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_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_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历史进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其内容来说,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所产生的新的社会形态;就其理论形式来说,它表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虽然它的根子深深扎在世界历史和中国社会的土壤中,但作为中国人民的道路选择,它是中国共产党人长期实践和探索的产物。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提

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的交汇与融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根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顾名思义,即是社会主义,又具中国特色。人类社会由“地方史”,走向“世界历史”,在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运动中向前发展。在前资本主义时代,生产力水平和交通条件的制约,使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在很大程度上处于闭关自守状态,每天都在进行重复的发明。资本主义首次开创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在客观上带来了交往的扩大,同时使西欧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产生的社会主义思想和运动逐步国际化。在这个大背景下,西方的文明成果,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与古老的中华文明在近代交汇,孕育出中国的社会主义因素,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因此,世界历史进程将中国引向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中国历史、革命和文化的优良传统又塑造出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

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在科学地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矛盾、总结19世纪上半叶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经验、以及批判地继承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为人类社会指明了发展方向: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前提;无产阶级通过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是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主要手段;社会主义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组织社会生产的社会,这个社会不仅使社会成员有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也将使他们的个性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列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领导俄国工人阶级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制度的发展,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树立了榜样,提供了经验。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通过十月革命的炮声传播到中国。此前,中国的先进分子已经通过书本了解了马克思主义;此后,则进一步透过俄国和苏联的实践,坚定了社会主义的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从此,社会 主义在中国走出了书斋讲坛,踏上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实践之路,在这个过程中,中 国共产党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并最终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新民主主义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准备了思想材料。鸦片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的侵略和传统社会危机的加重,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救亡图存,实现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社会的发展,既是近代中国的主题,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社会主义成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但是,党在刚刚成立的时候,主 张“一步到达”社会主义的理想境界,在共产国际和列宁的帮助指导下,才形成了分“ 两步走”的思想,即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党的“二大”第一次提出了彻底反帝反 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开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探索和实践。历经千辛万苦,到20 世纪40年代前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才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新民主主义理论 体系,构成了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理论揭示了中国国情,作出了中国是“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判断,自觉地意识到了中国社会与西方、包括俄国社会的 差异;总结了中国革命道路,即革命的第一步不是社会主义革命,而是由无产阶级领导 的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其方式不同于十月革 命,而是以农村包围城市,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绘制了新民主主 义社会蓝图,在政治上建立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民联合专政的民主共 和国,实行民主集中制,在经济上实行“耕者有其田”和“节制资本”,形成国营经济 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局面,在文化上建设由共产主义思想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个理论,既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已有的思想材料”。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轨迹

“社会主义的内容,民族的形式”。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对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提出的基本要求。“民族的形式”其实就是“中国特色”的最初说法,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对“苏联模式”而言的。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虽然沿袭了苏联模式,但自身的特点仍然十分明显,如对民族资产阶级和平赎买的政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等等。苏联模式弊端也较早地引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注意。社会主义改造刚刚 基本完成后,毛泽东就提出了以苏联经验为鉴戒,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 务的基本方针。在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上,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农轻重并 举,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问题上,提出了区分两类不 同性质的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命题;在政党制度上,“有意识地留下民主党 派”,使其和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在文化上,提出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 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等等。同时对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在 实现社会主义从“苏联模式”向“中国特色”的转变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是,由于 党刚刚走上执政地位,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准备不足,也由于客观历史条件的制 约,1958年以后党的指导思想逐步发生逆转,在“反修防修”的口号下中断了社会主义 道路的有益探索,致使模式僵化。即使如此,在此后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也一直存 在着不同思路和方法的比较和争论,也进行过纠正错误的努力。同时,也正是有了像“ 文化大革命”那样的错误和挫折,才促使人们去思考和认识传统模式的弊端,更好地总 结经验教训。因此,不论是成功还是失误,都为中国共产党继续探索积累了宝贵的思想 财富。

“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的一个崭新的命题。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共产党成功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逐步形成了邓小平理论。这个理论,在坚定社会主义选择的基础上,又为其赋予了与世界和平发展的时代特征、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实际相适应的内涵。一是回答了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邓小平认为,新中国从旧中国接受下来的是一个烂摊子,工业几乎等于零,粮食也不够吃,通货恶性膨胀,经济十分混乱。解决吃饭问题,就业问题,稳定物价和财经统一问题,以及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大规模经济建设,靠的是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如果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的混乱状态就不能结束,贫困落后的状态就不能改变;也许可以使中国百分之几的人富裕起来,但是绝对解决不了百分之九十几的人生活富裕的问题;而坚持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就不会产生贫富过大的差距。二是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把社会主义放在中国国情的视野内,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小康社会”等新概念,从公有制占主体,按劳分配,共同富裕等基本制度和价值取向层面揭示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既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又反映了当代社会主义的发展程度和实践特点。三是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处在什么阶段。中国的社会主义脱胎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半殖民地半封建、没有经历过资本主义的独立发展阶段的农业国度,现代化的任务远未完成。从这个实际出发,邓小平理论作出了中国社会主义处于初级阶段的基本判断,揭示了中国最大的国情,使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有了坚实的客观依据。四是回答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在邓小平看来,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这个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而以往的失误正是列宁所批评的方法,即“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 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为了纠正这个错误 ,邓小平把“市场经济”纳入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之中,把生产力中的科学技术提高到 “第一”的位置,不仅找到了现实条件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具体途径,而且为社会主 义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五是回答了如何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当代资本主义的关 系。在这个问题上,邓小平一方面强调社会主义经过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 义,另一方面指出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包 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制定了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这是江泽民在新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向全党提出的新任务。中国共产党在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中,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适应了当代世界和中国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一方面,科学地把握了“时”的内涵:在世界范围内,经济全球化加速,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加剧,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形势逼人,不进则退;在国内,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了许多变化,现代化进程中出现了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另一方面,顺应了“时”的客观要求,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思路更加清晰: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实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发展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同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更着眼于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提供了可靠的政治保证 。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实施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第三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弘扬求真务实精神,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作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战略决策,这一切,将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传承中发扬光大。

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发展好

坚定理想信念。共产主义理想是共产党人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精神支柱,也是其先进性的重要来源。对共产主义的信仰,也是共产党人的精神动力。但是应该看到,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将要经过若干发展阶段。中国社会主义正处于并将 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世界范围而言,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格局并没有改变, 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无产阶级的解放条件”还没有完全具备,因此,社会主义虽然在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内打开了一个缺口,开始了伟大的实验,但还不可能在短期内、在世 界范围内实现对资本主义的彻底取代,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还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 甚至几十代人长期不懈的努力。对于执政党来说,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领导社会主义建 设,坚定共产主义理想,要实现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的统一,既 不能放弃中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选择,又不能割断与世界的联系关起 门来“一国建设社会主义”,也不能超越阶段、急于求成,脚踏实地地按照在条件具备 时有可能达到的社会主义标准建设现实的社会主义。

推进理论创新。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不停顿,首先是理论上不能停顿。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经过从不成熟不完善到相对成熟和完善的发展过程。实现历史的结局与共产党人创造历史的目的的高度吻合,必须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此,就狭义的社会主义而言,还要进一步研究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工人阶级的发展变化。“无产阶级”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阶级基础及核心概念,它的生存环境和自身状况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逐步改变。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结构和阶级关系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中国,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以及经济结构的调整,许多传统产业工人的身份发生了变化,同时又涌现出许多新的社会阶层。这些情况要求给予理论上的说明。二是社会主义的当代形式。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的基础上发现未来社会主义新社会。但现实的情况是,马克思看到的资本主义在当代已经发生很大变化,而他所设想的社会主义在当代并没有完全成为现实。因此,现实生活中的社会主义,不过是理想社会主义的“胚胎”而已,需要着眼于这个现实来认识和理解社会主 义。三是社会主义的不同类型。社会主义是普遍性与多样性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的生 产关系没有一套固定不变的模式。不同社会主义类型的存在既是客观的,又是必然的。 这需要对不同社会主义形式的发生机理给予理论说明,对中国为什么必须走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道路、而不能照抄照搬别国模式给予科学的论证,并继续探索在当代中国能够解 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

获取发展动力。邓小平在上个世纪80年代曾经说过,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只有到了下个世纪中叶,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才能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这个论断寓意深刻。在本世纪中叶实现邓小平的夙愿,意味着中国只用了一百年左右的时间,走完了许多国家用更长时间才走完的路,而且又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则不言自明。但问题的另一面是,这种优越性需要共产党人去认识、去自觉开发利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必须不断从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从对人类社会文明成果的继承中获取发展动力。当前,中国现代化进程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历史遗留问题和发展进程中的矛盾交织在一起,成为制约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因素。这既是对执政党的挑战,同时也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契机。只要有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思想路线和基本路线,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就能够把挑战转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的契机。

标签:;  ;  ;  ;  ;  ;  ;  ;  ;  ;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_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