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与钢铁工业清洁生产

环境保护与钢铁工业清洁生产

王沛超[1]2008年在《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钢铁企业环境成本的内部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长期以来,成本理论研究主要是在经济与管理领域内进行,较少涉及自然资源与环境系统。随着环境状况的日益恶化,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已受到严重制约,将环境及其资源纳入成本理论研究已迫在眉睫。将环境成本和钢铁企业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是钢铁企业走可持续性发展道路和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一种重要手段。钢铁企业作为资源、能源消耗大户,迫于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压力,钢铁企业环境成本的内部化已是大势所趋。只有将环境成本内部化,才能使资源和能源得到最合理和持久的利用,才能使经济活动对环境的不良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才能真正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为此,钢铁企业环境成本内部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最佳选择。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借鉴前人的研究基础,分析研究了环境成本的定义,理论基础以及核算的具体内容,环境成本内部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性的建立一套适合我国钢铁企业的环境成本内部化的核算体系,最后分析了在我国实施环境成本内部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以期对我国的环境成本核算及内部化的实施尽微薄之力,促使钢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从而促进我国环境事业的发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何国勤[2]2002年在《环境保护与钢铁工业清洁生产》文中研究说明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钢铁工业发展水平如何,历来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钢铁工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从1996年开始,已连续6年突破亿吨大关,产量居世界第一,今年有望达到1.8亿吨。成为名符其实的钢铁大国。 钢铁工业属能源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是传统经济发展的典型,在刺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又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危害。21世纪的钢铁工业要想生存和发展,不仅决定于有无市场,有无利润,关键是必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与社会相容。因此,能否成为生态工业,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是钢铁工业面临的时代命题。清洁生产找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结合点,是钢铁工业实现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本文在详细论述清洁生产基本内涵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清洁生产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即实施清洁生产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有效途径,是防治工业污染的最佳模式,是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的重要途径,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有效手段。 本文在详细总结了我国钢铁工业实行清洁生产所取得的成绩基础上,认真分析了实行清洁生产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实行清洁生产的有利条件,明确了钢铁工业“工序能耗赶超国际先进水平,建立一批清洁工厂”的近期目标,并围绕实行清洁生产中的源头消减、过程中控制和必要的末端治理等途径,介绍了钢铁工业应重点实施的绿色节能、环保技术,总结了安钢清洁生产实践,结合安钢产品结构调整、装备水平升级的有利时机,提出了推进安钢清洁生产的具体思路。

魏凤霞[3]2012年在《山东省钢铁工业清洁生产现状调查与评价》文中提出钢铁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山东省钢铁工业的增加值在山东省统计年鉴统计的39个行业中排第六,对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钢铁工业具有高能耗、高污染的特点,其发展面临着重要的资源环境瓶颈,本论文依托“山东省重点行业若干重大环境瓶颈问题解析”项目,对山东省钢铁工业清洁生产现状进行调查与评价,识别出其发展的瓶颈,并提出对策和建议,以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本论文在综述国内外和山东省钢铁工业清洁生产发展情况的基础上,以清洁生产现状调查与评价为核心,深入探讨了山东省和国内钢铁工业的清洁生产现状,建立了指标体系,对山东省钢铁工业总体清洁生产水平进行了评价。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本论文采用现场调查、资料调研和专家咨询等方法重点调研了山东省钢铁工业产能、工艺技术装备、产品、环境管理、能耗、水耗、污染物排放等情况。通过纵向对比分析知,2010年山东省钢铁工业的吨钢综合能耗、水耗、烟尘、粉尘排放量分别比2006年下降了15.4%、58.9%、15.6%、13.3%;吨钢S02排放量从2006年到2009年在1.7-2.3kg之间浮动,从2009年开始呈现明显下降趋势,2010年比2009年降低了90%。因此,山东省钢铁工业能耗、水耗及污染物排放情况基本呈现逐年变好的态势。(2)为了分析山东省钢铁工业经济效益、资源消耗、污染排放对山东经济发展、资源消耗、污染排放控制的影响,论文对山东省钢铁工业与其他38个重点行业进行了系统调查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山东省39个重点行业中,钢铁工业增加值排名第六,占工业GDP的5.1%;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为4.70吨标准煤/万元,排名第二位,比山东省所有行业的平均值高叁倍;单位工业增加值SO2排放量为14.66kg/万元,排名第四位,比山东省所有行业的平均值高近两倍;单位工业增加值水耗、废水排放量、COD排放量、氨氮排放量均低于山东省所有重点行业的平均值。对比表明,山东省钢铁工业是高能耗、高SO2排放的行业。(3)为进一步评价山东省钢铁工业的清洁生产水平,发现清洁生产潜力和机会,采用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论文建立了钢铁工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了相应指标的权重,即吨钢SO2排放量(0.2700)、吨钢综合能耗(0.2608)、固废综合利用率(0.1770)、吨钢固废产生量(0.1200)、吨钢粉尘排放量(0.0393)、吨钢烟尘排放量(0.0305)、吨钢水耗(0.0290)、环境保护法规执行情况(0.0275)、清洁生产审核执行情况(0.0275)、吨钢废水排放量(0.0187);采用综合评分法建立了评价方法,并对山东省钢铁工业总体、国内钢铁工业总体以及省内钢铁工业先进水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山东省钢铁工业总体各项指标均优于国内总体水平,而与省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如山东省钢铁工业总体水平的吨钢SO2排放量、吨钢能耗分别为:2083.96g、690.21kgce,是省内先进水平(1350.00g、571.7kgce)的1.54倍、1.21倍。通过调查与评价知,山东省钢铁工业在资源环境方面的瓶颈主要是SO2排放量高、能耗高。建议钢铁工业烧结烟气脱硫技术向行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鼓励脱硫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提高处理效率,降低SO2排放量;研发和应用节能技术,大力投资节能环保设备,进一步降低能耗;促进工艺装备优化升级,淘汰落后装备技术;加大在钢渣处理和综合利用技术方面的研究投入,提高钢渣高附加值利用。

薛晓茹[4]2007年在《龙钢高炉节能降耗实现清洁生产措施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钢铁联合企业铁前成本和能耗占企业成本和能耗的70%左右,铁前污染物粉尘、烟尘的产生和排放量也占企业总量的91%以上,清洁生产是实现钢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要降低成本、控制污染就必须抓好铁前系统的节能降耗和清洁生产工作。通过对龙钢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分析,将清洁生产从一种理论概念转化成一个可以直观表现出来的实际效果,使龙钢企业具有更好的经济和环保效益,给管理者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本文针对龙钢1~#高炉能耗高污染严重的现状,从龙钢1~#高炉用原、燃料冶金性能和能量利用状况两个角度出发进行分析,在明确高炉用原、燃料冶金性能现状和能量利用状况的基础上,分析了在现有的冶炼条件下龙钢1~#高炉降低能耗的潜力,并确定了龙钢高炉节能降耗实现清洁生产的有效途径和措施。通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龙钢1~#高炉可通过提高精料水平,提高风温和富氧率增加喷煤比,低硅冶炼等措施,来实现进一步节能降耗的目标。(2)钢铁工业是耗能大户,所消耗的能源以焦炭和煤为主,节能降耗不仅会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而且有利于资源和环境保护,是清洁生产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对龙钢1~#高炉的物料平衡、热平衡和理论最低碳比计算,得出高炉能源利用率为82.17%,有效热量利用系数61.49%,降低燃料比的潜力为50kg/t铁。(3)钢铁工业是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主要产业之一,要实现清洁化生产及可持续发展,必须改变粗放型管理模式,实施精细化管理。

红光[5]2012年在《日本钢铁产业低碳化发展研究》文中指出钢铁产业是能源、资源和排放的重点行业,2009年其能源消耗占全国总能耗的16.1%、占工业总能耗的23%、新水消耗占3%、废水占8%、二氧化硫占8%、固体废物排放量占16%左右。世界钢铁产量中,1978年时中国的份额只有4.42%,2011年猛增至44.3%,产量为6.83亿多吨,是名符其实的世界最大钢铁生产和消费大国。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我国从上至下过度强调经济快速增长,导致我国钢铁工业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产量大量增加的同时,严重地破坏了生态系统,环境代价巨大,只能说中国是钢铁产量大国,却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钢铁强国。在国际激烈竞争中,中国钢铁产业“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即“叁高”问题较为突出,严重地影响到我国钢铁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中国钢铁产业由大变强,提高国际竞争力及环境友好先进产业形象的关键环节在于急需改变传统的“叁高”发展模式,寻求“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化发展道路。总之,钢铁冶炼需要消耗大量黑色能源。炼钢越多,耗能越多,排放也就越多。在这个意义上,排放权的确就是钢铁产业的“生存发展”权。日本是世界上能源使用效率最高的国家。与中国实际GDP中1美元的能源消耗0.75相比,日本为0.1。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特别注重国内环保产业及各产业的低碳化发展,获得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数量也居世界首位。2008年,日本能源消耗排放的CO2总量为11.38亿吨,比2007年减少6.7%,承诺2012年日本的有害气体排放量要比1990年减少6%。2010年10月底日本政府又追加发展低碳产业补助金300亿日元,并积极调整节能减排的对策选择。目前,日本钢铁产业在制造业中,无论是能源使用效率,还是减少污染排放方面,在日本产业界,乃至世界同行业中均是佼佼者。世界钢铁产业能源效率平均指数为123,日本为100,中国持平,大部分国家在120—143之间,因此,日本的能源使用效率是世界第一。本文对最具环境竞争力的日本钢铁产业低碳化发展过程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从政府、产业和企业叁个层面总结其低碳化发展的成功经验与做法,以择优为鉴原则为我国钢铁产业低碳化发展提出:政府应重视钢铁产业政策的连贯性与灵活性,钢铁产业联盟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协调各种关系,并且确保钢铁企业环保信息的公开透明,建立官产学研民的合作机制等对策建议。全文主要包括以下叁个部分:(1)第一章重点阐述本文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梳理国内外关于低碳经济与钢铁产业低碳化发展研究的文献资料,明晰研究范围,提出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确定研究方法。第二章是钢铁产业低碳化发展研究的理论基础。首先明晰钢铁产业相关概念和内涵,结合相关理论,建立起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2)全文的核心内容是第叁、第四和第五章。第叁章从钢铁产业政策的目标体系入手对日本政府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实施的内容各异的钢铁产业政策及实施效果,分析日本钢铁产业低碳化发展历程的同时对其特点进行评价。第四章对日本钢铁产业“叁低”情况,具体分为能源消耗、固体废弃物排放及环境污染等叁个领域进行实证分析与评价,全面了解日本钢铁产业低碳化发展现状及趋势。第五章对新日铁公司、JFE控股公司和神户制钢所叁大集团的低碳化发展过程及实际效果进行案例分析研究,总结其成功的经验。(3)第六章是全文的研究结论和展望。对我国钢铁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概述,重点突出“叁高”的瓶颈所在,并在前文实证和规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政府应重视钢铁产业政策的连贯性与灵活性,钢铁产业联盟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协调各种关系,确保钢铁企业环保信息的公开透明,建立官产学研民的合作机制等对策建议和展望。

朱德莉[6]2006年在《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钢铁工业发展速度迅速,从96年起已连续十年保持世界头号产钢大国的地位。但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生产模式使资源瓶颈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不仅妨碍了我国钢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近年来,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得到了理论界的广泛重视,也在许多领域的应用中取得成功。循环经济模式研究和应用对于高资源消耗型的钢铁工业来讲尤为重要,发展循环经济生产模式是钢铁工业的一个必然趋势。本文选取了循环经济模式在我国钢铁工业的应用为研究对象,通过效益分析和案例研究,证明了清洁生产和生态工业园两种模式在钢铁工业循环经济生产应用中的经济价值。文章采用SWOT模型分析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在此基础上研究循环经济型钢铁企业的主要发展模式:清洁生产和生态工业园。用财务分析和成本—效益分析这两种方法,从企业自身和社会的角度对清洁生产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价,结合柳钢的实例说明清洁生产能够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且社会净效益大于企业的盈利。生态工业园分为全新型、改造型、虚拟型叁类,对每种类型的经济效益用定性的图例方法进行分析,说明基于循环经济的生态工业园改善了环境,使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实现园区的可持续发展。使用Petri Net工具,建立了离散事件仿真模型,结合包钢生态工业园的情况对经济效益进行实例研究,证明生态工业园能比清洁生产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周和敏[7]2001年在《钢铁材料生产过程环境协调性评价研究》文中指出生命周期评价——作为一种重要的环境特性评价方法和企业环境管理工具,目前还没有建立起能够为人们普遍接受的实用模型方法。本文将这种系统评价工具应用于钢铁生产过程的环境行为分析,提出了钢铁生产环境协调性评价问题。针对钢铁生产过程实际情况,提出了生产过程环境协调性评价的目标、边界条件、指标体系以及调研编目分析框架,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的数学模型。在钢铁生产流程分析的基础上,确立了流程与资源消耗、能耗及废弃物排放的框架模型,通过对几种工艺流程的数据收集处理,得到环境负荷编目分析结果。按照本文提出的环境负荷累积对比模型,计算出不同流程工序产品的环境负荷综合指数,并对环境协调性评价的结论进行进一步解释。本文详细分析了我国钢铁工业的资源消耗和环境状况。针对我国钢铁生产矿物资源和能源消耗过大、环境污染问题十分突出的现状,本文指出,通过改进原料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加强环境排放控制和管理,有利于较大幅度地减少污染物的发生量和排放量。文中对我国钢铁工业未来十年间气体污染物排放、废水排放和固体废弃物排放总量进行了评估。本文针对我国目前尚未建立钢铁生产环境排放总量控制模型和标准的现状,根据复杂系统的特点和评价要求,运用灰色系统理论方法,建立了灰色综合评价模型,并对钢铁生产企业环境排放进行分类,可为我国钢铁企业吨钢环境排放分类标准的建立提供参考。本文对钢铁生产工序的环境排放因子与国内重点钢厂进行统计学对应分析,清晰地表明钢铁生产各工序环境因子变量的相关程度和钢厂的分类情况,同时也指出了各钢厂受哪些环境因子变量影响和控制。本文根据国内钢铁生产的特点,提出了环境负荷的综合相对环境指数IREI,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具有可对比性、可定量化的钢铁生产环境负荷累积对比模型,并应用到国内几种典型的钢铁生产流程评价中。同时提出了模型权值的动态系数权值法和统计关联权值法的概念,并对权值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与高炉-转炉流程相比,直接还原铁具有较明显的环境优势;以废钢为原料的电炉钢普钢流程的环境负荷也明显小于高炉/转炉流程。鉴于国际上对CO_2 温室效应日益重视,目前对评价CO_2 排放标准化的问题已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本文从环境协调性评价的观点出发,针对钢铁生产的几种流程,在研究的系统边界内进行编目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对于吨铁产品累计CO2排放量,直接还原海绵铁最大,高炉铁次之,熔融还原铁最小;对于吨钢产

赵琼[8]2007年在《钢铁企业内部生态系统的循环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钢铁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在为国家创造财富的同时也是一个高消耗、高能耗的产业,给环境带来了沉重压力,要实现钢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要转变钢铁工业的运行模式,循环经济则为钢铁工业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本研究将单个钢铁企业作为研究对象,用系统论和循环经济的方法在企业内部构建生态系统,使企业的各种资源在内部得到充分的循环利用,最终实现“少废”、“无废”的目标,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本论文主要研究钢铁企业内部生态系统的循环机制,采用调查分析法、系统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在内容的体系结构上分为6个部分:第一部分根据国际发展趋势和我国钢铁企业发展中存在的环境问题,指出建立内部生态系统的必要性,并提出对钢铁企业内部生态系统的循环机制进行研究的意义,以及要达到的目的;第二部分对研究钢铁企业内部生态系统循环机制涉及到的理论和它们在我国的发展进行简要介绍。首先对本研究中的内部生态系统进行了界定,然后对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生态工业、清洁生产等理论进行论述,并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辨析;第叁部分侧重介绍钢铁企业内部生态系统循环机制支撑体系的建立。首先指出内部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钢铁企业的内部生态系统更具有自己的特点,要根据钢铁工业的自身特点,建立支撑体系,以保证内部生态系统循环机制的正常有效运行;第四部分根据钢铁工业的特点建立循环机制,阐明钢铁企业内部的叁个主要循环——物质、能量循环;信息反馈调节;生命周期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钢铁企业循环模式的概念模型;第五部分为实例研究,以国内管理、技术都处于先进水平的宝钢集团公司作为案例,首先对宝钢进行简要介绍,然后针对我国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的特点,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对比,指出实施循环机制的效果;第六部分对本论文的观点进行总结和建议,并指出研究中存在的局限性,对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本论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研究内容创新:本研究在系统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内部生态系统的概念,并提出了内部生态系统的叁大支撑体系(集约化经营管理、技术创新、内部服务);2、研究方法创新:本研究在实证的基础上,针对钢铁企业内部生态系统的特点,提出了内部生态系统的概念模型,将影响企业发展状态的主要变量规整为管理经营、生产、技术、信息四个方面,并建立了目标函数。

邢李志[9]2009年在《钢铁工业生态化评价体系研究》文中认为进入21世纪,可持续发展从理念转变为行动的步伐逐步加快,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方针指引下,我国加大力度重点治理资源消耗多、污染排放大的重工业。对于钢铁工业来说,不可能再走大量投入、大量生产、大量排放的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老路,必须转变增长方式,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相互协调的发展道路,这就是钢铁工业生态化的意义所在。钢铁企业作为钢铁工业的组成元素,担负着钢铁工业生态化的核心任务。但是,如何衡量钢铁企业生态化实现的程度,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套完整的体系。在这种情况下,本文以钢铁工业生态化理论和分析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问题之间关系的PSR模型为基础,构建了评价我国钢铁工业生态化程度的概念模型,并且从循环经济思想、可持续发展理念、环境绩效管理等多方面进行考虑,并结合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筛选出一系列符合评价模型要求的指标构成评价指标体系,以达到反映现代生态型钢铁企业所要具备的叁大功能的目的——钢铁产品制造功能、能源高效转换功能、废弃物消纳和资源化功能。为保证评价体系的科学性,论文采用AHP分析法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并编制权重调查问卷软件作为辅助工具。最后,论文选择了国内的宝钢分公司、首钢总公司、济钢总公司与日本的新日铁钢铁公司,在两种基准值条件下,对其有权重、等权重、无权重的叁种综合指数分别进行了计算,而且得到的评价结果与客观事实较为吻合,即我国优秀钢铁企业在生态化方面所做的努力已见成效,在某些方面甚至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本文的创新性工作主要体现在叁个方面。第一,首次将PSR模型应用于工业生态化评价方面,结合该模型结构和钢铁产品的生命周期特点,提出从源头技术、末端技术和关联管理叁个角度对钢铁工业的生态化水平进行评价,并以此构建起整个评价模型的框架;第二,基于钢铁工业生态化概念,并借鉴世界钢协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以及钢铁行业内取得广泛承认的清洁生产指标、绿色制造评价和全生命周期评价,论文选取了19项评价指标,较为科学系统地反映出我国钢铁工业生态化的现状;第叁,根据AHP分析法原理设计了一套问卷调查软件,可以更加有效地收集指标体系所需要的权重信息,提高了评价体系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胡望明[10]2005年在《大型钢铁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综合运用可持续发展、现代管理等理论,采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翔实地分析了世界钢铁行业和中国钢铁工业实际的基础上,力求揭示大型钢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般规律,并探索其可持续发展的应用模式。 在系统深入研究国外钢铁工业发展现状、特征以及趋势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钢铁工业的实际,客观比较了中国钢铁工业与世界先进钢铁工业之间的差距,分析了制约中国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几个关键因素,探讨了中国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基本问题,并结合钢铁工业的实际,分析了我国钢铁工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方法、途径。 论文提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完善、革新钢铁工业企业的管理基础。论文从绿色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建设、危机管理等方面论述了加强管理对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与作用。指出了绿色管理理念与模式是我国钢铁工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人力资源管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企业文化对可持续发展具有催化作用。而面对严重的环境问题以及市场竞争,必须加强危机管理。为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论文还探讨了加强上述管理的方法与途径。 技术创新贯穿于实现钢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全过程之中。论文通过分析技术创新理论以及内涵,探讨了钢铁工业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结合实际具体探讨了如何通过多方面的技术创新实现钢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并以武钢为例提出以技术创新促进武钢的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在分析钢铁工业与循环经济联系的基础上,讨论了大型钢铁企业的清洁生产和节能及节水问题。 文章最后通过我国代表性钢铁企业的实践,佐证了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内涵以及途径。

参考文献:

[1].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钢铁企业环境成本的内部化研究[D]. 王沛超. 辽宁科技大学. 2008

[2]. 环境保护与钢铁工业清洁生产[D]. 何国勤. 武汉科技大学. 2002

[3]. 山东省钢铁工业清洁生产现状调查与评价[D]. 魏凤霞. 山东大学. 2012

[4]. 龙钢高炉节能降耗实现清洁生产措施的研究[D]. 薛晓茹.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7

[5]. 日本钢铁产业低碳化发展研究[D]. 红光. 吉林大学. 2012

[6]. 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研究[D]. 朱德莉. 湖南大学. 2006

[7]. 钢铁材料生产过程环境协调性评价研究[D]. 周和敏. 北京工业大学. 2001

[8]. 钢铁企业内部生态系统的循环机制研究[D]. 赵琼. 华中农业大学. 2007

[9]. 钢铁工业生态化评价体系研究[D]. 邢李志. 北京工业大学. 2009

[10]. 大型钢铁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 胡望明. 武汉理工大学. 2005

标签:;  ;  ;  ;  ;  ;  ;  ;  ;  ;  ;  ;  ;  

环境保护与钢铁工业清洁生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