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提高历史课堂实效性的“点睛之笔”,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效性论文,课堂论文,细节论文,历史论文,点睛之笔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挖掘历史细节是提高历史课堂实效性的“点睛之笔”。现行高中历史教材理性分析有余而感性描述不足,单元专题划分明晰而通史阶段特征模糊,理论化、程式性的行文特点导致教材语言的高度浓缩,概念化的语言叙述增加了历史事件的抽象性,这些都不利于有效教学的切实开展。教师务必善于挖掘历史细节,弥补历史教材的“缺陷”,才能化“艰涩”为“平易”,才能增强历史课堂的实效性。 一、用故事还原细节,深化理解概念 历史概念是以历史理论为指导,是人们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的最本质的认识,包括对发生各种历史原因的解释,对同一类历史问题本质特征的概括等。历史概念是基本史实的拓展和深化,它反映着历史事物、历史现象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它是对具体历史知识本质的认识,介于史实和线索、规律之间。一方面,它源于史实,具有确定的时间、空间和事实特征;另一方面,它高于史实,揭示了史实的内在联系和本质,构成了体现历史发展线索和规律的基本因素。因此,概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灵魂,也是教学的难点。 与初中历史教材相比,高中教材基本省略了历史故事的讲述,过度抽象的行文特点增加了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难度,也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历史课堂的实效性。《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夏季高考)山东卷考试说明》(以下简称《考试说明》)对历史学科的考核目标与要求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阐释。”《考试说明》的要求比较高,对教材、老师和学生提出了一定的挑战。为此,教师必须在实际教学中善于用历史故事弥补教材细节的不足以帮助学生深化理解历史概念,才能达到高考的实际要求。 例如,“中央集权制度”是《考试说明》规定的必考内容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和核心内容。该制度的基本特征是“权力的高度集中”。“权力的高度集中”主要体现在“皇权至上性”和“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两个方面。所谓“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就是皇位继承按照血缘纽带,由皇帝的后裔承袭,“传至无穷”。所谓“皇权至上性”,即是皇帝的权威具有绝对性,是不可僭越的,是无拘无束的,是说一不二的。这种绝对化的权威往往会造成决策的单向性和绝对化,甚至会出现一些违背常理的贻笑千古的“闹剧”。科举选官制度是中国古代发明的一种相对科学有效的人才选拔机制,它的创立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读书参政的机会,不仅扩大了政治统治的社会基础,也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成为封建专制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科举考试是严肃的,但在皇权专制体制下,历史上也不乏人才录用方面的笑谈。宋太祖赵匡胤时代,有一年科举考试,殿试中有两个士人的文章水平不分高下,难定秋色,诸位大臣也莫衷一是,难下定论。最后,宋太祖一时兴起,下令让两位士人通过打架的方式分出输赢,由此评定谁是状元、谁是榜眼。结果,先出手者占据上风,靠一拳打败对手而摘得状元桂冠。这则故事看似有趣可笑甚至不可思议,但却形象地说明在专制时代皇帝的“一言九鼎”,同时也深刻反映出即使在“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下,皇帝的“喜怒哀乐”也是凌驾于一切之上的。如此,“皇权至上”的中央集权特征跃然纸上,在会意的笑声过后,学生轻松地理解了历史概念的内涵,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 二、用数据还原细节,辅助理解教材 历史数据是无声的语言,是最有说服力的符号,再精当的文字表述,也不如数据的分量重。运用历史数据创设情境,能引发认知冲突,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历史地看问题的能力。鉴于诸多原因,现行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省却了很多细节描写,造成学生理解困难,教师若能合理引入历史数据,则能有效弥补教材在细节方面的不足,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当然,历史数据一般都是枯燥的,甚至是“面目可憎”的,似乎很难与“形象性”沾边。但是,假如能够恰当、有效利用,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授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时,为了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国的对外开放是适应经济全球化时代大潮的必然选择,笔者设计了探究问题:“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并引用了如下历史数据材料: 1954年到1980年,官方明文记载的广东“逃港”事件就有56.5万多人次。……20世纪六七十年代,偷渡香港成了广东民间的一种风气。……当时,宝安一个农民劳动的日收入为0.70元~1.20元,而香港农民劳动一日收入60港币~70港币,两者差距悬殊到100倍。 以上数据的引用,使学生很自然地理解了“广东人为什么要往香港跑”,那就是“香港与内地的收入相差太大,人心思变”,也就顺理成章地引出“中国的对外开放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的结论,也就能使学生深刻理解“在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坚定不移地扩大开放、融入世界经济潮流”的必要性。 再如,岳麓版历史教材在分析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时只是说:“在经济建设中,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教材语言过于凝练、简略、笼统和概括,不利于学生的理解。为此,笔者补充了《苏联国民经济》中的一段数据资料:“(苏联)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速度和重工业相比较,差距悬殊。从工业化开始的1926年到战前的1940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则为1.5%。1953年,苏联人口比1913年增加了20%。”在具体的数据阅读中,学生明白了斯大林经济体制导致的四大弊端,合理得出“苏联改革势在必行”的结论。在这里,具体数据贴切地弥补了历史教材在细节方面的不足,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做好了铺垫。 三、用漫画还原细节,准确把握重点 漫画是一种艺术形式,是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或时事的图画。漫画一般运用变形、比拟、象征、暗示、影射的方法,构成幽默诙谐的画面或画面组,以取得讽刺或歌颂的效果,具有较强的社会性。漫画是一种具有强烈讽刺性和幽默性的教学资源,它形式活泼,寓意深刻。教师如能恰当合理地利用历史漫画进行教学,不仅可以使抽象的历史知识形象化、直观化,而且还可以让学生从漫画中获取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鉴于历史漫画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功能,在历史教学中可以适当地运用,以弥补历史教材细节之不足,帮助学生科学理解教学重点。 例如,“三民主义”是孙中山为之奋斗了一生的理想追求,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中国化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三民主义”作为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思想必然有其局限性,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三民主义”的道路为什么走不通,“独立,民主,富强”理想的实现为何步履维艰,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其局限性成为教学的重点。笔者的做法是通过课件展示以下三幅漫画,引导学生加以分析。细节:提高历史课堂有效性的“最后触摸”_汉字演变论文
细节:提高历史课堂有效性的“最后触摸”_汉字演变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