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的经济变革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论文

管仲的经济变革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论文

管仲的经济变革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侯锦超

摘 要: 文章阐述了管仲经济改革的具体内容与管仲经济政策所蕴含的经济学思想,分析了管仲经济改革思想的历史传承及当代价值。

关键词: 管仲 经济变革 思想 价值 传承

管仲,名夷吾,字仲,是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改革家,被誉为“法家先驱”“华夏第一相”。孔子高度肯定其功绩:“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祍矣!”在齐国为相国的40多年间,管仲通过一系列改革,增强了齐国国力,将齐桓公推上了春秋霸主的宝座。

一、管仲经济改革的具体内容

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的动荡期。各路诸侯拥兵自重,互相攻伐,迫于战争的压力,各国都维持了一支庞大的军队,随之而来的是巨大的财政压力。此时的齐国可谓内忧外患,对外方面,齐桓公初登王位不久便仓促发动了对宋国的战争,结果大败而回,齐国面临着空前的军事压力;内政方面,由于前两任国君的荒淫无道和非正常死亡,齐国朝纲混乱,各派势力勾心斗角,甚至出现“朝之争禄相刺,裴而刻颈者不绝”的悲惨景象。

公元前685年,管仲赴齐,意欲有所作为的齐桓公拜管仲为相,在管仲的主持下,齐国变革的大幕徐徐拉开。管仲采取配置资源、农商并重、鼓励自由贸易、适当地宏观管制以及以商止战等一系列措施使齐国迅速走向富强,成为春秋首霸。值得一提的是,管仲的经济思想在当时独树一帜,其经济创新方式为历代封建王朝所少见,其中不乏现代经济模式的雏形。

(一)提出“相地而衰征”的土地政策

春秋战国时代,随着铁质农具和牛耕的普及,农业生产效率显著提高,一家一户的分散生产经营成为可能,西周初年制定的井田制由于无法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逐步瓦解,许多公田出现“田在草间”的荒凉景象。为了促进齐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保证国家税收稳定,管仲创造性制定了“相地而衰征”制度,即在个体生产的基础上,根据土地的肥瘠不同差额征收土地税。“相地而衰征”共分为三个步骤:一是“相地”,二是“均地分力”,三是“与之分货”。

2017年,我国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7327亿元,比上年增长18.1%。在固定资产投资的促进下,健康旅游产业项目正在加快建设。如浙江舟山,健康旅游项目已开工19个、签约19个、在谈35个,涉及特色医疗服务、高端康体养生、海洋生物医药等领域,已投资755.6亿元。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已通过评估项目39个、开工27个,涉及高端医疗、健康管理、医学科研等,开工项目用地面积1948亩,总投资额210亿元[7]。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资本运作为纽带,健康旅游产业的发展潜力日益显现。

“相地而衰征”政策在的全面推行,调动了劳动者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之拥有更多的对产品的支配权,而劳动者对领主个人的人身依附关系也有所松弛。这实质上是对农业生产关系的一次重大调整,比过去的劳役地租制是一个历史的进步。

“官山海”中的“官”即为“管”,“山”即为开矿铸铁,“海”即为海水煮盐。“官山海”就是指国家盐铁专卖政策,该制度是中国封建时代国家经济政策上的一个新生事物,开创了国家经济专卖政策先河,其影响极为深远,特别是食盐专卖专营制度前后持续达2600多年,直到2017年才部分废止。

“相地”就是测量土地面积(正地),并将土地按肥沃程度分定等级(相壤);“均地分力”类似于今天中国农村实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即把公田分给农户耕种,扩大各户所占有的份地数量,变集体劳动为一家一户的个体生产。“与之分货”,即实行级差地租制,生产者按照土地等级把一定比例的收获物交给国家,其余部分则留给生产者自己,以实物税代替过去的劳役税。同时,为了鼓励农民开垦荒地,管仲规定:凡新垦荒地,免交三年租税。

(二)实施“官山海”政策

由此可见,民间俗信作为一种流动的生活文化现象,它是一种以民众为主体在进行着动态的传承,故其内涵与象征意义必然会受到不同时代人们的生活形态、信仰心理的影响,而有所质变。张光直在讨论神话与当代文化社会关系时曾经说过:

赋税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基础,春秋战国时期,为了满足争霸的需要和统治阶级的奢侈享受,各国都对底层百姓课以重税,沉重的税赋让老百姓苦不堪言,但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税收渠道单一,统治者只能不断增加对农民的压榨力度,甚至达到了竭泽而渔的地步,这显然是难以长久维系的。管仲的伟大之处在于,在其为相的40多年间,齐国在财政收入显著增加,同时避免了“国富民穷”的困境。《战国策·齐策》记载了,当时齐国首都淄博的繁华景象,“监淄之途,车彀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就是因为管仲在田赋之外,又开辟了很多新的财源,如盐铁专卖、对外贸易等,这大大降低了国家财政对田赋的依赖程度,再加上齐国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粮食储备和收购制度,即使是在遭受灾害的年份,齐国也能实现平稳过渡。经济学界由一个非常著名的说“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而管仲虽然没有做出过这样的表述,但他采取的税收和财政政策,却暗合了这一经典论述。管仲作为2600年前的古人,能有如此超前的观念,确实让人感到匪夷所思。

在食盐方面,首先由政府控制资源的所有权;然后在食盐生产上实行官督民产,规定百姓在国家控制的煮盐时节内、私人在开放的盐池内自主生产食盐;最后齐国政府设置盐官,统一收购、统一运输、统一销售,而政府通过控制盐的产量和销量,获得盐的定价权,从而以提高盐价的手段获得更多财政收入。在铁器方面,国家垄断矿山资源,私人自主经营冶铁作坊,国家对铁器实行统购统销,按照“民得其七,君得其三”的标准分成。这种方式,某种程度上就是现在的“资产国有、承包经营”的雏形。即便是以今天的眼光看,“官山海”政策也不失为一种高明的财政方式,政府通寓税于价的方式,在获得丰厚利润的同时,避免了民众对直接税收的抵触情绪,做到了“见予之形,不见夺之理”。“官山海”政策的实施,扩大了齐国的财源,为齐桓公称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提倡发展商品经济,积极开展对外贸易

与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重农抑商”策略不同,管仲高度重视商业流通,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政策。一是减免关税。采取“关市几而不征”的关税制度,即关卡只作检查登记但不收税,国都淄博事实上成为了一个自贸区。二是提供优质服务。除为外商修建招待客栈外,还根据外国商人所带货物的多少提供优惠服务,凡来一乘车的外商,免费供给食物;来三乘车的外商,额外提供马匹的饲料;来五乘车的外商,在享受上述优惠条件的基础上,再配五个服务人员。同时,为了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齐国还制定了法律,规定凡是不按规定服务于外商的官员,有司便会治其读职之罪。如此便以制度的形式进一步确立了招商引资的国家政策,使所有到齐国经商的商贾均能享受全方位服务。三是注重经济情报的搜集。管仲派人赴各国“以监其上下之所好”,掌握最新的市场动态,由于对市场信息的及时洞察,齐国在对外贸易过程中往往占据主导地位。通过上述举措,齐国对外贸易冠绝一时,出现 “天下之商贾归齐若流水”的繁荣景象。

二、管仲经济政策所蕴含的经济学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竞相称霸,社会急遽变化,文化空前繁荣,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景,各派或著书立说,或相互论战,可谓异彩纷呈,这些思想构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底色,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但各家论述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哲学、政治、军事、外交、教育等领域,涉及经济方面的论述凤毛麟角,而管仲独树一帜的经济学思想在春秋乃至中国思想史上显得弥足珍贵,他本人也被视作是“百家争鸣”的先行者和领路人。

(一)鼓励消费的思想

管仲的经济思想中,最为独特的就是鼓励消费,这在中国古代治国者中绝无仅有。受限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历代的治国思想都以倡导节俭为正途,这也是长期短缺经济的必然产物,但管仲已经认识到消费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认为促进消费可以通过自由的市场流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整体经济提升。《管子·奢靡》篇提出了“俭则伤事”的理念,主张通过刺激消费来拉动生产,管仲认为富人只有大量地消费,穷人才有事情可做;他还赋予消费“以工代赈”的特殊意义,管仲提出每当年岁凶歉收,人民没有本业可做时,国家应进行宫室台榭的修建,以增加人民的就业,此时修筑宫室的目的不是享乐,而是为了增加就业,平衡经济。通过政府的固定资产投资来刺激经济复苏,增加就业的做法,在今天应用的非常普遍,但在2600年前的的春秋初年,这样的智慧确实让今人叹为观止。

管仲通过一系列的经济改革举措,使齐国迅速走向富强,成就了齐桓公称霸的伟业,但遗憾的是,管仲的思想并未成为后世主流。后世执政者往往片面地采用管仲的经济管控手段,以增加财政收入。而将管仲重视商品流通、鼓励商业发展的思想束之高阁。历史证明,一种思想如果超越了特定的时代,往往意味着不合时宜,管仲卓越的经济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未引起足够重视,但在改革开放事业向纵深的推进的今天,研究管仲的经济学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管仲的经济思想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有两点,一是国家专卖;二是土地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这两种制度贯穿了封建社会的始终,形成了帝国经济的基石。

(二)重视商品流通的思想

管仲将商业流通视作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他认为:“万乘之国,必有万金之贾;千乘之国,必有千金之贾;百乘之国,必有百金之贾。”为了促进齐国工商业的发展,管仲大力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提高民众从事工商业的热情,而商业的繁荣必然会带来人员的大量流动,甚至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横亘在贵族的平民之间的身份壁垒。同时,管仲认为商品流通不仅仅局限在国境之内,而是应该实现国家之间的互通有无,也就是说管仲从本质上反对闭关锁国的策略。

管仲虽然被后世誉为“自由派经济学大师”,但他并不否认宏观调控的重要意义,《管子·轻重》篇中大量记载了他的宏观经济调控思想。所谓“轻重”,是指通过控制商品流通和供需关系,来对整个社会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政策体系。管仲认为,商品价格只有在合理范围内波动,才能保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这是一种非常先进的理念,管仲不赞成对国民经济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而是主张国家抓住粮食、盐等大宗商品(命脉产业)的价格波动和供需关系,从而推动经济实体的平稳发展。管仲认为善于治理国家的君主,应该采取措施避免商品的供求失去平衡,在百姓用度不足、市场物资匮乏的时候,销售储备的商品,通过扩大供给来平抑物价上涨;而在百姓日用丰足、余粮充裕的时候,大量买入多余的粮食,提高粮价,防止谷贱伤农。这种调节机制,非常类似于现在的最低收购价政策和国家粮食储备政策。尽管以现在的眼光看,管仲采取的方法较为原始,但二者的内在逻辑是完全一致的。

(三)多元化的财政税收思想

齐国地处山东半岛,北临渤海,海岸线漫长,盐业资源丰富,而南部丘陵地区,则富含铜铁矿资源。同时,齐国有悠久的工商传统,早在建国初期就制定了“通商共之业,便渔盐之利”的经济方针,在春秋列国中绝无仅有。而做过商人的管仲,以其与生俱来的商业智慧,敏锐地洞察到了盐铁专卖所蕴含的巨大利润。

距离直接影响到声音的清晰度和直达声与混响声的比例,而角度关系到声音的音色。在使用传声器语言拾音一般拾音距离为20~30cm,但录制中还要根据室内混响时间的长短进行调整,必须控制好直达声和混响声的比例,混响时间长,可近一点;混响时间短,则稍远些。另外,拾音的距离与传声器的指向性也有关系,使用者根据传声器不同的指向性调整好拾音的距离。一般拾音的距离不宜过近(特殊需求除外)。对于现场节目主持人形式的拾音要注意掌握嘴部与传声器的距离和角度,不宜过近,避免出现“喷话筒”和“抽气声”。

施工队伍对于工程质量的好坏有着决定性作用,威廉·戴明曾说过“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可见工程建设人员的专业素质对于工程质量的重要性,所以在进行施工队伍选择的时候一定要选择施工技术过硬的工程施工队伍,除了对工程队伍的施工资格进行认真检查外,更要挑选那些口碑良好的施工队伍。只有选择专业素质过硬的施工队伍,才能实现对施工过程进行全面的把控。不仅如此,还要定期对工人进行质量安全教育,切实把质量安全问题放在首要位置,可以悬挂一些宣传标语来对工人进行提醒,通过多种措施共同作用,将工程质量铭刻在工人的心中,增强工人对工程质量的责任感,能够进行安全生产,严把质量关[4]。

(四)宏观调控的思想

首先,培养目标不明确。究竟是培养操作人才还是管理人才,许多旅游院校,目前目标不明确,在自身缺乏明确定位的情况下拿来主义似乎是似乎成为不二的选择,造成各院校培养目标千篇一律,缺乏自身特色,脱离市场需要。许多旅游专业学生在毕业前也没有清晰地职业规划,这都需要在教学过程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职业教育。

三、管仲经济改革思想的历史传承及当代价值

近几年,我国翻译事业可谓取得了快速发展,许钧结合翻译学发展史和自身的翻译实践指出:“我们所走的是一条曲折前行的路,虽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在不断地前进着。比如:译论工作者的理论意识明显增强了,研究的视野更为开阔了,译论研究的方法也在不断的丰富等。”[6]

国家专卖制度:历史学界普遍认为,管仲的“官山海”政策是国家专卖思想的早期萌芽,《管子·海王》篇也被视为论述专卖思想启蒙的开山之作。随着时间推移,国家专卖制度这一经济手段,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断断续续地存在了2000多年,期间在汉代和唐宋两个历史阶段被推向高峰。以汉朝为例,汉武帝时期,由于连年征战,海内虚耗、国库空虚,为了解决国家面临的财政危机,桑弘羊等人实施了严格的盐铁专卖制度,同时增加了酒类的专营,这些手段为武帝的文治武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但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民间经济的活力,增加了百姓的负担。汉朝的盐铁专营制度思路与“官山海”一致,但制度设计更加严密,建成了完善的盐铁官营的管理系统和经营网络。西汉以后的历代王朝,盐铁专卖制度时紧时松,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铁的专卖被放弃,盐的专卖则被历代政府牢牢掌握,成为其重要财源。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因素的介入,专卖制度在唐宋年间由直接专卖制演变成间接专卖制,也就是说由之前的官营官销制变为民制官购官销。

土地制度:土地所有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封建社会统治的根本,对于国家政治稳定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周朝“井田制”逐步瓦解,管仲的“相地而征衰”制度迈出了土地私有的一小步(管仲并没有正式承认土地私有,但“相地而征衰”制度的实施,确立了土地私有的基本样式),而随后鲁国推行的“初税亩”正式废止了以井田制为基础的劳役地租,从律法的角度肯定了土地的私有制。自秦朝一统天下以来,土地私有制逐渐成为了历代封建王朝的主流思想。唐中叶以后,私有土地占据了绝对优势地位,土地私有制居于主导地位。

以今天的眼光看,管仲当时采取的很多经济举措手段原始,制度设计也比较粗糙。但对其进行梳理和研究依然很有必要,因为我们要借鉴的是管仲的经济思想而非某种具体手段。实践已经证明,管仲的经济学思想与今天西方经典经济学理论有许多不谋而合之处。

(一)因势利导,循序渐进

经济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各方利益,因此,推进改革必须要做全盘的考虑分析,管仲为相的40多年间,他主导各项改革举措得到了很好的推广,除了齐桓公的大力支持外,还得益于其温和的改革手段。管仲实行的各项改革举措没有直接剥夺贵族的财富,而是在保证其经济利益的同时,通过制度创新将散落在贵族手上经济特权收回,增加了国家的整体实力。对比于后世的充满争议的王安石变法,管仲的改革是渐进式的,没有引起剧烈的社会动荡。在改革事业向纵深发展的今天,管仲的改革思路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二)管制宏观,放活微观

在经济运行中,国家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世界各国都做了很多的探索,比如说苏联、东欧等一些国家采取的计划经济做法;一战后美国采取的自由放任经济政策;这些做法尽管在短期内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实现了某种程度的繁荣(苏联工业实力的迅速增长和美国的柯立芝繁荣),但也带来的严重的恶果(苏联经济停滞和美国的大萧条)。这方面,管仲有着独到的见解,一方面,管仲主张充分发挥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反对国家对经济运行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主张在关键领域,国家采取必要的手段进行管理,概括来说就是“管制宏观,放活微观”。今天,我们面临经济形势非常复杂,远非春秋时期可比,但管仲对国家在经济运行中如何作为的理解,依然让人惊叹不已。

(三)开放合作,互通有无

开放是齐国迥异于春秋战国时期其他国家的鲜明特点,管仲是当时极少数认识到对外贸易的重要性的治国者。当前,世界已经成为了一个统一的整体,开放合作的重要性无言自明,任何一个经济实体都已经深度地嵌入到了全球产业链中,因此,在世界贸易摩擦不断升级、逆全球化观点甚嚣尘上的今天,研究2600年前的一位中国先贤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耿振东.管子译著.上海三联书店,2018

[2]于孔宝.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盐铁专卖制度——“官山海”[J].盐业史研究,1992(01)

[3] 张紫煊.管仲经济变革新思想[J],中国国际财经,2018(01)

[4] 彭安玉.管仲改革的成功之道[J],群众,2018(18)

[5]阚景阳.盐铁专卖制度兴衰启示录[J].领导之友,2005(06)

[6]司春霞,张志勇.生产力的解放与人的解放:中国土地制度历史变迁及改革取向[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04)

中图分类号: F09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4914(2019)11-035-03

(作者单位:山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研究院 山西太原030002)

(作者简介: 侯锦超,男,山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研究院,研究实习员。)

(责编:若佳)

标签:;  ;  ;  ;  ;  ;  

管仲的经济变革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