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体育旅游专业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设计_体育旅游论文

我国体育旅游专业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设计_体育旅游论文

我国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设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程体系论文,我国论文,人才培养模式论文,体育论文,旅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满足社会发展客观需求,培养体育旅游高级人才

世纪之交,处于重大转折时期的世界经济正在经历一场格局、体制、产业结构、贸易和投资布局等方面的深刻变革,全球经济一体化正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知识经济已率先在经济发达国家实现[1]。目前,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历史时期,产业结构层次低,使我国在自由贸易的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不利的境地。旅游业属第三产业中的服务贸易业,是改革开放20年以来起步发展起来的新兴朝阳产业,近年来,国家将其作为优先和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几年来旅游服务性行业产值的增加,进一步巩固了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1997年我国旅游产值已占到GDP的4.16%[2]。世界旅游组织最近资料也显示,1999年我国接待海外旅游者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已经分别跃居为世界第6位和第7位[3]。从1978~1998年,我国外来入境人数增长35倍,旅游创汇增长48倍[3]。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1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接待国和第二大旅游客源国[4]。今年是我国向世界旅游强国迈进的奠基之年,伴随着“假日旅游”而持续增长起来的城乡居民旅游需求空前高涨,显示出巨大的市场潜力。

在旅游资源中,体育旅游资源的数量和种类在逐渐增加。旅游活动中包含着体育,体育活动中融合着旅游。体育与旅游的交叉和融合,产生出具有体育和旅游特点的新型产业——体育旅游业。体育旅游业是以提供多种多样、综合性的体育旅游产品和服务,满足人们从事体育旅游活动需要的服务组织、行业与社会构成的关系总和。发展体育旅游业,既能改善旅游产品结构,丰富文化旅游产品体系,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又能以其为优先发展领域,拉动体育需求发展,促使体育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和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步。而且,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进步,知识的生产率日益成为行业、公司竞争的决定因素,因而,旅游产业的内部结构也将发生变化,传统的三大支柱——旅游交通、旅游饭店和旅行社的地位会逐渐减弱,而文化部门、信息产业部门、环保等更多的新兴产业和服务部门将进入旅游业,扩大旅游的产业结构[5]。这将给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和产品的开发带来新契机。然而,要紧紧抓住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这一机遇,关键点之一是加紧培养具有体育和旅游复合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体育旅游高级专门人才。1982年杭州大学经济系率先设立了旅游本科专业,同年南开大学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旅游学系[6]。从1982年到1998年末,全国共有高等旅游院校和开设旅游系(专业)的普通高校187所,所设专业主要有旅游管理、旅游经济、导游翻译、餐饮与饭店管理[7]。1998年本科专业目录调整后,有78所高校设置旅游管理专业,涉及综合类大学、师范类院校、财经商贸类院校、外语院校、交通海运类院校和林业类院校等多类院校[8],初步形成了高等旅游教育体系。因此,高等院校适时设置体育旅游专业或专业方向,是体育高等教育及时满足和适应社会需求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丰富旅游教育体系,扩宽高等教育就业渠道的有利选择。本文运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构建设计了体育旅游专业(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以为高等院校设置体育旅游专业奠定理论基础,提供操作实施方案。

2 体育旅游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是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决定人才培养的根本特征,集中体现教育思想和观念。不同时代由于所处社会科技文化环境的变化,因此需要不同素质的人才,进而影响人才培养的不同模式。即将来临的21世纪,是一个“以知识为核心的社会”(彼得·德鲁克《后资本主义社会》)。因此,体育旅游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要体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指导思想,而且要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努力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

2.1 体育旅游人才培养目标

体育旅游人才培养目标是体育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首要体现。体育旅游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首先要考虑体育旅游学科的学科性。旅游学是与人文社会科学中的经济学、文化学、管理学、人类学、社会学、市场学、心理学等相联系的交叉学科。体育旅游学是体育学与旅游学横向融合而产生的交叉学科。经济学、文化学、管理学、人类学、社会学、市场学、心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已是构成体育社会科学学科的“母学科”,自然是体育旅游学科的基础关联学科;另外人体生物学科、运动技术学科等是体育学科基础学科,自然也应是体育旅游学科的基础关联学科。其次,体育旅游人才培养目标设计,还要考虑体育旅游专业的行业性。体育旅游专业是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型专业,高等院校设置体育旅游专业不仅要注重学科的理论教育,而且要培养具有行业业务操作能力、行业所需知识结构和职业素质的专门人才。体育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既要适应行业发展需要,又要突出各校特色,还要找准培养定位;既要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增强学生的适应性和创造性,又要加强学生德育教育;既要掌握作为现代人必备的英语、计算机等能力,注重培养国际化素质,又要打好科学文化基础。

体育旅游人才培养目标:为促进我国旅游业和体育产业的发展,面向国际人才水准,面向21世纪人才素质标准,面向现代化人才水平,培养掌握体育学、旅游学及相关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具备从事体育旅游工作所需的综合职业素质和行业管理、营销和运动技术指导等实践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研究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为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进步提供人力支持和智力贡献。

2.2 体育旅游人才培养规格

(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及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和道德品质,养成遵纪守法的法律意识和文明的行为习惯,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高尚的敬业精神。

(2)系统掌握旅游学、体育学等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具备从事体育旅游工作所需的综合职业素质和行业管理、营销和运动技术指导等实践能力,具有终生学习、研究、创新的能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掌握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进步和行业发展所需要的职业技能。

(3)掌握一门外语(英语),取得CET-4级考试合格证书。

(4)掌握计算机和网络基础知识,取得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2级考试合格证书。

2.3 体育旅游人才基本培养方式

(1)实施“两段式教育”:随着办学专业(专业方向)增多,要合理发挥人力资源的最大效益,实施“两段式教育”是有利的选择。第一、二学年进行基础教育,第三、四学年再进行专业教育。

(2)实施“学分制”:竞争的社会环境,需要各具特色、多样化的人才。实施学分制是实现人才培养多样化的制度前提。

(3)实施“主、辅修制”:主、辅修制是扩宽体育专业口径,扩展人才知识层面,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制度保障(一般辅修专业,修满18学分,获辅修专业证书)。

(4)“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实践中认识知识的价值,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及时发现自身的知识不足。

3 体育旅游专业(方向)课程设计

3.1 国内外相关专业课程设置状况分析

美国的旅游教育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许多高等院校设有旅游(旅游管理)专业的博士点和硕士点,旅游专业设有近10个专业方向。以美国具有代表性的著名大学密西根州立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为例进行分析。该校毕业总学分为120~128学分。其中公共课30学分,占25%,包括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写作、跨学科选修;基础课39学分,占32%,包括经济学、组织行为学、营销(原理)、财务管理、会计、统计、计算机、国际经济、法律等;专业课,必修38学分,占32%,包括招待业管理概论、招待业食品管理、设备管理、质量管理、管理会计,酒店营销、旅游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选修课19学分,约占10%,包括外语、学院公共选修课、招待业管理研究、招待业热点问题研究等,实践要求800小时实习任务[10]。

我国高等旅游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存在专业方向设置太多,专业口径过细,其中包括20多个专业方向;教学计划随意性大,10所院校开出的438门课程中,有307门各不相同的课程名称,占课程总数的70.09%;课程体系设计中反映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课程设置少,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范围窄没能处理好宽口径和专业特色的关系;缺乏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实践环节达不到预期效果等突出问题[9]。

3.2 体育旅游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方案

(1)公共课程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思想政治教育、法学基础、信息与计算机应用、英语。

(2)专业基础课程体系:

管理学、健康学、教育学、公共关系学、社会学、经济学、文化学、心理学、系统科学、应用统计学、科研方法与实践。

(3)专业课程体系:从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出发,从科学性、先进性出发,按模块设计选修课;不同模块课程,根据不同专业方向,设置不同的教学时数,要求内容有不同选择。

体育旅游管理方向(限制、任意选修课):

管理学模块:管理信息系统与决策、管理经济学、环境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管理数学、组织行为学、决策学、管理心理学、行政管理学。旅游学模块:旅游资源与管理、旅游经济学、旅游经济管理学、旅游企业管理、旅游市场学、旅游法、旅游保险、旅游英语、旅游地理学、旅游公共关系学。体育科学模块:运动解剖生理学、运动营养生化、体育概论、体育旅游管理、体育史、运动训练学、保健医学、身体素质训练、运动测量与评价、娱乐健身体育项目理论与技术。

体育旅游营销方向(限制、任意选修课):经济学模块:宏观经济学、环境经济学、贸易学、金融学、会计学、审计学、价格学、市场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财政学、保险学。旅游学模块:同上。体育科学模块:同上。

体育旅游指导方向(限制、任意选修课):旅游学模块:同上。体育科学模块:同上,增加体育竞技项目理论与实践课程。

标签:;  ;  ;  ;  ;  

我国体育旅游专业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设计_体育旅游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