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Metapysik的角度看“纯理性批评”第一版序言对几个与美语有关的德语词的理解与翻译_形而上学论文

从Metapysik角度看《纯粹理性批判》第1版序言——与Metaphsik相关的几个德文词的理解和翻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文论文,几个论文,序言论文,角度看论文,理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51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29(2010)05-0020-07

在1781年初次出版《纯粹理性批判》时,康德撰写了一个比第2版序言较为简短的序言(Vorrede)。这个序言谈到了他为什么要以纯粹理性自身的名义,对纯粹理性本身展开批判,纯粹理性批判的含义是什么,并且着重谈到了纯粹理性批判所具有的内容上的详尽性和完备性,形式上的确定性和明晰性。但是,不论是在论述纯粹理性批判的动机或目的,还是在对“纯粹理性批判”这个术语作出规定的时候,康德都始终没有忘记谈论形而上学(Metaphysik),也就是说,在康德哲学中,纯粹理性批判与形而上学具有密不可分的关联。

本文试图从形而上学的角度来解读这个序言。其解读的方式是:抓住几个与Metaphysik相关的德文词(Erkenntnisse,Wissenschaft,Kritik,Werk)来展开叙述。需要先行交代的是:第一,虽然本文主要是在解读第一版序言,但是对第一版序言中有关形而上学的这几个德文词的讨论,也每每参照了《纯粹理性批判》其他章节中的相关论述;第二,本文的探讨也涉及了这些词的中文翻译问题,因为显然,对这此德文词的中文翻译涉及对这些德文词的理解,而这些理解又涉及我们对康德的形而上学观的理解。①

一、Metaphysik与Erkenntnisse

在第1自然段中,康德一开始就指出:人类理性在其认识的某个特殊门类中有一种特殊的命运,即为种种无法摆脱的问题所烦扰,这些问题是由理性自身的本性向它提出来的,但理性无法回答它们,因为它们超越人类理性的一切能力。在这段话中,康德明确使用了Erkenntnisse(认识)一词。他指出人类理性有自己的许多Erkenntnisse,其中有一类Erkenntnis非常特殊:它为种种无法摆脱的问题所烦扰。从下文中我们可以很容易看出:Erkenntnisse中的这个特殊门类就是指Metaphysik(形而上学)。

第2自然段进一步指出了形而上学这种特殊的Erkenntnis到底特殊在哪里。康德指出:形而上学的原理是超越了一切经验的界限的,因而不再承认经验的试金石了。因此,我们也可以说,形而上学作为人类理性给出的一种特殊的Erkenntnis是超验的(transzendent)。而且正因为形而上学是超验的,在它之中才会充满了永远无法由经验来判决的争论,康德才由此进而把形而上学说成是“无休止的争吵的战场”(Kampfplatz dieser endlosen Streitigkeiten)。

从康德的这些论述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他把人类认识Erkenntnisse分成经验范围内的和经验范围外的两种类型。形而上学作为认识的特殊类型是超验的。

形而上学作为特殊类型的超验的认识,在《纯粹理性批判》第2版序言中有另外一种说法:形而上学,是一种完全孤立的思辨的理性认识(eine ganz isolierten spekulativen Vernunfterkenntnis),它完全超越了经验的教导。[1](P20)在第2版序言中,康德继续把形而上学比喻为一个“战场”:这个战场似乎本来是为了在战斗游戏中演练武士的力量而设立的,在此战场上还从来没有一个武士能够夺得哪怕一寸土地,基于自己的胜利而建立起一种稳固的占领。

人类认识(Erkenntnisse)中有许多是在经验范围内的,但有一些却离开了一切可能经验的范围,这个思想,康德在导论Einleitung中有更进一步的论述。例如,在第2版导论Ⅲ.中,康德明确指出:有一些认识,它们甚至超出了一切可能的经验的范围(gewisse Erkenntnisse sogar das Feld aller mglichen Erfahrungen verlassen)。②或者说,它们超出了“感性世界”(Sinnenwelt),因而在形而上学中,经验既不可能给出导引,也不能加以校正。康德还说:纯粹理性本身具有一些不可避免的研究课题,即上帝、自由和不朽。而形而上学恰好要承担这些研究课题。

毋需更多的论述,我们可以确定:从思辨理性或理论哲学的范围来看,形而上学是Erkenntnisse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形而上学中的原理或命题是超越经验的。

在康德所有这些论述中,他都没有使用Wissen(知识)这个词。于是有了以下两个问题:第一,形而上学的Erkenntnisse可以叫做Wissen吗?第二,如果我们把Wissen这个词翻译为知识,那么,再把Erkenntnisse或Erkenntnis也翻译为知识,是否会造成Wissen与Erkenntnisse这两个词的不经意的混淆?

先看第一个问题。从前文的叙述看,康德不仅在第1版序言中没有把形而上学理解为一种Wissen,他在其他章节中也始终没有用Wissen这个词来表示形而上学。因此,用Wissen一词来取代Erkenntnisse,说康德把Wissen分为经验范围内和经验范围外的,我认为并没有严格遵照康德本人的术语。超出经验范围的这些形而上学——至少就旧形而上学而言——的认识还谈不上是知识(Wissen)。

在《纯粹理性批判》的方法论部分,康德还专门谈到意见(Meinen)、信仰(Glauben)和知识(Wissen)三者的区别:意见,是一种有意识的主观和客观上都不充分的认其为真(Füirwahrhalten);如果这种认其为真只是在主观上是充分的,而在客观上同时被认作是不充分的,便是信仰;知识,则是一种既在主观上、又在客观上都充分的认其为真。[1](P851)他还说,主观上的充分性叫做确信(berzeugung),客观上的充分性叫做确定性(Gewissenheit)。那么,旧形而上学的Erkenntnisse算什么呢?从康德的叙述可以看出,充满了无休止争论的旧形而上学的见解,其实大多是一些意见和信仰,但人们却错误地以为自己的意见是真理,是知识。它们缺乏知识的确定性,即普遍必然性。

所以,在第1版序言第5自然段中,康德至多只是用Scheinwissen(虚假知识)这个词来指称还谈不上是科学的形而上学的旧式形而上学。他声称,在他所处的这个时代,再也不允许由这些虚假的形而上学知识所拖累了,而必须要求理性对自己展开批判。这清楚地表明康德尽管承认旧形而上学的许多论断(Behauptungen)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特殊类型的Erkenntnis,但是绝对谈不上是Wissen。

联系第2版序言,我们可以对此有更清楚的认识。在第2版序言中,康德曾经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说法:Ich mute also das Wissen aufheben,um zum Glauben Platz zu bekommen(我因此必须限制知识,以便为信仰留地盘)。[1](P30)他认为,他必须把上帝、自由和不朽都交给实践理性,因此,关于这些超验的对象,理论理性不可能形成知识,而只能产生各种幻相(Schein)。

总之,康德在第一版序言中(和在其他章节中一样)的确把旧式形而上学的各种超验的断言都放在了人类认识即Erkenntnisse当中来看待了,而绝没有把它们当成知识即Wissen来看待。Erkenntnisse的外延要大于Wissen。

基于上述理解,我认为把出现在第一版序言第1自然段中的Erkenntnisse翻译为“知识”并不妥当,因为这样翻译,会跟Wissen产生混淆。我想用不着我多说,大家都知道在翻译方法论部分的Wissen时,各种中文译本都把它翻译为“知识”。但是,如果Erkenntnisse和Wissen都被翻译成“知识”,不看原文的读者难以体会到这两个不同的德文词的区别。

当然,康德本人的一些论述似乎令人感到困惑。例如,在第2版序言的一个脚注中,他曾这样谈到认识erkennen与思维denken两者的区别:“要认识一个对象,就要求我能够证明它的可能性(无论是按照经验出自其现实性的证词,还是先天地通过理性来证明)。但是,我能够思维我想思维的任何东西,只要我不与自己本身相矛盾,也就是说,只要我的概念是一个可能的思想,即使我不能担保在所有可能性的总和中是否也有一个客体与它相应。”[2](P16)在这段话中,康德提出一切逻辑上不自相矛盾的对象,都是可以思维的,但是要认识一个对象,这个对象必须能够证明其可能性。这样一来,认识erkennen所指向的对象领域,自然就远远小于思维denken的对象范围了。既然如此,人们会很容易推论:作为与erkennen这个动词相对应的名词Erkenntnisse,其对象领域也应该远远小于思维的对象范围。对于这个问题,本文暂时还不能给出满意的回答。

二、Metaphysik与Wissenschaft

前面在论述Metaphysik与Erkenntnisse的关系时,我们实际上已经同时探讨了Metaphysik是不是称得上是Wissen这个问题。人们很可能会说,当康德把形而上学当作人类理性认识的一个特殊门类,或者把形而上学当作“完全孤立的思辨理性认识”时,他此时所谈的形而上学,很显然还仅仅是未经过批判的旧式形而上学,它要么是独断论的,要么是怀疑论的,它内部的争吵使它成为一个“战场”。但是,康德确实是想把形而上学作为一门真正的科学来加以建立的。那么,在康德心目中称得上是真正科学的形而上学中,是不是包含真正的知识(Wissen)呢?如果没有形而上学的知识,显然就没有具有确定性的形而上学的科学。就此而言,作为知识的形而上学,便跟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差不多等同起来了。

很遗憾的是,我们从第1版序言根本无法得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因为康德本人在这里根本没有具体论述未来科学的形而上学是不是Wissen的问题。然而,关于形而上学同科学(Wissenschaft)的关系,在第1版中倒确实有不少的论述。这些论述值得我们加以关注。

在第2自然段把形而上学叫做“无休止的争吵的战场”之后,康德在接下来的第3段中说:形而上学曾经在一个时期被称为一切科学的女王(die Knigin aller Wisschenschften)。他认为,就形而上学所要研究的对象的极端重要性而言,形而上学是配得上这个尊称的。但是,形而上学后来却遭到了冷遇,她像一位老妇人一样遭到了她的儿女们的“遗弃”,以至于一无所有,四处流浪。在第4自然段中,康德继续回顾了形而上学早期在独断论治理下的专制统治,谈到了怀疑论对于独断论体系的不断摧毁和瓦解,还特别提到了著名的英国哲学家洛克的工作。他说洛克曾试图通过自己的人类知性的某种自然学(Physiologie)来结束形而上学内部的一切争论,但尽管洛克通过表明形而上学这位女王有一个经验的来源,而论证她的许多要求纯属“非法”,但是,康德相信洛克为形而上学这位女王所找到的“血统”其实是捏造的(因为形而上学在康德看来其实还有一个非经验的、先天的根据,而这一根据洛克并不知道),于是在洛克之后形而上学重新又堕入陈旧的独断论之中了。

在这些段落中,康德其实主要还在谈旧形而上学,即独断论的或怀疑论的形而上学。但是,康德却一直用Wissenschaft这个词来表述其实还称不上真正科学的旧形而上学。于是问题是:在第1版序言第3~5段中所出现的Wissenschaft,当真是康德心目中真正的科学吗?

未经批判的一切旧的形而上学都是非科学的,康德的这个思想,在《纯粹理性批判》的其他章节中有大量明确的论述。例如,在第2版序言中康德明确肯定形而上学迄今为止都还没有走上一门科学的稳固的道路,因此还需要模仿数学和自然科学,在思维方式上来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在Einleitung阐释纯粹理性的总课题(任务)时,他说数学、自然科学中都有先天综合判断(synthetische Urteile a priori),但形而上学中却没有先天综合判断,因此,形而上学虽然作为一种自然的禀赋(Naturanlage)是现实的(wirklich)——出于理性的兴趣,历史上人们总是在提出形形色色的形而上学体系——,但形而上学迄今为止却一直不能作为科学出现,形而上学作为科学还是未来的事情。

既然如此,第1版序言第3~5自然段用Wissenschaft这个词来指称形而上学时,还绝不是在康德心目中真正科学的意义上的科学。对康德而言,真正的科学应该包含既具有普遍必然性、又具有综合性的先天综合判断。而以往的旧形而上学之所以还称不上科学,也就是因为它还不能提供任何先天综合判断。所以,是否提供先天综合判断,是形而上学能否成为真正的科学的关键。而是不是先天综合判断,也正好是区分科学知识与非科学知识的绝对标准。那么,康德为什么把独断论和怀疑论的形而上学,也统统放在Wissenschaft这个词下面来加以概括?我想,康德在这里很可能是沿袭了传统的做法:把形而上学当作一切科学的女王,这是在例如亚里士多德等人那里的通常做法,康德沿袭了旧说,也就简单地把以往原本还不是真正科学的独断论和怀疑论,一概放在作为一切科学之女王的形而上学这门学科的名义下来论述了。而且,尽管迄今为止的形而上学还不是真正的科学,但康德相信形而上学按照其研究对象的重要性是应该享有一切科学之女王的尊称的,形而上学也确实应该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所以,他并没有用另外的词来描述以往尚不是真正科学的旧形而上学。

我想强调的是:第1版序言第4和第5自然段正文中所谈到的科学,仅仅是指Metaphysik这门学科,而并没有谈到数学、物理学等其他科学。尽管在第5自然段中,康德像在第3段一样提到了全部或所有科学(alle Wissenschaften),但是,康德实际上谈到了恰好是处在全部科学之中心位置的惟一一门科学——形而上学。仅仅在第5自然段的一个脚注中,康德才对比式地谈到了数学、自然学说(Naturlehre)。他——类似于第2版序言前面部分的论述——坚信数学和自然学说具有真正的严密性,其思维方式绝不是肤浅的。只是形而上学还谈不上严密,这也是人们过去一直对它非常冷漠和怀疑的原因,也是它需要一场彻底的批判的根源。

由于这些段落的正文中谈的仅仅是形而上学,所以,康德在使用诸如sie、derselben这些人称代词或关系代词来指称科学Wissenschaft时,其实他还是在指Metaphysik这门所谓的科学,而不是泛指各种科学,或指所有科学。关于这些代词的理解和翻译问题,有必要加以具体说明。

例如,在第4自然段中,在谈到洛克的拯救形而上学的工作已以失败而告终时,康德写道:

这段话,李秋零先生的译文是:“但人们发现的却是,尽管那位所谓的女王的出生乃来自平常经验的贱民,因而她的非分要求必然理应受到怀疑,但由于这个血统事实上是虚假地为她捏造的,所以她还一再坚持她的要求,由此一切都又堕入陈旧的、腐朽的独断论,并由此堕入人们曾想使科学摆脱的那种蔑视。”[3](P6)(黑体字为原文所有)

这段译文把ihre、sie都跟形而上学联系起来进行理解,我认为是准确的。但最后一句中“科学”前面有定冠词die,在清楚地指出:人们想要使之从遭受蔑视的境地摆脱出来的,是这门科学——形而上学。中译本没有把这个定冠词翻译出来,会使读者形成模糊理解:“人们曾想使科学摆脱的那种蔑视”中的“科学”,到底指什么科学呢?

康德接着说:

李秋零先生的译文是:“如今,在一切道路(正如人们所相信的那样)都徒劳地尝试过之后,厌倦和完全的冷淡这个混乱和黑夜之母在科学中占了统治地位,但同时,在科学由于错用勤奋而变得模糊、混乱和不适用的时候,毕竟还有其临近改造和澄清的源泉,至少是有其序幕。”[3](P6)

这段译文都没有明确指认这里所说的科学到底是什么科学,是形而上学这门科学呢,还是包含了其他科学。原因很可能是:康德自己在in Wissenschaften这个表达中,没有在Wissenschaft前面加上任何冠词,另外,科学Wissenschaften这个词的词尾好像在提示它是个复数概念。也就是说,康德在这段话中不像在上文中那样明确交代自己所说的是形而上学这门科学(die Wissenschaft)。in Wissenschaften这个表述还很容易使人以为后文出现的derselben、sie都是在指复数的科学。但是,从正文的叙述来看,康德的确一直都仅仅在谈形而上学这一门所谓的科学,而根本没有谈到其他科学,更没有说到其他科学也被冷淡和厌倦所笼罩。所以,我猜想in Wissenschaften这个表述还是仅仅指在形而上学这门科学当中,康德是省略掉了定冠词,而且词尾加en也许是由于前面有介词in在起支配作用,需要弱变化名词有个词尾上的变化。而后文的derselben和sie也都还是在指形而上学这门科学,而并不涉及其他科学。

以上讨论,都只涉及一些很小的细节,但也涉及是否只有形而上学一门科学陷入困境并需要通过批判来加以摆脱的问题。如果康德在这里所谈的科学包括了其他科学,则人们很可能以为其他科学也被冷淡和厌倦所笼罩,但是从第1和第2版两个序言中,我们都只看到康德在明确肯定:数学和物理学等自然科学具有真正的严密性或彻底性,已经走上了一门科学的可靠的、稳固的道路。他确实根本没有认为这些科学在陷入形而上学式的困境。那么,除了这些科学以外,还有哪些科学跟形而上学一样充满了冷淡和厌倦呢?这不太好理解。

第5自然段中的一段论述继续涉及这个问题。在这一段一开始,康德就指出:假装对形而上学的研究无所谓或冷淡是徒劳的,形而上学所要研究的对象,对于人类本性而言不可能是无所谓的。那些假装的冷淡主义者,无论如何想通过把学院语言变为大众口吻来使自己无法辨认,但只要他们在某个地方思维(思考)某物,他们就总是会回到他们曾装作极为蔑视的那些形而上学的主张上去。但是,康德承认人们对形而上学研究所抱有的冷淡态度,这种无所谓,是一种值得深思的现象。它不是轻率的结果,而是再也不能被虚假知识拖后腿的时代的成熟的判断力的结果,也是对理性的一种敦请,要求它接过它的所有工作中最困难的工作:进行自然认识,展开对自己的批判。康德并且把理性的自我批判比喻为理性的“法庭”。

在这段话中,康德有一些表述依然显得晦涩:

这段话,李秋零先生的译文是:“然而,这种在一切科学的繁荣当中发生、并恰好涉及这样一些知识——诸如此类的知识一旦能够被拥有,在所有的知识中人们最不会放弃它们——的这种无所谓,毕竟是值得注意和深思的现象。”[3](P6)

在译文中,diejenige被理解“这样一些知识”,并且跟后面的deren Kenntnisse直接对应起来了。mitten被理解为“当中”,不过“在一切科学的繁荣当中”发生这句话,给人印象是“在一切科学繁荣的过程中”。我觉得,此句中的diejenige应该是指所有科学的花蔟(Flor)中最中间的那朵花,即形而上学(前文曾说到形而上学是一切科学的女王,此处又说形而上学是一切科学的花蔟中最中间的那朵花,都是对形而上学在科学中所享有的最高或中心地位的比喻式说法)。而auf deren Kenntnisse,wenn dergleichen zu haben wrren,man unter allen am wenigsten Verzicht tun würde这一虚拟语句,则是对花蔟中间的这朵花(形而上学)的更进一步限定:倘若人们拥有了形而上学的知识的话,人们在所有的知识中是最不会放弃的。意思是:人们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拥有形而上学的知识,这也是康德使用虚拟语态的原因,跟康德认为形而上学迄今为止不是科学的说法也是一致的。

通过这些论述,我想已经很清楚地表明了:跟第2版序言和其他章节一样,康德在第1版序言中尽管沿袭传统的说法,把形而上学比喻为一切科学的女王,或者一切科学之花蔟最中间的那朵花,但是,这位女王的地位其实还没有真正奠定,这朵花蔟中间的花却恰好遭受人们冷漠的对待。因此,未经批判的形而上学还不是真正的科学,人们对它还不可能拥有真正的知识,它所提供的还仅仅是虚假的知识(Scheinwissen)。所有这些,都表明了纯粹理性批判为什么是绝对必需的,因为只有通过纯粹理性批判,形而上学作为真正的科学,才可能奠定基础。

三、Metaphysik与Kritik

在陈述了为什么需要纯粹理性批判之后,康德在第6自然段对什么是纯粹理性批判作出了明确的回答:

意思是:“但我并不把纯粹理性批判,理解为对这些书和体系的一种批判,而是把它理解为从根本上对理性能力——着眼于理性独立于所有经验而可能追求的一切认识而言——的批判,因此,是从根本上对一种形而上学的可能性或不可能性作出裁决,和对形而上学源泉、范围和界限作出规定,而这一切都出自原则。”康德原文中两次出现überhaupt一词,目前的中译本都翻译为“一般”,我认为这个词还是翻译为“从根本上”更准确。理由是:纯粹理性既作为原告、又作为被告、还作为法官所展开的自我批判,对真正科学的形而上学具有奠基性的作用。而且在这段话中,也明确提示了这个“从根本上”的含义:纯粹理性批判不是对前面已经提到过的一些独断论体系或洛克等人的书籍的批判,而是就其独立于一切经验而能够追求的所有认识,对人类理性能力本身的批判,这一批判当然是根本性的,因为一切形而上学体系或形而上学认识,都系于这种理性能力本身。所以,也只有理性自己对自己的这种批判,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对一种科学的形而上学的可能性或不可能性作出裁决,最终确定其源泉、范围和界限。

我想,在上面这段话中,纯粹理性批判对于未来科学的形而上学的建立具有奠基性的作用,已经说明非常清楚了。

在接下来的第7段和第8段中,康德具体交代了纯粹理性批判在内容上所具有的详尽性和完备性。康德相信所有的形而上学问题都在这里得到解决,或至少提供了解题的钥匙,这更进一步表明了纯粹理性的详尽的自我批判实际上就是在解决所有的形而上学问题。在下面几个段落中,他还进一步交代纯粹理性批判在形式上所具有的确定性和清晰性。

我在此不想对康德所说的纯粹理性批判所具有的这些特征作出更多的评介,而仅仅想追问一个问题:具有详尽性、完备性、确定性和清晰性的纯粹理性批判,当真为未来科学的形而上学奠定基础了吗?康德回答是肯定的。关于这一点,他在第1版序言的第14和第15段中还有更进一步的交代。

四、Metaphysik与Werk

Werk这个词只是在第14段的开头出现过一次。这个词有著作、作品的意思,所以,人们很容易把这个词当作著作或作品来理解。但是,在稍微引申的意义上,这个词也可以作“事业”来理解。在我看来,通过纯粹理性批判而建立起来的科学的形而上学,是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所要通向的目标,是他未来一段时间所意图完成的事业,而这个事业,正好用Werk一词来表示。

康德的原文是:

Es kann,wie mich dünkt,dem Leser zu nicht geringer Anlockung dienen,seine Bemühung mit der des Verfassers,zu vereinigen,wenn er die Aussicht hat,ein groes und wichtiges Werk,nach dem vorgelegten Entwurf,ganzund doch dauerhaft zu vollführen.[1](P13)(黑体字为笔者所强调)

这段话,李秋零先生的译文是:“我觉得,如果作者有希望按照所提出的构想完整的并且持之以恒地完成一部庞大而且重要的著作的话,那么,将读者的努力与作者的努力结合起来,可能会对读者形成不小的诱惑。”[3](P11)

我感到,这段译文有两个问题:

第一,原文中的Werk被翻译为“著作”,会使人不明白康德这里指的到底是哪一部著作,是康德自己独立完成的这部《纯粹理性批判》吗?显然不是,因为康德在后文说,他希望读者能够参与到完成这个Werk的工作中来,那自然说明这个Werk还是未完成的,绝不是康德已经独立完成了的《纯粹理性批判》,那么,这个Werk是指康德自己计划要写的另外一部著作吗?我们不知道到底指的哪部著作。但是,如果是康德自己准备独立撰写的著作,他说他期待读者的参与,到底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这句原文中出现的Werk,只能指康德心目中真正科学的形而上学体系,而且尤其指的是自然形而上学体系(这一点在第15段有更明确的交代)。

第二,这段译文把原文(见黑体字)中的代词er明确地理解为“作者”Verfasser(指康德),而不是读者Leser了。我认为,这个代词er其实很可能还是指的读者而不是作者,即不是指康德本人,而是指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一书的读者。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感到,如果《纯粹理性批判》一书的读者有这样一种希望,即希望按照这份提交的构想而完全地、持之以恒地完成一项伟大而重要的事业的话,那么,把他(读者)的努力与作者(康德)的努力结合起来,会对读者形成不小的诱惑。为什么这个代词er不能指作者,即不能指康德本人?因为康德本人毫无疑问是具有这样一种希望的,所以,如果是指康德,句子用条件句就显得很奇怪了。另外,我们不能认为,康德作为作者一个人在按照一个计划完成一部著作,会吸引读者的参与。读者之所以感到有必要参与到康德工作中来,其先决条件只能是:读者读完了《纯粹理性批判》之后,会得知康德这部书的奠基工作的性质,会知道未来科学形而上学大厦如何建构的计划或蓝图,由此,读者便有了一种对于未来建构科学形而上学体系的期待。而当读者有了这样一种期待之后,他才会感到有必要把自己的努力跟康德的努力结合起来,参与到建构未来科学形而上学的工作中来。此外,原文中nach dem vorgelegten Entwurf这个表达也极清楚地交代了《纯粹理性批判》跟未来科学形而上学即Werk的关系:《纯粹理性批判》作为未来科学形而上学的奠基,仅仅只提交出一份构想,即建筑计划或蓝图,它还不是未来科学的形而上学体系本身。vorgelegt这个词有提交或呈交的意思,但从字面上看,它也可以被理解为“先行放置”。显然,nach dem vorgelegten Entwurf是“按照《纯粹理性批判》先行提出的构想”的意思,而康德所向往的,他也希望读者所具有的,则是按照他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的构想,来共同完成未来科学形而上学体系的建构。

事实上,在第14段接下来的论述中,康德更明确地交代了这个Werk到底指什么。康德说:现在,按照我们在这里给出的形而上学的这些概念,形而上学是所有科学(alle Wissenschaften,注意:康德在第1版序言中第三次使用所有科学或全部科学这个术语)中惟一一门可以许诺这样一种完成的科学,也就是说,在较短的时间内,而且凭借较少的、然而是联合起来的努力而得以完成,以至于给后人留下的工作,就只剩下在教学法的风格上按照自己的意图来安排一切了,意思是后人在形而上学的内容方面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做的了,形而上学的内容已经一切完备了。

第15段进一步指出:这个未来的科学的形而上学,这项伟大而重要的事业,就是自然形而上学——Metaphysik der Natur。康德说:我希望在自然形而上学这个标题下面提供出纯粹(思辨)理性的这样一个体系。[3](P11)康德还在这里把未来的自然形而上学同纯粹理性批判进行了对比:它比起纯粹理性批判——它必须首先阐明自然形而上学的可能性的源泉和条件,并清理和平整杂草丛生的地基——来,篇幅还不及一半,但应该具有丰富得多的内容;在纯粹理性批判这里,康德期待读者的,是一位审判者的耐心和公正,而在自然形而上学那里,康德希望从读者那里得到的,则是一位帮手的襄从和支持;纯粹理性批判已经对自然形而上学的所有原则都作了完备的陈述,但依然有一些纯粹理性的概念,需要在建构自然形而上学体系时逐步推导出来,等等。

第1版序言中所提到的未来形而上学的事业,仅仅是自然形而上学,康德在这里并没有谈到道德形而上学(Metaphysik der Sitten③)。但是,在《纯粹理性批判》方法论部分,具体来说,在论述纯粹理性的建筑术时,康德曾指出:Metaphysik这个概念,其实有狭义、中义和广义的区别:自然形而上学是最狭义的、最严格意义的形而上学,它也是第1版序言第15段特别交代的未来即将完成的一项伟大而重要的事业;中义的形而上学,则同时包括了自然形而上学(关涉存在的一切)和道德形而上学(关涉应该存在的一切);广义的或宽泛意义的形而上学,则包括了批判在内,意即批判哲学也属于广义的形而上学。

康德还特别指明了自然形而上学体系的组成部分:它由先验哲学(Transzendentalphilosophie)与纯粹理性的自然学(Physiologie der reinen Vernunft)所组成。前者仅仅在所有仅仅与一般的对象相关的概念和原理的一个系统中考察知性和理性本身,而未假定或许是被给定了的客体,康德把这个先验哲学还叫做Ontologie。后者则考察自然界,即给定了的对象的总体,并因而是自然学Physiologie(尽管仅仅是合理的自然学)。

康德还进而指出:理性在对自然的这种合理的或理性的考察中又有两种运用:要么是自然的(physisch),要么是超自然的(hyperphysisch),或者更确切地说,要么是内在的(immanent),要么是超验的(transzendent)。前一种运用在理性的认识能够(具体地)运用于经验的程度上关涉自然,后一种运用则关涉经验对象的那样一种超出了所有经验的联结。后一种运用便构成了超验的自然学(die transzendente Physiologie),它与内在的自然学(die immanente Physiologie)相对。这种超验的自然学要么以一种内在的联结(eineinnere Verknüpfung)为自己的对象,要么以一种外在的联结(eine innere Verknüpfung)为自己的对象,但二者都超出了可能的经验。第一种超验的自然学是整个自然的自然学,也就是先验的世界认识(die transzendentale Welterkenntnis),第二种超验的自然学是这整个自然与一个超自然的存在者(Wesen④)的联系的自然学,即先验的上帝认识(die transzendentale Gotteserkenntnis)。⑤而内在的自然学则把自然当作所有感官对象的总体、因而如同它们给予我们的那样来考察自然,当然,这种考察仅仅是按照先天条件——这些感官对象只有在这些先天条件下才能被给予我们——来进行的。内在的自然学的对象又可以再分为两种:外感官的对象,即有形体的自然(die krperliche Natur);内感官的对象,即灵魂,或思维着的自然(die denkende Natur)。有形体的自然的形而上学叫做物理学(Physik),但是,因为它只应该包含物理学的先天认识的原则,所以叫做理性的物理学(ratiornale Physik),思维着的自然的形而上学叫做心理学(Psychologie),而且出于同样的原因,应该叫做理性的心理学(rationale Psychologie)。

康德写道:“据此,形而上学的整个体系由四个部分组成:1.本体论。2.理性自然学。3.理性宇宙论。4.理性神学。第二个部分,即纯粹理性的自然学说,包含着两个分支,即physica rationalis[理性物理学]和psychologia rationlis[理性心理学]。”[2](P540)这就是康德在论述体系建筑术的时候对自然形而上学的轮廓所作出的大致刻画。我想,这些刻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第1版序言中所提到的自然形而上学,理解康德所说的作为未来科学的形而上学的Werk。

注释:

①本文所使用的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德文版本,是Jens Timmermann根据《纯粹理性批判》第1、第2原始版本所编辑的版本:Kant,Immanuel: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Nach der 1.und 2.Orig.-Ausg.hrsg.von Jens Timmermann.Hamburg:Meiner Felix,1998.

②Kant,Immanuel: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Nach der 1.und 2.Orig.-Ausg.hrsg.von Jens Timmermann.Hamburg:Meiner Felix,1998,51.当康德把形而上学当作人类认识的特殊门类之一时,他用的是单数Erkenntnis,但形而上学也包含了诸多命题或原理,就此而言,形而上学的认识也可以用复数Erkenntnisse来表示。

③这个词国内学界一般翻译为“道德形而上学”,就像Sittengesetz和Moralgesetz都翻译为“道德法则”一样,也许在康德那里Sitten和Moral这两个词的含义确实还难以清楚地区别开来,不像黑格尔哲学那样明确地将两者区别开来一样吧。但是,即使这两个德文词的含义很接近或难以区分,但它们毕竟是两个不同的德文词语,在翻译成中文时理应有所区别。不过关于Metaphysik der Sitten、Sittengesetz这些词的翻译,我还没有更深入的思考,在此不多加探讨。

④Wesen,这个来自希腊语ousia的德文词既可以指存在者,指具体事物(亚里士多德《范畴篇》所讲的第一实体),也可以指事物的本质,而所谓本质,其实也就是事物存在的根据的意思。所以,这个在世界之上的超自然的存在者,这个神Gott,也可以说就是整个自然或世界的本质,即根据。按照近代许多哲学家如斯宾诺莎、笛卡尔等人的观点,其他所有事物的存在都以这个最高本质为根据,但惟有神的存在就构成了它的本质。

⑤这里所说的先验的世界认识或先验的上帝认识,能不能叫做Wissen,我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标签:;  ;  ;  ;  ;  ;  ;  

从Metapysik的角度看“纯理性批评”第一版序言对几个与美语有关的德语词的理解与翻译_形而上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