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办高校主题班会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_庹思祺

关于民办高校主题班会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_庹思祺

摘 要:主题班会作为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形式和重要载体之一。目前高校主题班会面临着学生差异化,班会选题无针对性、形式单一、学生参与性低、辅导员独角戏等诸多难题。如何提升主题班会的育人实效,让每一场主题班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应该从自身深刻理解主题班会的涵义和特征,丰富内容,创新形式,让学生有所触、有所思、有所获、有所变,最终实现主题班会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主题班会教育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 2004〕16号)中明确指出,要着力加强班级集体建设,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等活动,发挥团结学生、组织学生、教育学生的职能。由此可见,高校主题班会对实现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起着至关的作用。目前“00后”已经步入高校,成为一股新鲜的血液,他们当中绝大多数都有具有思想多元化,自我意识强,综合素质高但合作意识淡薄,自我认同度高等特点,而目前的主题班又面临着形式单一,枯乏无味,学生被动的接受的矛盾。非但不能被他们所接受,甚至还会产生厌倦情绪,让主题班会原有的功能逐渐弱化,失去价值。如何开展一场好的班会,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变:

1.主题班会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价值作用

主题班会,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载体之一,是辅导员根据教育教学要求,从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由辅导员引导,围绕一个主题或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班级的实际情况等问题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其教育价值实现的过程不仅仅是教育内容作用于大学生的过程,而是辅导员、学生、教学内容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1.1强化理论素养,提升自我能力

高校辅导员是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一场主题班会的开展,对辅导员自身的素养有着极高的要求,既要了解当下的时事政治,又要了解社会热点,同时还要解决学生提出来的各种疑惑。这就要求辅导员必须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较强的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以及敏锐的观察力。但目前多数辅导员不负责思政课授课工作,所以,主题班会就成了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舞台之一。需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需求来选择合适的班会主题,并在主题结束的时候进行经验总结和内容升华。长此以往,除了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各项能力也能有所提升,这为辅导员工作向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2主题化教育,提升综合素质

无论是安全健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感恩教育、理论教育等中的哪一类教育,区别仅在于主题内容的侧重点不同,但都基于学生成长阶段的性格特征和现实需要所展开。通过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正能量的引导,给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判断标准,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注入新鲜的能量和营养。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和理想,增强作为有理想、有担当、有本领的时代新人的综合素质。

1.3加强班级凝聚力,提升学生归属感

班集体在大学生思想素质的形成、专业知识的学习、文化素质的提升、心理素质的培养等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的作用。通常来说,每一个班集 体都具有自己的学风和班风,而学风和班风的形成 离不开主题班会的教育和熏陶。在主题班会中,就要求辅导员作为组织者,全班的同学都要作为其中的参与者,潜移默化的产生自我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1.4培养学生干部,助力班级日常管理

一场班会的开展,除开辅导员的主要参与和指导以外,对班会各环节的策划安排以及具体分工,都需要班级同学的积极配合与参与。因此开展主题班会的过程,也是引导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学会思考如何进行班级管理,以及如何进行分工安排的重要环节。也正是在此过程中发掘班级中具各类特长的学生,并激发学生内在潜力,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同时培养和锻炼具有组织管理能力的学生,提高学生干部的综合能力,辅助辅导员班级日常工作的开展和管理。

2.目前主题教育班会存在的现实问题

2.1对主题班会的重视程度不足

辅导员对主题班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且多数辅导员非教育类科班出身,没有接受过如何开好一场主题班会相关的系统培训。加之部分辅导员进入职业瓶颈期,出现职业倦怠感,忘记高校育人工作的出新,一味的只注重结果,不注重对学生成长过程的培养,在主题班会的开展中不提前备课,敷衍了事,没有明确的班会主题,即兴发挥,想到哪就说到哪。这样的主题班会不仅不能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还会降低学生对辅导员的信任感和认同感,拉开师 生之间的距离。

2.2主题陈旧,缺乏针对性

主题鲜明,立意深远,是开好班会的关键。而一堂班会显得枯燥乏味,没有对学生产生任何影响的首要原因就在于班会选题的失败。对于班会主题的选取,需要明确的是受众的特点以及现实需要,即把握问题所在,综合考虑学生的性格特点。现在学生都具有较为明显的性格特点,与不同年龄段辅导员的思维存在一定差别,对于事情的看法和认识也略有不同,也就存在对学生进行主题班会确定主题时,应付了事,选题过大过于陈旧,找不到落脚点,缺乏对某一问题或现象的针对性探讨与引导。

2.3形式单一,参与度不高

目前学校的主体学生群体,已经进入“00后”,他们具有加强的主观意识,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且个性化特点明显。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但传统班会的开展过程中,辅导员往往采取说教式的教育形式。即班会开展形式以辅导员主讲,全员学生听课。辅导员一人挑大梁,把主题班会发挥成个人演讲,在台上讲的慷慨激昂唱独角戏,大道理说的头头世道,学生却在台下听得不以为意,该刷微博刷微博,该听歌听歌,该聊天的聊天,毫无参与感。难以达到师生情感共鸣。时间一长,引起反感,产生抵触情绪。

2.4缺乏跟进,未持续关注

主题班会的开展只有四十分钟左右,要想通过一堂短短的班会,对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和价值观的树立产生的影响不会一次见效。学生由于对班会的认同感不高,无法理解主题班会的深刻教育意义,在班会结束后也不会去做更多的思考。辅导员也会因为其他事务性的工作占据了较多的时间,往往班会结束后,忽视了学生的反馈,缺乏对学生的后续的跟进。久而久之,主题班会就会变成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例行公事”。

3.实现主题班会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思考

3.1 .关注时事,提高辅导员理论修养

辅导员应该密切关注国际国内时事,关注社会热点话题,关注学生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提高政治理论修养,丰富语言表达艺术,通过采取多样的形式,及时开展主题班会活动,引导学生正确分析,认清热点问题、把握问题的实质,提高他们区别不同性质的矛盾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政治素养,端正他们的是非 观念,使他们能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使主题班会真正达到具有教育性的效果。

3.2分层分类,加强选题针对性

时代在更迭,学生的思想也在不断产生变化,因此班会的选题更应注重具有时代气息,强调主题鲜明。应根据学生特点,分层分类进行主题班会选题,改善学生懒于参与现状,大一新生刚进入大学,对环境,学习方式等这一系列的变化,会出现诸多的不适宜,针对这一个层级,主题班会应着重引导新生进行适应性教育,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初步学会自我管理;大二的学生通过一年的适应,已逐渐熟悉大学生活,但大二年级却又是在高校教育工作中容易被忽视的层级,容易出现“低潮现象”,会产生厌学的情绪,会出现人际交往障碍,会因为恋爱问题而引发其他危机事件,针对这一层级的学生,应该着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业规划教育等;大三年级的学生已经逐渐感受到择业的压力,也可能会在多次择业失败以后产生负面情绪,针对这一层级的学生,应该加强职业素养提升、职业指导与服务教育,帮助学生梳理正确的职业观,提高职业技巧;大四的学生即将离开学校,走向社会,针对这一层级的学生,应该加强感恩教育,自我认同教育等。

3.3重视学生参与,体验认同并存

在主题班会的整个过程中,从班会策划、开展到结束,学生始终都是这个过程中真正的主体。因此,辅导员在班会的实施过程中,对于学生参与度的重视是绝对不能忽略的,要引导学生明确自身角色的定位,采取不同的方式,引导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让班会成为所有人共同参与的班会,每个人都会在班会的过程中感到有事可做,能提升参与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自主创造力,进一步也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和凝聚力,使得学生对班会有参与的体验感,也能达到共识,让学生对班会、对辅导员工作的开展产生认同,也为后期工作的开展做好铺垫。

3.4丰富内容,创新形式

改变原有的“说教式”主题班会形式,要对班会的开展过程进行适当的创新。对于班会主题、导语、内容等几方面,可以花心思在如何能新颖直观的展示上,让学生有兴趣关注;对于办展的形式,要善于利用身边的各种有效资源,采取多种形式,要不拘泥于场合,可以在教室、户外场所等开展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活动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班会的讨论与思考中来,并且自主的产生思考。

3.5巩固主题班会的成果,实现育人实效

一堂班会虽然只有几十分钟,受多方限制,很多问题都不能更深入细致的与学生展开讨论,加之学生的受知识储备、社会阅历等方面的限制,也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彻底的理解主题班会中所讲述的道理,这就要求辅导员在主题班会结束之后,需要通过多种形式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课下与学生交流,为学生答疑解惑巩固主题班会成果,进一步深化主题班会的主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加深学生对国家、社会、自我的认识。

总之,定期召开主题班会可以潜移默化的实现学生的“三自”管理,辅导员务必要充分利用好主题班会这一德育教育的有效载体和平台,实现教育目标。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已经迫在眉睫,一场好的主题班会不仅能够拉近师生情感距离、形成积极向上的班风学风,而且能够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还能提升辅导员自身的理论素质和文化素养,为后续的班级管理提供更丰富的经验。

参考文献:

[1]刘俊梅. 高校辅导员开好主题班会的策略探析[J].亚太教育,2016,08:220-221

[2]田文永.高校主题班会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探析[J].吕梁学院学报,2014,06:85-87

[3]许爱华. 浅谈如何提高高校主题班会的效果[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07:136-138

[4]房雪娇,孙琴. 浅谈主题班会在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J].教育现代化,2017,4(51):250-251+253.

[5]曾冲. 如何提高高职院校主题班会的育人效果[J].智库时代,2019,09:0189-190

[6]黄河. 谈主题班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J].教育观察,2016,03:13-14

[7]饶旭鹏 , 何芳芳. 主题班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及实现路径 [J]. 教育现代化 ,2018,5(06):189—192.

论文作者:庹思祺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工》2020年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30

关于民办高校主题班会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_庹思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