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方市场条件下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_买方市场论文

买方市场条件下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_买方市场论文

买方市场条件下工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买方论文,条件下论文,结构论文,工业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进入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面临着新的矛盾。一方面是绝大部分产品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曾寄予厚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增长也十分乏力。另一方面,我国还存在大量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未能实现。这一方面表明了我国当前的生产过剩属于结构性过剩,另一方面表明我国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走到了尽头,工业增长已经进入了以提高产业素质为核心、提高增长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为方向的新阶段。

一、我国工业增长的阶段性变化与不充分的“买方市场”

(一)粗放型增长和数量协调阶段的结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但在增长的结构上具有相当强的补短特征,企业也具有依靠外部扩张的市场条件和机制条件。如80年代主要是适应消费补课和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重点发展轻工业,在80年代中期以前重点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基本生活品型轻工业;到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重点发展耐用消费品工业;而在90年代则是重点发展重化工原材料和基础设施。由于以补短为主,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较小,再加上具有“软预算约束”特征的投资机制,导致了生产能力的迅速扩大。但在增长方式上主要是依赖于生产能力低水平的平面扩张,即在生产能力迅速扩张的同时,产品的设计开发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并没有相应提高,企业市场开拓能力也没有相应扩大,绝大部分产品很快进入了供大于求的状态。

90年代中期以来买方市场的形成标志着以数量协调为主阶段的结束,在生产方面表现为大部分产品生产能力利用率低、生产设备开工不足。如根据1995年全国工业普查结果,100 种主要制成品中生产能力利用率在80%以上的仅占31%,其中加工组装业重复建设严重、开工率最低,如摄像机、彩色胶卷、电影胶卷、印染布、耐火材料、家用空调、复印机械、载货汽车、轮胎内胎等生产能力利用率都在40%以下;而化工、冶金、电子元器件等中间产品的设备利用率较高。

在市场销售方面表现绝大部分产品供过于求。据国内贸易部等单位对全国609种主要商品供求状况排队分析,1997 年上半年市场供不应求的商品只有32种(大部分是农副土特产品),占5.3%; 供求基本平衡的545种,占89.4%;供大于求的商品32种,占5.3%。在443 种工业消费品中,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均为供过于求或供求基本平衡(注: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开拓农村市场,促进经济发展》,《研究参考资料》,1997年第76期。)。到下半年,供不应求产品占1.6%, 供求基本平衡的占66.6%,而供过于求的为31.8%(注:《经济日报》,1997年10月29日。);供求基本平衡的产品下降了22.8个百分点,而供过于求的产品所占比重上升了26.5个百分点。1998年上半年供不应求的商品仅棕榈油一项。

(二)工业化阶段由以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向以资本密集型工业为主转化

根据工业化过程的演变规律,工业内部资源配置的重心具有循序渐进的特征,即由工业化初期的以轻工业为主导,逐步向以重化工业为主导演变;在重化工化过程中又由原材料型重化工为重心向以高加工度为重心的转变为特征。此过程是由产业经济技术内在关联和演化特征所决定的。这种内在关联和演化特征表现为,在生产要素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的移动过程中,第一产业必须具有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足够的农产品的能力;在工业化重心由轻工业向初始重化工化转化的过程中,轻工业不但要有满足消费需求的能力,而且要有为重化工化提供资金积累的能力;在高加工度化过程中,重工业要有为高加工度化提供所需的原材料和技术装备的能力。在生产技术函数变化上表现为生产要素集约程度由资源、劳力密集向资本密集、再向技术和知识密集的变化。

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已经进入以重化工业为主的阶段,在要素密集程度上体现为向以资本密集型为主的转变,就连体现我国传统的比较优势的小企业,也呈现出了用资本加速代替劳动的现象。如乡及乡以上小企业人均固定资产净值增长幅度1981~1985年是1.36倍;1986~1990年是1.92倍;1990~1995年则是2.46倍。其资本密集程度不断增加,单位投资所吸纳的就业人数下降。通过计算全要素生产率还表明,小企业产出增长对劳动力的依赖下降,而对资金的依赖程度大幅提高,资本成为小企业产出增长的主要因素(注:王岳平、姚洋《中国小企业发展与技术进步能力》,世界银行经济发展研究所:《经济发展与小企业》项目研究报告。)。

(三)供需结构性偏差和需求抑制性政策所形成的不充分的“买方市场”

首先,从需求来看,当前市场制约并非完全是有效需求不足,相反,还存在大量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未能实现。由于多种原因,有不少人感到有钱无处花、或者不能按自己的轻重缓急去花。据国家统计局对城镇居民的抽样调查,我国城镇居民实际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1985年为97.74%,1995、1996和1997年三年分为95.80%、94.46%和95.84%,比1985年低2个百分点左右(注:《中国统计摘要(1998)》。); 中央政研室与农业部农村观察点办公室对农村观察点的调查也显示,1997年农村农户家庭现金支出低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速(注:中央政研室、农业部农村观察点办公室:《从农村观察点看农户购买水平和结构》,《经济工作者学习资料》,1998年第48期。)。这虽然有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消费倾向下降的因素,但也不应排除有效需求不能充分实现的现实。我国在理论界存在一个比较普遍的但似是而非的看法,认为我国目前消费已经进入“万元级”阶段,人们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积累到形成有效的购买水平。事实上,如果是一个比较完善的市场,只要人们的收入得到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就应该能够得到改善。比如通过分期购买、分步改善等方式,都可以将有效需求转为现实需求,而无须通过长期的积累和等待。

第二,不充分的“买方市场”还表现在供给结构偏离需求结构。如我国已经形成规模庞大的组装生产能力,提高产业竞争能力对机电工业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提出了新的需求,但目前我国装备行业呈现衰退的迹象,机电产品的主要零部件、关键原材料和设备的进口替代缓慢、进口依赖现象严重,绝大部分企业产品更新换代和创新能力不足,难以生产出满足人们生活文化水平提高后所需要的产品。我国已经是世界上的钢铁生产大国,但冷轧薄板自给率为65%左右,冷轧硅钢片只有37.5%,不锈钢仅15%,使得我国在有2000万吨左右小型材生产能力放空的同时,每年还要大量进口薄板、不锈钢等;而机电设备、关键元器件的进口依赖现象更为严重。

另一方面,我国城乡还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有待消化,大量的生产设备因老化需要更新改造,一些增长型产业如电子、汽车行业为获得规模经济需要大量的一次性投入,这些都需要巨额的资金,而有些因为资金约束而搁浅。如根据1995年全国第三次工业普查对大中型企业的统计,我国冶金行业中大中型企业的高炉、烧结机、焦炉、平炉、电炉、轧机的生产设备的技术水平都属于国内一般水平或以下水平;即使是属于未来一个阶段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的机械工业、石油化工行业设备老化现象也十分严重。如机械工业中的工业锅炉的设备水平,如按价值计算,属于国际水平的仅9.16%,属国内先进水平的也只有16.25%, 绝大多数属国内一般水平(占62.02%),还有12.5 %属于国内落后水平;石油化工行业中的常减压蒸馏生产设备,属国际水平的仅2.03%,国内先进水平的为25.73%,国内一般水平的占62.83%,国内落后水平的占11.41%。 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资金不足与我国大量生产能力过剩形成鲜明反差。

二、当前我国工业增长面临困境的成因分析

我国当前经济增长面临的困境虽然有总需求增长趋缓的因素,但更直接的原因是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存在着较大的偏差,而其根本的原因则是在于体制方面和传统增长方式的缺陷。从供给来看,长期以来投资者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的不对称,主要是有效约束和技术进步动力不够;同时,从产业发展过程来看,一般应包括开发创新——加工制造——市场开拓三个环节,但我国只注重加工制造,而忽视创新、忽视市场调查与开拓,导致开发创新和市场开拓两个环节比加工制造更为薄弱;而从需求来看,尽管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由于诸多原因,外部环境制约了消费需求的升级。

(一)传统的以粗放型为主的增长方式,使得生产能力在低水平上过度扩张

由于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我国普遍存在的投资扩张冲动而对投资者的有效约束不够,尤其是形成了只重视铺新摊子、而忽视对原有企业的技术改造的以外部扩张为主的投资机制,再加上一些企业对贷款依赖严重,自有资金不足,企业债务利息负担很重,企业普遍反映“不技改等死,搞技改找死”。结果造成我国企业更新改造投资严重不足,使得我国工业一方面取得了一定时期的高速增长,但另一方面,企业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存在,经济增长的内在质量并不高,形成了一些低效或无效供给。统计数据表明,近几年在纳入统计的主要工业制造业中,相当一些部门技术经济指标不但没有提高,反而呈下降趋势。如机械加工的废品率、原油加工的损失率90年代普遍高于80年代,而电炉炼钢合格率、轧钢材合格率、机械工业钢材利用率、平板玻璃一级品率、锯材出材率、胶合板一二等品率90年代普遍低于80年代。这种现象并不只是出现在开工不足的年份,在经济增长速度最高的1992年也是如此。以石油加工为例,主要企业原油加工损失率1992年为1.45%、1993年为1.56%、1994年为2.53%,是80年代以来历年中最高的。1995年大中型企业为1.54%,也高于80年代主要企业的水平。在产品质量趋于下降的同时,相当一部分主要产品的物耗水平还呈上升趋势(注:《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1995)》,第62~76页,《中华人民共和国1995年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资料摘要》,第72~83页。)。值得说明的是,这不仅在近两年企业开工不足时如此,在高速增长的1992年、1993年也是如此。这种现象在县乡一级更为严重。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或地方政府仅仅满足于局部的一时的市场繁荣带来的虚假市场,不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和技术咨询,新建了一大批技术水平很低、缺乏规模经济的“十小”企业,导致企业产品合格率低产销率低、产品积压严重,经济效益比较差。如据全国质量技术监督局抽查,1998年一季度企业产品抽查合格率,大企业为93.3%,乡及乡以上小企业为70.2%,如果考虑村及村以下企业,小企业的合格率也许更低,而小企业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66%(1996年),依此计算,仅仅小企业不合格产品就占我国工业总产值的20%。

问题严重的是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企业更新改造投资不足问题不但没有得到缓解,反而更加严重。80年代末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来,设备更新改造投资与基本建设投资的比例还呈下降的趋势,如“七五”时期固定资产投资中更新改造投资与基本建设投资之比为0.54,“八五”下降为0.46,1996年和1997年再分别降至0.42和0.39。

(二)忽视市场定位和市场细分化、多样化的形成,营销能力滞后于制造能力

在90年代前期洗衣机、彩色电视机、电冰箱的普及率达到70%以上,许多企业就得出了我国这“三大件”市场已经饱和的结论。实际上,我国城乡差距、东西部差距很大。刚刚进入“千元级”消费阶段的广大农民家庭对家用电器等一些耐用消费品有着迫切的消费需求,但我国企业在经营决策中,并没有重视市场细分化特点,绝大部分企业只是把针对城市消费特点或者纯粹依赖进口图纸的机电产品原封不动地销往农村,很少专门研究农村市场、根据农村市场的特点开发适应农村环境和消费特点的产品(如电压的稳定性差、电视信号较弱等)。

有人认为我国农村市场目前还主要受收入水平偏低的制约。事实上,从收入来看,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农民收入的逐步增长,农民消费已经稳步进入了“千元级”阶段。1996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309.39元, 减去现金支出2137.39元,再加上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84.22 元, 人均256.2元、每个家庭约有1025元(注: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7 )》数据计算。)。购买1000元左右的商品已不成问题,购买2000~3000元商品则需积蓄1~2年,彩色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收录机等产品价格正处于此范围。从现期收入与家用电器价格的比值来看,1996年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与46厘米彩电平均价格之比已经大大高于城镇加速普及彩电期间的比值,农村市场正逐步成为我国一个重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如我国农村彩色电视机普及率近几年来大大提高,1985~1993年间平均每年增加1.26个百分点,而1993到1996年间平均每年增加4.02个百分点。1996年农村市场已经成为摩托车、洗衣机的主要市场,农民购买量分别为713万台和781万台,分别占其全国产量的77.76%和72.66%;彩色电视机、家用电冰箱农民购买也已占据近半壁江山,农民购买量分别为1241万台和436万台,已占全国彩电、家用电冰箱生产量48.90%和44.49%(注:王岳平:《面向农村市场的工业结构调整》, 《管理世界》,1998年第5期。)。

但是,由于企业没有针对农民市场特点大力开发新产品,而且农民购买和维修大件商品又非常不方便,通常要到路途相当远的县城或城市去购买与维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民的购买。与城镇相似的购买力水平(人均收入与家电价格之比)条件下(大约在1988年左右)的普及率相比,我国农村市场的“新三大件”的普及率还很低。

忽视市场定位和市场细分化的形成,营销能力滞后于制造能力,还表现在出口能力的增长与生产能力的扩大不相称,尤其是出口结构严重滞后于生产结构。通常来看,一个行业比较完整的发展过程是:进口替代——生产能力和国内市场的快速增长——国内市场饱和与出口导向。80年代轻工业化和90年代初所形成的生产能力已经大大超过国内需求,从产业的发展过程来看,这些部门已处于成熟阶段,这些部门的发展正处于向出口导向的转变。但是,由于这些部门没有下大力气去开拓国际市场,使得这些部门尽管进入了成熟阶段,但其国际竞争能力并不强,而通常是国内企业之间相互杀价,恶性竞争。据研究,我国80年代以来出口实绩中,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系数越来越大(注:胡鞍钢:《中国的比较优势与贸易自由化战略》,《战略与管理》, 1997年第5期。),其含义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出口中所占比重相对于我国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这与我国生产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变的高级化趋势极不相称。

(三)长期只重视生产能力,忽视技术积累和技术创新

上述问题既是市场定位问题,也是由于长时期只注重生产,不注重开发研究的结果。在消费出现多样化和升级趋势之后,相应的技术供给和创新能力跟不上,更不能通过产品的升级换代来刺激消费品的不断更新,这在投资品的生产领域尤为突出。

如80年代我国经过几次消费浪潮的推动,形成了庞大的新兴产业,也使我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家电生产国、最大的摩托车生产国和最大的电冰箱生产国。但是,由于这些新兴行业中有相当一部分实际上是通过引进技术设备的劳动密集型的组装业。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装备是加速我国工业化的必然选择。但是,由于在引进过程中,只注重设备等硬件的引进,而忽视图纸、设计等软件的引进;只注重技术装备的引进,而忽视引进后的消化吸收,致使我国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组装大国,同时也是世界上相应行业最大的零部件、元器件和生产设备的进口国。与工业化过程相似时期的日本、韩国相比,我国在资本相对比较密集的零部件、元器件的进口替代方面步伐缓慢,我国80年代所形成的生产能力,目前还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进口依赖倾向,庞大的生产能力和最终产品产量并没有相应带动零部件、原材料和机械设备等重化工业的生产,反过来制约了我国上述新兴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的形成。

(四)由于内资企业改革的滞后,外资进入在提高了产品档次和竞争程度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挤压内资企业的发展

首先,无可否认,外资的进入提高了我国产品的档次和竞争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工业水平的提高。根据波特的企业竞争理论,企业竞争应从产业选择和比较优势两个方面确定自身的战略优势。三资企业一般在成长性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从产业竞争的角度来看,三资企业就占据了有利的竞争地位。如从参与程度来看,三资企业不但在发达国家主流产品的资本技术密集型如汽车、交换设备和其他通信设备制造业等行业,和发达国家逐步转移、我国刚刚兴起或正在兴起的家用电器如彩色电视机、录像机、摄像机、复印机、冷冻设备、洗衣机、电动工具和摩托车等行业占尽优势,而且在日常用品类中需求增长较快的一些行业,如啤酒、饮料、方便食品、洗涤用品、新兴纺织品等中,三资企业也在国内市场成为重要角色。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三资企业所涉及的部门具有全面扩张的趋势。1995年,我国520 多个制造业小行业中,三资企业未涉足的小行业在内资制造业销售收入中所占比重不足15%(注:王岳平:《我国三资企业工业结构变化》,《中国软科学》,1998年第11期。)。

但是,外资企业对国内经济增长的带动也不能过于高估。如从关联带动角度来看,由于相当一部分外资采用设备折股或依赖进口设备与原材料,外资的外部关联性强,进口倾向比内资企业明显要高。而且,更加值得注意的是,外资企业在扩大我国生产能力,提高国内产品档次和竞争程度的同时,由于外资企业挟其技术、营销、管理和资本等方面的优势,也在挤压内资企业的市场。特别是在内资企业改革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的情况下,内资企业难以形成有效的国际竞争能力,在档次较高的城市市场上市场份额不断下降,逼迫不少内资企业只好退而求次转向农村市场,使城乡工业在中、低档较狭窄的市场上展开激烈的竞争。

(五)市场秩序混乱,抑制了正常需求和生产

1.假冒伪劣猖獗。如前述1998年一季度全国乡及乡以上小企业的产品合格率仅为70.2%,不合格率高达近30%;1997年“3.15”前夕,国家有关部门对370种农资产品质量进行了抽样调查,其中化肥113种,合格者为100种;农药130种,合格者为91种;农机及零配件产品127种, 合格者为95种,总的抽样合格率为77.3 %(注:《中国经济导报》, 1997年3月。)。1997年第二季度国家技术监督局对1490家企业的53 类1761种产品抽查,抽样合格率为78.4%,工业生产资料为76.9%,而农业生产资料只有69.4%。北京市消协1998年二季度接受的投诉中,假冒产品、劣质产品成为投诉的焦点,二季度因质量问题引起的投诉占投诉总量的69%(注:《市场报》,1998年7月8日。)。大量的假冒伪劣产品,严重冲击了市场,妨碍了正规企业的正常成长。

2.近几年,我国走私现象十分严重,已经影响到国内产业的正常生产和经营。如1995年全国生产大屏幕彩电约260万台, 而市场上销售的走私大屏幕彩电约151万台;全国生产录像机153万台,海关进口统计为6万台,而当年销售为300万台(注:《法制日报》,1998年8月12日。)。1998年上半年我国生产空调压缩机240万台,加上约50 万台正常进口压缩机和一些散件进口组装,可供空调300万台, 而同期我国空调产量约600万台,压缩机在供给量上存在一半的差距, 其中大量的压缩机走私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走私产品也远非上述几种,还涉及汽车、彩卷和相纸、照相机、钢材、化工原料、成品油、水果等等,而且高科技产品(主要是通讯器材、电脑配件)走私增长更快。

1998年7月中旬全国打击走私会议之后, 一些重要商品的国内市场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如色拉油价格由7月中旬的7500元/吨左右,到9月中旬回升至8900元/吨,两个月上涨17%;聚酯切片两个月上涨20%,由5800元/吨(照此价格生产我国大型化纤企业仪征化纤将亏损300 ~500元/吨)上涨到7000元/吨。华东地区1998年1月到7月, 普通胶合板价格从29元/张,跌到19元/张。据不完全统计,到7月底, 华东地区有近半数的胶合板企业停产、减产或转产,而到8月底, 普通胶合板则回涨至30元/张(注:《经济日报》,1998年9月15日,第1版。)。

(六)政府在社会经济管理方面一些不当管制,抑制了一些消费品市场和服务领域的扩张

由于改革滞后,以及各级政府出于各种原因出台的一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人们消费的升级。这在住宅和汽车两个重要的消费领域表现最为突出。如出于保护城市环境,缓解交通压力,减少交通事故等理由,许多城市用行政手段限制摩托车、甚至微型车的使用。这不仅抑制了我国摩托车、汽车行业的发展,大量关联产业也受到打击,住宅业就是其中之一。碍于出行不便,一些大城市近郊区的住宅在价格只有市区的1/4左右的情况下还大量积压;出行问题得不到解决,住宅市场尚未形成,人们渴望增加住房面积、改善住房质量的需求也就受到抑制;住宅业市场得不到启动,人们产品更新换代的欲望也相应受到抑制,也就制约了建材、装饰、家具、家电产业的发展。在多种商品和服务上,都存在类似“关门政策”(注:苏刚:《经济学消息报》,1998年8 月21日。)。事实上,多数矛盾可以用积极的办法来解决。如污染问题可以通过指定销售功率低、排放达标的高品质品牌车辆来缓解,或者开发电动车(这样还可以促进新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升级);交通安全问题可以由加大执法力度和提高管理水平来解决。

第二,在对城市人口的控制方面,由于实行较严格的户口控制,许多长期在城市居住人口不能成为正式居民,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这些人对住宅的购买欲望,相应地也难以带动对装饰、家具、家电产品的购买。

第三,一些政策不能随条件变化而及时调整,也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消费者的选择空间。如90年代初期电信业出台了高额电话初装费政策,通过发展初期的高额电话初装费政策,促进电信业的发展是一个比较合理的选择。但是在供需条件发生较大变化的情况下,继续维持电信业的垄断高价和高额初装费,就会抑制产业的发展。这种现象也非少数,如高额空调扩容费、锅炉扩容费等。

第四,生活消费的基础设施薄弱,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需求的增长。如城市电网设施和市内道路与停车场地的建设滞后于需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空调和汽车消费的增长。在农村电网的薄弱和电价偏高,供电时间受到限制,电压不稳等严重影响家电在农村的普及。如苏州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家电普及明显不及全国城镇平均水平。在康佳公司帮助农村建设电视差转台以后,这些地区的电视普及率便迅速提高(注:中央政研室、农业部农村观察点办公室:《从农村观察点看农户购买水平和结构》, 《经济工作者学习资料》, 1998年第48期。)。

三、当前我国工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特点

(一)工业结构升级的特征

1.工业结构升级是我国工业化的主流,同时结构升级具有多层次和多方位的特征。与工业化过程的演变趋势相一致,90年代以来,我国已经进入了重化工化阶段,今后一个时期高加工度化的重化工业比重将逐步提高。

从消费升级来看,不但城乡消费升级“二元结构”特征明显,而且在城乡内部,由于收入差距的拉大,消费需求的多样性和层次性也将突出。

从中间品来看,由于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对原材料的需求还将保持一定速度,在新型原材料、元器件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如由于我国80年代以来所形成的家用电器组装能力和技术能力的低层次积累,要继续提高其国际竞争能力,实现中间原材料及元器件、零部件的国产化应是当务之急,传统产业中的纺织、服装业的产业升级也要求高档面料的国产化;由于日用化学品和交通运输消费支出比重上升,对精细化工、石油化工的需求也将得到提高。

从投资品来看,由于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化、产业升级加速的趋势对设备更新改造的推动,以及投资拉动经济作用的份额增大等因素,都将导致对机电设备、电子信息产品的需求增幅较快。

2.工业与服务业的相互推进、相互渗透。由于工业化进入新的阶段和国际上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的趋势,我国工业与服务业之间也将出现相互推进、相互渗透的趋势。一方面是工业竞争能力的提高,需要依靠营销网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也需要信息、科技咨询与服务业的发展来提高获取与处理技术信息、市场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服务业尤其是信息咨询、金融、电讯等新兴服务业的发展需要依靠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增强社会对服务产业的需求水平,需要机电等装备工业和电子信息装配制造业的发展来提高服务业的供给水平。

3.国内结构调整与世界结构调整融合程度加深。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扩大,我国工业结构调整与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关联程度进一步提高,并呈现出“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的特征。一方面,对我国开拓国际市场、建立国际营销网络提出了迫切要求,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利用加入WTO之前及加入WTO后的最初几年,争取对主导产业的扶持和培育取得实质性进展。

(二)工业结构升级的难点

1.装备工业振兴无力是我国产业升级的难点之一。在我国机械设备需求不断增长的情况下,我国机械工业却面临衰退的危险。最大的难点并不在机械设备制造本身,而是装备制造行业的研究开发能力以及生产者与用户之间的协调能力问题。毫无疑问,我国机械工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技术开发水平低、国际竞争能力弱的弊端,但同时国产装备工业又最贴近国内用户,应该最能了解用户的需要、最能够生产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机械设备。但是,我国机械工业企业在这方面做得远远不够。装备制造企业过去都是国有企业中的老大,它们有的还未能转变观念,为用户服务的思想还未树立。同时,使用国产装备的风险如何分担,也是国内用户所担心的,政府在这方面应有所作为。

2.企业实现结构升级存在不少障碍,其中体制障碍影响最大。这几年残酷的市场竞争,已经使不少企业和政府决策层认识到结构升级的必要性。但为什么结构升级步履艰难?为什么普遍反映“不技改是等死,搞技改是找死”?这里存在多方面的问题,其实质是体制的不顺。如在企业外部,企业破产难、进行资产重组也难。通常情况下,企业在破产前就进行兼并或重组时总是困难重重;在企业内部,由于出资者主体缺位以及对企业经营者考核指标不合理,缺乏激励企业技术进步的机制,新增投资偏重新上项目的思维定式和企业行为短期化依然存在。

3.企业的研究开发力量弱和投入力度不够问题。随着我国工业经济进入新的增长阶段,满足市场细分化、个性化、多样化和高级化,关键在形成自己的开发能力以适应这种不断变化的市场。但是,一方面,我国科技人员还主要集中在科研机构等事业单位,另一方面,企业普遍存在研究开发力量薄弱,用于研究开发的投入偏低等因素。形成企业依靠科技的激励机制、形成联结企业和科研院所、面向全社会的技术创新中心和技术服务体系是当务之急。

四、中近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取向与措施

(一)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

首先,结构调整应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面对庞大的生产能力,应努力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和加快优胜劣汰与资产重组的步伐;二是对“新的增长点”如住宅、汽车,从改善消费环境、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入手,满足不断升级的需求,带动经济增长;三是在基础设施投资和产业升级投资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总的来说,应在保持适当增长速度的前提下,坚持改善增长质量,形成有效供给。

第二,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条件下,运用功能性扶持政策和结构性引导政策相结合。这次市场的启动,是我国处在市场经济转型之中,政策的出台应尽量符合市场经济的大趋势和内在要求,必须首先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即由以直接调控为主向以间接调控为主转变。同时,产业结构升级,既要在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方面取得进展,也要在结构上有所侧重,这就要求启动市场的政策必须是功能性的扶持政策与结构性的引导政策相结合。

第三,短期启动市场需求的财政性政策与改善质量和结构的长期性供给政策并重。促进增长是我国当前的一个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尤其是在1998年遇到历史性的洪水灾害,灾后的建设很容易将资金大量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之中。考虑到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周期长,而且带动的主要是建材、冶金工业,尤其是根据近几年来的经验,在结构调整中,在加强基础设施投资和提高社会保障投入实行起来比较容易,但在促进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方面具体操作难度较大。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基础设施保持一定投资力度的同时,增加对技术改造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比重,防止结构调整中偏离产业升级要求。

(二)促进工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方向和措施

1.买方市场条件下的产业结构调整更大程度上是产品结构的调整,作为国家的产业政策不可能对每一个生产企业生产产品的品种和档次进行指导,而主要是依靠企业面向市场、研究市场,让企业成为结构调整的主导。要实现这一点关键还是加快企业和宏观两方面的改革:在企业层次加快建立比较完善的企业激励和有效约束机制;在宏观层次要完善企业兼并、破产制度,建立健全资本市场,加快优胜劣汰机制的建立,促进资源的合理流动,建立起以优势企业为龙头的产业组织。

2.正确处理基础设施投资和产业升级投资之间的比例关系,在对基础设施保持一定投资力度的同时,增加对技术改造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比重,增大推动产业升级的力度,产业升级的内容要由过去强调结构比重升级,转向技术体系升级,建立起企业创新的机制,同时,通过政策引导推动企业加大技术开发和技术改造的力度,促进增长质量的提高和产业升级。

第一,通过建立重点产业快速折旧制度和促进企业现代化政策,如在当前对一些骨干企业或重要行业的设备投资贷款进行担保或贴息,促进企业进行设备更新,改变企业“不技改等死,搞技改找死”和银行对一些有市场潜力但债务负担较重的企业不敢放贷的状况。

第二,制定更加有利于企业增加技术开发创新投入的政策,并实现技术开发由政府主导型向企业主导型的转变。如政府对一些关键领域的技术开发进行资助,对用于研究开发的收入免税、无形资产的投入计入生产成本,或要求政府财政支持的一些研究机构的研究有一定数量的项目必须与企业结合起来。

第三,加快技术创新中心的建立和风险投资机制的形成,制定技术引进和技术推广政策,加强引导,减少重复和低水平引进;组织消化吸收和改良攻关,通过利益诱导等经济手段促进技术转移。

第四,建立技术介绍和评估的中介机构,帮助企业提高分析技术水平、潜力的能力;建立技术人才网络,帮助中小企业进行技术诊断,提高技术服务的能力。

第五,加强各部门之间协同攻关能力,政府要在资金、技术上给以支持,并出面组织重点技术的消化、改良和重点设备的国产化。

3.改变结构性产业政策的实现方式,由直接投资逐步转向通过信息发布、贴息、快速折旧、协助产业组织调整等间接方式,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第一,建立官、产、商、研、学等共同参加的产业政策审议制度,以达到加强各界的交流、沟通认识,提供信息指导和协调行动。

第二,主要通过间接引导,加速企业结构合理化。制订规模性很强的产业的规模政策,并辅以必要的行政协调措施,确保新建企业一开始就站在高的起点上;同时要弱化地区和部门利益,打破地区和部门之间生产要素转移的壁垒,促进企业的集中与合并,形成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大企业或企业集团;在市场集中程度低、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产业中,加快专门化生产体制的形成。充分发挥政策性银行在促进批量生产,建立集中生产体制和专门化分工协作等方面的诱导功能。

第三,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轻纺工业,通过形成具有国际国内营销网络——开发、创新、设计中心——生产基地的分层网络,推动国际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近期通过加速传统出口生产企业的技术改造、强化设计,增加信息、艺术含量,改善产品的外部形象,以及提高原料质量、改善包装等措施,增加花色品种、加快产品更新速度,提高服装、鞋类、玩具、工美制品、塑料制品、钟表等轻工产品的附加价值;通过企业的改组、改造和销售网络体系的建立,提高营销能力;促进新兴家电产品生产企业的大型化,以增强技术开发能力和开发强度,降低成本、 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 使电视机、收录机等家用电器在出口中的比重得到较大提高。

第四,制定和完善战略产业的扶持和适度竞争政策。决定今后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产业主要是电子、重要机械、汽车和石油化工。其中又分为技术比较成熟的汽车、石油化工、部分机械电子和技术进步迅速的集成电路等高新技术产业。前者主要是通过适当关税、鼓励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促进规模集中和适度竞争,以间接调控为主。而技术进步迅速、更新很快的电子计算机中的集成电路等关键领域,目前国内生产差距十分悬殊,竞争能力很弱,但是它关系到我国技术体系的升级,特别是关系到我国能否在站在国际先进水准上进行竞争,因此它需要国家直接支持,实现在部分细分市场的突破。

我国机械工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呈现出衰退的迹象,无法适应我国经济增长和发展的要求。应采取措施,重点解决机械装备工业面临的问题。一方面促进对机械工业的投入,并促进机械工业和电子工业的有机结合,提高机械工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如采取对骨干企业设备贷款担保(特别是那些产品有市场,但目前负债较多的企业)或贴息;另一方面,建立国产化设备推广的风险基金,促进国产装备的生产企业与用户的合作。

第五,通过加速折旧和将无形资产投入计入成本等措施,支持发展新兴劳动—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如软件行业,努力推动这些行业成为出口导向型行业,扩大与发达国家水平分工的比重。特别是要培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

第六,支持具有一定实力的大企业或企业集团正视国际化、全球一体化潮流,拓展中国自己的跨国经营,在世界范围内开发中国企业自己的国际生产和服务网络系统。

4.国家要有预见性地及早采取措施,防止外资控制或滥用其优势造成国内市场的混乱。首先要加强行业部门在引进外资过程中的协调作用。第二,针对跨国公司的垄断、寡占特性,引进“防御性对外直接投资”,即利用不同国家或不同集团的跨国公司为争夺生存和发展空间的竞争来削弱垄断,在同一行业内要注意引入一定数量的竞争者,形成多家公司竞争,朝着有利于我国市场结构合理化,有利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增强我方在谈判和经营中讨价还价的能力和主动性的方向发展。第三,应拓展投融资渠道,尽量避免外国跨国公司在合资企业中不断扩大其股份比例的趋势,要保证在一个行业内至少要有一个内资主导的企业。

5.强化政府在法规、制度建设和维护公平竞争方面的作用。规范竞争行为,阻止地方保护行为,长期不懈地坚决打击走私和假冒伪劣,维护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

6.加快住房制度改革,尽快清理、取消、调整一些不适宜的限制消费的政策。加强经济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程度。注重认同消费者市场信号,以疏导代替禁阻,纠正人为割断产业链的现象,不断地形成新的需求和就业机会。

第一,加快住房制度改革,开放住宅二级市场,通过盘活存量、带动增量相结合,由新增住宅,推动一些局部性住宅市场的形成,以此来实现带动相关领域如装饰、家具、家用电器等的消费。

第二,改革城市户口管理办法,加快城镇化步伐。通过城镇化的人口集聚,产生新的社会分工,既可以提高社会生产力,也可以创造出新的需求,较大幅度地开拓市场和增加就业机会。

第三,适当调整汽车、摩托车消费政策,取消禁止性消费政策,增加选择性、竞争性的政策。

第四,取消或调整电话初装费、空调扩容费等限制消费的政策。

7.考虑到许多劳动密集型产品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都扩容困难,因此应摆脱为解决就业而就业的路子,由单纯依靠扩大制造业中劳动密集型产业来解决就业,转向依靠发展高附加值、高生产率上升率和高收入弹性产业,扩大迂回化生产和第三产业及城市化的发展来解决就业,走通过产业升级和城市化、促进持续高速增长、持续增加就业的道路。

标签:;  ;  ;  ;  ;  ;  

买方市场条件下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_买方市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