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外伤患者诊疗中优质护理服务的临床分析论文_徐晓晨

徐晓晨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人民医院介入诊疗室 江苏 扬州 225200)

【摘要】 目的:探析急诊外伤患者诊疗中优质护理服务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24例急诊外伤患者为研究资料,按随机分配的原则将其分为两组,每组6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优质护理服务,对比分析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8.38%,优于对照组的82.26%(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6.77%,优于对照组的80.65%(P<0.05);观察组的焦虑、抑郁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诊外伤患者在诊疗中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临床效果较为显著,可提升临床治疗有效率和护理满意度,具有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关键词】急诊外伤患者;优质护理服务;临床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4-0307-03

随着医院护理模式的不断转变,“以患者为工作中心”的护理工作理念在医院内部不断深入,优质护理模式应运而生。尤其是120途中急救、急诊抢救,优质的护理能够保证急救患者抢救有效率。本文选取124例急诊外伤患者为研究资料,对急诊外伤患者诊疗中优质护理服务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评价,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124例急诊外伤患者为研究资料,按随机分配的原则将其分为两组,每组62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27例;年龄区间为15~57岁,平均年龄为(32.54±2.14)岁;脑部受伤患者23例,骨折及复合伤患者21例,腹部受伤患者18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28例;年龄区间为16~58岁,平均年龄为(32.78±2.54)岁;脑部受伤患者22例,骨折及复合伤患者23例,腹部受伤患者17例。两组患者在基本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为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选择适宜体位,对患者进行常规急救,并在手术开始之前进行常规麻醉。处置或手术结束后,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电图、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

观察组给予优质护理,具体如下:

首先,治疗期的优质护理。急诊患者的病情相对来讲较为危急且严重,因此,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24小时的监测,直至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恢复正常且处于相对平稳的状态后,根据具体情况适当缩短监测的时间。

其次,恢复意识期的优质护理。可为患者注射适量的营养液,提高患者的机体免疫力。同时,摄入少量的高营养、高蛋白流食,要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避免摄入辛辣、坚硬等刺激性食物。

再次,疾病稳定期的优质护理。待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且基本稳定后,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简单的肢体功能康复训练,并帮助患者逐渐恢复各项生理功能,使各项生理指标逐步恢复正常。

最后,疾病康复期的优质护理。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不同心理状况,制定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同时,认真解答患者的疑虑,使其缓解自身的不良情绪和不良心理,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

1.3 评价标准

护理满意度评价:本院自制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就医程序、医护人员服务态度、医务工作人员专业素养、病房环境等,评价等级分为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项。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进行评价[1],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越深。

疗效评价标准[2]:显效:经治疗和护理后,患者痊愈出院,且未发生并发症;有效:患者各项生命指标均恢复正常,生命体征趋于平稳;无效:经护理和治疗后,患者各项生理指标均未恢复正常,治疗效果不明显,甚至患者治疗无效死亡。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用(x-±s)进行表示,计数资料用%表示,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临床治疗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8.38%,对照组为82.26%(P<0.05),具体见表1。

3.讨论

随着交通事故、社会突发事件以及自然灾害等事件发生频率的不断增加,随之受伤或死亡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急诊科作为收治病情危急和病情严重患者的科室,其护理方法也在不断变化。在120急救途中,随车护士需要在急救现场对伤员进行粗略检查,对伤员呼吸、心跳、出血等做出判断,并辅助医生完成关键的气道开放、包扎止血、心肺复苏、骨折固定、抗休克等,率先稳定外伤患者生命体征。在完成初步抢救辅助后,护士在随车护送的途中守护伤员身边,伤员在车中保持头后脚前的体位,并适当抬高伤员下肢,使伤员保持头低脚高,避免出现脑部供血、供氧不足情况发生。急诊抢救中,护士做好药械准备,并在抢救过程中做好配合工作。抢救过程中配合急救医生对伤员进行心肺复苏、胸外心脏按压、吸痰、人工呼吸、心电监测等。如果患者为开放性外伤,需要采取急诊手术,护理人员则需要配合医生完成手术全过程。手术配合中,手术室护士要准备好手术器材及抢救药物,时刻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术中辅助医生完成清创与缝合,并时刻按照医生指示完成静脉通道的建立,维持患者血压、心率、血样饱和度等。

通过对相关文献和医学报道的研究发现[3],给予急诊外伤患者常规护理,只是为外伤患者提供基础的护理,从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患者心理和情绪上的护理。随着护理模式的不断转变,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日益突出,优质护理理念的提出和应用成为护理工作中的里程碑。优质护理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了多种针对性护理,首先,加大对患者治疗期、康复期生命体征监测的护理力度,降低患者死亡率。其次,对患者治疗及康复阶段的饮食进行针对性护理,保障患者的营养摄入,提高机体免疫力。最后,对患者的心理、情绪进行针对性干预,有效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大大增加了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提高患者满意度。通过增强护患间的沟通和交流,可增进护患关系,促进医患、护患关系的和谐发展。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8.38%,优于对照组的82.26%(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6.77%,优于对照组的80.65%(P<0.05);观察组的焦虑、抑郁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本结果与相关研究结果相符[4],从结果中可以看出,对急诊外伤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可提升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的负面情绪,提升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和应用。

综上所述,急诊外伤患者在诊疗中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临床效果较为显著,可提升临床治疗有效率和护理满意度,具有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谢玉敏.优质护理服务在急诊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4):24-25.

[2]卢换香.优质护理服务在急诊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2):22-23.

[3]李琳娜,汤伟芬.优质护理服务在急诊大面积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1):769-770.

[4]周振英,谭丽.急诊外伤患者在处置过程中实施相关优质护理的效果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33(5):2435.

论文作者:徐晓晨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5月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2

标签:;  ;  ;  ;  ;  ;  ;  ;  

急诊外伤患者诊疗中优质护理服务的临床分析论文_徐晓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