驼绒藜属植物生殖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驼绒藜属植物生殖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刘海英[1]2004年在《驼绒藜属植物生殖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对驼绒藜属植物的生殖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包括物候期、开花习性、结实特性、花器官及种子同工酶多态性、种子营养动态、种子生态特性等,并对种子的败育机理进行了探讨。驼绒藜属植物的花期在6~8月,持续时间较长;日开花主要集中在上午7:00~11:00;华北驼绒藜及华北驼绒藜科尔沁生态型的雌、雄花花期完全相遇;其它材料雌花先开,雄花后开,雌雄花花期不能很好相遇。驼绒藜属植物在人工受粉条件下,异株异花受粉结实率为60.79%~95.33%,同株同枝异花受粉结实率为10.07%~42.70%,同株异枝异花受粉结实率为50.07%~83.76%,异株受粉的结实率高于同株受粉。驼绒藜属植物不同种、生态型之间的结实率存在显着差异,华北驼绒藜在同一株龄结实率为最高(84.54%),驼绒藜宁夏生态型为最低(49.92%);同一年份不同取样时间,同一材料不同取样部位,其结实率差异显着;同一材料不同株龄中,叁年生植株结实率与五年生植株结实率差异显着。驼绒藜属植物种子形成过程中,N、P、K、糖等营养物质积累呈增加的趋势。但各营养成分在不同植物体内的积累动态不同。其中雌花N含量与结实率相关性显着,说明氮素营养是决定结实率的关键因子之一。植物内源激素在种子形成过程中,促进性激素总体呈上升趋势;抑制性激素在初期含量甚微,到了中期含量增高,后期达到最大。驼绒藜属植物在种子形成过程中,酯酶、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活性总体呈增强的趋势。除心叶驼绒藜外,酯酶相对酶活性是由酶带数和酶相对强度的变化导致的;除华北驼绒藜科尔沁型外,其它材料酯酶同工酶都有特异酶带出现。各材料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没有特异酶带出现,相对酶活性的变化仅是由酶相对强度的变化引起的。驼绒藜属植物不同种、生态型雄性生殖器官酯酶、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多态性丰富。对驼绒藜属植物种子败育机理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种子败育的主要原因是:1氮素营养失调;2花期持续时间较长,种子成熟度低;3种群内同株受粉结实率较低。施氮磷肥可以显着提高华北驼绒藜的结实率,在呼和浩特地区浇水处理效果不显着。

陈峰[2]2007年在《不同草原类型华北驼绒藜生殖生态学研究》文中提出华北驼绒藜属于我国特有植物,分布于内蒙古、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等地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中东部草原区。一般生于固定沙丘、沙地、荒地或山坡上。研究其生殖生态学具有重要的生态学和经济价值。本论文主要对分布在内蒙古中东部不同草原地区野生华北驼绒藜种群的生殖生态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物候期观察结果表明不同草原地区华北驼绒藜的花期均在6月-8月,持续时间较长,一般为20天-50天。生殖年龄调查结果表明植物径级(d)与生殖能力有关,当d<1.33cm时,植株均未进入生殖年龄,一年植株可以进入生殖,但是比例较低。内蒙古中东部不同草原地区野生华北驼绒藜种群的盖度及密度分布变化较大,种群密度分布范围为6.25-70.72株/100m2;其分盖度范围为8-55%。华北驼绒藜的生殖分配与群落盖度呈显着负相关(p<0.05),与华北驼绒藜种群的分盖度及相对盖度呈极显着负相关(p<0.001)。华北驼绒藜的当年生殖值与群落盖度及分盖度呈极显着负相关(p<0.001),与种群的相对盖度呈显着负相关,与种群密度呈显着正相关(p<0.05)。华北驼绒藜当年生殖值在没有无性繁殖的情况下,当年生殖值表现出正态或偏正态分布,在有无性繁殖的情况下,其变化规律不明显。生殖分配值,随着地径的加粗,表现出低-高-低的变化趋势,且不同生境下华北驼绒藜的生殖分配值差异较大。华北驼绒藜实生苗的数量与地形因素有关,随着其与冲击沟之间距离的不断扩大而不断减少,且二者之间达到了极显着负相关(p<0.001)。华北驼绒藜种子在野外的萌发与土壤含水量呈极显着正相关,且相关系数达到了0.907**;与到冲击沟的距离呈极显着负相关,相关系数达到了-0.876**;土壤营养对华北驼绒藜种子在野外的萌发影响不明显。不同生境下华北驼绒藜的结实率、种子活力及种子千粒重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异(p<0.05)。

贾睿芬[3]2009年在《华北驼绒藜胚胎发育与营养动态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对华北驼绒藜胚胎发育特性与种子形成过程中的营养成分变化进行了研究.并进一步探讨了种子败育的原因。包括对不同生境下华北驼绒藜的胚胎发育进程和营养成分变化的研究,以及不同施肥处理后华北驼绒藜胚胎发育进程和营养成分变化的研究,探寻了华北驼绒藜种子败育发生的胚胎学环节及其与营养成分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生境中的华北驼绒藜结实率测定结果表明人工栽培华北驼绒藜群落结实率(86%)显着高于野生群落结实率(71%)。2、人工栽培华北驼绒藜成熟胚分化时间(21~23d),短于野生华北驼绒藜(约30d);显微切片观察结果表明人工栽培华北驼绒藜胚胎发育基本正常,未出现败育胚胎,而野生华北驼绒藜群落胚胎败育率高达22%。3、不同生境华北驼绒藜胚胎发育不同时期营养成分测定结果表明:野生群落种子营养成分(N、P、可溶性糖)含量在各个时期均低于人工栽培群落;N素含量与种子结实率相关性分析达到极显着水平,主要表现在胚胎发育的中后期(球型胚以后),因此认为胚胎发育进程中氮含量的短缺是影响胚胎正常分化和发育速度的关键因子。4、不同施肥处理华北驼绒藜营养成分与结实率相关分析表明:N素含量与种子结实率相关分析达到显着或极显着水平,主要表现在胚胎发育的中后期(球型胚以后)。研究进一步证明华北驼绒藜胚胎败育属于氮素营养缺乏型,败育主要时期为球形胚。5、施肥对华北驼绒藜胚胎发育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处理4(尿素60g/株,浇水,喷施0.05%硼酸钠)和处理7(尿素60g/株,浇水,喷施0.05%钼酸氨)可以促进胚胎发育速度,尤以处理7发育最快,完整胚分化时间为18~21d。6、不同施肥处理华北驼绒藜结实率测定结果表明处理7(尿素60g/株,浇水,喷施0.05%钼酸氨)为最佳施肥方案,结实率达到94%,显着高于对照(87%,86%)。

易津, 乌仁其木格, 王六英, 王学敏, 贺俊英[4]2004年在《驼绒藜属牧草生殖遗传特性和种子劣变原因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驼绒藜属植物属早生、超早生小灌木,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西北、新疆和西藏地区。生态适应性极强。是马、骆驼、羊等家畜四季喜食的优良饲草,驼绒藜属植物枝叶繁茂、营养丰富、生长迅速,利用年限达几十年。是改良天然放牧地、防风固沙最有前途的植物之一。但是驼绒藜属牧草种子属短命种子类型,自然条件下种子寿命仅为8~10个月,种子短缺限制其推广和利用。

刘海英, 易津[5]2004年在《不同类型华北驼绒藜生殖特性及种子生产性能评价》文中研究说明华北驼绒藜野生群落中存在明显的种内生殖差异 ,对 4种类型华北驼绒藜的生殖生物学和生产性能的研究结果表明 ,高产、早熟类型华北驼绒藜 (T- 1 - A)种子产量高 (6 9.0 g/株 ) ,株型紧凑 ,生育期短 (1 5 1 d) ,千粒重 (2 .6 4 g) ,结实率(79.7% ) ,饲草产量 (1 4 0 g/株 ) ,种子成熟度 (83% )明显高于晚熟类型 ,具有较高的生产性能和育种前景

雷雪峰, 刘海英, 易津[6]2004年在《驼绒藜属植物物候期、开花习性、结实特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驼绒藜属(Ceratoides(Tourn.)Gagnebin)植物隶属于被子植物门,全世界共有七个种,而我国就有四个种,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及四川、西藏地区。该属植物种子为短命种子,寿命一般为8个月,种子败育率高达40%以上。驼绒藜属植物属于旱生、超旱生植物,其营养丰富,含有较多的粗蛋白和无氮浸出物,是重要的饲用牧草。同时,该属植物还具有防风固沙、保持水士的作用,是治理沙漠、改良更新天然草地的重要植物之一。经前人研究表明,种子生产是驼绒藜属植物资源利用的制约因素之一。因此,研究驼绒藜属植物的生殖生物学特性,阐明结实率与种子形成过程中的内外因子的相互关系和规律,可以为提高其

温素英, 邢莉, 孙海莲, 王勃[7]2012年在《驼绒藜属植物研究现状及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驼绒藜属植物为旱生、超旱生优良饲草,粗蛋白质、氨基酸含量较高,适口性好,营养丰富,防风固沙作用强,在改良草地、防止草原"叁化"及荒漠草原区发展畜牧业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阐述了驼绒藜属植物解剖学与细胞学、种子生理、抗性生理、生物学、生殖生物学与生殖生态学研究等6个方面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展及存在问题。

王六英, 杜利霞, 贺俊英, 易津[8]2003年在《驼绒藜属4种植物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的观察及花粉活力的测定》文中研究说明对4种驼绒藜属植物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和花粉粒的生活力进行了观察和测定.结果表明,同一花药中的花粉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时均存在分裂不同步现象,其胞质分裂方式均为同时型;北美驼绒藜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后期I出现染色体桥的现象;4种植物花粉粒形态均为球形,花粉生活力均较低,生活力百分率分别为华北驼绒藜49.0%、驼绒藜53.3%、心叶驼绒藜45.6%、北美驼绒藜40.2%.

淖敏胡[9]2012年在《亚致死低温对驼绒藜属植物不同季节耐寒性影响》文中提出不同季节采用人工模拟亚致死低温处理3种驼绒藜属植物4种材料(1-NX:驼绒藜宁夏生态型;2-HB1:5年生华北驼绒藜;3-HB2:3年生华北驼绒藜;4-KE、华北驼绒藜科尔沁生态型),评价其不同季节植物抗寒性的差异;实验采用6种生理指标探讨了其耐寒生理基础,主要结果如下:1.植物细胞透性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温度的逐渐下降,4种材料的相对电导率呈上升趋势,这表明人工模拟低温处理后4种材料的膜系统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植物细胞透性能够直接反应植物材料间耐寒性差异。用细胞伤害率来评价4种材料的耐寒性排列为:华北驼绒藜科尔沁生态型(4-KE)>5年生华北驼绒藜(2-HB1)>宁夏生态型驼绒藜(1-NX)>2年生华北驼绒藜(3-HB2)。2.驼绒藜属植物耐寒性生理基础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季节4种材料的测定的各生理指标在处理间差异均达显着和极显着水平。脯氨酸含量积累在4个季节之间差异达显着水平。3.各生理指标测定结果表明,脯氨酸含量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与驼绒藜属植物抗寒性相关性达极显着,说明驼绒藜属植物以积累可溶性蛋白质为主来增强耐寒性。而丙二醛、POD、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规律不稳定。4.从不同季节季节测定的6个生理指标来看,在冬季4种材料的抗寒性最强。所以选择冬季研究人工模拟低温下植物耐寒性更能接近植物本身的耐寒能力。因为有些植物经过了秋季自然低温锻炼后在冬季耐寒性加强。

王晓娟, 伊风艳, 杨鼎, 孙海莲[10]2018年在《驼绒藜属植物种子生理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驼绒藜属植物为多年生强旱生半灌木,是干旱荒漠草场的优势种或建群种,是半荒漠区草原较为珍贵的野生优良饲用植物资源之一。由于野生驼绒藜种子寿命较短,败育现象严重,因此,我国野生驼绒藜群落正在逐渐减少,这也制约了该植物资源的推广、发展和利用。就驼绒藜属植物种子发育生理、败育生理、贮藏生理、劣变生理、萌发生理等进行了总结,以期为驼绒藜属植物种子生产及推广利用等提供参考材料。

参考文献:

[1]. 驼绒藜属植物生殖生物学特性的研究[D]. 刘海英.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4

[2]. 不同草原类型华北驼绒藜生殖生态学研究[D]. 陈峰.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7

[3]. 华北驼绒藜胚胎发育与营养动态相关性研究[D]. 贾睿芬.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9

[4]. 驼绒藜属牧草生殖遗传特性和种子劣变原因的研究[C]. 易津, 乌仁其木格, 王六英, 王学敏, 贺俊英. 第六届全国植物结构与生殖生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 2004

[5]. 不同类型华北驼绒藜生殖特性及种子生产性能评价[J]. 刘海英, 易津. 种子. 2004

[6]. 驼绒藜属植物物候期、开花习性、结实特性的研究[C]. 雷雪峰, 刘海英, 易津. 2004中国植物生理生态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 2004

[7]. 驼绒藜属植物研究现状及进展[J]. 温素英, 邢莉, 孙海莲, 王勃.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2

[8]. 驼绒藜属4种植物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的观察及花粉活力的测定[J]. 王六英, 杜利霞, 贺俊英, 易津.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 2003

[9]. 亚致死低温对驼绒藜属植物不同季节耐寒性影响[D]. 淖敏胡.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2

[10]. 驼绒藜属植物种子生理研究进展[J]. 王晓娟, 伊风艳, 杨鼎, 孙海莲.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8

标签:;  ;  ;  ;  ;  ;  

驼绒藜属植物生殖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