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储蓄,发展经济--对居民货币收支的回顾与分析_银行存款论文

稳定储蓄,发展经济--对居民货币收支的回顾与分析_银行存款论文

稳定储蓄发展经济——居民货币收支回顾、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收支论文,发展经济论文,货币论文,居民论文,稳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1978-1993年GNP年平均增长速度为9.2%,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地区之一。与此同时,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居民货币收入大幅度增长。居民储蓄存款更是高速增长,1978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仅为210.6亿元,人均储蓄21.9元;到1993年底,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14763.8亿元,15年间增长了近70倍,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2.8%;1993年人均储蓄存款达到1245.7元,是1978年的57倍,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0.9%。1993年,在国家信贷收支中,城乡储蓄存款占各项存款的55.7%,占资金来源的37.8%,若加上有价证券、股票等,这一比例更高。可见,居民不仅是市场上的主要消费者,也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资金供给者。

一、居民收支活动轨迹分析

特点:

1、居民收入显著增长,居民成为持有社会资金的主体。改革开放以来,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发生相当大的变化,居民收入持续高速增长,1978-1992年居民货币收入年均增长速度为17.9%,较之同期GNP现价增速快3.3个百分点;居民货币收入占GNP比重由1978年的45.2%上升到1992年的67.4%,且这一比重除86年一年属下降外,其余年份一直呈稳步上升态势。很显然,居民收入占GNP的比重已在2/3左右,已然成为持有社会资金的无可争议的主体。

2、从居民货币收入来源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体制的改革,收入分配机制的变化,居民几个主要的收入来源构成已发生了一定的变化。1978年,农民货币收入占居民货币收入的43.7%,到1992年下降到41.2%,1978~1992年农民货币收入年均增速为17.4%。职工工资性收入从78年起所占比重一直呈下降趋势,1978年占38.4%,是居民(主要指城镇)货币收入的主要来源,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二职业的出现,以及福利、隐性收入的大幅增长,职工工资性收入已从龙头地位下降到一般地位,1992年只占24.3%,下降了14.1个百分点,1978~1992年均增为14.1%。个体劳动者是改革开放后新出现的一个群体,也是经济活动中较为活跃的一个群体,许多收入大户即属于这一行列,1986年个体劳动者收入占居民收入2.14%到1992年上升到3.1%,6年间上升了一个百分点。1986-1992年均增速为26.7%,比同期居民货币收入年均增长高8个百分点;其他职业劳动者的收入比重变化不大,1986年占1.19%,1992年占0.98%,所占比重下降0.21个百分点,1986~1992年均增速14.9%,居民其他货币收入改革开放后有了显著增长,所占比重由1978年的12.2%上升到1992年的29.4%,上升了17.2个百分点,1978-1992年年均增速为25.5%,比同期居民货币收入增速高7.6个百分点,已逐渐成为居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3、货币总支出稳步增长。1992年,货币总支出为14198.4亿元,是1978年的8.3倍。1978-1992年年均增速为16.3%,保持平稳快速发展势头,人民生活水平得以很大提高。货币支出占GNP的比重由1978年的40%上升到1992年的59.1%,可见这十几年来货币化程度有一定的提高。

4、在货币支出结构中,商品性支出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由1978年的91%下降到1992年的77.4%,下降了13.6个百分点,1978-1992年年增速为15%;与此同时非商性支出所占比重出现上升势头,其中文化服务性支出所占比重由1978年的4.9%上升到1992年的7.3%,上升了2.4个百分点,年均增速为19.7%;其他货币支出所占比重由1978年的1.76%上升到1992年的14.5%,上升了12.7%个百分点,年均增速达到35%左右,其速度是货币支出增速的2倍。在货币支出结构中已由过去的商业性支出占绝对地位转为商品性支出占主要地位,非商品性支出逐渐增大的态势,表明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5、居民储蓄高速增长。在居民货币收支均有大幅增长的情况下,居民结余购买力呈高速增长态势,1978年居民结余购买力仅有384.4亿元,相当于当年GNP的10.7%,到1992年居民结余购买力达到了14952.6亿元,是1978年的39倍,相当于当年GNP的62.2%,且略大于当年的货币总支出,居民结余购买力已如滚雪球般越滚越大,14年间居民结余购买力年均增速达到29.9%。其中居民储蓄存款年均增长33.1%左右,手存现金年增长23.8%左右,均高于同期居民货币收入增长速度。在各项存款中,城乡居民储蓄已占一半以上,已然成为国家信货收支的资金主要来源。

6、有价证券迅速增长。自从82年发行国库券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居民金融意识的加强,其他债券、股票进入居民家庭,居民持有有价证券数量急速增长,据有关部门测算,1982-1991年居民持有价证券以60%的速度增长,居民持有有价证券在其金融资产结构中从无到有,至1991年已上升到占有1/10的比例,有价证券已成为居民金融资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7、保险费用呈超高速增长态势。过去我国居民基本上没有保险费支出,个人医疗、退休金等全由国家统办统保,居民几乎没有保险概念。随着经济的发展,体制的变革,人民的保险意识开始加强,居民保险费用增势迅猛,1985-1992年年均增速在58.9%左右,92年居民的保险费是85年的25倍,且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估计这一趋势将会继续保持下去,保险在居民金融资产中的份额会越来越大。

问题:

1、国民收入超分配,居民货币收入增长超过GNP增长速度。在改革开放后头几年,居民收入高速增长是对过去积累与消费关系扭曲的一种校正,但随着经济的发展,长此下去将对经济长期稳定发展不利,尤其会加大通货膨胀的压力。

2、灰色收入的高速增长,不利于国家正确引导消费,更不利于个人收入税的征收,由于灰色收入的过快增长,也使得国家收入分配政策难以落到实处,出现许多说不清的盲点。

3、农民收入所占比例份额下降,城乡差距拉大,对鼓励农民生产积极性,尤其是种粮积极性是一种打击,也是农村市场久不活跃的原因之一。如何切实提高农村居民的实际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未来急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4、居民基本上是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份额偏小。这样由于我国产权界限不明确,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与银行之间的负债约束不强,一方面银行要为居民的大量储蓄支付数额不小的利息,另一方面又要承担更大的货款风险,这不利于银行的稳定发展,也不能体现投资者的自我判断、自担风险的原则。

二、影响储蓄的基本因素

当人们的收入、生活水平达到一定水平后,资金除了用于当期的消费,余下的一部分便是为了获取回报的投资部门(亦即储蓄,从GNP定义式可知投资=储蓄,当然这里的储蓄是广义的)。对于资金的使用是消费,还是储蓄,一方面决定于其收入水平,及生活习惯、文化习俗、未来收入预期等因素,另一方面决定于投资的收益率高低,如利率的高低,有价证券的收益率,股票的回报率等。

1、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影响居民储蓄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历史文化悠久,节俭观的倡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大特征之一。孔子说:“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墨子更是把节用看作是治国治民的法定,在他看来,节俭则“民富国强”、“俭节则昌、淫佚则亡”。五千余年儒家文化思想的浸透,居民把节俭、居安思危(经济上),当作一种道德观念。这种思想观念增大人们节俭储蓄,引导人们以钱生钱。同时由于中国文化中金钱万能的意识,人们下意识地千方百计去赚钱,去积累去储蓄。由于传统文化在人们思想意识中根深蒂固,一旦居民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储蓄倾向提高很快。观察改革开放以来居民储蓄的情况可见,这十几年来,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稳步上升,居民储蓄倾向逐步提高,我国居民的储蓄意识得以充分体现。

2、利率、物价与居民储蓄

储蓄的目的一方面是准备用于养老,生活保障等方面的,另一方面便是为了积累资金,获取更高的收益率,或起码达到保值的目的。改革开放前,由于居民消费领域狭窄,投资机会没有,利率对储蓄几乎是无弹性的,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的丰富,体制的变化,居民消费领域拓宽,资金流向多样化,利率、特价对居民资金的杠杆作用越来越大。实际利率越高,人们越愿意放弃目前消费,而争相储蓄,当利率较低时,储蓄就会减少,人们更愿意手持现金或购买货物。基于居民储蓄存款是居民资金积累的主要方式,我们利用80年代的相关数据进行计量分析。从中可见,居民储蓄一方面是居民货币收入快速增长的结果,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居民货币收入大约有18%转入储蓄。与此同时,居民储蓄与实际利率有很强的相关关系,即实际利率上升一个百分点时,可增加居民储蓄32.6亿元。

三、近年居民货币收支的基本判断

居民货币支出一方面具有很强的惯性,一方面与居民的货币收入密切相关。而居民货币收入则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即经济增长速度快时,居民货币收入也会相应加速。我国经济自从91年开始回升后,92、93年连续两年以13%左右的速度增长,尽管93年下半年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但这次的宏观调控基本上是以市场行为主,辅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因而预计今、明两年的我国GNP增长速度虽然有所降低,但仍保持较高增幅,初步预计,今年GDP增长在11%左右,明年增长在9-10%左右,因而今明两年预计居民货币收入仍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到1995年,预计居民货币收入将达到31119亿元(各分项指标值参见表1)。其中,居民其他货币性收入所占比重继续提高,大约占31.9%,农民收入及职工工资收入所占比重有所下降,分别为40%、23%。货币支出预计达到27193亿元。其中,由于近年来尚未出现什么大的消费热点,估计商品性支出将呈平稳增长态势,商品性支出占货币总支出的比例逐步下降,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服务性支出,以及其他货币性支出如馈赠礼品等不断增加,增速较快,所占比重不断提高,1995年,商品性支出所占比重为75.5%,仍是居民货币支出的主要方面,文化服务性支出占8.5%,其他货币性支出占16%,表明居民精神、文化消费水平不断提高。随着居民货币收入的迅速提高,居民支出增长平稳,居民结余购买力增长很快,预计1995年居民结余购买力余额将达到31305亿元,占当年GDP总额的66%左右,其中储蓄存款继续增加,预计95年将达到23897亿元。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完善,资本市场的不断成熟,居民的金融意识日益增强,因而居民对有价证券,保险等的拥有量增长很快,预计在近两年内将有一定程度的增长。

表一 居民资金测算表 单位:亿元

92年实际数 95年预测数

居民货币收入 16198

31119

职工工资收入 39397157

个体收入

1961276

其他职业收入

158 311

农民收入 6666

12448

居民其他货币收入 47709927

货币总支出

14198

27198

商品支出 10994

20531

文化服务支出 10312311

其他货币支出 20554350

储蓄存款 11545

23897

手持现金 34087138

结余购买力

14953

31035

注:中国统计年鉴或年鉴数据计算而来。

四、几点看法

无可否认,居民资金越来越成为社会资金来源的主体,一方面居民货币收入是市场需求的主要动力源,另一方面居民储蓄也是支持国家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九五”时期是我国经济上新台阶、结构转换升级的关键时期,这个期间,资金投向将向原材料、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建筑及建材行业倾斜,经济增长呈现投资需求拉动的典型特征,由于经济结构的演变,创造单位GNP的资金含量将呈上升趋势,投资率将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这样就要求有相应的比较高的储蓄率做保证。为此:

1、控制通货膨胀,引导居民消费。根据日本、新加坡、台湾的经验,高储蓄必须低通胀。我国的经济发展也表明,在特价平稳时,储蓄存款上升较快,物价高时,储蓄存款减少。1988年物价指数高达18%,加上居民心理预期因素,出现大量挤兑、抢购商品现象,储蓄存款下降,1990年物价指数回落到2%,储蓄存款大幅回升。由此可见,尽管我国居民有勤俭持家、偏爱储蓄的传统,但对于绝双多数居民而言,有限的储蓄在面临高物价和通货膨胀的冲击的冲击时,对储蓄的稳定增长还是具有相当大的影响。为确保储蓄的稳定增长,为经济建设注入必要的资金,一方面一定要保持物价稳定,以稳定居民心理预期,另一方面要正确引导居民合理消费,将居民储蓄引导到长期消费而非即期消费上。

2、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充分发挥利率这个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从1978年以来储蓄利率的调整变化和储蓄倾向变化的对比可以看出,每次提高利率,都使储蓄倾向上升一个台阶。从有关数据的相关分析知储蓄倾向的上升约70%是由于储蓄利率的提高所致。当储蓄存款利率提高一个百分点时,储蓄倾向上升1.6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利率对居民储蓄存款的杠杆作用日显重要。而现行的“大一统”利率机制和由此而形成的“利率一律”的状况,已远远滞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因而利率改革不宜采取汇率改革那种基本上一步到位的做法,而应与其它改革措施相互配套,分步骤渐次推进,以减少负面影响,避免社会动荡,当前,主要的目标应是尽量缩小负利率。

3、进一步深化改革金融体制,改变以前居民积累为主,国家运用为主的模式,向居民积累为主,市场运用为主的模式转变。使居民资金流向有效益的地方,减少银行呆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4、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以立法形式规范资金市场,逐步提高直接融资的比例,规范有价证券市场的行为,变投机行为为主成投资行为为主,使有价证券市场真正成为国家、企业吸纳资金的场所。通过提高直接融资比例,证居民对自己的资金投向有更多的选择余地,这样一方面国家、企业可以聚集更多的社会闲散资金;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居民的投资风险意识,体现投资者自我判断、自担风险的原则。

5、尽快改革社会保险体系及住房制度。现在居民的住房支出及保险支出占其资金的比例很小,这与国外一些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相比有相当的差距,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应该通过社会保险体系及住房制度的改革,改变居民金融资产的结构。

6、完善金融服务体系,从历史数据分析知,储蓄网点增多、服务手段改善等银行业务的增加和发达,是现储比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其贡献度大约为40%,虽然现在居民存款比以前方便多了,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大,居民运用资金有时不太方便,这方面有很大的潜力。

标签:;  ;  ;  ;  ;  

稳定储蓄,发展经济--对居民货币收支的回顾与分析_银行存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