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学理论委员会第六届年会纪要_活动课程论文

全国教学理论委员会第六届年会纪要_活动课程论文

全国教学论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学术年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年会论文,第六届论文,专业委员会论文,学术论文,全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7年5月26日至29日,全国教学论专业委员会第6届学术年会在陕西师范大学召开。会议围绕我国教学论学科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发展选择、学校教育课程改革和课程理论的建设、主体教育的理论与实验研究、教学活动理论与活动课程等四个主题,进行了广泛的研讨与交流。

一、我国教学论学科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发展选择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我国教学论发展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如何立足于现代社会发展的高度,对处于世纪转换之际的中国教学理论进行反思,系统科学地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学论,这是摆在广大教学理论研究者面前非常迫切的任务。代表们充分肯定80年代以来我国教学理论研究所取得的成就,指出了面向21世纪的中国教学论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选择。

(一)80年代以来,我国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进展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80年代以来,教学理论与实践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教学论工作者主体意识增强,研究范围不断扩大,不断提出新问题,教学论对教学实践及改革实验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主要表现在:第一,分化与综合,教学论新的学科群的初步形成。由于学科的分化与综合,教学论已逐步形成一个具有学科群落、理论集块和多维结构的新格局,从而加强了理论的解释力和对实践的有效指导。第二,教学论理论基础的扩展,众多学科的参与和方法论的移植。人们已开始对教学理论问题进行跨学科的综合考察,从而有效地论证教学原理,说明教学方法以指导教学实践。第三,教学论研究课题的确立、论证以及教学观念的转变,对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的改革起到了重要作用。第四,教学论研究方法论的深刻变革,提高了教学论研究的理论概括程度,加强了教学理论的实际操作性。

(二)面向21世纪教学论发展的选择

与会代表在回顾和反思我国教学论发展历程,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指出了教学论研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①教学论研究对象的封闭性。多年来,人们一直在探讨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并提出了多种看法,但仍没有突破强调“对象”的定义式研究。②教学理论体系的僵化性。表现在内容老化,缺乏对现实和实践的解释力。这不仅表现在概念范畴不够严谨,而且表现在对教学认识中主客体关系的理解和处理的失误。③现行教学论理性基础和实践的薄弱性。一方面抽象程度不高,不能反映概括各级各类学校,不同教学形态的特征。另一方面又缺乏发展的实践基础。这就给教学论的更新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困难。④教学论研究方法的单一性。整齐划一的求同思维,二元对立的认识框架,孤立、静止的线性研究,严重阻碍了教学论科学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关于现代教学论的发展选择,代表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发表了许多颇有见地的看法。主要有:①现代教学论要以新的视野,开拓自己特定的研究领域,构建新的理论框架。尤其是对现代教学认识的特质进行重新思考,揭示社会历史认识向个体认识转换的内在机制及外在条件。以实践活动与主体性作为构建自己理论体系的基石。②现代教学论要把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加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③现代教学论研究要着眼于主体性教育与活动教学这一教改目标,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突破以往那种单一的以学科课程为中心建立教学论的模式。把培养学生主体意识,促使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作为建构教学论学科体系的核心。④现代教学论应从理论与应用两个层面建构自己的学科体系。在认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时,应明确理论的应用与应用理论的不同。理论的应用是讲某种理论在实践中如何应用,应用理论是具体的理论形态。目前,虽然实践界抱怨“教学理论脱离教学实践”,但实际上教学论的理论抽象层次并不高。因而,现代教学论从理论与应用两个层面构建学科体系是非常必要的。⑤现代教学论必须注重教学技术手段的现代化研究,必须寻求高科技与教学论现代化的结合点。

二、学校教育课程改革和课程理论的研究

代表们对我国现阶段学校教育课程改革进行基本评价的同时,提出了迎接新世纪课程改革以及课程理论研究的对策。

代表们认为,80年代以来,我国课程改革已取得了一些成就,应予以肯定。主要体现在:第一,初步改变了学科课程一统天下的格局,活动课程,综合课程和潜在课程的研究与实验已取得了新的进展。第二,在课程体制上,把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两个层次,加强了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和课程管理的自主性。第三,加强了课程理论对课程改革的指导,使课程改革更富有理论基础。然而,问题也是明显的。比如,课程的价值取向仍过分强调社会,忽视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需要;活动课程、选修课在较大的范围内仍流于形式;课程体系的改革没有实质性的突破,缺乏面向未来的远大理论和长远的规划等等。

那么,课程改革如何迎接新的世纪呢?代表提出了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1.应将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尽快转移到主体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克服以往课程价值取向的片面性,努力追求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2.应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普通教育课程与职业教育课程的关系,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关系,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显性课程与潜在课程的关系,实践课程与理论学科的关系,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关系,坚持课程的现代化与综合化。

3.应处理好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辩证关系,实现科学化与人文化的整合,力争做到科学课程人文化,人文课程科学化,从而促使学生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协调发展。

4.课程管理应适当放权,使课程设计既达到国家统一要求,又体现地方与学生的特点。

代表们一致认为,要促进课程的科学化和现代化,着眼于未来培养人才,就必须加强课程理论研究,建设面向21世纪的课程论体系,使其在课程改革中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主体教育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代表们就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对主体的意义、发展条件,主体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主体性教学的实验成效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与交流。大家一致认为,处于世纪之交的中小学教育,应从多方面探讨适应未来时代的理念与方法,其中关于如何培养学生主体性的问题,已成为关注的焦点。实施主体性教育是时代的呼唤,只有高扬人的主体精神,才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从交流的论文中也反映出近年来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界关于主体教育理论研究与主体教学实验已取得了许多的成果。人们认识到,主体性是现代人的基本特点,为了培养面向21世纪的现代人才,就必须培养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开拓性等,并已付诸了大量的实践,主体性教育(教学)实验已遍及全国各地。

在讨论人的主体性时,有的学者认为,现代社会中,人的基本特征是独立性或主体性,人的主体性是人性中最集中体现人本质的部分,它是人在作用于社会环境中自我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它表现于人的自尊、自立、自强、自律,对自己的人生价值有清醒的认识,是自我意识的高度觉醒,不仅懂得如何生存,还知道应该如何发展;不但能适应社会,还能主动去改造社会。同时,人的主体性还表现在人的理智性和智慧性,它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有的学者认为,人的主体性是人作为主体在一切对象性活动中与客体相互作用而表现和发展起来的功能性特征。主体性最现实、最直接的表现是一系列功能特性,如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等。大家一致的看法是,关于学生主体性的理解还可以进一步讨论,但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弘扬教育的主体性已成为时代的要求。

在讨论主体性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问题时,有的代表认为,主体性教育与素质教育都是历史和现实的必然选择,它们虽各成体系但又相辅相成。主体性教育与素质教育都是带有综合性整体性的系统教育工程。作为两种教育模式,他们自成体系各有特色。同时,又因都是正确的教育观,所以在它们之间,也就必然还会有着许多共同的因子和成分。有的代表认为,主体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最高表现形式。有的则认为,素质教育要以主体教育为核心。共同的看法是:主体的一切品性与素质教育所追求的目标是基本一致的,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注重发展学生的主体性。真正的素质教育应首先突出个性素质的发展。代表们认为,强调主体性教育的目的,并非是想用主体性教育去替代素质教育,而是要用主体性教育影响实践工作者。着眼于现代人的培养,素质教育是一种有效途径,而主体性教育则是所追求的目标。只有抓住主体性,才能抓住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全面发展教育的实质。

四、活动理论与活动课程

与会代表在总结回顾我国近年来开展活动课程实验的同时,提出了一些教学活动理论和活动课程需要进一步研究与思考的问题。主要涉及到:

1.对活动的理解。代表们认为,活动有哲学意义上的活动,心理学意义上的活动和教育学意义上的活动,而这三种意义上的活动并非完全相同。我们应从三种角度全面的理解活动的涵义。这是进行活动教学的前提。另外还应明确活动与实践是不是一回事。应该说在一定条件下两者是统一的,但并非在任何条件下都可以相互代替。再就是成人的活动与少年儿童的活动,活动与活动能力是否是一回事。这些关于活动的理解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实践中不要一提“活动”就什么都打上“活动”二字,搞阶段性的轰轰烈烈的活动,而不顾教育与教学实践的继承性和连续性。

2.关于活动课程的理解。需要搞清的是活动课程与活动课在意义上有什么不同,它们的内涵各是什么;活动课程与课外活动的异同,活动课程能够替代课外活动吗?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普遍的看法是活动课程是学科课程的补充,二者今后的发展方向是活动课程学科化,学科课程活动化。

3.关于活动课程的目标与内容问题。在讨论中,有的代表认为,目前活动课程的目标并不十分清楚,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多数代表认为,目前人们对活动课程的目标已有了较为深刻的理性的认识。有的代表认为,活动课程的目标分为三个方面: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态度目标。活动课程目标具有四个明显的特点,即尝试性、新颖性、差异性和宽泛性。关于活动课程的内容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编制大纲、教材很必要,因为有了大纲就有了指导思想。另一种认为,活动课程的本质和本义就是自由和自给,如果大纲、教材都定死了,就失去了其本义。在讨论中,除上述三个问题以外,代表们还就活动课程的实践问题进行了探讨。一致认为,要真正实施活动教学,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合格师资,加强学校领导与教师的主体意识是极为重要的。

标签:;  ;  ;  ;  ;  ;  ;  

全国教学理论委员会第六届年会纪要_活动课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