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离异家庭孩子心理干预的个案分析论文_吴德平

城镇离异家庭孩子心理干预的个案分析论文_吴德平

吴德平

(湖北省公安县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中心 湖北公安 422423)

【摘要】以实际案例为载体,分析如何维护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健康。

【关键词】离异家庭;心理健康;维护

【中图分类号】R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01-0085-02

我是一名医生,也是一名志愿者,工作的周边都是学校,也经常为学校做一些心理疏导的报告,由于志趣相同,这些学校的班主任们经常与我交流孩子们的心理问题。油江中学作为城乡结合部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据学校摸底,七年级某班就有近三分之一是离异家庭的孩子,还有三分之一是“打工族”的孩子,长时间不与父母团聚。据老师们观察,此类孩子问题行为远远高出正常家庭的孩子,主要表现是情绪低落、压抑、孤独、烦躁、冷漠,而且他们往往学习不好、人际关系差、不守纪律、离家出走,另外,越轨和犯罪行为及心理障碍也较正常为高。比较多见的情形是,这样的事情发生在一个家庭,家庭将沉溺于无尽的焦虑、惶恐与悲哀之中难以自拔;发生在一所学校,学校焦头烂额、疲于应付、无所措手足;而城市社区、社会也将因此出现一段时期的纷扰与困扰。而且这一类问题的发生往往没有先兆,家庭、学校不知何时会要面对突如其来的事件,忧心忡忡就成为家庭生活、学校工作氛围的常态。如果这样的负面新闻接二连三,人们就有理由怀疑家庭、学校、社会出了什么问题。那么如何走出困境,化被动为主动?

蒙台梭利说:“教师不仅是一个教师,还是一个心理学家,因为他要指导儿童的生活和心灵。”作为班主任,我们要具体复分析、对症下药,对这部分孩子心理健康进行维护。下面我就以四个案例来说说自己在这方面的做法:

1.爱心呵护,做情感引导者

案例1:2011年9月,一年级开学不久,一位家长就找到我,谈到自己的孩子,拉锯式的离婚大战后,孩子和母亲生活。家长担心孩子因这件事而自卑、胆小。接下来我就特别注意这个孩子,很乖巧,待人有礼貌,但是我也看到孩子不太开朗,胆子有点小,我想去帮助她,用什么样的方法呢?不能太直接,不能太露骨。

在课间时,班主任总是和学生聚在一起说笑(当然小z也在其中),询问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有哪些困难,在无拘无束的气氛中,逐渐了解了学生的学习、生活、爱好、个性,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平时,在各方面都给学生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做作业时,班主任拍拍孩子的背,告诉她,要注意保护眼睛,不然要戴眼镜了;发现她不舒服了,会第一时间通知到家长,并带到办公室仔细询问,让她感受到我们对她的关爱,病好了回到教室,老师会和大家一起欢迎她的回来。

小z的自控能力很强,我让她担当班级的纪律委员,参与班级的管理,这样孩子和其他孩子之间有了更多的接触机会……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要用爱的春风温暖每一个学生的心灵,用爱的春雨滋润每一个学生的心田,相信小z在今后会更加活泼开朗,这就足够了。

2.尊重鼓励,做心里疏导者

案例2:离异家庭子女一般都比较孤僻、冷漠,安全感差,对人信任度低。据油江中学王老师说,在她的班级中也发现了一个这样的孩子:每天上课时都发现有一个孩子整天紧紧地抱着自己的书包,无论在任何时候都不放松,拿走就哭。因为有鼻炎,总是弄的脏兮兮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也不愿意和别的小朋友在一起玩……事后她找到家长了解情况,得知孩子的父母早已离婚,离婚前,家里总是吵架,给孩子的心里带来很大的影响,孩子没有安全感。怎么办呢?首先王老师没有硬性的要孩子放下手中的书包,只是在有意无意的时候说声:孩子,累了就放下吧。好吗?当他鼻炎犯了,王老师拿出纸巾递给他。在学习上,只要他不懂或是作业不对,我总是细细地为他讲解。遇到学习和生活上的难题,王老师总是主动帮他解决。慢慢地,你会发现,孩子不排斥老师,敢于迎着你的目光;渐渐地,孩子对王老师有了一种亲近感、依赖感。

学生的心灵是最敏感的,他们能够通过老师对自己的态度来判断老师是否真心爱自己。同时,他们也渴望老师能够时时刻刻关心爱护自己。有人说,对学生,可以没有爱,但要尊重。我却以为,尊重就是一种爱,真正的爱不能没有尊重。尊重孩子的表达,尊重孩子的情感。

对待单亲家庭孩子,我从不在班里提及他们家庭的“特殊性”,而是经常利用休息时间找他们谈心、聊天,和他们亲近。当他们从心理上接受我之后,我再寻找合适的机会做心理疏导工作。

3.同伴互助,做点拨指导者

案例3:肖某,男,8岁,小学三年级学生,父母离异5年以上。目前,他和妈妈、外婆一起生活。开学一个星期还能正常完成各科作业,但是一个月后作业经常少做,甚至不做,学习态度特别不好。攻击性也特别强,就像长刺的刺猬一样,逮到到谁就扎谁。

了解原因:孩子很小时父母就离异,并且父亲几乎在孩子的生活中消失。

美国心理学家通过调查发现,那些没有得到足够父爱的孩子情感障碍十分突出,出现焦虑、孤独、任性、多动、依赖、自尊心低下、自制力弱、攻击性强等行为缺陷的现象较为普遍。长期父爱的缺失、隔代抚养易造成孩子情感缺失、人际(伙伴)关系紧张。幸好,我有一个很棒的搭班男老师,并且教体育。老师发现这个问题后,很关注这个孩子,经常和他聊天并且和孩子的妈妈沟通、交流。放学后跟着老师练习打乒乓球,以一个老师爸爸的形象陪伴在孩子的左右。

良好的伙伴关系对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我教育班干部、小组长主动关心、帮助他,男同学下课多找他玩玩,尽量让他变得开朗起来。一段时间下来,他慢慢从阴霾中走了出来,下课时,也开始跟同学凑到一块儿看书了。集体活动让他渐渐散发出生机和活力,忧郁的心情得到了改善,对待同学友善了许多。

4.搭建桥梁,做联系沟通者

对于单亲家庭孩子来说,尽管他跟随的一方可能会想方设法在物质方面满足他,但因为缺少另一方的爱而造成的心理创伤是任何物质都弥补不了的。这也是孩子形成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个女孩,之前活泼开朗,但是自从父母离婚以后,课堂无法集中注意力,成绩急剧下降。得知这一情况后班主任找到家长,告知家长孩子在校的情况。班主任建议妈妈多跟孩子沟通和交流,如:每天都争取和孩子聊天,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让孩子感受到最关心自己的人还是父母。同时也委婉地把父母的苦衷和不易转达给孩子,让她认识到,父母虽然不在一起了,但是爱孩子的心没有变。成年人渴望理解,小孩更渴望理解。作为一名老师,如果不理解儿童的心理情感,不与他们真诚的相处,是难以顺利开展工作的。

单亲家庭子女的处境特殊,需要更多的理解和尊重,老师要教育全班学生不要歧视他们,主动和他们交往,给他们以精神上的慰藉,使他们忘却因家庭不幸而造成的痛苦。老师要真诚地和单亲家庭子女交心,切实帮助他们克服生活和学习上的各种困难,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和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纯洁的情谊。

离异家庭学生的发展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原本属于正常,大都会在人生“试水”中逐步得到解决,这就是自适自愈的心理能力;但如果出现极端问题并且发生频度强度过高,这就要考虑其发展是否有超越了自身解决阈限的尖锐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给予指导、助力,使其走出迷障。这就需要调整家庭、学校、社会的预期,改善心理氛围,创设健康、科学的教育干预机制,促使这学生改善、提升心理自主调适能力。应该说,这完全可以有所作为、有所建树。

【参考文献】

[1] 张晓玲.矛盾与冲突 超越与升华——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特点研究及其教育对策[J].价值工程;2011年08期.

[2] 马丽.家庭环境、教养方式与单亲家庭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论文作者:吴德平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5年1月第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8/21

标签:;  ;  ;  ;  ;  ;  ;  ;  

城镇离异家庭孩子心理干预的个案分析论文_吴德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