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的现实与高中世界历史教科书(下)_世界历史论文

20世纪的现实与高中世界历史教科书(下)_世界历史论文

20世纪的现实与高中《世界历史》课本(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本论文,世界历史论文,现实论文,高中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三 体现时代性、科学性,提高中学历史课本质量是当务之急

笔者以为,中学历史教材的生命之本在于它的时代性和科学性。它不仅涉及我们前面讨论的两个问题,还要求在若干重大历史事件的叙述和评价上尊重历史事实,即不要有悖于科学性。例如,到1995年已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整整半个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一开始就是反法西斯战争,还是现行教材的提法,到了1941年6月苏联参战、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组成,才“使第二次世界大战演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在欧亚出现了两个战争策源地后,国际关系中的主要矛盾是一般的“英、法集团和德意、日,为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而战”,还是法西斯侵略集团和美、英、法民主制发达资本国家间的矛盾;如果是前者,难道希特勒德国灭亡波兰、北欧诸国,攻占比利时、卢森堡、荷兰、征服法国,并力图消灭英国,这些都是帝国主义国家间狗咬狗的斗争?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曲—一几次局部战争,包括中国人民的抗战、埃塞俄比亚和西班牙人民的民族解放战争却正是表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从局部战争到全面战争的演变。它实际上说明,从一开始,这就是一场法西斯侵略战争和反法西斯解放战争。这并不排除英、法、美等大国在一些问题上怀有帝国主义的目的,但不能否定他们在总体上是反法西斯的。

教材似乎还没有从苏联中说的模式影响下摆脱出来。它一方面正确地谴责了西方国家的绥靖政策,但是另一方面又对苏联在1939年的中立自保,客观上祸水西指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未加评论;它批评了英、法的“奇怪战争”,却未提苏联在东方战线采取的吞并波罗的海沿岸三国名为维护社会主义实为维护私利的不义行为;它高度评价了苏联人民卫国战争开始时的英勇斗争,但是没有涉及苏联初期失利的教训;它谈到了“不列颠空战”,但没有清楚地让人们知晓正是在1940年6月至1941年6月一年内,在欧洲战场是英国作为唯一的主力顶住了德国的压力。笔者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我们最重要的启迪,主要是我们必须吸取历史教训,防止由局部战争扩大为全面战争,及早组成一个强大的国际反法西斯联盟①。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30年代国际关系的主要矛盾,是各个帝国主义之间、还是法西斯主义与反法西斯主义之间,这还涉及西方国家对摆脱30年代大危机的两种不同的态度的评价。我们不应把罗斯福新政后果同希特勒、墨索里尼的法西斯体制经济及日本的军国主义经济相混同②。就整个20世纪国际关系的主要矛盾而言,世纪初是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30年代是法西斯主义和反法西斯主义之间的矛盾,当代世界是霸权主义和反霸权主义的矛盾。看不到这种区别,就会把30年代以来的各个现代资本主义国家都不加区别地看成铁板一块,就没有区别对待。

一部世界现代史同时也是影响全球的生产斗争史和阶级斗争史,我们不能以阶级斗争史来取代现代世界史,也不应用国际关系史代替现代世界史。我们期望教材在叙述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变化上下更大的力气,以期获得相对完整的知识。

教材的科学性要求知识传授的相对完整性。例如对共产国际的阐述,二战前有专节介绍它的建立和初期活动,在30年代的民族解放战争和反法西斯斗争一章里还专门介绍了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但是它在1943年的解散却未提起。1945年成立了联合国,这和国联是什么关系?苏联成立于1922年,当时的加盟共和国有四个,后来又什么变化?对罗斯福新政,教材给了一定的篇幅,但是忽略了极其重要的奠定了现代美国社会保障制度基础的1935年社会保障法的颁布。在2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叙述中,我们难以看出20年代的经济迅速发展,只是在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一章中,有“经济崩溃前10年是美国经济极度繁荣的时代”一句话。

顺便提到,作为现代世界历史而不是外国历史,从体系上说对影响全球的中国发生的某些重要事件在世界史的编写中是不可缺少的,当然在叙述方法上要和中国历史课本避免雷同。

四 起出编写历史课本和高考指挥棒误区,掌握历史真知

在普及教育中,让各类学生掌握富有时代气息的、能揭示现代世界历史发展多样化统一进程的现代世界历史知识,是我们刻不容缓的责任。这是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需要,是处于跨世纪的我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扩大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需要。如果要说提高普通教育水平的“指挥棒”,可以把这种需要看成是真正的“指挥棒”。然而,一个时期以来,“指挥棒”进入了误区,似乎教材或高考成了实实在在的“指挥棒”。诚然,中学历史教材的现代世界部分近年不断更新,成绩斐然,高考命题也在考查真知方面做了不小的改进。

为提高教材水平,现在已经提出“一纲多本”的要求,这是说应当依据大纲的统一要求,百花齐放,因地制宜地推出多种教本。这不失为一个好主意。然而,大纲是要通过教材来体现的。在普通高考的全国统一考试中,考试内容如果不真正以大纲为基础,这样的结果就不仅使得“高考历史科在考查考生所学历史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其学科能力”难以落实③。而且,也很难推动多本新教材不断推出。从而,出现了在现实世界中实用的世界现代历史知识,以及教材中所提供的世界现代历史知识。就这两种知识比较而言,前者尽管是真知,但只是一种不需要考核的“软知识”,后者却是必考无疑的,是明确的“指挥棒”,它是关系到毕业和升大学的“硬知识”,对中学教师和考生吸引力极大。我们如不走出这一误区,不对教材进行深层次改革,不是确保考真知、考能力,则难以确保学生全都获得真知并满足能力要求。

有这样一种说法,为了确保主科,顾全大局,就得减轻学生花在作为副科的历史课上面的学习负担。看来这又是一种误导。我们强调对国情的熟悉无疑是十分必要的,问题是如果忽视了球情,弄不清是哪个“球”上的国情,对“球情”不甚了了,这又算真正了解国情么?再说“国情”不能仅限于中国近现代史,我们应当避免在历史教学中忽视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史的情况。当然,重视与否并不等于量的简单增减,主课学习更有一个改进教学方法,减轻负担问题。大概人们不会反对在理科教学中加强新科学知识的传授,那么也不应轻视当代世界历史。

还有一种说法,世界现代史的某些内容已包括政治课中,为了避免重复而没有列入教材和大纲。这种说法也值得商榷。象政治课大纲中的“当代世界和平问题和发展问题”、“国际组织的产生和分类”、“联合国”、“现代世界的主要宗教”等④在高等教育的世界现代史中是不可或缺的,在普通中学世界现代史中,也应掌握这些历史基础知识。如前所说,世界现代史有着自身的学科体系,并非时事性的政治常识,是不宜根据一时侧重的需要进行删选的。

注释:

①拙文:《论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4期。载《人类历史的进程》,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

②拙文:《罗斯福新政的历史地位和阶级性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2年第4期。

③国家教委考试中心编;《199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地理科说明》,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2月版。并见1992年、1993年等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政治、历史科说明》。

④国家教委考试中心编:《199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政治、历史科说明》,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2月版。

标签:;  ;  ;  

20世纪的现实与高中世界历史教科书(下)_世界历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