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西南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一)_企业经济论文

加快西南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一)_企业经济论文

加快建设西南保税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行性研究论文,必要性论文,保税区论文,加快建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编者按 成都是四川省省会,祖国大西南重镇,具有得天独厚的能源、科技、人才优势,且工农业、经济基础扎实,在改变西部经济滞后的局面中具有“承东启西”的决定性作用。

成都,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已具备了建立西南保税区的基本条件。本文作者对建立西南保税区的深远意义及其必要性、可行性、迫切性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

一、建立西南保税区的深远意义

保税区(Free Trade Zone)是海关监管下的境内关外的具有自由贸易区性质的特定经济区域,是世界各国通行的用于发展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建立保税区是我国对外开放向纵深推进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交换,促进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进入世界经济大舞台的新的起点。自1990年6月国务院批准设立我国第一个保税区——上海外高桥保税区以来,目前国家已先后批准设立13个保税区,其优势和作用是显著的。

为进一步加快西南地区对外开放的步伐,推动西南地区经济快速增长,缩小西南地区与沿海地区的差距,在成都地区建立西南保税区势在必行,这是西南地区打破封闭状况,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必然选择。

1、建立西南保税区是缩小西南地区与沿海地区差距的需要。

由于地处内陆、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和改革开放的政策差异,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慢于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程度、人民生活水平与沿海地区存在着较大的差距。1992年东部地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2800元,而西部仅有1517元,为东部地区的54.2%。1993年东西部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分别为2878元和2045元,两者相差达28.9%。目前全国8000万贫困人口中,西南地区达3500万人,占43.7%。

巨大的经济差距使西南地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且影响到社会稳定,还导致西南地区大量的资源、初级产品、人才流向沿海地区,使东西部地区差距进一步拉大。为缩小中西部地区与沿海地区的差距,中央十分重视发展中西部地区经济,《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鼓励中、西部地区吸收外资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促进经济振兴”、“统筹规划,认真办好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形成既有层次,又各具特色的全方位开放格局”。这为西南地区经济振兴指明了方向。建立西南保税区是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生长极”。

2、建立西南保税区是加大西南地区对外开放力度的需要。

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增长表明:一个地区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才能提高生产力水平,增强经济实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由于地理位置、历史原因,西南地区长期处于封闭状况,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与沿海地区差距大。如1992年,东部沿海地区吸引外资达121亿美元,中西部地区仅11亿美元,占9.1%。广东省1992年就引进“三资”企业9989家,而四川省1993年才有“三资”企业4200家,其差距是显而易见的。

为加快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与沿海地区的差距,唯一的选择就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大力度。四川省和成都市各级领导把对外开放作为经济振兴的大事来抓,要求抓住机遇促进全省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由于西南地区的地理位置,单靠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招商引资已不能适应目前形势的要求,必须使四川省和西南地区的对外开放有一个新的突破、高的起点,按照国际惯例在成都地区兴办开放程度最大的西南保税区,方能实现全方位开放,迎接挑战,再上新台阶。

3、建立西南保税区能充分发挥西南地区资源、技术和人才等优势,带动西南地区经济发展。

西南地区所拥有的丰富资源、技术、人才等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出来,其贫困是“富饶的贫困”,暂时的现象。西南大地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森林、水力和农牧业资源,仅钒钛储量就占全国的90%,水能资源占全国的80%,木材资源占全国的1/4强。西南地区的农牧业发达,经济作物和动植物资源也居全国前列,其中四川的粮、油、蚕丝、猪肉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云南、贵州的烟草、茶叶、药材、蔗糖蜚声海内外。

特别是60年代的三线建设为西南地区的经济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仅以四川为例,它现在拥有全国40个工业门类的39个,已建成了以钢铁、机械、化工、电子、航空航天、建材、能源为主的工业体系。到1992年底,四川国有资产价值已达877亿元,居全国第四位,其科技教育力量在全国首屈一指,科技人员达155万人,且专业齐全,学科配套,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相辅相成,高科技和电子技术领先于全国。

建立西南保税区是西南地区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关键。保税区处于改革开放的最高层次,它不仅能卓有成效地引进国外的资金和技术,促进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加工,而且还会产生巨大的联动和辐射作用,挖掘地方优势,带动周边地区乃至整个西南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4、建立西南保税区能大量吸收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促进国内产品出口创汇。

西南地区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最大困难是资金不足,既要花大力气解决贫困区的温饱问题,又要使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因此,必须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大量吸收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才能加快西南地区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增强产品的出口创汇能力。

我国13个保税区的运营实践证明:建立保税区是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的最好途径,是促进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增强产品出口创汇能力的重要手段。以上海外高桥、天津港保税区为例,到目前为止已引进项目2639个(其中外资企业2000个),引进外资30亿美元。

在成都地区和西南地区日趋成为外商投资热点的今天,依靠保税区的口岸优热和政策优势,可以吸收大量的国外资金、设备、技术和管理的同时,还能培养造就一大批外向型的经营管理人才,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出口创汇能力。

5、建立西南保税区可形成西南地区对外开放的“窗口”。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我们建立起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市场体系,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整体经济效益。由于封闭的环境和旧体制的束缚,西南地区的工商企业除少数外资企业与国际市场有联系外,其余都远离国际市场,缺乏与国外经验的交流,使西南地区工商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西南保税区可直接与国际市场接轨,对国际市场的变化反映快而真实。因此,它作为西南地区对外开放的“窗口”,出口的“通道”,可以弥补西南地区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的劣势,为西南地区工商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创造有利的条件。西南保税区有较大的开放度和自由度,区内经营环境宽松,境外物资、资金、商品及人员进出基本自由,可以促进区内出口加工,对外贸易,转口贸易和金融、保险、信息和旅游业的发展。

6、建立西南保税区能发挥三线企业的潜力,搞活国有企业。

三线企业在西南地区经济中占有绝对的优势。但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又地处崇山峻岭,许多三线企业跟踪不上世界高新技术,产品缺乏竞争力而经济效益不高,并造成设备、人员的大量闲置。

西南保税区可使进区的众多三线企业采取同外商合资、合作的方式,在区内兴办出口加工企业,并利用自己的科技成果和经济实力在区内独资兴办高科技企业,使三线企业在西南保税区这个舞台上大显身手,实现腾飞。

7、建立西南保税区是在我国内地试办经济自由区的大胆尝试和有益探索。

在内地建立保税区在我国尚无先例,正是如此,在成都地区建立西南保税区是一种大胆尝试,有益探索,是内地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是改变我国对外开放战略布局的新举措。

目前我国的保税区可分为三种类型:沿海港口型;边境口岸型;内河港口型。这三种保税区都分布在我国沿海地区。从我国地域广阔、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来看,这种保税区的分布是不合理的。在成都地区建立西南保税区,不仅是对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在内地再造几个香港”的积极响应和具体实践,而且对改变西南地区的对外开放格局将产生巨大的影响,也具有示范作用。

建立西南保税区是大胆的尝试,有益的探索,全新的事业,它的出现将改变内地人的思维、生活方式,改变政府有关部门的思想观念,规范行为,带动内地金融、税收、工商、海关和公安等方面的改革,其意义十分深远。(待续)

标签:;  ;  ;  ;  

加快西南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一)_企业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