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理论的研究与发展_财务管理职能论文

金融理论的研究与发展_财务管理职能论文

财务理论研究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研究论文,财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在经济建设实践中不断丰富与发展的财务理论研究也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在财务理论的研究与发展中,《会计研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会计研究》创刊100期之际,回顾我国财务理论研究的进程,展望发展前景, 是对进一步办好《会计研究》的良好祝愿。

建国46年来,我国财务理论研究与经济建设的发展阶段相适应,也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大体包括以下四个阶段:

一是建国初期的引进阶段。主要是引进原苏联的财务管理理论。其基本内容是将财务作为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客观存在的货币关系体系而包括在财政体系之中。二是从1985年“大跃进”时期的探索阶段。这一阶段的研究成果虽然从整体上看还未摆脱原苏联财务理论体系的框架,但已总结出不少依靠群众、扩大企业财权、调动企业与职工理财积极性的财务理论观点与管理方法,为我国财务理论建设与学科建设创造了条件。三是1963年,三年经济调整时期的全面建设阶段。这一阶段的研究成果打破了原苏联财务理论框架,以企业资金运动理论代替了货币关系体系理论,在资金、成本、收入、利润等财务范畴的研究方面,除了实质与作用的论述外,大量增加了计划管理的内容与群众管理的内容。特别是对各种财务指标的归口分级管理责任制的内容,是原苏联财务教材所没有的。四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与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财务理论研究冲破了左倾教条主义的长期束缚,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密切联系改革开放与建设实践,并大胆借鉴西方财务理论中的有用成果,对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传统财务理论与方法进行了大胆地扬弃,全方位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财务新理论与新的管理方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现就建国以来财务理论研究中一些有一定代表性的成果例举如下。

1.关于财务本质的研究

财务的本质是什么,这是财务理论体系的基石。本世纪40年代在原苏联学术界流行着财务是货币收支活动论的观点,我国目前仍有同志表示赞成〔1〕。这种观点注意到财务活动的主要内容与形式, 但未全面概括企业内部资金占用的形态转化与资金耗费等财务活动内容而显得不完整;同时这种观点也忽略了财务关系的概括,所以在50年代逐渐被货币关系论所取代。在原苏联,以A·M·毕尔曼为代表的财务学家于50年代初提出财务是“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客观存在的货币关系总体,表明生产的财务方面,构成苏联国民经济各部门的财务”的观点。我国目前也有同志坚持这种看法〔2〕。 这种观点较好地克服了货币收支活动论的缺陷,突出了财务的社会属性,有利于通过制定恰当的财务政策与制度去处理好企业与各方面的财务关系,因此在我国50年代财务学术界占过主导地位。但这种观点比较忽视财务活动与其他经济活动的内容区别与量的规定性,因而也显不足。我国60年代初,有同志在批评上述两种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资金运动论,在80年代他们又作了进一步发挥〔3 〕。这种观点认为财务是企业再生产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资金运动及其所体现的经济关系(即财务关系)。这一观点较全面地概括了财务的内容、形式与社会属性,较好地反映了企业财务管理的实践活动,因而从60年代至今,在我国财务学术界仍占主流地位。但这种观点也有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过于重视对资金运动过程的描述,对财务的本质内容突出不够,同时把财务关系归结为资金运动所体现的经济关系,给人一种包罗万象之感。于是,针对资金运动论的不足在学术界又提出了财务是本金的投入与收益活动及其所形成的特定经济关系的观点(简称本金投入收益论)。这种观点把资金与本金加以区分,划清了财务与财政、信用的界线,突出了财务的经济属性,同时把“所体现的经济关系”变为“所形成的特定经济关系”,也规范了财务关系的范围。这种观点目前逐渐为一些同志所赞同。除上述的主要理论观点之外,有同志还针对“货币关系论”范围过于广泛的缺点而提出了“分配关系论”〔4〕; 有同志针对“资金运动论”过于重视表象的缺陷提出“价值运动论”〔5〕。 通过上述对财务本质的不同观点的讨论,使人们的认识更接近财务这一客观范畴的质的规定性,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认识财务的内涵与外延,认识财务的地位与作用有重要指导意义。

2.关于财务职能的研究

财务的本质决定财务的职能。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学术界对财务的职能一般归结为分配职能和监督职能,这和计划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国家行政机构的附属物,财务活动作为国家财政体系的基础环节的地位分不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国有企业逐渐成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与经营者的地位之变化,企业财务自主权逐渐扩大,于是在财务分配职能与监督职能之外,又提出了财务具有“参与经营决策职能”〔6〕。有同志还提出了财务具有“组织货币资源”的职能〔7〕。还有的同志从资金运动的全过程出发,提出财务具有六个职能〔8〕, 即筹集资金职能、垫支资金职能、增殖价值职能、实现价值职能、分配价值职能、财务监督职能。六职能的观点虽然比较全面,但比较着重与财务活动内容和过程相联系,与财务本质相联系的分析还不足。在学术界又出现了四职能的观点,即认为财务具有筹资职能、调节职能、分配职能、监督职能,该观点认为从本金的投入看,财务具有筹资职能与调节职能(通过本金投入方向、规模与结构调节生产经营活动的方向、规模与结构),从本金收益看,财务具有分配职能,从本金投入与收益的最佳统一看,财务具有监督职能。关于财务职能的研究目前还在深入,通过这一研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发挥财务的作用,促进社会再生产的良性循环有理论与实践意义。

3.关于财务管理内容与管理环节的研究

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实际上实行的是国家统收统支、统负盈亏的财务管理体制。因此,财务管理的内容比较简单,主要包括经营资金管理、成本管理、收入管理、利润管理、专项资金管理等几大部分,对财务管理内容的研究通常是站在国家的角度对现行财务制度进行阐述,着重研究财务制度的依据、执行与监督问题,涉及企业自身理财的内容比较薄弱。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特别是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之后,企业财务活动与财务关系日趋复杂,企业作为财务主体的地位日益强化,财务管理的内容不断增加。在这种条件下,财务学术界的研究空前活跃,对企业筹资、投资、成本、收入、利润、外汇和财务评价等多方面的管理内容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研究,推出了一批全新的财务管理教材、专著和论文,对指导财务管理实践与财务学科建设起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在财务管理环节的研究上,对计划经济体制下财务管理环节主要集中在财务计划的编制、计划的执行(即日常管理)和财务监督等方面;经济体制改革后,目前已从企业的角度着重研究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财务核算、财务分析、财务检查、财务考核等多环节的理论与方法,取得了明显进展。通观目前各高校的财务管理教材,大都以财务管理各项内容为章,以财务管理各环为节去建立理论与方法体系,这一大的改革从方向上看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

4.关于国家财务理论的研究

我国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包括微观与宏观两个方面。在不少同志全力研究农村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与国有企业改革的同时,一些同志也把注意力放到了国家对企业的财务调控问题的研究上〔9〕, 提出要从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上探讨国民经济的资金、成本、利润管理问题。尽管这种研究还是着眼于国家财政如何从财务制度的制定与实施上加强对企业财务的调控,但把财务放到宏观的视角上去研究的任务已提出来了,这是富有启发性的。

在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中,全民所有制生产资料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适当分离(两权分离)和“政企分开”等原则的确立,提出了在两权分离和政企分开后国家如何对国有企业财务进行管理的新问题。于是学术界有同志提出国家以双重身份和两种权力对国有企业财务进行管理的新理论,即国家财务论。按照这一理论,国家以生产资料所有者身份,凭借所有权对企业进行的财务管理,是通过对国有本金的投入与获取产权收益的财务活动组织与财务关系的处理来进行的,这是以国家为主体的财务实体活动,即国家财务;国家以社会行政管理者身份,凭借政治权力对企业进行的财务管理,是通过制定适用于各种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共同性财务法规来进行的,这是一种财政性的制度管理。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管理应当分开,前者可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即国家财务部门)进行,后者由财政部门进行。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相适应,国家财务管理体制应包括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财务管理和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财务管理两大环节。国家财务管理的核心是国有本金(包括投入资本金与应得权益)的筹集、投资、产权收益和产权转让收入的取得,并用于对国有经济内部的再投资,以此建立国有本金的良性循环周转机制,不断重组存量资产,优化资产结构,促进国有经济的壮大与发展。国家财务理论的提出,把国家对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从财务制度管理扩展到国有本金的宏观运营的实体活动,与国有经济改革的大方向是相适应的,这一理论已引起财务学术界的广泛注意。

5.关于财务与财政关系的研究

在我国80年代以前,学术界普遍的看法认为企业财务属于财政体系的基础环节,财政部门是财务工作的主管部门,因此企业财务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仅是财政学科的一门基础课程。随着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进行,国有企业地位的逐步变化,学术界有同志逐渐认识到财政包括财务理论的缺陷,而提出了财政部分包括财务的观点。这种观点把财务活动划分成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企业与财政发生的缴拨款关系,这种财务活动属于财政分配的组成部分,而另一个部分是与企业货币资金相联系的经济核算和经济管理的财务活动,它不直接属于财政分配〔10〕。这种观点比财政包括财务的理论是一种进步,但仍未完全脱离统收统支、统负盈亏的旧财务管理体制的束缚,仍然把企业财务资金的形成与财务成果的分配纳入财政范畴。同时,将财务的内容分解为一部分属财政分配,一部分不属于财政分配,也影响了财务的完整性,缺乏说服力。随着国有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新财务管理体制的逐渐建立,企业财务对于财政的依附性大为削弱。特别是国家财务理论提出之后,财务独立于财政之外的理论依据更为充分,于是财务与财政并列的理论观点被明确地提了出来。按照这一理论观点,国家财务资金与国家财政资金在主体、内容、性质、运动规律等方面均不相同,因此财务与财政是两个并列的经济范畴,两种不同性质的管理工作,两个不同的管理体系,并认为财务独立于财政之外,是明晰国有企业产权,做到“政企分开”的前提。这一观点把财务与财政关系的研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相联系,使理论研究的现实意义更增强了。

6.关于财务与会计关系的研究

建国以来,围绕着财务与会计关系问题的研究从未间断过。这是由于财务与会计在实际工作中常常密切联系,难以切然分开,在教学工作中这两门课程也在内容上相互交叉,时分时合。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财务与会计关系的讨论得到充分展开。一种观点主张会计包括财务或代替财务。这种观点认为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会计是管理的主体,财务是管理的对象,必须对财务实施会计管理〔11〕。另一种观点则与此相反,认为财务应包括会计,会计属于财务管理体系中的反映和控制环节。第三种观点则认为财务与会计是相互并列的关系,两者存在的客观基础、性质、对象和职能均不相同,主张借鉴西方的经验,从机构设置上将两者分开〔12〕。目前比较多的同志倾向于第三种观点,但讨论尚未结束。总之,从三种观点看,都是力求全面探讨财务与会计在经济范畴上与管理上的联系与区别,为指导财务与会计工作服务,为财务与会计学科建设服务,方向是正确的,都取得了一定成绩,体现了学术研究中“百家争鸣”、相互学习的良好学风。

7.关于财务学科建设问题的研究

财务理论的研究不断深入,必然推动财务学科建设的发展。早在80年代初期,就有同志明确提出建立企业财务管理学的有关问题。由于他们受到当时条件的限制,还只是把这门学科作为一门课程的建设提出的,而未提出学科体系问题〔13〕。这一问题提出来之后,受到了财务学术界的重视,经过近10年的理论探讨与近6 年试办财务学专业(现为理财学专业)的实践〔14〕,关于财务学科的研究对象、理论体系、学科体系与课程体系的讨论已取得重要成果。关于财务学科研究对象问题,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研究财务资金运动规律及其对规律的应用〔15〕。关于财务学的理论体系,目前大体有两种看法:一种主张是从财务学科研究的对象所包含的内容展开,认为从财务的本质资金运动出发应研究对象、职能、主体、环境等要素;从资金运动规律出发应研究管理目标、原则、体制等要素;从资金运动规律的应用出发,应研究管理环节与方法〔16〕。另一种主张是按逻辑的规定性将财务管理体系划分为两个部分,即从内涵方面看包括财务管理学研究对象的概念、基本特征及其规律体系,可称之为基本理论体系;从外延方面看包括财务管理学研究方法论、学科体系、课程体系、方法体系等,或称之为具体管理形态〔17〕。关于财务学科体系,人们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划分为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业务方法等三大分支学科。各门分支学科下按照财务学研究对象的主要内容与教学的实际需要再分为若干门课程。例如,基础理论学科可主要开设财务学原理以及相关的会计原理等;应用理论学科可开设国家财务学、企业理财学、国际财务学等;业务方法学科可开设财务制度设计、财务数学、财务管理电算化等。通过上述研究,不仅为财务管理工作从总体上提供了系统理论指导,而且为财务管理高等专门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可操作的培养规划,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作出贡献。

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推动着财务理论研究的不断前进。从当前情况看,财务理论研究呈现出几个方面的发展趋势。

1.从微观财务问题研究向宏观财务问题研究的发展。经济改革前,财务理论研究通常是以工商企业和国营农场为主体进行研究的,局限于企业再生产过程中资金运动内容与管理环节的研究。经济改革开始后,随着国家对企业的财务调控理论和国家财务理论的提出,目前已从两个方面开展对宏观财务问题的研究:一个方面是以国家作为社会行政管理者的身份如何对各类企业进行财务制度性管理进行研究;另一个方面是以国家作为生产资料所有者身份对整个国有经济的经营本金投入与收益分配活动进行实体性财务管理进行研究。今后,微观财务研究将围绕现代企业的各种财务问题展开,宏观财务研究将围绕《企业财务通则》、财务政策和国有本金独立营运展开,这既反映与国际财务惯例接轨的要求,又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色。

2.从基础理论研究向应用理论研究的发展。过去的财务理论研究在财务本质、职能、原则、体系和环节的基础性理论方面取得了大的成绩,对构建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作出了贡献,但应用性理论研究较弱。经济改革开始后,对多种经营形式企业的财务管理体制、具体制度、管理方式与方法等应用性财务理论研究取得了进展。今后,围绕着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财务管理方式方法问题的研究必将全面深入地展开,对发挥财务管理促进经济体制转换和经济增长方式转换的作用有重要意义。

3.从定性研究向定量研究的发展。过去的财务理论研究更多地注意定性研究,偏重于财务关系的处理问题和财务活动的组织工作,对定量问题的研究显得相对较弱。经济改革开放后,随着西方财务理论与方法的不断引进,关于财务预测与决策的定量分析方法研究得以加强。今后,围绕着与市场的波动性、竞争性与风险性相适应的财务数学方法和财务管理电算化问题的研究将全方位展开,这对提高财务管理技术水平与效率有积极作用。

4.从国内财务问题研究向国际财务问题研究的发展。过去的财务理论仅局限于国内企业财务问题研究,随着改革开放方针的实行,国际筹资、投资、结算与纳税等财务业务逐步开展起来,对国际财务理论的研究具有紧迫性。今后,围绕国际贸易与跨国经营企业的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问题的研究将异军突起,对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回顾我国财务理论研究的进程与成绩,展望财务理论研究的光辉前景,我们深信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财务理论体系与财务学科体系必将建立起来,财务管理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必将越来越大。

注释:

〔1 〕杜英斌《企业财务管理几个问题的思考》《会计研究》1988年第3期。

〔2〕李儒训《工业财务学》企业管理出版社1988年版;

〔3〕邢宗江、刘凤钦、 顾志晟编著《工业企业财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64年版;王庆成、李相国、顾志晟编著《工业财务管理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年版;

〔4 〕张国干《试论社会主义国营生产企业财务的本质与职能》《财经论丛》1979年第3、4期合刊;

〔5〕赵玉民《试论社会主义企业财务的实质和财务管理的作用》《财会参考资料》1980年第3期;

〔6〕刁汉光、黄卓夫、 郭复初《工业企业财务管理》四川科技出版社1986年2月版;

〔7〕李儒训《工业财务学》企业管理出版社1988年5月版;

〔8〕耿汉斌、谷行素《社会主义财务理论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年9月版;

〔9 〕黄菊波《关于企业财务管理学的一些问题》《财政研究资料》1983年71期;

〔10〕许毅、陈宝森《财政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4年4 月版;

〔11〕杨纪琬、阎达五《开展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几点意见》《会计研究》1980年第1期; 阎达五《会计理论专题》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12〕余绪缨《关于建立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会计学科体系》《会计研究》1982年第2期; 吴水澎等《财务管理的理论与方法》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89年1月版;

〔13〕黄菊波《关于企业财务管理学的一些问题》《财政研究资料》1983年第71期;

〔14〕1989年秋季,上海财经大学经批准在全国第一个试办财务学专业,现全国已有不少院校兴办财务学(现为理财学)专业。

〔15〕王庆成、李相国、顾志晟《建立和完善新的财务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

〔16〕王庆成《关于财务管理学体系的研究》《财务研究》1991年第1期;

〔17〕李相国、卢春泉《对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研究》《财务研究》1991年第3、4期。

标签:;  ;  ;  ;  ;  ;  ;  ;  ;  ;  

金融理论的研究与发展_财务管理职能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