨日娜[1]2012年在《马铃薯品种对卷叶病抗性的鉴定及抗病过程中防御酶系参与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马铃薯是全世界重要的粮食作物,我国马铃薯产量居世界首位,但是单产量却仍低于世界马铃薯平均单产水平。病毒病的发生是马铃薯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的限制因素。尤其是马铃薯卷叶病除了可单独侵染马铃薯之外也可以跟其它的病毒混合侵染使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降低,给马铃薯生产带来很大的损失。对于马铃薯卷叶病,目前最广泛的防治方法仍然是使用杀虫剂等化学农药来控制其传播介体从而减少卷叶病的发生。但多数杀虫剂会对生态环境有破坏作用。它不仅紊乱生态平衡,而且还会集中在食物链中对人类产生危害。因此我们必须在农业发展与环境及健康中取得平衡。而生产中选择播种抗性强的马铃薯品种是控制马铃薯卷叶病最长久有效的一种方法。本研究以11个马铃薯主栽品种Atlantic、Russet Burbank、东农308、Desiree、 Favorita、虎头、克新一号、陇薯叁号、Shepody、内薯七号、中薯11号为供试材料、利用温室人工接毒的方法鉴定对马铃薯卷叶病毒(PLRV-ch)的抗性,并对接毒后的不同抗性水平马铃薯品种进行抗病相关酶活性的测定。进一步研究马铃薯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微量丙二醛(MDA)和一氧化氮(NO)等在参与马铃薯抵御卷叶病毒感染过程中的生理机制。结果显示:所鉴定的11个马铃薯品种中有克新一号,东农308,和虎头叁个品种对PLRV-ch有较高的抗病性,其中虎头属耐病品种。内薯七号,陇薯叁号及中薯11号对PLRV-ch有中等的抗病性,其中中薯11号抗增殖的现象。而Atlantic、 Desiree两个品种属于中感型品种,Atlantic有抗增殖现象。Shepody、Faverita、 urbank叁个品种属于感病型品种。从中选取不同抗性水平的叁个品种即抗病型品种:克新一号、中抗型品种:陇薯叁号和感病型品种:Shepody进行防御酶活性的测定。测定结果表明:随着PLRV-ch的侵染时间的延长叁个品种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一氧化氮(NO)含量有不同程度提高。活性提高的时间与幅度大小因品种而异。整体而言在PLRV-ch侵染之后抗病型和中抗病型品种的酶活性提高时期比感病品种要早且幅度也大。而PLRV-ch侵染后叁个品种体内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微量丙二醛(MDA)含量变化没有明显的规律。马铃薯品种克新一号、东农308和虎头对PLRV-ch有较高的抗性,而这种抗性除了其本身基因之外与体内防御酶系有密切的关系。因此防御酶活性变化的幅度大小和上升下降时间的早晚,可作为今后马铃薯抗PLRV-ch的机理研究的一种线索性的生理指标。

李婷婷[2]2014年在《PVS和PLRV ELISA检测试剂盒的研制与应用》文中认为马铃薯病毒对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影响严重。血清学方法是进行植物病毒检测及种类鉴定的重要方法。应用提纯病毒粒子作为抗原制备抗血清的传统方法存在一定缺陷,如病毒含量相对较低、提纯较困难,所得抗血清中常含有寄主杂蛋白的抗体等。将病毒cp基因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在原核细胞中高效表达,以表达产物作为抗原免疫健康家兔制备抗血清,可以解决传统方法的不足之处得到高效价及高特异性的多克隆抗体。本研究通过克隆云南马铃薯主要病毒马铃薯S病毒(PVS)及马铃薯卷叶病毒(PLRV)外壳蛋白cp基因并构建其原核表达载体,使其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用表达的融合蛋白作为抗原制备多克隆抗体,组装制备PVS及PLRV的ELISA检测试剂盒并应用于马铃薯病毒病的检测及其分布情况的调查。(1)根据PVS、PLRV的cp基因全序列,设计cp基因两端含有EcoR Ⅰ和Hind Ⅲ酶切位点的扩增引物,经RT-PCR扩增、克隆、测序,结果表明插入片段大小分别为885bp及627bp, BLAST分析为PVS及PLRV cp基因全序列。将其克隆到表达载体上,得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0a-PVS cp和pET-28a-PLRV cp。(2)将两个重组质粒转化到表达菌株BL21中,通过IPTG诱导表达后进行SDS-PAGE检测,结果表明两种病毒均得到高效表达的融合蛋白,其两个表达产物均以不可溶的蛋白包涵体形式存在,用Ni2+-NTA亲和层析柱对其进行纯化,经透析后分析,浓度分别为3.96mg/mL和2.72mg/mL,纯度分别是93%和97%。(3)将两种病毒的cp基因表达蛋白免疫健康家兔,制备了PVS和PLRV的抗血清,检测效价PVS抗血清为1:51200; PLRV抗血清为1:25600,经灵敏度、专化性及Western blot检测表明,制备的两种抗血清均具有高特异性。(4)应用PVS和PLRV高特异性及高效价的抗血清组装制备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马铃薯病毒病检测试剂盒,采用ID-ELISA方法,对云南省马铃薯种薯种苗期病毒病提供检测技术服务及调查了解云南马铃薯病毒病的分布情况,该试剂盒的研制对于PVS和PLRV病害防控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韩树鑫, 白艳菊, 张威, 高艳玲, 范国权[3]2016年在《蚜虫中携带马铃薯卷叶病毒检测方法的改进》文中研究表明马铃薯卷叶病毒(Potato leafroll virus,PLRV)对马铃薯生产的危害极大,是一种极为重要的马铃薯病毒病。RT-PCR是马铃薯卷叶病毒检测较为常用的方法,该方法检测准确率高、成本低、适用范围广。但在实际生产中其检测对象多为染病植株,对PLRV传播的主要介体桃蚜(Myzus persicae)的检测,则由于蚜虫体积小、RNA提取难度大、成本高、且不能复检,因而在生产中不能被广泛使用。该研究以马铃薯感病植株和带毒蚜虫为材料,利用改进的RNA提取方法从它们中提取到PLRV的RNA,并以CP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提取的RNA完整性好,可用于蚜虫中PLRV检测,且同样适用于对马铃薯感病植株的检测。另外,通过对田间有翅蚜和无翅蚜携带PLRV情况进行检测发现,无翅蚜PLRV检出率为100%,有翅蚜PLRV检出率也高达60%,证明该体系在生产中的实用性。该研究使用改进的RNA提取方法,提取蚜虫中RNA,并利用RT-PCR进行了PLRV检测,与以前的方法相比简单实用,可被应用于生产检测中。该研究结果为马铃薯生产中PLRV的防控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

郑叶叶, 韩磊, 迟胜起, 张剑峰[4]2016年在《马铃薯PVY和PLRV病毒的TC-RT-PCR检测》文中研究表明传统的RT-PCR技术检测病毒需提取总RNA,RNA容易降解。利用试管捕捉反转录扩增(Tube cap-ture RT-PCR,TC-RT-PCR)方法检测了PVY和PLRV 2种病毒,实现了不需提取总RNA也可在同一反应中同时检测2种病毒。根据已报道的引物用TC-RT-PCR的方法对PVY和PLRV的外壳蛋白基因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TC-RT-PCR能够成功的检测出感染PVY或PLRV以及2种病毒共同侵染的样品,扩增产物序列长度均与设计片段的长度相符,分别为781和364 bp,2种病毒扩增产物的测序结果同Gene Bank中已知的序列比对后的同源性均高达97%以上。该技术为单独或复合感染的马铃薯病毒的检测提供了更加方便、高效的方法。同时测得试验PVY病毒样本属于PVYNW株系。

刘英杰[5]2017年在《马铃薯卷叶病毒介导的桃蚜生理应答、取食与防御行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昆虫媒介对植物病毒的传播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包括植物、昆虫以及病毒叁者之间的互作关系。植物病毒能够诱导其寄主植物或昆虫产生一些特性的变化,从而对昆虫与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产生影响。寄主植物的形态、初生以及次生植物化合物,如挥发性的气味物质和营养元素等,都会因植物病毒的侵染而发生变化。同样,携带有植物病毒的媒介昆虫,其繁殖力、生存力以及一些行为反应都会发生变化。已有大量研究表明,媒介昆虫传播的植物病毒能够调节昆虫的一些生理特性及行为反应,从而提高其自身的有效传播。因病毒侵染后能够引起寄主植物产生形态学以及生物化学特性的变化,目前已有较多研究专注于植物病毒与植物的相互作用对媒介昆虫的影响。本文以马铃薯卷叶病毒(Potato leafroll virus,PLRV)-桃蚜-烟草为模式体系,主要研究了PLRV诱导的烟草营养物质的变化及其对桃蚜生命特性的影响;PLRV诱导的烟草防御反应及其介导的媒介桃蚜的适应机制;PLRV对媒介桃蚜取食行为的影响;PLRV介导的媒介桃蚜对反-β-法尼烯的嗅觉行为差异和反-β-法尼烯对桃蚜传毒效率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比较了桃蚜在PLRV侵染及未侵染的烟草植株上的繁殖力、生长速率、有翅蚜量及寄主选择行为。结果表明,PLRV侵染的植株显着吸引更多的媒介桃蚜定殖,且生长在带毒植株上的桃蚜的繁殖力及生长速率显着提高,有翅蚜量显着增加。PLRV侵染后,寄主烟草的可溶性糖及游离氨基酸的总含量显着上升,必须氨基酸亮氨酸、赖氨酸、异亮氨酸、蛋氨酸、精氨酸、苏氨酸、和缬氨酸,以及脯氨酸、酪氨酸、丙氨酸和天门冬氨酸的含量显着提高。2.PLRV侵染后,寄主烟草体内水杨酸含量的显着上升;桃蚜体内保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多酚氧化酶PPO以及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显着增高。带毒桃蚜唾液腺基因MP10在2龄、3龄若蚜,无翅及有翅成蚜体内的基因表达水平显着低于未带毒桃蚜;带毒3龄、4龄若蚜及无翅成蚜体内MP42基因的表达量显着低于未带毒桃蚜。3.利用四壁嗅觉计测定了带毒及未带毒桃蚜对0.01、0.1、1、10、100μL 5个EβF剂量的嗅觉反应。结果表明,未带毒桃蚜对10μL以上EβF剂量产生显着的驱避反应,而带毒桃蚜对1μL剂量EβF即可产生驱避反应。在10μLEβF剂量时,产生驱避反应的带毒桃蚜数量显着高于未带毒桃蚜。通过比较桃蚜体内2个EβF特异性结合蛋白OBP3和OBP7的基因表达量发现,带毒的4龄若蚜、有翅和无翅成蚜OBP7基因表达量均显着高于未带毒桃蚜。OBP7基因的高表达可能是带毒蚜虫对EβF驱避反应更敏感的主要原因。在传毒过程中,EβF短时间的干扰会降低桃蚜的传毒效率。4.利用刺吸电位技术(electrical penetration graph,EPG)分析比较了带毒和未带毒桃蚜在带毒和未带毒寄主植物烟草上的取食行为。结果表明,在染毒植株上取食的未带毒桃蚜第1次取食波产生的时间显着缩短,取食受阻波F波的时间降低,其口针到达韧皮部分泌唾液波E1波的时间显着提前,第1次E1至第1次韧皮部刺吸汁液波E2的时间显着降低,E2波的次数及持续时间增长。带毒桃蚜在未带毒植株上取食时,产生的机械障碍波F波的时间显着降低;口针第1次分泌唾液至筛管E1波的时间显着提前。桃蚜唾液腺取食相关基因MPC002在带毒无翅及有翅成蚜体内的表达量显着高于未带毒桃蚜。

罗杰, 唐唯, 王培, 唐飞, 李灿辉[6]2018年在《四倍体马铃薯“合作88”PVY、PLRV抗性基因的基因型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四倍体马铃薯"合作88"PVY、PLRV抗性基因的基因型。[方法]利用969个自交分离群体株系,采用田间性状调查、DAS-ELISA病毒检测、抗性基因连锁分子标记检测。[结果]田间调查PVY、PLRV抗病与感病的比为968.000∶1和41.130∶1,推测基因型分别为YYYy和RRrr,分离方式为染色单体随机分离和染色体随机分离;DAS-ELISA检测PVY、PLRV阴性与阳性的比为483.500∶1和19.617∶1,推测基因型分别为YYYy和RRrr,分离方式均为完全均衡式分离;分子标记RYSC3检测PVY抗性基因Ryadg有特异性和无特异性的比为322.000∶1,推测PVY基因型为YYYy,分离方式为完全均衡式分离;分子标记DMB32-11检测PLRV抗性基因Rlretb有特异性和无特异性的比为32.414∶1,推测PLRV基因型为RRrr,分离方式为染色体随机分离。[结论]3种试验方法均表明四倍体马铃薯"合作88"PVY抗性基因的基因型是YYYy,PLRV抗性基因的基因型是RRrr,二者在遗传分离时存在多种分离方式。

韩树鑫, 张俊华, 白艳菊, 张威, 高艳玲[7]2016年在《30个马铃薯卷叶病毒CP基因序列分析》文中提出通过对含有PLRV的不同样品RT-PCR扩增,成功地克隆了PLRV CP基因,经比对样品的CP基因序列,核酸一致率为99.55%,仅发现了来自于广东的样品与其它样品有5个碱基的差异。试验样品与国内已报道的PLRV CP基因进行进化分析,不同地区的PLRV CP基因可分为A,B组,且有区域性特征。来自广东、云南及贵州的样品在两组中均有分布,但来自于内蒙古的样品仅聚类在A组。而中国样品与其他国家PLRV CP基因相比较,经进化树分组后,主要分为S1和S2两组,其中S1组中,包含了所有来自于我国的样品和绝大多数其它样品,且无规律可循;而S2组中的样品仅只来自于埃及和波兰。总体上,PLRV CP序列的差异仍然较小,因此,目前PLRV病毒的种群基因较稳定。

陈晓艳[8]2016年在《四价抗马铃薯病毒RNAi植物表达载体构建与转化马铃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马铃薯在生长期间容易受多种病毒的危害,病毒侵染造成马铃薯种质退化,产量降低,品质变劣。PVX、PVS、PVY、PLRV引起的病害是造成我国马铃薯退化的重要原因,严重危害马铃薯生产,尤其是2种甚至多种病毒混合侵染带来的损失远大于各病毒单独侵染。利用病毒来源的基因获得抗性转基因植物是植物抗病毒基因工程的重要途径,传统方法较难获得对相关病毒产生免疫的植株,而RNAi能够有效阻止病毒侵入,是一种更加有效、安全的提高对病毒抗性的途径。本研究利用RNAi技术,构建四种病毒外壳蛋白基因片段的融合基因,进而构建融合基因反向重复序列的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化马铃薯,以期借助基因工程的方法,增强植株对病毒的抗性,培育同时抗PVX、PVS、PVY、PLRV的马铃薯植株,探索一条获得多免疫的抗病毒转基因马铃薯的有效途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PVX、PVS、PVY和PLRV外壳蛋白基因的克隆:参考NCBI中已报道的PVX(Z34261.1)、PVS(GU319954.1)、PVY(X54611.1)和PLRV(AY307123.1)外壳蛋白基因序列,利用Primer premier 5.0设计引物,提取感染PVX、PVS、PVY和PLRV的马铃薯试管苗叶片的RNA,克隆获得PVX(714bp)、PVS(885bp)、PVY(804bp)和PLRV(627bp)四种病毒外壳蛋白基因,跟已经报道的序列进行比对,同源性都在96%以上。2.PVX-CP、PVS-CP、PVY-CP和PLRV-CP基因片段融合:采用生物分析软件RNAstructure对四种病毒mRNA进行折迭和分析,筛选与互补siRNA亲和力最高的位点,选择PVX-CP基因300bp、PVS-CP基因255bp、PVY-CP基因300bp和PLRV-CP基因299bp的区域作为RNA干扰区段,SOE-PCR将四种病毒的CP基因片段按照相互拼接的方式构建了正向融合基因X11SYV11-rh和反向融合基因XSYV-rh。3.RNAi载体构建:先构建了含有正向融合基因X11SYV11-rh和反向融合基因XSYV-rh的中间干扰载体pRH,再经先酶切后连接的方法构建了含有“X11SYV11-rh-INTRON-XSYV-rh”的植物表达载体pBI121-pRH。并将其成功导入根癌农杆菌LBA4404。4.转化马铃薯研究:用携带pBI121-pRH植物表达载体的农杆菌对陇薯3号、陇薯10号和陇薯11号叁个易感病毒的优良马铃薯品种进行了遗传转化,初步获得了陇薯11号抗性植株20株,经PCR检测有6株呈阳性。

张华鹏, 张剑峰, 刘俊莹, 王聪聪[9]2011年在《马铃薯上PVY、PVS和PLRV的叁重RT-PCR检测》文中研究表明根据PVY、PVS和PLRV外壳蛋白(Coat protein,CP)基因序列的保守区域设计各自的引物,利用叁重RT-PCR技术实现了在同一反应体系中同时扩增出3种病毒产物。PVY、PVS和PLRV扩增产物测序长度均与目的片段的长度相符,分别为781,181,364 bp;各种病毒产物的测序结果同GeneBank中的序列比对后的同源性均高达95%以上。将3种病毒的RNA稀释后进行RT-PCR,PVY、PVS和PLRV的最低检测含量分别为4.5 pg/μL~4.5 fg/μL、3.7fg/μL和4.6 fg/μL。叁重RT-PCR为检测单独或复合感染PVY、PVS和PLRV的马铃薯材料,提供了一种方便、高效的分子学方法。

王彪[10]2014年在《马铃薯茎尖超低温保存与伤害解析及其脱毒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植物超低温保存被广泛认为是植物种质资源长期保存的最理想方法。超低温保存过程中细胞的多重伤害往往造成材料的恢复率低,这极大地限制了超低温保存的广泛应用。基于超低温保存造成的多重伤害,超低温疗法近年来已发展为一种新的植物病原体脱除技术,提高超低温疗法的效率是发展和完善该生物技术的关键性问题之一。马铃薯是植物超低温保存研究的模式植物。马铃薯的病毒病是严重危害其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无毒种薯栽培是目前控制其病毒病的主要措施。为此,本研究以马铃薯为试验材料,旨在建立高效广谱的马铃薯茎尖超低温保存技术体系;分析茎尖超低温保存过程中茎尖细胞的组织学伤害,超微结构变化,冰晶伤害、氧化伤害和超低温保存可能造成的再生植株遗传变异;检测超低温脱除马铃薯卷叶病毒(PLRV)和马铃薯Y病毒(PVY)的效果;探究超低温脱毒的机理和提高超低温疗法效率的方法和手段。主要结果如下:1.以‘紫花白’茎尖为试材,通过优化影响马铃薯超低温保存的关键因素,建立了马铃薯茎尖小滴玻璃化法和玻璃化法两种超低温保存体系。小滴玻璃化法中,取2~3mm大小的茎尖,经0.3M蔗糖预培养2~3d后,用2M甘油和1M蔗糖加载30min,然后在0℃用植物玻璃化溶液(PVS2)处理40min,将茎尖转到铝箔条上后直接投入液氮;玻璃化法中,茎尖经0.45M蔗糖预培养1~2d后,分别用60%和80%PVS2处理30min,然后PVS2处理40min,将茎尖转入含有0.5ml PVS2的超低温管中,投入液氮,两种方法分别获得了75%和48%的植株再生率。将两种方法应用到20个中国主栽的马铃薯品种,获得了62%和36%的平均再生率。此外,将优化的小滴玻璃化法和德国马铃薯超低温种质资源库所应用的DMSO滴冻法进行了比较,Evans Blue染色和形态发生观察发现,经小滴玻璃化法保存茎尖的存活细胞多,再生速度快,再生过程中没有愈伤组织形成;而DMSO滴冻法保存的茎尖存活细胞少,再生速度缓慢,再生过程中产生了大量愈伤组织。两种超低温保存方法应用到6个马铃薯品种,分别获得了平均71%和30%的植株再生率。2.研究对马铃薯茎尖超低温保存处理过程中的组织学伤害、超微结构变化、冰晶伤害、氧化伤害及可能造成的DNA和染色体倍性的遗传变异进行了评价和解析。在叁种基于玻璃化的超低温保存方法中,对马铃薯茎尖进行了组织学伤害和存活细胞比例的定量研究,结果表明,蔗糖预培养不会造成茎尖细胞组织学显着改变,PVS2处理是造成茎尖细胞死亡的主要步骤,液氮冻存并不会明显地改变PVS2造成的茎尖细胞存活模式。小滴玻璃化法和包埋玻璃化法处理的茎尖的整个生长点的细胞几乎都能存活,而玻璃化法处理的茎尖组织学伤害最为严重,生长点的几层顶端细胞仅有一半存活。经这叁种基于玻璃化的超低温保存后的再生植株,对其可能发生的遗传变异进行了检测,ISSR和AFLP分子标记及流式细胞仪的检测结果表明,叁种超低温保存方法的再生植株DNA和染色体倍性未见变异。比较了小滴玻璃化法和DMSO滴冻法两种超低温冻存方法对马铃薯茎尖细胞的冰晶伤害及其超微结构伤害,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的研究结果表明,DMSO滴冻法的冻融过程中热变化高,在冻融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的冰晶,且未检测到玻璃态的转化;而小滴玻璃化中,茎尖冷冻过程中发生了玻璃态地转化,解冻过程中发生了轻微的重结晶,茎尖细胞冰晶形成量仅为DMSO滴冻法的1/7,表明小滴玻璃化法的冰晶伤害远远低于DMSO滴冻法。超微结构的观察表明,茎尖经PVS2处理后,生长点的液泡被分解成很多体积较小的泡状体,众多泡状体中,有明显的多酚类物质的积累,生长点和幼嫩叶原基细胞的质体中积累了体积大而且数量众多的淀粉粒。而在DMSO滴冻法中未见多酚类物质和淀粉粒的积累;透射电镜观察表明,小滴玻璃化冻存的茎尖生长点未见明显伤害,而DMSO滴冻法往往导致生长点细胞死亡,仅在幼嫩叶原基里有零星细胞存活。此外,以转基因马铃薯研究了过量表达增加内源抗氧化剂和外施抗氧化剂对茎尖氧化伤害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内源增强还原态抗坏血酸和谷胱甘肽以及外施还原态谷胱甘肽均显着地提高了茎尖再生率,而外施AsA对茎尖再生无明显影响。3.研究证实了超低温保存伤害的脱毒效应和机理。叁种基于玻璃化超低温疗法均可有效地脱除PLRV和PVY,脱除率约为80%。免疫组织化学法对病毒的定位研究表明,PLRV病毒仅存在于筛管组织,最多可以侵染到茎尖第四片叶原基及距生长点顶端约0.4~0.5mm的组织。液氮冻存后,仅生长点顶端约十层左右的细胞(约0.2mm)可以存活,结合病毒在茎尖的分布和茎尖存活细胞定位,证实了超低温脱毒的机理。研究发现,第四片或更成熟的叶原基带毒细胞的存活是导致超低温疗法不能完全脱除PLRV的关键因素,通过改良剥取茎尖的方法,证明了带有2~3片叶原基的茎尖,无论大小(0.5~4mm),经PVS2处理可完全脱除PLRV。利用PVS2处理时间调节茎尖细胞的冰晶伤害和超低温保护剂伤害的研究表明,调控两种伤害的大小对超低温疗法脱除PVY的效率并未造成明显地影响。

参考文献:

[1]. 马铃薯品种对卷叶病抗性的鉴定及抗病过程中防御酶系参与的研究[D]. 萨日娜. 内蒙古大学. 2012

[2]. PVS和PLRV ELISA检测试剂盒的研制与应用[D]. 李婷婷. 云南大学. 2014

[3]. 蚜虫中携带马铃薯卷叶病毒检测方法的改进[J]. 韩树鑫, 白艳菊, 张威, 高艳玲, 范国权. 广西植物. 2016

[4]. 马铃薯PVY和PLRV病毒的TC-RT-PCR检测[J]. 郑叶叶, 韩磊, 迟胜起, 张剑峰. 中国马铃薯. 2016

[5]. 马铃薯卷叶病毒介导的桃蚜生理应答、取食与防御行为研究[D]. 刘英杰. 山东农业大学. 2017

[6]. 四倍体马铃薯“合作88”PVY、PLRV抗性基因的基因型分析[J]. 罗杰, 唐唯, 王培, 唐飞, 李灿辉. 安徽农业科学. 2018

[7]. 30个马铃薯卷叶病毒CP基因序列分析[J]. 韩树鑫, 张俊华, 白艳菊, 张威, 高艳玲.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8]. 四价抗马铃薯病毒RNAi植物表达载体构建与转化马铃薯研究[D]. 陈晓艳. 甘肃农业大学. 2016

[9]. 马铃薯上PVY、PVS和PLRV的叁重RT-PCR检测[J]. 张华鹏, 张剑峰, 刘俊莹, 王聪聪. 华北农学报. 2011

[10]. 马铃薯茎尖超低温保存与伤害解析及其脱毒效应研究[D]. 王彪.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

标签:;  ;  ;  ;  ;  

PLRV 56KD蛋白基因植物转化载体的构建及对马铃薯的转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