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MRI影像特点和鉴别诊断论文_何瑞,李刚,祝青,赵刚

分析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MRI影像特点和鉴别诊断论文_何瑞,李刚,祝青,赵刚

三台县人民医院 四川绵阳 621100

【摘 要】客观地分析MRI上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显着特征,以及如何区分诊断与医生的诊断。回顾性分析18例可逆性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18例临床研究中的药物治疗方法及mri影像学诊断特点。观察患者整体图像表现和彩色图像信号表现两个方面。结果脑后部可逆性脑病患者的MRI表现主要分布于双侧外囊,左颞叶,双侧顶叶,右额叶和右颞叶,占38.88%(7/18)。结论是脑损伤区域是可逆性后脑病的特发性MRI表现,并且大多数脑组织涉及各种信号损伤。可逆性后部脑病的诊断方面发挥更大的促进作用。在临床实践的选择上,有明显的优势,患者没有不良反应。

【关键词】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MRI影像特点;鉴别诊断

引言

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是由多种原因导致,近几年逐渐被认识的一种临床-神经影像学综合征。首先报道称之为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后来随着影像检查技术的不断发展,发现病变不仅累及白质,同时也可累及灰质、小脑、脑干等部位,因此提出了新的命名,为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目前被多数学者支持。收集收治的16例PRES患者的资料,分析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早期正确诊断水平。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4年11月收纳的18例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患者,按照回顾性分析办法总结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10例,年龄12~29岁,平均(18.3±6.4)岁。其中临床表现为12例子痫,5例肾功能不全,其中包括3例肾性高血压,1例紫癜性肾炎。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受试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人员合格通过医院研究内容培训考核。

1.2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PRES患者的MRI检查结果。患者行常规T1WI、T2WI同时还进行ADC以及磁共振静脉成像(MRV)检查,并于7~14h后复查确认检查结果。采用西门子NOVUS1.5T超导MRI扫描仪,相控阵定位头线圈,检查结果包括颅脑MRI序列的T1WI与T2WI快速自旋回波、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和扩散加权成像(DWI)序列,以及ADC表面扩散系数图和MRV,MRV采用2DTOF序列。

2结果

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患者MRI资料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患者MRI图像经查发现异常病灶集中在双侧外囊,左顶叶,双顶叶,右额叶,右颞叶等部位。其中左顶叶部位发病患者数最多达到38.88%(7/18)。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影像学检查发现患者T1WI信号大部分表现为稍低或不明显,T2WI及FLAIR均呈高信号,DWI表现为等信号或稍低信号,ADC表现为病灶信号增高,MRV均未见异常,增强扫面大部分未见异常强化,仅在7例左顶叶病灶患者中出现多发性小点强化。

3讨论

1)病因及临床特征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是以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的一种可逆性临床-影像学综合征,病因复杂,与多种基础疾病有关,常见原因有高血压脑病、肾脏疾病、肾功能不全、子痫前期或子痫,恶性肿瘤化疗,免疫抑制剂应用的毒性副反应,少数患者产后情绪波动也可引起本病,收集数据有限,未见相关病例。临床表现有不同程度头痛、抽搐、癫痫发作、视觉异常(包括偏盲、幻视)、意识障碍、精神异常、局灶性神经功能缺陷,癫痫可为首发症状。16例患者12列表现为急性起病,4例表现为亚急性起病,发病时血压不同程度升高,伴头痛;血压升高1~2天后出现脑组织异常,8例有视物不清,5例有抽搐,6例有意识精神障碍,经及时降压、脱水治疗,患者症状消失或好转,预后良好。2)病理及发病机制PRES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明确,广泛认为有“高灌注学说”、“脑血管痉挛学说”以及“血管内皮损伤学说”。高灌注学说:血压升高,超过脑血流的正常自动调节能力,脑血流灌注过度,血管扩张,液体透过血脑屏障外渗至脑实质内产生血管源性水肿。脑血管痉挛学说:各种原因使脑血管调解机制过度反应,脑血管痉挛,脑组织缺血使血管通透性增加,细胞内液渗透到细胞外间隙导致脑水肿。血管内皮损伤学说:各种高危因素造成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脑屏障破坏,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内一些水分子和大分子进入脑组织间隙造成血管源性水肿。本研究中18例患者脑部异常病灶共累计双侧外囊,左顶叶,双顶叶,右额叶,右颞叶等部位,其中两侧半球均发病9例,对称4例,不对称5例;单侧半球发病9例。患者T1WI信号大部分表现为稍低或不明显,T2WI及FLAIR均呈高信号,DWI表现为等信号或稍低信号,ADC表现为病灶信号增高,MRV均未见异常,增强扫面大部分未见异常强化,仅在7例左顶叶病灶患者中出现多发性小点强化。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大多表现为皮质或并皮质下脑水肿,多见于颅脑两侧顶叶与侧叶,也可以见于颅脑双侧基底节或额叶,较少病变侵犯桥脑,不侵犯双顶枕叶。本文左顶叶部位发病患者数最多达到38.88%(7/18)。与上述结果相符合,至于侧叶发病数并无可能与选取研究样本个体,所处地区及样本数量较少等因素相关。

综上所述,总结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MRI影像特点发现在颅脑病变区域,异常信号灶均累及大部分脑部组织,包括额叶、颞叶白质及颞叶、顶叶脑皮质,双侧基底节区等。在T2WI及T2水抑制图像中异常部位呈现高信号表征。对于弥散加权成像呈等或稍低信号,对于表观扩散系数图像表现为高信号。提示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MRI影像的鉴别与辅助诊断作用明显,其临床选择优势较高,患者对其无不良反应,适用范围较广,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雷,吕超伟,段雪艳,等.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MRI影像特点及发病机制的探讨[J].实用临床医学,2013,14(9):88-90,140.

[2]李传明,王健,戴明德,等.双源CT血管减影成像在颅脑血管检查中应用及技术研究[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0,24(6):563-565,568.

[3]韩顺昌,张辉,郭阳,等.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3,20(3):161-163.

[4]李传明,王健,戴明德,等.双源 CT 血管减影成像在颅脑血管检查中应用及技术研究[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3,24(6):563-564.

[5]刘庆先,夏爽,祁吉.先兆子痫、子痫可逆性后部脑白质病并发症的MRI 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3,25(5):625-627,636.

论文作者:何瑞,李刚,祝青,赵刚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14

标签:;  ;  ;  ;  ;  ;  ;  ;  

分析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MRI影像特点和鉴别诊断论文_何瑞,李刚,祝青,赵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