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积极推进结构调整,着力扩大消费需求_国内宏观论文

2006:积极推进结构调整 着力扩大消费需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结构调整论文,消费需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2005年:经济形势总体上继续向好

1.1 国民经济继续平稳较快增长。2005年,国民经济呈高位平稳增长态势。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8232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了9.9%,略低于上年10.1%的增长速度。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完成增加值66425亿元,同比增长16.4%,增速比上年回落0.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98.1%,与上年同期持平;工业总资产贡献率为12.17%,同比提高了0.28个百分点;全年流动资产周转率为2.23次,同比加快了0.15次。

1.2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逐季加快,投资结构有所改善。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88604亿元,比上年增长25.7%,增幅同比回落0.9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75096亿元,增长27.82%,回落1.3个百分点(见图1),增幅呈逐季加快趋势。投资结构继续有所改善。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5759亿元,增长19.82%,回落8.3个百分点;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投资增长27.5%,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投资增长26.6%,分别比上年回落0.1和15.1个百分点。1~11月份,煤炭开采及洗选业投资同比增长75.5%,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长27.3%,铁路运输业增长38.3%,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31.8%;装备工业投资得到加强。

图1 2005年1~11月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统计月报》整理

1.3 货币供应量和信贷增长较快。2005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29.87万亿元,同比增长17.6%,同比加快3个百分点,增幅高于预期目标(见图2)。狭义货币供应量(M1)为10.7万亿元,同比增长11.8%,同比回落1.8个百分点。流通中现金(M0)2.4万亿元,增长11.9%,增幅同比加快3.2个百分点。

图2 2005年1~11月我国货币(M2)供应量余额期末变动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央行统计数据整理

到12月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比年初增加23544亿元,同比多增871亿元。人民币贷款余额19.47万亿元,同比增长14.2%(见图3)。

图3 2005年1~11月我国人民币贷款余额期末变动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央行统计数据整理

1.4 居民收入增幅较大,消费平稳增长。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93元,扣除价格因素,同比实际增长9.6%,增幅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255元,扣除价格因素,同比实际增长6.2%,回落0.6个百分点。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177亿元, 比上年增长12.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0%,实际增速比上年加快1.8个百分点。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1.6%。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上涨7.6%。

1.5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逐月回落,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趋缓。2005年,居民消费价格(CPI)比上年上涨1.8%,涨幅比上年回落2.1个百分点。其中,城市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6%,农村上涨2.2%。从全年CPI变动看,新涨价因素约为1.2个百分点,翘尾因素约为0.6个百分点。从构成看,居住类和食品价格同比涨幅分别为5.4%和2.9%,是拉动CPI上涨的主要因素;娱乐教育文化及服务上涨2.2%,上涨幅度明显高于上年同期的1.2%的水平。工业品出厂价格(PPI)逐季趋缓。全年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比上年上涨8.3%,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4.9%,低于上半年5.2%的涨幅。

1.6 全年粮食丰收,农民收入增长较快。2005年全年粮食生产获得丰收,总产量达到4840亿公斤,增长3.1%。其中,夏粮总产达到1062.5亿公斤,比上年增长5.1%;秋粮3459.5亿公斤,增长2.9%。粮食供求缺口进一步缩小。

1.7 出口增速快,外汇储备大幅增长。2005年,进出口总额14221亿美元,同比增长23.2%,增速比上年回落12.5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增长28.4%,进口增长17.6%。进出口相抵,顺差1019亿美元,比上年增加699亿美元。年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8189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208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金额603亿美元,同比下降0.5%。

根据对2005年市场运行状况以及结合其它因素的分析,我们的基本判断是: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增长势头。中央实施的财政、货币“双稳健”政策和更加注重有针对性地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取得成效,宏观调控政策的综合效果进一步显现。从当前看,经济总体上呈现“高位趋稳”的特征,GDP、投资增速均高位趋稳,消费需求平稳增长,CPI温和上涨。我国经济总体上仍于平稳快速增长阶段。通胀和通货紧缩的迹象都不明显。但确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2 当前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2.1 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现象凸显。由于近两年一些行业盲目扩张,逐步形成了超出有效需求的新增生产能力,已出现部分原材料行业产能过剩的现象,进而导致了生产增速减缓,效益下降,产品价格下跌,企业经营困难等问题。数据显示,已经出现的产能过剩问题集中表现在水泥、电解铝、铁合金、电石等行业。例如,电解铝行业今年全年产能预计1030万吨,闲置产能已达260万吨,但内需预计只有602万吨,外需102万吨,企业亏损面将达到63%以上。目前仍有若干在建和拟建项目。这些行业在总量过剩的同时,企业组织结构、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也很突出。

还有一些产能潜在过剩的行业,例如钢铁、汽车制造、电力、煤炭行业等。以钢铁行业为例,2005年产能将突破6亿吨,但实际消费量预计只有3.5亿吨。到10月末,钢材价格已经下滑到2003年末的水平,而且相当部分钢材产品价格已跌破成本。全国煤炭社会库存从4月份开始持续回升,到10月末全国煤炭社会库存已达到13941.3万吨,为近3年的最高水平。到11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产成品资金比上年同期增长17.8%。

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一方面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也是推动结构调整的难得机遇。关键是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利用市场的力量推动竞争,实现优胜劣汰。

2.2 工业企业效益下降,企业亏损额增加。在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形势下,企业效益不容乐观。1~11月份,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73.61,升幅同比回落4.8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额达1844亿元,同比增长58.5%。增幅同比上升49.4个百分点。亏损额增幅较高的行业是: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增长9.9倍,化纤行业增长1.35倍,钢铁行业增长1.58倍,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38.5%,化工行业增长53.8%。

2.3 投资膨胀的深层原因仍未解决。从目前情况分析,我国投资主导型增长模式并未根本改变。各地加大投资、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冲动依然强烈。政绩考核制度,地方政府对财政、信贷、土地等资源的动用能力,GDP增长统计制度,现行的财税体制等等,这些因素仍在顽强地发挥作用。一旦放松行政手段,投资有可能强力反弹,进而重新引发经济过热,带来新的问题和矛盾。

2.4 农民增收难的问题凸显出来。2005年粮食增产,供需缺口继续缩小,粮食价格下降。同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上半年比上年同期上涨10.4%,增加了农民的生产成本。

2.5 部分能源行业的体制和机制问题仍待解决。2005年下半年以来,我国能源供给紧张的状况明显缓解。由于工业,特别是耗电较大的重工业增速回落,电力需求增速有所下降,加上新增装机保持较快增长,水电增发较多,电力供需矛盾呈缓解趋势。煤炭需求增速回落,库存明显增加。石油产品表观消费量增速明显回落。然而,煤电油运的投资体制和价格形成机制仍存在较大问题。特别是在价格形成机制方面,重要能源、原材料价格不能及时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如成品油定价机制不能对供求状况和国际价格的变化作出灵敏反映;资源利用率低和能源原材料消耗高等粗放式增长方式也是导致煤电油运紧张的重要原因。

2.6 一些地方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或有所反弹。2005年上半年,在房地产价格持续大幅度上涨的情况下,中央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力度加大。从半年多以来的运行看,调控政策效果显现,房价有所下降,全年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上涨7.6%,同比回落2.2个百分点。但一些地方房地产价格仍居高不下或有所反弹。特别是在我国房地产开发体制、供应体制、融资体制,以及需求关系等方面还存在较多的问题。

3 2006年市场形势展望

3.1 2006年影响市场形势变化的因素分析

3.1.1 经济仍将保持平稳较快的增长速度。一方面,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也需要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如增加就业、解决农业劳动力转移、增加财政收入、增加对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等等。另一方面,我国经济仍具备持续快速增长的条件和动力。总体上看,我国经济仍处在上升周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双重推进,以及居民收入增长和消费结构长级将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增长;同时,作为“十一五”规划的开局年,2006年一些规划项目将陆续展开,包括现有在建项目规模仍较大,也将推动经济继续平稳快速增长。

2006年也有促使经济增长速度减缓的因素,如外贸出口环境的进一步严峻、外商直接投资(FDI)增幅趋缓、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压力,以及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的不确定性等等。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预计2006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会保持在9%左右。

3.1.2 投资增幅仍将稳定在高位,消费需求将继续保持平稳增长。2006年,采取多种措施防止投资反弹和局部过热仍将是宏观政策的基本取向。但保持投资的适度增长仍有必要。特别是在现阶段,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消费需求还难以实现大幅度超常规增长,投资增长仍将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预计投资将在23%~25%的高位稳定增长,但投资结构会进一步调整。特别是一些产能明显过剩的行业,投资增幅会明显下降。

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仍是2006年宏观政策的重要着力点,千方百计促进消费需求实现较快增长。

3.1.3 出口需求增幅会有一定程度下降。2006年,有些因素变化将对出口贸易产生重要影响,将使我国的出口面临较大的困难。如国际贸易条件恶化、贸易磨擦增加、我国出口成本上升等,这些因素都会对净出口增长产生影响。特别是由于2005年出增幅较高,预计2006年出口增幅会有明显回落。

3.1.4 财政与货币政策仍将保持“双稳健”。2006年宏观政策方面将继续实施财政和货币“双稳健”政策,这有利于进一步消除经济运行中不健康、不稳定因素,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双稳健”政策既有利于防止投资增幅过度反弹,引发新的经济过热,也有利于防止通缩。

3.2 对2006年市场运行形势的预测

3.2.1 部分生产资料仍将呈现供大于求的局面。从目前情况看,由于投资项目在建规模异常庞大,前所未有的新增产能仍将在2006年释放。而在国家一些宏观调控政策仍在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市场需求会受到一定程度的调控。因此,一些生产资料产品(如钢材、水泥等)的供给大于需求的状况仍将继续。

3.2.2 CPI仍将温和上涨,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将低于2005年。由于2006年生产资料和部分能源产品价格回落,以及粮食增产和粮价涨幅下降,决定了2006年CPI不会出现大幅度上涨,而是继续温和上涨。对CPI上涨影响较大的主要是服务类价格和居住价格的影响。居住价格中主要是居民用燃气、水、电价格的上涨。因此,2006年CPI涨幅将更多地取决于这些项目的调价幅度。预计CPI全年累计涨幅在2.5%以内。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将低于2005年。大部分能源价格涨幅也会有所回落。石油及成品油价格则主要取决于国际油价的变动幅度。

3.2.3 房地产供给结构将得到调整,价格涨幅趋缓,乘用车价格涨幅将继续回落。在着力扩大消费需求的政策导向下,居民住宅和家用轿车仍将保持一定幅度的增长。在国家对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作用下,住房供应结构将有所改善,适应中低收入家庭需求的经济适用房会增加。房地产金融将进一步探索多种渠道和多种方式。房地产价格仍将呈上涨趋势,但涨幅会缩小。乘用车的销售量会继续增长,但价格会继续有所下降。

3.2.4 粮价下行压力增大,稳定粮价、增加农民收入的任务艰巨。在2005年粮食丰收,粮食市场供求矛盾缓解的情况下,粮食价格已出现下降趋势。2006年粮价下行压力增大,稳定粮价,增加农民收入的任务艰巨。

3.2.5 煤电油供求矛盾较大程度缓解,运输“瓶颈”制约仍将持续。2006年,由于近年来的大幅投资陆续形成生产能力,市场上的煤、电供给会有明显增加,煤电油供给紧张状况将会有较大程度缓解。运输的“瓶颈”制约还将持续。从需求看,2006年将继续巩固宏观调控成果,防止投资的过快增长,对一些重点行业仍将控制投资增幅,会进一步从需求侧缓解对煤电油运的压力。

4 政策建议

4.1 完善调控机制,控制投资合理增长。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头年,一些政府规划的项目将陆续立项、上马。目前的低资金成本也成为投资反弹的有利条件。投资冲动配合有利的外部条件,极易造成投资反弹甚至又一轮的投资局部过热,控制投资规模和投资增长速度的难度加大。因此,必须继续坚持“有保有压”政策,调整投资结构,努力改善短线资源的供给,尽量运用市场力量配置资源。

4.2 千方百计扩大消费需求,着力增强内需增长后劲。2006年,扩大消费需求,增强内需增长后劲应成为宏观政策的主要着力点。刺激消费不仅可以与抑制投资需求形成对冲,而且有助于缓解产能过剩和通货紧缩现象。其主要政策措施,一是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对此,中央政府已经采取诸多措施,如彻底减免农业税、提高各地最低工资标准和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提高个税的起征点,等等,使中低收入建立群体获益更多。二是扩大消费领域,增强居民的消费选择性。在扩大一般商品和服务消费的同时,在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产品方面政府应有更多的投入,提高居民在这些领域享有的消费水平。同时,引导消费市场的细分,针对不同收入阶层提供多样性的消费供给。三是进一步改善城乡居民的消费环境,规范市场秩序。

4.3 抓住有利时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因势利导,更多地采取市场化的手段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缓解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采取有力措施,使调整迈出实质性步伐。一是严格市场准入,控制新上项目,强化社会性规制标准;二是依据法律法规,强制淘汰落后产能;三是推进技术改造,加快兼并重组;四是完善行业规划和产业政策,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同时,继续改善短线资源的供给,运用市场力量配置资源。

4.4 重点关注农业和农民增收问题。农业和粮食稳则全局稳。2006年,稳定粮食生产的短期政策措施仍需继续实施。同时,要综合考虑农民的增收问题。2006年适当合理保持粮食种植面积,继续优化农业生产结构,使粮价及其他农产品价格在一定水平上保持稳定。同时,综合配套农民工进城务工、权益保障和相关的支持政策。这些会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尽而促进农村消费的稳定增长。

4.5 继续实施“双稳健”政策,保持宏观政策的稳定。在“双稳健”政策实施过程中,一方面,不宜进一步加大紧缩性调控政策力度,防止出现通缩,满足和保证经济增长对财政、货币、信贷增长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要采取措施防止投资反弹和预防金融风险。在财政政策方面,注意控制政府投资和自身行政开支,增加政府用于公共服务的经常性支出,保证公共财政资源向贫困群体和亟待加强的社会薄弱环节倾斜。

4.6 加快资源性产品价格市场化改革,促进增长方式转变。2006年,价格上涨压力减轻,为部分资源类产品提供了调整价格的时机和空间。要改变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有效办法之一是提高重要资源产品的价格,使资源价格反映稀缺程度,提高使用成本。应抓住时机,推进水、电、石油、天然气等资源性产品价格的市场化改革,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标签:;  ;  ;  ;  ;  ;  

2006年:积极推进结构调整,着力扩大消费需求_国内宏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